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丁公藤风湿药酒的用法用量
口服,1次10~15毫升,1日2至3次;外用,擦患处。若有肿痛黑瘀,
用生姜捣碎炒热,加入药酒适量,擦患处。
② 丁公藤风湿药酒的制备方法
以上二十五味,丁公藤蒸二小时后,与桂枝等二十四味,置容器内,加入白酒4.25升,密闭浸泡,浸泡期间加温2至5次,每次使浸泡液达35℃,浸泡四十天,滤过即得。
③ 如何泡治疗风湿的药酒
风痰麻木风湿药酒--《疡医大全》卷二十八引江仍度方
【处方】大生地10两,酸枣仁(炒),当归身2两,海桐皮2两,羌活2两,川萆薢(风湿加此2味)2两,地骨皮1两5钱,川牛膝1两5钱,桂枝5钱,甘草5钱。
【制法】火酒20斤,窨7日后,即可服。
【功能主治】壮筋骨,健步履。主治风痰麻木,并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每饮2-3小杯,不宜过多。
【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八引江仍度方丁公藤风湿药酒--《中国药典》一部
【处方】丁公藤1kg,桂枝30g,麻黄37.5g,羌活3g,当归3g,川芎3g,白芷3g,补骨脂3g,乳香3g,猪牙皂3g,陈皮13g,苍术3g,厚朴3g,香附3g,木香3g,枳壳20g,白术3g,山药3g,黄精8g,菟丝子3g,小茴香3g,苦杏仁3g,泽泻3g,五灵脂3g,蚕砂6.5g。
【制法】以上二十五味,丁公藤蒸二小时后,与桂枝等二十四味,置容器内,加入白酒4.25升,密闭浸泡,浸泡期间加温2至5次,每次使浸泡液达35℃,浸泡四十天,滤过即得。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跌仆损伤。
【用法用量】口服,1次10~15毫升,1日2至3次;外用,擦患处。若有肿痛黑瘀,用生姜捣碎炒热,加入药酒适量,擦患处。
【注意】孕妇禁内服,可外擦患处,但忌擦腹部。
【摘录】《中国药典》一部
④ 丁公藤风湿药酒的简介
方剂名称:丁公藤风湿药酒 处方来源:《中国药典》一部。
方剂主治: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痠痛,跌仆损伤。
方剂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用药禁忌:孕妇禁内服,可外擦患处,但忌擦腹部。
⑤ 丁公藤风湿药酒的介绍
方剂名称:丁公藤风湿药酒 处方来源: 《中国药典》一部。方剂主治: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痠痛,跌仆损伤。方剂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药禁忌:孕妇禁内服,可外擦患处,但忌擦腹部。
⑥ 治类风湿药酒特效药方
风湿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周期很长,有的患者甚至需要终生服药,药物的种类专也比较多属,需要综合治疗。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用一些中药泡酒也可以缓解症状,具体的有常用的国公酒和史国公酒,丁公藤风湿药酒等等,效果都还可以,可以结合自身状况使用。
⑦ 丁公藤的作用
丁公藤,中药名。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或光叶丁公藤Erycibe schmidtii Craib的干燥藤茎。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中文学名
丁公藤
别称
麻辣子、包公藤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快速
导航
性 味:归 经功 效主 治相关配伍用法用量禁 忌炮制方法生理特性产 地相关论述
入药部位
植物的藤茎。
性 味:
味辛,性温。
归 经
归肝、脾、胃经。
功 效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主 治
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相关配伍
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可单用酒水各半煎服;或与桂枝、麻黄、当归等制成酒剂,以治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如丁公藤风湿药酒。(《中国药典》)
用法用量
3~6g,用于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禁 忌
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干燥。
生理特性
攀援藤本,长可达10米以上。幼枝被密柔毛,老枝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2厘米;叶片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长5~15厘米,宽2~6厘米,先端钝尖、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边全缘,两面均无毛;干时通常呈铁青色或暗绿色,下面有光泽,具小斑点,侧脉每边5~8条,在下面微凸起。6~8月开花,总状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8厘米,密被锈色短柔毛;花小,金黄色或黄白色,两性;萼片5,卵形或阔卵形,先端圆钝,外面被褐色柔毛,宿存;花冠浅钟状,长9~10毫米,5深裂,裂片2裂,外面密被紧贴的橙色柔毛;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上,花药卵状三角形,顶端锥尖;子房1室,胚珠4。浆果球形,直径1.5~2厘米。种子1粒。
产 地
⑧ 丁公藤风湿药酒有什么作用
你好,丁公藤风湿药酒的成分:丁公藤、桂枝、麻黄、羌活、当归、川芎、白芷、补骨脂、乳香、猪牙皂、陈皮、苍术、厚朴、香附、积壳、白术、山药、黄精、菟丝子、小茴香、苦杏仁、泽泻、五灵脂、蚕沙、白酒。
⑨ 丁公藤风湿药酒的药物组成
丁公藤1kg,桂枝30g,麻黄37.5g,羌活3g,当归3g,川芎3g,白芷3g,补骨脂3g,乳香专3g,猪牙皂3g,陈皮属13g,苍术3g,厚朴3g,香附3g,木香3g,枳壳20g,白术3g,山药3g,黄精8g,菟丝子3g,小茴香3g,苦杏仁3g,泽泻3g,五灵脂3g,蚕砂6.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