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葡萄酒是誰發明的
相傳古羅馬最具有文化含義的酒神巴克斯發明了葡萄酒,使成千上版萬的女性崇拜權得幾近瘋狂。每當酒神出遊,身邊總是伴隨著一群仙女。這些仙女一邊痛飲著葡萄酒,一邊載歌載舞,由此可見紅酒的起源跟女人息息相關。而現代女子將紅酒視為神奇之物而珍愛之,也就不足為奇了。
基督教里記載,聖西爾德伽德(Die Heilige Hildegard,1098—1179)開始把葡萄酒用於治療,在她開出的葯方里,有30多種是要用葡萄酒配製的。
② 葡萄酒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現今沒有人能否認最早的葡萄種植起源於喬治亞,在其境內發現了古老回而清晰的葡萄種答植遺跡,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
幾十年前,考古專家Marneuli鎮(第比利斯以南下卡爾特里地區)附近山谷的Dangreuli Gora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公元前6000年(8000多年前)的葡萄種子。其形態學特徵和分類學分析,認定這些種子屬於「歐亞葡萄栽培亞種」(vitis vinifera sativa)。2006-2007年期間,對Gadachrili Gora遺址的重新挖掘中又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期的葡萄種子以及大量陶器碎片—進一步佐證了當時已有葡萄酒釀造。研究者對陶器碎片的化學分析發現容器內壁有酒石酸鈣鹽沉積,而這種沉積唯一來源便是葡萄酒或葡萄汁。
上述考古發現揭示了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前,葡萄酒便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也證實了喬治亞這片土地不僅見證了人類最初的葡萄種植,也是人類最早從事葡萄酒釀造的地方。
③ 葡萄酒最早起源於哪個國家
據史料表明,葡萄栽培和釀造技術,是隨著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從小亞回細亞(AsiaMinon)和埃及,在到答達希臘及其諸海島之前,先流傳到希臘的克里特島,再經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北非的利比亞和義大利,從海上到達法國瀕臨地中海東南的瓦爾省(Var)境內靠海的普羅旺斯地區和西班牙沿海地區;與此同時,通過陸路,由歐洲的多瑙河河谷進入中歐諸國。
葡萄酒是以葡萄為原料釀造的一種果酒。其酒精度高於啤酒而低於白酒。營養豐富,保健作用明顯。有人認為,葡萄酒是最健康最衛生的飲料之一。
它能調整新陳代謝的性能,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膽固醇增加。還具有利尿、激發肝功能和防止衰老的功效。也是醫治心臟病的輔助劑,可預防壞血病、貧血、腳氣病、消化不良和眼角膜炎等疾病。常飲葡葡酒患心臟病率減少,血脂和血管硬化降低。
④ 葡萄酒是誰發明晾制的
中國紅葡萄酒呈棕紅色,此酒純凈透明,具有濃郁的芳香。飲入口中頓覺甜酸中略帶澀意,其柔和爽口的濃厚風格,形成了獨特的香韻。該屬甜型葡萄酒,可以與國際上的同類型高級葡萄酒媲美,16度酒度,使之成為適口的酒精飲品。
北京東郊葡萄酒廠擁有最先進的釀酒設備,具有機械化的果酒車間,其中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貯酒容器、發酵池、殺菌機等,都為中國紅葡萄酒的產品質量提供物質保證,使之成為全國名酒。
中國紅葡萄酒是在原五星牌紅葡萄酒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提高工藝而形成的。經過破碎、發酵、陳釀、調配製成。並用冷加工和熱處理的方法加速了酒的老熟,不僅選用長期貯存的優質甲級原酒做酒基,而且加入多種有色葡萄原酒,使之在色澤、酒度、糖度等方面達到較高水平。最後,貯藏期滿的酒經過再過濾、殺菌、檢驗、才可供應上市。 葡萄酒的分類有兩條標准: 一條標準是按葡萄酒的含糖量,把葡萄酒分為干酒、半干、半甜、甜酒四種。按目前的國際標准,含糖度在0.4度以下的為干酒; 0.41至1.2度的為半干酒;1.21-5度的為半甜酒,5度以上的為甜酒;另一條標準是按葡萄酒的顏色,把葡萄酒分為紅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紅葡萄酒三種。凡是寶石紅、深紅、紫紅、石榴紅、棕紅色的葡萄酒,都屬紅葡萄酒;凡近似無色、淺黃、禾桿黃、淡黃、金黃色的葡萄酒,都屬白葡萄酒;而顏色為桃紅色或淺玫瑰色的葡萄酒屬於紅葡萄酒。把這兩條標准相結合,4乘以3等於12,便可把葡萄酒詳細地分為十二品類。
關於葡萄酒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我們可以確切地說,至少在7000多年前,人類就已經飲用葡萄酒了。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波斯(即今日的伊朗)是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據報導:考古學家在伊朗北部扎格羅斯山脈的一個石器時代晚期的村莊里,從挖掘出的一個罐子可以證明,人類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飲用葡萄酒,因為罐中還有殘余的葡萄酒和防止葡萄酒變成醋的樹脂。
葡萄酒的歷史幾乎是和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世界古老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都流傳著關於葡萄酒的故事。早在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就有了"大酒神節"。每年3月,為表示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舉行這項活動。人們在筵席上為祭祝酒神狄奧尼索斯所唱的即興歌,稱為"酒神贊歌"。與比較莊重的
"太陽神贊歌"相比,它以即興抒情合唱詩為特點,並有蘆笛伴奏,悅耳動聽的酒神贊歌受到普遍的歡迎,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酒神贊歌開始發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組成的合唱隊,在科林斯的狄奧尼索斯大賽會上表演競賽的綜合藝術形式。偉大的酒神贊歌時代,也是偉大的希臘抒情合唱詩盛行的時代,並導致了古希臘戲劇、音樂藝術的發展。
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把小亞細亞原產的葡萄酒通過馬賽港傳入高盧(即現在的法國),並將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羅馬人從希臘人那裡學會葡萄酒釀造技術後,很快在義大利半島全面推廣。古羅馬時代,葡萄種植已非常普遍,"羅馬"規定:若行竊於葡萄園中,將施以嚴厲懲罰。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迅速傳啟啟遍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國萊茵河流域地區,並形成很大的規模。直到今天,這些地區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產區。9世紀中葉是美國葡萄和葡萄酒生產的大發展時期。1861年從歐洲引入葡萄苗木20萬株,在加利福尼亞建立了葡萄園,但由於根瘤蚜的危害,幾乎全部被摧毀。後來,用美洲原生葡萄作為砧木嫁接歐洲葡萄,防治了根瘤蚜,葡萄酒生產才又逐漸發展起來。15至16世紀,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入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朝鮮和南美等地。 現在,南北美洲均有葡萄酒生產。阿根廷、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以及墨西哥均為世界聞名的葡萄酒產區。
據考證我國在漢代(公元前206年)以前就已種開始植葡萄並有葡萄酒的生產了。司馬遷著名的《史記》中首次記載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這一例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已從鄰國學習並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西域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葡萄酒的主要產地。《吐魯番出土文書》(現代根據出土文書匯編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記載了公元4-8世紀期間吐魯番地區葡萄園種植,經營,租讓及葡萄酒買賣的情況。從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歷史時期葡萄酒生產的規模是較大的。
自文明萌芽,葡萄酒就一直在所有重要場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在宗教儀式中,在慶典上,都用葡萄酒去定住心神或凈化身心,甚至治傷療病。由於宗教的勢力與葡萄酒本身的魅力,使它成為傳播最廣的國際通商產品,而地域年份和釀造技術又使之身價倍增,有「生命之水」的美譽。訖今世界各國元首在接待貴賓、舉行國宴的活動中都以葡萄酒為主要酒種。在日常宴會、接待會上有無葡萄酒,所採用葡萄酒的等級水平高低決定了整個宴會、接待會的檔次,顯示出了葡萄酒的眾多品種的酒中重要地位。
⑤ 葡萄酒是誰發明的
酒聖杜康 從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歷時1800年,這一段落為我國傳統酒的成長期。在這個時期,由於有了火,出現了五穀六畜,加之酒麴的發明,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用曲釀酒的國家。醴、酒等品種的產出,儀狄、杜康等釀酒大師的涌現,為中國傳統酒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在這個時期,釀酒業得到很大發展,並且受到重視,官府設置了專門釀酒的機構,酒由官府控制。酒成為帝王及諸候的享樂品,「肉林酒池」成為奴隸主生活的寫照。這個階段,酒雖有所興,但並未大興。飲用范圍主要還局限於社會的上層,但即使是在上層,對酒也往往存有戒心。因為商、周時期,皆有以酒色亂政、亡國、滅室者;秦漢之交又有設「鴻門宴」搞陰謀者。酒被引入政治斗爭,遂被正直的政治家視為「邪惡」。因此使酒業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 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歷時120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成熟期。在這一段落中,《齊民要術》、《酒法》等科技著作問世;新豐酒、蘭陵美酒等名優酒開始涌現;黃酒、果酒、葯酒及葡萄酒等酒品也有了發展;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酒文化名人輩出。各方面的因素促使中國傳統酒的發展進入了燦爛的黃金時代。酒之大興,是始自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主要是由於當時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戰亂紛爭,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不少失意者,文人墨客,崇尚空談,不問政事,借酒澆愁,狂飲無度,使酒業大興。到了魏晉,酒業更大興起來了,飲酒不但盛行於上層,而且普及到民間的普通人家。這一段落的漢唐盛世及歐、亞、非陸上貿易的興起,使中西酒文化得以互相滲透,為中國白酒的發明及發展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840年的晚清時期,歷時84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提高期。其間由於西域的蒸餾器傳入我國,從而導致了舉世聞名的中國白酒的發明。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起始創其法。」又有資料提出「燒酒始於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年)」。時已迅速普及了酒度較高的蒸餾白酒。從此,這800多年來,白、黃、果、葡、葯五類酒競相發展,絢麗多彩,而中國白酒則欣欣深入生活,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飲料佳品。 自公元1840年到現在,歷時15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變革期。在此期間,西方先進的釀酒技術與我國傳統的釀造技藝爭放異彩,使我國酒苑百花爭艷,春色滿園;啤酒、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外國酒在我國立足生根;竹葉青、五加皮、玉冰燒等新酒種產量迅速增長;傳統的黃酒、白酒也琳琅滿目,各顯特色。特別是在這一時期的後期,即新中國建立的40多年來,中國釀酒事業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
⑥ 紅酒是誰發明的
紅酒的歷史
杜拉斯在《情人》里說,「酒讓孤獨發出聲音。」酒沉澱了世代相傳的太多的陽剛氣息,似乎只有紅酒例外。
女人天生就懂紅酒,或者說,紅酒與女人有緣。女人不但比男人善於種植和釀制,也比男人精於品嘗和銷售。說到紅酒,我們經常想到的都是一個女性的形象。相傳古羅馬最具有文化含義的酒神巴克斯發明了葡萄酒,使成千上萬的女性崇拜得幾近瘋狂。每當酒神出遊,身邊總是伴隨著一群仙女。這些仙女一邊痛飲著葡萄酒,一邊載歌載舞,由此可見紅酒的起源跟女人息息相關。而現代女子將紅酒視為神奇之物而珍愛之,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在歷史上,想當年女人為了能偷偷地喝上一口葡萄酒,甚至要搭上身家性命。
在羅馬帝國,女人就已經酷愛葡萄酒,但卻遭到嚴令禁止。塞內卡(Lucius Seneca)曾這樣描述羅馬帝國的女人對葡萄酒的熱衷:「我們女人像男人一樣,手拿斟得滿滿的酒杯,在黑夜裡狂喝豪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為了葡萄酒,這位英豪卻掉了腦袋。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各種陳風陋俗也一掃而光,女人則越來越離不開葡萄酒。飲酒對於她們,已不再是偷偷摸摸的事情,她們經常和男人一樣觥籌交錯。在作家Claudius Aelinus的筆下,男人甚至只能鑽到桌子下面去喝酒。關於女人和葡萄酒,他說過這樣一番話:「女人喝的太多可不好。她們容易神志不清,此外,葡萄酒也會讓女人失去男人都喜愛的活潑勁。」
基督教里記載,聖西爾德伽德(Die Heilige Hildegard,1098—1179)開始把葡萄酒用於治療,在她開出的葯方里,有30多種是要用葡萄酒配製的。紅酒開始對女人解禁。聖西爾德伽德讓修女們每天都定量飲用比較名貴的葡萄酒,她的後繼者——本篤會的修女們在萊茵谷紮下根來。今天她們的修道院還在經營葡萄酒。但修女本身只有在禮拜天午餐時才允許享用一杯質地優美的葡萄酒。
世事滄桑,今天的女人已經和紅酒密不可分。特別是對於法國人來說,葡萄酒就像麵包一樣必不可少。在法國人看來,葡萄酒不是用來充飢解渴的,而是拿來享受的。據統計,每個法國人一年要消耗66升葡萄酒。波德萊爾說:「地球上要是沒有了葡萄酒,人的健康和精神都是一片空白。這種空白比任何一種傷害都要嚴重,因為人生來就是享用葡萄酒的,誰如果從來沒有品嘗過葡萄酒,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他不是笨蛋就是傻瓜。」
⑦ 葡萄酒的由來
葡萄酒的分類有兩條標准: 一條標準是按葡萄酒的含糖量,把葡萄酒分為干酒、半干、半甜、甜酒四種。按目前的國際標准,含糖度在0.4度以下的為干酒; 0.41至1.2度的為半干酒;1.21-5度的為半甜酒,5度以上的為甜酒;另一條標準是按葡萄酒的顏色,把葡萄酒分為紅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紅葡萄酒三種。凡是寶石紅、深紅、紫紅、石榴紅、棕紅色的葡萄酒,都屬紅葡萄酒;凡近似無色、淺黃、禾桿黃、淡黃、金黃色的葡萄酒,都屬白葡萄酒;而顏色為桃紅色或淺玫瑰色的葡萄酒屬於紅葡萄酒。把這兩條標准相結合,4乘以3等於12,便可把葡萄酒詳細地分為十二品類。
關於葡萄酒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我們可以確切地說,至少在7000多年前,人類就已經飲用葡萄酒了。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波斯(即今日的伊朗)是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據報導:考古學家在伊朗北部扎格羅斯山脈的一個石器時代晚期的村莊里,從挖掘出的一個罐子可以證明,人類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飲用葡萄酒,因為罐中還有殘余的葡萄酒和防止葡萄酒變成醋的樹脂。
葡萄酒的歷史幾乎是和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世界古老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都流傳著關於葡萄酒的故事。早在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就有了"大酒神節"。每年3月,為表示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舉行這項活動。人們在筵席上為祭祝酒神狄奧尼索斯所唱的即興歌,稱為"酒神贊歌"。與比較莊重的
"太陽神贊歌"相比,它以即興抒情合唱詩為特點,並有蘆笛伴奏,悅耳動聽的酒神贊歌受到普遍的歡迎,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酒神贊歌開始發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組成的合唱隊,在科林斯的狄奧尼索斯大賽會上表演競賽的綜合藝術形式。偉大的酒神贊歌時代,也是偉大的希臘抒情合唱詩盛行的時代,並導致了古希臘戲劇、音樂藝術的發展。
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把小亞細亞原產的葡萄酒通過馬賽港傳入高盧(即現在的法國),並將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羅馬人從希臘人那裡學會葡萄酒釀造技術後,很快在義大利半島全面推廣。古羅馬時代,葡萄種植已非常普遍,"羅馬"規定:若行竊於葡萄園中,將施以嚴厲懲罰。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迅速傳啟啟遍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國萊茵河流域地區,並形成很大的規模。直到今天,這些地區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產區。9世紀中葉是美國葡萄和葡萄酒生產的大發展時期。1861年從歐洲引入葡萄苗木20萬株,在加利福尼亞建立了葡萄園,但由於根瘤蚜的危害,幾乎全部被摧毀。後來,用美洲原生葡萄作為砧木嫁接歐洲葡萄,防治了根瘤蚜,葡萄酒生產才又逐漸發展起來。15至16世紀,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入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朝鮮和南美等地。 現在,南北美洲均有葡萄酒生產。阿根廷、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以及墨西哥均為世界聞名的葡萄酒產區。
據考證我國在漢代(公元前206年)以前就已種開始植葡萄並有葡萄酒的生產了。司馬遷著名的《史記》中首次記載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這一例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已從鄰國學習並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西域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葡萄酒的主要產地。《吐魯番出土文書》(現代根據出土文書匯編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記載了公元4-8世紀期間吐魯番地區葡萄園種植,經營,租讓及葡萄酒買賣的情況。從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歷史時期葡萄酒生產的規模是較大的。
自文明萌芽,葡萄酒就一直在所有重要場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在宗教儀式中,在慶典上,都用葡萄酒去定住心神或凈化身心,甚至治傷療病。由於宗教的勢力與葡萄酒本身的魅力,使它成為傳播最廣的國際通商產品,而地域年份和釀造技術又使之身價倍增,有「生命之水」的美譽。訖今世界各國元首在接待貴賓、舉行國宴的活動中都以葡萄酒為主要酒種。在日常宴會、接待會上有無葡萄酒,所採用葡萄酒的等級水平高低決定了整個宴會、接待會的檔次,顯示出了葡萄酒的眾多品種的酒中重要地位。
⑧ 葡萄酒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古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
古波斯位於現在伊朗國位置。
⑨ 紅酒是怎麼發明的
紅酒的釀制過程
[編輯本段]
第一套
一,第一道是去梗,也就是把葡萄果粒從梳子狀的枝梗上取下來。因枝梗含有特別多的單寧酸,在酒液中有一股令人不快的味道。
二,壓榨果粒。釀制紅酒的時候,葡萄皮和葡萄肉是同時壓榨的,紅酒中所含的紅色色素,就是在壓榨葡萄皮的時候釋放出的。就因為這樣,所有紅酒的色澤才是紅的。
三,榨汁和發酵。經過榨汁後,就可得到釀酒的原料——葡萄汁。有了酒汁就可釀制好酒。葡萄酒是透過發酵作用而得的產物。經過發酵,葡萄中所含的糖份會逐漸轉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在發酵過程中,糖分越來越少,而酒精度則越來越高。通過緩慢的發酵過程,可釀出口味芳香細致的紅葡萄酒。
四,添加二氧化硫。要想保持葡萄酒的果味和鮮度,就必須在發酵過程後立刻添加二氧化硫處理。二氧化硫可以阻止由空氣中的氧使葡萄酒所引起的氧化作用。新酒在發酵後大約3周左右,必須進行第一次沉澱與換桶。第二次沉澱要4至6周。沉澱的次數和時間上的順序,完全就是所要達到的口味。
五,葡萄酒在桶中存了3至9個月以後,就要裝瓶了。以前,葡萄酒瓶以軟木塞來封口,現在(2001年以後)很多科技革新的裝瓶廠都採用新式的真空密封的旋轉式酒瓶。
第二套
A. 除梗:所謂除梗,是指為了避免葡萄酒中有多餘的苦澀味道,而將梗從果實上除去。
B. 破碎:將果皮搓破輕輕壓碎,稱之為破碎。
C. 發酵:在破碎的葡萄(連同果皮及種子)中加入酵母菌。因紅酒的顏色來自果皮,而澀味則是種子所釋放出來的味道。
D. 榨汁:以榨汁機榨出發酵後的葡萄酒。
E. 發酵:將榨出的葡萄酒與果皮、種子分開,接著僅使葡萄酒在發酵。本階段是決定葡萄酒味道的關鍵,完全發酵熟成者即為不甜口口味的葡萄酒。
F. 除渣:發酵完之後,溶解殘存的物質會自動沉澱,可順利地被除去,此一過程稱之為除渣。
G. 熟成:接著裝入酒桶使之能夠充分熟成,熟成期間約為兩年(但亦有熟成未滿兩年者)。
H. 裝瓶:熟成後即可裝瓶。
釀制紅酒的葡萄種類
[編輯本段]
葡萄種類方面,釀制紅酒的葡萄種類有Shiraz,Carbernet,Sauvignon,Merlot等等。紅酒的標簽上常出現這些名稱,就是指採用的葡萄的品種。有些紅酒是由單一種葡萄釀制,有些還是由2~3種葡萄釀制,釀出來的紅酒口味也就有所不同。單一或混合葡萄品種釀制的紅酒都是一樣的好,只是適合不同消費者的口味而已。
紅酒的來源地--「舊世界紅酒」和「新世界紅酒」世界上生產紅酒的國家不少,紅酒的來源地的其中一個劃分方法,分作「舊世界紅酒」和「新世界紅酒」。
舊世界紅酒一般指歐洲(尤其是法國和義大利)出產的紅酒,他們在國際市場上價格略昂貴。「新世界紅酒」紅酒是指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出產的紅酒。法國的紅酒以往用牛血所提煉出來的色素進行調色,在瘋牛症的擔憂之下,曾一度影響法國紅酒的銷量。澳大利亞和智利由於地理位置優越,葡萄產區都在幾乎沒有環境污染的地方,因此澳大利亞和智利的紅酒在國際市場很具知名度。澳大利亞的紅酒採用從葡萄皮本身提煉的純植物色素進行調色,是紅酒行業用天然物質調色的創舉。澳大利亞的AREM WINE(澳寶紅)和智利的ALMAVIVA(阿瑪維瓦)都是比較知名的「新世界紅酒」品牌。
紅酒和干紅的概念和區別
[編輯本段]
所謂干型葡萄酒(干白、干紅)僅指葡萄酒中含糖量的多少,並沒有其他的含義。按照標準的規定,干型葡萄酒的含糖量在4.0g/L以下。由於這種類型的酒含糖量低,沒有甜味,所以更多地表現出葡萄的果香、發酵產生的酒香和陳釀留下的醇香。傳統意義上的葡萄酒都是甜型葡萄酒,含糖量都在50.0g/L以上。
干紅葡萄酒的「干」是從香檳酒釀造中借用的一個詞,即不添加任何水、香料、酒精等添加劑,直接用純葡萄汁釀造的酒。紅葡萄榨汁後,不過濾葡萄皮核,葡萄汁釀成酒後再過濾,釀酒過程中,葡萄皮的顏色溶解到酒中,為干紅酒。干紅酒有兩種,一種是單純過濾;另一種將濾渣繼續壓榨。壓榨的干紅酒含單寧較多,味道更厚。
也就是說,干紅喝起來是不甜的。在中國,有人喝乾紅的時候喜歡混合雪碧來喝,這說明飲用者其實不適合喝乾紅、而是正統的紅酒。
紅酒的保質期
[編輯本段]
紅葡萄酒並不是年份越老就越好。年份是表示當年葡萄酒質量的概念。紅酒也有新鮮型和陳釀型之分,新鮮型一般果香濃郁,陳釀型一般酒香濃郁,醇厚,最佳飲用期視不同的酒而不同,一般在2--10年之間。裝瓶超過了10年的紅酒就不好喝了。
品嘗紅酒的步驟
[編輯本段]
第一套
第一步:控制紅酒的酒溫。傳統上飲用紅酒的溫度是清涼室溫,18至21攝氏度之間(白葡萄酒則是在9到12度之間),在這溫度下,各種年份的紅酒都處於最佳狀態。一瓶經過冰鎮的紅酒比清涼室溫下的紅酒單寧特性會更為顯著,因而味道比較澀。白葡萄酒情況恰恰相反,它就是要突出清爽和酸澀因此適合冰鎮後飲用。喝酒的時候正確的做法是用手指捏住高腳杯的柱子而不是用手托著杯子,否則造成酒溫的不同會影響酒的協調性。
第二步:醒酒。一瓶塵封多年的佳釀,剛剛打開時會有異味出現,這時就需要「喚醒」這支酒。將酒倒入精美的醒酒器後稍待十分鍾,酒的異味就會散去。醒酒器一般要求讓酒和空氣的接觸面積最大。紅酒充分氧化之後,濃郁的香味就流露出來了。這個過程時間可以延長,一個小時最好,造成酒香四溢的氛圍。
第三步:觀酒。紅酒的那種紅色足以撩人心扉,紅酒斟酒時以酒杯橫置,酒不溢出為基本要求。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將紅酒的杯橫置在白紙上,觀看紅酒的邊緣,層次分明者多是新酒,顏色均勻者是有點歲數了,如果微微呈棕色,那就有可能碰到了一瓶陳年佳釀。
第四步:飲酒。在酒入口之前,先深深在酒杯里嗅一下,此時已能領略紅酒的幽香了,新酒的果香味很重,而陳酒則將這種張揚的個性深深的內斂。吞入一口紅酒,讓紅酒在口腔里多停留片刻,舌頭上打兩個滾,再深呼吸一下使感官充分體驗紅酒,最後全部咽下,一股幽香立刻縈繞其中。
第五步:酒序。喝酒時應按照新在先陳在後,淡在先濃在後的原則飲用。
第二套
1. 觀其色澤--將酒道在高腳杯中,握著杯腳,看其色澤。
2. 聞其香味--輕搖酒杯讓香氣釋放出來,聞其散發的香味。
3. 品嘗--啜飲一小口,讓酒在舌尖溶動,感覺其味道及酸甜度。
⑩ 葡萄酒起源於
葡萄酒的歷史幾乎是和人類文化史一道開始的,世界古老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都流傳著關於葡萄酒的故事。早在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就有了"大酒神節"。每年3月,為表示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舉行這項活動。人們在筵席上為祭祝酒神狄奧尼索斯所唱的即興歌,稱為"酒神贊歌"。與比較莊重的
"太陽神贊歌"相比,它以即興抒情合唱詩為特點,並有蘆笛伴奏,悅耳動聽的酒神贊歌受到普遍的歡迎,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酒神贊歌開始發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組成的合唱隊,在科林斯的狄奧尼索斯大賽會上表演競賽的綜合藝術形式。偉大的酒神贊歌時代,也是偉大的希臘抒情合唱詩盛行的時代,並導致了古希臘戲劇、音樂藝術的發展。
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把小亞細亞原產的葡萄酒通過馬賽港傳入高盧(即現在的法國),並將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羅馬人從希臘人那裡學會葡萄酒釀造技術後,很快在義大利半島全面推廣。古羅馬時代,葡萄種植已非常普遍,"羅馬"規定:若行竊於葡萄園中,將施以嚴厲懲罰。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迅速傳啟啟遍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國萊茵河流域地區,並形成很大的規模。直到今天,這些地區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產區。9世紀中葉是美國葡萄和葡萄酒生產的大發展時期。1861年從歐洲引入葡萄苗木20萬株,在加利福尼亞建立了葡萄園,但由於根瘤蚜的危害,幾乎全部被摧毀。後來,用美洲原生葡萄作為砧木嫁接歐洲葡萄,防治了根瘤蚜,葡萄酒生產才又逐漸發展起來。15至16世紀,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入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朝鮮和南美等地。 現在,南北美洲均有葡萄酒生產。阿根廷、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以及墨西哥均為世界聞名的葡萄酒產區。
據考證我國在漢代(公元前206年)以前就已種開始植葡萄並有葡萄酒的生產了。司馬遷著名的《史記》中首次記載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這一例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已從鄰國學習並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西域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葡萄酒的主要產地。《吐魯番出土文書》(現代根據出土文書匯編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記載了公元4-8世紀期間吐魯番地區葡萄園種植,經營,租讓及葡萄酒買賣的情況。從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歷史時期葡萄酒生產的規模是較大的。
自文明萌芽,葡萄酒就一直在所有重要場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在宗教儀式中,在慶典上,都用葡萄酒去定住心神或凈化身心,甚至治傷療病。由於宗教的勢力與葡萄酒本身的魅力,使它成為傳播最廣的國際通商產品,而地域年份和釀造技術又使之身價倍增,有「生命之水」的美譽。訖今世界各國元首在接待貴賓、舉行國宴的活動中都以葡萄酒為主要酒種。在日常宴會、接待會上有無葡萄酒,所採用葡萄酒的等級水平高低決定了整個宴會、接待會的檔次,顯示出了葡萄酒的眾多品種的酒中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