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羌活"和"姜活"的区别
姜活
产地:
为伞形多年生草本植物姜活 Notopeteryginm incisum Ting ex H.T. Chang 及宽叶姜活 Notopteryiginm forbesii Boiss 的根茎及根。主产於中国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
春及秋季采挖,乾燥,切片生用。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
散寒祛风,胜温止痛。
临床应用:
1. 用於风寒感冒,头痛身疼。
姜活辛温,气雄而散,发表力强,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有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散善治风寒湿邪袭表,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常与防风、细辛、苍术、川芎等药同用,如九味姜活汤;
若寒湿偏重,头痛身重者,可配伍独活、蒿本、川芎等药,如姜活胜湿汤。
姜活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能去风寒湿邪,通利关节而止痛,且作用部位偏上,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为佳,多伍防风、姜黄、当归等药同用,如蠲痹汤。
用量、用法:
3-10 克。
使用注意:
姜活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不宜服。
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
现代研究:
姜活含挥发油、Beta-谷甾醇、欧芹属素乙、有机酸及生物碱等。
姜活注射液有镇痛及解热作用,并对皮肤真菌、布氏杆菌有抑制作用。姜活水溶部份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挥发油亦布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并能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羌活
开放分类: 生物、植物、中药、药材、药用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的干燥根茎和根。
[植物形态]羌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茎、叶皆有毛。常紫色,有纵沟纹。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具柄,基部两侧成膜质鞘状,叶为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4对,卵状披针形,小叶二回羽状分裂边缘缺刻状浅裂至羽状深裂,最下一对小叶具柄;茎上部的叶近无柄,叶片薄,无毛。复伞形花序,伞幅10~15;小伞形花序约有花20~30朵,花五瓣白色。根可入药,有镇痛、发汗、利尿之效。古代以羌族地区出产者为最佳,故又名羌活、独活。传说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故又名独摇草。双悬果长圆形,主棱均扩展成翅。花期7 月,果期8~9月。
[药材形状]按药材形态分为“蚕羌”、“竹节羌”、“大头羌”和“条羌”等。蚕羌为略弯曲的根茎,环节紧密似蚕,长4~13cm,直径 0.6~2.5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有点状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外皮脱落处呈棕黄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放射状裂隙,皮部棕黄色,可见黄色分泌腔,习称“朱砂点”,木质部黄白色,髓部黄色至棕黄色。气香,味微苦而辛。根茎环节疏生似竹节状者,习称“竹节羌”。条羌为根茎及根,呈类圆柱形,长10~15cm,直径1~3cm,根茎部具茎基及叶鞘残基,根部具纵纹及皮孔。气味较淡。
[功效]散寒解表,祛风湿,止痛。
[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疼。本品辛温,气雄而散,发表力强,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有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故善治风寒湿邪龙表,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常与防风、细辛、苍术、川芎等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若寒湿偏重,头痛身重者,可配伍独活、稿本、川芎等药,如羌活胜湿汤。
2、用于风寒湿痹,户臂疼痛。本品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湿散寒,能去除风寒湿邪,通利关节而止痛,且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户背肢节疼痛者佳,多伍防风、姜黄、当归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作用注意]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尽善尽美弱者不宜服用。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
五加皮
(《本经》)
【异名】南五加皮(《科学的民间药草》)。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无梗五加、刺五加、糙叶五加、轮伞五加等的根皮。
【植物形态】①五加(《本经》),又名:豺漆(《本经》),文章草(《巴蜀异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论》),豺节(《别录》),木骨、追风使、刺通(《本草图经》),白刺(《纲目》),茨五甲(《草木便方》),白竻树、五叶路刺、细柱五加、老虎獠、五花眉、水面油、白芦刺、五加花、鸡脚风。
落叶灌木,高2~3米。茎直立或攀援,分枝无刺或有外曲刺,刺通常单生于叶柄的基部。叶互生或数叶簇生于短枝上;叶柄长4~9厘米,光滑或疏生有小刺;掌状复叶,小叶5枚,少有3或4枚,顶端1枚较大,两侧小叶渐次较小,倒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近菱形,长3~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光滑或仅沿脉上有锈色绒毛;小叶无柄。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或短枝末梢,花序柄长1~3厘米,果时伸长;花多数,黄绿色,直径约2厘米,花柄柔细,光滑,长6~10毫米;萼5齿裂,裂片三角形,直立或平展;花瓣5片,着生于肉质花盘的周围,卵状三角形,顶端尖,开放后反卷;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分离,柱头圆头状。浆果状核果近球形,侧向压扁,直径约5毫米,熟时紫黑色,近中央有纵脉3条。种子2粒,细小,半圆形而扁,淡褐色。花期5~7月。果期7~10月。
生长于山坡上或丛林间。分布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采集】夏、秋采挖,剥取根皮,晒干。
【药材】干燥根皮呈卷筒状,单卷或双卷,长7~10厘米,筒径约6毫米,厚约1~2毫米。夕表面灰褐色,有横向皮孔及纵皱,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淡灰黄色。气微香,味微苦涩。以粗长、皮厚、气香、无木心者为佳。
【功用主治】祛风湿,壮筋骨,活血去瘀。治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腰痛,阳痿,脚弱,小儿行迟,水肿,脚气,疮疽肿毒,跌打劳伤。
注:姜活与羌活的药理相同,应该是没有区别的,羌活可以代替姜活
川加皮与五加皮是相同的,只不过川加皮为四川产的,产地的不同,药理相同,无区别
莶就是稀莶草的简称
② 肩关节周围炎偏方能不能治疗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年老体弱,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筋骨失于濡养,感受风寒湿邪而致。
临床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本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肩周炎的发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即急性期(开始期)、慢性或(冻结期)、恢复期(解冻期),各期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方一】粗盐外敷方【来源】民间。
【组成】食用粗盐500克,生姜片3钱、小茴香25克【功用】消炎止痛,温经散寒。
【主治】肩周炎,各种关节炎。
【用法】炒热(不要太烫),用棉布包好,每晚睡前敷患处至盐凉,三日后调换用料,连用9天。
【按】粗盐具有消炎、镇痛、发汗的作用,可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并且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排除体内废物。生姜片辛温行气,小茴香温经散寒。【方二】活血通络药酒【来源】宋禄法。东方药膳,2006,(1):26。
【组成】黄芪10克,白术10克,川木瓜9克,青皮6克,广木香6克,龙眼肉15克,丁香6克,白蔻仁6克,茯苓6克,当归10克,川芎9克,白芍6克,秦艽8克,羌活5克,川牛膝9克【加减】若肩肿加防己20克,以利湿消肿;疼痛甚加姜黄10克,以通络止痛;头昏者加天麻10克,钩藤10克,以熄风邪。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和血,通络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黄芪、白术、龙眼肉补气;川木瓜、羌活、秦艽、白蔻仁、茯苓祛湿;青皮、广木香、当归、川芎、白芍行气活血;丁香、川牛膝补肾强壮。
【用法】上药制成粗末,放入玻璃容器中,加入冰糖180克,白酒500毫升,夏天密闭浸泡5日,冬天浸泡10日,滤去渣,取上清液备用。每次服用10毫升,1日2次,饭后温服,连服15天为1疗程。一般服用2~3疗程即可获愈。
【方三】健肾蠲痹汤【来源】陈彦,刘鸿宾。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6(1):42。
【组成】狗脊30克,骨碎补、活血藤、威灵仙各20克,续断、淫羊藿、秦艽、木瓜、乌梢蛇、桑枝、当归各15克,防风12克,甘草5克【功用】补肾强筋,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骨碎补、淫羊藿、续断、狗脊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筋络;木瓜、威灵仙、秦艽祛风散寒除湿、宣痹通络;桑枝、乌梢蛇、当归活血祛瘀,消肿散结。配合中药外敷,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用法】水煎服,日1剂。同时配合消炎治血散外敷:金银花50克,连翘、防风、白芷、续断、红花、透骨草各20克,樟脑10克,细辛6克诸药研末,用水拌湿装入纱布袋,放火锅内用中火蒸煮1小时,取出后加入食醋外敷(每次蒸热后可加醋外用)肩关节周围,纱布袋上再加压热水袋,应用时先将局部皮肤洗净,将准备好的药末贴在压痛最明显处。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按】外用药末先用水蒸煮,再用醋调和,目的是使中药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浸出,并起到疏通、祛毒和有利于药性发挥的作用。采用热水袋加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毛孔开放,增进皮肤对药液的吸收,直达病所,且减轻组织粘连,加速炎性物的消除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方四】加味芍药甘草汤【来源】吴晓,张徐德,韩启锁,等。陕西中医,2000,21(11):491。
【组成】白芍、黄芪各30克,炙甘草20克,当归15克,川芎、羌活各10克,桂枝9克【加减】肾虚者,加山茱萸、淫羊藿各10克【功用】养血止痛,疏风通络,调和营卫。
【主治】肩周炎。
【方解】芍药为君,入肝经,补肝血,敛肝阴,合甘草治疗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四肢挛急作痛;羌活辛甘温,具有补血活血、散寒止痛之功,可除血虚血寒诸痛;羌活辛散祛风,味苦燥湿,善治肩背肢节湿痛;桂枝合芍药以调和营卫、通阳解肌、宣痹止痛。
【用法】每天1剂,加水300毫升,水煎25分钟,取液;药渣加水200毫升,水煎30分钟,去渣留液,合并2次药液,分早晚服。10剂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有抑制末梢神经兴奋,配伍白芍对中枢性和脊髓性的疼痛均具有抑制作用。
【方五】肩凝方【来源】杨火莲。新中医,2000,32(增刊):325。
【组成】羌活10克,桑枝、葛根、生薏苡仁、千年健、豨莶草、鸡血藤、宽筋藤各30克,延胡索、白芍、白花蛇(先煎)、威灵仙各15克【加减】风湿热型者,用肩凝方基本方;风寒型者,去薏苡仁,加桂枝、细辛、制川乌;气虚痰阻型者,去薏苡仁加黄芪30克,白术、地龙各15克,党参25克;血虚型者,去羌活、延胡索、薏苡仁,加黄精、当归、川芎、熟地黄;寒热夹杂型者,加制川乌(先煎)、桂枝、姜黄。偏阴虚型,去羌活、薏苡仁,加玉竹、秦艽、鳖甲(先煎);瘀阻脉络型者,加桃仁、三七(先煎)、制乳香、制没药、地鳖虫。
【功用】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羌活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尤以上半身关节疼痛更为有效,白花蛇、桑枝、豨莶草、葛根、千年健、宽筋藤、威灵仙等均有祛风通络止痛作用,白芍、鸡血藤养血活血,且延胡索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薏苡仁能缓解肌肉紧张疼痛。全方共奏祛风通络止痛之效。据临床药理报道:羌活、延胡索、薏苡仁、威灵仙、豨莶草、千年健、白芍、白花蛇等均有缓解疼痛的功效。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方六】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来源】杨润兰。新中医,1998,30(7):42。
【组成】桂枝、麻黄、熟附子各8克,白芍20克,白术、知母、地龙各15克,防风、羌活、姜黄各10克,白花蛇1条(约30克),蜈蚣2条,全蝎6克,葛根30克【加减】病程较长,痛有定处,舌质瘀黯者,加苏木10克,炮穿山甲15克;血虚者,加当归、川芎各10克,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20克,阴虚者,加山茱萸10克,熟地黄15克;阳虚者,加肉桂6克,干姜10克;前伸受限明显者,加白芷10克;后伸受限者加柴胡10克。
【功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桂枝、生姜、麻黄、防风温通经脉,驱散寒湿;白术、熟附子益气通阳,逐湿;白芍、知母、甘草养阴清热,缓急止痛又可制阳药之温燥;痹痛日久入络,痰瘀深伏,故酌加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等虫类药,以其性善走窜,搜剔以祛伏痰,逐瘀滞,蠲痹痛。
【用法】每天1剂,水煎温服,复渣药液适温外洗患部。同时嘱适当配合功能锻炼。
【按】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由桂枝、知母、防风、白术、生姜、白芍、麻黄、炮附子、甘草味药组成。主治风湿痹证,郁而化火,肢节肿痛灼热诸症。
【方七】辛芥桂枝汤【来源】陈振隆。新中医,1998,30(4):35。
【组成】细辛、姜黄各10克,桂枝、甘草各6克,白芥子12克,白芍30克,蜈蚣3条,茯苓20克【加减】寒痛者,加制川乌、麻黄,甚者,加重细辛至20克;背痛者,加羌活、吴茱萸;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何首乌;筋挛者,加木瓜;阴虚者,去细辛,加女贞子;湿湿者,加制半夏;气滞者,加香附;血瘀者,加丹参、桃仁、川芎、三棱;阴虚有热象者,去桂枝、细辛、加桑枝、地龙、葛根。
【功用】温阳益气。
【主治】肩周炎。
【方解】加细辛以温阳散寒止痛;姜黄活血通络;蜈蚣驱风通络治痹;桂枝合羌活引诸药至肩臂部;白芥子善除腠理膜内之痰,对治疗肌膜、筋膜粘连有独到之妙用。方中重用细辛有祛寒止痛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治疗10天为1疗程。
【按】凡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者配合推拿、按摩、拔火罐,或作自我功能锻炼:摇肩、伸臂、旋转肩关节、爬墙、搭肩或引体向上等运动。
【方八】葛根汤【来源】梁丰。江苏中医,1998,19(11):30。
【组成】葛根20克,麻黄、甘草各9克,桂枝6克,白芍30克,生姜2片、大枣3枚【功用】解肌发汗,生津舒筋,舒柔筋脉,活血定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方中葛根味甘辛凉,重用之有显著的解肌舒柔筋脉作用;麻黄辛温,具温通发散之力,有温通血脉、活血通络、祛瘀定痛的作用,其气味轻清,外可疏通肌肤经络,内可消解积痰凝血,是活血化瘀之佳品,其虽有较强的发汗作用,然临床应用于此症时多不发汗,亦未见明显副作用;桂枝辛温通阳,助麻黄以通行气血;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助葛根柔筋缓急止痛,又可制麻黄、桂枝之辛散太过;姜枣调和营卫,补益气血。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药液400毫升,分3次服,2周为1疗程。同时配合外敷。取兰香草,打成粉末,每次50克,以米醋炒热敷患处,每天1次。
【按】兰香草味辛,气香,性微温,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散瘀消肿之功效。用米醋炒热后,散寒温通作用更强,外敷患处疼痛明显减轻。【方九】温经活络汤【来源】秦泗明。陕西中医,1996,17(9):414。
【组成】桂枝、白芍、黄芪、葛根、当归、川芎、桑枝各20克,姜黄、制乳香、制没药、防风、地龙、全蝎各10克【功用】舒筋活血,搜风止痛。
【主治】肩周炎。
【方解】黄芪补气;桂枝、桑枝温经通络;葛根、白芍、当归、川芎、姜黄、制乳香、制没药、地龙、全蝎舒筋活血;防风祛风散寒。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药10天为1疗程。
【方十】祛寒化湿散【来源】宫卫东。江苏中医,1997,18(8):24。
【组成】麻黄、樟脑、高良姜各10克,桂枝20克,红花、细辛、白芷、制没药、赤芍、羌活、独活各6克,威灵仙、薏苡仁、苍术各12克【功用】温经通络,散寒除湿。
【主治】肩周炎。
【方解】本药散为麻桂温经汤和薏苡仁汤的合方。其中麻桂温经汤温经散寒解痉,薏苡仁汤化湿通络,樟脑、高良姜祛邪止痛。重用桂枝既能温经散寒,又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本组药物外敷,能使局部皮肤温度上升,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保证了组织所需的氧和营养物供给,使机体在风寒湿刺激下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得到改善。樟脑、细辛则具有麻醉样镇痛作用,这使该方镇痛作用更强。
【用法】上药共研末,加蜜调匀如糊状,以不流动为度。用时将上药于睡前一次性外敷于患肩部,外盖塑料薄膜,再加热水袋熨之。每次5~10小时,连续5天更换敷药。患肩配合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