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黄酒是补酒吗。
黄酒,又称老酒、饭酒和绍兴酒,在日本被称为“液体蛋糕”,是汉民族的特产,酒中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造饮料之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由米与发酵曲和药酒酿造而成,性热味甘苦。
黄酒因地域、原料加工程序和饮用习惯的不同而种类各异,很可能是世界上品种最多的一种饮料。甚至在一乡一村中,各酒厂或各个家庭所制作的黄酒也各有不同,在全国范围内更加不计其数。最著名的黄酒,要算浙江绍兴漓渚江畔唯一的一家咸亨黄酒厂生产的加饭酒,昧道醇厚,举世无双,究其原因是漓渚之水中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钼和锶。
不论种类再多,所用原料都离不开米,或糯米,或粳米,或籼米,或黍米,因而有些地方又叫它米酒。其特点有三:一是度数低,酒精含量都在5%~ 20%之间,糖度也适中,黄中带红或黄中带白,香气浓郁,醇厚可口,色泽明亮,呈琥珀色;二是营养价值特别高,比被列为世界营养食品的啤酒还要高 5~10倍;三是用途广泛,用法多样,并且有其得天独厚的调味功能。
按产地区分,国内知名的黄酒有绍兴加饭黄酒、福建的沉缸酒、山东的即墨老酒、江苏的丹阳封缸酒、辽宁的大连黄酒、江西的九江封缸酒和湖北的枣阳地封酒等。
〔营养成分〕
黄酒的化学成分除了5.5%~20%的乙醇即酒精外,还含有酯类等多种物质。据测定,每100克黄酒中,酒精的容量占5.5%~20%,重量占 4.4%~17.l%,蛋白质占 1.2%~2.0%,热量为150.7~355.9千焦,维生素B1为0.01~0.20毫克,维生素B2为 0.01~0.10毫克,钙9(武汉糯香酒 6.4度)~104(上海黄酒)毫克,磷9~30毫克,铁0.l(绍兴加饭酒)~1.3(绍兴元红黄酒)毫克,另含一定量的锌、铜、镁、锰、硒等微量元素以及糖、糊精、甘油、有机酸或氨基酸。
黄酒所含乙醇的度数虽然低于白酒而高于啤酒,但发热量却居于各类酿造物之首;黄酒中的酒精是在淀粉糖化、成酸成酯和麦曲发酵的过程中酿造出来的,绝无人工勾兑,所以它性情柔和,不刺头,氨基酸和葡萄糖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多。同一种黄酒,封存时间越长,特别是低温条件下长期封存,氨基酸的含量会大量增加,酒味会更浓。
〔医生的观点〕
黄酒香气浓郁,酒味甘醇,风味独特,既可单独像白酒、啤酒那样饮用,又可像醋或酱油那样与饭菜掺合到一起食用;既可作为饮料,又可作为调料用于百菜烹调,所以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几乎适宜于一切人饮用或食用,只是有个用量多寡的问题。
一般认为,黄酒能够帮助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具有补血养颜、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最宜冬季饮用,只要没有酒精过敏反应,成人均可选用。尤其对产妇血淤、腰背酸痛、手足麻木和震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神经衰弱,精神恍惚、抑郁、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消化不良、厌食烦躁、心跳过快、体质虚衰、元气降损、遗精下溺、月经不调、产妇缺奶和贫血等病症大有补益和疗效。
黄酒作为调味佳品的原理在于:它能溶解其他食物中的三甲胺、氨基醛等物质,受热后这些物质可随酒中的多种挥发性成分逸出,故能除去食物中的异味。黄酒还能同肉中的脂肪起酯化反应,生成芳香物质,使菜肴增味。因此,黄酒的这些去腥、去膻及增味功能,在菜肴烹制中广为人们采用。西方人喜欢吃中国菜,这与黄酒的调味功能独特,被中国人首先发现并巧妙地加以采用不无关系。
对酒精过敏者不宜饮用,一次也不能饮用过多而至醉,夏季更不宜饮用。
〔调理新常识〕
黄酒可以直接作为下菜的饮品开瓶生饮,也可以加热后饮用,还能与桂圆、荔枝、红枣、人参等同煮后饮用。把黄酒与面条等混在一起食用,更具有独特的风味。具体来说,作为药用,对消化不良、心跳过快、厌食、烦躁等症,生饮疗效比较好;对畏寒、血淤、缺奶、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等症,以热饮为好;对神经衰弱、精神恍惚、抑郁健忘等症,加鸡蛋同煮饮汤效果较佳;对月经不调、贫血、遗精、腹泻和元气降损等症,可酌情加桂圆、荔枝、红枣或人参同煮饮汤,效果较好。
作为调料,黄酒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在菜肴烹调前用酒拌渍,二是在菜肴烹制过程中淋撒。
B. 黄酒与王不留泡是否治痔疮。
[药品名]王不留
[英文名]Semen Vaccariae 本品为石竹科麦蓝菜属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产于版河北、山东、辽宁、黑权龙江等地。
[别名]王不留行、麦蓝子。
[成分]含多种皂甙、糖类,并含生物碱及香豆精类化合物等。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肝、胃经。
[作用与用途]活血通经,下乳消肿。经试验本品除去钾质的水煎剂对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醇浸液的作用更强,故对通乳及于宫复原有明显效果。
临床用于: 1.产后乳汁不通:王不留、穿山甲、六陆通、通草各9g,当归、天花粉各12g,水煎服。
2.乳腺炎:王不留、穿山甲、漏芦各9g,瓜蒌、地丁、蒲公英、金银花各15g,水煎服。
3.血滞经闭或痛经等症:王不留、当归、川芍、红花、元胡、香附各9g,水煎服。
4.泌系结石:可与其他通淋利尿药配伍应用。
5.腮腺炎及合并睾丸炎;可与川楝子、板蓝根、黄芩、生地、丹皮等配伍应用。
[用法与用量]4.5—9g,水煎服。孕妇慎用。
从以上药理作用来看不适用痔疮
C. 什么是黄芩
【药 名】:黄芩
【拼 音】:HUANGQIN休
【英文名】:Baical Skullcap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功 效】: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
【主 治】: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痘,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性味归经】:苦,寒。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大寒,无毒。”③《药性论》:“味苦甘。”
入心、肺、胆、大肠经。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阳明经。”②《纲目》:“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未撒。
【用药忌宜】:”②《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药物配伍】:《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配柴胡,通调表里,和解少阳;配白术,清热安胎;配半夏,苦降辛开;配黄连,清热燥湿;配枳实、厚朴,消食和胃。
【别 名】:腐肠(《木经》)、黄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吴普本草》)、奼葿(《广雅》)、空肠(《别录》)、元芩、土金茶根(《东北药植志》)、印头、妒妇(《吴普本草》)、子芩、鼠尾芩(《陶弘景》)、条芩(《本草纲目》)、尾芩(《唐本草》)药材黄芩又名:空心草、黄金茶。下列同属植物:①粘毛黄芩,又名:黄花黄芩。② 滇黄芩又名:西南黄芩。
【处方名】:黄芩、条芩、子芩、片芩、枯芩、淡芩、淡黄芩、酒芩、酒黄芩、黄芩炭、炒黄芩、炒条芩
处方中写黄芩、条芩、子芩、枯芩、淡芩、淡黄芩均指生黄芩。为原药材去杂质晒干,蒸透(或清水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偏于清热。
酒黄芩又名酒芩。为黄芩片用黄酒喷洒拌匀,稍润,放锅内微炒入药者。偏清上焦。
黄芩炭为黄芩片放锅内炒至外面呈黑色,里面带黄心,存性,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入药者。偏于止血。
【商品名】:枯黄芩:又名枯芩、片芩、片黄芩。为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者。
黄芩瓣:为中空而不坚实,呈劈破状者。
条芩:又名条黄芩、子黄芩、子芩、嫩黄芩、嫩芩。为外呈黄色、中实色青的细条嫩根。
大枝芩:为体形粗大、空心多者。
枝芩:为形体较小、空心少者。
尖芩:为形体细小或折断的尾部。
瓣芩:为黄芩破碎的片块。
热河黄芩:又称北芩。为产于河北承德和内蒙古昭蒙者。品质最优。销往全国,并供出口。其中最上等者称“大条”,主供出口。
东芩:为产于山东者。品质亦佳。主销江浙一带,亦销全国。
以上商品以根条粗长、干燥、坚实、色黄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果实(黄芩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下列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①粘毛黄芩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②滇黄芩分布四川、云南等地。③甘肃黄芩分布甘肃、陕西及山西。④薄叶黄芩分布东北至宁夏等地。 ⑤丽江黄芩分布云南西北部。⑥川黄芩茎高1o~30厘米,叶片大多为卵形。花冠白色、缘白色至紫色、紫蓝色。小坚果卵球形,具瘤。分布四川西部。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上,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拉丁名】:药材Radix Scutellariae 原植物黄芩Scutellaria calensis Georgi,同属植物: ①粘毛黄芩Scutellaria viscila Bge.,②滇黄芩Sratellaruaamoena C.H.Wright, ③甘肃黄芩Scutellaria rehderiana Dieis,④薄叶黄芩Scutellaria ikonnikovii juz. , ⑤丽江黄芩Scutella ria likiangensis Diels,⑥川黄芩Scutellariahypericifolia Levl.,
【炮制方法】:黄芩: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凉水浸润或置开水中稍浸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注意避免曝晒过度发红)。酒黄芩:取黄芥片喷淋黄酒,拌匀,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黄芩100斤,用黄酒10~15斤)炒黄芩:取黄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为度,取出,放凉。黄芩炭:取黄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边缘带黑色为度,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考 证】:出自《吴普本草》:“黄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员,高三、四尺,四月花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②《别录》:“黄芩生秭归川谷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阴干。”③陶弘景:“黄芩,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惟取深色坚实者为好。”④《纲目》:“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厘米。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绞,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 “黄芩瓣”。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此外,辽宁、黑龙江亦产。四川、云南所产的黄芩,为植物滇黄芥的根。药材外形相似,但较细,直径一般约0.5~1厘米,常有分枝,断面为极明显的黄绿色,质量较差。显微鉴定: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至20余列木栓细胞,外缘多破裂。皮层多夹窄,细胞多切向排列;有纤维及石细胞。韧皮部较广;纤维及石细胞较多,单个散在或数个群。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束呈层状排列;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周围有木纤维束;木射线较宽;老根中央常有1至多个同心状的木栓组织环。粉末:深黄色。①韧皮纤维微黄色,梭形,两端尖或钝圆,长51-200(-271) μm,直径9- 33μm,壁甚厚,木化,孔沟明显。②石细胞类方形、类圆形、椭圆形、类三角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4-48μm,长约85(-160)μm,壁厚至24μm;偶见黄棕色石细胞,类圆形,直径约66μm。③纺锤形木薄壁细胞常于导管旁,壁稍厚,非木化,细胞中部有菲薄横隔。④韧皮薄壁细胞纺锤形或长圆形,壁有时连珠状增厚。⑤网纹、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72μm,导管分子较短,端壁倾斜,常延长成尾状;有时呈扭曲状。⑥木纤维细长,壁稍厚,具斜纹孔或具缘纹孔。另有淀粉粒,木栓细胞。
【中药化学成分】:根含黄芩甙(calin)4.0%-5.0%、黄芩素(calein)、汉黄芩甙(wogonoside)、汉黄芩素(wogonin)、黄芩新素(neocalein)、7-甲氧基黄芩素(7-methoxycalein)、 7-甲氧基去甲基汉黄芩素(7-methoxynorwogonin)、木蝴蝶素A(oroxylin A)、黄芩黄酮 Ⅰ(skullcapflavoneⅠ,5,2ˊ-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 黄芩黄酮Ⅱ(skullcapflavone Ⅱ,5,2ˊ-二羟基-6,7,8,6ˊ-四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Ⅰ结构现修订为黄芩黄酮Ⅰ5,2ˊ -二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另报道尚含木蝴蝶素A葡萄糖醛酸甙、5,7-二羟基-6,8,2ˊ, 3ˊ-四甲氧基黄酮、5,8,2ˊ-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5,8,2ˊ-trihydroxy-7- methoxyflavone)、5,8,2ˊ-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8,2ˊ-trihydroxy-6,7- dimethoxyfla-vone)、5,7,4ˊ-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5,7,4ˊ-trihydroxy-6- methoxyflavone)、二氢木蝴蝶素A(dihydroorox-ylin A)和白杨素(chrysin)。此外。尚含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苯甲酸。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回流加热15min,滤过,取滤液1ml,加醋酸铅试液2- 3滴,即生成桔黄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镁粉少许及盐酸3-4滴,显红色(检查黄酮类)。
D. 请问黄芩饮片是什么
黄芩切片是为了方便病人煎服,而且将药材规格化,减少杂质,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切片后对含量没有太大的印象\,反而提高它的纯度,因为没有泥巴等杂质
E. 黄芩怎样加工 从地里挖出来以后能直接泡水喝吗
[炮制) 1.泡法 原药拣净杂质,放缸内,用开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摊晾至七、八成干时,切0.2-0.25cm中片晒干,筛去灰屑。2.蒸法:黄芩拣净杂质,淘洗净泥,置蒸笼内蒸1小时,取出摊晾切顶头中片晒干,筛去灰屑,以此法质量最好。开水浸泡及蒸法可破坏黄芩中的酶,使活性消失,有利于有效成分黄芩甙的保存。同时可减其苦寒之性。
酒炒黄芩 取黄芩片,洒淋黄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略见焦斑时,取出摊晾,酒炒助药力上行,使清除上焦湿热之力增强,并清上焦之肺热。
炒黄芩 取黄芩片于锅中,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为度,可减其寒性,以免苦寒伐胃。
黄芩炭 取黄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边缘带黑色存性为度,炒炭后既可清热,又可止血。
[成分] 含黄芩甙、汉黄芩甙、汉黄芩素等。
[性味、归经] 苦寒,入肺、胆、胃、大肠经。
[功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用于肺热咳喘,热病烦躁,目赤肿痛,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胎动不安,疮癌肿毒。
[处方名] 黄芩 淡芩 枯芩 条芩 子芩 炒黄芩 炒淡芩
酒炒黄芩 黄芩炭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
[保贮] 放缸甏内或木箱内,置干燥处防霉。
[注意] 黄芩切片后不宜曝晒,否则易变色。
按:黄芩习惯将中心空而发黑,外表呈黄棕色,颇似腐木的老根称枯芩、黄芩、片芩,其功善清肺火、泻肌表热;将中实色青、外呈黄色的细条嫩根称子黄芩或子芩,亦称条芩、嫩芩;经开水浸泡炮制加工者称淡黄芩、淡芩。
2.黄芩品种较多,除常用的紫花黄芩外,还有东北产黄花黄芩,云南的滇黄芩S amoena Wight,甘肃黄芩Srehderiana Diels,腺毛黄芩S viscila Bge,产地均作黄芩应用。
F. 黄芩 读音
黄芩的读音:huáng qín
释义:
植物名。多年生草本,根色深黄,可入药黄芩之种内为多。
一、容芩的读音:qín
二、汉字释义:
1. 〔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对生,花淡紫色,或带青白色,根长大,色深黄,可入药。
2. 古书上指芦苇一类的植物。
三、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四、部首:艹
五、相关词组:
黄芩、白芩、条芩、龟芩膏、芩芍汤
(6)黄芩泡黄酒的功效与作用扩展阅读:
一、汉字笔画:
横、竖、竖、撇、捺、点、横撇/横钩
二、芩的同音字:亲
亲的汉字释义:
1.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属。~人。~缘。双~(父母)。~眷。
2.婚姻:~事。
3.因婚姻联成的关系:~戚。~故。~邻。~朋。
4.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
5.本身,自己的:~睹。~聆。~笔。
6.感情好,关系密切:~密。相~。~睦。~疏。
7.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吻。
G. 黄芩的炮制方法
酒黄芩偏于清肺热,多用于肺热咳嗽、痰多、气喘,常与半夏、南星、贝母、石膏等配伍。
H. 黄芩在古代时的作用
[炮制) 1.泡法 原药拣净杂质,放缸内,用开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摊晾至七、八成干时,切0.2-0.25cm中片晒干,筛去灰屑。2.蒸法:黄芩拣净杂质,淘洗净泥,置蒸笼内蒸1小时,取出摊晾切顶头中片晒干,筛去灰屑,以此法质量最好。开水浸泡及蒸法可破坏黄芩中的酶,使活性消失,有利于有效成分黄芩甙的保存。同时可减其苦寒之性。
酒炒黄芩 取黄芩片,洒淋黄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略见焦斑时,取出摊晾,酒炒助药力上行,使清除上焦湿热之力增强,并清上焦之肺热。
炒黄芩 取黄芩片于锅中,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为度,可减其寒性,以免苦寒伐胃。
黄芩炭 取黄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边缘带黑色存性为度,炒炭后既可清热,又可止血。
[成分] 含黄芩甙、汉黄芩甙、汉黄芩素等。
[性味、归经] 苦寒,入肺、胆、胃、大肠经。
[功用]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用于肺热咳喘,热病烦躁,目赤肿痛,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胎动不安,疮癌肿毒。
[处方名] 黄芩 淡芩 枯芩 条芩 子芩 炒黄芩 炒淡芩
酒炒黄芩 黄芩炭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
[保贮] 放缸甏内或木箱内,置干燥处防霉。
[注意] 黄芩切片后不宜曝晒,否则易变色。
按:黄芩习惯将中心空而发黑,外表呈黄棕色,颇似腐木的老根称枯芩、黄芩、片芩,其功善清肺火、泻肌表热;将中实色青、外呈黄色的细条嫩根称子黄芩或子芩,亦称条芩、嫩芩;经开水浸泡炮制加工者称淡黄芩、淡芩。
2.黄芩品种较多,除常用的紫花黄芩外,还有东北产黄花黄芩,云南的滇黄芩S amoena Wight,甘肃黄芩Srehderiana Diels,腺毛黄芩S viscila Bge,产地均作黄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