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预防瘟疫
1.接种减毒疫苗,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国医学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
如上所述,中国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瘟疫的。千百年来的抗疫实践证明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即使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预防现代瘟疫使用的方法仍然大同小异。最近对SARS的预防又一次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应该看到,近百年来,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发展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付瘟疫的办法愈来愈多,手段也逐渐提高,其结果是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寿命明显升高。现在人类可以骄傲的说在同病魔的斗争中人类已经真正做到了“道高一丈”。但是,切切不要忘记,瘟疫向人类的进攻从来没有停止过,瘟疫不时还会司机发动反击,而不时出现“魔高一尺”的情景。人类注定要同病魔长期共存。
❷ 雄黄酒能防蜘蛛,虫子吗
不能,传说防妖。
建议买杀虫剂,蜘蛛别杀,是益虫。
❸ 古代人是怎么抗击瘟疫的
古代的瘟疫和防疫措施
古代的饮食和医疗条件跟不上,时常瘟疫横行,有些甚至改变了历史。
从东汉灵帝年间至西晋武帝年间,爆发大规模瘟疫20次以上;北宋167年间爆发了大规模瘟疫59次;南宋152年里爆发了15次大瘟疫;明朝277年里,共爆发大规模瘟疫75次,其中明末的鼠疫,更是直接催生了明末大起义;
清朝享国的296年间,也有78年爆发过大瘟疫。
无论中外,每当“瘟疫”大流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都是最真实的写照。
面对破坏性极大的瘟疫,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重视,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手段。
第一招:控制源头
可是,身体的病痛一旦超过了人的承受阈值,自我催眠就没用了,怎么办?那就只能依靠药物了。
熟悉魏晋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那个时代的文人士大夫流行五石散,而五石散最初针对的“病”,正是当时流行的大瘟疫。
它和鸦片一样,能让人产生幻觉,莫名兴奋,如此一来,病就算依然在,但感觉却是不同的。
但这东西也和鸦片一样上瘾,魏晋风骨中的嵇康大冬天穿着单衣,身上流汗不止;刘伶喝醉酒后裸奔,这些癫狂的姿态,恐怕都和用药过量有关。
不过那年月想要配出五石散来可不容易,也只有士大夫才能玩得起。
至于这五石散的功效吗?仍然是“然并卵”!
五石散一直流毒了几百年,直到唐代的医药界泰斗孙思邈,大手一挥说“不许再吃”,才被彻底废除。
其他操作
除了上面这些常规、非常规的手段外,民间还有吃五毒饼、喝酒等操作。
简单说一下,这里五毒饼可不是真的拿“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五种毒物做的食物。就像老婆饼里没有老婆一样,人家五毒饼也不过是在皮面上刻了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里面的馅其实是玫瑰的!
说白了,这“铁面柔肠”的五毒饼,就是食物界的门神。祈福的意义,远大于杀毒的效果。
再来说下喝酒“克制”瘟疫的方法,酒的品类大体分为屠苏酒、雄黄酒、菊花酒。
“春风送暖入屠苏”里的屠苏酒,据传是华佗创始,配方相当复杂,内中还包含剧毒成份,基本属于以毒攻毒的“化疗”范畴。
类似效果的,还有参杂雄黄的雄黄酒,就是《新白娘子传奇》里,逼迫白娘子现出原形的那种酒。
此外,“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对于古人来说,重阳节可不是光看菊花,人家还要喝菊花酒来增强免疫力。
总之,在古人眼中,喝酒不但解愁,还能解毒。
瘟疫这个人类大敌,我们与之斗了几千年,阶段性胜利有那么一点,但我们也从未占据压倒性优势。
这伙不见踪迹的敌人,总是“来了又走,去了又回”。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靠谱、不靠谱的斗疫法,似乎都能从古代找到影子。
当然,古代的一些方法也不全是“伪科学”,而且,古代老百姓探索的寻找源头、集中隔离、控制扩散和加大医疗投入等措施,放在现代也依然实用。
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还是要相信科学治理范畴的内容,不信谣、不传谣,遵照权威医师的意见,不出门、勤锻炼、强体魄、严防护、少接触,这样才能有效遏抑疫情的蔓延。
❹ 雄黄酒的民间习俗
习俗一:插艾草挂香囊 作用:驱蚊虫防感冒
过端午,很有的讲究。“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这一天天一亮,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要插上两根艾草和菖蒲,艾草能避邪气。
另外,家长会给孩子挂个香囊,也是可以辟邪驱瘴气,香囊用到的中药有川芎、白芷、苍术、冰片、薄荷,每味各5克。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室内或车内。
上海一位中医科主任蔡德亨教授说,从中医角度讲,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中医认为香囊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防蚊防病的作用。孩子们将香囊悬挂在胸口,可以闻闻可以驱蚊,另外,可以预防感冒。
习俗二:喝雄黄酒 副作用:会引起贫血(待考究)
端午这一天,人们要聚在一起喝雄黄酒,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国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辟邪,让自己不生病。蔡德亨教授说:“雄黄酒里含有砷,这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喝了会抑制造血功能,会造成贫血。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雄黄具有腐蚀作用。”
但含砷元素并不能说明雄黄有毒,雄黄与砒霜的分子结构不同,就决定两者不同的化学性质。就例如硫酸钡和氯化钡,分子结构不同决定两者毒性完全不同。
习俗三:吃五红作用:增加阳气,多数是文化意义
在端午节中午要吃五红,到底是哪五红呢,在君和堂门诊大厅的端午节展示区内,记者看到了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和黄鳝,吃五红是为了吓退蛇、蜘蛛、蝎子、蜈蚣还有壁虎这五种毒物,希望它们不要进自己的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中华文化学院特约研究员吉文辉,吃五红是过端午的一个重要议程。这个端午习俗很有讲头,这个传统不能丢。端午,其实告诉人们,盛夏即将来临,提醒老百姓要注意防病祛虫。这些红菜主要增加人们的阳气。当然,更多的是文化意义上的端午。
❺ 雄黄酒可以防虫,蜘蛛,吗
应该是可以的吧 我记得雄黄酒 对虫子的咬伤是很好用的
不过为什么要防蜘蛛呢?
蜘蛛可是益虫 一般都是在家里吃光了虫子 自己就走了
❻ 中国端阳节有用雄黄酒灭五毒的习惯,那么雄黄酒可以饮用吗
不可复以的。
我国制不少地区有过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惯,端午节这天的中午和晚上,把雄黄放到酒中饮服,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据说可消毒杀虫,防范蛇、虫、蜈蚣所伤。其实这样做很危险。
雄黄的主要成分为硫化坤,是提炼砒霜(雄黄以红黄色状如鸡冠者质较纯粹,如为白色结晶或碾碎时外红中白者,均为含有砒霜之明征)的主要原料。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如果把雄黄酒加热后饮服,则危险性更大。
雄黄中毒的主要症状为上吐下泻。中毒后的急救方法,可用防已9克,或生甘草1份、绿豆2份,煎浓汁频服。
❼ 洒一次雄黄酒预防蜈蚣和蛇能管几天
四五天
❽ 古代的人们认为,所有这些活动,连同喝雄黄酒,都能有效防病驱邪,促进生活安康。英语翻译,不要网上的
All of these activities, together with the drinking of realgar wine, were regarded by the ancients a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disease and evil, and promoting health and well-being.
Ancient people believed that all of these activities, along with drinking realgar wine,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disease and evil, and promote health and well-being.
❾ 古代叶天士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瘟疫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
宋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温疫的治疗方法。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❿ 悬之门上,以避鬼魅。焚香草,饮雄黄酒,以避邪疫。 意思
悬挂在门头上,避鬼魅。焚烧香草,喝雄黄酒,用以驱邪和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