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从绍兴小吃看绍兴历史文化
你好!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绍兴在我心里,就象是一位浑身透着历史文化的朋友,让我这个对中华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不得不去拜访。
零七年八月五日下午我从杭州乘车来到了这个随处皆文化,皆风景,皆历史,皆灵性的城市。绍兴的确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自古济济多名士。古今卓越的学术和艺术成就,名垂宇宙;歆动千古的逸闻韵事,踪迹历历可寻。
王羲之的别业戒珠寺,为卖扇老妪书扇的题扇桥,兰亭修楔的流觞曲水,陆游悲吟《钗头凤》的沈园池台,徐渭的青藤书屋,鲁迅的百草园,蔡元培故居,城南的秋瑾故宅和畅堂,城中的周恩来祖居百岁堂-----,处处使人流连,目迷心醉。在绍兴客运中心下车后,才下午4点,我不顾旅途劳累,就租一辆人力三轮车去参观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是一所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六进大宅院,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穿过台门斗,隔一个小天井,便是一间普通的泥地平房,往东走过侧门,绕过拐弯处的石栏水井,沿长廊进内,就是当年鲁迅一家的住处。还看到鲁迅家的厨房,当年闰土的父亲就在此作过杂务,现在还保存着过去的灶台、炊具等。又过三间平屋就是百草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百草园的斑斓色彩、无限童趣,百草园里的矮墙,是鲁迅当年“翻断砖,找蜈蚣,按斑蝥的地方,”那原来的矮墙,现在用木栅栏围起来了。接着步行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有名的私塾。书屋前静静的溪水,那挂着松下白鹿的白墙,他曾经偷偷看过小人书、描过画的课桌,那个鞭策了他一生的“早”字。
书屋外还有一排光滑的石桌,据说他以前就在这样的石桌上练字,书桌依旧,保持原貌。看着盛满鲁迅童心的百草园,具有我国江南民族特色的三味书屋,让我更对鲁迅先生所经历的沧桑、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及他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产生一种敬佩之情。走出鲁迅故里,我踏着步行街上的石板路,看到街两旁都是一间间列开的商店,做的买卖自然是绍兴传统特产:黄酒、霉干菜、臭豆腐等。周围的商店名大都借用了鲁迅作品中的人名、地名等。
如“未庄酒店”、“阿Q酒店”、“孔乙己土特产商店”、“七斤嫂土特产商店”等等,不胜枚举。我在“潘大姐正宗臭豆腐”的醒目招牌站下,从店内飘出的炸臭豆腐的味道,其实我知道臭豆腐“好臭”,反而有点“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感觉,闻到却是一种清香。我一个人要了一小份,端上桌来,咬上一口,发觉外面炸得微黄酥脆,里面的豆腐是嫩滑的,蘸上一点花生酱或蕃茄酱,味道好极了。一小碟只有五、六小块豆腐,不一会儿功夫就被我风卷残云消灭掉了,摸摸嘴,真有点意犹未尽。
走出小吃店,跃入眼帘的就是鲁迅笔下大名鼎鼎的“咸亨酒店”,门前有一幅对联:“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很是相得益彰。我是不好酒的,不然倒可以进去喝上几杯,来一碟茴香豆,烫一壶绍兴老酒。酒店前的招牌人物则是立在门前的“孔乙己”塑像,“孔乙己”着一件玄色长衫,身子侧倚在柜台上,柜台上置放一只盛茴香豆的小碟子,他左臂抬至胸,右手握着一酒碗,一副潦倒又忧郁的神情。这里的商家充分利用并挖掘鲁迅这块无形资源来进行招揽及经营生意,也算是绍兴“名人经济”的一大特色吧。看看天色已晚,
更有疲倦之感,我就在附近找了个旅馆住下。晚上整理一下笔记,洗完澡后舒舒服服的睡了。第二天早六点醒来,感觉精神倍增。吃了早点后,接着,我来到了沈园。沈园为宋代江南著名园林,集绍兴历史文化、古典园林于一体,人文与自然巧妙融合。沈园是个很小的园子,里面的亭台楼阁,一坛幽水,曲径通幽处更是鸟语花香。碧绿葱葱的竹子倒也把她勾画得小巧玲珑,又透出小家碧玉的秀美。
相传,唐琬是陆游的表妹,人称才女,两人情投意合,19岁时嫁于陆游,才子佳人,理当是又一对赵明诚、李清照,但却被陆母生生拆散了。 陆游在沈园游玩的时候,意外地碰到了唐琬和赵士诚夫妇。陆游在粉墙上写下古来今往诵传不绝的爱情名词《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次年,唐琬独自一人又来到沈园,和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唐琬就从此郁郁寡欢,不久就病逝了。 他们两人的词被并排拓印在一面墙上,看到墙上陆游和唐婉分别所作的《钗头凤》让人顿觉悲凉,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彷佛近在眼前……生命有尽头,爱情没有尽头,能千古流传的,都是爱的神话。游完沈园,几位戴着乌毡帽的人力车夫走过来,问我去老街玩否?其中一个人摊开一本宣传画册就向我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了那边的景致,还说可以一边带我逛完整个街区,一边给我当导游一路解说,还可以顺便帮我照照相。我们经过价格商量后,我乘坐上“乌毡帽”的黄包车,向绍兴老街“仓桥直街”进发。一坐上车,“乌毡帽”就向我介绍起绍兴的“三乌”和“三缸”:
“三乌”指的是乌篷船、乌毡帽和乌干菜(即霉干菜);“三缸”指的是酒缸、染缸和酱缸。“如果不知‘三乌’和‘三缸’,等于枉来一趟绍兴!”进入错落有致的老街区,“乌毡帽”向我解说道,环山河两岸和仓桥直街两侧的民居,大多建于清代,粉墙乌瓦,砖木结构,色彩平和,尺度宜人。特别是沿街保存的40多个台门,差不多都是石库门框,黑漆门扇,石板天井,青砖地坪,木雕漏窗,木板楼面,老虎天窗,风火山墙,瓦陈屋脊,外观朴素平实,而内质典雅含秀,散发着绍兴民居特有的那种“书卷气”。
这些承担着历史记忆的民居建筑,如今仍然以民居住宅为主,酒店、茶楼、客栈、美容、古玩以及土特产之类的店铺点缀其间,通常都是一两间店面,木板排门,依然当年景象。故名“老街”,被评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途径一个当铺,“乌毡帽”说这就是鲁迅小时候家贫时曾经去当过东西的铺子,我下去看了看,斗大的“当”字在木版门上非常醒目,我走进去感受了一下,颇有那么几分古色古香的当铺味道。
然后“乌毡帽”把我拉到一家酒铺门前,说这家酒铺产的酒才是最正宗的黄酒,其他的地方,鱼龙混杂,则很难说得清。绍兴黄酒以花雕和会稽山最负盛名,这里主要出产花雕酒。谓之“花雕”,源自装酒的瓶子雕琢有花鸟虫鱼等图案而得名。走入店家,我果然看到有一小姑娘正在那里聚精会神给一个酒瓶雕花描金,就像在雕琢工艺品。出了酒肆,我们来到八字桥旁,桥是古石桥,古朴大方,上面爬满了绿色的青藤,小河从桥下缓缓流过,两岸都是白墙黑瓦的民居,还有人在河边用最古老的方式在洗衣。我在桥边留影后,沿河而走,又来到“宝珠桥”,古桥在雨湿寒梢中更显得古远幽静。听说这座七边形拱桥的历史已经上百年了。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曾来到这个桥头上游玩时,一不小心把一颗宝珠坠落到桥下的小河里。故名“宝珠桥”。
登上古桥,观小桥流水人家,是绍兴到处可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诗情画意尽在不言中。老街的尽头是水上戏台,就是鲁迅笔下的社戏演义之处。“乌毡帽”介绍说,你若乘上乌篷船,徜徉在稽山镜水间,不仅能领略水乡泽国之佳景,还可看到悠久历史养成的固有风俗。家家临水,户户枕河,划只小船可以串门访友。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迅哥儿正和一帮小伙伴们坐在乌蓬船上一边磕瓜子,一边看着戏台上演戏的情景。在水上戏台前留影后,我们又游览了“青藤书屋”、“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周恩来祖居”等名人故居。“青藤书屋”是一个幽静的小园,两间旧式的平屋,位于绍兴前观巷的青藤书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这里是我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的徐渭诞生和读书的地方。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的不朽作品,还能了解到这位幽默大师不阿权贵的品格和其一生的坎坷遭遇。“蔡元培故居 ”是被各界尊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的诞生地,它位于绍兴市区笔飞弄的故居内。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故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共三进,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厅、大厅、楼房。门厅与厢房、大厅与楼房之间均有天井相隔,是绍兴传统的“台门”建筑。 “秋瑾故居” 位于塔山南麓。“莫道女儿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古朴幽静的故居,盛满一代女中英杰的豪气壮志。秋瑾,号竞雄,清末女革命家,1907年在绍兴轩亭口就义。 “和畅堂”保存完好,建筑风格颇具清代江南水乡的民居特色。“周恩来祖居” 位于绍兴城内劳动路。史料记载,周恩来是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其先辈辗转迁徒,于明代洪武年间定居绍兴府。清康熙戊寅,祖上王氏寿百岁,清廷授“百岁寿母”匾额,遂有“百岁堂”之称。周恩来祖上世居于此。一九三九年三月,周恩来曾在此从事抗日革命活动,并留下不少珍贵文物。游完名人故居,接近中午十二点,我付给乌毡帽车费。
结束了此次绍兴古城之游。尽管是一次比较短暂的旅游,但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名人、店铺、石街、情物让我铭记在心。“鉴湖越台名士乡,忧仲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列氤氲入诗囊。”这是毛泽东1961年9月“纪念鲁迅八十寿辰”的一首七绝诗。绍兴之所以被毛泽东称为:“名士乡”真不为过。就是这句践艰苦奋斗、发奋图强,陆游忧仲为国、至死不忘,蔡元培海纳百川、兼容并包,鲁迅甘为孺子、勇敢硬骨,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也显示了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不同凡响之处。
㈡ 关于绍兴老台门建筑的介绍
大台门
台门前有石板平铺的晒谷场,台门有两扇宽阔的大门,入门仰望,有一横匾,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醒目的大宇“进士”。旁有题跋,为大清乾隆某某年某某科第几名之类。头道门至二道门间为门斗。跨过高高的门槛后,为一天井,然后为正厅,名“观聚堂”。一副楹联:承祖父训克勤克俭,教子刊、贤唯读唯耕。左右两侧为偏厅。正厅显得很有气派,四根粗大的木质圆柱,昂然挺立,地面铺着平坦的地砖。大厅上方悬挂着有盘龙图案精雕细刻的木质吊篮,这里面存放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或许是清代朝廷封诰之类。总之,这贴有金箔的盘龙吊篮是可仰望而不可触摸的东西。
正厅后还有中厅、后厅。厅与厅之间有天井相隔,中厅、后厅各有东西厢房,三个厅的两侧为住房,有楼上楼下,形成东、西两条弄堂。一个家族,子孙繁衍,这里常常提及的是大房如何如何,二房、三房这样那样。那时以多子多孙为“福”,故大台门里儿童成群,有时老人们指着孩子说,这是三房里的老四,那是大房里老二家的三孙子。人丁兴旺,熙熙攘攘。
据老人们说,这观聚堂为上溯五代的祖先凭多年做官的俸禄,花好几万两银子精心建造。我们绍兴这地方,读书人多,官多,师爷多,台门就多。周围方圆三里就有五座台门,如“春官第”、“西园”。台门大同小异,又各具特色。有的近似宙宇殿堂,官家气派;有的多房间、多树木、绿木扶疏,宜室宜家。台门里的人时聚时散,时兴时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正常年景,逢年过节,回家省亲,外出做官的、经商的、教书的人如鸿雁归来,红烛高照,家庭团聚,喜气盈门。或老人做寿,儿孙成亲,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气腾腾。一当过了元宵,办完了喜事,人们都纷纷外出,求升迁、求发财、求养家蝴口,各自南北奔波,台门也就归于静谧。
抗日战争爆发,兵荒马乱。工厂关门,商店倒闭,经济凋敝,百业萧条,台门里在外做事的男人们纷纷失业,或先或后地回家避难来,台门里又热闹起来了。不过和太平时期正常年景时的心情是不同的。回来的人,一脸苦相,凄凄惶惶地说:“唉,日本兵打进来,到处杀人放火,真惨,回到家里,总算捡了一条命,不知将来日子怎么过呀!”老人和妻子笑语温馨安慰说:“回来哉,好咯,好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趁此将息将息。天无绝人之路,苦日脚总会出头的。”家人捧出热气腾腾的洗脸水和洗脚水,洗涮完后,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糖氽鸡蛋。也许是当地的风俗,当家人从外地归来,一要洗去路上风尘,二要吃上糖氽鸡蛋这道点心,心头含有甜甜蜜蜜,又生生不息的意思。台门里的女人当年如花似玉,灼灼其华,慕名嫁入这大台门,新婚燕尔,十天半月后,夫君到外地或做官或经商或教书,劳燕分飞。几度寒暑,岁月悠悠,鸿雁传书,终于妻子获悉丈夫将要回来,便梳妆打扮,登上楼台,极目远眺。如今丈夫来到面前怎不喜出望外!远道归来的男子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激动,喃喃自语:“回到家里温馨、舒坦,外头战火纷飞,家里还安稳,家,就是避风的港湾,歇脚的去处。”这台门虽然仍那样宽阔,庭院深深,但已陈旧破败。不过,在游子心中却是童年玩耍之所,父母居住之地,魂牵梦绕的地方。
台门里还有人家的当家人至今未归,漂泊在外,父母妻儿更牵肠挂肚,提心吊胆,到镇上去看航船。等船上最后一个人登岸,仍不见自己的家人归来,便黯然神伤,依门依闾地守望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邮差进村,众人相望,不知有没有自己的家信,有没有汇款?谁家新媳妇能收到丈夫来信又有汇款,左邻右舍都羡慕得很,小姐妹不无调侃地唱起小调:“小白菜,嫩艾艾,丈夫出门到上海,洋钿一百一百寄回来。”新媳妇脸上泛起红晕,不好意思地说:“这年头,太平无事就上上大吉了,伊良心好,月月带钞票来,我心里过意不去。”小姐妹说:“这叫夫妻恩爱。”哈哈哈……在那年月,这种笑声,难得!
战乱时,男人回家与家人厮守在一起,虽平安无事,也不再寂寞,但坐吃山空,一两年下来,一家家都支撑不住了,开始当卖度日了,台门里日益呈现衰败景象。周围的农家虽长期艰苦度日,但农田里一年四季总多少有些收获,一会儿蚕豆上市,一会儿麦子收割,主粮呀,副粮呀,南瓜呀,蔬菜呀,着实使台门里的人家望而生羡。
观聚堂台门虽挂着“唯读唯耕”的楹联。但实际上没有一户人家是真正务农的,祖上所谓的“耕”,实际上是指出租土地给农民,让农民去耕的意思。在那战乱年代,只读不耕的人家,没有收入,哪能生存?
先前,邻近的农民缺农本,或青黄不接时常向台门里人家借点钱,小额借贷在悄悄进行。而后时易势变,战乱年代台门里人家纷纷失业,转而向农家借钱借粮。又不时传出台门里的某家一件皮袍子换了几斗米,铜火锅、香炉换了几升蚕豆,物物交换在悄悄地进行。台门里的人家风光不再,男人们都纷纷外出谋事去了,只要能蝴口能生存就满足了。台门里又平静了,归于贫困的静寂。
台门里的内当家们
她们向农民学习养家禽,台门里鸡声咯咯,台门前小河中的鸭子、白鹅在水中悠游觅食。农谚日:“让鹅吃(吃田中的剩余的稻谷及青草)、让鹅划(水中游)六十天就好卖。”“麻花鸭,叫嘎嘎,游入水中吃鱼虾,天天生鸭蛋,主人称我黄金鸭。”
她们也种蔬菜,在宅边种上一畦碧绿的蔬
菜,眼前种子播下去,青葱的菜苗长出来,雨水浇灌,舒展枝叶,生长壮大,及时采摘,怎不喜悦?
她们起早落夜地纺纱,每纺一斤纱可以赚六七两的棉花钱,一天也只能纺几两纱,收益是很少的,但日积月累,不无小补。
台门里的妇女,先前被邻近的农家称为“太太”、“少奶奶”的,于今她们都向.农家打招呼,千万不要那样称呼了,不如叫我某某嫂好了。
绍兴以酿造业著称,有千百年的历史,绍兴老酒,在中国,谁人不知,哪人不晓?绍兴人对酿酒、制酱、腌莱耳濡目染,很快掌握要领,娴熟其事。她们做酒制酱时的情形,虽事隔多年,仍历历在目。做酒,采取股份制,以三斗糯米为一股,凑成后几石糯米做一大缸。先将糯米浸入水中,然后将糯米蒸熟,糯米饭加上酒药,均匀拌和,置于缸中,用稻草盖实,呈密封状。经发酵,酒味芳香扑鼻。掀开一看,就是通常见到的甜酒酿,亦称老醪。糯米饭一分为二,一为酒浆,二为酒糟,由技术专精的“做酒师傅”携带专门的酿酒工具,进行蒸馏。蒸馏过程屏退左右,只见灶上炉火熊熊,一觉醒来,大功告成。黄酒徐徐灌入酒坛,用泥封盖;蒸馏而成的白酒装成若千瓶,酒糟一大堆;合伙的人家按比例领取黄酒、白酒和酒糟。台门里人家只需少量酒糟,用来腌糟鱼、糟肉、糟鸡,多余的酒糟附近的农户早巳订好,无偿赠送。那酒糟是农民养猪的上等精饲料,这是物尽其用,无任何浪费。
“行得春风有夏雨”,纯朴的农民感恩图报,蚕豆上市或春笋出土,农民便带着蚕豆、鲜笋进入台门,分别向相关人家送上,笑容满面地说:“这蚕豆、春笋都是新鲜咯,东西不多,千里鹅毛一片心,请太太、少奶奶、小少爷尝尝。”内当家们说:“真不好意思,谢谢你一片好心,称呼要改一改,现在我们也是普通人家。”农民说:“勿客气,叫惯哉,不过读书人家总会发的,这是好打包票的。”彼此在热情交谈中话别,温情脉脉。
冬令时节,家家买几百斤大白菜,堆黄,一层菜,撒上一层盐,层层叠叠,腌制咸白菜。当地风俗请小男孩在一层层的菜上脚踏,使盐分入菜,满满一缸,上面盖几十斤重的石头,压得严严实实,三周左右腌莱就制成了。腌菜分生吃、熟吃两种吃法,蒸煮加水谓熟腌菜;腌菜取来将菜心切细,浇上麻油,谓生腌菜。两种吃法,各有风味。油菜、芥菜(雪里蕻)腌制后,即可佐餐,若在太阳下暴晒,咸菜水分渐渐蒸发,呈琥珀色,褐中透红,菜香扑鼻,即为驰名遐迩的绍兴梅干菜了。梅干莱烧肉,是江、浙、沪一带的名菜,在海外也受青睐。
绍兴人还善于制酱。面粉与黄豆、蚕豆加水拌和做成面团,让其发酵,置于缸盆中,加纱罩或玻璃罩,在太阳下暴晒,渐渐流出的液汁为酱油,沉淀呈糊状之物质为酱。黄瓜等置于酱中暴晒,则为酱瓜。老豆腐切成小块,让其在一定温度下发酵,加黄酒、花椒,便制成美味可口的乳腐。
台门里的内当家们在那苦难的年代,克勤克俭,操持家务。在男人外出“打工”,收入菲薄的境况中,敬老扶幼,顽强地生存下来,令人可敬可佩。
㈢ 绍兴有什么风俗
绍兴习俗:大禹陵风筝节、会稽山樱花节、兰亭国际书法节、绍兴黄酒节、公祭大禹、鲁迅故里过大年、吼山桃花节、柯岩香林桂花节
1、大禹陵风筝节,时间:3月22日-4月15日,地点:会稽山
2、会稽山樱花节,时间:3月25日至4月15日,地点:会稽山樱花林
3、兰亭国际书法节,时间:每年农历3月初3到4月,地点:兰亭
4、绍兴黄酒节,时间:每年10月。绍兴黄酒节始于1991年,旨在弘扬绍兴黄酒文化,扩大黄酒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并以绍兴黄酒为载体,开展一系列的经贸洽谈、招商引资、技术人才引进、旅游项目推介等活动,促进绍兴与外界在经贸、科技、人才、旅游的全方位合作。
5、公祭大禹,时间:清明节,地点:会稽山。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一直都重视大禹陵,民间祭禹也断续进行。1995年,在大禹陵举行了“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公祭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绍兴
㈣ 有关绍兴习俗的问题
你干脆直接问,有什么迷信活动就可以了,习俗就是迷信!楼上的所列举的有哪个不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