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清的服饰作文1o0字
在福清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寿、正寿、开吊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清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清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广。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泗洲佛、浴佛节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清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清的习俗影响较小。近代以来,在福清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脱鞋人屋、灯展、花展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清人又善于汲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福清风俗在形成过程中,既具有吸收融汇外来习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据碎状性的排他型。生活民俗中则出现同乡不同俗,信仰民风中既有一炉香供道、佛两教的现象,又有"奉教"(指西方传来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现状出现。福清风俗蕴含着尊重传统又勇于开拓,留恋乡土又热衷于外出的奇异双向型,培育了众多英才,使闽海乡贤辈出,诸如近代史上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引进西方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翻译界奠基人林纾、中国近代史上在南洋开辟"新福清"的著名华侨领袖黄乃裳等等。福清风俗,充分呈现着"东南山国"与"闽海雄风"的封闭和开放双向交错的人文形态。
春节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履端,是辞旧迎新之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早晨吃太平面(线面加2个蛋),象征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肃衣冠向家中长辈、亲友"拜年",讲吉利话。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逛灯市。福清地区初七以后,即盛行灯市,观灯和送灯。南后街专门出售各种纸制花灯,街道两旁,屋槽之下,花灯高悬,琳琅满目。
过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区独有的节俗。煮糯米粥,配以红枣、红糖、荸荠、桂圆、花生等佐料,谓"拗九粥",举家当早餐;出嫁的女儿也要送拗九粥给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清明扫墓清明节,祭祖扫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饼筹。
端午划龙舟 五月初五,又称五日节。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动是龙舟竞度;初五中午"过节"要喝雄黄酒,吃花生粽和荷叶包。
七夕话鹊桥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福清地区在这个节日普遍互相赠送蚕豆,以作结缘纪念。
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家人团聚吃月饼、饮酒和赏满月。旧时笙歌达旦,谓之"待月华"。
重阳敬老 九月初九,谓之重阳节,是敬老日。旧时民众登高、放风筝,热闹非常。
冬至 又称冬节。全家欢聚一堂搓粞为丸,福清话叫"搓丸",是团圆的意思。
过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户户打扫厨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饼。
过年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全家团聚一起,欢欢喜喜吃年夜饭,给小孩分压岁钱。过了"年",第二天即是春节。
七街三十六巷之今昔~福建福清风光
玉融古城,是一首沧桑的民谣,余韵未消;耋耋老人从爷爷的爷爷那儿,一辈辈聆听七街三十六巷的故事。夜深人静之时,犹闻木屐趿过石板巷道的“嗒嗒”声响;晨曦薄雾之中,小巷深处仿佛传来“茶食茶食”……“黄米糕光饼”的叫卖声,那卖橄榄串的老者,用竹筒装着竹签,一下一下不紧不慢地甩出清脆的声响,从唐朝一直响到今天……
今天的融城,是祖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百万福清人民,建设侨乡新市齐努力,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怀旧的文人墨客叩问历史老人:七街三十六巷今安在?
(一)
翻开历史长卷,我从老花镜中毕恭毕敬阅读融城。我们居住作息的这座小城,从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析长乐东南8乡建置万安县(福清市初名)以来,一直是县治所的驻地,历经扩建、修缮,至今已1300余年。
融城作为福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过去的1300年里,有1114年处于封建社会,有109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的时间,就属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融城的街路巷名,在封建社会中主要由布衣百姓所取,官府文人兴致所至,或为某种需要,也取了不少,后来官方多次整改,文人也处处插手,这方面的街巷名称比例日渐增多,文化气息渐浓。仔细检索融城,我们揪住了历史老人的飘然银须:
唐宋间有:小桥、上井、产塘、夏铺、鱼市、横街共6街33巷;明清时有:县前、学前、西门、上井、下井、小桥、产塘、后埔、鱼市、横街、场前,共计11街33巷。
斗转星移,转眼间新中国成立,福清解放。1950年,融城有:河前、新街、一拂、产塘、后埔、小桥、宦街、福星、鱼市9街58巷;至1979年,融城还有大北、后埔、小桥、产塘、水陆、学前、鱼市、横街、福星、新街等10街61巷。
1988年福清修志,记载7街为:后埔街、鱼市街、水陆街(西门街)、产塘街、小桥街、大北街、宦街;36巷为:上巷、河头巷、郑巷、旺巷、脚带巷、相连巷、城隍巷、阳春巷、古夏巷、东巷、高巷、凤山巷、吴厝巷、学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园弄、湖滨霞、玉斗园、参府前、福塘境、较场埔墘、五德堂。
1990年福清撤县建市前夕,共有42条路124道巷。
我们惊喜地发现,小桥街、后埔街(唐宋间为夏铺)和产塘街的名称,是由唐宋间沿用至今。古老的融城,悠久的历史,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怎不让玉融儿女感慨万千而又骄傲自豪!
(二)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时进行,城区面积由原来的4.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扩建了十多条主干道和三十多条次干道,改造了近百条小街巷,成片的旧城区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区,街路两侧高楼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地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片的地名实体消失了,一个个新的地名应运而生。撤县建市以来,福清市地名办为规范城区街巷道路名称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据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1988年省政府颁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颁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本着“突出特点,注重历史,照顾习惯,保持稳定,体现规划”的原则,对融城城区内主要街道草拟了名称,分别有:
一拂街、东门街、利桥街、后埔街、文兴街、水陆街(西门街)、小桥街和凤凰路、江滨路、龙兴路、龙旺路、龙山路、融北路、下桥路、利民路、玉屏路、凤北路、龙华路、东皋路、孤山路、鸿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龙津路、向阳路、凤南路、融西路、龙门路、桥溪路、江南路、天宝路、双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来,这些名称在城区建设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如今,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石板的巷道不复存在,代之以整洁的水泥路。卖茶食的小伙脚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车后座的两边,一边踩车一边很传统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车穿梭于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现代气息和谐交融。在它的旁边,依托豆区名园,诞生了一条古玩街,与瑞云塔前、黄阁重纶下的利桥街相呼应、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势地貌而命名,或据实际功用而称谓,或具纪念意义,或为祈求吉祥如意,争奇斗艳,意味深长。如双旌路,东从南门桥南头接江南路,西至双旌山东麓,双旌山系福清形胜之一,故路以山名。后埔街,原名夏铺街,古为夏氏集居地,街路两旁多为夏姓开设的店铺,故名。因“夏”与“后”谐音乃渐成后埔街,“文革”间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为后埔路,现恢复原名。江滨路,旧时为纪念邑人明内阁首辅叶向高,以向高号台山为名,称台山路,民国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路,后又名环城路,“文革”期间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复环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则以“安居乐业”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户美好的心愿。
在现有的街巷中,已很难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桥、产塘、后埔街名的同时,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的街道却越来越长,越来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东从华侨影剧院接东门街,西至湖滨霞接江滨路,全长0.8公里,旧时分段曾名曰学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鱼市街、市心街、宦街等。这条街道的名称,是为纪念北宋时福清名人郑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将横亘在县府前的整条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称,统称为一拂街。1993年对一拂路西部的湖滨霞进行改造,成为一拂路西头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滨霞之名,归一拂街。
纪念郑侠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为郑侠号称“一拂先生”,这里有一段感人的传说。
郑侠,北宋时本县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气,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岁中进士,因关心民间疾苦,痛斥官场邪恶,向皇帝进了“流民图”和“邪曲小人图”,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琼州,年过半百方获准回京,苏东坡保荐他到泉州当了教谕。不久,又受奸臣排挤,调回京城当看守城门的小吏。
郑侠虽经磨难,脾气却越来越倔,梭角越磨越锐。有一回,他当面指斥当朝太师蔡京纵子作恶,得罪了这个奸臣。当郑侠告老返乡之时,蔡京拦在路上,要检查郑侠的十个箱子,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蔡京蛮横地打开了郑侠的御封箱子。谁知开了九箱,全是瓦砾石块,最后一箱打开,只见文房四宝和书籍一应俱全,蔡京以为珍宝必在箱底,翻出之后,竟是一尘拂,郑侠悠然自得地说:“下官一身干净,就靠此物,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说罢,手持尘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尘积太厚,无法拂除。”蔡京张口结舌,在围观民众的讥笑声中灰溜溜地走了。
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来,为民请命,一身正气的一拂先生将永驻家乡人民心间。福清市委市政府体民心顺民意为清廉为政的郑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园东南角,面对一拂街人来人往,观太平盛世融城繁华,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镶嵌在玉融大地上的丰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闽剧曲调如诉如泣,是史诗伟章如歌如颂。爱我融城,让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画卷
B. 福清文化 多举几个例
1、春节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履端,是辞旧迎新之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早晨吃太平面(线面加2个蛋),象征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肃衣冠向家中长辈、亲友"拜年",讲吉利话。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逛灯市。福清地区初七以后,即盛行灯市,观灯和送灯。南后街专门出售各种纸制花灯,街道两旁,屋槽之下,花灯高悬,琳琅满目。
2、过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区独有的节俗。煮糯米粥,配以红枣、红糖、荸荠、桂圆、花生等佐料,谓"拗九粥",举家当早餐;出嫁的女儿也要送拗九粥给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清明扫墓清明节,祭祖扫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饼筹。
3、端午划龙舟 五月初五,又称五日节。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动是龙舟竞度;初五中午"过节"要喝雄黄酒,吃花生粽和荷叶包。
4、七夕话鹊桥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福清地区在这个节日普遍互相赠送蚕豆,以作结缘纪念。
5、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家人团聚吃月饼、饮酒和赏满月。旧时笙歌达旦,谓之"待月华"。
6、重阳敬老 九月初九,谓之重阳节,是敬老日。旧时民众登高、放风筝,热闹非常。
7、冬至 又称冬节。全家欢聚一堂搓粞为丸,福清话叫"搓丸",是团圆的意思。
8、过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户户打扫厨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饼。
9、过年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全家团聚一起,欢欢喜喜吃年夜饭,给小孩分压岁钱。过了"年",第二天即是春节。
C. 谁给我弄一篇端午节习俗的作文 要福清当地的习俗
就查一些资料,一整理,再加上自己看到的。
给你一些资料: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端午节的活动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端午节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D. 连江的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重五节。
在福建,人们都认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两项活动成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此外还有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期间,从闽南到闽北,从闽东到闽西,海滨湖汊,大江小河,几乎都能看到竞渡的龙舟,都能听到喧天的锣鼓。龙舟竞渡俗称“扒龙船”,龙舟的样式、参赛人员和比赛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异。
福州重龙舟竞渡,旧时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苏岐特盛,龙舟长3丈多,宽5尺左右,首尾如龙形,两侧绘有五彩的龙身。划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执旗、锣鼓手、放鞭炮者,合计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临湖的乡社,都拥有自己的龙舟。端午节前,准备“扒龙船”的乡社便开始集资。人们敲锣打鼓,带着本乡龙舟的旗帜,挨户募捐,俗称“采莲”。乡间大户出钱请“扒龙船”者宴饮的,就可坐“龙船”头,这是一件很风光的事。坐龙船头的人,还负责背本乡龙船神(各乡的龙船都奉有一种神)的香火袋,成为本乡龙船的领头人。“扒龙船”的场面热烈壮观,清代有诗云:“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诗作者自注:“土音呼斗龙舟为扒凉船。好事者以中扇为标系竹竿,插岸上。众舟鼓木世争先,以得为荣。鼓声、锣声为与人声共阗,水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词》)现在,福州的赛龙舟依然红火。虽然象“采莲”及挂香火袋的习俗不多见了,但在人员组成、训练及参赛等事宜,仍然由各乡村农民自发组织。
莆田龙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讲究。雕成龙头的,说明龙舟所属的村子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有龙头的,表示这个村没有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着太阳的,表明出过孝子;船头齐平、画着龙头,但龙鼻子却又是雕成的,则表示这村出过贵人。唐代梅妃故乡江东村的龙舟便是如此。莆田龙舟最短的是“九对”,有18名划手,加上司鼓、司锣、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长的是’十五对”,即全船划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兰溪为界分南北两洋。北洋龙舟,掌舵者是舟上的总指挥,以村中头面人物充任。南洋龙舟,司锣者为舟上的总指挥,也是村里的头面人物。竞赛时,北洋在终点处立一标竿,上系彩球,以得球者胜。南洋则无,仅以先到达终点者胜。民间有《龙船歌》道:“天时好,天时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闲,扒龙船,是输是赢无‘单倒’(方言,意为没关系)。抢龙珠,跳龙门,‘扶背’(方言,即掌舵)须要用心思。你也争,伊也抢,抢起大家试本事。要同心,要协力,第一船浆要齐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赛一了也就过。伊请你,你请伊,大家齐唱龙船歌”。《龙船歌》描绘了莆田龙舟竞渡活动既激烈又和谐的场面。
闽南一带龙舟竞渡更为盛行。厦门、漳州、泉州每年都有规模很大的赛事,参赛者除本地之外,还有来自邻近县区的龙舟。龙舟造型呈长而狭的柳叶状,船头雕刻大龙头,须眉齐全,双目炯炯。龙头上披挂彩绸,船两侧彩绘鳞甲。有的龙嘴还能张能合,舌头能伸能缩。整条龙舟如活龙一般。龙舟因颜色不同而有“白龙”、“黄龙”、“青龙”、“黑龙”等名称。也有些地方船头安上蛙、虾、虎等模型,称为“蛙龙”、“虾龙”、“虎龙”等。据道光版《厦门志》“岁时”(卷15)载:端午“竞渡于海滨,龙船分五色,惟黑龙不出。富人以银钱、扇帕悬红旗招之,名曰‘插标’,即古锦标意。”厦门、漳州等地还在竞渡终点停泊“标船”,以鸭子为标。竞赛开始,一艘艘龙舟如箭离弦,飞速破浪前进,岸上观战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当龙舟到达终点时,“标船”把鸭子投入水中。龙舟上的健儿纷纷跳往水中追捉,观众呐喊助威,极为热闹。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倡导的集美学村龙舟赛,蜚声海内外。他生前在集美学村亲自设计和修建了宽300米、长800米的龙舟池,并建造了可容16名划手的龙舟10艘,每年举行龙舟赛会。1957年端午节,陈嘉庚曾亲自主持龙舟赛会,邀请同安、海沧、杏林等邻近90多个社乡龙舟队,男女运动员2000多人参加。1987年端午节,首届“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集美举行,参赛的除福建省队、厦门市队外,还有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东张水库也举办过国际龙舟邀请赛,是规模空前的一次龙舟国际盛会。
各地龙舟竞渡还有不同的习俗。在长乐,龙舟一般按亲族建造。小姓的以一族为单位,大姓的以族之下的房为单位,甚至细分到房以下的派系,大致几十户或上百户拥有一艘龙舟。新船竣工后,人们抬舟游乡,而后放到河里“试水”。坐船头者和司舵、司锣、司鼓的都要“投标”决定,即谁出的钱多谁当。新船试水后,便举行邀请赛,由本族青壮年分成几组与外姓的龙舟比赛,俗称“请二班”。在泰宁,从五月初五至六月初六都属赛龙舟的日子。最热闹的是五月廿七的庙会。赛事全由农民自发组织。比赛分甲、乙两队,甲队为青龙船公,乙为黄龙船妈,每舟设司鼓、司锣、司舵各1人,划手8人。与别处不同的是,比赛时应逆水而上。龙舟上的司鼓是村中德高望重者,不论比赛输赢,司鼓者都得请赛手晚餐宴饮,以示慰问。在霞浦的一些地方,龙舟竞渡时还把粽子抛入水中。在漳平,从四月初一起就有试龙舟的鼓声,俗称“龙船鼓”。男女老少听到第一声“龙船鼓”,都要在原地跳几下,据传说这样可以抖掉身上的跳蚤,不会再被跳蚤咬了。在清流,紧张激烈的龙舟竞渡后,有别开生面的游花船。花船上搭着平台,四周饰以彩带纸花,演员身着古装表演。表演之后,还有捉鸭活动(即把鸭子抛入水中让人去捉),与他处不同的是,无论龙舟上的划手,还是岸上的观众,均可入水追捉,谁捉到归谁。一时热闹非凡,平添许多节日喜庆气氛。在沙县,竞渡之后在木排上表演肩膀戏,以尽观众余兴。在上杭,龙舟分黄色的黄龙和黑色的乌龙两种。另有神船,祀神并司号令,且有鼓乐队。开赛时,神船令下,黄、黑两舟鼓桨猛进。此时神船上鼓乐齐鸣,场面热烈壮观。龙舟以先达终点者为胜。又有用猪膀胱(俗称“猪尿泡”)吹如气球,染红黄各色,上写发奖者名号,投入江中,漂流而下。龙舟竞渡争夺,夺得的凭此向给奖者取奖。在平和,旧时龙舟赛时间分二天。初四叫“划水花”,地点在南山大塘,先把水搅浑,至有鱼跳上龙舟为止,然后把鱼蒸熟祭江。初五举行决赛。
1949年之后,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外,全省各地每年都有规模不等的龙舟竞赛,并且大多是民间自发组织。现在人们已把赛龙舟视为一项水上竞赛的体育活动。1984年国家体委把赛龙舟列为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更推动了这一活动的开展。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粽子古称“角黍”,旧时相传是为纪念屈原的,现在已成为节日的时令美食。粽子从五月初一起就开始制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碱水、或豆壳灰碱水、或其他植物碱水浸糯米(现有以食用碱,味道稍逊),待浸透后用俗称“粽叶”的狭长竹叶包成三角锥体状,再以一种细韧的草(福州称蒯草)或小麻绳扎好,10个1串或50个一串,放入锅中煮熟即可。
省内各地粽子品种多样,风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头粽(即三角粽,又称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种)、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笋壳叶裹成的大粽(将乐一带俗称“棕母”)等。据记载,古时还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已不见。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碱粽等。碱粽又称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还有精肉或虾仁、或牡蛎干、或香菇丁等。讲究的人家还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酱油或卤肉汁,放在锅里炒过,然后再加上猪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则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黄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区也称“花生粽”。在长泰,豆粽又称赤米粽,制法特殊,即先把黄豆磨碎,然后同粘性不强的赤米混拌,并注入少许盐水包成粽子。讲究的则拌以葱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来又香又脆。咸粽又称甜粽,仅以糯米浸碱水,并无其它佐料,最为普及。煮熟后剥开竹叶,颜色浅黄、晶莹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碱粽可久贮不变质。凉成的碱粽干还可以煮成碱粽甜汤,有助于消化,因此人们常以碱粽干消积。这是咸粽与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馈送粽子之俗,省内很普遍,俗称馈节、分节或送节。将乐有俗语称:“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学生提粽送老师,晚辈提粽送长辈,以示对师长的敬意。凡有新丧的人家,该年端午不包粽子,由亲戚(多数是对门亲家)送粽。在诏安,送此类粽子固定在初一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节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带,上年纪者至今笃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终)。旧时,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里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据说这样蛟龙便无所得。今无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寿宁、霞浦等地,粽子是节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畲族同胞在端午节也有包粽子的习俗,其粽子更具特色。取菅草叶包裹,俗称“五节粽”。据民国版《霞浦县志》“礼俗”(卷24)记载:“山乡畲民制粽横式,谓之‘横巴’。米亦糯,而碱独佳,故质柔韧,较寻常的角式者更可口,俗称‘畲婆粽’。亦互相馈送如常仪。”
漳平的端午节还包“假粽”和“乖粽”。所谓“假粽”是用竹叶包谷皮,然后送到屋外去,据说这是为送蚊送虫,以避免虫蚁的叮咬。所谓“乖粽”,是专门包给小孩子吃的,据说小孩吃了后便会变乖,很听话。“乖粽”用料与一般粽子相同,只不过包粽时间提前些。
端午节除粽子外,各地还有不同的应时食品。厦门旧时有食黄鳝之俗,目的是“驱邪”。福安人吃大螺,俗称“炒鬼眼”,也有辟邪之意。“泉、莆是日多食鸜鹆螺,以能明目。”(明·何乔远:《闽书》卷38《风俗志》)在泉州一带,吃“煎
E. 端午节福建人是怎么过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重五节。在福建,人们都认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两项活动成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此外还有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期间,从闽南到闽北,从闽东到闽西,海滨湖汊,大江小河,几乎都能看到竞渡的龙舟,都能听到喧天的锣鼓。龙舟竞渡俗称“扒龙船”,龙舟的样式、参赛人员和比赛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异。
福州重龙舟竞渡,旧时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苏岐特盛,龙舟长3丈多,宽5尺左右,首尾如龙形,两侧绘有五彩的龙身。划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执旗、锣鼓手、放鞭炮者,合计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临湖的乡社,都拥有自己的龙舟。端午节前,准备“扒龙船”的乡社便开始集资。人们敲锣打鼓,带着本乡龙舟的旗帜,挨户募捐,俗称“采莲”。乡间大户出钱请“扒龙船”者宴饮的,就可坐“龙船”头,这是一件很风光的事。坐龙船头的人,还负责背本乡龙船神(各乡的龙船都奉有一种神)的香火袋,成为本乡龙船的领头人。“扒龙船”的场面热烈壮观,清代有诗云:“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诗作者自注:“土音呼斗龙舟为扒凉船。好事者以中扇为标系竹竿,插岸上。众舟鼓木世争先,以得为荣。鼓声、锣声为与人声共阗,水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词》)现在,福州的赛龙舟依然红火。虽然象“采莲”及挂香火袋的习俗不多见了,但在人员组成、训练及参赛等事宜,仍然由各乡村农民自发组织。
莆田龙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讲究。雕成龙头的,说明龙舟所属的村子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有龙头的,表示这个村没有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着太阳的,表明出过孝子;船头齐平、画着龙头,但龙鼻子却又是雕成的,则表示这村出过贵人。唐代梅妃故乡江东村的龙舟便是如此。莆田龙舟最短的是“九对”,有18名划手,加上司鼓、司锣、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长的是’十五对”,即全船划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兰溪为界分南北两洋。北洋龙舟,掌舵者是舟上的总指挥,以村中头面人物充任。南洋龙舟,司锣者为舟上的总指挥,也是村里的头面人物。竞赛时,北洋在终点处立一标竿,上系彩球,以得球者胜。南洋则无,仅以先到达终点者胜。民间有《龙船歌》道:“天时好,天时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闲,扒龙船,是输是赢无‘单倒’(方言,意为没关系)。抢龙珠,跳龙门,‘扶背’(方言,即掌舵)须要用心思。你也争,伊也抢,抢起大家试本事。要同心,要协力,第一船浆要齐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赛一了也就过。伊请你,你请伊,大家齐唱龙船歌”。《龙船歌》描绘了莆田龙舟竞渡活动既激烈又和谐的场面。
闽南各地还有各自独特的端午习俗。据介绍,厦门、漳州等地还在竞渡终点停泊“标船”,以鸭子为标。竞赛开始,一艘艘龙舟如箭离弦,飞速破浪前进,岸上观战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当龙舟到达终点时,“标船”把鸭子投入水中。龙舟上的健儿纷纷跳往水中追捉,观众呐喊助威,极为热闹。 漳州市诏安县数百年来走“贡王”的民俗为当地乡亲喜闻乐见。每逢端午节,当地乡人分别从两庙中抬沈世纪、李伯瑶二将的神像出行,环绕北关游街时,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十分热闹。清代进士黄开泰有一首《端阳走贡王竹枝词》记其盛况:“满城竞唱贡王歌,结队游街鼓伴锣。端午舁神因底事?开漳英烈绩难磨。” 泉州端午节有很多祈福消灾习俗,包括门楣插“五瑞”(即五种植物)、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黄酒、炒午时盐等。另外还有一种谐趣的驱邪消灾的习俗叫“采莲”,采莲队伍中有铺兵、锣鼓阵、花童或男扮女装的提花婆,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手举长杆幡旗的“醉汉”充当前导,最后由四人抬着一具木雕龙头压阵,为沿途的民众入室舞旗拂扫。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倡导的集美学村龙舟赛,蜚声海内外。他生前在集美学村亲自设计和修建了宽300米、长800米的龙舟池,并建造了可容16名划手的龙舟10艘,每年举行龙舟赛会。1957年端午节,陈嘉庚曾亲自主持龙舟赛会,邀请同安、海沧、杏林等邻近90多个社乡龙舟队,男女运动员2000多人参加。1987年端午节,首届“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集美举行,参赛的除福建省队、厦门市队外,还有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东张水库也举办过国际龙舟邀请赛,是规模空前的一次龙舟国际盛会。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粽子古称“角黍”,旧时相传是为纪念屈原的,现在已成为节日的时令美食。粽子从五月初一起就开始制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碱水、或豆壳灰碱水、或其他植物碱水浸糯米(现有以食用碱,味道稍逊),待浸透后用俗称“粽叶”的狭长竹叶包成三角锥体状,再以一种细韧的草(福州称蒯草)或小麻绳扎好,10个1串或50个一串,放入锅中煮熟即可。
省内各地粽子品种多样,风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头粽(即三角粽,又称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种)、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笋壳叶裹成的大粽(将乐一带俗称“棕母”)等。据记载,古时还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已不见。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碱粽等。碱粽又称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还有精肉或虾仁、或牡蛎干、或香菇丁等。讲究的人家还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酱油或卤肉汁,放在锅里炒过,然后再加上猪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则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黄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区也称“花生粽”。在长泰,豆粽又称赤米粽,制法特殊,即先把黄豆磨碎,然后同粘性不强的赤米混拌,并注入少许盐水包成粽子。讲究的则拌以葱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来又香又脆。咸粽又称甜粽,仅以糯米浸碱水,并无其它佐料,最为普及。煮熟后剥开竹叶,颜色浅黄、晶莹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碱粽可久贮不变质。凉成的碱粽干还可以煮成碱粽甜汤,有助于消化,因此人们常以碱粽干消积。这是咸粽与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馈送粽子之俗,省内很普遍,俗称馈节、分节或送节。将乐有俗语称:“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学生提粽送老师,晚辈提粽送长辈,以示对师长的敬意。凡有新丧的人家,该年端午不包粽子,由亲戚(多数是对门亲家)送粽。在诏安,送此类粽子固定在初一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节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带,上年纪者至今笃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终)。旧时,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里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据说这样蛟龙便无所得。今无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寿宁、霞浦等地,粽子是节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福建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都是在中国北方已经失传的古代中国汉文化!
F. 急急急急!作业啊!从古到今福清风俗习惯有什么变化
福清风俗四大特点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清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清风俗具有4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 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
(2) 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
(3) 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4) 近现代以来,对海外文化的吸收。
在福清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寿、正寿、开吊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清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清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广。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泗洲佛、浴佛节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清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清的习俗影响较小。近代以来,在福清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脱鞋人屋、灯展、花展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清人又善于汲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福清风俗在形成过程中,既具有吸收融汇外来习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据碎状性的排他型。生活民俗中则出现同乡不同俗,信仰民风中既有一炉香供道、佛两教的现象,又有"奉教"(指西方传来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现状出现。福清风俗蕴含着尊重传统又勇于开拓,留恋乡土又热衷于外出的奇异双向型,培育了众多英才,使闽海乡贤辈出,诸如近代史上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引进西方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翻译界奠基人林纾、中国近代史上在南洋开辟"新福清"的著名华侨领袖黄乃裳等等。福清风俗,充分呈现着"东南山国"与"闽海雄风"的封闭和开放双向交错的人文形态。
春节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履端,是辞旧迎新之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早晨吃太平面(线面加2个蛋),象征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肃衣冠向家中长辈、亲友"拜年",讲吉利话。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逛灯市。福清地区初七以后,即盛行灯市,观灯和送灯。南后街专门出售各种纸制花灯,街道两旁,屋槽之下,花灯高悬,琳琅满目。
过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区独有的节俗。煮糯米粥,配以红枣、红糖、荸荠、桂圆、花生等佐料,谓"拗九粥",举家当早餐;出嫁的女儿也要送拗九粥给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清明扫墓清明节,祭祖扫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饼筹。
端午划龙舟 五月初五,又称五日节。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动是龙舟竞度;初五中午"过节"要喝雄黄酒,吃花生粽和荷叶包。
七夕话鹊桥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福清地区在这个节日普遍互相赠送蚕豆,以作结缘纪念。
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家人团聚吃月饼、饮酒和赏满月。旧时笙歌达旦,谓之"待月华"。
重阳敬老 九月初九,谓之重阳节,是敬老日。旧时民众登高、放风筝,热闹非常。
冬至 又称冬节。全家欢聚一堂搓粞为丸,福清话叫"搓丸",是团圆的意思。
过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户户打扫厨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饼。
过年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全家团聚一起,欢欢喜喜吃年夜饭,给小孩分压岁钱。过了"年",第二天即是春节。
七街三十六巷之今昔~福建福清风光
玉融古城,是一首沧桑的民谣,余韵未消;耋耋老人从爷爷的爷爷那儿,一辈辈聆听七街三十六巷的故事。夜深人静之时,犹闻木屐趿过石板巷道的“嗒嗒”声响;晨曦薄雾之中,小巷深处仿佛传来“茶食茶食”……“黄米糕光饼”的叫卖声,那卖橄榄串的老者,用竹筒装着竹签,一下一下不紧不慢地甩出清脆的声响,从唐朝一直响到今天……
今天的融城,是祖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百万福清人民,建设侨乡新市齐努力,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怀旧的文人墨客叩问历史老人:七街三十六巷今安在?
(一)
翻开历史长卷,我从老花镜中毕恭毕敬阅读融城。我们居住作息的这座小城,从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析长乐东南8乡建置万安县(福清市初名)以来,一直是县治所的驻地,历经扩建、修缮,至今已1300余年。
融城作为福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过去的1300年里,有1114年处于封建社会,有109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的时间,就属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融城的街路巷名,在封建社会中主要由布衣百姓所取,官府文人兴致所至,或为某种需要,也取了不少,后来官方多次整改,文人也处处插手,这方面的街巷名称比例日渐增多,文化气息渐浓。仔细检索融城,我们揪住了历史老人的飘然银须:
唐宋间有:小桥、上井、产塘、夏铺、鱼市、横街共6街33巷;明清时有:县前、学前、西门、上井、下井、小桥、产塘、后埔、鱼市、横街、场前,共计11街33巷。
斗转星移,转眼间新中国成立,福清解放。1950年,融城有:河前、新街、一拂、产塘、后埔、小桥、宦街、福星、鱼市9街58巷;至1979年,融城还有大北、后埔、小桥、产塘、水陆、学前、鱼市、横街、福星、新街等10街61巷。
1988年福清修志,记载7街为:后埔街、鱼市街、水陆街(西门街)、产塘街、小桥街、大北街、宦街;36巷为:上巷、河头巷、郑巷、旺巷、脚带巷、相连巷、城隍巷、阳春巷、古夏巷、东巷、高巷、凤山巷、吴厝巷、学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园弄、湖滨霞、玉斗园、参府前、福塘境、较场埔墘、五德堂。
1990年福清撤县建市前夕,共有42条路124道巷。
我们惊喜地发现,小桥街、后埔街(唐宋间为夏铺)和产塘街的名称,是由唐宋间沿用至今。古老的融城,悠久的历史,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怎不让玉融儿女感慨万千而又骄傲自豪!
(二)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时进行,城区面积由原来的4.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扩建了十多条主干道和三十多条次干道,改造了近百条小街巷,成片的旧城区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区,街路两侧高楼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地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片的地名实体消失了,一个个新的地名应运而生。撤县建市以来,福清市地名办为规范城区街巷道路名称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据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1988年省政府颁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颁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本着“突出特点,注重历史,照顾习惯,保持稳定,体现规划”的原则,对融城城区内主要街道草拟了名称,分别有:
一拂街、东门街、利桥街、后埔街、文兴街、水陆街(西门街)、小桥街和凤凰路、江滨路、龙兴路、龙旺路、龙山路、融北路、下桥路、利民路、玉屏路、凤北路、龙华路、东皋路、孤山路、鸿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龙津路、向阳路、凤南路、融西路、龙门路、桥溪路、江南路、天宝路、双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来,这些名称在城区建设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如今,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石板的巷道不复存在,代之以整洁的水泥路。卖茶食的小伙脚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车后座的两边,一边踩车一边很传统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车穿梭于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现代气息和谐交融。在它的旁边,依托豆区名园,诞生了一条古玩街,与瑞云塔前、黄阁重纶下的利桥街相呼应、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势地貌而命名,或据实际功用而称谓,或具纪念意义,或为祈求吉祥如意,争奇斗艳,意味深长。如双旌路,东从南门桥南头接江南路,西至双旌山东麓,双旌山系福清形胜之一,故路以山名。后埔街,原名夏铺街,古为夏氏集居地,街路两旁多为夏姓开设的店铺,故名。因“夏”与“后”谐音乃渐成后埔街,“文革”间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为后埔路,现恢复原名。江滨路,旧时为纪念邑人明内阁首辅叶向高,以向高号台山为名,称台山路,民国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路,后又名环城路,“文革”期间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复环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则以“安居乐业”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户美好的心愿。
在现有的街巷中,已很难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桥、产塘、后埔街名的同时,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的街道却越来越长,越来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东从华侨影剧院接东门街,西至湖滨霞接江滨路,全长0.8公里,旧时分段曾名曰学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鱼市街、市心街、宦街等。这条街道的名称,是为纪念北宋时福清名人郑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将横亘在县府前的整条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称,统称为一拂街。1993年对一拂路西部的湖滨霞进行改造,成为一拂路西头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滨霞之名,归一拂街。
纪念郑侠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为郑侠号称“一拂先生”,这里有一段感人的传说。
郑侠,北宋时本县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气,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岁中进士,因关心民间疾苦,痛斥官场邪恶,向皇帝进了“流民图”和“邪曲小人图”,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琼州,年过半百方获准回京,苏东坡保荐他到泉州当了教谕。不久,又受奸臣排挤,调回京城当看守城门的小吏。
郑侠虽经磨难,脾气却越来越倔,梭角越磨越锐。有一回,他当面指斥当朝太师蔡京纵子作恶,得罪了这个奸臣。当郑侠告老返乡之时,蔡京拦在路上,要检查郑侠的十个箱子,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蔡京蛮横地打开了郑侠的御封箱子。谁知开了九箱,全是瓦砾石块,最后一箱打开,只见文房四宝和书籍一应俱全,蔡京以为珍宝必在箱底,翻出之后,竟是一尘拂,郑侠悠然自得地说:“下官一身干净,就靠此物,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说罢,手持尘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尘积太厚,无法拂除。”蔡京张口结舌,在围观民众的讥笑声中灰溜溜地走了。
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来,为民请命,一身正气的一拂先生将永驻家乡人民心间。福清市委市政府体民心顺民意为清廉为政的郑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园东南角,面对一拂街人来人往,观太平盛世融城繁华,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镶嵌在玉融大地上的丰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闽剧曲调如诉如泣,是史诗伟章如歌如颂。爱我融城,让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画卷。
最后,提供你一个福清民俗的网址:
http://www.fjta.gov.cn/fuzhou/fuqing/coustom/
具体内容我不帖了,自己看吧^_^
G. 福清的风土人情800字作文
福清风俗四大特点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清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清风俗具有4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 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
(2) 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
(3) 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4) 近现代以来,对海外文化的吸收。
在福清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寿、正寿、开吊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清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清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广。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泗洲佛、浴佛节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清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清的习俗影响较小。近代以来,在福清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脱鞋人屋、灯展、花展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清人又善于汲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福清风俗在形成过程中,既具有吸收融汇外来习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据碎状性的排他型。生活民俗中则出现同乡不同俗,信仰民风中既有一炉香供道、佛两教的现象,又有"奉教"(指西方传来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现状出现。福清风俗蕴含着尊重传统又勇于开拓,留恋乡土又热衷于外出的奇异双向型,培育了众多英才,使闽海乡贤辈出,诸如近代史上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引进西方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翻译界奠基人林纾、中国近代史上在南洋开辟"新福清"的著名华侨领袖黄乃裳等等。福清风俗,充分呈现着"东南山国"与"闽海雄风"的封闭和开放双向交错的人文形态。
春节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履端,是辞旧迎新之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早晨吃太平面(线面加2个蛋),象征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肃衣冠向家中长辈、亲友"拜年",讲吉利话。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逛灯市。福清地区初七以后,即盛行灯市,观灯和送灯。南后街专门出售各种纸制花灯,街道两旁,屋槽之下,花灯高悬,琳琅满目。
过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区独有的节俗。煮糯米粥,配以红枣、红糖、荸荠、桂圆、花生等佐料,谓"拗九粥",举家当早餐;出嫁的女儿也要送拗九粥给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清明扫墓清明节,祭祖扫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饼筹。
端午划龙舟 五月初五,又称五日节。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动是龙舟竞度;初五中午"过节"要喝雄黄酒,吃花生粽和荷叶包。
七夕话鹊桥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福清地区在这个节日普遍互相赠送蚕豆,以作结缘纪念。
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家人团聚吃月饼、饮酒和赏满月。旧时笙歌达旦,谓之"待月华"。
重阳敬老 九月初九,谓之重阳节,是敬老日。旧时民众登高、放风筝,热闹非常。
冬至 又称冬节。全家欢聚一堂搓粞为丸,福清话叫"搓丸",是团圆的意思。
过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户户打扫厨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饼。
过年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全家团聚一起,欢欢喜喜吃年夜饭,给小孩分压岁钱。过了"年",第二天即是春节。
七街三十六巷之今昔~福建福清风光
玉融古城,是一首沧桑的民谣,余韵未消;耋耋老人从爷爷的爷爷那儿,一辈辈聆听七街三十六巷的故事。夜深人静之时,犹闻木屐趿过石板巷道的“嗒嗒”声响;晨曦薄雾之中,小巷深处仿佛传来“茶食茶食”……“黄米糕光饼”的叫卖声,那卖橄榄串的老者,用竹筒装着竹签,一下一下不紧不慢地甩出清脆的声响,从唐朝一直响到今天……
今天的融城,是祖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百万福清人民,建设侨乡新市齐努力,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怀旧的文人墨客叩问历史老人:七街三十六巷今安在?
(一)
翻开历史长卷,我从老花镜中毕恭毕敬阅读融城。我们居住作息的这座小城,从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析长乐东南8乡建置万安县(福清市初名)以来,一直是县治所的驻地,历经扩建、修缮,至今已1300余年。
融城作为福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过去的1300年里,有1114年处于封建社会,有109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的时间,就属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融城的街路巷名,在封建社会中主要由布衣百姓所取,官府文人兴致所至,或为某种需要,也取了不少,后来官方多次整改,文人也处处插手,这方面的街巷名称比例日渐增多,文化气息渐浓。仔细检索融城,我们揪住了历史老人的飘然银须:
唐宋间有:小桥、上井、产塘、夏铺、鱼市、横街共6街33巷;明清时有:县前、学前、西门、上井、下井、小桥、产塘、后埔、鱼市、横街、场前,共计11街33巷。
斗转星移,转眼间新中国成立,福清解放。1950年,融城有:河前、新街、一拂、产塘、后埔、小桥、宦街、福星、鱼市9街58巷;至1979年,融城还有大北、后埔、小桥、产塘、水陆、学前、鱼市、横街、福星、新街等10街61巷。
1988年福清修志,记载7街为:后埔街、鱼市街、水陆街(西门街)、产塘街、小桥街、大北街、宦街;36巷为:上巷、河头巷、郑巷、旺巷、脚带巷、相连巷、城隍巷、阳春巷、古夏巷、东巷、高巷、凤山巷、吴厝巷、学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园弄、湖滨霞、玉斗园、参府前、福塘境、较场埔墘、五德堂。
1990年福清撤县建市前夕,共有42条路124道巷。
我们惊喜地发现,小桥街、后埔街(唐宋间为夏铺)和产塘街的名称,是由唐宋间沿用至今。古老的融城,悠久的历史,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怎不让玉融儿女感慨万千而又骄傲自豪!
(二)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时进行,城区面积由原来的4.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扩建了十多条主干道和三十多条次干道,改造了近百条小街巷,成片的旧城区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区,街路两侧高楼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地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片的地名实体消失了,一个个新的地名应运而生。撤县建市以来,福清市地名办为规范城区街巷道路名称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据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1988年省政府颁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颁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本着“突出特点,注重历史,照顾习惯,保持稳定,体现规划”的原则,对融城城区内主要街道草拟了名称,分别有:
一拂街、东门街、利桥街、后埔街、文兴街、水陆街(西门街)、小桥街和凤凰路、江滨路、龙兴路、龙旺路、龙山路、融北路、下桥路、利民路、玉屏路、凤北路、龙华路、东皋路、孤山路、鸿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龙津路、向阳路、凤南路、融西路、龙门路、桥溪路、江南路、天宝路、双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来,这些名称在城区建设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如今,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石板的巷道不复存在,代之以整洁的水泥路。卖茶食的小伙脚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车后座的两边,一边踩车一边很传统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车穿梭于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现代气息和谐交融。在它的旁边,依托豆区名园,诞生了一条古玩街,与瑞云塔前、黄阁重纶下的利桥街相呼应、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势地貌而命名,或据实际功用而称谓,或具纪念意义,或为祈求吉祥如意,争奇斗艳,意味深长。如双旌路,东从南门桥南头接江南路,西至双旌山东麓,双旌山系福清形胜之一,故路以山名。后埔街,原名夏铺街,古为夏氏集居地,街路两旁多为夏姓开设的店铺,故名。因“夏”与“后”谐音乃渐成后埔街,“文革”间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为后埔路,现恢复原名。江滨路,旧时为纪念邑人明内阁首辅叶向高,以向高号台山为名,称台山路,民国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路,后又名环城路,“文革”期间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复环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则以“安居乐业”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户美好的心愿。
在现有的街巷中,已很难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桥、产塘、后埔街名的同时,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的街道却越来越长,越来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东从华侨影剧院接东门街,西至湖滨霞接江滨路,全长0.8公里,旧时分段曾名曰学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鱼市街、市心街、宦街等。这条街道的名称,是为纪念北宋时福清名人郑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将横亘在县府前的整条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称,统称为一拂街。1993年对一拂路西部的湖滨霞进行改造,成为一拂路西头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滨霞之名,归一拂街。
纪念郑侠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为郑侠号称“一拂先生”,这里有一段感人的传说。
郑侠,北宋时本县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气,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岁中进士,因关心民间疾苦,痛斥官场邪恶,向皇帝进了“流民图”和“邪曲小人图”,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琼州,年过半百方获准回京,苏东坡保荐他到泉州当了教谕。不久,又受奸臣排挤,调回京城当看守城门的小吏。
郑侠虽经磨难,脾气却越来越倔,梭角越磨越锐。有一回,他当面指斥当朝太师蔡京纵子作恶,得罪了这个奸臣。当郑侠告老返乡之时,蔡京拦在路上,要检查郑侠的十个箱子,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蔡京蛮横地打开了郑侠的御封箱子。谁知开了九箱,全是瓦砾石块,最后一箱打开,只见文房四宝和书籍一应俱全,蔡京以为珍宝必在箱底,翻出之后,竟是一尘拂,郑侠悠然自得地说:“下官一身干净,就靠此物,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说罢,手持尘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尘积太厚,无法拂除。”蔡京张口结舌,在围观民众的讥笑声中灰溜溜地走了。
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来,为民请命,一身正气的一拂先生将永驻家乡人民心间。福清市委市政府体民心顺民意为清廉为政的郑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园东南角,面对一拂街人来人往,观太平盛世融城繁华,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镶嵌在玉融大地上的丰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闽剧曲调如诉如泣,是史诗伟章如歌如颂。爱我融城,让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画卷
H. 福清民俗文化
福清风俗四大特点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清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清风俗具有4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 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
(2) 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
(3) 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4) 近现代以来,对海外文化的吸收。
在福清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接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禳寿、正寿、开吊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福清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清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广。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泗洲佛、浴佛节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清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清的习俗影响较小。近代以来,在福清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脱鞋人屋、灯展、花展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清人又善于汲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福清风俗在形成过程中,既具有吸收融汇外来习俗的融通力,又具有地域割据碎状性的排他型。生活民俗中则出现同乡不同俗,信仰民风中既有一炉香供道、佛两教的现象,又有"奉教"(指西方传来的天主教、基督教)是野教的排他型现状出现。福清风俗蕴含着尊重传统又勇于开拓,留恋乡土又热衷于外出的奇异双向型,培育了众多英才,使闽海乡贤辈出,诸如近代史上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引进西方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翻译界奠基人林纾、中国近代史上在南洋开辟"新福清"的著名华侨领袖黄乃裳等等。福清风俗,充分呈现着"东南山国"与"闽海雄风"的封闭和开放双向交错的人文形态。
春节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履端,是辞旧迎新之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早晨吃太平面(线面加2个蛋),象征一年太平。初一至初三,整肃衣冠向家中长辈、亲友"拜年",讲吉利话。闹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逛灯市。福清地区初七以后,即盛行灯市,观灯和送灯。南后街专门出售各种纸制花灯,街道两旁,屋槽之下,花灯高悬,琳琅满目。
过拗九 正月二十九,是福清地区独有的节俗。煮糯米粥,配以红枣、红糖、荸荠、桂圆、花生等佐料,谓"拗九粥",举家当早餐;出嫁的女儿也要送拗九粥给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清明扫墓清明节,祭祖扫墓,食品主要是菠菠棵、光饼筹。
端午划龙舟 五月初五,又称五日节。初一至初五主要活动是龙舟竞度;初五中午"过节"要喝雄黄酒,吃花生粽和荷叶包。
七夕话鹊桥 七月初七之夜是神话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福清地区在这个节日普遍互相赠送蚕豆,以作结缘纪念。
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家人团聚吃月饼、饮酒和赏满月。旧时笙歌达旦,谓之"待月华"。
重阳敬老 九月初九,谓之重阳节,是敬老日。旧时民众登高、放风筝,热闹非常。
冬至 又称冬节。全家欢聚一堂搓粞为丸,福清话叫"搓丸",是团圆的意思。
过小年 十二月廿四,也叫"祭灶"。家家户户打扫厨房,迎接新年,食品主要是灶糖灶饼。
过年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又叫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全家团聚一起,欢欢喜喜吃年夜饭,给小孩分压岁钱。过了"年",第二天即是春节。
七街三十六巷之今昔~福建福清风光
玉融古城,是一首沧桑的民谣,余韵未消;耋耋老人从爷爷的爷爷那儿,一辈辈聆听七街三十六巷的故事。夜深人静之时,犹闻木屐趿过石板巷道的“嗒嗒”声响;晨曦薄雾之中,小巷深处仿佛传来“茶食茶食”……“黄米糕光饼”的叫卖声,那卖橄榄串的老者,用竹筒装着竹签,一下一下不紧不慢地甩出清脆的声响,从唐朝一直响到今天……
今天的融城,是祖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城区面貌日新月异,百万福清人民,建设侨乡新市齐努力,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怀旧的文人墨客叩问历史老人:七街三十六巷今安在?
(一)
翻开历史长卷,我从老花镜中毕恭毕敬阅读融城。我们居住作息的这座小城,从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析长乐东南8乡建置万安县(福清市初名)以来,一直是县治所的驻地,历经扩建、修缮,至今已1300余年。
融城作为福清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过去的1300年里,有1114年处于封建社会,有109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的时间,就属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融城的街路巷名,在封建社会中主要由布衣百姓所取,官府文人兴致所至,或为某种需要,也取了不少,后来官方多次整改,文人也处处插手,这方面的街巷名称比例日渐增多,文化气息渐浓。仔细检索融城,我们揪住了历史老人的飘然银须:
唐宋间有:小桥、上井、产塘、夏铺、鱼市、横街共6街33巷;明清时有:县前、学前、西门、上井、下井、小桥、产塘、后埔、鱼市、横街、场前,共计11街33巷。
斗转星移,转眼间新中国成立,福清解放。1950年,融城有:河前、新街、一拂、产塘、后埔、小桥、宦街、福星、鱼市9街58巷;至1979年,融城还有大北、后埔、小桥、产塘、水陆、学前、鱼市、横街、福星、新街等10街61巷。
1988年福清修志,记载7街为:后埔街、鱼市街、水陆街(西门街)、产塘街、小桥街、大北街、宦街;36巷为:上巷、河头巷、郑巷、旺巷、脚带巷、相连巷、城隍巷、阳春巷、古夏巷、东巷、高巷、凤山巷、吴厝巷、学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园弄、湖滨霞、玉斗园、参府前、福塘境、较场埔墘、五德堂。
1990年福清撤县建市前夕,共有42条路124道巷。
我们惊喜地发现,小桥街、后埔街(唐宋间为夏铺)和产塘街的名称,是由唐宋间沿用至今。古老的融城,悠久的历史,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怎不让玉融儿女感慨万千而又骄傲自豪!
(二)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时进行,城区面积由原来的4.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扩建了十多条主干道和三十多条次干道,改造了近百条小街巷,成片的旧城区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区,街路两侧高楼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地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片的地名实体消失了,一个个新的地名应运而生。撤县建市以来,福清市地名办为规范城区街巷道路名称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据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1988年省政府颁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颁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本着“突出特点,注重历史,照顾习惯,保持稳定,体现规划”的原则,对融城城区内主要街道草拟了名称,分别有:
一拂街、东门街、利桥街、后埔街、文兴街、水陆街(西门街)、小桥街和凤凰路、江滨路、龙兴路、龙旺路、龙山路、融北路、下桥路、利民路、玉屏路、凤北路、龙华路、东皋路、孤山路、鸿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龙津路、向阳路、凤南路、融西路、龙门路、桥溪路、江南路、天宝路、双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来,这些名称在城区建设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如今,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石板的巷道不复存在,代之以整洁的水泥路。卖茶食的小伙脚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车后座的两边,一边踩车一边很传统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车穿梭于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现代气息和谐交融。在它的旁边,依托豆区名园,诞生了一条古玩街,与瑞云塔前、黄阁重纶下的利桥街相呼应、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势地貌而命名,或据实际功用而称谓,或具纪念意义,或为祈求吉祥如意,争奇斗艳,意味深长。如双旌路,东从南门桥南头接江南路,西至双旌山东麓,双旌山系福清形胜之一,故路以山名。后埔街,原名夏铺街,古为夏氏集居地,街路两旁多为夏姓开设的店铺,故名。因“夏”与“后”谐音乃渐成后埔街,“文革”间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为后埔路,现恢复原名。江滨路,旧时为纪念邑人明内阁首辅叶向高,以向高号台山为名,称台山路,民国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路,后又名环城路,“文革”期间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复环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则以“安居乐业”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户美好的心愿。
在现有的街巷中,已很难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桥、产塘、后埔街名的同时,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的街道却越来越长,越来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东从华侨影剧院接东门街,西至湖滨霞接江滨路,全长0.8公里,旧时分段曾名曰学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鱼市街、市心街、宦街等。这条街道的名称,是为纪念北宋时福清名人郑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将横亘在县府前的整条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称,统称为一拂街。1993年对一拂路西部的湖滨霞进行改造,成为一拂路西头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滨霞之名,归一拂街。
纪念郑侠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为郑侠号称“一拂先生”,这里有一段感人的传说。
郑侠,北宋时本县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气,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岁中进士,因关心民间疾苦,痛斥官场邪恶,向皇帝进了“流民图”和“邪曲小人图”,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琼州,年过半百方获准回京,苏东坡保荐他到泉州当了教谕。不久,又受奸臣排挤,调回京城当看守城门的小吏。
郑侠虽经磨难,脾气却越来越倔,梭角越磨越锐。有一回,他当面指斥当朝太师蔡京纵子作恶,得罪了这个奸臣。当郑侠告老返乡之时,蔡京拦在路上,要检查郑侠的十个箱子,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蔡京蛮横地打开了郑侠的御封箱子。谁知开了九箱,全是瓦砾石块,最后一箱打开,只见文房四宝和书籍一应俱全,蔡京以为珍宝必在箱底,翻出之后,竟是一尘拂,郑侠悠然自得地说:“下官一身干净,就靠此物,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说罢,手持尘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尘积太厚,无法拂除。”蔡京张口结舌,在围观民众的讥笑声中灰溜溜地走了。
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来,为民请命,一身正气的一拂先生将永驻家乡人民心间。福清市委市政府体民心顺民意为清廉为政的郑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园东南角,面对一拂街人来人往,观太平盛世融城繁华,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镶嵌在玉融大地上的丰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闽剧曲调如诉如泣,是史诗伟章如歌如颂。爱我融城,让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