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葡萄酒年份越老越好嗎
一般來說,單寧含量較高的紅酒,能存放的時間也較長,但也不是存放時間內越久越好容。而白葡萄酒絕大多數並不適合長期存放,適合早飲,僅極少數適合長期存放(如波爾多蘇岱產區的頂級貴腐葡萄酒)。
好的適合陳放的葡萄酒(如舊世界的佳釀),在裝瓶後要經歷發展期,這個時間的長短和酒質有關,有的5年10年,有的可長達20、30年甚至更久(如波爾多8大名庄的酒);之後進入適飲期;不論多好的酒,在過了最佳的適飲期後,酒質都會走下坡路而衰退。
新世界(即歐洲以外的葡萄酒產酒國家)的酒,一般都可以在裝瓶後的新近年份飲用,個別好酒也適合陳放較長年數後再飲用(如澳洲的奔富葛蘭許)。
而中低價位、酒質一般的普通葡萄酒,並無發展期、適飲期和衰退期三階段,存放時間越長,酒質越衰敗,只適合早飲。
② 葡萄酒的「年份」是什麼概念
葡萄酒的年份要看產地,區別南北半球。
在北半球,葡萄酒的年份為葡萄的「生長」年份。釀制一般葡萄酒的葡萄株於2-3月發芽,9-10月採收,此時葡萄酒的年份與採收年份保持一致。而一些特殊的葡萄酒會出現採收年份和生長年份有出入的情況。比如冰酒,要求至少零下7度採收,這時往往已經是第二年的1月,此時葡萄酒的年份為葡萄的「生長」年份,比採收年份早一年。
在南半球,葡萄酒的年份為採收年份。南半球與北半球季節相反,一般9月發芽,次年2-3月採收。可見,同一年份的澳大利亞葡萄酒和法國葡萄酒相比,澳大利亞葡萄酒要多陳年半年。
國內很多酒商刻意炒作「年份酒」的概念,說標注了年份的酒要優於沒有標注年份的葡萄酒,或者說年份酒是庄園酒行列,都是謬論。其實,除了香檳和波特一類的加強酒,一般的葡萄酒都是有年份的,可以靠年份分辨出適合自己口感的產品,特別是葡萄酒是否達到適飲期。比如很多人說2007年波爾多不是個好年份,其實不過是2007年葡萄酸度糖分不足以釀制能陳釀幾十年或上百年的葡萄酒,但並不影響2007年成為一個簡單清新易飲同時性價比又高的消費選擇。
只有「年份香檳」或者「年份波特」是有意義的。因為這類酒一般採用多個年份混釀,一般不標注年份。只有當年葡萄質量特別好的時候,酒農才會只使用這一年的葡萄單獨釀制一款酒。而做出這一選擇的同時就意味著混釀產品少了一個優質年份來拉高整體水平,可以看做是一種犧牲吧。所以此時「年份」就有了更加豐富的意義,也因此帶有「年份」的產品價格就會更加高昂。
③ 葡萄酒的年份,保質期,適飲期到底有什麼不同
葡萄酒的年份指的是釀造該葡萄酒所選用葡萄的採收年份。通常,由於不同年份里的氣候狀況不同,因此即便是同一酒庄使用同一葡萄園內的同一葡萄品種釀造的同一款葡萄酒的風味都會千差萬別。而這也就是葡萄酒年份差異的由來。
年份對葡萄酒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個還得因酒而異。對於大批量生產的普通葡萄酒來說,關注年份幾乎沒有太大的價值。然而對於名庄酒而言,比如波爾多列級庄葡萄酒,年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酒庄會對葡萄的品質進行非常嚴格的控制,不同的年份差異會造成巨大的葡萄酒價格差異。這也就是為什麼1982年拉菲的價格要比2012年貴數倍的原因。
適飲期就是指葡萄酒達到適合飲用的階段。葡萄酒是有生命的,與人一樣,葡萄酒的生命會經歷從年輕、發展、成熟、頂峰和衰落的過程。一般來說,葡萄酒在其生命的頂峰時期飲用是最好的,這也就是常說的最佳適飲期。過於年輕,單寧會比較粗糙,香氣也沒那麼復雜。存放時間太久,過了頂峰期後,葡萄酒又會失去果香。那麼,一般葡萄酒的適飲期是什麼時候呢?這還是要依據不同的葡萄酒而定。以下為常見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的適飲時間,消費者可以作為參考。
葡萄酒保質期,這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葡萄酒說法,因為這在國外是沒有的。這主要是由於中國人對葡萄酒接觸並不多,因此會由此及彼地從牛奶保質期想到葡萄酒保質期。事實上,在葡萄酒文化盛行的西方國家,他們大都談論的是「最佳適飲期」。
根據最新《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規定,大部分食品需要表明「最短保質期」,而葡萄酒、烈酒、汽酒、加香葡萄酒、國酒以及起泡酒還有酒精含量大於或等於10%的飲料則不需要標示保質期。因此,按照規定,大部分葡萄酒背標可以不出現保質期的字樣。然而,為什麼在市場中又會出現標有保質期的葡萄酒呢?這當然是受中國特色的影響。在葡萄酒文化並不繁盛的中國,不少消費者認為,沒有標示「保質期」就是不合格的產品,為了讓消費者買得放心,一些生產商開始標示保質期。從目前來看,市場上葡萄酒的保質期一般為「10年」。
④ 葡萄酒的成熟期,青年期,衰老期的區分,
關於葡萄酒,曾經有人發表過這樣的見解:一串葡萄是美麗、靜止與純潔的,但它只是水果而已;然而一經壓榨,變成葡萄酒之後,它就成了一種生命有機體,像動物一般擁有自己的生命歷程。隨著時間的演變,葡萄酒的狀態和口感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葡萄酒是越陳越好,所以有時收到葡萄酒的時候,就喜歡把它存放起來,過很久之後才飲用。不過,葡萄酒其實是一個 「有機生命體」,它有自己的生長發展周期,從年輕到成熟再到衰老,這樣的生命軌跡是無法避免的。對於不同的葡萄酒,其生命周期長短不一,這取決於品種、釀造方法以及葡萄酒本身的酸度、酒精度、單寧和風味物質等因素。葡萄酒的適飲期和「壽命」有哪些講究?
第一,90%的葡萄酒應該在短期內飲用,不適合長期保存。
越老的葡萄酒就是越好的葡萄酒,這是一種普遍的誤解。其實,市場上出售的葡萄酒中,絕大部分都適合在裝瓶後的一兩年內飲用。只有10%的紅葡萄酒和5%的白葡萄酒適合在裝瓶5年之後再飲用。大多數葡萄酒在裝瓶6個月之後就開始丟失一部分果香。用螺旋蓋封口的葡萄酒大多不適合長期存放。
第二,只有10%的葡萄酒適合長期存放後再喝。
如果你想要挖掘一些可以越陳越好的葡萄酒,首先要記住的是這樣的葡萄酒比較稀少,存放5年後會發展得更佳的葡萄酒只有10%;另外,存放10年之後會發展得更出色的葡萄酒只有1%。而且,這些葡萄酒必須存放在適當的環境中,控制好溫度、濕度、光線和聲音等因素。具有良好陳年潛力的葡萄酒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高酸和/或高單寧;高濃郁度;高平衡度
葡萄酒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周期,會經歷年輕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大部分葡萄酒的年輕期和成熟期比較短暫,所以容易進入衰老期;而一小部分葡萄酒會經歷緩慢的生長發展期,逐漸變得成熟圓潤,等待5年甚至10多年後才開始衰老。
處於已成熟期的紅葡萄酒,一般呈現的是陳釀香氣。葡萄酒成熟過程中,品種香氣向陳釀香氣轉化,在這一過程中發生化合作用、氧化作用等化學反應,會使葡萄酒的香氣向更濃厚的方向變化,從而減輕其果味特徵,各種氣味趨於平衡、融合、協調。在陳釀的開始幾年,葡萄酒的還原條件越好,醇香的質量也越好。在橡木桶或貯酒罐中,醇香可以發展到一定濃度,但其最佳狀態是在瓶內,即在嚴格的還原條件下形成的。與還原醇香對應的是「氧化醇香」。在一些氣候較熱的地區,生產一些酒精度較高的葡萄酒,需要適當氧化,在儲藏過程中,葡萄酒的儲藏容器沒有盛滿,表面暴露在空氣當中,這種儲藏方式稱為「氧化陳釀」。這類葡萄酒形成的氧化醇香主要由醛類物質構成,其特點是具蘋果、核桃氣味並略帶哈喇氣味,而且這些氣味完全取代品種和發酵香氣。
⑤ 葡萄酒的年份代表什麼
葡萄酒的年份,是每一個葡萄酒愛好者都無法迴避的問題。初學者可能會認為
「年份越老越好」,也有許多發燒友對不同產區的好、壞年份了如指掌,甚至對每一年重要產區的天氣狀況都十分關切。我們都知道經典年份的葡萄酒(如82年拉菲)更容易受到市場追捧,但是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年份差異是否真的那麼重要呢?
酒瓶上寫的年份,指的是葡萄採摘的年份(非釀酒的年份,也非灌裝或出廠的年份)
每個國家和產區,會對年份標識有一些法定的要求,大部分的要求是必須含至少85%標識年份的葡萄酒。(也就是說,哪怕是拉菲,也會含一定比例的往年葡萄酒)其目的,是為了保持品牌口感的一致性
葡萄酒在適飲期飲用最好,適飲期是在多少年取決於很多因素,年份是其一,還有葡萄品種,種植和釀造方式,熟成方式,不同的葡萄酒,適飲期是不一樣的,比如匈牙利最頂級的貴腐葡萄酒,可以存放上百年,而博若萊新酒,只能在一年左右,最佳適飲期可能就是一個月以內。絕大部分市場上銷售的中低價位葡萄酒最佳適飲期在五年以內。
年份越老越好?
NO
對於這一點,首先要認識到,年份,給了葡萄酒什麼,毋庸置疑,年份給了用來釀造當年葡萄酒的「葡萄」,葡萄酒的品質,70%取決於葡萄的品質,葡萄的品質取決於當地的「氣候、天氣、土壤、種植方式」。其實不難看出,在這四樣中,大的氣候、土壤環境,是不會每年都有很大變化的。種植方式,也是多年來幾代人的經驗傳承,每年不會有很大差異。變數最大的,是天氣,比如說雨水多、有龍卷風、下冰雹了等等。而這種屬於少見的天災,並不是每一年每個產區都會發生,除非在天氣的確非常不穩定的產區
年份不好=品質差?
NO
如果,如上一條所說,真的遇到天災,是否就一定代表當年的品質差?其實,也不一定,最容易影響口感和品質的,是剛好在葡萄成熟期時下大雨,會讓葡萄的水分增加,口感變淡。然而比如龍卷風,下冰雹,是會讓葡萄減產,讓葡萄樹受到傷害導致第二年繼續減產,但,其實減產,並不等於剩下的葡萄品質下降
沒有年份的不是好酒?
NO
偶爾,會看到沒有年份的葡萄酒,最常見的是香檳、和加強型葡萄酒比如說波特和雪莉。這是某種類型的葡萄酒的特有要求,為了達到每一年產品的一致性,但更多的是大的酒庄或者酒商,要調配和打造出自己品牌的的獨特性。而事實上,這些酒,都不會是低價位的酒款。
經典年份適用全球?
NO
因為82年的拉菲,很多人酒會誤認為82年是紅酒的好年份,有因為2009年的一個經典年份,又讓很多人誤會2009年是一個經典年份。經典年份不假,但這些指的都是波爾多,波爾多的氣候與天氣,只能代表波爾多本地,並不是說全球82年和2009年都是好年份。另外,哪怕就是在波爾多,經典年份也不是針對所有酒款,因為紅葡萄酒和甜型葡萄酒對於產區天氣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紅葡萄希望天氣可以幫助他完全成熟,而甜白葡萄酒用的白葡萄卻是希望天氣幫助它保持酸度。所以非常常見的是,對於紅葡萄酒來說不是好年份的時候,對於甜白來說確實很好的年份。而對於紅葡萄酒來說非常好的年份,甜白葡萄酒可能甚至會宣布停產。
沒有到適飲期或者過了適飲期的酒是否不能喝?
NO
過了適飲期,不代表不能喝或者變質,只是口感相對沒有那麼大的強度,芳香物質有些減少。沒有到適飲期的酒,也不代表不能喝,只是單寧不會那麼成熟柔順。
是否在銷售的酒都是在適飲期的酒款?
NO
一般情況下,市場上在銷售的酒款,不會是過了適飲期的,而更常見的是,還沒有達到適飲期的,因為如前文所說,適飲期的取決因素不完全決定於年份,儲藏的方式環境的影響也非常重要,有可能會加速葡萄酒的成熟。所以,比如波爾多的名庄酒,一般都是在適飲期之前購買,因為達到適飲期之後,價格會更高,而對於一般餐酒而言,因為都是大批量銷售,往往還沒到適飲期酒已經銷售光了,所以建議不要把年份和適飲期作為選酒的首要標准,除非,你非要跟自己過不去!
(1)優秀年份:葡萄生長狀況很好,葡萄酒價格高。而其副牌酒或二級庄園的葡萄酒,價格雖只是它的一半,但也有可能給你帶來驚喜。
(2)安全年份:好年份,但可能被更好年份所遮蓋(更好年份在好年份前後),所以可以根據這個規律進行選擇,這是比較安全的方法。
(3)品質年份:一般的年份(因產量較高,又被稱為「's year」),葡萄生長得也一般,但在有經驗的栽種者的妙手下也能「起死回生」。如果年份一般,那就選擇注重品質的酒庄的酒吧,這樣品質和價格就平衡多了。
(4)避開年份:壞年份,葡萄生長得不好,釀出的葡萄酒可能缺少果香、酸度或單寧。所以,購酒時切記避開這些年份的酒。
⑥ 葡萄酒的年份指的是什麼
葡萄酒標簽中的年份指的是釀造該葡萄酒的葡萄的收成年份。
比如葡萄酒年份為1998,即代表著該葡萄酒是在選用1998年採摘的葡萄釀造出來的。
很多國家的紅酒釀造管理的很嚴格,所以每年的葡萄的品質不一樣,看葡萄的採摘年份,你就知道那一年的酒好不好。
在酒的標簽上標明它的身份至少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是證明這個酒的酒齡,以便允許葡萄酒愛好者按照他的口味和狀況選擇一個年青的酒或是陳年的酒;
另一方面是說明葡萄收獲的年份,一般來說葡萄園中的葡萄,一年和一年的收獲質量是有很大不同的,所產葡萄酒的質量水平也有很大的差異,在酒瓶上標明年份,可給消費者在去掉瓶塞前就能獲得酒的質量信息。
(6)葡萄酒經歷什麼年期擴展閱讀
1、年份好壞的標準是什麼
甜度,酸度和風味強度都很高的三高葡萄,就是成熟度完美的葡萄,能夠產出完美成熟度葡萄的年份,就是好年份。有完美成熟度的葡萄是很難得的,因為酸度和甜度是無法兼得的,葡萄在成熟過程中,糖度在上升,酸度在下降,這兩個是此消彼長的過程。
如果選擇了早日採摘,可能保證了酸度,但是成熟度不足,有的時候由於氣候必須早日採摘。又比如說葡萄成熟度不夠,想讓葡萄多生長一會兒,就可以晚點採摘,這樣能夠保證葡萄的甜度,但是葡萄容易腐爛。又酸又甜的葡萄,就是將兩個好的元素完美結合在一起。
因為這樣的年份稀少,所以價值連城。在波爾多這種邊緣性氣候中,年份的影響更加重要,1961和1982年就是世紀靚年,歷史性大年,因此這兩個年份的酒口感非常完美,幾乎都是滿分酒,價格也遠超其他年份。
2、葡萄酒是不是年份越久越好喝
俗話講:「酒是醇的香。」許多消費者認為,葡萄酒的年份越久越好,甚至把年份作為衡量葡萄酒品質好壞的絕對標准。葡萄酒的年份前後與葡萄酒的質量並沒有必然的聯系,不是年份越久,葡萄酒的品質就越好。
因為釀酒葡萄的質量是決定葡萄酒品質的重要因素,如果某一年的氣溫、降水等各方面條件都比較適合葡萄生長,這一年的葡萄品質就好,用這一年採摘的葡萄所釀造的葡萄酒,品質自然會好。大賣場里銷售的葡萄酒大部分都是普通的葡萄酒,這些都是上市後幾年內喝掉就好了,經得起陳年的酒比例是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