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葡萄酒是怎樣釀成的
一、准備工具:家釀葡萄酒的工具很簡單,我使用的工具包括容量10公升的醫用廣口瓶四隻,舊葡萄酒瓶、大可樂瓶十餘個,塑料或者不銹鋼飯勺一個、塑料漏斗一個,塑料虹吸管(1.5米長,可到賣金魚的市場購買)一根,過濾殘渣用尼龍襪一隻。
二、選購原料:我們這里不是葡萄產地,但是批發市場上外地來的葡萄總是供應不斷,其中以「巨豐」品種為多,價錢目前為每公斤2元左右,據說秋後剛上市的時候價格每公斤1元。購買葡萄要選擇那些成熟、飽滿、沒有病害的,葡萄皮的顏色越深越好。
三、清洗葡萄:如果在當地購買葡萄,並且知道葡萄收獲之前沒有噴灑農葯,則此工序可以取消。為了放心起見,我還是對葡萄進行了清洗:現在的葡萄都是用塑料袋包裝後放進塑料包裝箱中,每箱5公斤左右,運輸到家之後,將葡萄從塑料袋倒進塑料箱,取出其中的保鮮劑,然後將裝著葡萄的塑料箱放進水池(我用的是家裡的浴盆)之中浸泡,浸泡時可搖晃幾次塑料箱,兩個小時之後將水放凈,再用清水沖洗。然後將塑料箱放在通風的地方控干水分。
四、破碎裝瓶,首次發酵:破碎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葡萄從梗上摘下,三、五個一起放在手中,然後把手伸進廣口瓶,把葡萄皮攥破即可。注意瓶子不可以裝滿,到三分之二處就要停止。葡萄酒里的酒精是靠其中的糖分在酵母菌作用下產生的,如果你喜歡酒精度數高一些,中間可以分幾次撒進白砂糖或者蜂蜜。我是按照10公斤葡萄、一公斤白糖的比例加糖的,出來的葡萄酒大約在10度,類似市場出售的干紅。葡萄裝瓶後把瓶子蓋好(不要蓋的很嚴,只要不進灰塵就可以了),放在溫暖的地方等待葡萄自然發酵。葡萄皮上有天然酵母菌,我們不必考慮發酵菌種問題。
東北的家庭都有暖氣,室溫在18℃左右,這樣的室溫很適宜做葡萄酒。一般說來,裝瓶後24小時即可觀察到瓶內有氣泡出現,以後便發現葡萄里的汁液析出,葡萄皮浮起,泡沫逐漸增多。這時每天用勺子攪動兩次,把露出來的葡萄皮壓進,讓葡萄皮得到葡萄汁液的充分浸泡。
五、渣、液分離,二次發酵:經過5~7天,發酵逐漸轉為平緩,葡萄皮浮在上面,顏色由深變淺,葡萄籽和大部分葡萄肉的殘渣沉在瓶底,此時就應該把殘渣和酒液分離。具體辦法是先用虹吸管將中間的酒液吸出,然後把殘渣裝進尼龍襪,用手由輕到重的擠壓,再像擰衣服一樣擰,使殘渣中的酒液基本流凈。最後把所有的酒液混合在一起,裝進廣口瓶繼續發酵。此時酒液很混濁,你大可不必介意。
六、過濾澄清:第二次發酵時間大約為一個星期,此時酒液已經澄清,也不再升起氣泡。這時可對瓶內酒液進行一次過濾:用虹吸管先把上面的酒液吸出,然後對含有殘渣和酒泥的部分過濾,裝進瓶中靜置。如果你想讓葡萄酒有晶瑩剔透的感覺,則可以用雞蛋請對其進一步澄清。具體操作辦法是:將雞蛋(10公升酒一個雞蛋)磕一個小孔,把蛋清倒進大碗(不必要倒得很凈,剩餘部分你可以煎一個雞蛋作為下酒菜),用筷子將蛋清打散,不要怕費力氣,最少打它十幾分鍾,讓滿碗全是蛋清泡沫。之後用酒液將蛋清泡沫沖進廣口瓶,用勺子將廣口瓶中的酒液充分攪拌,接著靜置二個星期。
七、儲藏和飲用:經過靜置澄清後的葡萄酒,最好把它裝進小瓶儲藏。用1.5升的舊葡萄酒瓶最為理想,裝「可樂」的2.25升塑料瓶也不錯,裝瓶要裝的滿一些,瓶蓋也要蓋緊,然而放到家中溫度比較低的地方(據說儲存溫度最理想的是13℃)。什麼時候想喝,就拿出一瓶,建議你每天晚上都喝上半斤。按照這一方法所釀造的葡萄酒,味道和市場上的干紅差不多,如果你招待女客人,可以在裡面加一些白砂糖或者蜂蜜,足可以讓女士在甜美中陶醉。
⑵ 喝紅酒怎麼賴皮不容易被發現
穿長袖,裡面塞個小毛巾,然後找機會(抹嘴時)往袖子里吐!
⑶ 紅酒怎麼鑒定是壞的還是好的
有異味
如果葡萄酒散發著霉味以及類似於地下室、濕紙板或醋的氣味時,那麼這款酒的品質已經變壞。通常,濃郁的葡萄乾味是另一種品質變壞的信號。
紅葡萄酒出現甜味
如果一瓶紅葡萄酒中出現波特(Port)或類似甜酒的味道,說明這款酒曾被儲存在過熱的環境中,現在已經不適合飲用了。
軟木塞突出,這是葡萄酒過熱的顯著標志。
出現褐色
紅葡萄酒中擁有一個棕色的色調,表明這款酒已經過了最佳飲用期。白葡萄酒如果出現深黃色或褐色,通常說明這款酒已經氧化。
檢測澀味和香氣
缺乏水果味、太過粗糙且澀味突出的葡萄酒,通常都已經變質。
平靜葡萄酒出現汽水的味道
出現氣泡或者有碳酸飲料口味的葡萄酒可能在裝瓶後經過了二次發酵,這種葡萄酒一般都不適合飲用。但是,奧地利的綠維特利納葡萄酒通常也會出現一些小氣泡。
一般情況下,某一方面出現問題並不足以說明葡萄酒已經變質,所以在判斷葡萄酒的健康狀況時,我們還需要多方面求證。
1、紅酒一般沒有保質期的說法,所謂的「保質期」就是「適飲期」。
所謂「保質期」,就是物品能保證質量的期限。那麼,葡萄酒到底有沒有「保質期」呢?御唐府鮑滿樓總經理、粵西第一ISG國際侍酒師顏曉表示,我國葡萄酒的保質期一般為十年,而在國外,葡萄酒一般沒有保質期的說法。
因為討論葡萄酒的保質期是沒有意義的,愛好紅酒的人更關心一支酒它是否具有陳年的能力,何時能達到它的最佳適飲期。
2、紅酒一般10年到20年才能達到成熟期,那是最佳適飲的狀態。
葡萄酒是有生命的,從土壤氣候的形成,到果樹種植的下種、發芽、開花、結果、成熟,這是其中一個生命的過程;而通過釀造發酵培養與熟成,又是一個生命過程;
最重要的是裝瓶後,通過時間、酒體與空氣的氧化,又將經過,生澀、成長、成熟、老態甚至死亡的一個拋物線式的生命過程。有的葡萄酒要十至二十年才能到達成熟期,才是它的最佳適飲期。
3、所謂的「變質」,可能是葡萄酒已經處於衰落期,更多的時候是因為保存不當而造成酒質粗糙或變得酸苦有異味。因此不能說在保質期內質量沒問題,過了保質期質量就有問題,不能喝了。
事實上,無論保質期內或保質期外,如果已有不好的異味或淡如「潲水」,完全沒有了紅酒的特性,就不必冒險飲用了;若只是骨架鬆散,香氣無蹤,口感變得較酸,可以喝,但也失去品嘗葡萄酒應有的意義。
4、過了保質期的葡萄酒照樣能喝。
事實上,過了保質期的葡萄酒照樣能喝。外國人的葡萄酒商標上,不標明保質期,沒有保質期的概念。按國人的理解,在保質期以內的葡萄酒,應該是澄清的,不得渾濁,不得有沉澱,口感效果也應該是最好的。
超過保質期的葡萄酒,可能出現渾濁沉澱,口感質量下降,但仍可以飲用。多年陳釀的紅葡萄酒,如用赤 霞珠、品麗珠葡萄釀造的干紅葡萄酒,經過兩年全新橡木桶貯藏,口味很硬,又苦又澀,必須經過10年左右或10年以上的瓶儲,口味才能變得柔軟。
貯藏地點建議:床底下、車庫、衣櫥、地窖等。
5、葡萄酒貯藏注意事項。
貯藏注意事項:要求合適的溫度,理論溫度12度左右,7-18度都可以;要求避光,因為紫外線會使葡萄酒早熟避免振動;水平放置,保持軟木塞濕潤,
防止空氣進入,紅酒氧化;避免過於潮濕,以防細菌滋生。
⑷ 您知道怎樣辨認葡萄酒是否變質了嗎
什麼是變質的酒?壞掉的葡萄酒是什麼味道?其實酒跟其它東西一樣也會因為釀造不佳、運送不佳或保存不佳而"壞掉"。只是一瓶酒有沒有"壞掉"光看瓶子不一定有用(有一些壞掉的白葡萄酒光看酒瓶就知道了),所以如果想要知道這一瓶酒是否壞了,一定要打開後,看過、聞過、喝過才知道是不是壞了。但是到底酒為什麼會壞掉?壞掉的酒是甚麼味道?根據JamesHalliday&HughJohnson所寫的書"TheArt&ScienceofWine",酒會壞掉大概有幾種原因:1.酒裡面有揮發性酸(VolatileAcid/Volatility)酒裡面有揮發性酸是因為酒裡面有Aceticacid(醋酸)和ethylacetate(乙基醋酸鹽)。揮發性酸是酒在釀造時酒精發酵和乳酸發酵的副產品,通常對酒的影響不大。但是如果酒裡面有醋菌或乳酸菌在裡面的話,它對酒的影響就很大了,因為這些菌會把酒裡面的酒精轉變為揮發性酸。通常有高含量揮發性酸的酒大多有很強烈刺鼻的味道,會蓋過其它酒的香味,在口中的餘味也會有著強烈如燃燒般的醋酸,有時還會有類似樹脂或去光水的氣味。2.酒已經氧化了(Oxidation)酒在釀造的時候一定會接觸到空氣中的氧氣,但是在釀酒時如果適當的使用二氧化硫可避免酒氧化。不是所有氧化的酒都不好,有的酒(如西班牙雪利酒)的特色就是就是因為酒已經氧化了。酒氧化大多有幾個原因,主要的兩個原因是因為化學氧化和微生物氧化。產生化學氧化是因為酒吸收了氧氣後,與酒裡面的酚(phenol)產生化學作用,導致酒失去了它的香味、口感和顏色。微生物氧化則是因為乳酸菌接觸到氧氣而把酒精變成醋酸和乙基醋酸鹽。其它如附在葡萄上的氧化酵素也會影響到酒,但是只要在釀酒時注意一點既可避免。氧化的白葡萄酒顏色會很快變深、香味和口感會消失,就算香味和口感沒有完全消失整體的感覺也會變掉。紅葡萄酒比較沒有氧化的問題,但是氧化的紅葡萄酒顏色會變成咖啡色或變的沒有光澤,香味含有乙醛(類似腐壞、苦臭油味)而且果味也會迅速消失。3.酒裡面有硫化物(Sulphide)和硫醇(Mercaptans)有的時候農夫為了防止葡萄藤生病而在葡萄園里噴灑硫黃、銅和石灰,如果沒有處理好的話這樣會導致酒裡面產生氫硫化物(HydrogenSulphide),不但如此有些酒廠現在還使用硫黃清潔消毒橡木桶,殘留的硫黃會因此而留在橡木桶底,這也會導致酒裡面產生氫硫化物。在釀酒時使用的酵母菌種也會影響氫硫化物在酒里的數量。一般來講氫硫化物對酒的影響不大,頂多就是香味里多了點硫黃味(有點腐臭蛋味)。但是如果在釀酒時不處理的話氫硫化物會轉變為硫醇,而一點點硫醇在酒里就很容易被發現。它會使酒的香味變成焦橡膠味、瀝青味、腐臭的肉味、腐壞的蒜頭味和皮革味等令人做嘔的味道,而且入口後口中會有又苦又澀的味道。4.其它的原因如果酒的香味和口感裡面有帶點發霉或陳腐的味道,這有可能是因為Trichloroanisole(TCA)的關系。而TCA的產生有可能是因為酒瓶里的軟木塞裡面受到細菌感染和橡木桶裡面長黴菌的關系,這跟酒瓶里的軟木塞上因保持良好濕度而長黴菌不一樣。另外如果酒裡面有阿摩尼亞,老鼠屎、燒焦的豆子等氣味的話,那酒裡面有可能因為有Brett酵母菌的關系,酒裡面如果有這樣的情形酒的狀況大概不大好。除了香檳和氣泡酒以外,如果其它葡萄酒,特別是紅葡萄酒有很多氣泡在裡面的話,這酒的狀況也不大好,不適合飲用。但是很多酒在開瓶時軟木塞上有結晶體(crystal),這是因為酒在裝瓶前沒有經過冷卻結晶手續(coldstabilization),酒如果有這樣的情形並不表示酒裡面有問題,因為結晶體並不影響酒的味道。目前除了以大量生產機械式葡萄酒的酒廠以外,大部分的酒廠通常會在酒裝瓶前省略這道手續。下一次喝到的葡萄酒有這些味道的時候,酒已經"壞掉了"!
⑸ 葡萄酒如何傳入中國,竟被視為珍貴飲料,甚至賦予其神異的色彩
萄與葡萄酒是如何傳入中國的?國時期魏文帝詔雲:「且說蒲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又釀以為酒,甘於?米,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咽唾,況親食之耶!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又,西晉時期張華《博物志》雲:「西域有葡萄酒,積年不敗,彼俗雲可十年。飲之醉,彌月乃解。」可見我國中原地區對於葡萄與葡萄酒的習性早已了解,並且視之為珍貴的美味水果和上佳飲料,甚至賦予其神異的色彩。
⑹ 葡萄酒是怎樣變成的
葡萄酒是以鮮葡萄或葡萄汁為原料,經全部或部分發酵釀制而成的,版酒精度不低於權7.0%的酒精飲品。因所釀造的葡萄酒品種不同而不同,常見的有紅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紅葡萄酒。
釀造步驟:
1、去梗:也就是把葡萄果粒從梳子狀的枝梗上取下來。因枝梗含有特別多的單寧酸,在酒液中有一股令人不快的味道。
2、壓榨果粒:釀制紅酒的時候,葡萄皮和葡萄肉是同時壓榨的,紅酒中所含的紅色色素,就是在壓榨葡萄皮的時候釋放出的。就因為這樣,所有紅酒的色澤才是紅的。
3、榨汁和發酵:經過榨汁後,就可得到釀酒的原料——葡萄汁。有了葡萄汁就可釀制好酒。葡萄酒是透過發酵作用而得的產物。經過發酵,葡萄中所含的糖份會逐漸轉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在發酵過程中,糖分越來越少,而酒精度則越來越高。通過緩慢的發酵過程,可釀出口味芳香細致的紅葡萄酒。
而白葡萄酒的釀造區別在於採用白葡萄或者紅葡萄去皮、去核後經過壓榨、發酵而成,因此白葡萄酒是有點幾近白色的,稍微有點呈淡綠色的澄清透明液體。
⑺ 葡萄酒在發酵過程時被打開了 怎麼辦
葡萄酒在發酵過程,容器可以打開的。中途需要揭開容器攪拌的,注意衛生,沒有問題。專
發酵過程中,有兩屬個時間段需要攪拌,一是還沒有發酵時上層皮渣過於乾燥時需要用干凈的工具把它壓下去,攪拌一下,避免過於乾燥產生腐爛氣味。二是發酵旺盛期溫度升高膨脹時需要攪拌,散熱降溫控溫發酵,對葡萄酒品質的形成有利。
⑻ 葡萄酒是怎麼釀成的
葡萄酒用葡萄釀造的。
下面介紹葡萄酒的做法供參考,首先版准備材料:葡萄:2500克、白糖:權300克、鹽:10克、麵粉:100克。
1、先把破損的葡萄挑選出來。
⑼ 葡萄酒的起源
葡萄酒的起源
[編輯本段]
關於葡萄酒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說,起源於古埃及,或古希臘,抑或希臘克里特島(Crete)。而據現有的葡萄酒檔案資料來研究分析,確切地說,應是一萬年前我們共同的祖先釀造了葡萄酒,從而隨著葡萄酒文化流傳到今天。
據史料表明,葡萄栽培和釀造技術,是隨著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從小亞細亞(AsiaMinon)和埃及,在到達希臘及其諸海島之前,先流傳到希臘的克里特島,再經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北非的利比亞和義大利,從海上到達法國瀕臨地中海東南的瓦爾省(Var)境內靠海的普羅旺斯地區和西班牙沿海地區;與此同時,通過陸路,由歐洲的多瑙河河谷進入中歐諸國。
在上述最早的發源地,在生活和勞動中,偶然發現了在大自然中早已生長著的野生葡萄,從而釀造出最原始的飲料,日後稱之為葡萄酒。人類隨著火的發現和應用,而進入捕魚、狩獵、家畜飼養和農業的時代。在此漫長的歲月中,穀物種子和葡萄苗木或葡萄蔓藤一起流傳於世,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考古學家考證,人類在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葡萄酒釀造。通常認為,葡萄酒起源於公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那時有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
在新石器時代,瀕臨黑海的外高加索的安納托利亞(Aratolia)(古稱小亞細亞)、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已成為部落的群居區。這是由於當時這些地區,氣候溫和與土地肥沃,所以遠離該地區的原始部族人,紛紛遷移至此定居。在綠樹成蔭的山丘地帶種植葡萄,而在平原地區的廣闊田野,從事農業生產。從而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日漸向遠方流傳。
在希臘,在考古發掘中,在一座古墓窟里,發現墓壁上有一幅公元前二世紀的浮雕;希神阿波羅(Apollon)和勝利女神(Victoire)共向造物主(God)敬獻葡萄的景觀;古希臘人喜歡葡萄酒。荷馬史詩中多次提到葡萄酒。古希臘的葡萄酒神是迪奧尼索斯(Dionysos).
在古埃及,特別在尼羅河河谷地帶,從發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學家發現一種底部小圓,肚粗圓,上部頸口大的盛液體的土罐陪葬物品;經考證,這是古埃及人用來裝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在埃及十八代王朝時期的納黑特(Nakht)古墓中,發掘出一幅壁畫(fresco),上有一站著面略向左側一方而穿一白色服裝的貴夫人,從其左腳跟起,經頭部向右腳跟,用一串葡萄蔓藤葉飾物圍著,而在其兩側,左為一狼頭人身,而右則為一美麗年輕的仕女,他們各擎一長圓形酒杯似向女主人從頭上澆葡萄酒之狀。
古羅馬帝國的軍隊征服歐洲大陸的同時也推廣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公元1世紀時,征服高盧 (今法國),法國葡萄酒就此起源,最初的葡萄種植在法國南部羅訥河谷。2世紀時到達波爾多地區。古羅馬人喜歡葡萄酒,有歷史學家將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歸咎於古羅馬人飲酒過度而人種退化。古羅馬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
葡萄酒在中世紀的發展得益於基督教會。聖經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說「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視為聖血,教會人員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作為工作。例如,法國勃艮第產區的葡萄酒釀造就歸功於修道士們的精心栽培及從羅馬遷居於阿維農的教皇們的喜好。
葡萄酒隨傳教士的足跡傳播世界。西方葡萄酒的在17世紀傳入中國也是傳教士所為。
1864年,葡萄蚜蟲災害曾席捲法國,法國的大部分葡萄園被毀,幸虧人們發明了把法國葡萄枝嫁接在抗蟲害的美國葡萄根上,才使法國葡萄種植絕處逢生。
據史料記載:
約離現今,耶穌基督誕生4000年時,由於海陸交通,縮短了時空距離,酒文化通過文人筆下的文章或詩歌流傳開來。此時的埃及,雖然它的農業。手工業和航海已很發達,但其進步的曙光才剛剛露頭……。但到公元前1085年左右,相傳埃及神話中的地獄神的奧西里斯(Osiris)被公認為葡萄樹(Vines)和葡萄酒(wines)之神;
至於對法國而言,從歷史的長河中,這與鄰國的義大利,日後成為世界四大陸上,栽種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最發達的國家,並從中得益非淺。當然,法國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適宜葡萄的生長。從8月開始的三個月中,從南向北,整個法國處於喜悅的葡萄收獲期。在此期間,法國的葡萄產區,沉湎於品嘗葡萄新酒的醇美的歡樂之中。
據法國兩位名畫家的作品中顯示出:
公元1574年到1665年,法國畫家尼古拉•普森(Nicolas Poussin)畫的一幅畫:秋天,一群從巴勒斯坦來的打工者,正在法國葡萄園中採摘串串成熟的葡萄放入附近的籮筐中;
公元1789年至1863年,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斯(Eugere Delocrcix)所作的一大型壁畫:希神巴克科斯(Bacchus)正在把一大陶盆中盛放的葡萄酒喂一頭大獅子。
此外,法國學者在墓葬中發現公元前一世紀的一幅浮雕,上有一酒販正在出售葡萄酒給一位消費者的場景。
綜觀上述史話,葡萄酒為全人類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飲料,也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幸福的源泉。至於葡萄酒的起源說,已並不重要,讓它留待史學家們繼續去挖掘和研討的學術問題;而對於現代人來說,飲葡萄酒,尤其是名貴的葡萄酒,這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並為人類創造了一份不小的財富。
葡萄酒的歷史
[編輯本段]
考古學家證明,葡萄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起源不太明確的葡萄的釀造技術從沒有停止過改進,而實際上這又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
多少世紀以來,葡萄酒曾是一種保存時間很短的手工作坊產品。今天的大型商業化的葡萄酒產品應歸功於一些發明創造,如高質量的玻璃和密封的軟木瓶塞,以及19世紀法國葯物學家巴思特有關發酵的微結構的發現。
葡萄酒的演進、發展和西方文明的發展緊密相銜。葡萄酒大約是在古代的肥沃新月(今伊拉克一帶的兩河流域)地區,從尼羅河到波斯灣一帶河谷的遼闊農作區域某處發現的。這個地區出現的早期文明(西元前四千至三千年)歸功於肥沃的土壤所致,也是釀酒用的葡萄最初開始茂盛生長的地區。隨著城幫的興盛取代原始的農業部落,懷有領土野心的古代航海民族――從最早的腓尼基(今敘利亞)人一直到後來的希臘、羅馬人等――也廣泛地將葡萄樹種與釀酒的知識散布到地中海,乃至整個歐洲大陸。
當羅馬帝國於在西元五世紀滅亡以後,分裂出來的西羅馬帝國(法國、義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國地區)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詳細記載了關於葡萄的收成和釀酒的過程。這些巨細靡遺的記錄有助於培植出在特定農作區最適合栽種的葡萄品種。西元768年至814年統治西羅馬帝國的查理曼大帝,其權勢也影響了此後的葡萄酒發展。這位偉大的皇帝預見了法國南部到德國北邊葡萄園遍布的遠景,著名布根地(Burgundy)產區的「可登-查理曼」頂級葡萄園(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經一度是他的產業。
大英帝國在伊莉莎白一世女皇的統治下,成為擁有一支壯大的遠洋商船船隊的海上強權。她的海上貿易將葡萄酒從許多個歐洲產酒國家帶到英國,英國對烈酒的需求,亦促成了雪莉酒、波特酒和馬德拉白酒類的發展。
在美國獨立戰爭的同時,法國被公認是最偉大的葡萄酒盛產國家。湯瑪斯•傑佛遜(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曾熱心地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論及葡萄酒等級,並且也鼓吹將歐陸的葡萄品種移植到新大陸來。這些早期在美國殖民地栽種、採收葡萄的嘗試大部分都失敗了,而且在本土美國的樹種和歐洲的樹種交流、移植的過程中,無心地將一種危害葡萄樹至深的害蟲給帶到歐洲來,其結果便是十九世紀末的葡萄根瘤蚜病,使絕大多數的歐洲葡萄園給毀於一旦了。不過,若要說在這一場災變中有什麼值得慶幸的事,那便是葡萄園的慘遭蹂躪啟發了新的農業技術,以及歐洲釀制葡萄酒版圖的重新分配了。
自20世紀開始,農耕技術上的利多發展使得各地釀制葡萄酒的業者,都可以保護作物免於遭到像黴菌、動物蟲害等常見的侵害。葡萄的培育和釀制過程逐漸變得科學化。同時本世紀也廣泛立法來鼓勵製造信用好、品質佳的葡萄酒。今天,葡萄酒在全世界氣候溫和的地區都有生產,並且有數量可觀的不同葡萄酒類可供消費者選擇。 從早期的農業社會一直到現在,葡萄酒釀造的進展歷程可說是一篇令人著迷不已的傳奇史;也披露出葡萄酒在西方文化中的根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