❶ 广西壮族的民风民俗,急急急急急急!
日常食俗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节庆、礼仪食俗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经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放入口中嚼吃。颇有独特风味。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不管远亲近邻来家做客,都要以礼相迎,热情接待。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眼睛真诚地望着对方。婚丧嫁娶、盖房造屋,以及小孩满月、周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饮。一般要有扣肉、米粉肉、清煮白肉块、猪肝、白斩鸡、烤乳猪、豆腐圆、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笋片、鱼生等8或10道菜。实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论辈分大小,均可同桌。并且按规矩,即便是吃奶的婴儿,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长代为收存,用干净的阔叶片包好带回家,意为平等相待。每次夹菜,都由一席之主先夹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然后其他人才能下筷。壮族丧葬酒席多为素菜,只有出殡以后才能吃荤。
祭祀食俗 壮族过去信仰多神,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参天大树,往往被视为全村的保护神而加以崇拜,谁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树前烧香焚纸,祈求保佑;村后有个悬崖龙洞也被认为是显灵圣地或鬼神栖息之所,而常去焚香超度,祭鬼消灾。更多的是祭土地神,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在离村不远的山脚下立一土地庙,每逢过节或是平时杀猪,都要以整煮猪头去那里超度一番,若做烤猪则抬着整猪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节必祭,摆上酒、肉、整鸡等供品,祭罢方能食用。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动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过中元节时,家家都要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祭祖、祭鬼神,以求免除灾祸。牛魂节祭牛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有的地方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这天,各家都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给耕牛吃。过去,桂西南一带壮族要在霜降节杀鸡宰鹅,做糍粑,蒸糯米饭,聚集在玉音庙宇供祭。相传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的节日,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❷ 古人流行端午日涂饮雄黄酒的意义是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 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❸ 端午节广西都有哪些习俗
广西端午节习俗大观
过端午节,这一习俗在我国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每到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按其传统的风俗过节,广西人也不例外。广西人过端午时,为纪念屈原而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备牲醴等;而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则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体现在挂艾叶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药浴、泡饮草药酒和雄黄酒上
赛龙舟
作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赛龙舟由来已久。民间传说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于是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便划龙舟以示纪念,并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鱼儿吃掉屈原的遗体。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传统竞技运动,每年端午,广西的各地都有赛龙舟的活动,届时江边河畔,人山人海、热闹无比。
其龙舟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旁坐着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颇具表演色彩。另一种就是竞赛用的小龙舟。比赛时,小龙舟绕着大龙舟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和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沉,而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南宁市的赛龙舟活动自解放后至今一直在邕江举行,今年第一次移师南湖公园,赛程以南湖大桥为起点,碧湖路为终点,全长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队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节,广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讲究。在南宁生活了7年多的陈大妈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诉记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户户都煮糯米饭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尝外,还要将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们为了防止鱼将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进江里,后来渐渐用方便简单的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广西人包粽子,也沿袭了这一习俗。
挂艾叶菖蒲、泡饮草药
酒往年端午,记者家住的院子里,楼上楼下都有不少人将菖蒲、艾叶、蒜头、龙船花等中草药叶扎成一束,挂在门边。一问才知道这也是广西人过端午的传统习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还将这些中草药泡酒饮用。
草药浴
家住南宁市城北区南铁机务段的韦家昌是老南宁了,他说小时候一到端午,母亲就会到菜市买回一把一把的中草药回来熬水后给自己洗澡,说是洗了之后就不会生疮长痱子。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给孩子洗。韦先生说,这种端午“草药浴”在广西流传已久,不但是南宁,很多地方都有这种习俗。
端午节故事与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其实现在不是端午节的到来赛龙舟的比赛项目也是处处有。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节日的原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渐渐的受到“ 蚕食”。
今天,这个节日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美食的节日。从旧有的角黍,粽子制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包粽。许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点在粽子中。
其实,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
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国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带的华族,都还会举办龙舟竞渡,提倡端午龙舟赛。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❹ 民间传统
我也想学呵呵。可惜没有啊
❺ 为什么端午节有些人用雄黄粉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子他代表着什么美好祝愿
“画额”的习俗是汉族人流传下来的,古代的汉族人认为,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版的节日里,以雄黄酒涂抹的孩权子的额头,就可驱避一些毒虫及邪物的侵害。“画额”习俗最典型传统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画上一个“王”字,或是画一只“老虎”,这样做的用意有两个,一是借雄黄为孩子驱毒,二是借“猛虎”为孩子避灾镇邪。
端午节这天用“雄黄酒”为孩子驱邪、求吉祥的目的。可见,“画额”是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孩子额头的传统习俗,传说可以为孩子驱避毒虫。
(5)广西雄黄酒扩展阅读
其它习俗
1、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2、洗草药水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❻ 为什么喝雄黄酒后不怕蛇
雄黄或雄黄酒的使用,还是得谨遵医嘱。不过呢,我们可以干了一杯黄酒代替一下。在端午节这一天,额头画个王字,再配合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组队成五黄,门口挂把艾草菖蒲,再熬些青草甜香味十足的艾草菖蒲水洗澡,吃点粽子,看看赛龙舟。在五月初五这个阳气旺盛的一天,结合节气的力量,给娃和家人过个有仪式感的节日吧。
至于,药店里买不到雄黄,或担忧雄黄的毒性不想使用,却又想在娃额头涂抹怎么办呢?那就买点中药饮片,比如栀子、大黄、黄连等,属于清热解毒的系列,打成粉末来替代雄黄来涂抹也是极好的。
❼ 广西有什么特色风俗
广西人过端午时,为纪念屈原而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备牲醴等;而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则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体现在挂艾叶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药浴、泡饮草药酒和雄黄酒上
赛龙舟
作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赛龙舟由来已久。民间传说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于是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便划龙舟以示纪念,并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鱼儿吃掉屈原的遗体。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传统竞技运动,每年端午,广西的各地都有赛龙舟的活动,届时江边河畔,人山人海、热闹无比。
其龙舟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旁坐着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颇具表演色彩。另一种就是竞赛用的小龙舟。比赛时,小龙舟绕着大龙舟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和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沉,而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南宁市的赛龙舟活动自解放后至今一直在邕江举行,今年第一次移师南湖公园,赛程以南湖大桥为起点,碧湖路为终点,全长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队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节,广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讲究。在南宁生活了7年多的陈大妈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诉记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户户都煮糯米饭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尝外,还要将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们为了防止鱼将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进江里,后来渐渐用方便简单的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广西人包粽子,也沿袭了这一习俗。
挂艾叶菖蒲、泡饮草药
酒往年端午,记者家住的院子里,楼上楼下都有不少人将菖蒲、艾叶、蒜头、龙船花等中草药叶扎成一束,挂在门边。一问才知道这也是广西人过端午的传统习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还将这些中草药泡酒饮用。
草药浴
家住南宁市城北区南铁机务段的韦家昌是老南宁了,他说小时候一到端午,母亲就会到菜市买回一把一把的中草药回来熬水后给自己洗澡,说是洗了之后就不会生疮长痱子。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给孩子洗。韦先生说,这种端午“草药浴”在广西流传已久,不但是南宁,很多地方都有这种习俗。
端午节故事与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其实现在不是端午节的到来赛龙舟的比赛项目也是处处有。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节日的原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渐渐的受到“ 蚕食”。
今天,这个节日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美食的节日。从旧有的角黍,粽子制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包粽。许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点在粽子中。
其实,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
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国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带的华族,都还会举办龙舟竞渡,提倡端午龙舟赛。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❽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寓意
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专所以要十分小心,属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