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绍兴黄酒的文化
黄酒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酒种,经过历代炎黄子孙几千年的养育和呵护,已经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密不可分,同时,黄酒又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礼仪、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习俗。
(一)礼仪规范——黄酒之本
黄酒是作用于精神的东西,可使人为善,也可使人为恶。酒虽有利弊,但适度把握,裨益颇多,酒功能有三:一可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二可药用治病,滋补健身;三可成礼。中国儒家主张的礼治与黄酒的温文而雅可谓是一脉相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君王向臣民推行礼治的示范,它体现出来的是上下尊卑的等级名分,直到今天,酒宴席位的尊卑有别,仍然是以礼为核心的。经过千百年的洗礼、沉淀,酒礼约定俗成,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各个阶层人士的一种行为规范,渗透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扎根形成了古朴厚重、生生不息的酒礼文化。
(二)胆剑精神——黄酒之魂
正如俄罗斯人与伏特加,法国人与白兰地,黄酒也正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写照。儒家主张人们应该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努力方向,要有为社会大众贡献才智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不怕艰险、百折不挠的胆剑精神。从古到今,儒家思想的探求者努力进取、一往无前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从黄酒得以见证,借黄酒得以升华。
2500年前的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投醪劳师,一举灭吴,报仇血耻。在称霸中原后,句践置酒文台,举酒庆功。“鉴湖女侠”秋瑾把酒拔剑,“吾辈爱自由,勉励一杯酒”,与黑暗势力决斗,不愧为一代女豪杰。徐渭才华横溢,倔强不驯,不畏权贵,杯不离手,醉中作画,留下不朽之作。与徐渭一样,当时绍兴一大批文人进入官府当官,他们作为儒生这样一个特定的知识群体,“学而优则仕”,抱负“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们有智有谋,刚柔并济,如同黄酒之秉性,不会轻易为五斗米折腰,道不同不相为谋,和则用,不和则去。正如清代袁枚《随圆食单》中赞美:“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袁老夫子把黄酒比作廉吏,不仅是对黄酒的由衷赞叹,更是对黄酒之魂的精辟提炼。
(三)文学艺术——黄酒之韵
浓浓的黄酒中渗透着无数名人趣事美谈,黄酒史其实是一部人文史,具有强大的文化张力。
在绍兴,饮酒者并不都是文人,但文人大多都嗜酒,绍兴黄酒的美味陶醉了诸多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等千古风流的人物,演绎了无数人文佳话。最令人称道的当属“曲水流觞”这一千古风雅酒会。东晋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四十二人在会稽(今绍兴)兰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会,曲水流觞,即兴赋诗。王羲之更是乘着酒兴写下名震千古之《兰亭集序》,传说王羲之后来多次书写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不仅表明艺术珍品需在天人合一的环境下造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酒的神力。唐宋大诗人大词人对酒也情有独钟,经常借酒作诗抒情。贺知章晚年从长安回到故乡,寓居“鉴湖一曲”,饮酒自娱。李白《重忆》中“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表达了他对贺知章的深深怀念之情。陆游曾自称“放翁烂醉寻常事”,他在《醉中书怀》一诗中写到:“平生百事懒,惟酒不待劝”,表达了他对酒的喜爱之情。然而说到文人,不能不提近代的大文豪鲁迅,2012年凡来绍兴的游客,都要光顾他笔下的咸亨酒店,学一学孔乙己摸样,买一碗绍兴黄酒、一碟茴香豆,慢慢体会一下其中的意境。酒以城而名,城以酒而扬,绍兴黄酒已经成为绍兴一张金灿灿的名片。
㈡ 花雕酒的来历
花雕酒的来历:花雕酒又名状元红和女儿红,相传古时江浙地区的人都会自家酿专黄酒,因属为想送人但苦于一般的器皿不够精细,所以就请人烧制一些外面雕有龙凤、花草、鱼鸟的瓦罐或土罐,因此装在此类器皿中的黄酒被尊称为花雕。
花雕酒是属于发酵酒中的黄酒,中国黄酒中的奇葩。选用上好糯米、优质麦曲,辅以江浙明净澄澈的湖水,用古法酿制,再贮以时日,产生出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
(2)绍兴黄酒传说扩展阅读
花雕酒作用疗效:
1、保健功能:具有和血、行气、行神、驱寒、壮筋骨等诸多保健功能。常饮能使人精神旺盛,体力充沛。据《本草纲目》记载,可与许多名贵中药泡制成疗效显著的经酒。有固本增元,怯除病痛的功效。
2、营养功能:营养丰富,内含21种氨基酸,含多种蛋白质、糖类和维生素。
3、调味功能:可去腥、去膻、增香,使菜肴更加鲜美,具有美容功效。
㈢ 有关黄酒的文化小故事有哪些
雪夜访戴
王徽之,是王羲之第五子。东晋时,士人崇尚纵酒放达,王徽之亦如此。因此,不久他就放弃官东归,退隐山阴。有一日,夜里下大雪,他睡醒过来,命家人开门酌酒。他边喝酒,边展视远处,但见一片雪白,“四望皎白”。“因起彷徨”,于是咏起左思《招隐》诗,忽然想到了当世名贤戴逵。戴逵即戴安道,《晋书》本传说他“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性不乐当世,常以琴书自娱”,“后徙居会稽剡县”(今嵊县)。山阴与剡县相隔甚远,溯江而上,有100多里。王徽之连夜乘小船而去,过了一天才到了戴逵家门。但这时,他却突然停住了,不但不进门,反而折身转回。有人问他,你辛辛苦苦远道来访,为什么到了门前,不进而返呢?他坦然说道:“我本是乘酒兴而来的,现在酒兴尽了,没有兴致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这就是千秋传颂的“雪夜访戴”的故事。
“白马湖”的先生们与绍兴老酒
白马湖的名人,如夏丐尊、刘董宇、朱自清、朱光潜等在春晖中学时就有“酒聚”的习惯。他们不爱白酒,只喝绍兴老酒。后来这几位名士先后到上海,办起“立达学院”,仍继承了白马湖畔的“酒聚”习惯。开明书店开张后,索性名正言顺地成立起“开明酒会”,并且明订了入会条件:必须具有一次能喝下五斤绍兴加饭的能耐才能吸收入会。当时夏丐尊、丰子恺、叶圣陶、郑振绎和开明书店的章锡琛老板全都达到入会条件而入选。这个酒会每周举行一次,许多组稿、编辑、出版、展览等事宜都在这酒会中达成。
一次,丰子恺的学生钱君也想入会,但苦于只能喝三斤半绍兴老酒,章老板硬是不同意,还是年长的夏丐尊仁慈,劝说:“君积极要求入会,值得鼓励,尺度略可放宽,打个七折吧!”在人们敦促努力争取达标的呼声中,钱君终于破格入了会,而且不负众望,居然不久一次也能喝下五斤绍兴加饭酒了。
据现在台湾的文艺界人士、“白马湖”人陈星先生回忆,丰子恺与1948年去台湾,与开明书店章老板在台北市中山堂举行个人画展之际,作家谢冰莹劝他在台湾定居,丰子恺说:“台湾好极了,真是个美丽的宝岛,四季如春,人情味浓。只是缺少了一个条件,是我不能定居的主要原因。”谢冰莹问:“什么条件?”丰子恺独句回答:“没有绍兴老酒!”引来了四周人的一阵大笑。
这不是笑话,因为台湾光复初期,随着陈仪的浙江、江苏帮等上台湾岛,因餐聚、生活的需要,几位有远见的绍兴酒酿造开始到台湾生产起绍兴老酒,填补了台湾不产绍兴老酒的空的。但是质量太差,差到什么程度?据陈星先生回忆:丰子恺到台湾不久,耐不住没绍兴酒喝,便给在上海的学生胡治均写信,说他在台湾备受旧友新知的款待,一切都很好,但“美中不足是此间酒味太差,难以上口。”胡治均心领神会,马上在上海买了两坛绍兴“花雕”酒,托人随船带到台湾。这可乐坏了老师,丰子恺特别为此在台北举行了一次酒宴,使台湾的白马湖旧友和新知们大过了一回绍酒瘾。这段酒话,至今仍为台湾健在的与“白马湖”有渊源的人们传为佳话.
蔡元培:每饭必酒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绍兴长于绍兴,对绍兴酒可谓是耳濡目染,偏爱有加。
据他的好友回忆介绍,他虽在外地工作了数十年,但始终保持从小在家乡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他喜欢绍兴酒,餐餐必饮。每年他都托亲友从绍兴买上数坛酒运去,备在家中自饮或请客。除了绍兴酒,蔡元培的下酒菜也大多是绍兴特产,如干菜、霉千张等。逢年过节,他还要托亲友给他邮寄酱鸭、槽鸡、鱼干等绍兴年货。就连他平时用的酒壶也是从绍兴带去的锡制酒壶,里圆外方,中有夹层,天冷时可充灌热水温酒。
蔡元培每日饮酒,一些好友说他是“每饭必酒”,但他很有节制,从不喝醉。他平时自斟自饮,一般每餐以旧时四两为度,菜是普通的家常菜,细嚼慢饮,少饮常乐。1939年,刘海栗先生拜访他时,曾过问他是否每饭必酒?72岁高龄的蔡元培没有否认,他坦然地告诉刘海栗;“不要紧,人到老年不免可怜自己,这点积习难以戒除了。我喝得很少,从未醉过。”
蔡元培是一名大学问家,性情随和,温文尔雅。他待人接物总是谦逊和气,饮宴之时,注重饮酒礼节,不论男女老幼向他敬酒,他都要举杯回敬。一次,他的一位学生陪侍蔡元培到宁波,在象山黄公岙一史姓朋友家小住。史家招待热情周到,主人知道蔡元培好酒,除中晚餐供酒外,早餐也备有丰盛酒菜。这位学生也爱酒,但没有喝早酒的习惯,他就把酒杯倒扣在饭桌上,表示自己不喝早酒。事后蔡元培对他说,这样做不好,不合酒桌礼仪。主人倒满一杯你不喝,放在那里,人家知道你不喝早酒,不会勉强你,但倒扣杯子就显得对主人不够尊重。这为学生很受启发,以后每当别人向他敬酒时,他一定会象他老师蔡元培那样,注重礼节,并谦恭回敬。
鲁迅:把酒论世
鲁迅先生家乡在绍兴,对绍兴酒自是有特别的感情,所以鲁迅先生尽管不嗜酒,却也常常小酌,或会朋友,把酒论世;或自斟自饮,以遣心中感怀。
1910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学监时,课余便常至泰生酒店小饮。因为酒店临河,自备乌蓬船,船舱里养着多种鲫鱼。人在雅室开窗俯瞰,鲫、鲤、鲭诸种活鲜一目了然,点食即捕,烹煮上桌,鲜鱼美味,令人难忘。当时,鲁迅最爱吃的河鲜是清蒸鲫鱼。宴请朋友时,他总要点这道菜。当然,鲁迅先生有时也以鱼干、酱鸭、槽鸡佐酒,而且特别喜食火腿。1912年鲁迅的好友许寿裳特地托人买这酒店的鱼干、酱鸭、糟鸡等佐酒物送给他。鲁迅对此颇为感动。鲁迅有一首著名的小诗《自潮》:“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诗后题有跋:“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原来,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就开玩笑地对他说:“这些天来,你辛苦了吧?”鲁迅笑着说:“昨天想到两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再也寻不到几句象样的句子。”达夫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没有脱去!”鲁迅高兴地说:“给你这么一说,我又得了两句,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鲁迅日记》10月12日记:“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这条幅即为上述的《自嘲》。
鲁迅先生有许多饮酒诗、文,特别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就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阐述了酒在文人创作和心理上所起的作用,并论及了酒的功德,且时露锋芒,以古论今,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至于鲁迅的小说,十之八九分都写到酒。可以说,现在生意红火的咸亨酒店,全是因为沾了鲁迅先生大作的光。当然,咸亨酒店为鲁迅的小说提供了人物活动的重要环境,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正是取材于他的邻居——酒鬼文人“孟夫子”。另外。鲁迅的诸多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在酒楼上》、《故乡》、《祝福》等,无不以酒写人写事,或以人以事写酒,使鲁迅的作品中时时飘出绍酒的醇香,把人带到二十年代那个特定的氛围里去时添了几许诱人的魅力。可以说,鲁迅先生没有对绍兴酒和绍兴酒俗的深刻体验,是描绘不出如此生动逼真的酒乡风情图的。
㈣ 绍兴酒的来历
绍兴酒的来历
从前,绍兴有个做衣服的人,他的妻子要生小宝宝了专。他高兴地做了几属坛酒,准备妻子生了儿子以后请朋友来喝。
可是他妻子却生了女儿,那时候的人都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这个人也一样,他非常生气,就把酒藏在树底下。
不久女儿长大了,非常聪明伶俐,这个做衣服的人就把她嫁给了自己最喜欢的徒弟。
在请朋友们喝喜酒的时候,他想起了十几年前藏在树底下的几坛老酒,便挖出来请客。
结果一打开酒坛,一阵香气扑过来,酒非常好喝。
从此,绍兴有很多人家生了女儿就把酒埋藏起来,等到嫁女儿时拿出来请客人喝,于是大家把这酒叫“女儿红”酒。这种酒实在太香太好喝了,人们还把这种酒当礼品来送人,“女儿红”成了绍兴的一种名酒。
㈤ 浙江绍兴酒的历史
绍兴酿酒,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早在吴越之战时,越王勾践出师伐吴前,以酒赏士,留下“一壶解遣三军醉”的千古美谈。在南北朝时期,黄酒已被列为贡品。“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
绍兴有酒的文字记载,当推《吕氏春秋》和《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中的“越语”篇中,有越王为增加国家人口补充兵力和劳动,曾采用过一系列奖励生育的政策和措施,内中有“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以酒奖励生育体现两方面的作用,一作为国君的恩施,使百姓感激国君,听从国君;二作为对产妇的一种保健用品,帮助催奶和恢复产妇的体能,有利于优育。因此,以黄酒作为产妇的保健用品一直沿用至今。《吕氏春秋》,是秦国宰相吕不韦主持编撰的综合性史书。在“卷九季秋纪第九顺民”篇中,有“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的记载。这里,勾践为获得百姓的支持,在有酒时,要倒入河江中与老百姓共饮,说明当时的酒是比较宝贵的,饮酒是一种高档的享受。
曲水流觞—最风雅的酒会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晋代大书法家、会稽内使王羲之携亲朋谢安等42人,在绍兴兰亭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即兴赋诗或饮酒。王羲之将大家的诗汇集起来,乘酒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此被誉为“书圣”。传说王羲之酒后曾多次重写《兰亭集序》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这不仅表现了艺术珍品需要在天人合一的环境下造就,也表明了酒的神力和活力。
投醪劳师最豪情的壮行酒
公元前492年,越国为吴国所败,越王句践夫妇被作为人质,去吴国苦役三年。句践回国后奋发图强,修明政治,臣民一心,扬风鼓帆,终于复国灭吴,报仇雪耻,留下了投醪劳师、壶酒兴邦的佳话。《吕氏春秋顺民篇》记载:越王句践出师伐吴时,父老乡亲向他敬酒,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游,与将士们一起迎流共饮,于是军民感奋,战气百倍,终于战胜吴国,一雪耻辱。那条河后人称之为“投醪河”,至今还在绍兴城南静静流淌着。
希望能帮到您 欢迎讨论~
㈥ 想了解黄酒的文化
一、传承吴文化的“苏式老酒”
黄酒是吴越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众所周知,以惠泉黄酒为代表的吴文化和以绍兴黄酒为代表的越文化,是中华黄酒文化中的两支风格各异的杰出流派。
据《史记》、《吴越春秋》等书记载,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无锡酿酒历史有两千年以上。明人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已写过“惠山泉酒”之名。清代年间,惠泉酒已是进献帝王的贡品。1722年康熙帝“驾崩”,雍正继位,曹雪芹之父在江宁织造任上,一次就发运40坛惠泉酒进京,可见无锡惠泉酒已经成为贾府这个贵族之家的饮用酒是不奇怪的。
惠泉黄酒作为苏式老酒的典范,它以江南地下泉水和江南优质糯米作为原料,主要采取半甜型黄酒的酿造工艺,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和工艺完善,终于成为明代的江南名酒,直至清代的宫廷御用酒,完成了从普通民间黄酒,发展成皇家御用黄酒的神话,从此源远流长,乃至今天。到了近现代,由于结合了现代技术、科学管理,“苏式老酒”的风格更臻至完美,其味温雅柔和、甘爽上口,饮后让人怡神舒畅、回味悠长。
今天,随着吴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苏式老酒”也成为了中国黄酒多元化市场中的一支百花争艳的典型代表,这应该不亏于乾隆皇帝当年对无锡惠泉酒御笔亲题传世佳酿之美名吧。1956年由当地十几家酿酒作坊合并组建。
二、“惠泉”:历久弥香文化酒
凡是好酒,必有芳香。凡是历史名酒,也必然浸融了深厚的文化精髓。
惠泉黄酒作为“苏式老酒”的典型代表,以地下优质泉水和江南上等糯米为原料,辅以独特的惠泉酒酿造工艺,经过多年窖藏而成。其香气中正平和,介于外露与内涵之间。轻摇一下惠泉黄酒,一股醇和馥郁的香气便自然沁入肺腑,令人心旷神怡。酒色为琥珀色,晶莹明亮、富于光泽。当酒液滋润到整个舌面,感觉到酒质协调、柔和顺口、清爽冰凉、别具风味。惠泉黄酒同时也品位高格,是被誉为“传世佳酿”的古代四大名酒之一,深受社会精英、成功人士的喜爱。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喝惠泉黄酒,尝节日美食”已成为当今的一股潮流,为祥和欢乐的节日点缀上浓浓的喜庆色彩。“惠泉”被顾客消费者称做“可与XO比肩的文化名酒”,并在日本跻身入“世界名酒”行列。同时它还是国家免检产品。
三、苏式老酒,起于惠泉
众所周知,无锡惠泉酒、绍兴加饭酒、丹阳封缸酒和福建沉缸酒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酒。其中最让无锡人民引以为豪的莫过于惠泉酒。
传说
黄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是酒中之祖,酒中之王。黄酒酿造技术堪称天下一绝,是祖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这一古老的酿造工艺究竟始于何时?自古以来众说不一。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有很多专门的酒器,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和研究线索,但翻阅一下现有的典籍史册,居然没有关于酒的发明的详尽记载,只是在字里行间偶尔有一句半句提及黄酒,而其余的就是遍及在民间乡里的传说。这些传说虽不能以一而论,但总能从中窥得一斑。
1酒星造酒
中国民间流传黄酒是天上的酒星酿造的,人们把酒星当作酿酒的天神。宋代窦革在《酒谱》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咏酒的篇章。《后汉书?孔融传》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之说;李贺《秦王饮酒》诗中有“龙头泻酒邀酒星” 之慨;皮日休《酒中十咏并序?酒星》有“谁遣酒旗耀,天文列其位” 之咏;陆龟蒙《奉和袭美酒中十咏并序?酒星》有“不独祭天庙,亦应邀客星” 之诚等等。这也许仅仅是诗人的形象思维而已。
天上“酒旗星” 确实存在,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现代天文学家通过宇宙光谱分析发现,宇宙外层空间存在着酒精分子。这些酒精分子是从地球上挥发上去的还是其他星球上形成的?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2房县黄酒
“房陵黄酒”历史悠久,古代曾称为“封疆御酒”、“帝封皇酒”。有史料记载,绍兴黄酒最早产于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时期,而“房陵黄酒”早在公元前827年西周时期已成为“封疆御酒”。闻名天下的《诗经》作者尹吉甫是房陵人,楚王派太师尹吉甫作为使者向周宣王进贡,尹吉甫带了一罈房陵人自产的“白茅”(黄酒)献给周宣王,宝物呈上殿开罈满殿香,周宣王尝了一口,大赞其美,遂封为“封疆御酒”。并派人把房陵每年供送的“白茅”用大小不等的罈子分装,依“白茅”封疆土,奖诸侯。房县黄酒兴盛于唐代,武则天废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流放于房陵。在房陵居住十四年,随行720名宫廷匠人对房县民间酿方进行改进而成。李显登基后,封房县黄酒为“黄帝御酒”,故又称“皇酒”。房县黄酒属北方半甜型,色玉白或微黄,酸甜可口。黄酒在当地人一年四季常备不缺,婚、丧、嫁、娶必不可少。
儒家文化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独有酒种,被誉“国粹”,儒家文化乃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称之“文化精髓”。两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黄酒生性温和、风格雅致,酒文化古朴厚重,传承人间真善之美、忠孝之德;儒家内涵讲究中庸之道,主张清淡无为,宣扬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细细体味,黄酒与儒家文化可谓一脉相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㈦ 有关绍兴黄酒的歌谣
老酒糯米做,
吃了变糯糯。
老酒糯米做,
吃了变糯糯。
糯糯鼾声响,专
困到大天亮。
天亮老属鸭醒,
雄鸡骂婆娘。
婆娘胭脂厚,
眼泪冲出沟。
老满来拆劝,
银子赔十两。
嫁妆有本钱,
去勾光棍头。
光棍抱酒壶,
夜夜喊爹娘。
老酒糯米做,
吃了变糯糯。
老酒糯米做,
吃了变糯糯。
还有很多的啊
㈧ 寻求花雕酒的传说
传说之四:花雕相传是在新婚之日埋在地下,到花甲之年才开启的绍兴美酒。
想必大家都还知道一种酒,名字叫做花雕。这是绍兴特产陈年花雕酒,即酒中极品。此酒以其色泽透明澄清、诱人的馥郁芳香,口味醇厚甘甜、具有甜、酸、苦、辛(辣)鲜、涩、味于一体丰满酒体,加上有高出其他酒的营养价值,因而形成了澄、香、醇、柔、绵、爽兼备的综合风格。绍兴花雕酒也是烹饪中调料,有去腥、增香,使菜肴更加鲜美。由于酒精度、糖度、酸度含量适当、适量、饮用能生津和血、行气、行神、驱寒、壮骨的功效。盛夏季节,加小块冰,饮后凉爽收汗,别有风味。我喜欢花雕,并不是因为它被国际誉为“东方名酒之冠”更被北京人民大会堂选定唯一国宴用黄酒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国宴用酒的原因,而那么迷恋它。那是因为,我喜欢花雕的传说。听奶奶讲:相传,最美的花雕酒,是在新婚之夜时,两个人共同将这一坛酒埋于地下,到了花甲之年才开启的绍兴美酒,方被称为花雕。通过这个传说,我明白了,花雕为什么集合了甜、酸、苦、辛(辣)鲜、涩、那么多的味道,那就是两个人一生的生活,那就是生活,什么味道都有,不都是甜蜜的,不然就不是生活,也不会有那般醇香的味道。花雕的传说,在我最喜欢的诗人顾城那里依然得到了证实,更加让我感到欣喜,顾城曾经在1980年4月特意为花雕做了一首很长的诗,名为《花雕的自语》
我的颅穹完满而光润
贮藏着火和泉水
贮藏着琥珀色的思念
诗的汁液,梦的沉香
朦朦胧胧的乞求和祝愿
这记忆来自粘满稻草
粗瓷般反光的秧田
来自土窖,紫云英的呼吸
无名草的肤色
帆影和散落在泥土中的历史
在一个红烛摇动的时刻
我被掩埋,不是为了
追悼,而是为了诞生
这是季风带来的习俗
也是爱人间的秘密
我听见落叶,犁掘,夯声
听见蝉和蛹的蜕变
听见蚯蚓和鼹鼠的抚问
(它们把我设想成为一枚古海岸上巨大的圆贝)
然而,我的创造者呢?
那排门和腰门的开启
柴的破碎,孩子的铃铎
渐渐加重的步音,回忆我都无法听见
渴求,在渴求中成熟
像地下的根块
——被阳光遗忘,缺少喜色的果实
在无法流露的封闭之中
最醇的爱已经酿透
我幻想着昏眩的时刻
白发和咿哑的欢笑
我将倾尽我的一切呼唤
在暂短的沉寂里
融化星空和蓝
可是现今社会,还有几人可以酿就出真正醇香的花雕。初萌的爱情看到的仅是生命,持续的爱情看到的才是永恒。
㈨ 绍兴的一个传说
投醪河的传说:
投醪河,又名劳师泽,亦写作箪醪河。从浙江省绍兴市鲍家桥至稽山中学的投醪河河段,东西长251米,宽约7米,至今保存完整。句践在公元前473年出师伐吴雪耻, 三军师行之日,越国父老敬献壶浆,祝越王旗开得胜,句践“跪受之”,并投之于上流,令军士迎流痛饮。士兵感念越王恩德,同仇敌忾,战气百倍,人百其勇,无不用命,奋勇杀敌,终于打败了吴国。投醪河亦由此长传不朽。元代诗人徐天祜曾作《咏箪醪河》。诗:
往事悠悠逝水知,习流尚想报吴时。
一壶解遣三军醉,不比夫差酒作池。
抽醪河,原名箪醪河,又名劳师泽,在绍兴城南。它虽是一条小河,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一提起这条河,就联想起一个动人的故事。
那是在春秋旧中国时期,吴国与越国交战。越王勾践被俘回国以后,立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他惟恐自己贪图安逸,消磨了报仇雪耻的志气,使睡在柴草堆上,还在室内挂上一只苦胆,每天睡觉前都要看看它,吃饭时也先尝尝它。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就这样,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兵强马壮起来。这时他决心报仇雪耻,收复失地。
当越王勾践将要伐吴,大军启程之日,越国父老送了一坛"黄酒"为越王饯行,预祝越王旗开得胜,凯旋而归。勾践接了酒后,心想:要打败吴国雪耻复国,必须和兵士同甘共苦。为了激励兵士,他如愿开了誓师大会,并将父老送来的美酒倒进这条河里,然后,命令兵士迎流而饮,以鼓舞士气。
--------------------------------------------------------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
现在人们经常用“卧薪尝胆”一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传说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然而这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其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记载春秋史事的古书,当推《左传》和《国语》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传》中“定公”和“哀公”两部分,《国语》有“吴语”和“越语”,都详细记述关于越王勾践之事。但那里没有片言只语谈及卧薪尝胆。到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时,始述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东汉赵晔作《吴越春秋》,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仍毫不提及卧薪。
至唐宋时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开始出现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的传说。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壮游》诗中曾有”枕戈亿勾践”之句。北宋王洙注释此诗称: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南宋初年李纲在《议国是》疏中,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在《论使事札子》中又说:“勾践枕戈尝胆,卒以报吴”。
查“卧薪”和“尝胆”连缀起来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那是一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文中说:“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它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由于苏轼是个大文豪,所作文章影响巨大,故到南宋时,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官吏、学者,就在他们的奏章、著述中屡次提到勾践有“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的事。不过与此同时,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却说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至明代张溥作《春秋列国论》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以后马骕编《左传事纬》和《绎史》仍把卧薪尝胆之事系于吴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吴乘权编《纲鉴易知录》记:“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蔡元放在修订的《东周列国志》中又云:“(越王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这样,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才愈传愈广。
综上所述可见,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战国时代编纂的《左传》、《国语》中,丝毫没有这样的事;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和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开始记有“尝胆”,但还未见卧薪;唐宋间的一些诗文中,出现了越王勾践“枕戈尝胆”的说法。“卧薪尝胆”一语,北宋的苏轼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学者们对卧薪尝胆者,一说为勾践,一说是夫差;至清初《纲鉴易知录》料《东周列国志》问世,方成定论”。
说“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有的学者表示不能同意。他们认为《吴起春秋》所记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就是“卧薪”之意。所谓“蓼”,清人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毛诗传笺通释》卷六)。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越王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蓼薪”)来刺激。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卧薪是让视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种误解。
自汉代始记的“尝胆”和自宋代才见的“卧薪”,是历史上真有其事,还是出于误传?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还是“卧薪尝胆”?“卧薪”是想睡觉时用苦菜刺眼,还是睡在硬柴上磨练筋骨?要弄清这些问题,看来还颇费斟酌。
㈩ 酒的传说
三花酒的民间传说
广西桂林三花酒全国闻名,它是采用桂林的千万株桂花酿制而成的,因此其味特别醇香,令人陶醉。
传说在桂林的桂花岛上,有一个人,名叫象郎,小时候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了一棵桂花树。象郎把这棵树看得象宝贝似的,终日跟树作伴,培土啊,浇水啊,还傻呆呆地自个儿对着桂花树说话哩。象郎倾注了十八年的心血,这棵桂花树终于长粗长高了。
一年的中秋之夜,明月当空,象郎又来到挂花树下,摆上了月饼、糕点,备好了酒,要跟桂花树一块儿过节。这时候,突然传来“象郎!象郎”的喊声,听声音象是个女人在喊他,象郎抬头一看,只见桂花树下走出一位姑娘。象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没错呀!姑娘已经走到自己身边哩。
象郎惊讶地问:“你……你是谁家女子?怎么来到我的菜园?”那女子说:“我是桂花仙子,感谢郎君十八年来跟我朝夕相伴,如不嫌弃,愿以身相许。”原来,这棵桂花树是桂花仙子变的。桂花仙子见象郎又勤劳又忠厚,早就爱上他了。今天中秋佳节,特地来跟象郎相见,倾诉衷肠。
象朗见桂花仙子漂亮温柔,一片诚心,自然是十二个同意。于是,桂花仙子搬来了自己酿造的美酒,两人花前月下,饮酒谈心,对天盟誓,订下了终身。
这事儿被龟王和蛇夫人知道了,—在象郎和桂花仙子成亲的那天,他们变作老夫妻俩,前去祝贺。正当宾朋举杯,围着新郎、新娘祝贺的时候,龟主和蛇夫人突然露出了本相,指挥龟兵蛇将一拥而上,抢走了桂花仙子和她酿造的美酒。
龟王把桂花仙子掳进了洞里,威胁她说:“你就在这洞里给我造长寿酒,要不然的话,嘿嘿,我就要把你活活地饿死!”
桂花仙子又气又恨,哪里还肯给他造酒!龟王恼羞成怒,便把桂花仙子关进了牢里。桂花仙子虽有一身武艺,可此时此地已做了阶下之囚,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施展。她泪流满面,默默地思念着象郎。
再说象郎见桂花仙子被龟王抢走,实在伤心,痛哭不已,下决心一定要把桂花仙子救出来。他到处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龟洞。他悄悄地潜进洞去,杀死了两个看守牢门的龟兵,打开了牢门。夫妻相见,抱头痛哭。象郎说:“这儿不是久留之地,我们得快些逃出去。”他们拔下了龟兵的两口宝剑,杀出了洞门。
龟王和蛇夫人得报,亲自率领龟兵蛇将追了上来。象郎只顾护着桂花仙子逃走,不提防龟王从身后掷来一支飞剑,正中后心,—含恨倒在漓江之滨。桂花仙子见象郎中箭倒地,悲愤难忍,咬紧牙关,挥舞宝剑,杀退了龟兵蛇将。龟王和蛇夫人一看不妙,欲想逃命,桂花仙子哪里肯放过他们,追迟上去一剑一个,杀死了妖魔,为象郎报了仇。
桂花仙子安葬了象郎,手提桂花篮,飞上月宫,采满了桂花,向象郎的墓地撤去,只见满天的桂花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桂林的山山水水中。从此,依山带水的桂林,桂树成林,万里飘香;人们用馨香的桂花和纯质的漓江水,酿出了三花酒,跟桂林的奇山秀水一样,久享盛名。
漫谈女奴酒的传说
中国古代女酒,从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周代时期,国家以法令形式确定为礼仪之物,使女酒成为古代宫廷中的“官酒佳酿”和“百药之长”的御用之品。所谓“女酒”,是古代女性酿的酒而得名。从历史上的考证推论,则是上古时代部落战争中所俘的女性被强制为奴酿酒而称名的。因此,女奴酒的称谓和故事在民间也早已流传广闻了。
女奴酒的传说早在越王勾践时代已有。当时越国因被吴国所败,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强邦时期,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其夫人与同奴婢,浣纱编织,还身临舂米谷,作醪浆,为越国生聚人才作奖品。当时勾践手下有一位大臣称范蠡,他为护送西施入吴,曾携带美酒,这个酒是当时越国所酿的女酒,即“女奴酒”。后在途中二人潜通生一子,在就李之地,即现桐乡崇福镇暂住,寄子。灭吴后,范蠡与西施重回旧地,不见旧居故友,唯有酒坛尚存,逐建亭纪念取名语儿亭,后改为“语儿乡”。这一传说在《吴越春秋》略有记述。所以女奴酒在春秋时期的流行,在绍兴民间的传说中恐怕是有许多道理的。
随着历史的变迁,女酒的酿制方法逐渐流传到民间。特别是汉以来推行酒政,实行榷酒法令,使官家造酒,沽酒,实行酒类专卖。并禁止民间私酿沽酒。但许多皇家豪族由于当时封建的特权却是充许酿酒的。这种家族内有大批奴仆和囚徒,“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藁”,其中有女隶即是“古时没入官家为奴”的女子,又称奴婢,《说文介字》中称为:“古之罪人”。因此,这种女奴在豪门大族中酿造的酒称“女酒”,而民间称呼恰为“女奴酒”。由此朝庭对此“女奴酒”不属于禁酿的理由是因为民间自酿秘藏的醪酒,只允许家酿自用不准售人经营的。这在宋代一部《太平广记》中记载甚多。比如提到晋代南方酒“……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即漉,候冬陂池水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座于陂中,至春涨水满,不复发矣。候女将嫁,因决陂水,取供贺客,南人谓之女酒。味绝美,居常不可致也。”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女酒并非是沽酒买卖,而是自酿家酒的珍藏品。当然,晋代以酒类专卖缴税的制度已比周代实行的全面禁酒要宽容好得多,但在敬神、乡饮、宴客、养老省亲等不属经营盈利的用酒,仍然是不属于禁酒案例中,特别是家庭女奴制造的酒,不属于社会商品买卖的日常用酒,即民间自酿的数量不多的家酿醪酒。由于女酒从开酿到“取供贺客”要经历十多年的秘藏时间,遂使女酒品位的特殊性更为明显。所以,晋代的女酒已成为南方江浙一带女嫁男婚中的婚俗礼品。《晋书•苻坚载记》“选阉人及女隶有聪识者,置博士以授经”这是贵族对奴隶的一种管理方法,使其类似舂米、制酒等繁重苦役中的技术,绝艺使其传授下来。“女酒”所以流传后代,除了这是广大女奴的创造和流传,更关键的则是由于对民间禁酒以致隐蔽成俗,遂成为民间家庭普遍的生活食品。
到了唐宋时期,“女酒”已成为婚俗流行中的酒名。这是由于酒税的改革,允许民间私酿自卖,唯独“女奴酒”仍不属税课之列,这种情况一直沿袭到近代民国时期。因此女奴酒的传说颇多。《太平广记》卷五十九女儿者:“陈市上酒妇也,作酒常美,仙人过其家饮酒。即以素书五卷质酒钱……女儿随仙人去。”《太平广记》是一部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当时李 等人奉宋太宗之命,集体编纂的,以太平兴国二年(977)至六年(981)雕印成书,故称《太平广记》。仅管小说来自传闻,但在绍兴近代中有关“女奴酒”的传闻依然是似真非实的流行过。例如南宋时期的理宗皇帝的母亲全皇后,曾先居东浦全安楼,后移居宫后,其宅的“女奴酒”后因理宗登位遂称为“黄封酒”“御前酒”的种种传说。这种“民间传说”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酒乡东浦一带颇为流传,往往成为当时乡间人们在夏夜乘凉时的聊天故事。
东浦赏 曾是绍兴古代酿酒发祥地。酒的传说也很多,唯有“酒仙娘娘”的传说却出自一位年轻的“女奴”。说来年月久远,早在宋代就流传下来,直到明末清初,赏 这个酿酒村落居然建造“戒定寺”,内供一尊女性的“酒仙菩萨”,历来受当地酿酒坊主的敬崇,每年七月初三是其生日,举行盛大的民间“酒仙神诞会”,直到清咸丰三年曾有碑石刻于庙内,至今尚存。这个传说的“酒仙娘娘”说是十几岁的“大姑娘”时,为大户人家作奴。一天出去割草,正值梅雨季节,天气闷热,忽然一阵大雨。把她带去盛饭的竹蓝被淋湿,于是有意识地把割来的一种“辣蓼草”遮在其饭兰上,人在树下避雨,稍息雨过天晴,她打开饭兰,见冷饭已被雨淋湿成浆,并有一股香气扑鼻,并口尝了一口,感觉“味甘鲜”,于是把饭浆全吃了,事后感到脸发红,微有睡意,便在草地上休息,进入梦境,遇“女娲娘娘”说“汝为女酒星,为民造福,此为福水”,并送一颗仙丹于她,嘱咐她如何造酒之法,醒后见仙丹乃白药也。于是她赶紧回家,已面目全非,唯石臼石舂石榨而已,她就在七星潭附近搭建草舍,种稻作酒。从此,这里出现世世代代都是以酿酒为生。这个故事是以绍兴过去山阴地域的民间传说为主,尤为生动。绍兴过去分山阴、会稽二县,在酒行中又以地域不同分东路、西路之分,以山阴县为主的称西路酒,以会稽县为主的称东路酒,按理同是鉴湖之水源的佳酿,而酿酒的传说各有不同。东路酒的民间传说有二,一说,过去有一位裁缝师傅,又称“女红”,丈夫早死,只剩一女,她们寡母孤女,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后在大户人家作婢为生,因为人勤劳诚实,深得主人看重。有一天,这家大户忽遭大火,家产烧尽,主人悔不痛生,害了一场大病不起,身边仆人、家奴亦都东离西散,唯有这一对母女仍一如既往尽心服待主人。这对母女在路边结草为庐,一边为别人做“女红”,一边把主人贮藏于地下的“女酒”作为“酒娘”,即“搭酿沽酒”,供养主人养病看医,为其主人儿子读书赶考,数年后其子果中“头名状元”后锦衣还乡,认其母女为“养母义姐”,其酒为“状元红”,流传至今。还有一说,即是“朱买臣五十当富贵”的故事了。朱买臣系汉时会稽太守,年轻时因家境贫困,曾有“借月读书”之美谈,也有因饥饿偷喝主人家贮藏的“老酒”而遭欺凌。只因为这样才有了他年过五十岁尚做官发迹的传说了。所谓“老酒”即“女酒”也。
明未清初的文学家张岱曾在《陶庵梦忆》卷八“龙山放灯”一文中记有“女酒星”一来,“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相传十五夜灯残人静,当垆者正收盘核,有美妇六、七人买酒、酒尽,有未开瓮者,。买大 一,可四斗许,出袖中蔬果,顷刻罄 而去,疑是女人星,或曰酒星”。这段文字的描字述说给后世了解古代女酒的史源提供了民间的传闻早已有之的依据。所以“女奴酒”只是民间的口头语,而文字的考证多是以“女酒”出名。因此,对于上述的民间传说,虽不能作为历史依据,但也不能一概斥之为虚妄不经的东西。事实上,民间传说的背后有着真实历史的影子,这就是民俗文化的基本特色的丰富性。只有当人们认识到民间传说对“女奴酒”和它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了的无谓的幻想式的愿望和理想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认识“女奴酒”“女酒”的源渊和起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