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山瑶家的饮食习俗
c东山瑶乡地处高山,寒气较重,借酒驱寒,活血祛风湿对强身健体有重要作用。因此饮酒便成了瑶山人生活中的习惯,几乎男女老幼都嗜好喝酒,一年四季家中不断酒。东山瑶家会吃酒,更会酿酒。酿酒用的米是特地计划种植的,酒药村村寨寨的妇女都会做,酿酒男女会做,煮酒有自己的熬酒灶锅和天锅。除可做烧酒(即蒸煮的米酒)、水酒(即酿好的酒放入适量的水,将酒糟的酒泡制而成)外,最为重要的是糟酒(即冬酒)。不逢年过节,贫困人家一般不会酿制烧酒,而糟酒则是在再贫困的瑶家,也要制酿几缸。它不仅仅是以酒代茶招待客人的传统之物,重要的是春耕生产,五六月上山蓐草用以祛热解暑止渴饱腹的重要饮食。东山瑶家酿酒除用稻米、高粱、粟子、玉米等粮食外,穷困人家更多的是用山上的野果沙粮籽。这种带刺灌木虽然长得矮小,但结果特别多,霜降后果子变红,即可摘回一晒,稍去水气就可掺合大米或高粱酿酒。再有一种就是小栗树。立冬后,满山满岭的小栗树上结的子已成熟变黄。瑶家妇女便背着米箩上山采摘栗树籽,有的一采就是数百斤,放在家里将壳脱去,用箩筐将栗树籽装好,放入溪水里浸泡数日,一直将籽中涩味泡去后,拿回来再掺在大米或高粱里蒸熟,加上酒药便可酿酒了。如果用来制作烧酒,酒药就要放重,成酒后,要酒气浓烈,酒糟难以入口,这样煮出的烧酒就多。如果要酿冬酒,那就要精心配制了。
酿制冬酒,一定要立冬后的井水。原料的配备,要用一定的大糯米。用大糯米配上高粱叫高粱糟酒,配上粟米,叫粟米糟酒,配上栗树子,叫栗树子糟酒。纯大糯糟酒,只有富户酿一两缸留作自饮自食。一般人家多是杂粮糟酒为多。沙粮籽糟酒、栗树子糟酒更是穷困家庭主要酿酒原料。
糟酒的酿制,首先将糯米和掺合的杂粮或野果拌匀,用水浸泡十二小时以上,然后用篾织的撮箕装好将水滤于,倒入木甑里蒸熟。酿酒用的缸子,一定要清洗干净,绝对不能沾上食盐和油,缸壁上抹上酒药。把蒸熟的糯饭(即酿酒饭)倒在大簸箕里摊开凉得温度适宜后,将酒药碾成粉沫,洒入糯饭中用手合拌均匀后,再用箪子舀少量温水,拌入适量酒药,将水泼洒在糯饭上。一切拌合好后,将糯饭舀入缸中压紧,中间开一深五至七寸的小孔。用竹厢把缸子盖好,然后将整个缸子垒入谷壳老糠堆里,从上到下塞得严严实实,用谷糠蒙好,经48小时发酵即成酒。这时便可将谷糠拨开,使它通气退烧,保持成酒甜度,如再让它发热,酒就会烧坏变酸。
酒酿成后,留作冬酒的,就要备一个大海坛,洗净烘干后,便将酿成的糟酒舀入大海坛里,有的海坛可装三四缸糟酒。海坛装满后,加上盖子,并用石灰和纸筋拌成灰浆,把坛口密封好,待来春大搞生产时才开坛取糟。经过密封的糟酒,色呈淡黄,甜如蜜汁,闻之香气扑鼻,饮之纯合爽口,且有提神、消食、解暑、饱腹等多种功能。瑶家除自己进餐前,舀大砂罐兑上泉水喝一碗再吃饭外,还有就是招待客人。凡是到瑶家办事,一进寨入门,主家就会摆上一张小方桌,用小碗盛上一盘酸姜、豆角等素菜,然后摆上大碗,提来一大砂罐冬酒,满满地斟上,最少要你喝上两碗,才算你看得起主人,够朋友,中午正餐吃饭时才有烧酒招待,否则就会怪罪你对人没有诚意。
冬酒还有更重要的用场,那就是五荒六月,暑热的天气上山蓐草时,天热口渴,瑶山的水井少,很多山地上都无泉堰。在上山时,就要用一个小木桶装上几碗糟酒,到井边冲上一桶泉水,提到地里,劳动时渴了喝一碗止渴,饿了喝一碗饱肚,一直到收工才回家吃饭。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提到山上的糟酒,凡有人过路,口渴了,或肚饿了,只要你发问,主人都会请你喝酒,绝不责怪你好酒贪吃。因瑶家有这种良好风俗,尽管进入瑶乡山高路远,在暑热的五荒六月,也不要为缺水肚饿担忧。
2. 冬酒的做法
中酒的话其实跟这趟酒烟是一样的做法,而且东酒做出来的口感还是味道都比较好。
3. 醪糟什么牌子的好
许糯——一辈子的许诺!
相关荣誉
2011年荣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2012年荣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4. 米酒为什么是甜的
原因: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多糖的一种),尤其以支链淀粉为主。将酒曲撒上后,首先根霉和酵母开始繁殖,并分泌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为葡萄糖。醪糟的甜味即由此得来。
因此在发酵过程开始时,可以保留少量空气,以便使食用真菌利用有氧呼吸提供的大量能量快速繁殖,加快发酵速度。然而在真菌增殖后,就应该防止更多氧气进入,以致葡萄糖被白白氧化成二氧化碳或者醪糟变酸。
发酵时间需要比较准确控制,恰到好处:过长则淀粉被分解完,酒味过大,像饮料,没有嚼头;时间不够则米尚未酥烂,口感黏,像糯米饭。发酵过程中最好也不要打开,一来氧气会进入,二来可能引起杂菌污染。
米酒的历史:
老米酒的酿造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在木子店丁家坳殷蛟太子墓考古发现了酿造老米酒的器皿,证明商朝晚期时木子店人就有饮用老米酒的习惯。有史可查追溯到唐朝,史书上这样记载:唐太宗曾亲赐老米酒为宫庭贡品,敕令户部酿造,秘方不得外传。
老米酒素来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一代文豪苏东坡、梅之焕和理论大家李贽都曾品尝过老米酒,并大加赞赏。曹操在龟峰山练兵的时候对老米酒也赞不绝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在黄州为官时,留下了“定慧海棠香千里,东山米酒进万家”的华美诗句,给老米酒赋予了丰富的人文气息。
5. 冬酒与糯米酒有什么区别
1、 概念不同
糯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中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的特产酒。
冬酒:以粮食为原料的发酵酒,酒精度低,营养丰富。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2、 制作原料不同
糯米酒: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酿在北方一般称它为“米酒”或“甜酒”。用蒸熟的江米(糯米)拌上酒酵(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发酵而成的一种甜米酒。
冬酒:酿制冬酒的原料很多,常有的有糯米、高梁、粟米、粟树籽等。
3、 作用不同
糯米酒:米酒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饮后能开胃提神,并有活气养血、滋阴补肾的功能,产妇和妇女经期多吃,尤有益处,是老幼均宜的营养佳品。
冬酒:国内同类黄酒中的上品,色泽金黄,气味清香,口感甘醇绵厚,爽心活舌。具有清凉爽口,消暑散热的作用。适量饮用,舒筋活络,振奋精神,消除疲劳,迅速恢复体力。
米酒的养生小窍门
1.在米酒中打个鸡蛋、煮些糯米圆子或加入适量红糖,滋补效果更佳。
2.女性在月经期前后一周多吃些米酒煮鸡蛋,可起到很好的美容丰胸效果。
3.米酒能同肉中的脂肪起酯化反应,生成芳香物质,使菜肴增味。
4.米酒冬天宜热饮,这样更能享受到其醇香,驱寒暖身的效果也更佳,夏天宜冷饮。对血淤、缺奶、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等症,米酒以热饮为好。
6. 什么牌子的米酒好
你是要当酒喝还是坐月子用?纯糯米酒是甜的酒精度低。大米制作的米酒不是很甜,酒精度在20度左右,可以当酒喝也可以做月子米酒。我个人觉得艾佳人的不错,打算买呢。
7. 东山有什么习俗
东山气候温和、四面临海、水美地肥,素以物产丰富闻名于世。丰富的物产为多彩的饮食提供了充足、鲜美的原料。故东山人敢吃也善吃,吃的花样繁多,快人口腹。
东山民间传承饮食惯制,在家常主食、风味小吃、养生进补、酒宴
茶俗、饮食禁忌等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家常主食
家常主食。大米是东山人的主食。普通人家一日三餐干饭、稀饭轮着吃,以早中稀晚干居多。农村农忙季节,三餐以干为主,但也爱吃点稀饭。稀饭俗谓“糜仔”,东山热天长,炎炎盛夏,口干舌燥、喝碗“冷糜仔”胜似神仙。大米除煮白米饭外,还有煮咸饭、“咸糜”、“甜糜” 的。家常咸饭有芥菜饭、高丽菜饭、菜豆饭、芋饭等。煮时将菜切好(槟榔芋头去皮切块),米洗净,连同猪肉、香菇、虾仁等佐料一起放到热锅中油炒,然后加水煮热,既简单省事又美味可口。“咸糜”以蚝仔糜、鸭仔糜、芋糜等最有特色。例如蚝仔糜,新鲜的海蛎和大米一块煮,掺上蒜叶、姜丝,佐以胡椒、油葱,闻之香喷喷,食之味道鲜,简直妙不可言。用扇贝、红蟹等名贵海产煮稀饭,更是风味独特,但因物稀价高,难成大众饭食。
大米的家常食法还有很多,古来将大米磨成米浆,经压、煮、晒等道工序而成圆形长条状,谓之“米粉”;将米浆倒在簸箕上,半干后成薄薄一片,再切割成扁形条状,谓之“粿条”;将米浆撒在滚沸着汤汁的锅边上,成不规则薄片,谓之“鼎边脆”;在米浆中掺上萝卜、油葱、细盐,放在铺着白布的蒸笼上蒸煮,谓之“咸粿”。米粉、粿果条配上猪肉、蔬菜、海鲜等,或煮或炒,非常方便。鼎边脆直接在骨头汤或海味汤中煮,起锅即食,软韧滑爽。咸粿切成小片入锅油煎,既可当饭吃又能做茶料待客,堪称“快餐”。
东山缺水沙瘠地宜种番薯。番薯也是百姓饭桌上习见食物,甚至是农户渔家不可或缺的主食。灾荒年代,番薯不知救过多少穷苦人的命。即使是富户,也崇尚俭朴,对番薯情有独钟。“吃番薯,配海鱼”,是东山很流行的食俗。番薯的吃法,有蒸、煮、闷、烤、炸,还有晒番薯干、番薯签,以应不时之需。番薯和大米煮粥,是很普遍的食俗。“番薯糜,土豆(花生)、菜补(腌萝卜干)、白鱼(带鱼)”,这道家常食谱,不知倾倒多少外来美食家;很多出外几十年的游子,念念不忘故乡“番薯糜”的养育之恩,归来探亲还是想吃“番薯糜”。番薯的名气不仅在家宅,而且在街头。往昔走在大街小巷,不时可闻诱人的烤番薯香味。商贩们支起糊着泥巴的圆桶当烤炉,或架起铁锅闷番薯,有的还摇动竹筒发出“咯噜咯噜”的声音招徕顾客。可惜如今这些东西难见了。
有主食就有副食。东山的日常副食丰富多彩。水产、水果、蔬菜、蛋禽、肉类及豆制品种繁多,数不胜数,实难一一描述。这里略举水产品为例。水产品分咸水类和淡水类。海味中有马鲛鱼、鲳鱼、带鱼、鱿鱼、海蛎、蚶、虾、蟹以及紫菜、海带等、马鲛、鲳鱼皆属居家公认好鱼,有俗谚曰:“一鱼伍、二红沙;三鲳、四马鲛;五鱼敏、六鲛鱼勒。”鲳鱼有黑白之分,黑鲳油煎煮咸,是下饭佳肴。白鲳用几片姜几根葱清蒸,佐餐小酌皆上乘。马鲛最宜糖醋,油炸后浇上糖醋,色香味俱佳。带鱼、小鱿鱼(俗称“小管子”)往昔皆为百姓当家菜。油炸白鱼、白鱼煮青蒜、“小管子”炒葱、油煎带鱼,哪个家庭主妇都能做得很地道。海蛎、蚶、蛤做汤,味道鲜美。海水养殖对虾(俗称“红虾”)、草虾等,是上宴席的海珍品,寻常百姓偶尔也尝尝鲜。蟹包括红虫寻、梭子青角蟹、菜鲟。东山有俗谚“死鲟活鲎,未死生臭”,死鲟不能吃,活鲎的吃法十分讲究。此外,紫菜配肉丝、鸭蛋煮汤,海带加肉片、豆腐炖汤,都是百姓餐桌上习见的美味副食。
8. 哪个品牌米酒比较正宗
最近有个米圣大别山米酒很火啊,听说他们解决了糯米酒保存和沉淀技术难题,属于高端糯米酒,你可以尝试一下,我家买了几瓶,喝出了小时候的味道,很是怀念。
9. 湖北省麻城市的东山是指哪些地区
东山指现在木子店、东古城等地,东山老米酒是麻城市东部山区的木子店、东古专城等地一大特产,用糯米酿属造的一种特殊醇酒,色泽清亮,味道淳甜,质浓而不伤脾胃,淡而不乏后劲。经有关部门化验,该酒含有多糖及还原糖、蛋白质、16种氨基酸,以及钙、钠、镁、锌、锰、铁和维生素B等营养价值相当丰富。老米酒与人们的生活非常密切,当地素有“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数我”的说法。目前,东木山区年产老米酒六、七千吨,品种由原来的“头酒”、“壶子”发展到现在的“桂花酒”、“桃春酒”等十余种,远销安徽、河南、武汉等地。
10. 福建省东山县婚嫁习俗
我觉得这地区的婚嫁习俗应该差不多。 我这里有些资料,你参考下吧。
闽南包括的县市有:泉州市、晋江市、石狮市、安溪县、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德化县、金门县。厦门市、漳州市、龙海市、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龙岩市、漳平市、大田县。
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称奇。而且还分为一担一担的好几担!第一担是装吃的礼品。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条、冰糖、茶叶等组成,当地称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还有农村自制的甜粿、发粿之类,称为“压房粿”,有建家立业、成立房头之意。以上这些东西要用两只竹篮装上,系上红布条或红纸条送到厅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贵子。另外,还得准备肉、面、糯米甜饭、香烟、酒等食品。第二担是装衣服的皮箱。穿的东西会比较简单,现在除了新娘随身的衣服外,已不带很多的服装。但如果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当时有俗称:“尼龙袜要四双,四件衬衫的确良……”的唱词呢!可见当时棉布紧张时新娘对服装数量的要求。现在,虽然对衣服的数量不大讲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备了古色古香的红袄、红裙、蓝布长衫、白黄身(白、黄布做成,男女各两套),以备以后父母做寿拜堂及百岁年老时用,以此来体现男女双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第三担在嫁妆的礼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备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红烛数对,香数把,鞭炮数串,红包数包(称为“房头礼”),还有年糕点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数量都要二、四、十二等双数,以图吉利。然后放进两只做工考究的红篮里,当地称为“红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有送保家灯(煤油灯)到男方家的习俗,为添丁发财之意。用的东西最多,大到彩电冰箱、摩托车,小到针线盒,真是无所不有。较传统有“三盒”之称。即一要首饰盒,里面放着父母陪嫁的金银首饰细软等贵重物品,以示娘家富有;二要梳妆盒,里面有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镜子、红丝带等八件东西,有父母惜女之意;三要针线盒,里面有剪刀、红尺子、针线等缝补裁剪要用的物品,有新娘手艺好,勤快之意。另外,女人洗澡用的桶(俗称“红脚桶”),枕头枕巾,毛巾牙刷,口杯茶具,脸盆等日常用品样样齐全,这就是闽南嫁妆的趣味性和它的特色所在,不过,时至今日,有不少的习俗已为现代的婚娶习惯所取代了。
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打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在新嫁家,“送嫁妈”请新娘到厅堂,诵唱:“请出厅,请出厅,做人好名声。”新娘坐下时要唱:坐得正,坐得正,新人得人疼。抹茶油时要唱:茶油滑、茶油乌,今年来,今年生查埔(查埔,即男孩)。”梳头时唱:三下木梳,两个撒篦(撒篦,即篦子)生子好人品。迎亲队伍的最前头有人抬一根连枝带叶的青竹,俗称“竹扫”,表明新娘有“节”(贞节)。竹上系一块猪肉,据说这是祀每于做喜事时来捣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接着是新娘轿(或车),后面还有人挑一担用布袋装的“子孙桶”,表示新娘早得贵子,挑的人可得大红包,但要善诵祝福歌:“子孙桶,吊起起,前苑园后果子。”新娘上轿(车)前必先哭几声,表示依依不舍,这样婚后才幸福,俗称“哭好命”。“送嫁妈”要替新娘盖上紫帕,并诵唱:“紫帕罩上头,新娘贤惠新郎能。罩于前,新娘好人缘;罩于后,夫妻吃到老、老、老。”轿行几步,新娘要从轿(车)上丢下摺扇于路,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俗称“放扇地”(谐音“放性”),“送嫁妈”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顺利)。” 迎亲队伍回来了,但花轿(车)只能停在堂屋门槛外。这时男方侄儿手中捧两粒柑桔(谐音“甘吉”),引出新娘,并由伞或米筛遮日,俗称“过米筛”。“送嫁妈”高声诵唱:“新娘请出轿,生子哈哈笑。”新娘进新郎家门槛,要先跨过燃烧炭火的“火炉”,闽南话“生炭”与“生殖”谐音,以求兴旺。“送嫁妈”唱:“跨火烟,年年春,隔年抱查埔孙(男孩)。跨会过,夫妻和好百廿岁。”新娘新郎双双同拜天地、祖宗、父母。拜毕就入洞房。接着吃:“合卺酒”(也叫酒婚桌),桌上有十二道菜,表示每年十二个月,月月美满。“送嫁妈”一边为新娘夹菜一边唱:“吃猪心,恩爱共一心;吃猪肝,新郎发财做大官;吃鸡,才会起家(兴家);吃红枣,年年好。”接着是吃“新娘茶”…… 结婚第二日,新娘出洞房,走到厅堂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这是婚礼的尾声。随后,“送嫁妈”陪新娘熟悉今后劳动路径、地点、表明闽南新娘热爱劳动。“送嫁妈”象征性指示新娘熟悉每一项工作时,都要高声诵唱一支歌。新娘到灶前时要唱:“启灶君,起火不会熏,煮粥快滚。”新娘到井边时唱:“水井清清,新娘手灵心灵;井水明明,生子传孙富不会停。”新娘到养猪饲料缸“送嫁妈”边呼叫猪“?啊?,?啊?……”,一边唱:“搅潘(泔水)搅会浮,喂猪象只牛。把潘泼上壁,一窝猪仔十二只。”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做“头次客”,时间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须在黄昏才回来,俗称“暗暗摸,生查埔(男孩)”。女家会送一对带路雏鸡和两株连根带尾的甘蔗(意为从头到尾都甜),鸡、蔗表示子孙昌盛;还送米糕(意为步步高),供女婿带回去,结婚至此始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