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配制雄黄酒
一、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国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
二、雄黄酒制作方法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但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并遵古法炮制的雄黄酒才能喝。
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雄黄具有腐蚀作用。因此,服用雄黄极易使人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重者则会致人死亡。
中医认为,雄黄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内服微量,可治惊痫、疮毒等症。由于雄黄毒性太大,极少用于直接内服,一般内服多入丸、散剂。
『贰』 仙剑1中金蟾王的配料
炼器皿,好像不叫这个名字吧。。。
这个东西貌似有3个,具体记不清了,第一个好像是在白苗和石回长老打架的那个客栈里。
得到灵葫学会灵葫咒以后别忘了收妖哈,有的时候也能出好东西。
各种各样物品最高级都可以合成出来,单命满的天香续命露、紫菁玉蓉膏、天仙玉露虽然不满,但也是最高的啦,在锁妖塔里貌似能偷到加灵的银杏子,名字记不清了,这个的东西貌似能合成其他的加属性石头,其他加属性的石头都能用来和出金蚕王。群加的灵蛊和赤血蚕加上单满,或者最高都可以。
前期的方法在有个答可以打出九节菖蒲的地方,不停打,用九节菖蒲不停向上合成。在将军冢可以打到还魂香用他一步一步合并,最后两个最高级的物品合成。
中期买东西和吧,后期到桃花源里去打那个没穿衣服的女的,偷可以偷到天仙玉露,得到的钱可以天香续命露、紫菁玉蓉膏这两个东东,一合就好了。
『叁』 《新仙剑奇侠传》用炼蛊皿炼宝物的配方是什么
《新仙剑奇侠传》的炼化(炼蛊皿共3个可以炼药)
1。和石长老打完后,鬼阴坛的右边木箱;
2。打败蛤蟆精,来到盖罗娇开的苗族饭馆木箱中;
3。赵灵儿生产的房子里
蛊类:
一级:蛊、腐尸肉、腹蛇涎、缠魂丝
二级: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迷
魂香、蜂巢、幻蛊
三级:爆裂蛊、三尸蛊、鹤顶红、孔雀胆、血海棠、断肠蛊、金蚕蛊、无影毒、赤蝎粉、毒龙砂、化尸水、隐蛊
辅助类:引路蜂、傀儡虫、十里香、驱魔香
增强类:银杏子、玉菩提、试炼果、舍利子、八仙石、女娲石、雪蛤蟆、金蚕王
解毒类:雄黄、糯米、糯米糕、雄黄酒、盐巴、净衣符、灵心符、鬼枯藤、九节菖蒲、九阴散、毒龙胆
回生类:还魂丹、还魂香、赎魂灯、孟婆汤、天香续命露
真气类:鼠儿果、还神丹、龙涎草、灵山仙芝、雪莲子、灵蛊、天仙玉露
灵药类:鸡蛋、茶叶蛋、酒、水果、糖葫芦、烧肉、蜂王蜜、灵葫仙丹、神仙茶
体力类:止血草、腌肉、行军丹、金创药、蟠果、紫菁玉蓉膏、赤血蚕
炼化规律:
蛊类+蛊类=蛊类
一级:缠魂丝+自己(或小于自己等级的蛊类)=自己(其他以此类推)
二级:蛊类+自己(或小于自己等级的蛊类)=蛊类(等级加1)
三级:孔雀胆+自己(或小于自己等级的蛊类)=断肠蛊(比孔雀胆高2级)
蛊类+辅助类=蛊类
傀儡虫+蛊类(二、三级)=蛊类(等级加1)
十里香+蛊类(二、三级)=蛊类(等级减1!!)
蛊类+增强类=蛊类
蛊类(二、三级)+增强类=蛊类 (等级加1)
蛊类(一级)+增强类=蛊类 (炼化后为固定的低级蛊类)
辅助类+辅助类=蛊(注意,是最低级的蛊,不是蛊类)
增强类+辅助类=增强类
增强类+增强类=增强类
解毒类+解毒类=解毒类
解毒类+蛊类=蛊类
真气类+真气类/灵药类=真气类
真气类+蛊类=体力类
灵药类+回生类=增强类
灵药类+灵药类=回生类
灵药类+辅助类=灵药类
体力类+蛊类=体力类
体力类+回生类=增强类
体力类+增强类=体力类
体力类+自己(或小于自己等级的体力类)=体力类(金创药及其后)
体力类+灵药类=体力类
体力类+真气类=灵药类(注:炼出来的灵药类等级一般与体力类等级相同)冰蚕蛊+冰蚕蛊=火蚕蛊
冰蚕蛊/火蚕蛊+火蚕蛊=忘魂花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忘魂花=紫罂粟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紫罂粟=食妖虫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食妖虫=碧血蛊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碧血蛊=醍醐香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醍醐香=迷魂香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迷魂香+迷魂香=蜂巢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迷魂香/蜂巢+蜂巢=幻蛊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迷魂香/蜂巢/幻蛊+幻蛊=爆裂蛊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迷魂香/蜂巢/幻蛊/爆裂蛊+爆裂蛊=三尸蛊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迷魂香/蜂巢/幻蛊/爆裂蛊+三尸蛊=鹤顶红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迷魂香/蜂巢/幻蛊/爆裂蛊+鹤顶红=孔雀胆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迷魂香/蜂巢/幻蛊/爆裂蛊+孔雀胆=血海棠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迷魂香/蜂巢/幻蛊/爆裂蛊+血海棠=断肠草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迷魂香/蜂巢/幻蛊/爆裂蛊+断肠草=金蚕蛊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迷魂香/蜂巢/幻蛊/爆裂蛊+金蚕蛊=无影毒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迷魂香/蜂巢/幻蛊/爆裂蛊+无影毒=赤蝎粉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蜂巢/鬼枯藤/九节菖蒲/傀儡虫/赎魂灯+赤蝎粉=毒龙砂
迷魂香/幻蛊/爆裂蛊/三尸蛊/鹤顶红/孔雀胆/血海棠/断肠蛊/金蚕蛊/无影毒/赤蝎粉/九阴散/毒龙胆/驱魔香+赤蝎粉=化尸水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火蚕蛊/冰蚕蛊/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蜂巢/鬼枯藤/九节菖蒲/赎魂灯+毒龙沙=化尸水
迷魂香/幻蛊/爆裂蛊/三尸蛊/鹤顶红/孔雀胆/血海棠/断肠蛊/金蚕蛊/无影毒/赤蝎粉/毒龙沙/化尸水/九阴散/毒龙胆/驱魔香+毒龙沙=隐蛊
冰蚕蛊/火蚕蛊/忘魂花/紫罂粟/食妖虫/碧血蛊/醍醐香/蜂巢/无影毒/赤蝎粉/鬼枯藤/九节菖蒲/鬼枯藤/九阴散/毒龙胆/赎魂灯/孟婆汤/傀儡虫+化尸水=隐蛊
蛊卵(直接炼)=蛊类(蛤蟆的蛊卵炼出的是化尸水,绿色小蛇炼出的是腹蛇涎.据说赤色小蛇的蛊可练成“金蚕王”,我炼出的几乎都是腹蛇涎:han
傀儡虫/十里香/驱魔香+傀儡虫=阿奴法术用的蛊
银杏子/试炼果+十里香=舍利子
天香续命露+糖葫芦/蜂王蜜=雪蛤蟆
大蒜+傀儡虫=银杏子(体力最大+3)
大蒜+十里香=舍利子
大蒜+驱魔香=八仙石(锁妖塔中飞龙偷取)
银杏子+银杏子=试炼果(灵力+3)
试炼果+银杏子/试炼果=舍利子(真气最大+3)
舍利子+银杏子/试炼果/舍利子=玉菩提(真气最大+5)
玉菩提+银杏子/玉菩提/试炼果/舍利子=八仙石(防御+2)
八仙石+八仙石/银杏子/玉菩提/试炼果/舍利子=女娲石(防御+3)
女娲石+八仙石/银杏子/玉菩提/试炼果/舍利子/女娲石=雪蛤蟆(武力,灵力,防御+2)
雪蛤蟆+八仙石/试炼果/玉菩提/女娲石/雪蛤蟆=金蚕王(修行+1)
天香续命露+紫菁玉蓉膏/赤血蚕/灵蛊/天仙玉露/灵葫仙丹=金蚕王
雄黄+雄黄=糯米
糯米+糯米/雄黄=糯米糕
糯米糕+雄黄/糯米/糯米糕=雄黄酒
雄黄酒+雄黄/糯米/糯米糕=盐巴
鬼枯藤+雄黄/糯米/糯米糕=九节菖蒲
九节菖蒲+雄黄/糯米/糯米糕/雄黄酒/盐巴=九阴散
九阴散+雄黄/糯米/糯米糕/雄黄酒/鬼枯藤/九节菖蒲=毒龙胆
还魂香/赎魂灯/孟婆汤+毒龙胆=天香续命露
还魂香+行军丹/金创药/鼠儿果/还神丹/龙涎草/鸡蛋/茶叶蛋=舍利子
还魂香+蟠果/灵山仙芝/雪莲子/酒/水果/糖葫芦/烧肉=玉菩提
还魂香+紫菁玉蓉膏/灵蛊/天仙玉露/蜂王蜜/灵葫仙丹=八仙石
还魂香+赤血蚕/神仙茶=女娲石
还魂香+止血草/腌肉=银杏子
赎魂灯+止血草/腌肉=舍利子
赎魂灯+行军丹/金创药/鼠儿果/还神丹/龙涎草/鸡蛋/茶叶蛋/酒/水果/糖葫芦/烧肉=玉菩提
赎魂灯+灵山仙芝/雪莲子/蟠果=八仙石
赎魂灯+灵蛊/天仙玉露/紫菁玉蓉膏=女娲石
赎魂灯+赤血蚕/神仙茶=雪蛤蟆
孟婆汤+蟠果/灵山仙芝/雪莲子/蜂王蜜/还魂香=女娲石
孟婆汤+止血草/腌肉/行军丹/金创药/鼠儿果/还神丹/龙涎草/灵山仙芝/鸡蛋/茶叶蛋/酒/水果/糖葫芦/烧肉=八仙石
孟婆汤+紫菁玉蓉膏/赤血蚕/灵葫仙丹/灵蛊/天仙玉露=雪蛤蟆
孟婆汤+神仙茶=金蚕王
还魂香+驱魔香=孟婆汤
鼠儿果/引路蜂+鼠儿果=还神丹
鼠儿果/还神丹/引路蜂/傀儡虫+还神丹=龙涎草
鼠儿果/还神丹/引路蜂/傀儡虫+龙涎草=灵山仙芝
还神丹/龙涎草/灵山仙芝/傀儡虫/十里香+灵山仙芝=雪莲子
还神丹/龙涎草/灵山仙芝/雪莲子/十里香+雪莲子=灵蛊
还神丹/龙涎草/灵山仙芝/雪莲子/灵蛊/十里香/驱魔香+灵蛊=天仙玉露(桃花林战斗中可大量偷到)
鼠儿果+蛊=赤血蚕
还神丹+蛊=止血草
鼠儿果/还神丹+尸腐肉/腹蛇涎/缠魂丝=止血草
鼠儿果/还神丹+冰蚕虫/火蚕虫/食妖虫/碧血蚕/幻蛊=行军丹
鼠儿果/还神丹+忘魂花/紫罂粟/醍醐香/迷魂香=腌肉
鼠儿果/还神丹+蜂巢/赤蝎粉/毒龙砂=金创药
鼠儿果/还神丹+爆裂蛊/三尸蛊/鹤顶红/孔雀胆/血海棠/断肠蛊/金蚕蛊/无影毒/化尸水/隐蛊=蟠果
龙涎草+蛊/尸腐肉/腹蛇涎/缠魂丝=腌肉
龙涎草+冰蚕虫/火蚕虫/食妖虫/碧血蚕/幻蛊=金创药
龙涎草+忘魂花/紫罂粟/醍醐香/迷魂香=行军丹
龙涎草+爆裂蛊/三尸蛊/鹤顶红/孔雀胆/血海棠/断肠蛊/金蚕蛊/无影毒/化尸水/隐蛊/蜂巢/赤蝎粉/毒龙砂=蟠果
灵山仙芝/雪莲子+蛊/尸腐肉/腹蛇涎/缠魂丝=行军丹
灵山仙芝/雪莲子+冰蚕虫/火蚕虫/食妖虫/碧血蚕/幻蛊=蟠果
灵山仙芝/雪莲子+忘魂花/紫罂粟/醍醐香/迷魂香=金创药
灵山仙芝/雪莲子+爆裂蛊/三尸蛊/鹤顶红/孔雀胆/血海棠/断肠蛊/金蚕蛊/无影毒/化尸水/隐蛊/蜂巢/赤蝎粉/毒龙砂=蟠果
灵蛊+蛊/尸腐肉/腹蛇涎/缠魂丝=金创药
灵蛊/天仙玉露+冰蚕虫/火蚕虫/食妖虫/碧血蚕/幻蛊=紫菁玉蓉膏
灵蛊/天仙玉露+忘魂花/紫罂粟/醍醐香/迷魂香=蟠果
灵蛊/天仙玉露+爆裂蛊/三尸蛊/鹤顶红/孔雀胆/血海棠/断肠蛊/金蚕蛊/无影毒/化尸水/隐蛊/蜂巢/赤蝎粉/毒龙砂=赤血蚕
雪莲子+无影毒=蟠果(等级与雪莲子相同)
鼠儿果+傀儡虫=灵山仙芝
鼠儿果+十里香=灵蛊
鼠儿果+驱魔香=天仙玉露
还神丹+十里香=灵山仙芝
还神丹/龙涎草+驱魔香=雪莲子
龙涎草+十里香=雪莲子
龙涎草/雪莲子+蜂王蜜=天仙玉露
灵山仙芝+驱魔香/蜂王蜜=灵蛊
雪莲子+驱魔香/女娲石=天仙玉露
酒+烧肉=还魂香
鸡蛋/茶叶蛋/酒/水果/糖葫芦/烧肉+蜂王蜜=还魂香
鸡蛋/茶叶蛋/酒/水果/糖葫芦/烧肉+灵葫仙丹=赎魂灯
鸡蛋/茶叶蛋/酒/水果/糖葫芦/烧肉+神仙茶=孟婆汤
蜂王蜜/灵葫仙丹+蜂王蜜=孟婆汤
蜂王蜜+神仙茶=天香续命露
灵葫仙丹/神仙茶+灵葫仙丹=天香续命露
天香续命丹+鼠儿果=女娲石
鸡蛋+引路蜂=茶叶蛋
茶叶蛋+引路蜂=酒
鸡蛋/茶叶蛋/酒+傀儡虫=水果
鸡蛋/茶叶蛋/酒/水果+十里香=烧肉
鸡蛋/茶叶蛋/酒/水果+引路蜂/傀儡虫=糖葫芦
糖葫芦+引路蜂/傀儡虫/十里香=烧肉
糖葫芦+驱魔香=蜂王蜜
烧肉+引路蜂/傀儡虫=蜂王蜜
烧肉+十里香=蜂王蜜
烧肉+驱魔香=灵葫仙丹
蜂王蜜+引路蜂/傀儡虫/十里香/驱魔香=灵葫仙丹
灵葫仙丹+引路蜂/傀儡虫/十里香/驱魔香=神仙茶
腌肉+鼠儿果=茶叶蛋
止血草/腌肉+还神丹=茶叶蛋
止血草/腌肉+龙涎草=酒
止血草/腌肉/行军丹+灵山仙芝=水果
止血草/腌肉/行军丹+雪莲子=糖葫芦
止血草/腌肉/行军丹/金创药+灵蛊=烧肉
止血草/腌肉/行军丹/金创药/蟠果+天仙玉露=蜂王蜜
止血草+茶叶蛋=腌肉
止血草/腌肉+酒/水果=行军丹
止血草/腌肉/行军丹+糖葫芦/烧肉=金创药
止血草/腌肉/行军丹+蜂王蜜=蟠果
止血草/腌肉/行军丹+灵葫仙丹=紫菁玉蓉膏
止血草/腌肉/行军丹+神仙茶=赤血蚕
金创药+糖葫芦/烧肉/金创药=蟠果
金创药+蜂王蜜=紫菁玉蓉膏
金创药+灵葫仙丹/神仙茶=赤血蚕
蟠果+烧肉/蟠果=紫菁玉蓉膏
蟠果+蜂王蜜/灵葫仙丹/神仙茶/女娲石=赤血蚕
紫菁玉蓉膏+金创药/蟠果/紫菁玉蓉膏/蜂王蜜/灵葫仙丹/神仙茶=赤血蚕
行军丹+鼠儿果/还神丹/龙涎草=酒
金创药+鼠儿果/还神丹/龙涎草/灵山仙芝/雪莲子=糖葫芦
蟠果+鼠儿果/还神丹/龙涎草/灵山仙芝/雪莲子/灵蛊=烧肉
蟠果+天仙玉露=蜂王蜜
紫菁玉蓉膏+鼠儿果/还神丹/龙涎草/灵山仙芝/雪莲子/灵蛊/天仙玉露=灵葫仙丹
赤血蚕+鼠儿果/还神丹/龙涎草/灵山仙芝/雪莲子/灵蛊/天仙玉露=神仙茶
止血草/腌肉+蛊/尸腐肉/腹蛇涎/缠魂丝=鼠儿果
止血草/腌肉+忘魂花/紫罂粟/醍醐香/迷魂香=还神丹
止血草/腌肉+冰蚕虫/火蚕虫/食妖虫/碧血蚕/幻蛊=龙涎草
止血草/腌肉+蜂巢=灵山仙芝
止血草/腌肉+赤蝎粉/毒龙砂=灵山仙芝
止血草/腌肉+爆裂蛊/三尸蛊/鹤顶红/孔雀胆/血海棠/断肠蛊/金蚕蛊/无影毒/化尸水/隐蛊=雪莲子
行军丹/金创药+蛊/尸腐肉/腹蛇涎/缠魂丝=还神丹
行军丹/金创药+忘魂花/紫罂粟/醍醐香/迷魂香=龙涎草
行军丹/金创药+冰蚕虫/火蚕虫/食妖虫/碧血蚕/幻蛊=灵山仙芝
行军丹/金创药+蜂巢=雪莲子
行军丹/金创药+赤蝎粉/毒龙砂=雪莲子
行军丹/金创药+爆裂蛊/三尸蛊/鹤顶红/孔雀胆/血海棠/断肠蛊/金蚕蛊/无影毒/化尸水/隐蛊=灵蛊
蟠果+蛊/尸腐肉/腹蛇涎/缠魂丝=龙涎草
蟠果+忘魂花/紫罂粟/醍醐香/迷魂香=灵山仙芝
蟠果+冰蚕虫/火蚕虫/食妖虫/碧血蚕/幻蛊=雪莲子
蟠果+蜂巢=灵蛊
蟠果+赤蝎粉/毒龙砂=灵蛊
蟠果+爆裂蛊/三尸蛊/鹤顶红/孔雀胆/血海棠/断肠蛊/金蚕蛊/无影毒/化尸水/隐蛊=天仙玉露
紫菁玉蓉膏/赤血蚕+蛊/尸腐肉/腹蛇涎/缠魂丝=灵山仙芝
紫菁玉蓉膏/赤血蚕+忘魂花/紫罂粟/醍醐香/迷魂香=雪莲子
紫菁玉蓉膏/赤血蚕+冰蚕虫/火蚕虫/食妖虫/碧血蚕/幻蛊=灵蛊
紫菁玉蓉膏/赤血蚕+蜂巢=天仙玉露
紫菁玉蓉膏/赤血蚕+赤蝎粉/毒龙砂=天仙玉露
紫菁玉蓉膏/赤血蚕+爆裂蛊/三尸蛊/鹤顶红/孔雀胆/血海棠/断肠蛊/金蚕蛊/无影毒/化尸水/隐蛊=天仙玉露
止血草+引路蜂=腌肉
腌肉+引路蜂=行军丹
止血草/腌肉+傀儡虫=行军丹
金创药+引路蜂/傀儡虫=蟠果
止血草/腌肉/行军丹/金创药+九阴散=蟠果
止血草/腌肉/行军丹+蜂王蜜=蟠果
金创药+蜂王蜜=紫菁玉蓉膏
蟠果/紫菁玉蓉膏+九阴散/蜂王蜜=赤血蚕
紫菁玉蓉膏+引路蜂/傀儡虫/十里香/驱魔香=赤血蚕
止血草/腌肉/行军丹/金创药+十里香/驱魔香=蟠果
『肆』 仙剑奇侠传1金蚕王合成
因为仙剑分来老版本和自新版本;
首先【老仙剑】;
虫卵+糯米糕;
在鬼阴坛的右边得到炼虫皿之后,在其中加入“天仙玉露”和“天香续命露”将二者合成,可以得到“金蚕王”。
然后【新仙剑】;
天香续命露+灵葫仙丹 =金蚕王;
天香续命露+紫菁玉蓉膏=金蚕王;
紫菁玉蓉膏+天香续命露=金蚕王;
天香续命露+天仙玉露=金蚕王;
灵葫仙丹+灵葫仙丹=金蚕王;
『伍』 请问雄黄酒如何制作
雄黄酒制作:
1、用锅蒸糯米饭,蒸糯米是要比普通白米饭多放一点水。回
据中医药专家介绍:雄黄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是一种单斜晶系的含砷的有毒矿石,多数为橘红色半透明的结晶体,不导电,硬度为1.5~2,比重为3.6,晶面有漂亮的光泽。
(5)雄黄酒配方扩展阅读: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的确,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中医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端午节雄黄酒的前身,应该是菖蒲酒。菖蒲叶形如剑,故称“蒲剑”,又因近水而生,而名“水剑”。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
『陆』 雄黄酒怎么做
需要食材:
糯米:15kg
米酒:10kg
酒饼丸:六颗(我用上海酒饼丸)
步骤如下:
第一步:电饭锅蒸糯米饭,蒸糯米是要比普通白米饭多放一点水。
『柒』 苏州端午习俗的苏州吴地端午习俗-雄黄酒
五月自古被称为毒月、恶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观,寺庙向施主赠送佩带符篆等物,以避毒邪。因为艾草、菖蒲以及雄黄都有驱虫杀毒作用,过端午节洗艾水澡、悬艾、缠五色丝、饮雄黄酒等,成了普遍的习俗,都是为了驱邪消灾。
从前,苏州端午节风俗照例要饮雄黄酒。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说雄黄酒,跟苏州真的关系极深。民间传说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杀许仙,这个故事原形《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在明朝苏州人冯梦龙写的《警世通言》里第一次出现的。
《吴郡岁华纪丽》卷五:
今吴俗,午日多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胸、手足心,云无蛇虺之患。复洒余沥于门窗封冻壁间,以祛辟毒虫。
《燕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端五这天苏州人家要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称“端五景”。人家各有宴会,庆赏端阳。药市、酒肆会做生意的买卖人,会向老顾客赠送雄黄、芷术、酒糟。百行各业在这天也歇业,众人在酒店里开怀畅饮,名曰“白赏节”。 说起来,最早使用雄黄的,是道家炼丹中常用的药材,葛洪在《抱朴子》里就提到用雄黄泡酒,《道藏》有“神仙酒炼雄黄方”,用雄黄做主药,酒为辅料,认为喝了这酒,“腹中三虫伏尸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后来在民间就形成了对雄黄酒的推崇。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的确,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中医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端午节雄黄酒的前身,应该是菖蒲酒。菖蒲叶形如剑,故称“蒲剑”,又因近水而生,而名“水剑”。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本草纲目》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瘘,久服耳目聪明。”
早在《后汉书》里,就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的典故,菖蒲酒是我国历史传统名酒,在汉朝就声名远扬,尤为历代帝王、官宦所喜用。孙思邈《千金月令》:“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谓之蒲酒。”《遵生八笺》称:“端午日,以菖蒲一寸九节者,屑以浸酒。”唐殷尧藩有诗云:
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宋朝诗人梅尧臣在端午节时,无菖蒲浸酒宁肯不饮,在端午日的诗中写道:“有酒不病饮,况无菖蒲根。”他傍晚得到菖蒲时,写下《端午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宋朝端午习俗要喝的,还是菖蒲酒。明朝,菖蒲酒被列为皇家宫廷时令御酒,明代太监刘若愚写的《酌中志》中说:“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衣,门两旁安菖蒲、盆盒。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棕子。”
也是明代,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雄黄酒开始流行了。此外,还有朱砂酒,朱砂与雄黄一样是道家炼丹喜欢用的药材。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古人饮雄黄酒,并不可取,雄黄其实有毒,连修行到家的白娘子都吃不得,凡人百姓,更不能喝,移风易俗,是情理中事。雄黄酒不能喝,苏州以前端午吃黄鱼的习俗却延续下来了。在苏州安度晚年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有《田园杂兴》诗: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豚上,楝子花开石首来。
这里吟咏的“石首”,就是黄鱼。《吴郡岁华纪丽》介绍,苏州旧时有“鱑鱼市”,
“吴中重午日,居民必买此鱼,为祀先赏节之需。谚有云:“楝子花开石首来,箧中絮被拥三台。”言典衣以买钱烹食也。每当晓色朦胧,(扌詹)夫争到葑门外冰鲜鱼行贸贩,摩肩接踵,投钱如雨,牙人秤量,忙不暇给,谓之鱑鱼市。”
清代苏州老文人尤侗有《鱑鱼》诗,连当时端午节黄鱼的价格都说明白了:
门客不须弹铗叹,百钱足买十斤余。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吴中风俗历来竞尚丽巧,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每到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媳妇妯娌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有十二生肖、狮子、双鱼、盘肠、花草、珍禽、瑞兽、蔬菜、瓜果等吉祥图案,香囊形状则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棱角形、鸡心形、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上绣有花、草、虫、鸟及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或者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香囊多以棉布、丝绸为材,工艺讲究,需裁剪、刺绣、挖补、粘贴、缠绕,闺阁中各展手段显示本领,争奇斗巧,一旦完成,到时候拿出来交流品评,互相馈赠,“兰闺彩伴,各赌针神,炫巽争奇,互相投赠,新制日增。”(《吴郡岁划纪丽》)
苏州这种刺绣香囊,非常的小,香囊中盛雄黄,名雄黄荷包。大户人家,更讲究了,“镂翠叶五色葵榴、钿漆折扇、真结百索钗符、牙筒香囊、艾朵彩团巧粽之属” (《吴郡岁划纪丽》。
在端午,苏州人家会找来独头(不分瓣的)大蒜头,外面结线网装好给小孩佩带,称为“独囊网蒜”。另外,给小孩子戴的还有“袅羢铜钱”,用五彩丝线缠绕在铜钱上,或者做成虎头的形状,让孩子佩带腰间用以辟邪镇恶。以前端午节,各家会在早晨就给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据说,戴五色线可以避蛇蝎类毒虫伤害保平安。这种风俗其实是汉代以来民间端午缠五彩丝辟鬼兵的沿袭,也是佩带香囊习俗的前身。汉代的主要祛瘟饰物是朱索与桃印,朱索的作用是拴住人的魂魄,或圈住人的居处,以防止邪气侵害。
应劭《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或续命缕、避兵缯、五色缕、朱索,避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兵”是指五兵,既弓、矛、戟、剑、戈,代表战乱瘟疫,人们相信用这样的办法可以逢凶化吉,让小孩平安长大。所以,周处在《风土记》也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五彩丝原来是缠在手臂上,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北朝妇人,五日宛转绳、长命缕,皆结为人像带之。”明清时代,朱索主要成为儿童的佩带物。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命缕。”
后来逐渐演变,把五彩丝缀编成方形饰物佩戴在胸前,开始向装饰性方面发展,六朝以后又出现了百索、条达、条脱、合欢索、宛转绳等名称。北宋时于端午日卖“百索”,《岁时杂记》“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南宋时“扑卖诸般百索,小儿荷戴,系头子,或用线结,或用珠儿结”,宫廷内“宰执以下”诸官员都用“百索彩线”结成“经筒”、“符袋”佩戴胸前, “经筒”、“符袋”就是现在的香囊了。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里面装的东西几经变化,有驱邪的灵符,有铜钱,有可辟虫毒的雄黄粉,最后还出现了外国进贡的新奇香料。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就是贡品香料。
端午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可以装饰点缀节日气氛,同时也有实用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种科学预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种传染病开始流行,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囊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端午香囊常用中草药除了雄黄,朱砂、香药外,还有其他中药材,如化浊驱瘟的苍术、白芷、菖蒲、冰片、牛黄、川芎、辛夷、艾草等。还有另类的蚌粉,如《岁时杂记》“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旧俗,过了端午节就会把佩戴过的香囊扔掉,以弃除瘟病,今不多见。 在汉代,人们就有用朱索缠绕“荤菜”以驱邪的记载,荤菜就是有芳香气味或辛辣味道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葱、蒜之类。《清嘉录》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苏州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端午节时,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古代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样子象宝剑,也称“水剑”, 晋代《风土志》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插在门口,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我国现存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将菖蒲列为上品药物,称它“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说它“久服轻身,聪耳明目,不忘,不迷惑,益心智,高志不老”,并把它列在《千金翼方》治健忘10味药物的第二位。葛洪《抱朴子》记载:有一位叫韩众的人,坚持服菖蒲13年后,竟遍身长出细毛,不畏严寒,到冬天仍袒衣露胸。更令人诧异的是,服菖蒲后他记忆大增,能“日记万言”。菖蒲的采集也有讲究,《遵生八笺》说:“须在清净石上,水中生者,以南流水边者佳,北流者不佳。”
《荆楚岁时记》说,“(农历)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青气”。艾草在古代一直就是药用植物,文献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艾草已经入药。传统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艾草有特殊香气,具有驱蚊虫的功效。端午节期间,是割艾草的时节,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人们争相采艾,插在门口,或在室内燃烧, 它散发的气息能驱虫杀菌,而且气味芬芳,有通气活血之效,是一种天然的空气清洁剂。所以旧时人们相信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可使身体健康,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古人对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洁净其实一直很讲究,尤其是夏至时分,卫生特别注意, 比如《云笈七签》里明确提到:“五月并十二月晦日,正月中,常宜焚烧杀鬼舟”。这种丹药的配方很复杂:
鬼箭、蜈蚣、牛黄、野葛、雄黄、雌黄、朱砂、黎芦、鬼比目、桃仁、乌头、附子、半夏、硫黄、巴豆、犀角、麝香、白术、苍术(各等分)共十二味,为末,用草汁为丸,否用糊汁亦可,丸如鸡子大,每焚一丸,百邪皆灭。
这是用来焚烧以后,驱除污浊之气的,《道藏》里还有一种灵宝辟瘟丹:
苍术一斤、降香四两、雄黄二两、朱砂二两、硫黄一两、硝石一两、柏叶八两、菖蒲根四两、丹参二两、桂皮二两、藿香二两、白芷四两、桃头四两,五月五日午时收、雄狐粪二两、蕲艾四两、商陆根二两、大黄二两、羌活二两、独活二两、雌黄一两、赤小豆二两、仙茅二两、唵叭香无亦可免。
以上二十四味,按二十四气,为末,米糊为丸,如弹子大,火上焚烧一丸。
要问真假,旷达如苏东坡,他在《仇池笔记》里有精彩的回答:
端午日日未出时,以意求艾似人者,采之以灸,殊效。一书中见之,忘其为何书也。艾未有真似人者,于明暗间以意命之而已。万法皆妄,无一真者,此何疑也。
当然,古老的一些民俗往往包含着前人的智慧与创造,不单纯是所谓的迷信。 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都在五月繁殖活跃起来,经常给人造成危害。五月有五毒,为了防御疾病,增强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时,人们便要遍踏百草,采集药材。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这天最适合炮制。在民间,一直有“端午节期间,百草为药”的说法,《清嘉录》介绍了苏州这天“采百草”的习俗:
士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药市收癞虾蟇,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虾蟇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
《吴郡岁华纪丽》也说,“今吴俗,亦于午日,采百草之可疗疾者……又收蜈蚣蛇虺,皆以备攻毒之用。”
《夏小正》云:“是月蓄药,以蠲毒气。”
西晋文学家,苏州人陆机在《要览》里,有关于端午日制药的神奇描述:“万岁蟾蜍……以五月五日取阴干,以其足画地,即流水,带之于身,能辟兵。”此事也见于葛洪《抱朴子》,这当然是荒诞不经的。不过吴地风习,端午的确又有作药浴之俗,在家里使用一些中草药熬水,去给孩子和大人洗澡,以消灭身上的病菌。
明朝屠隆在《遵生八笺》里记了很多只适合在端午炮制才灵验的古代偏方,有些今天读来固然觉得可笑,可还是饶有兴味的,“五月五日宜合紫金锭、保生锭子,治小儿疾。方在医书录。内府此日用雄黄研末,少加朱砂,收真蟾酥作杵,阴干。凡遇恶毒初起,以唾磨搽,微痛,立消。”(《杂记》)
炮制专治狐臭的药,“五日,取露草百种,阴干,烧为灰,以井水炼成膏,再用严醋和为饼子,腋下挟之,干即换去。五遍,能治腋下臭气。”(陈藏器《本草拾遗》)
再比如这种伤药: “五日,取晚蚕蛾装一节竹筒内,开眠处封贮,待其干死。遇竹木刺伤者,以些少涂之,即出。更有别用,如此方可收得。”(《广惠方》)
今天我们一般人吃鱼,不小心鱼刺卡了嗓子,会去吃点饭团,或者喝醋,有先见之明的古人在端午这天,跑到韭菜地里去找蚯蚓粪便做药:五日午时,韭菜地上,面东不语,取蚯蚓泥藏之。(蚯蚓粪也,圆如碎珠,粒粒成块,即此物也。)遇鱼骨鲠喉,用此少许擦咽喉外皮,即消。
如今增强记忆力的营养品满街做广告,古人相信在端午这天 “取鳖爪着衣领中,令人不忘。”(《琐碎录》)估计是因为龟鳖咬人死比松口的缘故,下面在端午进行的加强记忆力的“科学活动”则近巫术-----《千金方》曰:“五日日末出时,取东向桃枝刻作小人形,着衣领中,令人不忘。”
有的干脆就是迷信,念咒画符-----“五日,朱砂写茶字倒贴,辟蛇蝎;写白字倒贴柱上,辟蚊虫。写仪方二字倒贴亦妙。”“午时将灯草浸油内,望太阳咒曰:天上金鸡吃蚊子脑髓液。念七遍,吸太阳气吹于灯草上,夜点灯草,照蚊皆去。”
更有产科大夫的偏方,《云笈七签》曰:“五日午时,取天落水磨朱写一龙字,明年若又雨,取水磨墨写一龙字,如钱大,二字合作一小丸。妇人难产,乳香汤吞之;生出,男左女右手中握字丸即下。如次年无雨,前字无用矣。每年须写百字友济人。”
其中尽管有迷信色彩,其实“五日”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信仰,也可看成是一种节气泛称,其实是源于端午时节中药的药性最足,而中药最讲究“道地”二字。
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源地,传统制药业发达。明末,苏州吴县人吴有性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了著名的《温疫论》,被誉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他在书中认为,瘟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条,一为“天受”,一为“传染” ,瘟疫的病因由于“四时不正之气”,感染“戾气”而成。正因为如此,今天看待古人在端午节挂艾叶、洒雄黄、佩香囊,都是为了预防“戾气”。
如此,端午堪称中国传统的医药节了。
『捌』 吃大蒜泡的雄黄酒会中毒吗
大蒜泡酒的话,可单独泡酒,也可与其它材料一起搭配泡酒,比如
【药酒配方】常山90克,大蒜7瓣
【制作方法】将前2味细切,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宿,旦去渣,即成。
『玖』 蛇与雄黄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就现出原形了
雄黄在中药材中属于一种杀虫败毒的药物,雄黄本身就有毒,药性强烈,但是它又有败毒的功效,民间常常在端午节用雄黄酒滴耳朵,或者饮用雄黄酒来防止昆虫和其他毒虫的侵害,蛇属五毒之一,所以怕雄黄。
结果大家都很熟悉,一物克一物,白娘子还是没能胜过雄黄酒的威力,最终露出了原形,看到妻子安心服下雄黄酒,已经放弃了怀疑、毫无思想准备的许仙,一打开帷帐,床上赫然一条巨蟒,顿时就被当场吓死,白娘子药力消散后看到大错已经铸成,便舍命盗灵芝救许仙,引发了一出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