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葡酒百科 > 古代什麼時候有的葡萄酒

古代什麼時候有的葡萄酒

發布時間:2021-02-05 18:14:25

A. 中國最早的葡萄酒是什麼時候生產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首次記載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內就描述了葡萄酒。西域容就包括了我們現在的吐魯番地區了。
直到唐,內地才開始釀葡萄酒。但種植主要還是在西域,在唐時就有胡人在長安開設酒店,銷售西域的葡萄酒。在元朝時山西太原有過大規模的葡萄種植和釀造歷史。
一般都是邊遠地區進貢給皇室飲用。

B. 古代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大量釀造葡萄酒

開始大量釀造葡萄酒應該是:唐朝。
據考證,葡萄是漢朝張騫帶入中國內的。據《太平御覽》,漢容武帝時期,「離宮別觀傍盡種蒲萄」,只能估計漢武帝對此事的重視,並且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都達到了一定的規模。
開始大規模出現在唐朝。《太平御覽》記載,唐太宗貞觀13年(640年),唐軍在李靖的率領下破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唐太宗從高昌國獲得馬乳葡萄種和葡萄酒法後,不僅在皇宮御苑裡大種葡萄,還親自參與葡萄酒的釀制。釀成的葡萄酒不僅色澤很好,味道也很好,並兼有清酒與紅酒的風味。盛唐時期社會穩定,人民富庶。由於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間釀造和飲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這些在當時的詩歌里都反映。
但真正鼎盛時期是元朝。 在政府重視、各級官員身體力行、農業技術指導具備、官方示範種植的情況下,元朝的葡萄栽培與葡萄酒釀造有了很大的發展。葡萄種植面積之大,地域之廣,釀酒數量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當時,除了河西與隴右地區(即今寧夏、甘肅的河西走廊地區,並包括青海以東地區和新疆以東地區和新疆東部)大面積種植葡萄外,北方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產地。

C. 中國最早出現紅酒是在什麼朝代,什麼時候

漢朝
司馬遷著名的《史記》中首次記載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張騫奉漢武帝版之命出使權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這一例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已從鄰國學習並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西域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葡萄酒的主要產地。《吐魯番出土文書》(現代根據出土文書匯編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記載了公元4-8世紀期間吐魯番地區葡萄園種植,經營,租讓及葡萄酒買賣的情況。從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歷史時期葡萄酒生產的規模是較大的。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將西域的葡萄及釀造葡萄酒的技術引進中原,促進了中原地區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的發展。葡萄酒成為當時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享用的珍品。相傳在漢朝,陝西扶風一個姓孟名佗字伯良的富人,拿一斛葡萄酒賄賂宦官張讓,當即被任命為涼州刺史。後來蘇軾對這件事感慨地說:「將軍百戰竟不侯,伯良一斛得涼州。」可見葡萄酒誘人的魅力。

D. 中國最早出現紅酒是在什麼朝代,什麼時候啊。

考古研究表明,中國葡萄酒最早大約出現在公元前7000-5500年間。史書關於葡萄種植的回記錄最早出現在周朝,但有答關葡萄酒的文字記載,直到距今2000多年的西漢朝才出現。《史記?大宛列傳》寫道:"宛左右以蒲陶為酒……漢使取其實來,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可見,直至西漢,內地中原還沒有真正意義的葡萄酒生產,葡萄栽種才剛剛開始。

在西域釀酒師的努力下,山西生產的葡萄酒在唐朝初現華章。唐朝武德年間(公元618-625年),李肇撰寫的《唐國史補》中記錄了當時的10餘種地方名酒。"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桃……"河東即今天的山西中南部一帶,"河東乾和"成為目前所知最早的葡萄酒商號,也是此10餘種地方名酒中唯一的葡萄酒。

E. 中國古代葡萄酒的介紹

考古資料證明,古埃及以及Mesopotamians的人們最早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從五千年前的一幅墓壁畫中可看到當時的古埃及人在葡萄的栽培,葡萄酒的釀造及葡萄酒的貿易方面的生動情景。

我國的葡萄酒究竟起源於何時?這一直未有很有說服力的證據。近年有作者認為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有了葡萄酒。據有關資料,1980年在河南省發掘的一個商代後期的古墓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銅卣。經北京大學化學系分析,銅卣中的酒為葡萄酒("保藏三千年的葡萄酒",《釀酒》,1987。5)。至於當時釀酒所採用的葡萄是人工栽培的還是野生的尚不清楚。另有考古資料表明,在商代中期的一個釀酒作坊遺址中,有一陶瓮中尚殘留有桃、李、棗等果物的果實和種仁(唐雲明等,"試論河北釀酒資料的考古發現與我國釀酒的起源",《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中國酒文化研究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11)。盡管沒有充足的文字證據,但從以上考古資料,我們確可相信在商周時期,除了穀物原料釀造的酒之外,其它水果釀造的酒也佔有一席之地。

一、古代葡萄酒史料

一般說來,在古代中國,葡萄酒並不是主要的酒類品種,但在一些地區,如在現在的新疆所在地,葡萄酒則基本上是主要的酒類品種。有關資料可參考"葡萄和葡萄酒傳入我國的考證"(見張玉忠論文,《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中國酒文化研究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在一些歷史時期,如元朝,葡萄酒也曾大力普及過。歷代文獻中對葡萄酒的記載仍是較為豐富的。

司馬遷著名的《史記》中首次記載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這一例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已從鄰國學習並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西域自古以來一直是我國葡萄酒的主要產地。《吐魯番出土文書》(現代根據出土文書匯編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記載了公元4-8世紀期間吐魯番地區葡萄園種植,經營,租讓及葡萄酒買賣的情況。從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歷史時期葡萄酒生產的規模是較大的。

東漢時,葡萄酒仍非常珍貴,據《太平御覽》卷972引《續漢書》雲:扶風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遺張讓,即以為涼州剌史。足以證明當時葡萄酒的稀罕。

葡萄酒的釀造過程比黃酒釀造要簡化,但是由於葡萄原料的生產有季節性,終究不如穀物原料那麼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並未大面積推廣。在歷史上,內地的葡萄酒,一直是繼繼續續維持下來的。唐朝和元朝從外地將葡萄釀酒方法引入內地。而以元朝時的規模最大。其生產主要是集中在新疆一帶,在元朝,在山西太原一帶也有過大規模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歷史。而漢民族對葡萄酒的生產技術基本上是不得要領的。

漢代雖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產技術,但卻未使之傳播開來。漢代之後,中原地區大概就不再種植葡萄。一些邊遠地區時常以貢酒的方式向後來的歷代皇室進貢葡萄酒。唐代時,中原地區對葡萄酒已是一無所知了。唐太宗從西域引入葡萄,《南部新書》丙卷記載:"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葡萄種於苑,並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宋代類書《冊府元龜》卷970記載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魯番東約二十多公里,當時其歸屬一直不定。唐朝時,葡萄酒在內地有較大的影響力,從高昌學來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釀法在唐代可能延續了較長的歷史時期,以致在唐代的許多詩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屢屢出現。如膾炙人口的著名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涼州詞")。劉禹錫(772-842年)也曾作詩贊美葡萄酒,詩雲:"我本是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盡日飲不足"。這說明當時山西早已種植葡萄,並釀造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詩。當時的胡人在長安還開設酒店,銷售西域的葡萄酒。

元朝統治者對葡萄酒非常喜愛,規定祭祀太廟必須用葡萄酒。並在山西的太原,江蘇的南京開辟葡萄園。至元28年在宮中建造葡萄酒室。

由於蒸餾技術的發展,元朝開始生產葡萄燒酒(白蘭地brandy),《飲膳正要》對此有記載。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西域的葡萄燒酒。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卷30中曾記載了我國栽培的葡萄品種有:水晶葡萄,暈色帶白,如著粉形大而長,味甘。紫葡萄,黑色,有大小兩種,酸甜兩味。綠葡萄,出蜀中,熟時色綠,至若西番之綠葡萄,名兔睛,味勝甜蜜,無核則異品也。

瑣瑣葡萄,出西番,實小如胡椒……雲南者,大如棗,味尤長。

二、中國古代葡萄酒的釀法

中國古代的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主要有自然發酵法和加曲法。後一種,有畫蛇添足之嫌,說明了中國酒麴法釀酒的影響根深蒂固。

1 自然發酵法:

葡萄酒無需酒麴也能自然發酵成酒的。從西域學來的葡萄釀酒法應是自然發酵法。唐代蘇敬的《新修本草》雲:"凡作酒醴須曲,而蒲桃,蜜等酒獨不用曲"。葡萄皮表面本來就生長有酵母菌,可將葡萄發酵成酒。

元代詩人曾寫過一首詩,記載了當時的自然發酵法:翠虯天橋飛不去,頷下明珠脫寒露。壘壘千斛晝夜春,列瓮滿浸秋泉紅。數霄醞月清光轉,濃腴芳髓蒸霞暖。酒成快瀉宮壺香,春風吹凍玻璃光。甘逾瑞露濃欺乳,麴生風味難通譜。縱教典卻裘,不將一斗博涼州。

2、加曲發酵法:

由於我國人民長期以來用曲釀酒,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釀酒時必須加入酒麴,再加上技術傳播上的障礙,有些地區還不懂葡萄自然發酵釀酒的原理。於是在一些記載葡萄酒釀造技術的史料中,可看到一些畫蛇添足,令人捧腹的做法。如北宋的著名釀酒專著《北山酒經》中所收錄的葡萄酒法,卻深深帶上了黃酒釀造法的烙印。其法是:"酸米入甑蒸,氣上,用杏仁五兩(去皮尖)。蒲萄二斤半(浴過,干,去皮,子),與杏仁同於砂盆內一處,用熟漿三斗,逐旋研盡為度,以生絹濾過,其三半熟漿潑,飯軟,蓋良久,出飯攤於案上,依常法候溫,入曲搜拌。"該法中葡萄經過洗凈,去皮及子,正好把酵母菌都去掉了。而且葡萄只是作為一種配料。因此不能稱為真正的葡萄酒。葡萄並米同釀的作法甚至在元代的一些地區仍在採用。如元代詩人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寫到:"劉鄧州光甫為予言:』吾安邑多蒲桃,而人不知有釀酒法,少日嘗與故人許仲祥,摘其實並米飲之,釀雖成,而古人所謂甘而不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

三、近代中國的葡萄酒

清末1892年,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建立了葡萄園和葡萄酒公司——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從西方引入了優良的葡萄品種,並引入了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從此我國的葡萄酒生產技術上了一個新台階。

新中國成立後,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國又從保加利亞,匈牙利,原蘇聯引入了釀酒葡萄品種。我國自己也開展了葡萄品種的選育工作。目前,我國在新疆,甘肅的乾旱地區,在渤海沿岸平原,黃河故道,黃土高原乾旱地區及淮河流域,東北長白山地區建立了葡萄園和葡萄酒生產基地。新建的葡萄酒廠在這些地區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F. 中國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紅酒的

應該是清朝時期,當時大量歐美國家的人湧入中國,順便也帶來了美味的紅酒。

G. 紅酒在什麼時候開始產生的

至於葡萄酒的起源地,據史料記載,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瀕臨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區,即現在的安納托利亞(Aratolia)(古稱小亞細亞)、喬治亞和亞美尼亞,都發現了積存的大量的葡萄種子,說明當時葡萄不僅僅用於吃,更主要的是用來榨汁釀酒。

也有很多數的史學家認為,葡萄酒的釀造起源於公元前6000年古代的波斯,即現今的伊朗。對於葡萄的最早栽培,大約是在7000年前始於前蘇聯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後來隨著古代戰爭、移民傳到其它地區。初至埃及,後到希臘。但是,有真正可尋的資料中還是從埃及古墓中發現的大量遺跡、遺物。

H. 中國古代葡萄酒的釀造歷史早在什麼時候

像一般紅酒文化方面的資料可以參考與WINE之家。一、古代旬萄酒史料
一般說來,在古代中國,葡萄酒並不是首要的酒類種類,但在一些區域,如在如今的新疆所在地,葡萄酒則基本上是首要的酒類種類。有關材料可參閱「葡萄和葡萄酒傳入我國的考證」(見張玉忠論文,《水的外形,火的性情—中國酒文明研討文集》,廣東公民出版社,1987年)。在一些前史時期,如元朝,葡萄酒也曾大力遍及過。歷代文獻中對葡萄酒的記載仍是較為豐厚的。
司馬遷聞名的《史記》中初次記載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葡萄為酒,有錢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
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所以皇帝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
傳》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這一例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己從邦鄰學習並把握了葡萄培養和葡萄釀酒技能。西域自古以來一向是我國葡萄酒的首要產地。《吐魯番出土文書》(現代依據出土文書匯編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記載了公元4-8世紀時間吐魯番區域葡萄園培養,運營,租讓及葡萄酒生意的狀況。從這此史料能夠看出在那一前史時期葡萄酒出產的規劃是較大的。
東漢時,葡萄酒仍十分寶貴,據《和平御覽》卷972引《續漢書》雲:扶風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遺張讓,即認為涼州刺史。足以證明其時葡萄酒的稀罕。
葡萄酒的釀制進程比黃酒釀制要簡化,可是因為葡萄質料的出產有季節性,畢竟不如穀物質料那麼便利,因而葡萄酒的釀制技能並未大面積推行。在前史上,內地的葡萄酒,一向是繼繼續續保持下來的。唐朝和元朝從外地將葡萄釀酒辦法引進內地。而以元朝時的規劃最大。其出產土要是會集在新疆一帶,在元朝,在山西太原一帶也有過大規劃的葡萄培養和葡萄酒釀制的前史。而漢民的出產技能基木上是茫無頭緒的。
漢代盡管曾引進了葡萄及葡萄酒出產技能,但卻未使之傳達開來。漢代之後,中原區域大約就不再培養葡萄。一些邊遠區域時常以貢酒的方法向後來的歷代皇室進貢葡萄酒。唐代時,中原區域對葡萄酒已是一無所知了。唐太宗從西域引進葡萄,《南部新書》丙卷記載:「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葡萄種於苑,並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宋代類書《冊府元龜》卷970記載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魯番東約二十多公里,其時其歸屬一向不定。唐朝時,葡萄酒在內地有較大的前史時期,致使在唐代的許多詩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屢次呈現。如婦孺皆知的聞名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立刻催」(王翰「涼州詞」)。劉禹錫(772-842年)也曾作詩贊許葡萄酒,詩雲:「我笨是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盡日飲缺乏」。這說明其時山西早已停止葡萄,並釀制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詩。其時的胡人在長安還開設酒店,出售西域的葡萄酒。
元朝統治者對葡萄酒十分喜歡,規則祭祀太廟有必要用葡萄酒。並在山西的太原,江蘇的南京拓荒葡萄園。至元28年在宮中締造葡萄酒室。
因為蒸餾技能的展開,元朝開端出產葡萄燒酒(白蘭地brandy),《飲膳正要》對此有記載。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載了西域的葡萄燒酒。
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卷30中曾記載了我國栽種的葡萄種類有:
水晶葡萄,暈色帶白,如著粉形大而長,味甘。
紫葡萄,黑色,有巨細兩種,酸甜兩味。
綠葡萄,出蜀中,熟時色綠,至若西番之綠葡萄,名兔晴,味勝甜美,無核則異品也。
瑣瑣葡萄,出西番,實小如胡椒,……雲南者,大如棗,味尤長。

I. 葡萄酒的發展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葡萄酒

至於葡萄酒的起源地,據史料記載,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瀕臨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區,即現在的安納托利亞(Aratolia)(古稱小亞細亞)、喬治亞和亞美尼亞,都發現了積存的大量的葡萄種子,說明當時葡萄不僅僅用於吃,更主要的是用來榨汁釀酒。因此關於葡萄酒的起源地雖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出自希臘,有的則說是在埃及。但史跡多認定是從一萬年前由小亞細亞和埃及,在到達希臘及其海島之前,流傳到希臘的克里特島,再到歐洲義大利的西西里島、法國的普羅旺斯、北非的利比亞和西班牙沿海地區的。與此同時,這項種植技術從北歐由多瑙河進入了中歐、德國等地區,並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享有聲譽,使得今天我們將之定義為傳統產區。通常這些地區所產的葡萄酒有嚴格的規章監制。而與此相對的產區是新世界,也就是指隨著16世紀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探險家的行程,葡萄園在他們所到達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國家的建立。很快的,葡萄種植的技術在美國、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西海岸地區得到推廣,而南非則是在17世紀後期才開始有了第一片葡萄園,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最初引進的也是南非的品種。也有很多數的史學家認為,葡萄酒的釀造起源於公元前6000年古代的波斯,即現今的伊朗。對於葡萄的最早栽培,大約是在7000年前始於前蘇聯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後來隨著古代戰爭、移民傳到其它地區。初至埃及,後到希臘。但是,有真正可尋的資料中還是從埃及古墓中發現的大量遺跡、遺物。

閱讀全文

與古代什麼時候有的葡萄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