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鄂州的民间习俗主要有哪些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和其他方面。
1. 春节
正月初一
自古抄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这一天。是日,人们鸡鸣而起,于庭前烧响竹筒(即“爆竹”,今为燃鞭炮),以辟除山臊(传说中的一种让人生病的怪人)、恶鬼。全家老小端正穿戴,拜神祭祖、拜年,以祝贺新春的到来。门两边,挂上桃符。唐宋以后,门上变成了李世民的两位大将——秦叔宝、尉迟恭的形象,以此驱逐鬼魅瘟疫。而门神的出现,无疑是我国民间年画的滥觞。鄂州民国时期还保留有挂桃符的风俗,即职业宗教人员到每家每户的门上挂上画有符的桃木板,并收取一点金钱。这一天要敬奉椒柏酒、屠苏酒,喝桃汤水,吃麦芽糖、五辛菜,服“敷于散”。喝酒先从年纪小的喝起,因为年轻人过年意味着长了一岁,先喝酒有祝贺之意;老年人后喝意味着又失去了一岁。“五辛菜”是食用五种有辛味的菜(葱、蒜、韭等类)来使五脏之气通畅;“敷于散”则是将五种中药碾成的粉末用干净的井水吞服。鄂州拜年风俗有着次序上的规定:初一为父党,即为父辈的亲属拜年;初二为母党,即外孙拜外祖父母、舅父母的年;初三为妻党,即女婿拜岳父母的年;初四以后为姑、姨家或同辈互拜。同时有诸多禁忌,如初一至初三不得倒垃圾,否则即为“破财
Ⅱ “被雄黄酒浸泡过的神话”指的是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是-----
四大民间传说为:《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专蛇传》
楼主所问属的是《白蛇传》,许仙听从法海的话引白素贞喝雄黄酒,之后白素贞现出蛇妖原型,法海把许仙藏如金山寺中,白娘子来寻夫与法海打斗起来。白娘子施法术,霎时大水滚滚,虾兵蟹将成群一齐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为长堤拦水,水涨堤也长。白娘子不能获胜,只得与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炼,等待报仇机会。后许仙逃出寺来,法海又使法术将白娘子镇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后来,青蛇击倒雷峰塔,与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进螃蟹腹中。白娘子与许仙又恩爱地生活在一起。
Ⅲ 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哪个是被法海压在雷锋塔下的
白素贞来:中国古代民间爱情传说《白蛇自传》的女主人公。
经观音点化,与许仙邂逅于西湖断桥,而后一见钟情,结为夫妻。
有一次端午节,白素贞喝下雄黄酒现出原形,变成一条大白蛇,吓得许仙魂不附体而死,白素贞为救夫婿,上天四处苦寻起死回生仙药,盗取灵芝仙草,后来经南极仙翁相助,成功救活许仙。
金山寺僧法海蛊惑许仙,离间其夫妇,许仙听信谗言,弃家出走于金山。小青陪伴白素贞至金山索夫,与法海发生争斗,苦战不胜,白素贞拼出全力,和法海比武斗法,致使水漫金山,挽回了许仙。不料法海却总是不依不饶,仍用强力拆散他们,后把白素贞镇压在雷峰塔下。二十年后许仙与白素贞的儿子许仕林(文曲星转世)中状元孝感动天,白素贞终得出塔,飞升大道,位列仙班。
Ⅳ 人类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危害巨大的病毒
美国研究进化、寄生虫、遗传等主题的科普作家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一书中说:“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
病毒改变生活,抗疫改写历史。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给中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严重的影响。如何客观地看待人、病毒与自然的关系,引发中国文物博物馆界人士的思考。
铭记战疫历程,传递抗疫正能量。
由国家文物局支持、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主办的“启示——人类抗疫文明史”主题展览2020年6月份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展期将持续至7月19日。
这是一个战疫主题的专门展览,计划在国内多家文博单位巡展,辽宁省博物馆是首站,包括75块图板、7部古籍和40件文物一一呈现。
中国速度与实力:火神山医院加紧建设
武汉火神山医院于2020年1月24日开建,2月1日建成,2月2日上午验收交付。这就是中国的“火神山速度”,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拥有1000张床位的大型医院仅用十天便建成使用。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传染病始终尾随人类文明的脚步,
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医学的进步,人类不断修正对传染病事件的认知与对策,积累有益经验,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举措,逐渐把握主动性。
人类在抗争中不断反思、积极应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奋斗不息。
Ⅳ 蛇为什么怕雄黄
雄黄是一种胃毒剂,蛇对它反应非常敏感;但是加入酒精后的雄黄驱蛇更远,效力更大,原因是乙醇可以作为“稀薄剂”增强雄黄的挥发。
雄黄既有毒又解蛇毒,既可内服(一般不内服)、又可外擦(外用为主)。毒蛇虽毒,但它遇上雄黄,也会中毒(各种蛇都是如此)重者也可死亡,所谓雄黄酒,就是酒中加入适量的雄黄,它是一味中药酒,所以除了防蛇以外,雄黄粉的用处还有很多。
(5)民间喝雄黄酒扩展阅读:
蛇是冷血动物,外界环境的温度决定了蛇的生活能力。蛇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高低而变动,因此对周围环境温度极为敏感。蛇的活动温度是10〜35℃。
春天来临时,当环境中的气温 逐渐上升到10℃以上时,蛇会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随着温度 的进一步提高,它们的活性也日益旺盛,开始摄食、交配、生长发 育等;而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5℃以上时,它们也会感到不舒服, 这时会进人避暑状态,常到阴凉处栖息或到水中洗澡;
到了10月中下旬,外界气温下降,蛇会渐渐地减少采食量、降低活性;当温 度进一步下降,达到13℃以下时,它们就会寻找温暖干燥的地方, 进人冬眠状态。
这时往往是几十条甚至上百条蛇聚集在一起,通常 会聚集在地势高燥处的洞穴里或者是树洞里越冬,这样可以使温度 升高几度,并且能减少蛇体内的水分散失。这个在野外聚集了大量 蛇的地方,我们通常称之为“蛇窝”。通过群居可以保温和维持蛇 体湿润,对提高成活率与繁殖均有益处。
Ⅵ 白族生活的习俗
1、白族礼仪习俗
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爱幼,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白族喜欢敬茶待客,同样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
2、白族节庆习俗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三月街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闻名遐尔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
3、白族婚俗习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绕“8”字。
4、白族饮食习俗
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白族大都喜饮酒、饮茶。
(6)民间喝雄黄酒扩展阅读
白族禁忌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禁止在河里洗屎布、禁止向河里扔废物或倒垃圾,禁止向河里吐口水,禁止堵塞水源。忌在长辈面前说丑话脏话,忌外人闯入产妇房间,忌孕妇进入新房。忌坐在门坎上,忌向火塘吐口水,忌在水溏边吹树。
Ⅶ 雄黄酒的民间习俗
习俗一:插艾草挂香囊 作用:驱蚊虫防感冒
过端午,很有的讲究。“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这一天天一亮,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要插上两根艾草和菖蒲,艾草能避邪气。
另外,家长会给孩子挂个香囊,也是可以辟邪驱瘴气,香囊用到的中药有川芎、白芷、苍术、冰片、薄荷,每味各5克。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室内或车内。
上海一位中医科主任蔡德亨教授说,从中医角度讲,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中医认为香囊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防蚊防病的作用。孩子们将香囊悬挂在胸口,可以闻闻可以驱蚊,另外,可以预防感冒。
习俗二:喝雄黄酒 副作用:会引起贫血(待考究)
端午这一天,人们要聚在一起喝雄黄酒,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国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白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失去控制现出原形。所以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辟邪,让自己不生病。蔡德亨教授说:“雄黄酒里含有砷,这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喝了会抑制造血功能,会造成贫血。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雄黄具有腐蚀作用。”
但含砷元素并不能说明雄黄有毒,雄黄与砒霜的分子结构不同,就决定两者不同的化学性质。就例如硫酸钡和氯化钡,分子结构不同决定两者毒性完全不同。
习俗三:吃五红作用:增加阳气,多数是文化意义
在端午节中午要吃五红,到底是哪五红呢,在君和堂门诊大厅的端午节展示区内,记者看到了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和黄鳝,吃五红是为了吓退蛇、蜘蛛、蝎子、蜈蚣还有壁虎这五种毒物,希望它们不要进自己的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中华文化学院特约研究员吉文辉,吃五红是过端午的一个重要议程。这个端午习俗很有讲头,这个传统不能丢。端午,其实告诉人们,盛夏即将来临,提醒老百姓要注意防病祛虫。这些红菜主要增加人们的阳气。当然,更多的是文化意义上的端午。
Ⅷ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第一个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传说织女是天上的一个神,而牛郎只是一个凡人,织女去人间游玩在湖中洗澡时,衣服被牛郎误拿了去,两个人一见钟情,渐渐爱上了对方。可是天庭当中是不允许神仙与凡人恋爱的,于是玉帝下令派人将织女给抓了回来。织女走后牛郎天天都思念不已,于是想方设法地去追寻,就算受到阻碍也毫不退步。最终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感动了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在七夕的时候相聚一次,这就有了鹊桥相会的传说。
第4个故事,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个故事发生在秦朝,秦始皇号令全国劳动力一起来修筑长城,范喜良在逃脱的途中遇到了孟姜女,两个人一见钟情,决定结为夫妻。可是在新婚当夜,范喜良被官府抓走去修长城去了,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孟姜女十分思念丈夫,于是决定亲自去寻找,最后在长城脚下意外得知自己的丈夫已经死了,并且埋葬在长城之中。
知道真相后的孟姜女便在长城脚下哭了起来,这一哭就是三天三夜,后来长城附近狂风大作,长城忽然有一段地方坍塌了下来,里面竟然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在绝望的过程中选择了投海自尽。后人都被他们之间的爱情所感动了,于是在那里设立了孟姜女庙,经过的时候都会进来参拜。
Ⅸ 在有些农村,端午节还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什么
吃咸鸭蛋、喝雄黄酒,这个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其实这些都是属于“五黄”之一的。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主要是流行于江南等地。所谓“五黄”指的是五种名字带有“黄”音的食物,它们分别是指咸蛋黄、雄黄酒、黄瓜、黄鳝和黄鱼。
在以前民间,就会吃五黄餐,也就是把这五种食物混在一起食用。原因是中医理论上认为,而在中午的时候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吃五黄餐,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还能抑制霉运。
其实在民间除了吃五黄的习俗以外,有些地方还有吃“五红”的习俗,它们分别是指: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和雄黄酒,原因也和吃五黄差不多,民间认为在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或“五黄”,那么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Ⅹ 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应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春节祭祀,春节源于巫术仪式,春节源于鬼节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祭拜天地,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岁首,后来叫“春节”!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年”!年是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凶兽,头长尖脚,凶猛异常,每到除夕之夜,就会出来伤害人和牲畜。人们为了把年驱赶走,到除夕那天,就家家户户放鞭炮,穿红衣服,贴对联,敲锣打鼓把年吓跑了。所以也叫“过年”!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间,也就是立冬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也叫民族扫墓节,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于每年的4月5日为国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天气,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午节”。此外还有“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祭祀日。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团圆节”等,因在农历八月十五,又恰值三秋之半,故得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所以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近代已成为和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的习俗,也衍生了一个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中秋节以祈盼团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丰收幸福之美好而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