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鲁迅哪个文章里说吃螃蟹要喝黄酒才好吃的
金瓶梅中出现最多的酒是金华酒。无论大事小事,动辄小厮们出去拎一两坛“金华酒儿“,“娘每们吃“。金华酒应该是米做的黄酒,清甜绵软,怪不得几房老婆一吃就是一坛。 西门庆结十兄弟,更是先买了五六坛送到玉皇庙里尽情一醉——他也知道弟兄们明摆着吃他用他。黄酒普遍被认为是温和补养的东西,男女老少皆宜,无论清晨黄昏,一两斤地吃着。月娘盼生子,拣定了壬子日与西门庆交欢,次日清晨便备了羊羔美酒,鸡子腰子与他补肾。这“好甜金华酒儿“,就象刘姥姥在贾家吃的“蜜水儿似的“,落喉图个舒畅,过后头晕目眩。吃得“眉黛低横,秋波斜视“。男男女女尽皆忘情,“饧成一块“。虽是小说常用套话,细想来有趣得紧。怀妊和哺乳期的李瓶儿也照吃不误。瓶儿有奶妈,用不着自己的奶。瓶儿产后流血不止,逐渐酿成血山崩,初起时也一样陪着女眷们吃酒,身体不舒服就回房歇一转再回来。习惯了今天的卫生和健康标准的人看得大惊失色。
加料加味的酒在金瓶梅中也极多见。吴月娘西门庆为娶李瓶儿置气一回,大雪夜月娘烧香言归于好。第二日小老婆们聚集臧否一回,撺掇着家中摆酒庆贺。西门庆见来兴儿雪地里提回鸡鹅下饭和金华酒,说“家里现放着酒,又去买“,一面叫把前厢房的双料茉莉酒,提两坛搀着吃。 茉莉花熏茶是常事,浸酒只金瓶梅中见。双料还恐味不足。红楼梦里湘云请合家上下吃螃蟹,黛玉吃了一点子,觉得心口微微的疼,要吃烧酒。宝玉忙命将合欢花浸的烧酒取一壶来。黄酒力弱,浸药材的多是烧酒。浸花儿的可能也是烧酒?西门庆和王六儿勾搭,嫌她家酒是街上一般小酒店买来的,不好,叫小厮送了竹叶青去,说里头有许多药味,甚是峻利。竹叶青是白酒。后来又去王六儿家,掏出钱来让她去买南烧酒吃。江南一带好浸烧酒,杨梅烧,玫瑰烧,虎骨木瓜烧。想是金瓶梅的古风一路传下来的。李瓶儿死,西门庆大办丧事,大排酒戏。悲痛归悲痛,彼时的丧事和喜事一样是为外人看热闹的。吃酒吃到天色将晚,西门庆又拎出四坛麻姑酒,说吃完了这些才准走。哪个摇席破座,必罚哪个。和今天很多人的酒风,何其相似乃尔。西门庆书房赏雪,一边听小优儿弹唱,一边打开一坛双料麻姑酒。麻姑酒不止是个名色,不知有什么药料花香在里头。
依时饮食是优良传统。西门庆家夏天吃刘太监谢人情送的木樨荷花酒,秋天吃菊花酒。西门庆共同贪赃枉法买合人命的同僚夏提刑,比西门庆做官早,升官快,却未写他家事如何。夏提刑请西门庆家去吃自做的菊花酒,西门庆嫌“异香异气“,回来要李瓶儿另热葡萄酒给他吃。另年秋天重阳宴,西门庆令人打开一坛夏家送的菊花酒,却是“碧靛青,喷鼻香“。吃法是开坛先搀一瓶凉水,去其蓼辣之性。黄酒不是碧清的,也没有“蓼辣之性“。应该是烧酒。
明清两朝民间吃葡萄酒,在很多小说里都有提到。且认为葡萄酒是“素“的,和尚也吃得。唐三藏孙行者西天取经,一路被人劝吃葡萄酒。除了唐太宗敬的一杯,余者皆孙行者代领了。行者酒量又不好,吃了就发猴酒疯。西门庆家吃螃蟹跟葡萄酒,金莲为了剌着李瓶儿招待了书童儿在房里吃酒,就说吃螃蟹须得就金华酒,还得再来只烧鸭子。剌得瓶儿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过单说饮酒配搭,金莲有理。今天中国人持螯把酒,还把的是黄酒。西餐里吃虾蟹海鲜这些东西,配的是白葡萄酒。金瓶梅时的葡萄酒有无红白之分不清楚,可是宝玉吃的葡萄酒是红的。芳官拿了玫瑰露给五儿吃,柳家的母女两个见是胭脂一般的汁子,以为是葡萄酒,忙叫拿旋子烫滚水。热吃的红葡萄酒,法国意大利的品酒家听了,非魂飞魄散不可。
除了南酒烧酒葡萄酒,还有豆酒。是豆子浸的酒还是豆子酿的酒?无从得知。豆类虽然也含淀粉多糖,却蛋白也高,酿酒恐怕容易腐坏。或是另有秘传手艺。荆都监送的豆酒,西门庆打开看,也是碧靛般清,其味深长。象白酒,原汁酿出再蒸馏过。欧洲国家民间用各种水果酿酒,桃子杏子,发酵蒸馏,有水果香,更十分浓烈。出名的水手酒Rum,是甘蔗做的烈酒。若中国的豆酒传世,怕不与Tofu齐名。西门庆吃了人家送的豆酒,改日在宋御史面前便荐荆都监“才勇兼备“。宋御史回京,果然一本参奏皇帝,保荐了荆都监。转头便升了东南统制兼漕运总兵官,穿着大红补服来拜。人情往来,原来如此。
吃酒要有下酒。书中摆出来,总说是鸡鹅鸭蹄,按酒下饭。究竟下酒的是什么? 只在招待送药胡僧时细细写了一笔。道是头鱼,糟鸭,乌皮鸡,舞鲈公。总归是有味不腻,能一递一口吃个不停的。此处的糟鸭象是冷盘,不比儒林外史马二先生西湖上见的滚热的糟鸭。末后却又拿出两样艳物来与胡僧下酒,一碟子癞葡萄,一碟子流心红李子。汪曾祺说过,癞葡萄是苦瓜。苦瓜熟后籽儿一粒粒血红,果然“艳物“。苦瓜李子下酒,倒也新奇。王六儿生日,拉拢着西门庆家的小厮,留着肴馔寿面与玳安。一碟驴肉,一碟腊烧鸡。山东吃驴肉由来以久。
『贰』 鲁迅的哪些作品中提到了绍兴特产
好像是这几种。。应该是茴香豆在孔乙己中被提到了。
『叁』 有关绍兴黄酒的歌谣
老酒糯米做,
吃了变糯糯。
老酒糯米做,
吃了变糯糯。
糯糯鼾声响,专
困到大天亮。
天亮老属鸭醒,
雄鸡骂婆娘。
婆娘胭脂厚,
眼泪冲出沟。
老满来拆劝,
银子赔十两。
嫁妆有本钱,
去勾光棍头。
光棍抱酒壶,
夜夜喊爹娘。
老酒糯米做,
吃了变糯糯。
老酒糯米做,
吃了变糯糯。
还有很多的啊
『肆』 鲁迅和酒
[编辑本段]鲁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编辑本段]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伍』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温一碗酒,来一碟茴香豆,这个茴香豆的原材料是蚕豆还是豌豆
茴香豆的原材料是蚕豆。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孔乙己》片断:“鲁镇的酒专店的格局,是和属别处不同的: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
茴香豆用干蚕豆作原料,拣去变色虫蛀的劣豆,在水中浸泡沥干。入锅后加适量的水,用急火约煮15分钟。掀开锅盖, 见豆皮周缘皱凸,中间凹陷,就马上加入茴香、桂皮、食盐和食用山萘,再用文火慢煮,使调味品从表皮渗透至豆肉中,待水分基本煮干后,离火揭盖冷却即成。
(5)鲁迅与绍兴黄酒扩展阅读:
茴香豆作为浙江绍兴著名的传统小吃,属于民间闲食,亦是城乡酒店四季常备之下酒物。民谣云:“好吃茴香豆,嚼嚼韧纠纠,要用谦豫、同兴好酱油。”
茴香豆酥软清鲜,香味浓厚。茴香豆表皮起皱呈青黄色,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咀嚼起来满口生津,五香馥郁,咸而透鲜,回味微甘。民间认为茴香豆“入肚暖胃”,越嚼越有味,因而有“桂皮煮的茴香豆,谦裕、同兴好酱油,曹娥运来芽青豆,东关请来好煮手,嚼嚼韧纠纠,吃咚嘴里糯柔柔”的民谣。
『陆』 绍兴鲁迅故居门口的黄酒是真的十年吗
当然是真的,黄酒假的很少,便宜,没必要作假
『柒』 有关黄酒的文化小故事有哪些
雪夜访戴
王徽之,是王羲之第五子。东晋时,士人崇尚纵酒放达,王徽之亦如此。因此,不久他就放弃官东归,退隐山阴。有一日,夜里下大雪,他睡醒过来,命家人开门酌酒。他边喝酒,边展视远处,但见一片雪白,“四望皎白”。“因起彷徨”,于是咏起左思《招隐》诗,忽然想到了当世名贤戴逵。戴逵即戴安道,《晋书》本传说他“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性不乐当世,常以琴书自娱”,“后徙居会稽剡县”(今嵊县)。山阴与剡县相隔甚远,溯江而上,有100多里。王徽之连夜乘小船而去,过了一天才到了戴逵家门。但这时,他却突然停住了,不但不进门,反而折身转回。有人问他,你辛辛苦苦远道来访,为什么到了门前,不进而返呢?他坦然说道:“我本是乘酒兴而来的,现在酒兴尽了,没有兴致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这就是千秋传颂的“雪夜访戴”的故事。
“白马湖”的先生们与绍兴老酒
白马湖的名人,如夏丐尊、刘董宇、朱自清、朱光潜等在春晖中学时就有“酒聚”的习惯。他们不爱白酒,只喝绍兴老酒。后来这几位名士先后到上海,办起“立达学院”,仍继承了白马湖畔的“酒聚”习惯。开明书店开张后,索性名正言顺地成立起“开明酒会”,并且明订了入会条件:必须具有一次能喝下五斤绍兴加饭的能耐才能吸收入会。当时夏丐尊、丰子恺、叶圣陶、郑振绎和开明书店的章锡琛老板全都达到入会条件而入选。这个酒会每周举行一次,许多组稿、编辑、出版、展览等事宜都在这酒会中达成。
一次,丰子恺的学生钱君也想入会,但苦于只能喝三斤半绍兴老酒,章老板硬是不同意,还是年长的夏丐尊仁慈,劝说:“君积极要求入会,值得鼓励,尺度略可放宽,打个七折吧!”在人们敦促努力争取达标的呼声中,钱君终于破格入了会,而且不负众望,居然不久一次也能喝下五斤绍兴加饭酒了。
据现在台湾的文艺界人士、“白马湖”人陈星先生回忆,丰子恺与1948年去台湾,与开明书店章老板在台北市中山堂举行个人画展之际,作家谢冰莹劝他在台湾定居,丰子恺说:“台湾好极了,真是个美丽的宝岛,四季如春,人情味浓。只是缺少了一个条件,是我不能定居的主要原因。”谢冰莹问:“什么条件?”丰子恺独句回答:“没有绍兴老酒!”引来了四周人的一阵大笑。
这不是笑话,因为台湾光复初期,随着陈仪的浙江、江苏帮等上台湾岛,因餐聚、生活的需要,几位有远见的绍兴酒酿造开始到台湾生产起绍兴老酒,填补了台湾不产绍兴老酒的空的。但是质量太差,差到什么程度?据陈星先生回忆:丰子恺到台湾不久,耐不住没绍兴酒喝,便给在上海的学生胡治均写信,说他在台湾备受旧友新知的款待,一切都很好,但“美中不足是此间酒味太差,难以上口。”胡治均心领神会,马上在上海买了两坛绍兴“花雕”酒,托人随船带到台湾。这可乐坏了老师,丰子恺特别为此在台北举行了一次酒宴,使台湾的白马湖旧友和新知们大过了一回绍酒瘾。这段酒话,至今仍为台湾健在的与“白马湖”有渊源的人们传为佳话.
蔡元培:每饭必酒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绍兴长于绍兴,对绍兴酒可谓是耳濡目染,偏爱有加。
据他的好友回忆介绍,他虽在外地工作了数十年,但始终保持从小在家乡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他喜欢绍兴酒,餐餐必饮。每年他都托亲友从绍兴买上数坛酒运去,备在家中自饮或请客。除了绍兴酒,蔡元培的下酒菜也大多是绍兴特产,如干菜、霉千张等。逢年过节,他还要托亲友给他邮寄酱鸭、槽鸡、鱼干等绍兴年货。就连他平时用的酒壶也是从绍兴带去的锡制酒壶,里圆外方,中有夹层,天冷时可充灌热水温酒。
蔡元培每日饮酒,一些好友说他是“每饭必酒”,但他很有节制,从不喝醉。他平时自斟自饮,一般每餐以旧时四两为度,菜是普通的家常菜,细嚼慢饮,少饮常乐。1939年,刘海栗先生拜访他时,曾过问他是否每饭必酒?72岁高龄的蔡元培没有否认,他坦然地告诉刘海栗;“不要紧,人到老年不免可怜自己,这点积习难以戒除了。我喝得很少,从未醉过。”
蔡元培是一名大学问家,性情随和,温文尔雅。他待人接物总是谦逊和气,饮宴之时,注重饮酒礼节,不论男女老幼向他敬酒,他都要举杯回敬。一次,他的一位学生陪侍蔡元培到宁波,在象山黄公岙一史姓朋友家小住。史家招待热情周到,主人知道蔡元培好酒,除中晚餐供酒外,早餐也备有丰盛酒菜。这位学生也爱酒,但没有喝早酒的习惯,他就把酒杯倒扣在饭桌上,表示自己不喝早酒。事后蔡元培对他说,这样做不好,不合酒桌礼仪。主人倒满一杯你不喝,放在那里,人家知道你不喝早酒,不会勉强你,但倒扣杯子就显得对主人不够尊重。这为学生很受启发,以后每当别人向他敬酒时,他一定会象他老师蔡元培那样,注重礼节,并谦恭回敬。
鲁迅:把酒论世
鲁迅先生家乡在绍兴,对绍兴酒自是有特别的感情,所以鲁迅先生尽管不嗜酒,却也常常小酌,或会朋友,把酒论世;或自斟自饮,以遣心中感怀。
1910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学监时,课余便常至泰生酒店小饮。因为酒店临河,自备乌蓬船,船舱里养着多种鲫鱼。人在雅室开窗俯瞰,鲫、鲤、鲭诸种活鲜一目了然,点食即捕,烹煮上桌,鲜鱼美味,令人难忘。当时,鲁迅最爱吃的河鲜是清蒸鲫鱼。宴请朋友时,他总要点这道菜。当然,鲁迅先生有时也以鱼干、酱鸭、槽鸡佐酒,而且特别喜食火腿。1912年鲁迅的好友许寿裳特地托人买这酒店的鱼干、酱鸭、糟鸡等佐酒物送给他。鲁迅对此颇为感动。鲁迅有一首著名的小诗《自潮》:“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诗后题有跋:“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原来,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就开玩笑地对他说:“这些天来,你辛苦了吧?”鲁迅笑着说:“昨天想到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再也寻不到几句象样的句子。”达夫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去!”鲁迅高兴地说:“给你这么一说,我又得了两句,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鲁迅日记》10月12日记:“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这条幅即为上述的《自嘲》。
鲁迅先生有许多饮酒诗、文,特别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就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阐述了酒在文人创作和心理上所起的作用,并论及了酒的功德,且时露锋芒,以古论今,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至于鲁迅的小说,十之八九分都写到酒。可以说,现在生意红火的咸亨酒店,全是因为沾了鲁迅先生大作的光。当然,咸亨酒店为鲁迅的小说提供了人物活动的重要环境,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正是取材于他的邻居——酒鬼文人“孟夫子”。另外。鲁迅的诸多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在酒楼上》、《故乡》、《祝福》等,无不以酒写人写事,或以人以事写酒,使鲁迅的作品中时时飘出绍酒的醇香,把人带到二十年代那个特定的氛围里去时添了几许诱人的魅力。可以说,鲁迅先生没有对绍兴酒和绍兴酒俗的深刻体验,是描绘不出如此生动逼真的酒乡风情图的。
『捌』 绍兴是一个与鲁迅、蔡元培、秋瑾……等人物密不可分的地方。独特的台门建筑、绍兴黄酒的悠久、精致的乌篷
绍兴是一个与鲁迅、蔡元培、秋瑾等人物密不可分的地方。独特的台内门建筑、悠久的绍兴黄酒、精致容的乌篷船、小小的毡帽,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致。另外,关于大禹、王羲之、陆游与唐婉的故事,让这个城市充满了传统文化的风韵和浪漫的色彩.
····你发绍兴干嘛。……与等 冲突,去掉。 黄酒改悠久的绍兴黄酒。 形容词在前面。
『玖』 绍兴哪里老酒黄酒好喝,据说鲁迅故里那边的不好喝~
去孔乙己爱去的咸亨酒店吧,那边不错的
『拾』 鲁迅笔下的 酒文化
酒是鲁迅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作用在渲染气氛、分析人物、深化主回题中得以体现。酒作为答特定文化的化身,具有强烈的民俗色彩,而饮酒行为背后所体现的酒神、日神哲理.
酒文化在鲁迅的作品中起重要作用:《孔乙己》的饮酒演绎出旧知识分子的悲剧;《祝福》女主角都成为男权祭酒的祭品;《风波》中赵七爷把政治当成下酒菜……。酒使两人作品极富文化内涵,酒馆吧台提供了透视国民“社会病症的门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