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葡酒百科 > 歐洲國家怎麼釀葡萄酒

歐洲國家怎麼釀葡萄酒

發布時間:2021-02-05 05:37:12

葡萄酒釀造法在歐洲傳開的歷史記錄是怎樣的

葡萄酒最早出現在人類歷史上的時間,考古專家認為大概是在公元前7000-5000年,那時候的人專類開始懂得種植莊稼,屬也開始學會儲備夏天生產的糧食用於過冬,也許就是在這一個時間段,人類在保存果實的過程中發現了葡萄酒。 l而通過碳定年法對葡萄籽化石的分析,第一批種植的葡萄和釀造的人類可能就居住在外高加索地區,相當於現今的亞美尼亞以及喬治亞境內。而古代的蘇美人創作出的史詩傳奇「吉爾伽美什史詩」中就有關於葡萄酒的描述。

來自:廣東帝豪酒業

❷ 有人在歐洲建立一座葡萄酒釀造廠,應選在什麼氣候區,為什麼

氣候因素是葡萄品種區域化的主要指標

在法國,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只有在某種特定的土壤中栽培的葡萄,才能釀造出具有特殊風味的世界名酒.他們認為土壤對葡萄的栽培區域的劃分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對世界廣闊的葡萄產區來講,這種以土壤進行葡萄區劃的情況、不具有普遍性和絕對性。影響葡萄品質和葡萄酒質量的因素是綜合性的.僅在多數情況下,往往是氣候對葡萄的生長、結果和葡萄酒的優劣起主導作用,氣候因素已成為諸多因素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光照、量度、降水等天氣條件都是葡萄生長和結果所必需的,特別是夏秋季的天氣狀況。

1、光照

太陽光是葡萄進行光合作用唯一的能源.是葡萄進行能量和物質循環的動力,葡萄產量和品質的90%—95%來源於光合作用。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總能量為每秒3.7×1033爾格、在地球大氣層之外、如果太陽輻射的能量為100,經過大氣層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為37%,餘下的63%穿過大氣,其中20%為大氣增溫和大氣運動,達到地面的只有43%,如果這43%全部為植物吸收,植物呼吸又消耗掉7%,蒸騰作用消耗掉34%、最後被植物固定的能量只有太陽光總能量的2%。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被葉綠素吸收並參與光化學反應的太陽光的成份中,光合有效輻射(PAR的波長為380一710納米(1nm1000微米).或400—760納米。20世紀20年代美國科學家R.埃默森等人研究光合作用時,發現在光合有效輻射380—710納米范圍內,光合作用量子利用效率僅有22.4%,光合作用量子效率之所以這樣低,說明植物在吸收光能轉變為化學能時,有很大一部分能量變為熱能浪費了。因此,實際上目前農作物轉化太陽能的效率遠遠沒有達到2%的水平。

自然條件下,由於光飽和現象和其他原因,還要浪費許多太陽能.真正消耗於光合作用的太陽能量在許多情況下,還沒有達到太陽總能量的1%。在我國一般葡萄園太陽能的利用率僅為o.5%左右,現代科學一直在追求利用太陽能,提高轉化率、挖掘增產潛力以達到高產優質。 葡萄是喜光作物,幾千年來人們為它搭架和整形修剪。以便使它獲得更充足和合理的光照。近年來、人們仍然通過架式和修剪的改革,為葡萄創造更加適宜的葉幕微氣候、以改善每片葡葉片的光合效率來達到優質和高產的目的。

在葡萄生長季節、充足的光照使花芽分化良好,葉片生長色綠。肥厚。新梢粗壯、果實著色良奸,特別是對光照特別敏感的歐洲種葡萄,只有在陽光直射條件下才能著色正常、不象康克、卡它巴、黑虎香等歐美雜交種。在散射光的情況下、也可以形成鮮艷的顏色。正因為葡萄對光照的特別需求,因此,葡萄產區的光照條件都比較好,而在那些「天無三日晴」的我國南方省區,就不能生長出品質優良的葡萄,甚至不能栽培葡萄,因為在長期陰天多雨氣候條件下,葡萄葉片薄而黃綠,新梢徒長或細弱、葉柄伸長、花芽分化不良,常產生小果穗和造成落花落果。由於光照不足,光合產物少。葡萄營養不良,葡萄產量下降,品質低劣,新梢不能充分成熟,越冬性差,易發生凍害。 葡萄對光照的需求,也並不是光照越強越好。夏季中午高溫伴隨著強烈的光照,果實在強光的照射下、果面溫度可達50℃以上、葡萄的日燒病常會發生。葉片在中午光照條件最好的時候、則又會發生「午睡現象」。什麼是「午睡現象」呢?在自然條件下,植物光合作用的日變化曲線大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單峰型,中午光合作用最強,光合速率最高;另一種是雙峰型,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光合作用的高峰.而中午處於光合作用的低谷,就是所謂的 「午睡」,英文稱為midday depression。葡萄有明顯的「午睡」現象,而「午睡」造成的損失,在某些植物中可佔光合產物總量的30—50%,甚至更多。因此、有必要尋找減輕或消除「午睡」的辦法,以使中午寶貴的光照條件,不至白白浪費掉。

「午睡」現象是植物對強光產生的一種適應性保護反應,它受到生態因素 (光照、土壤、氣溫、濕度、C02濃度)、生理因素、生化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還不能完全從理論上解釋和在生產實踐中加以克服。

2、溫度

溫度(熱量)是影響葡萄生長和結果最重要的氣象因素。葡萄屬暖溫帶植物。要求相當多的熱量。活動積溫是指葡萄某生長時期內,日活動溫度的總和,它應用較廣泛,既能較好地反映葡萄發育速度與溫度條件的關系、又能用以表示某一地區的熱量資源。葡萄生長期 (從明芽至槳果成熟)需要的月平均氣溫在10。C以上的活動積溫、因品種不同而省所差異(表3—8)。

下表 -- 不同葡萄品種對有效積溫的要求

品種類型 活動積溫(℃) 生長所需天數 代表品種
極早熟品種 2100——2500 120以下 莎巴珍珠、早紅
早熟品種 2500——2900 120——140 乍娜、康拜爾、希姆勞特、早瑪瑙
中熟品種 2900——3300 140——155 玫瑰香、巨蜂、貴人香、霞多麗、賽美蓉
晚熟品種 3300——3700 155——180 義大利、赤霞珠、白玉霓、晚紅、寶石
極晚熟品種 3700以上 180以上 紅雞心、龍眼

在種植葡萄和進行品種區域化時.應根據各地區的年有效積溫來選擇葡萄的品種。知道某—地區的有效積溫和某一品種對有效積溫的要求之後,就可以大致推斷出該品種在某地區進行經濟栽培的可能性。由於有效積溫是多年的平均值,這一平均值的上下可能出現的變動幅度為200℃—300℃,因此,在具體應用時,對以上有關數據應予以考慮。

溫度對葡萄生長、結果的進程也產生重要影響、春季當氣溫達到7℃—10。C時.葡萄根系開始活動。10℃—12℃時開始萌芽。葡萄新梢生長、開花、結果和花芽分化的適宜溫度為25℃—30℃。開花期間如出現低溫天氣(<15℃=.葡萄就不能正常開花和授粉受精、鮮食葡萄和制干葡萄漿果成熟期的適宜溫度為28℃—32℃,而釀酒葡萄則為17℃—24℃。

高溫能對葡萄造成危害,但程度遠遠不如低溫,低溫對葡萄的傷害是世界葡萄栽培中常遇到的問題、低溫限制了葡萄的栽培區域。葡萄一般栽培在北半球北緯20—51℃之間。歐洲葡萄品種的栽培北限是德國的萊茵河流域。生長在這里的葡萄、由於生長季節太短。溫度太低、積溫太少,有些年份葡萄枝蔓和果實成熟不良、因此,這里所有的葡萄園都在萊茵河北岸向陽的南坡地上,以充分利用坡地的小氣候和萊茵河水對空氣溫度的調節作用,保證葡萄的成熟。栽培的南界伸展到了印度。在南半球、葡萄主要栽培於南緯20—40℃之間。歐洲葡萄的種植范圍朝赤道方向擴展的限制因素。是高溫、病害和缺乏足夠的低溫誘發葡萄的休眠。在印度某些地區、某些歐洲葡萄和歐美雜種葡萄也能生長,但沒有真正的休眠期。歐洲葡萄向兩極方向擴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生長季節短、不足以保證果實和枝蔓成熟以及抵禦冬季低溫。

低溫的傷害主要是冬季的嚴寒。歐亞種葡萄的抗寒力、不同品種之間差異很大、不同組織和器官之間也有相當差別。通常情況下、美洲葡萄的抗寒力大於歐亞種。葡萄的根系是抗寒性最弱的,大部分葡萄的根系在一5。C左右即受凍致死,根據沈陽農業大學1983—1984年測定,一些鮮食種砧木品種根系受凍致死的臨界溫度大致如下:玫瑰香—5.2℃、巨峰—6.7℃、康拜爾早生—7.0℃.Harmony—8.0℃,Freedom—9.0℃,公釀 —號—9.1℃.北醇—9.3℃.聖喬治(St.Gearge)—9.4℃、河岸葡萄—11.4℃.貝達—12.6℃.山葡萄×河岸葡萄雜交種—14.8℃、山葡萄—15.5℃。為了減輕根系凍害、採用山葡萄和貝達(Beta)作抗寒砧木、使葡萄通過埋土防寒能在較寒冷地區栽培,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不採用抗寒砧木,在某些寒冷的年份、即使在埋土條件下,根系凍害問題也相當嚴重、因此、必須要做好冬季防寒工作。一般認為。多年平均最低溫度在—15℃一—14℃的地方、葡萄可不埋土越冬,而在低於—15℃的地方必須進行程度不等的覆土、葡萄才能安全越冬、即使如此,地表下50厘米的土層溫度也經常達到—5℃。葡萄的冬芽抗寒能力比較弱.其次是成熟的一年生枝條,多年生枝條、主幹最抗寒。歐亞種葡萄的芽眼,在冬季能耐—20℃一—18℃的低溫、但如果枝條成熟度較差、進入休眠期的時間短、那麼在—15。C一—10℃時,芽就會受凍,在—18℃時、如低溫持續3—5天,那麼不僅芽眼受凍,枝條也會受凍。

春季的低溫是晚霜的危害,嫩梢和幼葉在—1℃時即開始受凍,O℃時花序受凍。秋季、在我國北方有些年份早霜過早發生、葉片和葡萄漿果也會受凍、導致葉片變色、漿果變軟。這時氣溫一般下降到—5℃一—3℃(表3—9)。

3、降水

在農業環境的諸因素中,自然降水的多寡和降水量的季節分配,強烈地影響著葡萄的生長和發育,影響著葡萄的產量和品質。在某些地區,對某些栽培品種、降水量季節性的變化是葡萄品種區域化的最重要的氣候因素之一。降水量季節性的變化,因世界不同的氣候類型.而表現出顯著的差異。地中海氣候的降水量季節分配的特點是:夏秋乾旱.冬春多雨(圖3—3)。而我國主要葡萄栽培區的氣候為季風氣候(除新疆外),這種氣候降水量季節分配的特點是:秋冬春三季乾旱、夏季雨水多,佔全年的45%一65%,這與世界著名葡萄產區的降水特點形成鮮明對照。

我國葡萄產區都在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控制之下,南方春季陰雨天氣更加重了葡萄栽培的難度。我國因降水季節分配的特點.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但是對葡萄不利(除新疆外),所以「水分脅迫」現象對葡萄表現十分顯著。所謂「水分脅迫」、就是指由於水分不足或過多。或不適時都會使作物生長發育受阻,使光、熱等氣候資源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生產潛力不能充分表現、產量下降,品質低劣。例如,葡萄生長在雨水較多的土壤中,根系吸收水分過多,新梢生長迅速、細胞膨大、細胞壁變簿.組織脆嫩抗性差。開花期間碰上梅雨天氣影響授粉、受精過程,並引起嚴重落花落果、病害蔓延。在相當多的年份,葡萄成熟期遇到較多的降雨、漿果糖分積累困難,新梢旺長、葉幕郁閉、病害發生嚴重。冬春三季,雨雪稀少,對葡萄越冬和第二年生長又會產生乾旱的不利影響。雖然乾旱造成的「水分脅迫」不像多雨造成成的「水分脅迫」那樣對葡萄產生不良影響,然而在生產上也應予以充分重視、並通過灌溉予以解決。

❸ 歐洲葡萄酒產生國依照葡萄酒質量,把葡萄酒分為什麼

最新歐洲葡萄酒分級是什麼?
國外葡萄酒質量等級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以法國為代表的舊世界模式,一類為以美國為代表的新世界模式。
法國葡萄酒質量分為四級,最高級是法定產區原產地質量控制命名酒AOC,第二級是優良地區的優質酒VDQS,第三級是地區餐酒VindePays,第四級是日常餐酒VindeTable。法國葡萄酒質量分級制的原則,被推行到全世界,不過各國依據自己的情況也有所不同。葡萄酒舊世界基本採用法國模式。葡萄酒新世界大多也用原產地命名,但有些國家只把原產地命名作為地理標志,用作商標控制,一切以釀制出好酒為原則,實行酒質分級。
之所以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舊世界國家有如此詳盡的法規,是因為他們均有悠久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歷史。他們做的只是將傳統、經驗和繼承進行了總結,加以規范,形成明確的制度法規。
象美國等新世界國家,沒有法國等舊世界國家那樣豐厚成形的傳承。葡萄酒新世界大多也用原產地命名,在借鑒原產地概念的基礎上,根據本國葡萄酒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符合自身需求的原產地制度。比如在美國,某一地區要獲得AVA的資格,種植者或葡萄酒的製造者要向BATF(美國酒精、煙草、火器管理局)提交申請。申請中要解釋:被命名的地區為什麼和怎樣作為一個分離的葡萄種植區;怎樣與周圍的土地加以區分。通常,申請要通過歷史、氣候、土壤、水量等因素來進行例證。作為AVA並不對葡萄品種,種植方式等進行約定。在澳洲,只有基本的葡萄酒規定,如95%葡萄來自同一年份,酒標才可註明年份;以葡萄為產品名稱的酒,或需含80%以上該葡萄品種,而對於歐洲的葡萄酒命名的最基本的條件葡萄的產地來源,則並沒有成為其命名法則。總的來說,新世界葡萄酒的分級制度並沒有如同舊世界有著嚴格甚至苛刻的要求。
奧地利葡萄酒的分級
從80年代中期開始,奧地利逐漸立了對種植葡萄,釀出葡萄酒的一種詳細、嚴格、可靠的監督規章。奧地利葡萄酒法是在歐洲葡萄酒法的基礎上建立的,但是奧地利仍然保留著本國所特有的,全世界最嚴厲的法規,對葡萄酒的質量規定有嚴格的要求,葡萄酒的包裝上要寫明葡萄採摘的年份、生產葡萄的庄園或村鎮的名字、葡萄的類別、酒的味道、質量的級別、葡萄的成熟度、官方的檢測號等。
奧地利在品質上把葡萄酒分為三個級別六個細分級:佐餐酒,優質酒和極品酒。在區分不同等級的分類中,葡萄汁的含

❹ 歐洲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的原因

由於整個歐洲處於葡萄最佳生長帶北緯30-52℃之間,而且歐洲各國種植葡萄全專部用於釀造葡萄酒,在歐洲屬集市上買到的葡萄均不是來自歐洲葡萄品種,而且歐洲釀造葡萄酒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希臘。葡萄酒在歐洲發展主要是在中世紀由修道士開始釀造直至顛峰,歷經這么年歐洲早已是葡萄酒天堂,每年歐洲總體產量不低於百億瓶,而其他地區是受歐洲影響,特別是殖民統治開始後,世界各地種植歐洲系葡萄品種,也可以這樣說歐洲不但是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於其同系的葡萄樹種覆遍全球。

❺ 如何釀造葡萄酒

在葡萄酒的世界,想要深度裝x,除了喝酒之外,知道各種品酒用語,還要了解葡萄酒是怎麼釀造的。

春夏秋冬,葡萄園的四季。

發芽,開花,結果,收獲

一般來說一顆葡萄樹有4-8串葡萄,只能釀造1瓶葡萄酒。對於質量要求更高的酒庄,可能需要幾棵樹才能夠釀造一瓶葡萄酒。

除了收獲季節,葡萄園忙碌的時候在於冬季了。繁重的修剪工作決定了下一年的葡萄產量。

修剪前後的葡萄園

現在也有的地方開始機器修剪,不像人工修剪會選擇比較壯的紙條,機器修剪那是叫一個橫少千軍,完了整個葡萄樹猶如滿頭的亂發,慘不忍睹。和人工修剪後成鮮明對比。不過現在更多的是兩種方式結合。

機器修剪和人工修剪的葡萄園

在葡萄園中,其中最忙碌的莫過於葡萄採摘的時間,短短一個月之內,需要將所有的葡萄都收獲,運輸到酒廠。根據葡萄品種、產地以及所想釀造的風格的不同,葡萄的採摘在採摘時間、採摘工具以及採摘技術上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而對於大多數葡萄酒來說,不管它們是何時採摘或者如何採摘的,其從葡萄轉變成葡萄酒大致都需要經歷5個過程:

1.葡萄採摘(Grape Harvesting)、

2.破皮壓榨(Crushing)、

3.發酵(Fermentation)、

4.陳釀(Aging)

5.裝瓶(Bottling)

在大多數情況下,白葡萄總是先於紅葡萄達到成熟狀態,因此白葡萄的採摘期一般都要早於紅葡萄。採摘下來的葡萄會用箱子或籮筐裝著運往破皮壓榨車間,並在這里被壓成葡萄汁。

1.手工採摘VS機械採摘

手工採摘即採用全人工的方式去採摘葡萄,手工採摘耗時長,成本高,但是可以在採摘的過程中選出不成熟或者生病的葡萄,因此適合釀造高端的葡萄酒和那些不便於機械作業的產區,如陡峭的坡地等。

人工採摘需要一串串的將葡萄採收起來

機械採摘則適用於大型酒庄,是商業性葡萄酒的常用採摘方式。機械採摘非常快,不受時間的限制,因此在天氣變化時候,可以搶收。

機械手將葡萄震下來

機械採摘的葡萄只有葡萄果實;人工採摘的葡萄是整串的。

進入釀造之前,葡萄會進行挑選,挑選出樹葉,不成熟的果實和其他雜物

二、破皮壓榨

鮮摘的葡萄會被及時地送往釀造車間進行篩選、除梗、破皮及壓榨,這時就是除梗機發揮作用的時候了。經過除梗機的葡萄會被剔除葡萄梗,同時葡萄經過輕度的擠壓而得到破皮。

對於白葡萄來說,破皮完成後,葡萄就會被送入壓榨機榨成葡萄汁,然後會被泵入大池子中,經過處理後進入發酵。

兩種不同方式壓榨的白葡萄

對於紅葡萄而言,在經過去梗破皮之後,葡萄連同葡萄皮一起被送入發酵罐中進行冷浸和發酵,是紅葡萄酒獲取色素的過程。不過有的產區會進行整串的葡萄發酵。

紅葡萄酒帶皮發酵

三、發酵

發酵的過程就是將葡萄中的糖轉化酒精的過程。葡萄品種不同,釀酒師們採取的發酵法也可能不同。不過,一般來講,發酵過程都包括以下幾種狀況:

天然酵母和人工酵母

不管是紅葡萄酒的釀造還是白葡萄酒的釀造,加入酵母啟動發酵都是常見的做法。因為天然酵母來源於葡萄園,因此種類多,釀造的葡萄酒更加復雜,但是釀造過程比較難控制;人工酵母通常種類單一,但是可以很快的進行發酵,發酵過程比較穩定,不同批次的葡萄酒質量和風格會更加類似。

在紅葡萄酒的釀造中,由於發酵過程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葡萄皮等會被推到葡萄液的上層,所以為了萃取到葡萄皮中的色素和單寧,釀酒師們需要採用淋皮或壓帽的手段將浮上來的葡萄皮浸入葡萄液中。發酵完成後,在進行壓榨。

1,將葡萄皮壓入2,將葡萄汁淋下去3,發酵完成的紅葡萄壓榨

四、陳釀

通過陳釀,釀酒師們能獲得風味更加濃郁的葡萄酒,但陳釀方式卻不盡相同,包括:最常見的莫過於採用橡木桶陳釀還是不銹鋼罐陳釀。由於一個橡木桶需要幾百美金,並且使用有期限,因此通常只用於高品質的橡木桶進行陳釀。

陳釀的酒窖

不過這兩年消費者非常喜歡橡木桶的味道,為了降低成本,很多商業化的酒廠採用橡木片或者橡木屑加入葡萄酒中獲取橡木的味道

五、裝瓶

裝瓶的選擇,在歐洲國家更多的使用軟木塞,而新世界國家,尤其是澳洲,紐西蘭等國家使用螺旋塞也非常普遍。

螺旋塞和軟木塞各有優缺點

對於日常用的葡萄酒,除去商業宣傳的送禮需求,如果是自己飲用,購買螺旋塞的葡萄酒質量會更加靠譜一些。

❻ 怎樣才能像歐洲人一樣日常喝葡萄酒呢

想要跟歐洲人一樣日常喝紅葡萄酒,首先,我們要來了解一些紅酒的小知識,紅葡萄酒只是紅酒的一個種類.以下是詳細的介紹:

一、按葡萄生長來源不同分類:

l、山葡萄酒(野葡萄酒)

以野生葡萄為原料釀成的葡萄酒。產品以山葡萄酒或葡萄酒命名。

2、家葡萄酒

以人工培植的釀酒品種葡萄為原料釀成的葡萄酒,產品直接以葡萄酒命名。

國內葡萄酒生產廠家大都以生產家葡萄酒為主。

二、按葡萄酒含汁量分類:

1、全汁葡萄酒

葡萄酒中葡萄原汁的含量為l00%,不另加糖、酒精與其他成份。例如干型葡萄酒。

2、半汁葡萄酒

葡萄酒中葡萄原汁的含量達50%,另一半可加入糖、酒精、水等其他輔料,例如半汁葡萄酒。

三、按葡萄酒的顏色分類:

1、白葡萄酒

選擇用白葡萄或淺色果皮的釀酒葡萄。經過皮汁分離,取其果汁進行發酵釀制而成的葡萄酒,這類酒的色澤應近似無色,淺黃帶綠,淺黃,金黃色。顏色過深則不符合葡萄酒色澤要求。

2、紅葡萄酒

選擇用皮紅肉白或肉皆紅的釀酒葡萄進行皮汁短時間混合發酵,然後進行分離陳釀而成的葡萄酒,這類酒的色澤應呈天然紅寶石色。紫紅色、石榴紅色、失去自然感的紅色不符合紅葡萄酒色澤要求。

3、桃紅葡萄酒

此酒是介於紅、白葡萄酒之間。選用皮紅肉白的釀酒葡萄,進行皮汁短時期混合發酵,達到色澤要求後進行分離皮渣,繼續發酵,陳釀成為桃紅葡萄酒。這類酒的色澤應該是桃紅色、或玫瑰紅、淡紅色。

四、按葡萄酒中含糖量分類:

1、干葡萄酒

酒的糖份幾乎已發酵完,指每葡萄酒中含總糖低於4克。飲用時覺不出甜味,酸味明顯。如干白葡萄酒、干紅葡萄灑、干桃紅葡萄酒。

2、半干葡萄酒

是指每升葡萄灑中含總糖在4一l2克之間。飲用時有微甜感,如半干白葡萄酒、半干紅葡萄酒、半干桃紅葡萄酒。

3、半甜葡萄酒

是指每升葡萄酒中含總糖在l2—50克之間。飲用時有甘甜、爽順感。

4、甜葡萄酒

是指每升葡萄酒中含總糖在50克以上,飲用時有明顯的甜醉感。

另外,葡萄酒又分為不起泡葡萄酒及氣泡葡萄酒兩大類。不起泡葡萄酒又分白酒、紅酒及玫瑰紅酒三種;氣泡葡萄酒則以香檳為代表。另外,添加白蘭地的雪莉酒;加入草根、樹皮,采傳統葯酒釀造法製成的苦艾酒,都是葡萄酒的同類品。但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將葡萄酒分為下列五種類型:

(1)靜態酒-紅酒、白酒、玫瑰紅酒

(2)氣泡酒-香檳

(3)加烈酒-波特、雪莉、天然甜酒

(4)加味酒-苦艾酒

(5)彼諾甜酒

了解完這些基礎的小知識後,相信您在跟朋友介紹葡萄酒的時候,已經逼格滿滿了,接下來的品酒環節,可不能輸哦!

品酒一般遵循5個步驟,即觀色、聞香、品味、吐酒和歸納。

第一步:察顏

觀色,即觀察和對比葡萄酒的顏色和透明度,並適時地調整好品酒心態。

與同一品種的其他葡萄酒對比,看手中的葡萄酒顏色深淺、透明或渾濁,通過這些來判斷酒的濃稠度、酒體等。

第二步:聞香

聞香,時間的把握是關鍵。鼻子首先捕捉到的信息將大大提高你對葡萄酒風味作出正確判斷的可能。

搖杯能促使葡萄酒香氣的釋放。搖杯時要注意,酒杯應該放置在桌面上,以酒杯底座為中心,運用手腕的力量,輕輕地晃動酒杯,然後把鼻子靠近酒杯,深深地吸一下,判斷葡萄酒的氣味。

第三步:品味

品味,即小呷一口。在吞下酒之前,迅速地在口中漱一遍,讓你的口腔充分接觸到酒液,深切體會葡萄酒的風味、結構和酒體。是酸,還是苦?風味與之前的香味相配嗎?透著哪種果味、礦物味或香料味?酒精辣口嗎?為了加深印象重新再聞一遍,作出判斷或合理的猜測。

第四步:吐酒

吐酒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如避免醉駕,保持敏銳的味覺以迎接下一款佳釀等等。要是一天要品嘗20款酒,吐酒是品酒中必須的環節。

第五步:歸納

歸納,即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謀略,是對葡萄酒綜合質量的具體描述,是主動抓住話語權的關鍵。品酒其實是一項智力游戲,這一點是大多數過於關注品酒表面細微差別的品酒指南所忽略的。自信而大膽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往往會讓你成為話語的主角。因為品酒根本就沒有固定答案,是一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智力競賽。

相信學完以上這些步驟,您的朋友一定會對您刮目相看的!

❼ 葡萄酒是如何釀造出來的

葡萄決定一切 第個葡萄品種都有各自不同的壓汁要求。最關鍵的因素是,當葡萄中的糖分、酸度和氣味都達到釀酒指標時,適時地把葡萄採摘下來。當葡萄快要成熟時,糖分、酸度和氣味這三個成分變化相當快。在氣候溫暖的葡萄栽培區,人們最關心的是糖分和酸度的比率有何變化。最理想的情況是獲得充足的糖分,又不失去必要的酸度。在最涼爽的葡萄種植區,酒商更忙於讓果實達到理想的糖分標准並具有成熟的果香。涼爽氣候下栽培的葡萄成熟後往往達不到所需的糖分指標,但也可以彌補這點不足。葡萄成熟的標志是果實成分的變化。果實成熟時,糖分增加,酸度降低。有幾個葡萄品種,如傑烏茲拉米納和白索維農,熟透時,氣味芬芳,而糖分變化不大。採摘得太遲或太早,都會使葡萄失去其獨特的品質。往往幾個小時之差就會造成這樣的損失,所以,釀酒人必須頭腦特別清醒。
葡萄由不同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對最終釀成的葡萄酒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葡萄梗佔一串葡萄總重量的2%至6%。它們富含木質丹寧酸,可以使葡萄酒帶有一種苦味。大多數葡萄酒在發酵前都把葡萄梗去掉,但是,有些酒還是把梗留下來,以提高丹寧酸的含量,從而使口味更加豐富。葡萄皮大約佔葡萄總重量的5%—— 6%。葡萄成熟時,葡萄皮上會覆蓋一層天然黴菌,有時用它來發酵。葡萄皮和葡萄皮下面的那層果肉包含了葡萄中大多數味道和香質成分。它們還含有葡萄丹寧酸。兩種丹寧酸是有所不同的:葡萄皮中所含的丹寧酸要比葡萄梗和葡萄核中所含的柔和一些,而且不那麼苦。葡萄丹寧酸是陳釀紅葡萄酒的基本元素。果肉佔葡萄總重量的絕大部分,纖維膜里含有豐富的果汁。果汁由比例變化不定的水分、糖分和酸質組成。在果肉里,纖維膜對果汁需求的變化作出反應,當葡萄籐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時,纖維膜就充滿了果汁,或者大量地失去果汁。如果葡萄籐需要糖分供給的話,果實中的糖分含量就會急劇下降。如果葡萄籐吸收的水分太多,果汁就會被稀釋。因此,土壤和氣候條件至關重要。葡萄皮還含有豐富的果酸,它們與甘油、蛋白質和其他元素發生化學變化,釀酒人可能需要這種化學變化,也可能不需要。最後,葡萄皮確實得讓釀酒人頗費一番心思,所有的葡萄皮必須清理出去,只留下清澈明凈的酒液。
由於採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葡萄採摘和運往酒廠的過程中的果實破損率降到了最低限度。質量最好的葡萄酒廠家仍然實行人工採摘,但越來越多的時候,仍會看到酷似螳螂的龐然大物般的機器日日夜夜在葡萄園里採摘著熟透的葡萄。這些機器有時與攜帶型壓搾機聯合作業。用厚厚的一層二氧化碳氣體覆蓋住在葡萄園壓搾的果汁,以防過早發酵或氧化,然後,送往酒廠。不管葡萄有多麼豐產,都必須盡快把它們運往酒廠。有些易突變的品種,葡萄一摘下來就變質。
釀酒人(酒商):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 葡萄開始採摘的那一刻,釀酒工人的工作就開始了。簡單的說:先把葡萄採摘下來,然後投進壓搾去梗機中,除掉葡萄梗。如果釀造白葡萄酒,就把經過壓搾去梗的葡萄直接抽進搾汁機中壓汁去皮,被壓搾出來的葡萄漿汁稱作原汁,把它抽進發酵罐或大桶中。最後,酒液被澄清、穩定,然後裝瓶。
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和玫瑰紅葡萄酒的壓搾、去梗 大多數葡萄的漿汁是無色的,因此,我們可以用紅葡萄釀制白葡萄酒。紅葡萄酒的顏色來自於葡萄皮中的色素,但只有在葡萄皮接觸的過程中才能做到這一點。大多數白葡萄酒一經壓汁就把葡萄皮分離出去,但還是給白葡萄酒留下了一絲苦味(這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有時還融入一些丹寧酸質。由於所釀造的葡萄酒的類型不同,釀酒人可能會在原汁發酵前進行葡萄皮接觸。用深色果皮系的葡萄品種製作酒體豐富的香檳酒以及被稱作紅葡萄制的白葡萄酒的非發泡性餐桌酒,原汁稍呈現紅色時,釀酒人就把葡萄皮分離出去,以保持淡雅的色澤。釀造紅葡萄酒時,葡萄皮浸泡在原汁里,並被一起送進發酵容器中。發酵過程中,色素和丹寧酸質都從葡萄皮里釋放出來。有時,葡萄梗也留在原汁中,有的釀酒人甚至把一定比例的葡萄梗放回到酒液中。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某些紅葡萄的濃度和醇度。玫瑰紅葡萄酒在製作過程中,葡萄皮接觸時間很短,達到色度要求就把果皮分離出去。
燈光、攝像機、發酵 在發酵過程中,釀酒人既扮演科學家的角色,又扮演富有創造性思維的藝術家的角色。對於大部分壺裝酒來說,釀酒人基本上就是製造者。但對於獨特的優質酒來說,他們彷彿就是電影導演,塑造人物形象、拍攝一個個鏡頭,直到完成一部全方位的藝術作品。很不幸,對於不理想的鏡頭,他們無法重新拍攝,往往只能無奈地把它推向市場。在本質上,釀酒人好像就是在執導一部電影,他按著個人的理解,塑造葡萄酒的酒體結構、滋味、神韻和特點,從而創作出酒文化的藝術佳作。發酵的過程就好像是決定電影是成功還是失敗的反覆無常的觀眾。釀酒人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良性發酵。有些酵母對釀酒有益,而其他酵母會直接把葡萄酒變成醋或者使酒具有一種難聞的氣味。解決辦法就是:不等有害酵母菌株入侵,就大量培養有益酵母菌株,佔領陣地。在波爾多產區,釀酒人總是提前摘下一些葡萄放在「引酵木桶」中,當所有的葡萄都採摘下來時,它們就開始發酵。一開始,發酵速度進行得很慢,但很快加速。隨著酵母數量的增加,發酵速度也越來越快,通常一直到糖分全部被分解成酒精,或者釀酒人特意終止發酵。大多數餐桌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佔11%——14%。酒精含量一旦達到15%或16%,發酵通常會自動終止,因為大多數酵母無法在高酒精環境下生存。傳統的發酵容器是大圓木桶或者內壁抹著水泥的大罐。而比較流行的方法是使用具備溫控功能的不銹鋼發酵罐。不銹鋼無味,容易清洗,而且容易安裝冷卻盤管和恆溫製冷裝置。
恆溫器不離手 發酵溫度是釀酒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環節。每種葡萄或酵母菌株在不同的溫度下,其反應也是不同的,釀出的酒可能會像萬花筒般千變萬化。釀酒人如果有能力控制發酵溫度,生產出風味獨特、品質細膩、結構和諧的葡萄酒,那麼,他就像擁有了魔棒,或者至少也像擁有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蓋上就生效的印章。簡單的說,釀酒人是通過控制發酵來把握葡萄酒的品質。看起來,這似乎很簡單。但是,發酵過程本身還產生熱量,這是把糖分解成酒精的副產物。過多的熱量非常有害。例如,高溫會使發酵速度不正常,常常過快。它會氧化或銷毀某些呈香物質,產生烘烤麵食的味道,或者加速無益微生物的繁衍。由於紅葡萄酒連皮帶核一起發酵,因此,被稱作頂蓋的大團固體物質會上浮到原汁表面。為了最大限度地汲取味道和丹寧酸質,並且讓熱量散發出去,必須不時地把頂蓋搗下去。有好幾種方法:把原汁抽到頂蓋上面;每天都把頂蓋搗下去幾次;或者用假頂蓋把頂蓋壓入原汁中。決定如何完成上述任務,只是整個釀酒過程中諸多選擇中的一個。在葡萄生長季節,釀酒人——不管他釀酒技術多麼嫻熟、經驗多麼豐富——只是一個賭博者。而在發酵過程中,科學替代了機遇。在現代釀酒業中,釀酒人是主動去做,而不是被動反應。監控是釀酒工作的一個主要內容。釀酒人不時地通過品嚐或者實驗室分析的手段來檢測糖分、酒精、酸質以及協調情況,從而對發酵過程進行監控。品嘗很關鍵,不管儀器多麼先進或精密,永遠不能跟知識豐富的人類的味蕾相比。許多釀酒人在關鍵階段,每天要把所釀造的每一種酒至少品嘗一次。這樣,他們就能夠作出適當的調整或更正。必要時,他們會改變整個釀酒的程序,採用新技術,以釀出酒體和諧的美酒。
酵母和細菌:有的好,有的不好 酵母是微小的單細胞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沒有酵母的參與,就只能喝到普通的葡萄汁了。酵母菌把糖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瞧,這就是葡萄酒。經過具有專業知識的釀酒人的技術處理,它們基本上都成為無害的微生物。只有幾種細菌是無害的,多數有害。有些可能是葡萄本身所帶的或在酒廠或酒桶滋生的微生物經歷了發酵過程以及在酒精含量增加的環境中也能存活下來。最常見的兩種細菌是膜醋桿菌和乳酸桿菌。在釀酒過程中,總會出現少量的膜醋桿菌,它會產生程度尚可接受的醋酸(醋)。它還會產生稍帶點指甲油溶劑氣味的醋酸乙酯。只要它們存在的數量極小,就會增強葡萄酒層次的豐富性。但是,當醋桿菌遇到氧氣時,就會威脅到酒液。這種細菌在發酵的酒液中能夠存活下來,遇到氧氣時,通過把酒精分解成乙酸而把酒液變成醋。釀酒人必須時刻警惕,以防空氣和醋酸桿菌變成了暴烈的蝙蝠人和羅賓漢,從而毀掉他們的產品。乳酸桿菌是一種最常見的乳酸菌,基本上無害。在發酵過程中,它產生的副產物能使葡萄酒的層次更豐富。偶爾,乳酸桿菌會失去控制,產生一種強烈而刺鼻的天竺葵花般的令人不愉快的氣味,如果不把酒的全部味道都除掉,是擺脫不掉它的氣味的。有些細菌能夠導致葡萄酒二次(或者蘋果乳酸)發酵。是否需要這種發酵,取決於所釀葡萄酒的類型。如有必要二次發酵,顯而易見,這樣的細菌就是有益的。
調節甜度 有許多種葡萄酒要求不把葡萄所含的天然糖分全部轉化成酒精,其中有酒精和糖分含量低的晚摘型葡萄酒,德國就以生產這樣的酒而聞名。這類葡萄酒在釀制過程中,酒精或甜度一旦達到預定指標,就可以終止酵母的作用。辦法之一,就是冷凍發酵的原汁,然後,經過濾把酵母菌分離出去,從而終止發酵。對於其他類型的葡萄酒——例如,加度甜型葡萄酒——採取的辦法是在發酵的酒液中加入酒精,這些額外添加的酒精會殺死酵母菌,發酵就停止了。許多類型的白葡萄酒都有一點甜度,通常約佔2%。對原汁實行冷凍,並不足以使釀酒人能夠充分地控制所必需的酒體協調性。現代工藝是把酒完全發酵成乾性,然後,再添加事先存留下來的適量的葡萄汁,以增加甜度。用這種方法釀造的酒,調節起來准確性更高,並且也比較容易給酒液定性以防止它裝瓶後繼續發酵。這種技術被稱作保留甜度,在美國和德國被廣泛採用。在這兩個國家,酒體和諧、芬芳宜人、稍帶甜味的優質餐桌葡萄酒是倍受人們青睞的消費品。
蘋果乳酸發酵 又叫第二次發酵,是一種細菌性發酵,通過蘋果乳酸發酵,葡萄酒中的口感生硬或酸性較強的蘋果酸會變成比較柔和、酸性較弱的乳酸。這個轉化過程只是稍稍降低了一點葡萄酒的實際可測知酸度。第二次發酵還會產生一些對於某種葡萄酒來說可能是預期性的也可能是非預期性的副產物。是否進行蘋果乳酸發酵,由釀酒人決定。對於大多數白葡萄酒來說,絕對不需要二次發酵,因為它會降低白葡萄酒清新爽口的感覺。這一規則的唯一例外是夏敦埃酒。當夏敦埃酒進行蘋果乳酸發酵時,它會產生聯乙□,這是黃油的主要香質成分。夏敦埃酒也因此具有一種豐富的黃油的香氣,這種香氣與夏敦埃葡萄酒的芬芳融為一體,醇美無比。卡百內索維濃和黑比諾這樣的上等紅葡萄酒也需要進行蘋果乳酸發酵,以緩解其酸性,並使其酒體更加豐富、味道更加細膩、口感更加柔順。
除渣 發酵完畢,必須澄清酒液。傳統方法是利用重力進行自然除渣,並且,它仍然是釀制優質葡萄酒所採用的最好的辦法。除渣時,要把酒放入小酒桶中,讓酒中懸浮的固體物質沉澱下來。然後,把清澈的酒液或原汁用泵或虹吸管吸出來,注入干凈的新罐或新桶中,從而與沉澱物(沉渣——失去活性的酵母、酒石、葡萄皮、核等其他固體物質)分開。在第一年內,要多次除渣,常常進行5次,甚至更多。這需要付出大量的勞動,其中包括清洗用過的酒桶,彷彿照料每隔幾小時就需喂一遍的初生兒一樣。表面那層清澈的原汁往往都用來製作上等葡萄酒。
歐洲釀酒業——老式的釀酒工藝 傳統的歐洲釀酒業缺乏諸如不銹鋼發酵罐、過濾裝置、離心機和無菌裝瓶等工藝精良的設備——所有這些革新對於現代釀酒業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世界上一些最好的葡萄酒,仍然是用傳統方法釀造的。然而,尤其在加利福尼亞,流行的趨勢是使用現代設備,以避免傳統方法的致命弱點。在波爾多和其他地區,這一趨勢也呈上升勢頭。用傳統的老方式製作白葡萄酒時,不管是白葡萄還是紅葡萄,都先壓搾去梗,然後,直接抽入搾汁機中。必須盡快進行搾汁,以防葡萄皮中的色素或丹寧酸溶入原汁中。搾汁完畢之後,要把原汁澄清一下,或者直接抽入發酵罐中。有些葡萄酒在發酵之後需要貯存在橡木桶中進行陳年醇化,而有的不需要。大多數葡萄酒是使用蛋清來澄清的(除掉固體顆粒)。澄清之後,把酒液抽進「製冷室」或製冷罐中,把酒石酸鹽淀析出來。這有助於穩定酒的酸度,還可以在裝瓶前把結晶體都去除掉。但是,有些傳統的酒廠省略了這一步,這就是有時會看到瓶塞上有結晶體的原因。白葡萄酒整個釀造過程的最後一步就是裝瓶。釀制紅葡萄酒時,把經過壓搾去梗處理之後的葡萄直接抽入木桶或者混凝土桶中,讓原汁跟果皮、果肉、果核一起在那裡發酵,必要時,還特意添加一些葡萄梗。發酵後,自動流出來的汁液用來製作最好的葡萄酒,其餘部分放入吊籃狀的搾汁機中進行搾汁處理,以釀制「搾汁葡萄酒」。沒有受到搾汁機重壓的、自然流淌出來的葡萄漿汁叫做自然流汁,用它釀制的酒最清澈,往往也最與眾不同。紅葡萄酒需要在小橡木桶中或者立放著的大桶中陳年醇化。陳年的葡萄酒液通常用蛋清來澄清,澄清之後就裝瓶。偶爾,有手工裝瓶的,但在美國卻很少有人這么做。第一次發酵完成以後,把酒液抽出,跟沉渣(桶底部的沉澱物)分開,注入大發酵罐或大圓桶中,讓仍然懸浮在酒液中的固體物質沉澱下來。帶皮發酵葡萄酒時,要把果肉中存留的汁液壓搾出來,剩下的圓團狀的固體物質被稱作酒糟。這種酒叫做搾汁葡萄酒。根據所施加的不同壓力,又可把它們分為輕度搾汁或重度搾汁兩種不同類別的葡萄酒。每次壓搾出來的酒液常常要分裝在不同的桶中。壓搾得越重,酒的顏色越深,味道更豐富、口感更粗糙、更苦澀,所含的丹寧酸也更多。每次壓搾出來的酒液常常要分別處理、分別陳釀醇化。以後,用它跟別的酒按一定比例進行勾兌。也許,就保持原汁原樣,不與其他的酒摻兌。
現代釀酒業——科技的勝利 現代釀酒業利用精湛的技術更好地控制釀酒過程。釀酒人又能憑借這些技術,對釀酒過程進行一些藝術性調整,從而釀造出符合自己心願的美酒。釀造白葡萄酒時,用帶戽斗的卡車或特製的罐車把葡萄運到酒廠,裝運的同時,要往車內注入二硫化碳或氮氣等惰性氣體,以防氧化。現代釀酒業還運用了機械採摘葡萄和現場壓搾等高超技術。用特製的卧式壓搾機壓搾葡萄,苦澀的丹寧酸就不易溶入葡萄漿汁中。在發酵前,常把葡萄汁放入離心機中,進行離析處理。也可以發酵之後、或者在發酵前後都進行離析處理。白葡萄酒要「冷發酵」以保持其清新的口感和葡萄的芳香。如有必要,也可以把白葡萄酒放入小圓木桶或者大圓木桶中陳釀醇化。如果發酵的葡萄酒還沒有進行離析處理,就需過濾。然後,對酒液進行製冷定性處理,把酒石酸鹽淀析出來。最後一步就是用先進的無菌裝瓶流水線把白葡萄酒裝入瓶中,這樣就會防止空氣和其他污染物進入酒瓶。釀造紅葡萄酒時,把壓搾過的葡萄抽進混凝土發酵桶或者不銹鋼發酵桶中。釀制普通葡萄酒或「日常」葡萄酒時,先把發酵桶中的原汁加熱,迅速釋放出色素和呈香物質,而不會有太多的丹寧酸溶入酒液中。接著,把紅葡萄酒裝入小圓木桶或者大圓木桶中,陳釀醇化。釀造不同品級的葡萄酒需要使用不同種類的木桶:新橡木桶用來盛裝超級優質葡萄酒或上等葡萄酒,用過的橡木桶或紅木桶用來盛裝品級稍低一點的葡萄酒,而日常葡萄酒很少或者根本不用木桶。
離心機 離心機被稱作「上帝賜給釀酒人的禮物」。盡管有些釀酒人認為,在用離心機對酒液進行離心處理的過程中,酒味全都跑了,所以永遠不想碰它,但是,擁有它的,卻對它無比信賴,沒有的,渴望自己能有一台。離心機對於釀酒人來說,就像切菜機一樣方便快捷。這個時髦的設備在釀酒過程中有著大量不同的用途。它只是讓酒液高速旋轉,同時,充分利用重力法則和酒中的某些成分比另一些的比重大這個事實,並根據酒中成分的不同分子量把它們分離開。酵母細胞、果肉、雜質或塵粒等多餘物質都被棄掉,被離析出來的酒液得到凈化。
加糖 加糖指往酒液中添加適量的批量生產的葡萄糖,以補充葡萄中天然糖分的不足,從而達到要求的酒精度。這一做法又稱夏普塔爾加糖法,而在法國並沒有首創此舉的夏普塔爾地區,它是以發明這個方法的法國農業部長讓61夏普塔爾(Jean Chaptal)命名的。當然,有法定標准對這一做法加以約束。除了國家法令和地方法則的制約之外 ,糖分添加量也有其自身的限制(盡管少數釀酒人總願使酒甜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法國、德國以及歐洲大部分其他國家都允許在釀酒過程中添加糖分。在美國,除了加利福尼亞不許加糖之外(其實,那裡的葡萄也根本不需加糖),其他釀酒諸州均允許加糖。為了提高酒精含量,慎重地添加少量糖分,例如1%,即使最有鑒別能力的葡萄酒專家也可能對此毫無察覺。所需添加糖分的數量必須精心計算——絲毫大意不得。一些純粹主義者大聲疾呼反對這一做法,聲稱這影響了酒的質量,而他們常常美滋滋地喝著加糖葡萄酒,自己卻渾然不覺。只有操作不當或者糖分添加過多時,酒的質量才會受到負面影響。隨便添加糖分(即使數量尚可接受並符合法定標准),會使酒精含量失調,酒品嘗起來辛辣、澀口。糖分添加過多時,釀出來的酒辛辣、平淡,甚至沒有什麼味道或特點。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往最壞處打算的。絕大多數釀酒人都極為珍視自己的產品和信譽,不會濫用自己的技術。

❽ 為什麼西方用葡萄釀酒

古代的波斯是古文明發源地之一。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

葡萄酒的相冊(20張)
傳說古代有一位波斯國王,愛吃葡萄,曾將葡萄壓緊保藏在一個大陶罐里,標著「有毒」,防人偷吃。等到數天以後,國王妻妾群中有一個妃子對生活發生了厭倦,擅自飲用了標明「有毒」的陶罐內的葡萄釀成的飲料,滋味非常美好,非但沒結束自己的生命,反而異常興奮,這個妃子又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她盛了一杯專門呈送給國王,國王飲後也十分欣賞。自此以後,國王頒布了命令,專門收藏成熟的葡萄,壓緊盛在容器內進行發酵,以便得到葡萄酒。

隨著古代的戰爭和商業活動,葡萄酒釀造的方法傳遍了以色列、敘利亞、小亞細亞阿拉伯國家。由於阿拉伯國家信奉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提倡禁酒律,因而阿拉伯國家的釀酒行業日漸衰萎,目前幾乎被禁絕了。後來葡萄酒釀造的方法從波斯、埃及傳到希臘、羅馬、高盧(即法國)。然後,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和消費習慣由希臘、義大利和法國傳到歐洲各國。由於歐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麵包和葡萄酒稱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視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飲料酒,所以葡萄酒在歐洲國家就發展起來,因此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成為當今世界葡萄酒的「湖泊」,歐洲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人均消費葡萄酒最多的國家。歐洲國家葡萄酒的產量,佔世界葡萄酒總產量的80%以上。

❾ 國外農庄怎麼釀葡萄酒也是要加糖嗎我想了解的是發酵用品和過程

不加糖的。復1971年一份歐洲制共同體的官方文件對葡萄酒所下的定義是:「葡萄酒是把壓榨葡萄果粒所得的葡萄漿或葡萄汁,充分或部分地發酵過後,所得的一種含酒精的產品。」
1、採收
2、破皮去梗
3-1、浸皮與發酵
3-2、二氧化碳浸皮法
4、榨汁
5、橡木桶中的培養
6、酒槽中的培養
7、澄清
8、裝瓶

閱讀全文

與歐洲國家怎麼釀葡萄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