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酒类全科 > 山西雄黄酒

山西雄黄酒

发布时间:2021-01-31 10:40:40

⑴ 古人端午节流行涂雄黄酒的意义是什么

雄黄酒属于阳性的东西,古代人们端午节的时候在额头涂抹雄黄酒是为了辟邪用的。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1)山西雄黄酒扩展阅读:

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1、佩豆娘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2、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

3、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⑵ 山西省原平市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山西省原平市端午节的风俗:

一、小孩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可爱。

二、门口悬挂艾叶菖蒲

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艾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端午节这天,家家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或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妇人小孩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⑶ 山西大同民风民俗600字

清明习俗: 大同的清明节习俗有着自己的特点,这天,城内多吃麻叶、粽子、馍馍,农村将杂面炒专熟而食。农村还有蒸“寒燕”的习俗,扎在树枝上,送孩童玩食。
大同在清明节前半月即可上坟祭祖,是日青年男女还要折柳枝,插于头上、门前,还要玩荡秋千游戏。
端午习俗:节前一天,家家户户家门、院门上悬艾虎、艾符、剪纸鸡以避邪。各家煮艾水沐浴以避虫毒,同时制作凉糕、粽子、麻团(糯米团包馅滚芝麻),并相互馈赠亲友、邻里。另外,饮雄黄酒也是大同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是用来防病祛毒的。
中秋习俗:大属同人的中秋节十分隆重,各种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主要的习俗就是供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了。每年一进农历八月,大街小巷的面铺便支起了“月饼烤炉”,市民们则拿着白面、麻油、糖去打月饼。这种月饼里没馅,通常以“三油三糖”为上品,即10斤面内要放3斤油、3斤糖。

⑷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般在端午节时都要吃粽子、赛龙舟等。

⑸ 山西省怀仁县的历史

山西省怀仁县的历史:

1、唐尧,属冀州

2、虞舜,属幽州

3、夏、商,属冀州

4、周,属幽州

5、春秋,属代地,

6、战国,属赵国,

7、秦,属代郡班氏县。

8、汉,属代郡班氏县、雁门郡剧阳县、善无,雁门郡平城县。

9、三国,属班氏县、剧阳县、平城县,是羌胡人和鲜卑人居住地。

38、1960年01月,改设怀仁区,由大同市管辖。

39、1964年12月,重新设怀仁县。

40、1965年05月,重归雁北地区。

41、1993年07月10日,因原雁北地区撤销,怀仁县等3县划归朔州市。

42、2001年,鹅毛口镇并入云中镇,里八庄乡并入毛皂镇,小峪镇并入新家园乡。区划调整后,全县辖4个镇、6个乡。

云中镇、吴家窑镇、金沙滩镇、毛家皂镇、何家堡乡、新家园乡、亲和乡、海北头乡、马辛庄乡、河头乡。

43、201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怀仁县,设立县级怀仁市,以原怀仁县的行政区域为怀仁市的行政区域。怀仁市由山西省直辖,朔州市代管。

⑹ 酒以养生,端午饮酒怎么喝

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是从古时候就传承下来了的习俗。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是不会纯饮的。
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问,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不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喝雄黄酒对人体是极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黄酒涂在孩子的头上、身上,也不可取。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所以,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雄黄酒。
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酿五加酒”是民间的习俗。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菖蒲酒
端午节饮用的最多的另一种酒就是菖蒲酒了,菖蒲酒是用菖蒲、艾叶泡制而成,在宋代,菖蒲被视为“辟邪之物”,因此后来端午节饮菖蒲酒辟邪的风气大为盛行。
早在先秦时期,《神农本草经》、《周礼》等古籍中,就有关于菖蒲药用价值的记载。以菖蒲浸酒,在明代最为盛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指出“菖蒲酒,治三十六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
菖蒲酒产于山西垣曲,是一种配制酒,色橙黄微翠绿,清亮透明,气味芳香,酒香酿厚,药香协调,而不失中草药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腻,略带药味,使人不厌,酿和爽口,辣不呛喉,饮后令人神气清爽。酒度为45度,糖度为12度。

黄酒
从科学的角度,雄黄酒需要谨慎对待,而黄酒则有益于人体健康。黄酒其实是种米酒,与白酒不同的是,黄酒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于20%,不同种类的黄酒颜色亦呈现出不同的米色、黄褐色或红棕色。
中医上,黄酒可以做药用,生饮对心跳过快、厌食、烦躁等有疗效;热饮可以缓解血淤、缺奶、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
热着喝是有利身体健康的,烫过之后会挥发掉一些酒里的有害物质。黄酒加话梅,养阴美容的作用显着,还能润肺护肝,缓解酒精对肝脏的伤害。黄酒加桂圆、荔枝、红枣同煮能缓解月经不调、贫血、遗精和腹泻。

⑺ 端午节时山西省有什么风俗习惯

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等等,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的内涵,源于古人的驱邪避瘟活动。盛夏,是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跃的季节。古人解不开这个谜,便认为是邪祟作怪,并由此创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进行抗衡。后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的端午民俗活动。

端午确定为节日,应该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有关。夏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确定的夏季节气,早在商未周初就已经有了,称为仲夏。夏至的确定为古人夏季民俗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后汉书·礼仪志》就说,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来源于夏、商、周时的夏至节。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亦将端午节解释为“口吐正阳时当中夏”。

在古代,端午节是被看成恶月恶日来对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人民将五月五日定为春秋时晋国名臣介于推的纪念日。《邺中记》、《琴操》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南北朝以后,由于民族迁移和风俗的融化,介子推的纪念日期固定在寒食节,并被全国人民所认同。而荆楚地区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正统地位。但在明、清以后,晋北地区又创立了端午节是纪念明初大将军常遇春之母的说法。大略意思是常遇春父亲为进京赶考举子,母亲是雌性白色人熊。父被母强虏山洞,成婚生子。后来其父携幼年的常遇春逃离山洞,母亲悲痛投江而死。常遇春成人后,于五月端午节投粽子于江以祭母。此说显然脱胎于纪念屈原之说,却输入了儿不嫌母丑、后辈儿女对先人不忘尽孝之礼的传统思想。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现在亦有配以各种豆类、麦类以及江米为馅,佐料加柿饼、栗子、果脯、肉类等等。城市人杂,粽于更是甜、咸、辣味皆有,角、锥、筒形俱见。晋北地区民间包粽子,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晋南地区则要将一些粽子用五色线捆绕。其用意都在辟邪。一些地方民间习惯在端午节太阳未出山时,将特定形式和数目的粽子投山或置水,普遍的说法有纪念屈原、介子推及常遇春之母等等。

粽子作为节日食品,最迟在汉代就有了。据记载,早期的粽子称为角黍。角者,形也。黍者,料也。具体做法是用菰芦叶裹粘米,以淳浓灰汁煮熟,于端午节食用。黍米煮熟置凉水中浸泡,炎热天吃后具有止渴、去热功效。而菰芦叶、灰汁同样有清凉、败火的药用。可见粽子是古人夏季防暑祛病实践中创造出来一种应时食品。五月端午节前后,晋南地区处于收打小麦阶段,晋北则是夏锄大忙时期。劳动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得吃一个粽子,解渴、充饥、打凉、下火,周身上下说不出的舒坦。因此,这种食品一直在民间常盛不衰。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中药典籍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菌、辟邪之功效。菖蒲,亦为药材,有镇静、安神之功能,并具芳香气味,可做香料。在端午节以前,民间要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曝晒在太阳下面,以备节日饮用。山西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谚语。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历代相传,说是可以辟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

另外,在宅院中还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艾蒿昧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苍蝇往往避其味而远逃。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晋北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悬于门楣,称为艾人。晋南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称为艾虎。曲沃等地是用纸剪成老虎、粘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万荣等地是采制茶叶悬挂门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习惯在门上插菖蒲。还有的地方是门上贴钟馗面像驱邪。晋南一些地方,端午节要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物缠绕。

端午节辟邪表现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传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当母亲的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禽兽、花卉等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需等中药材及香料,称为香包。佩带在孩子身上。男孩多为老虎、狮子之类,女孩多为花卉鸟类。传说可以防止病毒人身。晋北一些地方还盛行用碎布、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取意人穷命大,希望孩子消灾免难,健康成长。除香包外,还要用五色花钱搓成索,在神灵前摆供祈祷后,挂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称为“百索”,要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也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挂上,到端午节的早晨太阳出山前解下,埋在车辙下,意思是让铁车轮砸烂五毒虫。对于不会走路的小娃娃,做母亲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里睡上一会儿,称作“躲午”。家庭其它成员,则是人人耳朵上戴一小枝艾蒿。妇女是将艾技插在头上或绾在辫梢上,还要用凤仙花色染红指甲。乡宁等地端午节,特别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从河里提回一桶洁净的水,浸以艾叶,以供全家人洗手洗脸,据说可以辟邪驱毒。万荣等地在日出之前,上山或到田间采集枸杞、果木、车前子、茶叶等。经七蒸七晒后阴干,称为“百叶茶”。晋北一些地方,习惯端午节前置买一面新镜子,节日试新,全家人都照一照。

端午节前,晋南地区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保存。端午节当日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称为“蛤蟆墨锭”。传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民间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晋北地区端午节,讲究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刚吞进时,将蛇头剁下,让蛇头蛤蟆在一起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但只是传言,实际很难找得。

端午节在一些地方也还形成庙会。寿阳县历史上有九大社团,举办阳坡庙会。讲究颇多,规模盛大。繁峙县五月初五日传统在玄帝庙上唱戏。

雁北地区的阳高县,在端午节有逛城墙的风俗习惯,当地称为“窜城墙”。历史上,店铺作坊各行各业在端午节照例放假半天,学堂师生全部休息。就连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小媳妇,在端阳节也要浓艳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这一日,周长九里的城墙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热闹。真可谓“男女老少齐登高,佳节观景乐陶陶”。转完城墙,照例要到城下的各寺庙祈祷一番。今天,则更多地是为了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了。

⑻ 节日谚语:例如:1: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还能写几句吗

未吃端午粽,寒衣来不可送;吃了端源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八月十五停活的 冬至节,教学的
(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请教师)
到中秋,赛摸秋 (鄂西·土家)
八月摸个秋, 摘柚抱瓜不算偷

⑼ 在山西省,过端午的时候为什么幼童会系百索于脖子上

其实这是山西人的一种美好寄托,想要在端午节的时候纪念屈原,而屈原是跳江死的,所以山西人就想着屈原可能在河里边会被一些蛟龙之类的东西给束缚,所以想要用这样的办法为屈原把那些对他造成束缚的东西给赶走。所以才会在端午节来的时候为自己的孩子在脖子上面系百索。

而且在山西的其他地方,还有在端午节的河边会挂上一些纸的说法,传说是为了祭龙王,想要让他对屈原好一点。

阅读全文

与山西雄黄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洛维斯红酒怎么样 浏览:743
白酒t20什么意思 浏览:544
白酒可以对什么喝 浏览:115
长城红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浏览:405
法国红酒臭吗 浏览:961
枫塔妮红葡萄酒价格 浏览:160
法国葡萄酒的关税 浏览:514
鹿头的红酒什么牌子 浏览:961
93年矛艺白酒多少钱一瓶 浏览:594
浓烈的雄黄酒 浏览:954
法国人热爱红酒 浏览:680
怎么就知道红酒好不好 浏览:344
五大连池原浆一号啤酒厂 浏览:646
一瓶葡萄酒10万什么牌子 浏览: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浏览:42
一顿白酒多少箱 浏览:553
哈尔滨啤酒与青岛啤酒多少度 浏览:25
雷欧庭红葡萄酒 浏览:812
后海啤酒多少钱一瓶 浏览:639
红酒忌讳什么药一起吃 浏览: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