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酒类全科 > 道教雄黄酒

道教雄黄酒

发布时间:2021-01-28 15:37:44

① 白素贞 道教人物

自古以来,中国各个庙宇中供奉女像的就很少~

所以,在庙宇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多是神通广大的神仙。

白素贞亦妖亦仙,没有府邸塑像

② 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民族戏剧、皮影、武术、中国结、古文、诗版词、典、国画权、灯谜、对联、秦砖汉瓦、玉雕、中药、茶、文房四宝、民族音乐、红灯笼(宫灯、纱灯)、剪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巜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巜红楼梦》。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巜水浒传》。

③ 道教有哪些禁忌

禁忌起源甚古。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在死者身撒红色铁矿粉粒,反映了我国原始人群的禁忌行为。到了殷代,甲骨卜辞中常常有为了征伐、狩猎、祭祀而占卜的记载,其中所说某事不吉就是禁忌的一种。《周易》里也有关于禁忌方面的记载,其中小畜上九爻辞就说:“月几望,君子征凶。”《礼记·礼义》中说:“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这就是说,忌日是亲属的死日,这天不做其他事,不是因为以死为不祥而避。所以禁忌并不一定就是否定其事,而只是规定忌日不做超越规定的事。道教禁忌继承和发展了汉代以前有关禁忌的宗教迷信,并把它贯穿于道教信仰者的日常生活中。道徒的行住坐卧、饮食起居以及各种仪式都有禁忌,诸如暮莫远行,卧莫燃烛,勿居崇奉六天及事山川魔神者之室,供水忌汲井泉,须于夜半子时取河水,或特忌斩衰孝子、新婚妇人、月信未断及疥疮废疾者升斋堂庭坛。但就其涉及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原始的自然崇拜。道教禁止北向便溺、北向理发、北向唾骂、北向解脱衣裳,或仰视三光,怒视日月星辰。道教有《五斗经》,特别重视北斗,认为北斗“为造化之枢机,作人神之主宰,……有回死注生之功,有消灭度厄之力。”说明道教禁止北向做污秽事是出于对北斗的崇奉神化。其实,在我国,崇拜日月星辰之神起源很古,殷墟卜辞就是“宾日”、“出日”、“入日”等的记录,这可能源于殷人对日神有朝夕迎送的礼拜仪式。成书于春秋或战国时期的《尚书·舜典》有:“肆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记载。所谓类、望是指对不同神灵的不同祭法。“六宗”是被祭的对象,包括“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泰山)。原始的动物或图腾崇拜。道教禁止食父母本命兽肉与自身本命兽肉。认为牛有功,犬有义,雁有序,鲤鳝朝北斗,故不得食用。《上清黄庭内景经》梁丘子注释叙说:“忌食六畜及鱼臊肉,忌五辛。”所谓六畜,即牛、马、猪、羊、鸡、犬。鱼臊即生臊。五辛,即生葱、蒜、薤、韭、葫、荽。但是,道教禁荤辛的限制并不十分严格,这反映出:禁食父母本命兽肉是原始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思想的融合。道教饮酒食肉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道教提倡禁酒,但认为飞禽走兽“能立治病”,“飞鸟步(按:当作走)兽,水中生亦然,使民得用奉祠及自食”,《广弘明集》卷十二也说张陵时“杀牛祭祀二十四所”。可见早期道教并不禁食荤辛。南朝刘宋陆修静的《道门科略》才有三会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不得饮酒食肉”的规定。道教禁忌与药物学、养生学有关,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云笈七签》、《杂戒忌禳灾祈善》和《禁忌篇》认为:“性调乎食,命延乎药”,提倡养性为主,辅以药物、饮食。在他们看来,人年四十以下,阳气尚盛,不宜全食补食,与中医对不同年龄的人用药不同的观点一致。同时还提出一些治病防病措施,诸如“冲热汗出,不宜洗身”;“冬夏不宜枕冷物铁石”;“久忍小便脉冷兼成冷痹”;“凡新哭泣讫便食即成气病”;“凡欲见死尸,皆须先饮酒及咬蒜辟毒气”;“凡大汗勿脱衣,不慎,多患偏风半身不遂”;“长生之要,其在房中”,即要注意节制性欲,反对远行归还、大疲劳及醉酒、生病行房事,以上这些规定都有合理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道教禁忌反映了道教学者重视量变,力求不破坏身体各部分运动平衡的思想。《云笈七签·禁忌篇)主张“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疲,卧不至极”,“不欲极饥而食,不欲极渴而饮,食不过多”,“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五味不欲偏多”,做到“不欲甚劳,不欲甚逸”,反对久视、久卧、久立、久行、久坐。在一般正常情况下,这当然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总的看来,道教禁忌严防“病由口入”,一方面十分注意公区卫生,规定:洗菜要三次易水;汲水要先洗手,并视水中有虫无虫,而且水须过滤方用;做饭时爪甲不准带垢;扫地当先洒水,不得扬尘,不得聚灰土于门扇后。另一方面又忌食大量食物,影响身体吸取营养。例如,旧历正月禁食生葱;二月三月禁辛,勿食蒜子、蓼子、肝、肺,宜食麻子、巨胜子、李子;四月勿食大蒜;五月禁咸味,勿食薤、心、肾;六月禁酸,勿食茱萸;十月勿食椒;十一、二月勿食鲜鳞甲之物。四季勿食脾、肝、羊血。道教禁忌渗透了佛教仪规。早期道教没有对吃饭时辰做过规定,但全真道却规定“过午不食,菜禁兼味”。这说明道教在进餐时间上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对道教徒有所约束。据说,早期佛教本来是:见相(能看见手纹)吃早饭,还有中、晚餐。由于一比丘至一俗家化缘,施主孕妇开门,恰逢雷电交加,被惊吓流产。后来,释迦牟尼知道此事,遂禁止晚餐。当然还有纯属于宗教神学方面的一些禁忌。诸如夜卧留灯令魂六神不安,举足向火对灶则召祸;竖膝坐而交臂膝上,头发覆面,皆不祥;夜作恶梦,早起含水向东异之即无咎;衣服有光振动三次,并说殃去殃去则无害;龟蛇灵异不可杀,……等等。由上述可知:道教禁忌的目的,一是神化崇奉对象,严格教规教仪;二是逆反人们的正常心理,强制培育道徒的宗教情绪。同时,由于道教禁忌与药物学有关,有的禁忌之法后来还变成了民间风俗流传下来。如端午喝雄黄酒就是一例。

④ 五黄和七赤具体指什么

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七赤指破军星。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也有其他说法,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现代科学证明饮雄黄酒极易导致中毒)。 据民间说法,在正午食用五黄可以更好的驱毒避邪。
端午有个说法,叫做:“五月五,五黄三白过端午。”五月又称五黄月,所以端午节要吃五黄: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和咸鸭蛋黄;还要吃茭白、咸鸭蛋蛋白、白切肉。另外,还要吃“一红”,它指的是汗菜(加大蒜炒熟后菜汤红色)。
江南的端午还有吃“五黄”与“五白”的的食俗。“五黄”者,为黄瓜、黄鳝、黄鱼、咸蛋黄、雄黄酒(说法不一,有人将黄梅、黄泥螺也作五黄之一。因雄黄有毒,现今将雄黄入白酒内饮者已少见,今多见以黄酒替代雄黄酒)。“五白”者,为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茭白。端午食“五黄”与“五白”的菜,可清热降火,健脾和胃。当然,为了文化意义上的纪念,为了投汨罗江的屈原,吃粽子与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为什么在端午节吃五黄?这是因为雄黄是一味中药,用雄黄末与菖蒲根屑入酒的雄黄酒有解毒杀菌之功效。江南有谚语:“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也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而黄鱼、黄鳝、咸蛋黄、黄瓜则是端午时节的当令食品。
五六月份的黄鳝,有“赛人参”之说。此时的黄鳝肥嫩鲜美,营养丰富!
而“五黄”中的黄瓜有“第一瓜果”之称。农历5月。能吃到新上市黄瓜,时间上正好与端午对上,也就自然成了端午的必吃之物。另外,黄瓜有清热解毒、解渴生津之功效!
吃咸蛋是端午的习俗。咸蛋黄因有个“黄”字,故也入于“五黄”之内,端午吃咸蛋黄,寓意着健康平安!
至于黄鱼,则端午时节的大、小黄鱼,量多质优,为这一时节的主打海鲜,营养丰富且当令的大、小黄鱼,理所当然地列入端午必食的“五黄”。
破军是汉族民间信仰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属水,北斗第七星(一说为第一星,其余为:武曲,廉贞,文曲,禄存,巨门,贪狼),化气为耗,司夫妻、子女、奴仆。是军队中的敢死队,先锋队、冲锋陷阵,以争奋破坏为目的,但自身之危险性亦大,损兵折将,在所不免。且孤军深入,有接济不及之虑。破军化禄,则是后队补充接济,源源不绝,名之为「有根」。故破军有先破后立的意思。

⑤ 《新白娘子传奇》之中,雄黄酒让蛇现原形,可现实中雄黄酒对蛇作用有多大

在《新白娘子传奇》这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白娘子喝下雄黄酒之后就现出了原形,结果把许仙吓晕过去了,那么雄黄酒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它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有一些地方的人在端午节的时候会喝雄黄酒,据说这样可以不被蚊虫叮咬,身体就有了抗蚊虫的药性。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雄黄相当于砒霜,如果过多的使用就会致人死亡,所以在喝雄黄酒的时候一定要适量,当然雄黄也可以治病,不过在吃药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千万不能多吃。

⑥ 中国传统文化

春节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浙江各地的风俗与全国一样,新春佳节也特别隆重、热闹、庆祝活动以吉祥为核心,丰富多彩;主要有放爆仗、拜年、吃年糕等吉祥风俗。
1、初一必讲吉利话:
《西湖浏览志》载,明代杭州等地春节每家每户在厅堂上把柏树的枝杆插在柿饼上,下面以大桔子托住,应“百事大吉”之句;因为柏、柿、桔即“百事吉”谐音。
2、小年夜的习俗:
苏杭一带把正月初三作为“小年夜“的习俗,这一天不能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这天每户接灶神,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备香火,素菜供奉于井栏旁,并将除夕在井栏上新贴的红纸封条揭去,名曰:“开井”。新年初五,杭州的一般居民家家户户购买“寸金糠”供祖宗,讨个“日进寸金”的吉利。

元宵节
唐宋时期,浙江各地的元宵观灯习俗已十分盛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正月十一夜日》就是记录了杭州元宵灯夜的盛况,把杭州的元宵节与京都灯会相比美:“灯火家家市,箫笙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到了宋代,三天的元宵灯节又延为五天,以应“五谷丰 ”的吉兆 。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述:“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火不绝”。从官巷口到众安桥悬卖各式花灯称为“灯市”。当时家住杭城官巷口之南面保康巷的著名女诗人朱淑贞曾写下《元夜》词说:“花市如灯昼。”府衙门前扎大型彩灯时称“山棚”。灯口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其中以苏州、福州产的灯为富丽堂皇,有用五色珍珠结成网的“珠子灯”,镞镂精巧的五色染成的“ 皮灯”,五色蜡纸糊与的旋转如飞的“戏马灯”,还有引人注目新安产的无骨灯。此灯制作特殊,《武林旧事》说: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如玻璃球也。景物巧夺,前无其比。元宵之夜,居民倾城而出,上街观灯。约至二鼓时分,知府乘小桥上街游尝,并东市西坊搭台,上,坐观,台上。成为观灯的高潮。
皇宫之内,为了表示与民同乐,在复古、膺福、清燕、明华等殿县灯持彩,气氛热烈。同时又在丽正门搭起五大高的彩灯楼,称为玻璃灯山,上千只各式精制的彩灯,怪怪奇奇,无奇不有。“正中用正色玉栅灯排成“皇帝万岁”四个大字。二鼓时分,乐声四起,烛灯彩旗纵横,皇帝乘着辇,一路观赏游览,直登上丽正门城楼,宴请文武百官,形成宫中观光之高潮。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两次观看杭州的元宵灯节,一次是血气方刚的十九岁,一次是六十年后再入朝庭修实录史书,他感叹地赋诗一首:“承计当进入帝城,笙歌灯火连夜明。宁知六十余年后,老眼重来看太平。”
元宵夜灯市以南宋为最盛,明清沿袭。直至民国时期,杭州元宵节仍很兴盛。元宵灯市一般在十二日开始,至十八日落灯。十二日将新做龙的龙灯抬至城隍山龙庙,拜供后,以墨汁点其睛,称为“开光”,俗叫“龙灯上山”。
清代杭州,据《江乡节物诗》载“十三日上灯节,家家户户以糯米粉搓成小粉团,煮以供祖先,称为“上灯圆子”。十五夜,用糯米粉搓成大圆子,其中馅有切得细细的胡桃、花生、芝麻、枣子、鸡油、豆沙之类,名曰:“灯圆”。

端午节的习俗
旧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故又称端午为“端五”、“重午”、“重五”等名。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不一,浙江一带在魏时期已开始成为纪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志士的活动。明清时期,杭州西湖龙舟竞渡尤盛。据《杭俗遗风》载:西湖龙舟四五只,其船长约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上下两层,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均为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到十八般武艺各式旗帜,门列各枪。中央高低五色彩伞,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若做胜会,大船停泊湖中,龙舟四周围转,鱼贯而行。如抛物件,各龙舟水手争抢。最难抢的是钱和鸭子二物。钱下水则沉,鸭子下水则游,各舟你争我逐,大为可观。“据康熙《杭州府志》载:龙舟在祀神享先之后,各至河于湖上以观竞渡,龙舟多至数十艘,崖上人如蚁,近日半山龙舟争,俱于朔日奔赴,游人杂沓,不减西湖中。

乞巧节的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你“七 ”,是传说中天上的牛朗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在民间妇女有乞巧的习俗,故又名“乞巧节”或“少女节”。
朗读织女的神话故事经千年的流传,日益完整而美丽动人,引人入胜。就是到现在浙江各地也流传甚广在绍兴等农村,这一夜许多少女一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静如能听到牛朗织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这一夜据《荆楚岁时记》载:“妇女结彩楼 七孔针或以金银五石为针、陈 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有符应。”这些一千五百年前的乞巧活动,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绍兴、杭州则盛水一碗在露天中过夜,次日,把碗水端在阳光下,如看到碗面上结了一层薄衣,投入一枚小针浮其上,看 倒影,若像剪刀、尺等形状则妇女能得巧。或出现书影,则认为读书有出息,如遇见帽影认为会嫁给做官的人。

中元节的习俗
夏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传上元节为人节,中元为鬼节,又称七月为鬼节。
“中元节”又称“兰盆节”,这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举行的不同节日。道教以上中下三元合天地水三宫。天宫赐福、地宫赦罪、水宫解厄。兰盆(即盂兰盆会)是佛教真诚为追荐祖生而举行的仪式。“盂兰盆”三字是梵文的译音,意即“救倒悬”,这与佛教故事目连救母有关。在浙江,“中元节”祭祀仪式各地大同小异。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备莲蓬、藕、老菱等时鲜食品,以供祖先,说是七月地狱之门开放,祖宗进出自已,故每家须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称为“拜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以鸡冠花供祖宗,这日祭祖,须有素馄饨一碗,以面粉皮裹雪里荠菜及豆腐干为馅子。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做好白纸封筒,内装锡箔折叠的银锭、元宝,封口后,上写某代祖宗字样,上首书“敬奉”二字,下首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封口的日期。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摆好菜肴、酒壶、酒盏和盛好的饭,然后燃烛点香,由家长领着小孩拜祭祭毕,在门外地上燃烧封筒。烧过封筒后,再从每碗菜里挟出一点菜和酒,洒在地上,好告 结束。

中秋节的习俗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或称“仲秋节”。
中秋之夜的月亮最亮,最圆,故把它看成团圆的象征,又称为“团圆节”。浙江各地,中秋节看得很重,各地的风俗大同小异又因这季节正是江南秋高爽的大好时光,所以中秋之夜显得既活泼又隆重,并十分美丽。
在杭州,这天晚上家家祭月,祀品为月饼、方柿、栗子等类时令食品。祀月是在天井中搭台、设案、点起香。有伴唱文书的,说唱古今书籍,编成七字句,一人弹弦而唱之。不过此各仪式,今已失传。中秋赏月的胜地,在西湖“三潭 月”。所谓三潭,实际上是三个建在湖中的三个石塔,中空,每座石塔的壁上有五个等园孔,如在中秋明月之夜,在中点上蜡烛,五个孔用纸封好,这样在湖中就有15个似月亮的倒影,连天空中的月亮共有十六个月亮在水中。西湖的夜景此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了。合家团坐,喝酒赏月,出门在外的都尽力设法回家团聚,俗称“团圆节”。家家户户吃月饼,月饼是圆的象征合家团圆。

重阳节的习俗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因为九是阳教,所以重和就是重阳。这是中国的传统节目。
传说东汉年间,汝南人桓景从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有大灾难,你马上回家,做些彩衣袋,内装,每人一袋,挂在肩上,登高,在山上饮菊花酒,就可以免祸。”桓景听了,便照着办。第二天回家一看,鸡犬都死了。以后,“重九”登高可以免灾得福在民间传开并成风俗。
“重九”在浙江省正处于深秋之季,金风送爽,天高云淡,登高望远别有一番情趣。在杭州,这一天早上许多卖小吃及卖糕饼的店均有“重阳 ”出售,糕为方形、菱形,上面嵌一些栗子,插上红绿纸剪成的小旗。家家都买此 当早餐,以应节日。
这一天登高爬山,如登城隍山、玉皇山、宝石山、葛岭初阳台等。认为登高之后运气好,万事如意,节节升高。此俗一直到现在盛行。

冬至的习俗
冬至,这是一年24个气节中较重要的气节,一般在12月的22日,也有21日、23日的。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我省都处在北半球,因此,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浙江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在杭州,吃年糕习俗从古到今还是未变,有吃汤年糕的,有韭芽肉丝炒年糕的。也有买红色的嵌有猪油的“玫瑰油年糕”,及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锅中蒸着吃。吃年糕在早餐较多,取万事开始吉利之。

⑦ 端午节中佩戴辟邪物和涂雄黄酒的习俗反应了人们怎样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态度

道教对端午习俗的影响也体现在饮用雄黄酒这一点上。从唐代以来,我国大部分版地区在端午节时都有权喝雄黄酒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中说,每到五月,“自初一日起,取雄黄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尤其是经过《白蛇传》的传播之后,雄黄酒更为人们所熟知。在《图经衍义本草》中说雄黄列“玉石部中品”,具有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的功效,对于雄黄酒,《道藏》之《神仙酒炼雄黄》说服用过之后能使“腹中三虫伏尸皆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正是道教对雄黄酒功效的夸耀,使得民间十分看重其作用,并逐渐形成了端午饮用雄黄酒辟百毒的风俗。中医认为,雄黄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内服微量,可治惊痫、疮毒等症。如今,我国江南地区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其中说:“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此外,端午节时小孩要佩戴香囊,传说也有避邪驱瘟的作用,关于端午赛舟的习俗,早期在民间认为是为了用龙船将“瘟病”赶快送走,也与驱瘟的目的分不开。

⑧ 中国有那些历史文化传统、、

1、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2、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纷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3、酒令,中国民间风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酒令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

4、中国象棋是中国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趣味浓厚,基本规则简明易懂,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中国象棋是模拟的古代战争、直线战争、陆地战争、平面战争。在中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现在,则被视为是怡神益智的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

象棋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辨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大街小巷常常可见纹枰对弈的中国象棋爱好者。

5、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

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⑨ 南京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全国各地的端午风俗都有所不同,南京也不列外,先从吃开始说吧,在南京,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吃“五红”,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饭桌上红苋菜不可少;红心咸鸭蛋价不高;雄黄泡酒后呈橙色;河虾买点儿,油炒后,虾壳红通通的红光油亮;烧鸭上市了,到鸭子店斩个脯或腿子(1/4只)花费不多,于是,所谓的“五红”也成了端午节餐桌上必定菜单,替代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历来流传的炒五毒(银鱼、虾、茭瓜、韭菜、黑豆腐干)。但又有人玩出花样,谓五月近黄梅,国人崇尚黄,菜肴应有“五黄”,即烧黄鱼、烧黄鳝、拌黄瓜、咸蛋黄、雄黄酒,也有说雄黄酒应为黄豆芽烧豆腐干(太平干),寓意如意太平。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盛行端午送鲥鱼和粽子,现代普遍流行的传统端午习俗包括八个方面: 7第一是使用菖蒲、艾蒿的各种习俗。人们一直相信菖蒲、艾蒿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而出现许多利用菖蒲、艾蒿辟邪保健的习俗。如采各种草药(包括菖蒲、艾蒿)、在门上悬挂菖蒲、艾蒿,等等。第二是缠挂五色线以驱邪辟凶
第三是用艾虎、或道教符图驱邪。
第四是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也是为了驱邪保健。第五是吃粽子,这是象征季节变化(详见后文),实际也是趋吉避凶的。
第六是出门游玩,这在上古时代也是为了回避邪气。
第七是亲友互相赠送礼物。因为端午日不祥,所以亲友之间在危难之时互赠礼物,互相关心。
第八是划龙舟或赛龙舟。虽然有传说称划龙舟或者龙舟竞渡是纪念屈原,但是在很多民众心目中龙舟竞渡的真正目的是“送瘟神
特别说说赛龙舟吧,南京的赛龙舟均在莫愁湖举办,莫愁湖龙舟赛已办了20年,每年4月中旬至10月,一到周末,南京莫愁湖的湖面上就热闹不已,特别是端午节期间,更是天天有赛事。因为地势条件得天独厚——环形的湖面,容易与岸上摇旗呐喊的“拉拉队”相呼应,所以莫愁湖一直是近二十年来“玩”龙舟赛最热门的地点。

阅读全文

与道教雄黄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洛维斯红酒怎么样 浏览:743
白酒t20什么意思 浏览:544
白酒可以对什么喝 浏览:115
长城红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浏览:405
法国红酒臭吗 浏览:961
枫塔妮红葡萄酒价格 浏览:160
法国葡萄酒的关税 浏览:514
鹿头的红酒什么牌子 浏览:961
93年矛艺白酒多少钱一瓶 浏览:594
浓烈的雄黄酒 浏览:954
法国人热爱红酒 浏览:680
怎么就知道红酒好不好 浏览:344
五大连池原浆一号啤酒厂 浏览:646
一瓶葡萄酒10万什么牌子 浏览: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浏览:42
一顿白酒多少箱 浏览:553
哈尔滨啤酒与青岛啤酒多少度 浏览:25
雷欧庭红葡萄酒 浏览:812
后海啤酒多少钱一瓶 浏览:639
红酒忌讳什么药一起吃 浏览: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