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產紅酒和進口紅酒的區別比如味道,口感什麼的。
這個要由層次來論:
首先:是20~150元,這個級別的
國產葡萄酒比不上進口葡萄酒,原因很簡單,進口葡萄酒在這個級別無論怎麼說,都是100%的葡萄汁,但是國產紅酒很多都不是純的葡萄酒,而是葡萄酒飲料,
沒得比,而且進口葡萄酒也基本不會出現在40元以下,如果出現,基本和假的差不多了
其次:150~300或者400之間,國產紅酒和進口紅
酒血拚的比較厲害,國產紅酒略微占據優勢,市場是主要原因,從本質上講,在這一級別里有的是純國產(葡萄是中國的,也是在中國釀造的),有一部分是進口的
(葡萄是國外的,灌裝是在中國),實際上還是國外的酒,不過張裕等大廠家基本上還是能守住底線的。但是其它的次一級的廠家基本就不行了。
第三:300~1500之間,唯有張裕等幾家大的葡萄酒公司有這種精裝級別的,但是國外的這種級別的酒非常多,中國2~3種,國外的級別200~1000種左右吧,這些酒不是論包裝,而是是實實在在的口感和根源,確實差了很多,國產在這個級別基本上已經輸了。
第
四:1500~10萬元級別:一般是到2萬,但是拍賣會什麼的,會有更高的!這個級別國產一個都沒有,國外紅酒大概能找出100~300款左右,法國可以
占據2/5強,義大利占據1/5,剩下的2/5由美國、澳洲、加拿大三個國家平分,沒有其它國家的任何事情,中國就更不用說了,這些國家都是酒本身值這個
錢,而不是包裝,如果有這個級別的,如果中國可能有的話,估計包裝值15000,酒就值500吧!
當然以上的級別,跟我們的消費水平也有關系,畢竟國外的消費水平要高很多,而且我們國家徵收的關稅也很多,還有歷史,國外葡萄酒可能有幾百年的工業化歷史,國產還是近現代的事情,但是刨除這些因素,我的分析應該是比較准確的!
⑵ 國產紅酒跟進口紅酒有什麼區別
進口葡萄酒與國產葡萄酒的區別: 1.選用的葡萄品種不同 進口葡萄酒:進口葡萄酒用的是釀酒用的葡萄,這種葡萄生長在南北半球的葡萄酒帶,一年收成一次,皮厚、果肉少、汁多、顆粒小。釀酒葡萄的種植在國外是受法律保護的,如果今年受到蟲災或是旱災,政府若不下令澆水或是打農葯,那麼庄園主是沒有權利這樣做的,如果是自己自作主張,違反了規定,那麼5年這里都不可以使用AOC。AOC是葡萄酒的最頂級,以法定產區控制命名的。釀酒用的葡萄樹一般不能澆灌,並且喜歡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葡萄根會自己扎入土中,15-20公分處找水吸養,這樣的葡萄才具有豐富的營養。 國產葡萄酒:食用葡萄一般生長在亞熱帶和溫帶,一年可有1-3次收成。天生肉肥汁多且皮薄籽小,講究的是口感,它的生理狀態與釀酒葡萄相去甚遠。食用葡萄樹生命一般在10-30年左右。須要經營澆水,葡萄根會橫向發展,吸水較多,吸養較少。食用葡萄釀酒會產生令人難以接受的特殊氣味。 2.釀造工藝 進品葡萄酒:葡萄酒是唯一的天然發酵酒類,他不需要依靠外力就可以自行發酵轉變成酒,當酒精達到一定度數時,天然發酵自然停止。葡萄酒中的酒精全部是由葡萄中的糖份轉化的,所以其中不需要添加糖和酒精。 國產葡萄酒:因為是國產葡萄酒用的食用葡萄釀造,所以糖度低,需要人工加入糖或酒精,這樣就會在酒里留下雜醇,喝完以後容易上頭。 3.年份 進口葡萄酒:酒瓶上標有的年份指的是葡萄收成的年份,每一年收成的葡萄是有限的,所以釀的酒也是有限的。如果這一年的葡萄酒都賣完了,那麼就再也買不到這款酒了。 國產葡萄酒:國產葡萄酒上標有的年份已經和葡萄酒的名稱成為一體的了,例如**1999,表示這瓶酒的名字就是**1999,而不是1999年採摘的葡萄。
⑶ 國產紅酒和進口紅酒有什麼區別
很負責的告訴你~製作工藝精細部分是不同的~中國的紅酒業還達不到普及化貧民化~專在法國紅~澳洲屬~義大利~紅酒就是普通的餐飲用酒!
而且進口紅酒以舊世界為例~口味的多元化~是新世界紅酒無法比擬的!
(所謂的舊世界就是1885年以前就已經成立的酒庄以及釀造商)
⑷ 進口紅酒和國產紅酒的區別
一、釀造技術區別
相比國外那些幾百年,上千年的釀酒技術傳承的國家,我國葡萄酒/紅酒行業才興起幾十年,其文化及技術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的。
目前我國紅酒的生產方式上面,都是採用現代釀酒技術,直接利用機器進行工業生產,生產出來之後,直接進行灌裝,進入市場銷售。而國外葡萄酒(紅酒)釀造一般要要經過橡木桶長時間陳釀的,所以說,在酒的品質上面二者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了。
以上是傲魚紅酒酒庄對「國產紅酒與進口紅酒的區別」的回答。
⑸ 國產的紅酒與進口紅酒有什麼區別
如果都是普通紅酒的話那區別不大,如果跟名庄酒比的話,釀酒工藝雖然差不多,但是回土壤,答葡萄藤年齡,栽培方法,橡木桶質量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國外酒庄一般都是世代經營,歷史悠久,光是葡萄藤年齡就已經讓國內酒庄望塵莫及了。您可以上酒窩網了解一下名庄酒的歷史,工藝等等。
⑹ 進口紅酒和國產紅酒的最大區別在哪裡
一、釀造技術區別
相比國外那些幾百年,上千年的釀酒技術傳承的國家,我國葡萄酒/紅酒行業才興起幾十年,其文化及技術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的。
目前我國紅酒的生產方式上面,都是採用現代釀酒技術,直接利用機器進行工業生產,生產出來之後,直接進行灌裝,進入市場銷售。而國外葡萄酒(紅酒)釀造一般要要經過橡木桶長時間陳釀的,所以說,在酒的品質上面二者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了。
以上是傲魚紅酒酒庄對「國產紅酒與進口紅酒的區別」的回答。
⑺ 同樣是紅酒,為什麼進口和國產這么大差別
進口紅酒,特別是舊世界國家的紅酒與國產紅酒在產業鏈不同,造成很多差距。舊世界國家(法國、義大利、德國)他們葡萄酒的產業鏈大都是統一的,從葡萄樹的種植、管理、採摘、釀造都是在同一的酒庄完成,追求的利益是「品質」。國產紅酒的產業鏈是分開的,農民種葡萄,紅酒廠家收購葡萄酒釀酒,他們追求的利益是分開的,不統一。果農追求產量,廠家追求「質量」。
進口紅酒和國產紅酒的區別如下:
法律不同
以法國為首的舊世界國家葡萄酒生產過程執行的是法律標准,國產紅酒執行的是行業標准。
世界上各知名紅酒生產國早已有嚴格而詳盡的有關紅酒的法律條文,從葡萄品種的選擇、種植的方式、採摘到釀造方式以及陳釀方式等過程中都有嚴格法律約束。例如法國在1935年通過了大量關於葡萄酒質量控制的法律。這些法律建立了一個原產地控制命名系統,並由一專門的監督委員會(原產地命名控制管理局)來管理。因此法國擁有了一個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命名系統,以及最嚴格的關於葡萄酒製作和生產的法律。
我國現在在葡萄酒管理機制上還十分的不足,2004年中國出台了《中國葡萄酒技術規范》,規定本身就與國外有很大差距,而且一直沒有落實到企業執行,企業基本上是處於無序化生產狀態。在2008年1月1日起才開始實施的強制性葡萄酒新國家標准,我國葡萄酒行業的國際化之路依然漫長。
葡萄原料不同
葡萄酒是種出來的。
釀制紅酒的葡萄原料決定著紅酒的質量,好的葡萄是釀造好的紅酒的基本前提。國產紅酒與進口紅酒在原料上的差異,是導致其內在品質差距的直接原因,其中的根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葡萄園的環境不同
我國的葡萄種植起步晚,而且在葡萄種植地區的選擇上沒有其它國家那麼講究。葡萄的種植除了我們平時注意的光照時間和降水量,還有一個對葡萄酒質量起決定性因素的是地質環境。沒有豐富的礦物質,或者說在地下2-3 米以後沒有充足的鈣,及一些其它的對葡萄樹有益的礦物質來滋養葡萄樹,即使國內葡萄樹的年齡逐漸起來了,但是質量還是難以提高。國外的老葡萄樹之所以釀出來的酒好,是因為老的葡萄樹樹根扎的深,而且有豐富的礦物質的地區產出的酒往往等級很高,質量很好。國內這方面的管理和檢測基本是空白。
(2)葡萄園的管理方式不同
在我國,由於土地國有政策,土地大都分散在農民手中,釀制葡萄酒所需的大量葡萄原料只能夠由果農分散種植,在收獲的季節由各釀酒公司負責收購。由於果農的分散種植,難以實現真正的統一管理,果農們總會按照各自的方式管理,不斷地澆水,葡萄根會橫向發展,吸水較多,而吸取的養分較少,化肥、農葯無限定,採摘時間也與品質無關。這必然導致葡萄原料的質量參差不齊,而且絕大多數果農的栽培管理經驗都很有限,部分人還有抗拒西方釀酒葡萄的栽培方式的心理,這樣葡萄的質量很難得到保障。
在進口紅酒的生產國家中,雖然新舊世界的管理方式會有較大的差異,但是他們的大片葡萄園都能夠統一管理,幾十公頃或幾百公頃的葡萄園可以由釀酒師確定何時採收。釀酒葡萄的種植在歐洲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在新世界國家也有數百年的歷史,而且新世界國家最初的葡萄栽培種植均是從舊世界的歐洲引進的,所以進口紅酒的葡萄原料的生產者們至少都有基本的釀酒葡萄的栽培觀念。除大災時國家允許使用規定的農**種外(當年不產正牌酒),基本不使用化肥及農葯。
(3)葡萄樹不同
葡萄酒樹一生中最優質的葡萄果實產自其30—50年的樹齡段,而在我國的土地制度和經濟發展條件下,如果過去有果農堅持在自己賴以活命的土地上載種30年的釀酒葡萄樹的話,那簡直是個奇跡(只有幾十或數百棵樹的小小園子不算在內,也不影響到果農的活命)。 葡萄的樹齡是影響葡萄酒品質的重要條件,而這一條正是我國釀酒葡萄的「軟肋」。我國葡萄酒業的大發展只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可見我國的釀酒葡萄大部分是新生代,少有三十年以上樹齡的。這與新世界葡萄園也無法相比。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或有改觀,但現在差距明顯。
釀造技術不同
我們國家的釀酒技術最初都是從先進的紅酒生產國引進的,特別是近十年來才開始進入葡萄酒生產的企業,但是硬體設備引進比較容易,自己釀酒人員的軟實力卻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提高的。
大多數的進口葡萄酒生產者,由於受他們所處的葡萄酒文化環境的影響,在釀酒理念以及釀酒人才的實力方面要比國產葡萄酒生產者先進很多。尤其是在舊世界的庄園,或是新世界中比較尊重傳統的酒園。
國產酒大都是用同樣的工業化方式生產,很少的一部分高端酒會仿照舊世界國家的較傳統的釀造方式,99%的酒不經橡木桶陳釀,更無窖藏,裝瓶後立即上市。
由於國產葡萄含糖度在15~18度左右(不符合釀酒需要的25~30度規定),所以國內所有的原汁都採用加蔗糖發酵(失去天然性);同時國內為降低原酒成本,一般要加50%以上的食用葡萄汁混合發酵,所產原酒與國外有本質不同,完全失去了葡萄酒天然性及應有的功能。一些企業更是在原酒中人工加入酒精,這樣就會在酒里留下雜醇,所以喝完以後容易上頭。
又如進口的冰酒,所用的葡萄是自然冰凍的,整個釀造工藝都是控制在零下8度以下。而國產的冰酒所用的葡萄多是人工冰凍的。
文化底蘊不同
比較知名的生產葡萄酒的國家,都有悠久的釀酒歷史可以記載史冊,特別是舊世界國家。例如法國有連續一千多年的釀酒歷史,義大利則更長一些。經過歷史沉澱所形成的葡萄酒文化已經深入了每個種植者、釀造者以及飲用者的思想底層。很多釀酒者把釀出的美酒得到人們的肯定作為他最大的榮耀,賺錢是其次。
國產葡萄酒差距的根源就在於此,釀酒的態度和敬業精神。正如為了賺錢可以加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等。這種精神的樹立需要以葡萄酒文化廣泛推廣作為基礎。
我國在歷史上雖然也有葡萄酒的記載,且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但是沒有能夠傳承至今,更沒有形成自己的葡萄酒文化。我國近代的葡萄酒生產起於1892年張裕的創立,但普通人民大眾開始對葡萄酒有所了解是改革開放以後的近20多年。到現在,雖然葡萄酒的身影到處可見,但絕大多數的人們對葡萄酒的認識還很膚淺。
葡萄酒多樣性
進口紅酒的釀酒葡萄不僅有我們常見的品種,還包括美國的Zinfandel、西班牙的Tempranillo、阿根廷的Malbec等別具特色的品種,釀出的葡萄酒也地北天南風格各異。而國產紅酒絕大多數都是以赤霞珠和梅洛為主要原料,葡萄酒的味道自然也就單一。
如果說品種的差異可以通過品種的引進來彌補,那麼葡萄原產地的差異就是國產酒與進口酒無法相比的。以法國紅酒為例。法國有十大產區,每個產區里又有若干個小產區,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澳大利亞等葡萄酒生產國也有自己各有特點的產區,如果再加上葡萄品種、年份、酒庄,甚至釀酒師上的差別,葡萄酒的多樣性程度由此可見。
價格不同
國產紅酒的低端價位是50元或60元以下,低端紅酒市場一直是國產紅酒賴以生存的根基。200元到500元是國產紅酒和進口紅酒產品都密集的價區,進口紅酒的價位從幾十元到幾千甚至幾萬元,跨度非常大。進口紅酒的中檔產品,大抵相當國產紅酒的高端產品。進口紅酒的高端幾乎是國產紅酒無法高攀的。再有,因為關稅、長途運費以及保存等費用,進口紅酒價格普遍偏高是不可避免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細節方面也順便做個比較:
1.年份
進口葡萄酒:酒瓶上標有的年份指的是葡萄收成的年份,每一年收成的葡萄是有限的,所以釀的酒也是有限的。如果這一年的葡萄酒都賣完了,那麼就再也買不到這款酒了。
國產葡萄酒:很多國產葡萄酒上標有的年份已經和葡萄酒的名稱成為一體的了,例如**1992,表示這瓶酒的名字就是**1992,而不是1992年採摘的葡萄,有的僅僅是葡萄酒營銷的一個概念。
2.瓶塞不同
進口葡萄酒:一般用天然木塞,聚合塞在舊世界葡萄酒使用很少,即使使用一般也是超細橡木聚合塞,聚合塞在法國BOUJOULAIS產區更被法律禁止使用,在新世界葡萄酒中聚合塞的用量也很少,常用於一些速飲酒,其壽命不超過9個月。
國產葡萄酒:在國內葡萄酒聚合塞其使用量達到80%以上,而且基本是粗顆粒聚合塞,主要原因還是在成本低廉。但是這種酒塞對葡萄酒的破壞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3.國產紅酒與進口紅酒的條碼不同:
你可以看酒瓶上的商品條形碼,如果是69開頭就是國產紅酒,不是的就是進口紅酒。
總之,進口紅酒與國產紅酒在產業鏈上的區別,造成它們之間有巨大的區別。
⑻ 國產紅酒和原裝進口紅酒有什麼區別
法國原裝的紅酒,非國內灌裝的,都是100%葡萄原汁晾制,至於口感一般比較醇厚,有果專香,不同屬產區不同牌子,有區別,主要看葡萄品種和產地.
如果你喝完1瓶法國紅酒,再喝一瓶國產的紅酒,你會感覺到酒精對水的刺感,好比你喝完茅台再喝洋河一樣,口味差很多的說...
⑼ 進口葡萄酒跟國產的有什麼區別
眾所周知,釀造葡萄酒的葡萄原料決定著葡萄酒的質量,好的葡萄酒是釀造好的葡萄酒的基本前提,沒有優質的葡萄再好的釀酒師也釀不出優質的葡萄酒。
在進口葡萄酒的生產國家中,雖然新舊世界的管理方式有較大的差異,但是他們的大片葡萄園都能夠統一管理,幾十頃或幾百公頃的葡萄園可以由釀酒師確定何時採收。釀酒葡萄的種植在歐洲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在新世界國家也有數百年的歷史,而且新世界國家最初的葡萄栽培種植均是從舊世界歐洲引進的,所以進口葡萄酒葡萄原料的生產者們至少都有基本的釀酒葡萄的栽培觀念。而國內由於土地國有政策,土地大都分散在農民手中,釀造葡萄酒所需的大量葡萄原料只能夠由果農分散種植,在收獲的季節由各釀酒公司負責收購。由於果農的分散種植,難以實現真正的統一管理,果農們總會按照各自的方式管理。這必然導致葡萄原料的質量參差不齊,而且絕大多數果農的栽培管理經驗都很有限,部分人還有抗拒西方釀酒葡萄的栽培方式的心理,這樣葡萄的質量就很難得到保障。
葡萄酒樹一生中最優質的葡萄果實產自其30-50年的樹齡階段,而在我國的土地制度和經濟發展條件下,如果過去有果農堅持自己賴以活命的土地栽種30年的釀酒葡萄樹的話,那簡直是個奇跡(只有幾十或數百棵樹德小小園子不算在內,也不影響到果農的活命)。
葡萄的樹齡是影響葡萄酒品質的重要條件,而這一條正是我過釀酒葡萄的「軟肋」。我國葡萄酒酒業的大發展只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事,可見我國的釀酒葡萄大部分是新生代,少有三十年以上樹齡的。這與新世界葡萄園也無法相比。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或有改觀,但現在差距明顯。
我們國家的釀酒技術最初都是從先進的葡萄酒生產國引進的,特別市近十年來才開始進入葡萄酒生產的企業,但是硬體設備引進比較容易,自己釀酒人員的軟實力卻不是在但時間內能提高的。
大多數的進口葡萄酒生產者,由於他們所處的葡萄酒文化環境的影響,在釀酒理念以及釀酒人才的實力方面要比國產葡萄酒生產者先進很多。尤其是舊世界的庄園,或是新世界中比較尊重傳統的酒園,國產酒大都是用同樣地工業化生產,很少的一部分高端酒會模仿舊世界國家的較傳統的釀造方式,99%的就不經橡木桶陳釀,更無窖藏,裝瓶後立即上市。
國產葡萄酒的低端價位是50元或60元以下,有的甚至一二十元都可以買到,低端葡萄酒市場一直是國產葡萄酒賴以生存的根基。200元到500元是國產葡萄酒和進口葡萄酒產品都密集的價區,進口葡萄酒的價位從幾十元到幾千甚至幾萬元,跨度非常大。進口葡萄酒的中檔產品,大抵相當國產葡萄酒的高端產品。所以在百元以內,更確切地說是在50元以下的國產葡萄酒,無法與這個價位的進口葡萄酒相比,而進口葡萄酒的高端幾乎是國產葡萄酒無法高攀的。再有,因為關稅、長途運費以及保存等費用,進口葡萄酒價格普遍偏高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