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酒类全科 > 雄黄酒拜

雄黄酒拜

发布时间:2021-02-13 02:15:03

① 雄黄酒是什么酒拜托了各位 谢谢

“雄黄”又抄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但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并遵古法炮制的雄黄酒才能喝。

② 雄黄酒真能解毒么

雄黄酒是汉族人民在端午节时期常常会制作的家酿酒,主要是把雄黄研磨成粉末,然后泡制进白酒或黄酒里面,马上引用也可以,不过民间大约都是一个礼拜才启封出来喝的。汉族百姓之所以会喝雄黄酒,是因为旧时候的中医们普遍认为,雄黄酒能够驱除妖邪、避蛇灾以及杀虫解毒。但是,雄黄酒真的可以解毒吗?

雄黄所含的主要元素有一种叫做硫化砷,硫化坤跟砒霜都是属于无机砷的分属。无机砷含有剧毒,我们电视剧里经常看到古代杀人也经常用砒霜,喝完人就会七窍流血而死,可见其毒素之强。但是,人们都不知道的是,无机坤即使是外用也存在中毒的风险,所以目前医学上面,基本没有任何药物是含无机坤的。科学的药理学研究上,也没有任何数据跟证据证明无机坤是能够解毒的。

如果把雄黄加热以后,经过氧化还原反应,就会生成三氧化二砷,这就是上面讲过的砒霜。但是人们和雄黄酒的时候都喜欢加热,你们看看化学的说法,加热的雄黄酒再饮用其实就是在服毒啊!我们知道,喝完酒以后,我们身上的血管会扩张开来,因此,砷会以极快的速度被人体吸收,导致人中毒,身体会出现呕吐、恶心等不适的反应,重则甚至会导致死亡。

此外,雄黄是有腐蚀性的药物,之前有人曾经因为服用雄黄而导致胃部不适而送医院就医。

但是,药理学虽然是这样说的,在中国人民过去的实践中,外敷雄黄以求治疗疥癣、恶疮和蛇虫咬伤等病状,还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的。所以也不能一味否定雄黄酒,把它视为蛇蝎,应该谨遵医嘱,适量使用。

③ 古人端午节流行涂雄黄酒的意义是什么

雄黄酒属于阳性的东西,古代人们端午节的时候在额头涂抹雄黄酒是为了辟邪用的。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3)雄黄酒拜扩展阅读:

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1、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2、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

3、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④ 在古代 人们为何会在端午节喝雄黄酒呢

在秦汉之前,中国南方有个“百越族”部落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祭祀图腾的活动,也就是崇拜龙图腾的活动。这一天人们进行龙舟竞赛,往江河里撒食物和雄黄酒,据说是供奉水里的蛟龙,有祈祷风调雨顺和身体健康之意。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我倒觉得雄黄酒的功效有点像解暑抗虫害的作用,好比风油精、来苏水的作用。

⑤ 雄黄酒的详细资料拜托各位大神

【简介】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 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国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但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并遵古法炮制的雄黄酒才能喝。 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雄黄具有腐蚀作用。因此,服用雄黄极易使人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重者则会致人死亡。 中医认为,雄黄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内服微量,可治惊痫、疮毒等症。由于雄黄毒性太大,极少用于直接内服,一般内服多入丸、散剂。

⑥ 端午节时洒雄黄酒的意义是什么

民间认为雄黄酒来可以驱妖避邪,自形成端午节端午节时洒雄黄酒风俗。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

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6)雄黄酒拜扩展阅读:

历史渊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

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

⑦ 关于梦幻西游里的雄黄酒

雄黄酒与梦幻精品粽都是端午节活动可以获得的物品,二者价格均为50w左右。只是雄黄酒只能交易,不能摆摊。

⑧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

端午来节起源于上古的“夏至节”,自殷商之岁首日。端午食粽的风俗,来源于上古于新年日以新麦、新黍祭祀祖神;龙舟竞渡与龙图腾崇拜祭祀有关。后来随历史之变迁,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事迹因都死于“五月五日”而有所增附,逐渐丰富了这个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

⑨ 端午节为什么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来节起源于上古的“源夏至节”,殷商之岁首日。端午食粽的风俗,来源于上古于新年日以新麦、新黍祭祀祖神;龙舟竞渡与龙图腾崇拜祭祀有关。后来随历史之变迁,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事迹因都死于“五月五日”而有所增附,逐渐丰富了这个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
满意请采纳。

⑩ 苏州端午习俗的苏州吴地端午习俗-雄黄酒

五月自古被称为毒月、恶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观,寺庙向施主赠送佩带符篆等物,以避毒邪。因为艾草、菖蒲以及雄黄都有驱虫杀毒作用,过端午节洗艾水澡、悬艾、缠五色丝、饮雄黄酒等,成了普遍的习俗,都是为了驱邪消灾。
从前,苏州端午节风俗照例要饮雄黄酒。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说雄黄酒,跟苏州真的关系极深。民间传说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杀许仙,这个故事原形《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在明朝苏州人冯梦龙写的《警世通言》里第一次出现的。
《吴郡岁华纪丽》卷五:
今吴俗,午日多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胸、手足心,云无蛇虺之患。复洒余沥于门窗封冻壁间,以祛辟毒虫。
《燕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端五这天苏州人家要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称“端五景”。人家各有宴会,庆赏端阳。药市、酒肆会做生意的买卖人,会向老顾客赠送雄黄、芷术、酒糟。百行各业在这天也歇业,众人在酒店里开怀畅饮,名曰“白赏节”。 说起来,最早使用雄黄的,是道家炼丹中常用的药材,葛洪在《抱朴子》里就提到用雄黄泡酒,《道藏》有“神仙酒炼雄黄方”,用雄黄做主药,酒为辅料,认为喝了这酒,“腹中三虫伏尸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后来在民间就形成了对雄黄酒的推崇。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的确,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中医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端午节雄黄酒的前身,应该是菖蒲酒。菖蒲叶形如剑,故称“蒲剑”,又因近水而生,而名“水剑”。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本草纲目》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瘘,久服耳目聪明。”
早在《后汉书》里,就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的典故,菖蒲酒是我国历史传统名酒,在汉朝就声名远扬,尤为历代帝王、官宦所喜用。孙思邈《千金月令》:“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谓之蒲酒。”《遵生八笺》称:“端午日,以菖蒲一寸九节者,屑以浸酒。”唐殷尧藩有诗云:
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宋朝诗人梅尧臣在端午节时,无菖蒲浸酒宁肯不饮,在端午日的诗中写道:“有酒不病饮,况无菖蒲根。”他傍晚得到菖蒲时,写下《端午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宋朝端午习俗要喝的,还是菖蒲酒。明朝,菖蒲酒被列为皇家宫廷时令御酒,明代太监刘若愚写的《酌中志》中说:“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衣,门两旁安菖蒲、盆盒。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棕子。”
也是明代,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雄黄酒开始流行了。此外,还有朱砂酒,朱砂与雄黄一样是道家炼丹喜欢用的药材。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古人饮雄黄酒,并不可取,雄黄其实有毒,连修行到家的白娘子都吃不得,凡人百姓,更不能喝,移风易俗,是情理中事。雄黄酒不能喝,苏州以前端午吃黄鱼的习俗却延续下来了。在苏州安度晚年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有《田园杂兴》诗: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豚上,楝子花开石首来。
这里吟咏的“石首”,就是黄鱼。《吴郡岁华纪丽》介绍,苏州旧时有“鱑鱼市”,
“吴中重午日,居民必买此鱼,为祀先赏节之需。谚有云:“楝子花开石首来,箧中絮被拥三台。”言典衣以买钱烹食也。每当晓色朦胧,(扌詹)夫争到葑门外冰鲜鱼行贸贩,摩肩接踵,投钱如雨,牙人秤量,忙不暇给,谓之鱑鱼市。”
清代苏州老文人尤侗有《鱑鱼》诗,连当时端午节黄鱼的价格都说明白了:
门客不须弹铗叹,百钱足买十斤余。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吴中风俗历来竞尚丽巧,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每到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媳妇妯娌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有十二生肖、狮子、双鱼、盘肠、花草、珍禽、瑞兽、蔬菜、瓜果等吉祥图案,香囊形状则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棱角形、鸡心形、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上绣有花、草、虫、鸟及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或者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香囊多以棉布、丝绸为材,工艺讲究,需裁剪、刺绣、挖补、粘贴、缠绕,闺阁中各展手段显示本领,争奇斗巧,一旦完成,到时候拿出来交流品评,互相馈赠,“兰闺彩伴,各赌针神,炫巽争奇,互相投赠,新制日增。”(《吴郡岁划纪丽》)
苏州这种刺绣香囊,非常的小,香囊中盛雄黄,名雄黄荷包。大户人家,更讲究了,“镂翠叶五色葵榴、钿漆折扇、真结百索钗符、牙筒香囊、艾朵彩团巧粽之属” (《吴郡岁划纪丽》。
在端午,苏州人家会找来独头(不分瓣的)大蒜头,外面结线网装好给小孩佩带,称为“独囊网蒜”。另外,给小孩子戴的还有“袅羢铜钱”,用五彩丝线缠绕在铜钱上,或者做成虎头的形状,让孩子佩带腰间用以辟邪镇恶。以前端午节,各家会在早晨就给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据说,戴五色线可以避蛇蝎类毒虫伤害保平安。这种风俗其实是汉代以来民间端午缠五彩丝辟鬼兵的沿袭,也是佩带香囊习俗的前身。汉代的主要祛瘟饰物是朱索与桃印,朱索的作用是拴住人的魂魄,或圈住人的居处,以防止邪气侵害。
应劭《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或续命缕、避兵缯、五色缕、朱索,避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兵”是指五兵,既弓、矛、戟、剑、戈,代表战乱瘟疫,人们相信用这样的办法可以逢凶化吉,让小孩平安长大。所以,周处在《风土记》也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五彩丝原来是缠在手臂上,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北朝妇人,五日宛转绳、长命缕,皆结为人像带之。”明清时代,朱索主要成为儿童的佩带物。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命缕。”
后来逐渐演变,把五彩丝缀编成方形饰物佩戴在胸前,开始向装饰性方面发展,六朝以后又出现了百索、条达、条脱、合欢索、宛转绳等名称。北宋时于端午日卖“百索”,《岁时杂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南宋时“扑卖诸般百索,小儿荷戴,系头子,或用线结,或用珠儿结”,宫廷内“宰执以下”诸官员都用“百索彩线”结成“经筒”、“符袋”佩戴胸前, “经筒”、“符袋”就是现在的香囊了。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里面装的东西几经变化,有驱邪的灵符,有铜钱,有可辟虫毒的雄黄粉,最后还出现了外国进贡的新奇香料。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就是贡品香料。
端午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可以装饰点缀节日气氛,同时也有实用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种科学预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种传染病开始流行,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囊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端午香囊常用中草药除了雄黄,朱砂、香药外,还有其他中药材,如化浊驱瘟的苍术、白芷、菖蒲、冰片、牛黄、川芎、辛夷、艾草等。还有另类的蚌粉,如《岁时杂记》“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旧俗,过了端午节就会把佩戴过的香囊扔掉,以弃除瘟病,今不多见。 在汉代,人们就有用朱索缠绕“荤菜”以驱邪的记载,荤菜就是有芳香气味或辛辣味道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葱、蒜之类。《清嘉录》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苏州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端午节时,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古代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样子象宝剑,也称“水剑”, 晋代《风土志》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插在门口,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我国现存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将菖蒲列为上品药物,称它“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说它“久服轻身,聪耳明目,不忘,不迷惑,益心智,高志不老”,并把它列在《千金翼方》治健忘10味药物的第二位。葛洪《抱朴子》记载:有一位叫韩众的人,坚持服菖蒲13年后,竟遍身长出细毛,不畏严寒,到冬天仍袒衣露胸。更令人诧异的是,服菖蒲后他记忆大增,能“日记万言”。菖蒲的采集也有讲究,《遵生八笺》说:“须在清净石上,水中生者,以南流水边者佳,北流者不佳。”
《荆楚岁时记》说,“(农历)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青气”。艾草在古代一直就是药用植物,文献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艾草已经入药。传统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艾草有特殊香气,具有驱蚊虫的功效。端午节期间,是割艾草的时节,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人们争相采艾,插在门口,或在室内燃烧, 它散发的气息能驱虫杀菌,而且气味芬芳,有通气活血之效,是一种天然的空气清洁剂。所以旧时人们相信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可使身体健康,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古人对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洁净其实一直很讲究,尤其是夏至时分,卫生特别注意, 比如《云笈七签》里明确提到:“五月并十二月晦日,正月中,常宜焚烧杀鬼舟”。这种丹药的配方很复杂:
鬼箭、蜈蚣、牛黄、野葛、雄黄、雌黄、朱砂、黎芦、鬼比目、桃仁、乌头、附子、半夏、硫黄、巴豆、犀角、麝香、白术、苍术(各等分)共十二味,为末,用草汁为丸,否用糊汁亦可,丸如鸡子大,每焚一丸,百邪皆灭。
这是用来焚烧以后,驱除污浊之气的,《道藏》里还有一种灵宝辟瘟丹:
苍术一斤、降香四两、雄黄二两、朱砂二两、硫黄一两、硝石一两、柏叶八两、菖蒲根四两、丹参二两、桂皮二两、藿香二两、白芷四两、桃头四两,五月五日午时收、雄狐粪二两、蕲艾四两、商陆根二两、大黄二两、羌活二两、独活二两、雌黄一两、赤小豆二两、仙茅二两、唵叭香无亦可免。
以上二十四味,按二十四气,为末,米糊为丸,如弹子大,火上焚烧一丸。
要问真假,旷达如苏东坡,他在《仇池笔记》里有精彩的回答:
端午日日未出时,以意求艾似人者,采之以灸,殊效。一书中见之,忘其为何书也。艾未有真似人者,于明暗间以意命之而已。万法皆妄,无一真者,此何疑也。
当然,古老的一些民俗往往包含着前人的智慧与创造,不单纯是所谓的迷信。 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都在五月繁殖活跃起来,经常给人造成危害。五月有五毒,为了防御疾病,增强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时,人们便要遍踏百草,采集药材。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这天最适合炮制。在民间,一直有“端午节期间,百草为药”的说法,《清嘉录》介绍了苏州这天“采百草”的习俗:
士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药市收癞虾蟇,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虾蟇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
《吴郡岁华纪丽》也说,“今吴俗,亦于午日,采百草之可疗疾者……又收蜈蚣蛇虺,皆以备攻毒之用。”
《夏小正》云:“是月蓄药,以蠲毒气。”
西晋文学家,苏州人陆机在《要览》里,有关于端午日制药的神奇描述:“万岁蟾蜍……以五月五日取阴干,以其足画地,即流水,带之于身,能辟兵。”此事也见于葛洪《抱朴子》,这当然是荒诞不经的。不过吴地风习,端午的确又有作药浴之俗,在家里使用一些中草药熬水,去给孩子和大人洗澡,以消灭身上的病菌。
明朝屠隆在《遵生八笺》里记了很多只适合在端午炮制才灵验的古代偏方,有些今天读来固然觉得可笑,可还是饶有兴味的,“五月五日宜合紫金锭、保生锭子,治小儿疾。方在医书录。内府此日用雄黄研末,少加朱砂,收真蟾酥作杵,阴干。凡遇恶毒初起,以唾磨搽,微痛,立消。”(《杂记》)
炮制专治狐臭的药,“五日,取露草百种,阴干,烧为灰,以井水炼成膏,再用严醋和为饼子,腋下挟之,干即换去。五遍,能治腋下臭气。”(陈藏器《本草拾遗》)
再比如这种伤药: “五日,取晚蚕蛾装一节竹筒内,开眠处封贮,待其干死。遇竹木刺伤者,以些少涂之,即出。更有别用,如此方可收得。”(《广惠方》)
今天我们一般人吃鱼,不小心鱼刺卡了嗓子,会去吃点饭团,或者喝醋,有先见之明的古人在端午这天,跑到韭菜地里去找蚯蚓粪便做药:五日午时,韭菜地上,面东不语,取蚯蚓泥藏之。(蚯蚓粪也,圆如碎珠,粒粒成块,即此物也。)遇鱼骨鲠喉,用此少许擦咽喉外皮,即消。
如今增强记忆力的营养品满街做广告,古人相信在端午这天 “取鳖爪着衣领中,令人不忘。”(《琐碎录》)估计是因为龟鳖咬人死比松口的缘故,下面在端午进行的加强记忆力的“科学活动”则近巫术-----《千金方》曰:“五日日末出时,取东向桃枝刻作小人形,着衣领中,令人不忘。”
有的干脆就是迷信,念咒画符-----“五日,朱砂写茶字倒贴,辟蛇蝎;写白字倒贴柱上,辟蚊虫。写仪方二字倒贴亦妙。”“午时将灯草浸油内,望太阳咒曰:天上金鸡吃蚊子脑髓液。念七遍,吸太阳气吹于灯草上,夜点灯草,照蚊皆去。”
更有产科大夫的偏方,《云笈七签》曰:“五日午时,取天落水磨朱写一龙字,明年若又雨,取水磨墨写一龙字,如钱大,二字合作一小丸。妇人难产,乳香汤吞之;生出,男左女右手中握字丸即下。如次年无雨,前字无用矣。每年须写百字友济人。”
其中尽管有迷信色彩,其实“五日”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信仰,也可看成是一种节气泛称,其实是源于端午时节中药的药性最足,而中药最讲究“道地”二字。
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源地,传统制药业发达。明末,苏州吴县人吴有性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了著名的《温疫论》,被誉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他在书中认为,瘟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条,一为“天受”,一为“传染” ,瘟疫的病因由于“四时不正之气”,感染“戾气”而成。正因为如此,今天看待古人在端午节挂艾叶、洒雄黄、佩香囊,都是为了预防“戾气”。
如此,端午堪称中国传统的医药节了。

阅读全文

与雄黄酒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洛维斯红酒怎么样 浏览:743
白酒t20什么意思 浏览:544
白酒可以对什么喝 浏览:115
长城红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浏览:405
法国红酒臭吗 浏览:961
枫塔妮红葡萄酒价格 浏览:160
法国葡萄酒的关税 浏览:514
鹿头的红酒什么牌子 浏览:961
93年矛艺白酒多少钱一瓶 浏览:594
浓烈的雄黄酒 浏览:954
法国人热爱红酒 浏览:680
怎么就知道红酒好不好 浏览:344
五大连池原浆一号啤酒厂 浏览:646
一瓶葡萄酒10万什么牌子 浏览: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浏览:42
一顿白酒多少箱 浏览:553
哈尔滨啤酒与青岛啤酒多少度 浏览:25
雷欧庭红葡萄酒 浏览:812
后海啤酒多少钱一瓶 浏览:639
红酒忌讳什么药一起吃 浏览: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