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绍兴我身边的黄酒故事作文1000
设灌装生产线有x条,则装箱生产线有(26-x)条,由题意,得400+650×3x-750×3(26-x)=700,解得:x=14.故答案为:14.
⑵ 关于绍兴民风民俗的作文
绍兴民风习俗
祭田和祭祀
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出租土地,每年坐收地租,佃农种地主的田,每年要向地主交租(主要是粮食)。此外还有学田、祭田。观聚堂台门的主人是乾隆时期的中等官吏,不仅造了这台门,还买了一百多亩土地,一半做学田,一半做祭田。就是说将学田收得的租谷办小学,供子孙免费入学,将祭田收得的租谷作祭祀之用。学田由学校主持者管理;祭田由大房二房三房逐年轮流收租,也轮流祭祀。
前五代的祖先,是何大名,家谱中有记载,作为后代子孙谁也不去查考,只知他老人家埋葬在陶家埭这地方,人称“陶家埭老太爷”。据说他老人家纵观历史,曾经显赫一时的人家,过几代几乎都先后败落,乏人祭祖了,所以他留下六十亩土地做祭田,不愁后代子孙不争着祭祖。
一年中主要有两次祭祖活动。一是清明节,主祭人家雇大船将族中男子(包括学童)送到坟上,由族长主祭,宣读祭文,庄重肃穆。祭文有固定格式,开头为“维岁次……”结尾“伏维尚向”,约一百多宇的祭文皆用古文,称颂祖先积德,表达子孙敬仰之意,若子孙有大富大贵者,在祭文中则必有所提及,当时“万家墨面”,祭文中有关子孙近况却乏善可陈。据长者说,将来抗日战争胜利,祭文中就要正儿八经地写上、朗读,为让祖宗地下有知,闻知欣喜。我长大成人后想起,陆游《示儿》的诗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之句,大概就是昔日祭文中固有的套路。祭文总体上墨守成法,倘若国家及家属中有重大事件则要充实于祭文之中,向先祖禀报,这大概就是不变中之变。祭毕,参与祭祀的全船老小回到祠堂吃“上坟酒”(依然只有男子可享用,女子不入席,重男轻女一至于此)。按历来成规,“十碗头”,即十大碗莱肴,如扣肉、扣鸡、清蒸鱼、红烧鱼、肉圆、鱼圆,有糖醋芋艿羹、荠菜豆腐汤、炒小虾等。米饭吃饱,每人有艾饺两只,椒盐饼四只,一般都悄悄地带回家中给母亲及姊妹们分享。正常年景,谁家当年是否丰盛,皆有口头评议。如口碑不佳,群起而攻之,就没有颜面见族人,故办祭祀一般不亏待。轮到祭祀(当地称“当年”)是一大收益,六十亩祭田约可收十七八石大米,办上坟酒及香烛船钱用去三石米左右,可净赚十四五石大米,故对这等美差都争着办,今年二房的某家,明年三房的某人都早早排定。战乱时期,当年的那家向族中打招呼:这年头情况特殊,菜肴差一点了,待太平时期再予补上。人们也就予以谅解,便称:“晓得咯,有数哉。”
再一次祭祖是在正月里,从年二十三送灶神爷至新年元宵节期间,台门里挂出祖宗遗像,点上香烛。祖宗遗像几乎都是官袍官服,难道个个做官?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为了美化先祖而已,约定俗成,不算悖礼。先祖的相貌是否酷如其人?老人们说:“像咯,像咯。”有一天,我见到一位画师正在为一位族中老人画寿像,聚精会神地描摹,笔法细腻,细细端详,形象逼真,周围老老少少眉飞色舞,都说:“像透像透。”
不要以为乡镇无人才,自有专业精进的人士散布于各处,据闻这位画师,自幼善画人物,笔下画像,不乏神形兼备的佳作,后来就专门以画老人寿像为业。我想,千百年前,那时没有照相术,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的形象,大概都靠代代画师传承下来。
在祭祀活动中,还很讲究家族中的辈分,按辈分大小排列前后。有一次有位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大人,称我为“叔叔”,将我引领至前排,与白发苍苍的族长仅相差几步之遥的位置。我当时尚是童稚,而我父亲外出谋事,故我全然不知族中规矩,诚惶诚恐地按别人的指点行礼如仪。事后族中有人告诉我:“你人虽小,但辈分大,族中有人年龄大,但辈分小,他见你还得叫你公公哩!”我们这一带,倪姓约有上百家,辈分是祖宗传下来的,用诗句做不同辈分名字里的嵌字:亦始昭文治,诚正谋家秀。在这之前或以后有什么辈则不得而知,我被告知属“治”字辈,低
于“文”宇辈,高于“诚”字辈。先前,我本以为这十个宇的辈分大概只有我们绍兴马山这上百人家的倪氏家族采用,局限于一隅,谁知若干年中在报刊上发现,署名倪文某、倪治某、倪诚某、倪正某的不乏其人,遍及若干外省,甚至有港、台人,可见分布甚广。或许是同一家族,子孙繁衍,分支众多了。时易势变,现在除家里长幼有序外,与同族人相遇已很少讲辈分了。
读书郎——小官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社会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绍兴因读书而做官的人,历史上不胜枚举。对书香门第的男孩子,人称“小官人”,即未来的“官人”。“小官人”既是尊称,也是爱称。
绍兴这地方,读书的风气很盛,天蒙蒙亮,河边,树下,学龄儿童捧着书本在默读、朗诵,除了规定的课本外,还有不少课外读物,如唐诗、宋词、《幼学琼林》、《三宇经》、《古文观止》、《秋水轩尺牍》等等,对唐诗背诵如流,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俗语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许多人事后体味,幼年读的书,常能长期留于脑海,犹如电脑的存贮。“读书百遍,其理自见”。幼时不知其深切伪涵义,长大成人,历经沧桑,坎坷曲折,渐渐领悟书中的意境,“史接千载,视通万里”,蓦然沉思,豁然开朗。书从来不会白读的,有播种,才有收获。
绍兴人的读书与习字练书法融为一体。五六岁的小孩开始认方块宇,随即习字,从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开始,继则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越写越好,启蒙读物也就深印脑海。练字的同时,心也就静下来了,书也更读得进了,相辅相成。在乡间读书人家,随便找几个人来,几乎都能写得一手好字,颜、柳、米、王各体都有,真可谓野有遗才。
绍兴人讲究读书要读出乐趣来。一是讲究朗读,不仅读出声调韵味,还读出起承转合、文章气势来。琅琅书声中,犹如吟唱一曲曲令人难忘的和美乐章。当读到《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学童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地浸沉在那文中的意境里。二是讲究对仗,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与“一行白鹭”,“窗含西岭”与“门泊东吴”,“千秋雪”与“万里船”对仗工整,启人师法,这种研读,使人情趣盎然。同时提倡同学间对课,如“小江桥,桥面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对日:“大善塔,塔头尖,尖如笔,笔画五湖四海。”“小江桥”与“大善塔”是绍兴县城里的地名和景点。三是前后联相对应,甲同学吟上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乙同学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乙同学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丙同学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接得对的同学受人称赞,他有权利向任何同学提问,包括男女同学可以相互提问,那时封建思想禁锢,男女同学不大相互提问。这种前言接后句的提问,也是一种竞赛,答不出也没关系,别人可以接上去,此起彼伏,欢声四起。激励同学们多看、多读,成为一大乐趣。
学习中老师们还善于用当地历史上名人的故事来激励莘莘学子。老师说:“各位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绍兴什么最出名?”一位学生说:“黄酒。”老师含笑说:“算你对,不过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另一位学生说:“绍兴师爷。”老师说:“接近哉,再想想看。清朝灭亡后,师爷没有哉。”
“人才。”老师眉飞色舞:“对哉,对哉。”老师接着发了一段议论:“我们绍兴这地方,自古以来,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鱼米之乡,酿造之都,旅游胜地,禹王陵、兰亭,闻名全国,诗人贺知章、陆游,画家徐渭(文长)、陈老莲都是名士,清朝二百多年中造就大批绍兴师爷,大多是维护封建社会的文人策士。封建社会败落,他们感应最为敏锐,得风气之先。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最早觉醒的是知识分子,他们是绍兴师爷的后代,有智谋有胆识。他们很多留学外国,能跟上世界的潮流。这一时期就涌现出革命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文学家鲁迅,教育家蔡元培,经济学家马寅初……”
学生们一个个神情专注凝神而听。
老师表示抽空细讲他们的故事。
那时学校里的老师半数左右并非专职小学老师,而是在外地工作的很有学问的人才,如钱庄、银行的经理、襄理,工厂的工程师,报馆、出版社的编辑,甚至大学教员,因回乡避难,临时充当家乡小学的老师,阅历不同,视野开阔,讲课生动活泼,内涵丰富。
“你们知道不知道五四运动?”“噢,不知道。”老师就讲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五四运动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主要主张:要民主、要科学,这是救国的良方;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腐败透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北洋军阀混战,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要在巴黎和会上签卖国条约,五四运动一爆发,挫败了屈膝投降活动。外拒强权,内惩国贼,五四是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影响深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就是我们绍兴人。老师说:“蔡元培是教育家,也是学问家。我们要学习蔡元培,像他那样有出息,做爱国爱民的学问家,就要从小立志,好好学习。”
“你们晓得不晓得鲁迅?”“晓得咯。”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写小说《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杂文千百篇,约几百万字,文章写得好,对封建思想猛烈抨击,要让思想冲破牢笼。鲁迅也是绍兴人,留学日本,学医的,后来从电影里看到日本人杀中国人的头,中国人还围着看热闹,思想麻木到这种地步,鲁迅气极了,决定回国,觉得医治中国人思想上的毛病比医治身体上的毛病还重要,于是写杂文、写小说,唤醒民众。“我们要不要向鲁迅学习?”
“要!”学生齐声应着。
鲁迅也是绍兴师爷的后代,但他的思想好,做人要为老百姓谋幸福。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现在各位小朋友,大家都叫你们是“小官人”,大起来(长大成人)无论做不做官,总之要爱国爱民,要做道德高尚,学问精深的人,那才是有出息。老师还兴致勃勃地讲马寅初青年时卖牛去国外学习的故事。在日积月累中,老师们列举了当地名人忧国忧民,勤奋求学的故事,启迪童蒙,在莘莘学子的心田里播下道德学问的种子,这何尝不是影响深远的劝学篇。
绍兴人好读书,读书人多,好学成风。历史上曾经造就了声名远播的“绍兴师爷”人才群。“存在决定意识”,绍兴师爷曾经是封建王朝的智囊,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也感受到封建王朝行将没落的历史趋势,他们的后代子孙或学生,却站在时间的前列,成为新时代启蒙者,新社会的领路人。这批杰出人才中有投身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有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有科学家竺可桢,有经济学家马寅初,有历史学家范文澜,外交家邵力子,出版家胡愈之……在近现代史上,在
约半个世纪左右,绍兴这地方涌现出那么多人才,群星灿烂,说明绍兴人崇尚知识,与时俱进,洞察世界形势,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继承,大力弘扬。
婚丧事宜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男女间的婚姻基本上还是沿袭封建社会的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也出现了自由婚恋的新风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人年龄在二十左右已谋得一定职业,姑娘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为谈婚论嫁之时,媒人便接踵而至。主要是向女方介绍男方情况,如田有几亩,房有几间,家中父母兄弟姊妹如何,人品如何,但通常不乏溢美之词,什么相貌堂堂,待人和气,忠厚老实,烟酒勿吃,骨牌不识。女方也托人打听,大体尚可,便各自要“生辰八字”然后由瞎子算命,看合不合?通常总说“合得拢的”或“大吉大利”。但瞎子算命这一关是很容易做手脚的,如姑娘不愿意这门婚事,便悄悄托人到瞎子那里花点钱疏通,说如有某年某月生的人来算命,问可否结婚,请帮忙阻止。到时遇到有人上门,果然问询该门婚事,瞎子便委婉地说:“啊,相冲相克。”只要说到又冲又克,这家人家便放弃了这门亲事。其所以要“委婉”,是为了不露有人作梗的痕迹。如“生辰八字”经瞎子核准大吉大利,便定下吉日良辰订婚或结婚。此前男方送生辰八字给女方,女方也送生辰八字给男方,日:“交换红绿帖子。”男方向女方送财礼,女方则将这财礼置办嫁妆。女方如系有钱人家,嫁妆办得丰厚,贴钱嫁女。通常人家,财礼款高于嫁妆,留下一定余额,为女方之兄弟将来娶亲时用。
战乱年代,喜事简办,至亲好友到场,三五桌而已,据说太平年间婚事办得颇铺张。当年绍兴有些人专门操办喜庆事宜,被称为“惰民”。“惰民”者为堕落之民的简称,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打仗,陈友谅败,士兵投降,朱元璋罚陈友谅子孙及部下的兵卒降为堕民,子孙世世代代做操办婚丧之事,女的则称“老熳”。绍兴多官府人家,老熳们与台门里人家相匹配,她们把为台门里人家服务视为专利,即使台门里人家已衰落,她们还是以“老爷”、“太太”相称。台门里办婚事,老熳们一到,顿时热热闹闹,她们投人所好,净说好话。说福寿双全,说小少爷将来肯定有出息,扶新郎新娘入洞房,说早生贵子,还请族中有福有寿的老人为新婚夫妇祝福,台词由老熳向老人耳语口授,只听得“多福多寿多男子,亦富亦贵亦康宁。”老熳扶老人上楼则说老爷“步步高升”,搀醉酒的人则说“人生难得几回醉,有醉便是福”,总之服侍得举办喜庆人家舒舒服服,开开心心。临走时自然得到相应的赏金,几块银元,甚至一只金戒指,困难时期,有时只给几斗米钱或一段绸料、布料。老熳决不计较给的多少,而是长远着眼。说台门里的人家将来必有生发之日。在落难的时候,听到这种安慰的言词,使人长久的铭记。
办丧事,丧家开出一张单子,常常需要通知周围一二十里的相关亲友,便委托人外出报丧。报丧人手夹一把雨伞,与平常持伞姿态不同,报丧是晦气的事,找到相关人家前,先打听好门牌,不致踏错门槛;跨进丧家的亲戚家,要说某某人“老了”(讳言死字),那家人就摔一碗碟,含有“玉碎”之意,接着便号啕大哭。然后问生病及治疗经过,端出一碗汤水,碗底下有几块钱给报丧人。临别时最忌讳说“再会,再会”,因再会意味着还要再来,而是说“远走,远走”,意思是灾祸离得越远越好。其他丧事,如大殓、头七、断七,与各地无啥差别。
光阴流逝,沧桑巨变。
新年新岁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 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贴春联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 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 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此俗今废。
数罗汉 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
赶鸡睡 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 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 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
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 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中华民族否极泰来,小康取代了贫困。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人文荟萃之处,也成了旅游胜地。
绍兴历来民风淳朴,同时保留着和夹杂着若干落后的封建习俗。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会有所扬弃。
⑶ 游玩绍兴黄酒博物馆作文800字
哦!我们要春游了,今天的目的地——名人辈出的绍兴。哎,说起版绍兴呀,我还真有点认识,权那大文豪鲁迅不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吗?他的《朝花夕拾》可真让我心醉神迷了。
快了,快到了,在服务站上一股股香味扑鼻而来,随着香味向前走,寻到了源头——臭豆腐。闻着这香味真是香极了,没说的,来一块。嚼着满嘴的臭豆腐,自已肚子咕——咕的声音顿时没有了,打个饱嗝又去玩了。
“大家看,我们到了鲁迅故居了!”导游激动地说。刚打开车门我就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交了门票就来到了三味书屋。拿着照像机左拍拍右拍拍,把我认为美的地方全拍下来。听导游讲,鲁迅一家很富有,三味书屋是老师寿镜吾讲课的地方。那地板叫做“京砖”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墙上挂着一棵松青图,极为好看。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后园,所谓后园便是学生们娱乐的场所,这里有花有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的地方。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少儿时代玩耍的景象。
从后园小道穿过就到了百草园。百草园顾名思义是有成千上百种花草的小园子。一进去就看到那百年的参天古树,粗壮的枝干铺天盖地。满园绿树成荫,嫩绿的爬山虎爬成一片,像平平整整地打开了一面碧绿的屏障。
⑷ 一篇关于绍兴传统文化的作文
剪 纸 是 中 国 最 为 流 行 的 民 间 艺 术 之 一 , 根 据 考 古 其 历 史 可 追 朔 到 公 元 六 世 纪 , 但 人 们 认 为 它 的 实 际 开 始 时 间 比 这 还 要 早 几 百 年 。 剪 纸 常 用 于 宗 教 仪 式 , 装 饰 和 造 型 艺 术 等 方 面 。
在 过 去 , 人 们 经 常 用 纸 做 成 形 态 各 异 的 物 像 和 人 像 , 与 死 者 一 起 下 葬 或 葬 礼 上 燃 烧 , 这 一 习 俗 在 中 国 境 外 有 时 仍 可 见 到 。 剪 纸 艺 术 一 般 都 有 象 征 意 义 , 也 是 这 种 仪 式 的 一 部 分 ; 此 外 剪 纸 还 被 用 作 祭 祀 祖 先 和 神 仙 所 用 供 品 的 装 饰 物 。
现 在 , 剪 纸 更 多 地 是 用 于 装 饰 。 剪 纸 可 用 于 点 缀 墙 壁 、 门 窗 、 房 柱 、 镜 子 、 灯 和 灯 笼 等 , 也 可 为 礼 品 作 点 缀 之 用 , 甚 至 剪 纸 本 身 也 可 作 为 礼 物 赠 送 他 人 。人 们 以 前 还 常 把 剪 纸 作 绣 花 和 喷 漆 艺 术 的 模 型 。
剪 纸 不 是 用 机 器 而 是 由 手 工 做 成 的 , 常 用 的 方 法 有 两 种 : 剪 刀 剪 和 刀 剪 。 顾 名 思 义 , 剪 刀 剪 是 借 助 于 剪 刀 , 剪 完 后 再 把 几 张 ( 一 般 不 超 过 8 张 ) 剪 纸 粘 贴 起 来 , 最 后 再 用 锋 利 的 剪 刀 对 图 案 进 行 加 工 。 刀 剪 则 是 先 把 纸 张 折 成 数 叠 , 放 在 由 灰 和 动 物 脂 肪 组 成 的 松 软 的 混 和 体 上 , 然 后 用 小 刀 慢 慢 刻 划 。 剪 纸 艺 人 一 般 是 竖 直 握 刀 , 根 据 一 定 的 模 型 将 纸 加 工 成 所 要 的 图 案 。 和 剪 刀 相 比 , 刀 剪 的 一 个 优 势 就 是 一 次 可 以 加 工 成 多 个 剪 纸 图 案 。
在 农 村 , 剪 纸 通 常 是 由 妇 女 、 姑 娘 们 来 做 。 在 过 去 , 这 可 是 每 个 女 孩 所 必 须 掌 握 的 手 工 艺 术 , 并 且 还 被 人 们 来 品 评 新 娘 的 一 个 标 准 。 而 职 业 的 剪 纸 艺 人 则 常 常 是 男 人 , 因 为 只 有 男 人 才 能 在 作 坊 里 一 起 劳 作 并 挣 工 钱 。
⑸ 绍兴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一年中主要有两次祭祖活动。一是清明节,主祭人家雇大船将族中男子(包括学童)送到坟上,由族长主祭,宣读祭文,庄重肃穆。祭文有固定格式,开头为“维岁次……”结尾“伏维尚向”,约一百多宇的祭文皆用古文,称颂祖先积德,表达子孙敬仰之意,若子孙有大富大贵者,在祭文中则必有所提及,当时“万家墨面”,祭文中有关子孙近况却乏善可陈。据长者说,将来抗日战争胜利,祭文中就要正儿八经地写上、朗读,为让祖宗地下有知,闻知欣喜。我长大成人后想起,陆游《示儿》的诗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之句,大概就是昔日祭文中固有的套路。祭文总体上墨守成法,倘若国家及家属中有重大事件则要充实于祭文之中,向先祖禀报,这大概就是不变中之变。祭毕,参与祭祀的全船老小回到祠堂吃“上坟酒”(依然只有男子可享用,女子不入席,重男轻女一至于此)。按历来成规,“十碗头”,即十大碗莱肴,如扣肉、扣鸡、清蒸鱼、红烧鱼、肉圆、鱼圆,有糖醋芋艿羹、荠菜豆腐汤、炒小虾等。米饭吃饱,每人有艾饺两只,椒盐饼四只,一般都悄悄地带回家中给母亲及姊妹们分享。正常年景,谁家当年是否丰盛,皆有口头评议。如口碑不佳,群起而攻之,就没有颜面见族人,故办祭祀一般不亏待。轮到祭祀(当地称“当年”)是一大收益,六十亩祭田约可收十七八石大米,办上坟酒及香烛船钱用去三石米左右,可净赚十四五石大米,故对这等美差都争着办,今年二房的某家,明年三房的某人都早早排定。战乱时期,当年的那家向族中打招呼:这年头情况特殊,菜肴差一点了,待太平时期再予补上。人们也就予以谅解,便称:“晓得咯,有数哉。”
再一次祭祖是在正月里,从年二十三送灶神爷至新年元宵节期间,台门里挂出祖宗遗像,点上香烛。祖宗遗像几乎都是官袍官服,难道个个做官?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为了美化先祖而已,约定俗成,不算悖礼。先祖的相貌是否酷如其人?老人们说:“像咯,像咯。”有一天,我见到一位画师正在为一位族中老人画寿像,聚精会神地描摹,笔法细腻,细细端详,形象逼真,周围老老少少眉飞色舞,都说:“像透像透。”
不要以为乡镇无人才,自有专业精进的人士散布于各处,据闻这位画师,自幼善画人物,笔下画像,不乏神形兼备的佳作,后来就专门以画老人寿像为业。我想,千百年前,那时没有照相术,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的形象,大概都靠代代画师传承下来。
在祭祀活动中,还很讲究家族中的辈分,按辈分大小排列前后。有一次有位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大人,称我为“叔叔”,将我引领至前排,与白发苍苍的族长仅相差几步之遥的位置。我当时尚是童稚,而我父亲外出谋事,故我全然不知族中规矩,诚惶诚恐地按别人的指点行礼如仪。事后族中有人告诉我:“你人虽小,但辈分大,族中有人年龄大,但辈分小,他见你还得叫你公公哩!”我们这一带,倪姓约有上百家,辈分是祖宗传下来的,用诗句做不同辈分名字里的嵌字:亦始昭文治,诚正谋家秀。在这之前或以后有什么辈则不得而知,我被告知属“治”字辈,低
于“文”宇辈,高于“诚”字辈。先前,我本以为这十个宇的辈分大概只有我们绍兴马山这上百人家的倪氏家族采用,局限于一隅,谁知若干年中在报刊上发现,署名倪文某、倪治某、倪诚某、倪正某的不乏其人,遍及若干外省,甚至有港、台人,可见分布甚广。或许是同一家族,子孙繁衍,分支众多了。时易势变,现在除家里长幼有序外,与同族人相遇已很少讲辈分了。
读书郎——小官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社会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绍兴因读书而做官的人,历史上不胜枚举。对书香门第的男孩子,人称“小官人”,即未来的“官人”。“小官人”既是尊称,也是爱称。
绍兴这地方,读书的风气很盛,天蒙蒙亮,河边,树下,学龄儿童捧着书本在默读、朗诵,除了规定的课本外,还有不少课外读物,如唐诗、宋词、《幼学琼林》、《三宇经》、《古文观止》、《秋水轩尺牍》等等,对唐诗背诵如流,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俗语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许多人事后体味,幼年读的书,常能长期留于脑海,犹如电脑的存贮。“读书百遍,其理自见”。幼时不知其深切伪涵义,长大成人,历经沧桑,坎坷曲折,渐渐领悟书中的意境,“史接千载,视通万里”,蓦然沉思,豁然开朗。书从来不会白读的,有播种,才有收获。
绍兴人的读书与习字练书法融为一体。五六岁的小孩开始认方块宇,随即习字,从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开始,继则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越写越好,启蒙读物也就深印脑海。练字的同时,心也就静下来了,书也更读得进了,相辅相成。在乡间读书人家,随便找几个人来,几乎都能写得一手好字,颜、柳、米、王各体都有,真可谓野有遗才。
绍兴人讲究读书要读出乐趣来。一是讲究朗读,不仅读出声调韵味,还读出起承转合、文章气势来。琅琅书声中,犹如吟唱一曲曲令人难忘的和美乐章。当读到《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学童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地浸沉在那文中的意境里。二是讲究对仗,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与“一行白鹭”,“窗含西岭”与“门泊东吴”,“千秋雪”与“万里船”对仗工整,启人师法,这种研读,使人情趣盎然。同时提倡同学间对课,如“小江桥,桥面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对日:“大善塔,塔头尖,尖如笔,笔画五湖四海。”“小江桥”与“大善塔”是绍兴县城里的地名和景点。三是前后联相对应,甲同学吟上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乙同学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乙同学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丙同学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接得对的同学受人称赞,他有权利向任何同学提问,包括男女同学可以相互提问,那时封建思想禁锢,男女同学不大相互提问。这种前言接后句的提问,也是一种竞赛,答不出也没关系,别人可以接上去,此起彼伏,欢声四起。激励同学们多看、多读,成为一大乐趣。
学习中老师们还善于用当地历史上名人的故事来激励莘莘学子。老师说:“各位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绍兴什么最出名?”一位学生说:“黄酒。”老师含笑说:“算你对,不过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另一位学生说:“绍兴师爷。”老师说:“接近哉,再想想看。清朝灭亡后,师爷没有哉。”
“人才。”老师眉飞色舞:“对哉,对哉。”老师接着发了一段议论:“我们绍兴这地方,自古以来,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鱼米之乡,酿造之都,旅游胜地,禹王陵、兰亭,闻名全国,诗人贺知章、陆游,画家徐渭(文长)、陈老莲都是名士,清朝二百多年中造就大批绍兴师爷,大多是维护封建社会的文人策士。封建社会败落,他们感应最为敏锐,得风气之先。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最早觉醒的是知识分子,他们是绍兴师爷的后代,有智谋有胆识。他们很多留学外国,能跟上世界的潮流。这一时期就涌现出革命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文学家鲁迅,教育家蔡元培,经济学家马寅初……”
学生们一个个神情专注凝神而听。
老师表示抽空细讲他们的故事。
那时学校里的老师半数左右并非专职小学老师,而是在外地工作的很有学问的人才,如钱庄、银行的经理、襄理,工厂的工程师,报馆、出版社的编辑,甚至大学教员,因回乡避难,临时充当家乡小学的老师,阅历不同,视野开阔,讲课生动活泼,内涵丰富。
“你们知道不知道五四运动?”“噢,不知道。”老师就讲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五四运动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主要主张:要民主、要科学,这是救国的良方;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腐败透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北洋军阀混战,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要在巴黎和会上签卖国条约,五四运动一爆发,挫败了屈膝投降活动。外拒强权,内惩国贼,五四是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影响深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就是我们绍兴人。老师说:“蔡元培是教育家,也是学问家。我们要学习蔡元培,像他那样有出息,做爱国爱民的学问家,就要从小立志,好好学习。”
“你们晓得不晓得鲁迅?”“晓得咯。”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写小说《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杂文千百篇,约几百万字,文章写得好,对封建思想猛烈抨击,要让思想冲破牢笼。鲁迅也是绍兴人,留学日本,学医的,后来从电影里看到日本人杀中国人的头,中国人还围着看热闹,思想麻木到这种地步,鲁迅气极了,决定回国,觉得医治中国人思想上的毛病比医治身体上的毛病还重要,于是写杂文、写小说,唤醒民众。“我们要不要向鲁迅学习?”
“要!”学生齐声应着。
鲁迅也是绍兴师爷的后代,但他的思想好,做人要为老百姓谋幸福。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现在各位小朋友,大家都叫你们是“小官人”,大起来(长大成人)无论做不做官,总之要爱国爱民,要做道德高尚,学问精深的人,那才是有出息。老师还兴致勃勃地讲马寅初青年时卖牛去国外学习的故事。在日积月累中,老师们列举了当地名人忧国忧民,勤奋求学的故事,启迪童蒙,在莘莘学子的心田里播下道德学问的种子,这何尝不是影响深远的劝学篇。
绍兴人好读书,读书人多,好学成风。历史上曾经造就了声名远播的“绍兴师爷”人才群。“存在决定意识”,绍兴师爷曾经是封建王朝的智囊,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也感受到封建王朝行将没落的历史趋势,他们的后代子孙或学生,却站在时间的前列,成为新时代启蒙者,新社会的领路人。这批杰出人才中有投身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有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有科学家竺可桢,有经济学家马寅初,有历史学家范文澜,外交家邵力子,出版家胡愈之……在近现代史上,在
约半个世纪左右,绍兴这地方涌现出那么多人才,群星灿烂,说明绍兴人崇尚知识,与时俱进,洞察世界形势,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继承,大力弘扬。
婚丧事宜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男女间的婚姻基本上还是沿袭封建社会的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也出现了自由婚恋的新风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人年龄在二十左右已谋得一定职业,姑娘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为谈婚论嫁之时,媒人便接踵而至。主要是向女方介绍男方情况,如田有几亩,房有几间,家中父母兄弟姊妹如何,人品如何,但通常不乏溢美之词,什么相貌堂堂,待人和气,忠厚老实,烟酒勿吃,骨牌不识。女方也托人打听,大体尚可,便各自要“生辰八字”然后由瞎子算命,看合不合?通常总说“合得拢的”或“大吉大利”。但瞎子算命这一关是很容易做手脚的,如姑娘不愿意这门婚事,便悄悄托人到瞎子那里花点钱疏通,说如有某年某月生的人来算命,问可否结婚,请帮忙阻止。到时遇到有人上门,果然问询该门婚事,瞎子便委婉地说:“啊,相冲相克。”只要说到又冲又克,这家人家便放弃了这门亲事。其所以要“委婉”,是为了不露有人作梗的痕迹。如“生辰八字”经瞎子核准大吉大利,便定下吉日良辰订婚或结婚。此前男方送生辰八字给女方,女方也送生辰八字给男方,日:“交换红绿帖子。”男方向女方送财礼,女方则将这财礼置办嫁妆。女方如系有钱人家,嫁妆办得丰厚,贴钱嫁女。通常人家,财礼款高于嫁妆,留下一定余额,为女方之兄弟将来娶亲时用。
战乱年代,喜事简办,至亲好友到场,三五桌而已,据说太平年间婚事办得颇铺张。当年绍兴有些人专门操办喜庆事宜,被称为“惰民”。“惰民”者为堕落之民的简称,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打仗,陈友谅败,士兵投降,朱元璋罚陈友谅子孙及部下的兵卒降为堕民,子孙世世代代做操办婚丧之事,女的则称“老熳”。绍兴多官府人家,老熳们与台门里人家相匹配,她们把为台门里人家服务视为专利,即使台门里人家已衰落,她们还是以“老爷”、“太太”相称。台门里办婚事,老熳们一到,顿时热热闹闹,她们投人所好,净说好话。说福寿双全,说小少爷将来肯定有出息,扶新郎新娘入洞房,说早生贵子,还请族中有福有寿的老人为新婚夫妇祝福,台词由老熳向老人耳语口授,只听得“多福多寿多男子,亦富亦贵亦康宁。”老熳扶老人上楼则说老爷“步步高升”,搀醉酒的人则说“人生难得几回醉,有醉便是福”,总之服侍得举办喜庆人家舒舒服服,开开心心。临走时自然得到相应的赏金,几块银元,甚至一只金戒指,困难时期,有时只给几斗米钱或一段绸料、布料。老熳决不计较给的多少,而是长远着眼。说台门里的人家将来必有生发之日。在落难的时候,听到这种安慰的言词,使人长久的铭记。
办丧事,丧家开出一张单子,常常需要通知周围一二十里的相关亲友,便委托人外出报丧。报丧人手夹一把雨伞,与平常持伞姿态不同,报丧是晦气的事,找到相关人家前,先打听好门牌,不致踏错门槛;跨进丧家的亲戚家,要说某某人“老了”(讳言死字),那家人就摔一碗碟,含有“玉碎”之意,接着便号啕大哭。然后问生病及治疗经过,端出一碗汤水,碗底下有几块钱给报丧人。临别时最忌讳说“再会,再会”,因再会意味着还要再来,而是说“远走,远走”,意思是灾祸离得越远越好。其他丧事,如大殓、头七、断七,与各地无啥差别。
光阴流逝,沧桑巨变。
新年新岁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 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贴春联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 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 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此俗今废。
数罗汉 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
赶鸡睡 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 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 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
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 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中华民族否极泰来,小康取代了贫困。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人文荟萃之处,也成了旅游胜地。
绍兴历来民风淳朴,同时保留着和夹杂着若干落后的封建习俗。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会有所扬弃。
⑹ 绍兴特产作文400子以上
一、绍兴臭豆腐的历史
臭豆腐是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民间休闲小吃,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最风光的时代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一日在吃了王致和臭豆腐后豪情大发,挥笔题下“青方”二 字,使得臭豆腐立即名扬天下,据历史考证慈禧太后也有吃臭豆腐的嗜好,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臭豆腐好吃,究其原因还是那一坛好卤,卤的制作方法极其复杂,不仅仅是用新鲜蔬菜腌制让其自然发酵,而是在其腌制和发酵过程中不断加入各种香料精心调制,没有几年的时间不敢称老卤或好卤,只能称为清卤,一坛好的卤水常常有二十以上的年头.卤在香料的配方上极其讲究,常人一般只是加入黑芝麻、桂皮、八角等,真正的好卤加入的香料有十几种之多,其比例也十分严格,俗话说:有一千个豆腐郎,就有一千种臭豆腐.其含义就是其卤水的配制和年代不同,做出来的臭豆腐味道也就各异了.
一提到绍兴的吃食,好像总是离不开臭的霉的腌的,和清冽明净的鉴湖水,超凡脱俗的西施美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绍兴人,对于这一点,我总是以鲁迅徐文长为榜样,解释为吃的是臭豆腐霉豆腐,出来的却是锦心绣口的好文章.
二、绍兴臭豆腐的特色
臭豆腐是绍兴美食的必修课,但对大多数外地人来说也是最难过的关,它是用苋菜梗汁浸制的,有蒸的也有炸的,炸的比较多见,因为吃起来方便,蒸的就有更多的家常的味道,细品品其实鲜味无穷.爱吃的是闻臭而动,不爱吃的是避之惟恐不及.个中高手吃起来是不用加任何调料,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臭”.现在杭州也有臭豆腐,偶尔也可以解解相思,不过总觉得不如绍兴小弄堂里的够味,笑眯眯的老人守着暖烘烘的炉子,窄窄的巷子里是年长日久的安宁的味道.
三、绍兴臭豆腐的代表
绍兴的臭豆腐,在鲁迅的笔下名扬海内外,绍兴的臭豆腐代表要数咸亨酒店的臭豆腐和鲁迅纪念观的三味臭豆腐,据说三味臭豆腐是绍兴臭豆腐比赛第一名的得主,绍兴吴字坊的臭豆腐也很不错,全国开了很多连锁店.欢迎各位有时间到绍兴好好的品尝绍兴的特色小吃吧
绍兴臭豆腐的几种做法:
臭豆腐制成
原料及配方:
黄豆5kg、辣椒油250g、茶油1kg、麻油150g、酱油500g 卤水15kg、粗盐100g 、熟石膏300g
生产工艺:
(1)制豆腐 将黄豆用水泡发,泡好后用清水洗净,换入清水20~25kg,用石磨磨成稀糊,再加入与稀糊同样多的温水拌匀,装入布袋内,用力把浆汁挤出,再在豆渣内对入沸水拌匀后再挤,如此连续豆渣不沾手,豆浆已挤完时,撇去泡沫,将浆汁入锅用大火烧开,倒入缸内,加进石膏汁,边加边用木棍搅动,约搅15~20转后,可滴上少许水,如与浆混合,表示石膏汁不够,须再加进一些石膏汁再搅.如所滴入的水没有同浆混合,约过20min后即成为豆腐脑.将豆腐脑舀入木盒内,盖上木板,压上重石块,压去水分,即成豆腐.
(2)油炸臭豆腐 将青矾放入桶内,倒入沸水用棍子搅开,放入豆腐浸泡2h左右,捞出豆腐冷却.然后将豆腐放入卤水内浸泡,春、秋季约需3~5个h,夏季约浸泡2h左右,冬季约需6~10个h,泡好后取出,用冷开水略洗,沥干水分,再将茶油全部倒入锅内烧红,放入豆腐用小火炸约5min,一待焦黄,即捞出放入盘内,用筷子在豆腐中间钻一个洞,将辣椒油、酱油、麻油倒在一起调匀,放在豆腐洞里即成.
(3)卤水制法 以用豆豉2.5kg为标准计算,须加清水15kg烧开,过滤后,在汁水内加碱1500g浸泡半个月左右,每天搅动1次,发酵后即成卤水.
⑺ 介绍龙川黄酒作文400字
绍兴黄酒我的家乡绍兴是黄酒的故乡。黄酒也叫老酒,是因为绍兴黄酒有版诱人的芳权香,这种香味会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更为浓烈。
绍兴黄酒有6种口味:甜味,苦味,酸味,辛味,鲜味和涩味。黄酒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其中有一种叫“女儿红”,说起 这个名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民间传闻,“女儿红”用鉴湖水酿制而成,装坛后,把它埋在泥土里,等到女儿出嫁时做嫁装,所以取名“女儿红”。如果你闻到那酒香,一定会垂涎三尺!别急,让我带你去细细品尝。
咸亨酒店是品酒的好去处。酒店门口站着一个孔乙己的雕像,只见他一手拿着酒杯,一手拿着回香豆,面带微笑的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酒店里的架子上放着各种各样的瓶装酒,柜台内也放满了酒坛子,散发着阵阵酒香,酒客们坐在长凳上,喝着老酒,吃着回香豆,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谈笑风生,陶醉在酒的海洋里。
如果你来绍兴做客,一定要品一下绍兴酒,逛一下绍兴城,这会让你回味无穷。
⑻ 关于丹阳黄酒的作文
丹阳黄酒历史悠久,酿造史已有3000余年,境内出土的西周青铜凤纹尊,兽面纹尊以及青铜方卤等远古酒器证明,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已有相当发达的酒文化了。丹阳黄酒的酿造历史,始于西周,声誉秦朝,盛于南北朝,经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悠久历史源源流长。
唐代大诗人李白赞丹阳黄酒“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南国新丰酒,东山小伎歌”,宋代诗人陆游、元代诗人萨都剌、明代文人周玉瓒都曾把丹阳黄酒之美多次写入诗篇。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为丹阳黄酒题:“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春。”原江苏省省长顾秀莲题::“千年佳酿,五洲飘香”,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彭炎题:“丹阳酒、数封缸、酿玉液、益寿康、四海飘香闻亦醉,政明豪饮三百斛。”著名发酵专家秦含章题词“丹阳封缸,万吨佳酿,国家金奖,鲜甜爽香”都表达了对丹阳黄酒的喜爱。
1949年后,公私合营,集丹阳境内福源、源茂、恒升、万兴昌等有名酿酒坊合并,于1958年组建了地方国营丹阳酒厂,企业由小到大,现已发展成为国内甜黄酒生产规模企业。主产品封缸酒、黄酒、老陈酒,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在国内有很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丹阳黄酒系列产品采用本地特产优质糯米,用千年传统工艺结合当代先进技术精酿而成。营养丰富,鲜甜醇香。
⑼ 关于绍兴的传统文化
绍兴来传统文化
越剧自
【越剧】绍兴地方剧种。发源于嵊县(今嵊州市)农村,因嵊县归属绍兴府,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称为"小歌班",只用尺板、笃鼓伴奏,继而逐步增添丝弦和打击乐器,由鼓板指挥,演出时"的笃"之声不绝,俗称"的笃班"。20世纪20年代,以绍兴文戏进入上海,30年代后期改称越剧。在唱腔、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成为全国性一大剧种。它善于表现细腻的思想感情,剧目以爱情和家庭题材为多。不少著名越剧演员,按各自嗓音特点,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为青年演员继承发扬。胡琴板式多样,有慢板、中板、快板、清板、倒板以及十字调、呤嗄调、哭调等,唱腔清丽柔和,委婉动听,富于抒情。
⑽ 绍兴民风民俗作文(简单概括)
一年中主要有两次祭祖活动。一是清明节,主祭人家雇大船将族中男子(包括学童)送到坟上,由族长主祭,宣读祭文,庄重肃穆。祭文有固定格式,开头为“维岁次……”结尾“伏维尚向”,约一百多宇的祭文皆用古文,称颂祖先积德,表达子孙敬仰之意,若子孙有大富大贵者,在祭文中则必有所提及,当时“万家墨面”,祭文中有关子孙近况却乏善可陈。据长者说,将来抗日战争胜利,祭文中就要正儿八经地写上、朗读,为让祖宗地下有知,闻知欣喜。我长大成人后想起,陆游《示儿》的诗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之句,大概就是昔日祭文中固有的套路。祭文总体上墨守成法,倘若国家及家属中有重大事件则要充实于祭文之中,向先祖禀报,这大概就是不变中之变。祭毕,参与祭祀的全船老小回到祠堂吃“上坟酒”(依然只有男子可享用,女子不入席,重男轻女一至于此)。按历来成规,“十碗头”,即十大碗莱肴,如扣肉、扣鸡、清蒸鱼、红烧鱼、肉圆、鱼圆,有糖醋芋艿羹、荠菜豆腐汤、炒小虾等。米饭吃饱,每人有艾饺两只,椒盐饼四只,一般都悄悄地带回家中给母亲及姊妹们分享。正常年景,谁家当年是否丰盛,皆有口头评议。如口碑不佳,群起而攻之,就没有颜面见族人,故办祭祀一般不亏待。轮到祭祀(当地称“当年”)是一大收益,六十亩祭田约可收十七八石大米,办上坟酒及香烛船钱用去三石米左右,可净赚十四五石大米,故对这等美差都争着办,今年二房的某家,明年三房的某人都早早排定。战乱时期,当年的那家向族中打招呼:这年头情况特殊,菜肴差一点了,待太平时期再予补上。人们也就予以谅解,便称:“晓得咯,有数哉。”
再一次祭祖是在正月里,从年二十三送灶神爷至新年元宵节期间,台门里挂出祖宗遗像,点上香烛。祖宗遗像几乎都是官袍官服,难道个个做官?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为了美化先祖而已,约定俗成,不算悖礼。先祖的相貌是否酷如其人?老人们说:“像咯,像咯。”有一天,我见到一位画师正在为一位族中老人画寿像,聚精会神地描摹,笔法细腻,细细端详,形象逼真,周围老老少少眉飞色舞,都说:“像透像透。”
不要以为乡镇无人才,自有专业精进的人士散布于各处,据闻这位画师,自幼善画人物,笔下画像,不乏神形兼备的佳作,后来就专门以画老人寿像为业。我想,千百年前,那时没有照相术,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的形象,大概都靠代代画师传承下来。
在祭祀活动中,还很讲究家族中的辈分,按辈分大小排列前后。有一次有位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大人,称我为“叔叔”,将我引领至前排,与白发苍苍的族长仅相差几步之遥的位置。我当时尚是童稚,而我父亲外出谋事,故我全然不知族中规矩,诚惶诚恐地按别人的指点行礼如仪。事后族中有人告诉我:“你人虽小,但辈分大,族中有人年龄大,但辈分小,他见你还得叫你公公哩!”我们这一带,倪姓约有上百家,辈分是祖宗传下来的,用诗句做不同辈分名字里的嵌字:亦始昭文治,诚正谋家秀。在这之前或以后有什么辈则不得而知,我被告知属“治”字辈,低
于“文”宇辈,高于“诚”字辈。先前,我本以为这十个宇的辈分大概只有我们绍兴马山这上百人家的倪氏家族采用,局限于一隅,谁知若干年中在报刊上发现,署名倪文某、倪治某、倪诚某、倪正某的不乏其人,遍及若干外省,甚至有港、台人,可见分布甚广。或许是同一家族,子孙繁衍,分支众多了。时易势变,现在除家里长幼有序外,与同族人相遇已很少讲辈分了。
读书郎——小官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社会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绍兴因读书而做官的人,历史上不胜枚举。对书香门第的男孩子,人称“小官人”,即未来的“官人”。“小官人”既是尊称,也是爱称。
绍兴这地方,读书的风气很盛,天蒙蒙亮,河边,树下,学龄儿童捧着书本在默读、朗诵,除了规定的课本外,还有不少课外读物,如唐诗、宋词、《幼学琼林》、《三宇经》、《古文观止》、《秋水轩尺牍》等等,对唐诗背诵如流,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俗语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许多人事后体味,幼年读的书,常能长期留于脑海,犹如电脑的存贮。“读书百遍,其理自见”。幼时不知其深切伪涵义,长大成人,历经沧桑,坎坷曲折,渐渐领悟书中的意境,“史接千载,视通万里”,蓦然沉思,豁然开朗。书从来不会白读的,有播种,才有收获。
绍兴人的读书与习字练书法融为一体。五六岁的小孩开始认方块宇,随即习字,从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开始,继则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越写越好,启蒙读物也就深印脑海。练字的同时,心也就静下来了,书也更读得进了,相辅相成。在乡间读书人家,随便找几个人来,几乎都能写得一手好字,颜、柳、米、王各体都有,真可谓野有遗才。
绍兴人讲究读书要读出乐趣来。一是讲究朗读,不仅读出声调韵味,还读出起承转合、文章气势来。琅琅书声中,犹如吟唱一曲曲令人难忘的和美乐章。当读到《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学童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地浸沉在那文中的意境里。二是讲究对仗,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与“一行白鹭”,“窗含西岭”与“门泊东吴”,“千秋雪”与“万里船”对仗工整,启人师法,这种研读,使人情趣盎然。同时提倡同学间对课,如“小江桥,桥面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对日:“大善塔,塔头尖,尖如笔,笔画五湖四海。”“小江桥”与“大善塔”是绍兴县城里的地名和景点。三是前后联相对应,甲同学吟上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乙同学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乙同学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丙同学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接得对的同学受人称赞,他有权利向任何同学提问,包括男女同学可以相互提问,那时封建思想禁锢,男女同学不大相互提问。这种前言接后句的提问,也是一种竞赛,答不出也没关系,别人可以接上去,此起彼伏,欢声四起。激励同学们多看、多读,成为一大乐趣。
学习中老师们还善于用当地历史上名人的故事来激励莘莘学子。老师说:“各位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绍兴什么最出名?”一位学生说:“黄酒。”老师含笑说:“算你对,不过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另一位学生说:“绍兴师爷。”老师说:“接近哉,再想想看。清朝灭亡后,师爷没有哉。”
“人才。”老师眉飞色舞:“对哉,对哉。”老师接着发了一段议论:“我们绍兴这地方,自古以来,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鱼米之乡,酿造之都,旅游胜地,禹王陵、兰亭,闻名全国,诗人贺知章、陆游,画家徐渭(文长)、陈老莲都是名士,清朝二百多年中造就大批绍兴师爷,大多是维护封建社会的文人策士。封建社会败落,他们感应最为敏锐,得风气之先。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最早觉醒的是知识分子,他们是绍兴师爷的后代,有智谋有胆识。他们很多留学外国,能跟上世界的潮流。这一时期就涌现出革命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文学家鲁迅,教育家蔡元培,经济学家马寅初……”
学生们一个个神情专注凝神而听。
老师表示抽空细讲他们的故事。
那时学校里的老师半数左右并非专职小学老师,而是在外地工作的很有学问的人才,如钱庄、银行的经理、襄理,工厂的工程师,报馆、出版社的编辑,甚至大学教员,因回乡避难,临时充当家乡小学的老师,阅历不同,视野开阔,讲课生动活泼,内涵丰富。
“你们知道不知道五四运动?”“噢,不知道。”老师就讲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五四运动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主要主张:要民主、要科学,这是救国的良方;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腐败透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北洋军阀混战,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要在巴黎和会上签卖国条约,五四运动一爆发,挫败了屈膝投降活动。外拒强权,内惩国贼,五四是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影响深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就是我们绍兴人。老师说:“蔡元培是教育家,也是学问家。我们要学习蔡元培,像他那样有出息,做爱国爱民的学问家,就要从小立志,好好学习。”
“你们晓得不晓得鲁迅?”“晓得咯。”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写小说《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杂文千百篇,约几百万字,文章写得好,对封建思想猛烈抨击,要让思想冲破牢笼。鲁迅也是绍兴人,留学日本,学医的,后来从电影里看到日本人杀中国人的头,中国人还围着看热闹,思想麻木到这种地步,鲁迅气极了,决定回国,觉得医治中国人思想上的毛病比医治身体上的毛病还重要,于是写杂文、写小说,唤醒民众。“我们要不要向鲁迅学习?”
“要!”学生齐声应着。
鲁迅也是绍兴师爷的后代,但他的思想好,做人要为老百姓谋幸福。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现在各位小朋友,大家都叫你们是“小官人”,大起来(长大成人)无论做不做官,总之要爱国爱民,要做道德高尚,学问精深的人,那才是有出息。老师还兴致勃勃地讲马寅初青年时卖牛去国外学习的故事。在日积月累中,老师们列举了当地名人忧国忧民,勤奋求学的故事,启迪童蒙,在莘莘学子的心田里播下道德学问的种子,这何尝不是影响深远的劝学篇。
绍兴人好读书,读书人多,好学成风。历史上曾经造就了声名远播的“绍兴师爷”人才群。“存在决定意识”,绍兴师爷曾经是封建王朝的智囊,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也感受到封建王朝行将没落的历史趋势,他们的后代子孙或学生,却站在时间的前列,成为新时代启蒙者,新社会的领路人。这批杰出人才中有投身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有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有科学家竺可桢,有经济学家马寅初,有历史学家范文澜,外交家邵力子,出版家胡愈之……在近现代史上,在
约半个世纪左右,绍兴这地方涌现出那么多人才,群星灿烂,说明绍兴人崇尚知识,与时俱进,洞察世界形势,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继承,大力弘扬。
婚丧事宜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男女间的婚姻基本上还是沿袭封建社会的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也出现了自由婚恋的新风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人年龄在二十左右已谋得一定职业,姑娘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为谈婚论嫁之时,媒人便接踵而至。主要是向女方介绍男方情况,如田有几亩,房有几间,家中父母兄弟姊妹如何,人品如何,但通常不乏溢美之词,什么相貌堂堂,待人和气,忠厚老实,烟酒勿吃,骨牌不识。女方也托人打听,大体尚可,便各自要“生辰八字”然后由瞎子算命,看合不合?通常总说“合得拢的”或“大吉大利”。但瞎子算命这一关是很容易做手脚的,如姑娘不愿意这门婚事,便悄悄托人到瞎子那里花点钱疏通,说如有某年某月生的人来算命,问可否结婚,请帮忙阻止。到时遇到有人上门,果然问询该门婚事,瞎子便委婉地说:“啊,相冲相克。”只要说到又冲又克,这家人家便放弃了这门亲事。其所以要“委婉”,是为了不露有人作梗的痕迹。如“生辰八字”经瞎子核准大吉大利,便定下吉日良辰订婚或结婚。此前男方送生辰八字给女方,女方也送生辰八字给男方,日:“交换红绿帖子。”男方向女方送财礼,女方则将这财礼置办嫁妆。女方如系有钱人家,嫁妆办得丰厚,贴钱嫁女。通常人家,财礼款高于嫁妆,留下一定余额,为女方之兄弟将来娶亲时用。
战乱年代,喜事简办,至亲好友到场,三五桌而已,据说太平年间婚事办得颇铺张。当年绍兴有些人专门操办喜庆事宜,被称为“惰民”。“惰民”者为堕落之民的简称,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打仗,陈友谅败,士兵投降,朱元璋罚陈友谅子孙及部下的兵卒降为堕民,子孙世世代代做操办婚丧之事,女的则称“老熳”。绍兴多官府人家,老熳们与台门里人家相匹配,她们把为台门里人家服务视为专利,即使台门里人家已衰落,她们还是以“老爷”、“太太”相称。台门里办婚事,老熳们一到,顿时热热闹闹,她们投人所好,净说好话。说福寿双全,说小少爷将来肯定有出息,扶新郎新娘入洞房,说早生贵子,还请族中有福有寿的老人为新婚夫妇祝福,台词由老熳向老人耳语口授,只听得“多福多寿多男子,亦富亦贵亦康宁。”老熳扶老人上楼则说老爷“步步高升”,搀醉酒的人则说“人生难得几回醉,有醉便是福”,总之服侍得举办喜庆人家舒舒服服,开开心心。临走时自然得到相应的赏金,几块银元,甚至一只金戒指,困难时期,有时只给几斗米钱或一段绸料、布料。老熳决不计较给的多少,而是长远着眼。说台门里的人家将来必有生发之日。在落难的时候,听到这种安慰的言词,使人长久的铭记。
办丧事,丧家开出一张单子,常常需要通知周围一二十里的相关亲友,便委托人外出报丧。报丧人手夹一把雨伞,与平常持伞姿态不同,报丧是晦气的事,找到相关人家前,先打听好门牌,不致踏错门槛;跨进丧家的亲戚家,要说某某人“老了”(讳言死字),那家人就摔一碗碟,含有“玉碎”之意,接着便号啕大哭。然后问生病及治疗经过,端出一碗汤水,碗底下有几块钱给报丧人。临别时最忌讳说“再会,再会”,因再会意味着还要再来,而是说“远走,远走”,意思是灾祸离得越远越好。其他丧事,如大殓、头七、断七,与各地无啥差别。
光阴流逝,沧桑巨变。
新年新岁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 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贴春联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 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 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此俗今废。
数罗汉 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
赶鸡睡 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 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 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
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 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中华民族否极泰来,小康取代了贫困。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人文荟萃之处,也成了旅游胜地。
绍兴历来民风淳朴,同时保留着和夹杂着若干落后的封建习俗。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