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葡萄酒是如何釀造出來的
葡萄決定一切 第個葡萄品種都有各自不同的壓汁要求。最關鍵的因素是,當葡萄中的糖分、酸度和氣味都達到釀酒指標時,適時地把葡萄採摘下來。當葡萄快要成熟時,糖分、酸度和氣味這三個成分變化相當快。在氣候溫暖的葡萄栽培區,人們最關心的是糖分和酸度的比率有何變化。最理想的情況是獲得充足的糖分,又不失去必要的酸度。在最涼爽的葡萄種植區,酒商更忙於讓果實達到理想的糖分標准並具有成熟的果香。涼爽氣候下栽培的葡萄成熟後往往達不到所需的糖分指標,但也可以彌補這點不足。葡萄成熟的標志是果實成分的變化。果實成熟時,糖分增加,酸度降低。有幾個葡萄品種,如傑烏茲拉米納和白索維農,熟透時,氣味芬芳,而糖分變化不大。採摘得太遲或太早,都會使葡萄失去其獨特的品質。往往幾個小時之差就會造成這樣的損失,所以,釀酒人必須頭腦特別清醒。 葡萄由不同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對最終釀成的葡萄酒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葡萄梗佔一串葡萄總重量的2%至6%。它們富含木質丹寧酸,可以使葡萄酒帶有一種苦味。大多數葡萄酒在發酵前都把葡萄梗去掉,但是,有些酒還是把梗留下來,以提高丹寧酸的含量,從而使口味更加豐富。葡萄皮大約佔葡萄總重量的5%——6%。葡萄成熟時,葡萄皮上會覆蓋一層天然黴菌,有時用它來發酵。葡萄皮和葡萄皮下面的那層果肉包含了葡萄中大多數味道和香質成分。它們還含有葡萄丹寧酸。兩種丹寧酸是有所不同的:葡萄皮中所含的丹寧酸要比葡萄梗和葡萄核中所含的柔和一些,而且不那麼苦。葡萄丹寧酸是陳釀紅葡萄酒的基本元素。果肉佔葡萄總重量的絕大部分,纖維膜里含有豐富的果汁。果汁由比例變化不定的水分、糖分和酸質組成。在果肉里,纖維膜對果汁需求的變化作出反應,當葡萄籐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時,纖維膜就充滿了果汁,或者大量地失去果汁。如果葡萄籐需要糖分供給的話,果實中的糖分含量就會急劇下降。如果葡萄籐吸收的水分太多,果汁就會被稀釋。因此,土壤和氣候條件至關重要。葡萄皮還含有豐富的果酸,它們與甘油、蛋白質和其他元素發生化學變化,釀酒人可能需要這種化學變化,也可能不需要。最後,葡萄皮確實得讓釀酒人頗費一番心思,所有的葡萄皮必須清理出去,只留下清澈明凈的酒液。 由於採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葡萄採摘和運往酒廠的過程中的果實破損率降到了最低限度。質量最好的葡萄酒廠家仍然實行人工採摘,但越來越多的時候,仍會看到酷似螳螂的龐然大物般的機器日日夜夜在葡萄園里採摘著熟透的葡萄。這些機器有時與攜帶型壓搾機聯合作業。用厚厚的一層二氧化碳氣體覆蓋住在葡萄園壓搾的果汁,以防過早發酵或氧化,然後,送往酒廠。不管葡萄有多麼豐產,都必須盡快把它們運往酒廠。有些易突變的品種,葡萄一摘下來就變質。 釀酒人(酒商):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 葡萄開始採摘的那一刻,釀酒工人的工作就開始了。簡單的說:先把葡萄採摘下來,然後投進壓搾去梗機中,除掉葡萄梗。如果釀造白葡萄酒,就把經過壓搾去梗的葡萄直接抽進搾汁機中壓汁去皮,被壓搾出來的葡萄漿汁稱作原汁,把它抽進發酵罐或大桶中。最後,酒液被澄清、穩定,然後裝瓶。 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和玫瑰紅葡萄酒的壓搾、去梗 大多數葡萄的漿汁是無色的,因此,我們可以用紅葡萄釀制白葡萄酒。紅葡萄酒的顏色來自於葡萄皮中的色素,但只有在葡萄皮接觸的過程中才能做到這一點。大多數白葡萄酒一經壓汁就把葡萄皮分離出去,但還是給白葡萄酒留下了一絲苦味(這並不一定都是壞事),有時還融入一些丹寧酸質。由於所釀造的葡萄酒的類型不同,釀酒人可能會在原汁發酵前進行葡萄皮接觸。用深色果皮系的葡萄品種製作酒體豐富的香檳酒以及被稱作紅葡萄制的白葡萄酒的非發泡性餐桌酒,原汁稍呈現紅色時,釀酒人就把葡萄皮分離出去,以保持淡雅的色澤。釀造紅葡萄酒時,葡萄皮浸泡在原汁里,並被一起送進發酵容器中。發酵過程中,色素和丹寧酸質都從葡萄皮里釋放出來。有時,葡萄梗也留在原汁中,有的釀酒人甚至把一定比例的葡萄梗放回到酒液中。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某些紅葡萄的濃度和醇度。玫瑰紅葡萄酒在製作過程中,葡萄皮接觸時間很短,達到色度要求就把果皮分離出去。 燈光、攝像機、發酵 在發酵過程中,釀酒人既扮演科學家的角色,又扮演富有創造性思維的藝術家的角色。對於大部分壺裝酒來說,釀酒人基本上就是製造者。但對於獨特的優質酒來說,他們彷佛就是電影導演,塑造人物形象、拍攝一個個鏡頭,直到完成一部全方位的藝術作品。很不幸,對於不理想的鏡頭,他們無法重新拍攝,往往只能無奈地把它推向市場。在本質上,釀酒人好像就是在執導一部電影,他按著個人的理解,塑造葡萄酒的酒體結構、滋味、神韻和特點,從而創作出酒文化的藝術佳作。發酵的過程就好像是決定電影是成功還是失敗的反覆無常的觀眾。釀酒人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良性發酵。有些酵母對釀酒有益,而其他酵母會直接把葡萄酒變成醋或者使酒具有一種難聞的氣味。解決辦法就是:不等有害酵母菌株入侵,就大量培養有益酵母菌株,佔領陣地。在波爾多產區,釀酒人總是提前摘下一些葡萄放在「引酵木桶」中,當所有的葡萄都採摘下來時,它們就開始發酵。一開始,發酵速度進行得很慢,但很快加速。隨著酵母數量的增加,發酵速度也越來越快,通常一直到糖分全部被分解成酒精,或者釀酒人特意終止發酵。大多數餐桌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佔11%——14%。酒精含量一旦達到15%或16%,發酵通常會自動終止,因為大多數酵母無法在高酒精環境下生存。傳統的發酵容器是大圓木桶或者內壁抹著水泥的大罐。而比較流行的方法是使用具備溫控功能的不銹鋼發酵罐。不銹鋼無味,容易清洗,而且容易安裝冷卻盤管和恆溫製冷裝置。 恆溫器不離手 發酵溫度是釀酒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環節。每種葡萄或酵母菌株在不同的溫度下,其反應也是不同的,釀出的酒可能會像萬花筒般千變萬化。釀酒人如果有能力控制發酵溫度,生產出風味獨特、品質細膩、結構和諧的葡萄酒,那麼,他就像擁有了魔棒,或者至少也像擁有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蓋上就生效的印章。簡單的說,釀酒人是通過控制發酵來把握葡萄酒的品質。看起來,這似乎很簡單。但是,發酵過程本身還產生熱量,這是把糖分解成酒精的副產物。過多的熱量非常有害。例如,高溫會使發酵速度不正常,常常過快。它會氧化或銷毀某些呈香物質,產生烘烤麵食的味道,或者加速無益微生物的繁衍。由於紅葡萄酒連皮帶核一起發酵,因此,被稱作頂蓋的大團固體物質會上浮到原汁表面。為了最大限度地汲取味道和丹寧酸質,並且讓熱量散發出去,必須不時地把頂蓋搗下去。有好幾種方法:把原汁抽到頂蓋上面;每天都把頂蓋搗下去幾次;或者用假頂蓋把頂蓋壓入原汁中。決定如何完成上述任務,只是整個釀酒過程中諸多選擇中的一個。在葡萄生長季節,釀酒人——不管他釀酒技術多麼嫻熟、經驗多麼豐富——只是一個賭博者。而在發酵過程中,科學替代了機遇。在現代釀酒業中,釀酒人是主動去做,而不是被動反應。監控是釀酒工作的一個主要內容。釀酒人不時地通過品嚐或者實驗室分析的手段來檢測糖分、酒精、酸質以及協調情況,從而對發酵過程進行監控。品嘗很關鍵,不管儀器多麼先進或精密,永遠不能跟知識豐富的人類的味蕾相比。許多釀酒人在關鍵階段,每天要把所釀造的每一種酒至少品嘗一次。這樣,他們就能夠作出適當的調整或更正。必要時,他們會改變整個釀酒的程序,採用新技術,以釀出酒體和諧的美酒。 酵母和細菌:有的好,有的不好 酵母是微小的單細胞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沒有酵母的參與,就只能喝到普通的葡萄汁了。酵母菌把糖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瞧,這就是葡萄酒。經過具有專業知識的釀酒人的技術處理,它們基本上都成為無害的微生物。只有幾種細菌是無害的,多數有害。有些可能是葡萄本身所帶的或在酒廠或酒桶滋生的微生物經歷了發酵過程以及在酒精含量增加的環境中也能存活下來。最常見的兩種細菌是膜醋桿菌和乳酸桿菌。在釀酒過程中,總會出現少量的膜醋桿菌,它會產生程度尚可接受的醋酸(醋)。它還會產生稍帶點指甲油溶劑氣味的醋酸乙酯。只要它們存在的數量極小,就會增強葡萄酒層次的豐富性。但是,當醋桿菌遇到氧氣時,就會威脅到酒液。這種細菌在發酵的酒液中能夠存活下來,遇到氧氣時,通過把酒精分解成乙酸而把酒液變成醋。釀酒人必須時刻警惕,以防空氣和醋酸桿菌變成了暴烈的蝙蝠人和羅賓漢,從而毀掉他們的產品。乳酸桿菌是一種最常見的乳酸菌,基本上無害。在發酵過程中,它產生的副產物能使葡萄酒的層次更豐富。偶爾,乳酸桿菌會失去控制,產生一種強烈而刺鼻的天竺葵花般的令人不愉快的氣味,如果不把酒的全部味道都除掉,是擺脫不掉它的氣味的。有些細菌能夠導致葡萄酒二次(或者蘋果乳酸)發酵。是否需要這種發酵,取決於所釀葡萄酒的類型。如有必要二次發酵,顯而易見,這樣的細菌就是有益的。 調節甜度 有許多種葡萄酒要求不把葡萄所含的天然糖分全部轉化成酒精,其中有酒精和糖分含量低的晚摘型葡萄酒,德國就以生產這樣的酒而聞名。這類葡萄酒在釀制過程中,酒精或甜度一旦達到預定指標,就可以終止酵母的作用。辦法之一,就是冷凍發酵的原汁,然後,經過濾把酵母菌分離出去,從而終止發酵。對於其他類型的葡萄酒——例如,加度甜型葡萄酒——採取的辦法是在發酵的酒液中加入酒精,這些額外添加的酒精會殺死酵母菌,發酵就停止了。許多類型的白葡萄酒都有一點甜度,通常約佔2%。對原汁實行冷凍,並不足以使釀酒人能夠充分地控制所必需的酒體協調性。現代工藝是把酒完全發酵成乾性,然後,再添加事先存留下來的適量的葡萄汁,以增加甜度。用這種方法釀造的酒,調節起來准確性更高,並且也比較容易給酒液定性以防止它裝瓶後繼續發酵。這種技術被稱作保留甜度,在美國和德國被廣泛採用。在這兩個國家,酒體和諧、芬芳宜人、稍帶甜味的優質餐桌葡萄酒是倍受人們青睞的消費品。 蘋果乳酸發酵 又叫第二次發酵,是一種細菌性發酵,通過蘋果乳酸發酵,葡萄酒中的口感生硬或酸性較強的蘋果酸會變成比較柔和、酸性較弱的乳酸。這個轉化過程只是稍稍降低了一點葡萄酒的實際可測知酸度。第二次發酵還會產生一些對於某種葡萄酒來說可能是預期性的也可能是非預期性的副產物。是否進行蘋果乳酸發酵,由釀酒人決定。對於大多數白葡萄酒來說,絕對不需要二次發酵,因為它會降低白葡萄酒清新爽口的感覺。這一規則的唯一例外是夏敦埃酒。當夏敦埃酒進行蘋果乳酸發酵時,它會產生聯乙□,這是黃油的主要香質成分。夏敦埃酒也因此具有一種豐富的黃油的香氣,這種香氣與夏敦埃葡萄酒的芬芳融為一體,醇美無比。卡百內索維濃和黑比諾這樣的上等紅葡萄酒也需要進行蘋果乳酸發酵,以緩解其酸性,並使其酒體更加豐富、味道更加細膩、口感更加柔順。 除渣 發酵完畢,必須澄清酒液。傳統方法是利用重力進行自然除渣,並且,它仍然是釀制優質葡萄酒所採用的最好的辦法。除渣時,要把酒放入小酒桶中,讓酒中懸浮的固體物質沉澱下來。然後,把清澈的酒液或原汁用泵或虹吸管吸出來,注入干凈的新罐或新桶中,從而與沉澱物(沉渣——失去活性的酵母、酒石、葡萄皮、核等其他固體物質)分開。在第一年內,要多次除渣,常常進行5次,甚至更多。這需要付出大量的勞動,其中包括清洗用過的酒桶,彷佛照料每隔幾小時就需喂一遍的初生兒一樣。表面那層清澈的原汁往往都用來製作上等葡萄酒。 歐洲釀酒業——老式的釀酒工藝 傳統的歐洲釀酒業缺乏諸如不銹鋼發酵罐、過濾裝置、離心機和無菌裝瓶等工藝精良的設備——所有這些革新對於現代釀酒業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世界上一些最好的葡萄酒,仍然是用傳統方法釀造的。然而,尤其在加利福尼亞,流行的趨勢是使用現代設備,以避免傳統方法的致命弱點。在波爾多和其他地區,這一趨勢也呈上升勢頭。用傳統的老方式製作白葡萄酒時,不管是白葡萄還是紅葡萄,都先壓搾去梗,然後,直接抽入搾汁機中。必須盡快進行搾汁,以防葡萄皮中的色素或丹寧酸溶入原汁中。搾汁完畢之後,要把原汁澄清一下,或者直接抽入發酵罐中。有些葡萄酒在發酵之後需要貯存在橡木桶中進行陳年醇化,而有的不需要。大多數葡萄酒是使用蛋清來澄清的(除掉固體顆粒)。澄清之後,把酒液抽進「製冷室」或製冷罐中,把酒石酸鹽淀析出來。這有助於穩定酒的酸度,還可以在裝瓶前把結晶體都去除掉。但是,有些傳統的酒廠省略了這一步,這就是有時會看到瓶塞上有結晶體的原因。白葡萄酒整個釀造過程的最後一步就是裝瓶。釀制紅葡萄酒時,把經過壓搾去梗處理之後的葡萄直接抽入木桶或者混凝土桶中,讓原汁跟果皮、果肉、果核一起在那裡發酵,必要時,還特意添加一些葡萄梗。發酵後,自動流出來的汁液用來製作最好的葡萄酒,其餘部分放入吊籃狀的搾汁機中進行搾汁處理,以釀制「搾汁葡萄酒」。沒有受到搾汁機重壓的、自然流淌出來的葡萄漿汁叫做自然流汁,用它釀制的酒最清澈,往往也最與眾不同。紅葡萄酒需要在小橡木桶中或者立放著的大桶中陳年醇化。陳年的葡萄酒液通常用蛋清來澄清,澄清之後就裝瓶。偶爾,有手工裝瓶的,但在美國卻很少有人這么做。第一次發酵完成以後,把酒液抽出,跟沉渣(桶底部的沉澱物)分開,注入大發酵罐或大圓桶中,讓仍然懸浮在酒液中的固體物質沉澱下來。帶皮發酵葡萄酒時,要把果肉中存留的汁液壓搾出來,剩下的圓團狀的固體物質被稱作酒糟。這種酒叫做搾汁葡萄酒。根據所施加的不同壓力,又可把它們分為輕度搾汁或重度搾汁兩種不同類別的葡萄酒。每次壓搾出來的酒液常常要分裝在不同的桶中。壓搾得越重,酒的顏色越深,味道更豐富、口感更粗糙、更苦澀,所含的丹寧酸也更多。每次壓搾出來的酒液常常要分別處理、分別陳釀醇化。以後,用它跟別的酒按一定比例進行勾兌。也許,就保持原汁原樣,不與其他的酒摻兌。 現代釀酒業——科技的勝利 現代釀酒業利用精湛的技術更好地控制釀酒過程。釀酒人又能憑借這些技術,對釀酒過程進行一些藝術性調整,從而釀造出符合自己心願的美酒。釀造白葡萄酒時,用帶戽斗的卡車或特製的罐車把葡萄運到酒廠,裝運的同時,要往車內注入二硫化碳或氮氣等惰性氣體,以防氧化。現代釀酒業還運用了機械採摘葡萄和現場壓搾等高超技術。用特製的卧式壓搾機壓搾葡萄,苦澀的丹寧酸就不易溶入葡萄漿汁中。在發酵前,常把葡萄汁放入離心機中,進行離析處理。也可以發酵之後、或者在發酵前後都進行離析處理。白葡萄酒要「冷發酵」以保持其清新的口感和葡萄的芳香。如有必要,也可以把白葡萄酒放入小圓木桶或者大圓木桶中陳釀醇化。如果發酵的葡萄酒還沒有進行離析處理,就需過濾。然後,對酒液進行製冷定性處理,把酒石酸鹽淀析出來。最後一步就是用先進的無菌裝瓶流水線把白葡萄酒裝入瓶中,這樣就會防止空氣和其他污染物進入酒瓶。釀造紅葡萄酒時,把壓搾過的葡萄抽進混凝土發酵桶或者不銹鋼發酵桶中。釀制普通葡萄酒或「日常」葡萄酒時,先把發酵桶中的原汁加熱,迅速釋放出色素和呈香物質,而不會有太多的丹寧酸溶入酒液中。接著,把紅葡萄酒裝入小圓木桶或者大圓木桶中,陳釀醇化。釀造不同品級的葡萄酒需要使用不同種類的木桶:新橡木桶用來盛裝超級優質葡萄酒或上等葡萄酒,用過的橡木桶或紅木桶用來盛裝品級稍低一點的葡萄酒,而日常葡萄酒很少或者根本不用木桶。 離心機 離心機被稱作「上帝賜給釀酒人的禮物」。盡管有些釀酒人認為,在用離心機對酒液進行離心處理的過程中,酒味全都跑了,所以永遠不想碰它,但是,擁有它的,卻對它無比信賴,沒有的,渴望自己能有一台。離心機對於釀酒人來說,就像切菜機一樣方便快捷。這個時髦的設備在釀酒過程中有著大量不同的用途。它只是讓酒液高速旋轉,同時,充分利用重力法則和酒中的某些成分比另一些的比重大這個事實,並根據酒中成分的不同分子量把它們分離開。酵母細胞、果肉、雜質或塵粒等多餘物質都被棄掉,被離析出來的酒液得到凈化。 加糖 加糖指往酒液中添加適量的批量生產的葡萄糖,以補充葡萄中天然糖分的不足,從而達到要求的酒精度。這一做法又稱夏普塔爾加糖法,而在法國並沒有首創此舉的夏普塔爾地區,它是以發明這個方法的法國農業部長讓
㈡ 如何理解葡萄酒是種出來的
葡萄酒技術比較普及。
只要肯學,都是釀酒專家。
選擇好的葡萄品種,是決定酒水最後的好與壞。
所以,葡萄酒是種出來的。
㈢ 葡萄酒是怎樣釀造的
、清洗破碎。將家用小瓷缸或小酒壇(清潔,未裝過鹹味食品的)、搗碎及攪拌用的木棒等器具先用高錳酸鉀水溶液洗一次,再用清水沖洗備用。挑選成熟優質的葡萄,除去果梗及青粒、霉粒、破粒後,用清水沖洗干凈。為了保證釀製成功可用濃度為0.02%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分鍾,再用清水漂洗去掉消毒液,放入前面經過消毒潔凈的容器中,用手擠碎或搗碎後進行發酵。(為防止雜菌污染,注意不要使用鐵、銅等金屬的工具和容器將葡萄搗碎。)
2、漿汁發酵。發酵是將葡萄皮汁中的糖份經酵母的作用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紅葡萄酒的前發酵過程是皮汁混在一起的,酵母在葡萄破碎時已接入汁中,因為葡萄皮上的白霜存有酵母,所以自製葡萄酒在發酵時可以不另外加入酵母。
發酵的溫度最好在15~25℃,不應超出35℃,但用小型容器發酵,散熱較容易,一般可以達到不超過32℃。
當皮汁裝入容器後,一般經過一天即可開始發酵。液面開始是平靜,這時已有微弱的二氧化碳氣泡產生,表示酵母已開始繁殖,經過2~3天有大量二氧化碳放出,皮渣上浮結成一層帽蓋,品嘗果汁,甜味漸減,酒味漸增。
發酵時每天應將上浮的葡萄皮用消毒筷子壓到汁內兩次,這樣做一方面防止葡萄皮生霉,變酸,同時可將皮上的色素浸入汁中,且排出二氧化碳,使酵母得到氧氣,發酵更旺盛。
高潮後,發酵勢頭開始減弱,此時可以進行加糖,加糖是用葡萄原酒來溶解,而不要用水化糖後再加入,等白糖完全溶解後,繼續在容器中進行發酵,最後二氧化碳放出至微弱而接近平靜,酒精味很濃、糖份減少至1%以下,汁液開始清晰,即為發酵結束,進行壓榨,將皮汁分離。
3、酒糟壓榨。用潔凈的布袋或紗布,進行擠壓或扭壓,使葡萄酒與皮渣分離,流出的汁液稱為原酒。壓榨後的皮糟中仍然含有相當於本身重量的40%~50%的葡萄酒。有蒸餾條件的可立即進行蒸餾,得到皮糟蒸餾酒精。
4、下膠澄清。下膠是指添加澄清劑使葡萄酒澄清的一種操作,關繫到家庭釀制產品的質量問題。工業葡萄酒下膠都需先用少量葡萄酒(200~500ml)試驗,准確測定明膠及單寧的使用量來澄清葡萄酒。家庭釀制時為方便起見,也可用雞蛋蛋清澄清。方法是將雞蛋清打成泡沫狀,用少量酒充分攪拌混合,然後加入酒中,再充分攪拌和靜置,至酒液清透明,將沉澱物棄掉。
5、酌量加糖。大多數人習慣飲用甜葡萄酒。甜葡萄酒多在餐後飲用,是一種營養價值高、口味頗佳的含酒精飲料,但常見葡萄含糖量達不到要求,多採用在發酵間或發酵後加糖的方法來補充。一般加糖量為12%~14%,溶解白砂糖同樣用原酒攪拌溶解。
6、自然陳釀。通過以上過程,利用鮮葡萄自釀出具有葡萄果色及優美葡萄酒香,酸甜適口的葡萄酒。如果不馬上飲用,可裝瓶密封,置於15~20度的條件下,保存幾個月。在保存中,葡萄酒自然陳釀,發生了酯化作用、綜合作用和締合作用,使葡萄酒變得更加透明、芳香醇厚、穩定。
㈣ 紅酒是怎麼釀出來的有幾種釀制方法
西班牙的紅酒一般在橡木桶中要保存12-18個月甚至更久,然後才裝瓶的,
㈤ 葡萄酒是怎樣製成的
1.概述: 葡萄酒是以葡萄為原料經發酵而製成的一種飲料酒。 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西北地區就以出產葡萄酒為聞名。在唐代詩人的名作中曾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佳句。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葡萄酒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在凡是世界上有的葡萄品種,我國都能批量生產。除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外,我國的葡萄酒還遠銷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個別品種已在國際市場創出了名牌,如河北長城牌葡萄酒、天津王朝牌葡萄酒、煙台張裕牌葡萄酒、青島華東牌葡萄酒等在國際市場上均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2.用途: 葡萄酒作為一種酒精飲料,不僅具有酒度低、色澤清新、味美芳醇等特色,而且具有豐富的營養。 3.營養成分: 每升含糖量9g/L,酒精度為15%(V/V)的葡萄酒可提供1200卡左右的熱量,相當於340g麵粉或大米所提供的熱量。葡萄酒在釀制過程中,除部分葡萄糖和果糖發酵成酒外,葡萄汁里的其他營養成分仍保留在酒液中。其中有人體需要的氨基酸和無機鹽類以及豐富的維生素B1.B2和維生素C。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已為社交和日常生活常用消費品。 4.加工: 葡萄酒的生產工藝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混合發酵法:這是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生產深色酒均採用這種方法。 (2)分離發酵法:這種方法適用於釀造淺色葡萄酒,如用紅葡萄制白葡萄酒即採用此方法。 葡萄→分選→破碎除梗→調整成份→前發酵→壓榨分離→前酵酒→後發酵→ ↓ 皮渣→蒸白蘭地 →貯酒→配酒→配酒→澄清處理→包裝殺菌→成品 葡萄→分選→破碎除梗→分離→果汁→前發酵→後發酵→貯酒→配酒→澄清處理→ ↓ 皮渣→發酵→蒸餾白蘭地 →殺菌→過濾→包裝→成品。
㈥ 葡萄酒是如何做成的
葡萄酒是如何釀制的?
盡管葡萄酒的釀造被推崇為一門巧藝,並且在過去五千年的演變里,逐漸變成一門技術精密的專業領域,它仍然不失為一個本質單純的反應過程。釀制葡萄酒所使用的歐洲品種葡萄,在大部分氣毓w過其他水果糖分比例的天然果糖和水溶液。另外,葡萄皮則是累積天然酵母菌的理想溫床――酵母是一種將天然類分解、轉換成乙醇(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單細胞菌類。葡萄果實一旦成熟,便自然地開始發酵,是註定要被用來釀酒似的。盡管其他動物最終沒能演化成人類,但我們卻可以想見猩猩有可能從發酵的葡萄中學到如何釀酒――畢竟它釀造的原理就只有這樣子。當然,打從幾千年前首次觀察到發酵作用開始,釀造技術的發展便已經在釀酒過程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分量了。
今日,釀造葡萄酒有很多技術上的選擇。可以見到的機器、設備像是榨汁機(crushers)、去梗機(de-stemmer)以及發酵槽等等,都具有各種不同樣式的搭配、組合以滿足世界上每一種葡萄酒釀造的專門需求。但是,不管最後釀成的是紅酒、白酒或是粉紅酒;不管所採用的是造價昂貴或低廉的釀酒設備,在所有釀造的過程里,有幾項共同且必須遵照的原則。
第一條是:空氣絕對是大忌!暴露在充滿氧氣的環境中不但會破壞葡萄酒品嘗起來的新鮮度,更會增加醋酸菌種的活性――它是一種天然產生的細菌,會分解酒精、釋放出醋酸。促使葡萄發醇成酒精的電解作用和葡萄酒敗壞成醋酸的過程十分接近――只需要一點點外力存在,釀酒過程便很容易發生變化。因此在釀酒時必須十分小心,免得讓空氣滲進去,把好不容易釀成的葡萄酒給毀了。所以早在採收果園里的成熟葡萄時,就必須採取預防的措施。
在檢選和運送時先將果皮撐破的過熟葡萄給淘汰掉,便是一個十分關鍵的步驟。當然,如果能夠人工逐一採收果實是最好了;不過現在採收葡萄的機器,也已經能夠非常仔細地處理一串串的葡萄。再來是噴灑上二氧化硫的粉末,它是一種很有效的抗氧化劑,常被用來保護要送去壓榨成汁的葡萄。
發酵的過程亦肱盡量避免暴露在空氣中,這個自發反應的過程,完全得看自然的造化。除了酵母菌產生的酒精以外,發酵作用會同時分解出二氧化碳,自動隔榨出的果汗免受到外界氣體污染的影響。這對於紅葡萄酒的發酵過程格外重要,因為紅酒通常是放置在露天的大桶中,任其自己發酵的。
最後一道預防暴露在空氣中導致意外的防線,就是很多價格低廉的葡萄酒會採行的「巴斯德高溫殺菌」(pasteurized),亦即將酒加熱到足以殺死細菌的高溫。如此一來,就可以有效地延緩氧化作用的產生,這也就是為什麼加州壺酒(jug wine)在開啟之後還可以擺上很長一段時間,好慢慢享用的原因了。但是,毋庸置疑的,如果酒放得太久,空氣中的細菌終究會滲入葡萄酒中,使得酒液變質、酸掉。不妙的是巴斯德高溫殺菌也會抑止某些有幫助的氧化作用發生,它會破壞葡萄酒在漫長儲存過程中使風味產生轉化的機制;因此高級的葡萄酒是極少用這種方式加熱處理的。有一個著名的特例則是法國布根地產的頂級紅葡萄酒(Chateau Corton Grancey)。
清澈度也是一般在釀造葡萄酒時,應該要達到的標准之一。不論釀的是紅酒、白酒,一瓶明亮清晰的葡萄酒並不是渾然天成、唾手可得的。在自然的狀態下,葡萄酒里會有朦朦朧朧的微小特質和殘存的酵母菌殘骸。要經過諸如純凈(fining)、離心分離(centrifuging)、過濾(filtration)、存放(譯註:raking,除了有存放、靜置的意思之外,還有從原來的容器注入到另一個容器的意思。)以及低溫安定(cold stabilization)等程序,才能使酒液顯得澄澈透明。
純化是在整個釀制過程中,少數需要摻入外界其他物質的步驟之一。長時期以來,高級的葡萄酒都是採用蛋白打散來做為精練劑。在發酵作用完成後不久,葡萄酒液便被移到一個很在原沉澱槽內。當蛋白一丟入還十分新鮮且未提煉過的酒液里,被打散的蛋白凝塊就會緩慢地沉到最底部,在這個過程中,靜電作用會吸住那些討人厭的微小顆粒。於是在木桶的底部便會留下一薄層的塊狀蛋白,而得到較為清澈的酒液了。除了蛋白之外,其他提煉劑學包括酷蛋白(奶蛋白質)有及矽鋁質的皂土(bentonite clay)等。
離心和過濾的方法可以很快使葡萄酒變得清澈透明。離心分離,即是將含雜質的混濁酒液裝在特定容器中快速地旋轉,利用離心力分離出酒中的雜質。然而很不幸的是,它同時會去除掉某些酒中所需的特性,因此高級的葡萄酒越來越少使用這種方式分離雜質了。過濾是最簡單且直接篩去廢棄顆粒的方法,只要將葡萄酒通過一層層濾紙或人造纖維篩網即可。雖然不至於像離心力那樣破壞酒質,但是從一些好酒標簽上標榜的「未經過濾」一詞可知,過濾作用也會毫無選擇地過濾掉不該過濾的好東西。比起純凈、離心發離以及過濾等方式,靜置存放顯然是比較消極的作法。它的原理其實就如同離心分離一樣:只不過它是讓較重的雜質顆粒隨著時間逐漸沉澱底部,只要容器不受干擾,終能得到清澈的酒液。干凈的葡萄酒可以繼續「存放」至另一個木桶里。當然啦,別忘了空氣仍然是大忌,千萬要避免在換到不同木能里的過程中,使酒液暴露在空氣中。特別是紅酒在裝瓶之前通常需要在木桶里擺上好幾個月,並需要置換許多個木能來存放呢?
低溫安定法則是種比較傷害酒的方式,常用來處理為較廉價的葡萄酒。其過程包括將酒槽內的濕度冷卻到近乎冰點。在這種低溫之下,一些原先溶解在酒液中的礦特質,像是酒石酸氫鉀(酸性酒石)的溶解度便隨之下降,並且結晶、分離出來。你曾經見過葡萄酒的軟木塞上附著「葡萄酒結晶」(wine crystals)嗎?盡管它常常被人誤認為沒用的自然沉積物,實際上,這些結晶可是好東西呢――因為這就表示這瓶酒沒有經過低溫處理過程,不至使其中的礦物質解離,而使葡萄酒中的精華流失。
家庭釀制:
一、准備工具:家釀葡萄酒的工具很簡單,我使用的工具包括容量10公升的醫用廣口瓶四隻,舊葡萄酒瓶、大可樂瓶十餘個,塑料或者不銹鋼飯勺一個、塑料漏斗一個,塑料虹吸管(1.5米長,可到賣金魚的市場購買)一根,過濾殘渣用尼龍襪一隻。
二、選購原料:我們這里不是葡萄產地,但是批發市場上外地來的葡萄總是供應不斷,其中以「巨豐」品種為多,價錢目前為每公斤2元左右,據說秋後剛上市的時候價格每公斤1元。購買葡萄要選擇那些成熟、飽滿、沒有病害的,葡萄皮的顏色越深越好。
三、清洗葡萄:如果在當地購買葡萄,並且知道葡萄收獲之前沒有噴灑農葯,則此工序可以取消。為了放心起見,我還是對葡萄進行了清洗:現在的葡萄都是用塑料袋包裝後放進塑料包裝箱中,每箱5公斤左右,運輸到家之後,將葡萄從塑料袋倒進塑料箱,取出其中的保鮮劑,然後將裝著葡萄的塑料箱放進水池(我用的是家裡的浴盆)之中浸泡,浸泡時可搖晃幾次塑料箱,兩個小時之後將水放凈,再用清水沖洗。然後將塑料箱放在通風的地方控干水分。
四、破碎裝瓶,首次發酵:破碎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葡萄從梗上摘下,三、五個一起放在手中,然後把手伸進廣口瓶,把葡萄皮攥破即可。注意瓶子不可以裝滿,到三分之二處就要停止。葡萄酒里的酒精是靠其中的糖分在酵母菌作用下產生的,如果你喜歡酒精度數高一些,中間可以分幾次撒進白砂糖或者蜂蜜。我是按照10公斤葡萄、一公斤白糖的比例加糖的,出來的葡萄酒大約在10度,類似市場出售的干紅。葡萄裝瓶後把瓶子蓋好(不要蓋的很嚴,只要不進灰塵就可以了),放在溫暖的地方等待葡萄自然發酵。葡萄皮上有天然酵母菌,我們不必考慮發酵菌種問題。
東北的家庭都有暖氣,室溫在18℃左右,這樣的室溫很適宜做葡萄酒。一般說來,裝瓶後24小時即可觀察到瓶內有氣泡出現,以後便發現葡萄里的汁液析出,葡萄皮浮起,泡沫逐漸增多。這時每天用勺子攪動兩次,把露出來的葡萄皮壓進,讓葡萄皮得到葡萄汁液的充分浸泡。
五、渣、液分離,二次發酵:經過5~7天,發酵逐漸轉為平緩,葡萄皮浮在上面,顏色由深變淺,葡萄籽和大部分葡萄肉的殘渣沉在瓶底,此時就應該把殘渣和酒液分離。具體辦法是先用虹吸管將中間的酒液吸出,然後把殘渣裝進尼龍襪,用手由輕到重的擠壓,再像擰衣服一樣擰,使殘渣中的酒液基本流凈。最後把所有的酒液混合在一起,裝進廣口瓶繼續發酵。此時酒液很混濁,你大可不必介意。
六、過濾澄清:第二次發酵時間大約為一個星期,此時酒液已經澄清,也不再升起氣泡。這時可對瓶內酒液進行一次過濾:用虹吸管先把上面的酒液吸出,然後對含有殘渣和酒泥的部分過濾,裝進瓶中靜置。如果你想讓葡萄酒有晶瑩剔透的感覺,則可以用雞蛋請對其進一步澄清。具體操作辦法是:將雞蛋(10公升酒一個雞蛋)磕一個小孔,把蛋清倒進大碗(不必要倒得很凈,剩餘部分你可以煎一個雞蛋作為下酒菜),用筷子將蛋清打散,不要怕費力氣,最少打它十幾分鍾,讓滿碗全是蛋清泡沫。之後用酒液將蛋清泡沫沖進廣口瓶,用勺子將廣口瓶中的酒液充分攪拌,接著靜置二個星期。
七、儲藏和飲用:經過靜置澄清後的葡萄酒,最好把它裝進小瓶儲藏。用1.5升的舊葡萄酒瓶最為理想,裝「可樂」的2.25升塑料瓶也不錯,裝瓶要裝的滿一些,瓶蓋也要蓋緊,然而放到家中溫度比較低的地方(據說儲存溫度最理想的是13℃)。什麼時候想喝,就拿出一瓶,建議你每天晚上都喝上半斤。
㈦ 葡萄酒是怎麼來的
葡萄酒是以鮮葡萄或葡萄汁為原料,經全部或部分發酵釀制而成的,酒精度版不低於7.0%的酒精飲品。因權所釀造的葡萄酒品種不同而不同,常見的有紅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紅葡萄酒。
釀造步驟:
1、去梗:也就是把葡萄果粒從梳子狀的枝梗上取下來。因枝梗含有特別多的單寧酸,在酒液中有一股令人不快的味道。
2、壓榨果粒:釀制紅酒的時候,葡萄皮和葡萄肉是同時壓榨的,紅酒中所含的紅色色素,就是在壓榨葡萄皮的時候釋放出的。就因為這樣,所有紅酒的色澤才是紅的。
3、榨汁和發酵:經過榨汁後,就可得到釀酒的原料——葡萄汁。有了葡萄汁就可釀制好酒。葡萄酒是透過發酵作用而得的產物。經過發酵,葡萄中所含的糖份會逐漸轉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在發酵過程中,糖分越來越少,而酒精度則越來越高。通過緩慢的發酵過程,可釀出口味芳香細致的紅葡萄酒。
而白葡萄酒的釀造區別在於採用白葡萄或者紅葡萄去皮、去核後經過壓榨、發酵而成,因此白葡萄酒是有點幾近白色的,稍微有點呈淡綠色的澄清透明液體。
㈧ 葡萄酒是怎樣煉成的
葡萄酒釀造就是將葡萄轉化為葡萄酒。它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物理化學或物理學階段,即在釀造紅葡萄酒時,葡萄漿果中的固體成分通過浸漬進入葡萄汁,在釀造白葡萄酒時,通過壓榨獲得葡萄汁;第二階段為生物學階段,即酒精發酵和蘋果-酸乳酸發酵階段。
葡萄原料中,20%為固體成分,包括果梗、果皮和種子,80%為液體部分,即葡萄汁。果梗主要含有水、礦物質、酸和丹寧;種子富含脂肪和澀味丹寧;果汁中則含有糖、酸、氨基酸等,即葡萄酒的非特有成分。而葡萄酒的特有成分則主要存在於果皮和果肉細胞的碎片中。從數量上講,果汁和果皮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果汁富含糖和酸,芳香物質含量很少,幾乎不含丹寧。而對於果皮,由於富含葡萄酒的特殊成分,則被認為是葡萄漿果的「高貴」部分。
葡萄酒釀造的目標就是,實現對葡萄酒感官平衡及其風格至關重要的這些口感物質和芳香物質之間的平衡,然後保證發酵的正常進行。
浸漬:紅葡萄酒的釀造
在紅葡萄酒的釀造過程中,應使葡萄固體中的成分在控制條件下進入液體部分,即通過促進固相和液相之間的物質交換,盡量好地利用葡萄原料的芳香潛力和多酚潛力。這就是紅葡萄酒釀造特有的浸漬階段。浸漬,可以在酒精發酵過程中,也可以在酒精發酵以前或極少數情況下在酒精發酵以後進行。
在傳統工藝當中,浸漬和酒精發酵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原料經破碎(將葡萄壓破一便於出汁,有利於固-液相之間的物質交換)、除梗後,被泵送至浸漬發酵罐中,進行發酵。在發酵過程中,固體部分由於CO2的帶動而上浮,形成「帽」,不再與液體部分接觸。為了促進固-液相之間的物質交換,一部分葡萄汁被從罐底放出,泵送至發酵罐的上部以淋洗皮渣帽的整個表面。這就是倒罐。
芳香物質比多酚物質更易被浸出,所以決定浸漬何時結束的是多酚物質的浸出狀況。在此階段,最困難的是,選擇浸出花色素和優質丹寧,而不浸出帶有苦味和生青味的劣質丹寧。發酵形成的酒精和溫度的升高,有利於固體物質的提取,但應防止溫度過高或過低:溫度過低(低於20-25℃),不利於有效成分的提取;溫度過高(高於30-35℃),則會浸出劣質丹寧並導致芳香物質的損失,同時又有酒精發酵中止的危險。
倒罐是選擇浸出優質丹寧的最佳方式。但必須防止將果梗及果皮撕碎的強烈的機械處理(破碎、除梗、泵送),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幾乎完全失去了選擇性浸出的可能性。
在多酚物質當中,色素比丹寧更易被浸出。所以,根據浸漬時間的長短(從數小時到一周以上),我們可以獲得各種不同類型的葡萄酒:桃紅葡萄酒、果香味濃應盡快消費的新鮮紅葡萄酒及醇厚丹寧感強的需陳釀的紅葡萄酒等。浸漬時間的長短,還決定於葡萄品種、原料的成熟度及其衛生狀況等因素。
浸漬結束後,即通過出罐將固體和液體分開。液體部分(自流酒)被送往另一發酵罐繼續發酵,並在那裡進行澄清過程中的物理化學反應。固體部分中還含有一部分酒,因而通過壓榨而獲得壓榨酒。同樣,壓榨酒應單獨送往另一發酵罐繼續發酵。在有的情況下,在短期浸漬後,一部分葡萄汁從浸漬罐中分離出來,以釀造桃紅葡萄酒。這樣釀造的桃紅葡萄酒,比將經破碎後的原料直接壓榨後釀造的桃紅葡萄酒香氣更濃,顏色更為穩定。
對原料加熱浸漬是另一種浸漬技術。它是將原料破碎、除梗後,加熱至70℃左右浸漬20-30分鍾,然後壓榨,葡萄汁在冷卻後進行發酵。這就是熱浸發酵。熱浸發酵主要是利用提高溫度來加強對固體部分的提取。同樣,色素比丹寧更易浸出。我們可通過對溫度的控制來達到選擇利用原料的顏色和丹寧潛力的目的,從而可生產出一系列不同類型的葡萄酒。熱浸還可控制氧化酶的活動,這對於受灰黴菌危害的葡萄原料極為有利,因為種類原料富含能分解色素和丹寧的漆酶。幾分鍾的熱浸在顏色上可以獲得經幾天普通浸漬相同的效果。同時,由於浸漬和發酵是分別進行的,可以更好地對它們進行控制。
對原料的浸漬也可用完整的原料在二氧化碳氣體中進行。這就是二氧化碳浸漬發酵。浸漬罐中為二氧化碳所飽和,並將葡萄原料完整地裝入浸漬罐中。在這中情況下,一部分葡萄被壓破,釋放出葡萄汁;葡萄汁中的酒精發酵保證了密閉罐中二氧化碳的飽和。浸漬8-15天後(溫度越低,浸漬時間應越長),分離自流酒。將皮渣壓榨。由於自流酒和壓榨酒都還含有很多糖,所以將自流酒和壓榨酒混合後或分別繼續進行酒精發酵。在二氧化碳浸漬過程中,沒有破損的葡萄漿果會進行一系列的厭氧代謝,包括細胞內發酵形成酒精和其它揮發性物質,蘋果酸的分解,蛋白質、果膠質的水解,以及液泡物質的擴散,多酚物質的溶解等,並形成特殊的令人愉快的香氣。由於果梗未被破損並且不被破損葡萄釋放的葡萄汁所浸泡,所以只有對果皮的浸漬,因而二氧化碳浸漬可獲得芳香物質和酚類物質之間的良好平衡。通過二氧化碳浸漬發酵後的葡萄酒口感柔和、香氣濃郁,成熟較快。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用中性葡萄品種獲得芳香型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寶祖利發酵法則是二氧化碳浸漬發酵與傳統釀造法的結合,故有人稱之為半二氧化碳浸漬發酵法。
直接取汁,白葡萄酒的釀造
與紅葡萄酒一樣,白葡萄酒的質量也決定於主要口感物質和芳香物質之間的平衡。但白葡萄酒的平衡與紅葡萄酒的平衡是不一樣的,白葡萄酒的平衡一方面決定於品種香氣與發酵香氣之間的合理比例,另一方面決定於酒度、酸度和糖之間平衡。多酚物質則不能介入。對於紅葡萄酒,我們要求與深紫紅色相結合的結構、骨架、醇厚和醇香,而對於白葡萄酒,我們則要求與帶綠色色調的*相結合的清爽、果香和優雅性,一般需避免氧化感和帶琥珀色色調。
為了獲得白葡萄酒的這些感官特徵,應盡量減少葡萄原料固體部分的成分,特別是多酚物質的溶解。因為多酚物質是氧化的底物,而氧化可破壞白葡萄酒的顏色、口感、香氣和果香。
此外,從原料採收到酒精發酵,葡萄原料會經歷一系列的機械處理,這會帶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這會破壞葡萄漿果的細胞,使之釋放出一系列的氧化酶及其氧化底物--多酚物質、作為氧化促進劑並能形成生青味的不飽和脂肪酸;另一方面,還可形成一些懸浮物,這些懸浮物在酒精發酵過程中,可促進影響葡萄酒質量的高級醇的形成,同時抑制構成葡萄酒質量的酯的形成。
因此,白葡萄酒的釀造工藝就十分清楚了。用於酒精發酵的葡萄汁應盡量是葡萄漿果的細胞汁,用於取汁的工藝必須盡量柔和,以盡量減小破碎、分離、壓榨和氧化的負面影響。
實際上,白葡萄酒的釀造工藝包括:將原料完好無損地運入酒廠,防止在葡萄的採收和運輸過程中的任何浸漬和氧化現象;破碎,分離,分次壓榨,二氧化硫處理,澄清;用澄清汁在15-20℃的溫度條件下進行酒精發酵,以防止香氣的損失。
此外,應嚴格防止外源鐵的進入,以防止葡萄酒的氧化和渾濁(鐵破敗)。所以,所有的設備最好使用不銹鋼材料。
在取汁時,最好使用直接壓榨技術,也就是將葡萄原料完好無損地直接裝入壓榨機,分次壓榨,這樣就可避免葡萄汁對固體部分的浸漬,同時可更好的控制對葡萄汁的分級。利用直接壓榨技術,還可用紅色葡萄品種(如黑比諾)釀造白葡萄酒。
上述工藝的缺陷是,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的品種香氣,而品種香氣對於平衡發酵香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利用上述技術時,選擇芳香型葡萄品種是第一位的。此外,為了充分利用葡萄的品種香氣,也可採用冷浸工藝,即盡快將破碎後的原料的溫度在5℃左右浸漬10-20小時,使果皮中的芳香物質進入葡萄汁,同時抑制酚類物質的溶解和防止氧化酶的活動。浸漬結束後,分離,壓榨,澄清,在低溫下發酵。
發酵
發酵是葡萄酒釀造的生物過程,也是將葡萄漿果轉化為葡萄酒的主要步驟。它涉及酵母菌將糖轉化為酒精和發酵副產物即乳酸菌將蘋果酸分解為乳酸兩個生物現象,即酒精發酵和蘋果酸-乳酸發酵。只有當葡萄酒中不再含有可發酵糖和蘋果酸時,它才被認為獲得了生物穩定性。
對於紅葡萄酒,這兩種發酵必須徹底。蘋果酸-乳酸發酵是必須的:蘋果酸-乳酸發酵可降低酸度(將二元酸轉化為一元酸),同時降低生酒的生青味和苦澀感,使之更為柔和、圓潤、肥碩。
而對於白葡萄酒情況則較為復雜:對於含糖量高的葡萄原料,酒精發酵應在酒-糖達到其最佳平衡點時中止,同時避免蘋果酸-乳酸發酵;對於干白葡萄酒,有的需要在酒精發酵結束後進行蘋果酸-乳酸發酵,而對於那些需要果香味濃、清爽的干白葡萄酒則不能進行蘋果酸-乳酸發酵。總之,對於那些需要進行酒精發酵和蘋果酸-乳酸發酵的葡萄酒,重要的是酒精發酵和蘋果酸-乳酸發酵不能交叉進行,因為乳酸菌除分解蘋果酸以外,還可分解糖而形成乳酸、醋酸和甘露糖醇,這就是乳酸病。
很幸運的是,葡萄汁是一種更利於酵母菌生長的培養基,乳酸菌的生長受到它的酸度和酒精的抑制。因此,一般情況下,當乳酸菌開始活動時,所有的可發酵糖都被酵母菌消耗完了。但有時也會出現酒精發酵困難甚至中止的現象。
葡萄酒工藝師的任務就是,使酒精發酵迅速、徹底,並且在酒精發酵結束後,(在需要時)立即啟動蘋果酸-乳酸發酵。所以,需要促進酵母而暫時抑制乳酸細菌的活動。但是對細菌的抑制也不能太強烈,否則就會使蘋果酸-乳酸發酵推遲,甚至完全抑制蘋果酸-乳酸發酵。
乳酸細菌的抑制劑是二氧化硫。應盡早將其加入在破碎後的葡萄原料或葡萄汁中。這就是二氧化硫處理。二氧化硫的用量根據原料的衛生狀況、含酸量、pH值和釀造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為30-100mg/L(葡萄汁)。由於二氧化硫還具有抗氧化、抗氧化酶和促進絮凝等作用,所以在白葡萄酒的釀造時,其用量較高,以防止氧化,並促進葡萄汁的澄清。
目前,二氧化硫幾乎是葡萄酒工藝師所能使用的唯一的細菌抑制劑。但在使用時,必須考慮其對酒精發酵的作用。葡萄的酒精發酵可自然進行。這是因為在成熟葡萄漿果的表面存在著多種酵母菌。這些酵母菌在葡萄破碎以後會迅速繁殖。由於各種酵母菌抵抗二氧化硫的能力不同,所以二氧化硫對酵母菌有選擇作用,也可抑制所有的酵母菌。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可通過選擇二氧化硫的使用濃度,來選擇優質野生酵母(通常為葡萄酒酵母Saccharomyces ellipsoideus),也可殺死所有的野生酵母,而選用特殊的人工選擇酵母(如增香酵母、非色素固定酵母等)。
一旦葡萄原料通過二氧化硫處理和加入選擇酵母後,葡萄酒工藝師就應促進酵母菌的生長及其發酵活性。在這個過程中,葡萄酒工藝師應對兩個因素進行控制。一個因素是溫度。溫度一方面影響酵母菌的繁殖速度極其活力,另一方面影響酒精發酵。溫度高於40℃,酵母菌就會死亡;溫度高於30℃,發酵中止的可能性就會加大。因而,符合酵母菌生物學要求和葡萄酒工藝學要求的溫度范圍為18-30℃。另一個因素是氧。在添加酵母前的一系列處理過程中,葡萄汁所溶解的氧,很快就被基質中的氧化酶所消耗。留給酵母菌的氧則很少。因而酵母菌的繁殖條件至少部分地為厭氧條件。在厭氧條件下,酵母菌的生存和繁殖的主要因素為細胞中的固醇和非飽和性脂肪酸。但這兩者的生物合成就必須氧。因此,必須為酵母菌供氧。供氧的最佳時間為入罐後酒精發酵以前。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希望酒精發酵迅速徹底,就必須進行一次開放式倒罐。
在酒精發酵結束以後,接著登場的就是乳酸細菌。由於葡萄酒的酸度高、pH值低、酒度高,不利於乳酸菌的活動,蘋果酸-乳酸發酵的控制就比較困難。為了促進蘋果酸-乳酸發酵的順利進行,可在酒精發酵時,對幾罐的原料不進行二氧化硫處理,並進行輕微的化學降酸,在酒精發酵結束後,用這幾罐的葡萄酒與其它罐的葡萄酒混合,同時防止溫度過低,應將溫度控制在18-20℃。在蘋果酸-乳酸發酵結束後,應立即進行二氧化硫處理,防止乳酸菌分解戊塘和酒石酸。
很顯然,酒精發酵並不僅僅是將糖轉化為乙醇,它同時對香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在這一階段,才使葡萄汁具有了葡萄酒的氣味。一般認為,葡萄酒芳香物質的含量為其形成的酒精量的1%左右。工藝師的作用就是促進這些芳香物質的形成,並且防止它們由於二氧化碳的釋放而帶來的損失。
在發酵結束後,葡萄酒的生物化學階段也就結束了。釀造的第二階段則是物理化學階段。這一階段的作用是將生葡萄酒轉化為可供消費者享用的成熟葡萄酒。
葡萄酒的穩定和成熟
剛剛發酵結束後的葡萄酒,富含二氧化碳,而且渾濁,紅葡萄酒的顏色為不太讓人喜歡的紫紅色,它具有果香,但口感平淡,酸澀味苦,並且不穩定。如果將一瓶生葡萄酒放入冰箱,幾天後,就會出現酒石和色素沉澱。這是葡萄酒在酒灌或在酒桶中的成熟過程中緩慢出現的正常現象。這一成熟過程可持續幾個月,或者幾年。
分析結果表明,這些沉澱物主要是酒石酸、鉀、色素、丹寧、蛋白質及微量鐵和銅。實際上,葡萄酒既是化學溶液,又是膠體溶液。它含有以溶解狀態存在的多種化學物質,其中一些接近飽和狀態,它同時還含有多種大分子膠體,包括果膠、多糖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丹寧、花色素苷等多酚,等等。主宰葡萄酒穩定和成熟主要是離子平衡、氧化、還原、膠體反應等,極少數情況下還有酶反應和細菌活動。
在葡萄酒的成熟和穩定過程中,最快的反應是酒石酸的沉澱。在葡萄酒的pH條件下,酒石酸與鉀離子結合,形成酒石酸氫鉀,酒石酸氫鉀難溶於酒精,其溶解度在低溫下降低。因此,在酒精發酵結束後,隨著溫度的降低,就會出現結晶沉澱而形成酒石。結在發酵罐內壁的酒石層,有時可達數厘米。蘋果酸-乳酸發酵會加速酒石沉澱,因為這一發酵可提高葡萄酒的pH值。
第二個重要的現象涉及多酚物質。花色素以游離態和與丹寧的結合態的形式存在於葡萄酒中。丹寧本身也是由聚合度不同的黃烷聚合而成,它也以游離態和結合態的形式存在,其結合態主要是與多糖結合。在葡萄酒的貯藏過程中,小分子丹寧的活性很強,它們或者分子間聚合,或者與花色素苷結合。這樣,游離花色素苷就逐漸消失,因而,陳年葡萄酒的顏色與新酒的顏色就不一樣了。隨著*色調的加強,紅葡萄酒的顏色由紫紅色逐漸變為寶石紅色,最後變為瓦紅色。與黃烷的聚合度有關的澀味也逐漸降低,從而使葡萄酒更加柔和,並保留其骨架。聚合度最高的丹寧就變的不穩定而絮凝沉澱。葡萄酒多酚物質的這些轉化,必須通過由在葡萄酒中正常存在的微量鐵和銅催化的氧化反應。但是,這些氧化反應必須在控制范圍內。所以,葡萄酒的成熟和穩定,必須要有氧的參與,但氧的量必須控制。在成熟和穩定過程中,氧的加入是通過葡萄酒的分離或者由桶壁滲透來實現的。因此,確定葡萄酒的分離時間或者在木桶中的陳釀時間,就成為葡萄酒陳釀藝術的關鍵。
通過上述反應,葡萄酒就逐漸地、緩慢地達到其離子、膠體和感官平衡狀態。
通常需要通過人為的方式,加速葡萄酒陳釀過程中的這些沉澱和絮凝反應。第一種方式就是低溫處理,即將葡萄酒的溫度降低到接近其冰點,保持數天後,在低溫下過濾。然後就是下膠,即在葡萄酒中加入促進膠體沉澱的物質,它們或者與葡萄酒中的膠體帶有相反的電荷,或者可與葡萄酒中的膠體粒子相結合。如在白葡萄酒中用於去出蛋白質的澎潤土,在紅葡萄酒中用於去出過多丹寧的明膠和蛋白。它們在絮凝過程中,還會帶走一部分懸浮物,從而使葡萄酒更為澄清。
下膠澄清的機理比過濾更為復雜。它會引起蛋白質、丹寧、和多糖之間的絮凝,同時還能吸附一些非穩定因素。所以下膠不僅僅能夠使葡萄酒澄清,同時也能使葡萄酒穩定。
在低溫處理和下膠以後,葡萄酒就可被裝瓶了。在裝瓶前,需要對它進行一系列過濾,過濾的孔徑應越來越小,最後一次過濾應為除菌過濾。在裝瓶以後,葡萄酒就進入還原條件下的瓶內貯藏階段,這一階段是將果香轉化為醇香的必需階段。但目前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其原理。 長了點 有興趣就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