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喝自己釀的葡萄酒有什麼危害
自己釀造葡萄酒的人越來越多了,很多人都覺得自己釀造葡萄酒,不添加任何物質,是最純的葡萄酒。所以覺得自己釀造比在外面買葡萄酒還要安全放心。
最近,微信上流傳一個說法。自製葡萄酒不能喝了,裡面有甲醇,喝了會中毒。自製葡萄酒的危害真的有嗎?自製葡萄酒有毒的說法靠譜嗎?
八一農墾大學,袁教授表示,葡萄酒在發酵過程中,確實會產生一些甲醇、雜醇油和菌群。但釀制方法得當,甲醇含量就會很少。如果不過量飲用,攝入身體的甲醇等有害物質,也不會對身體產生影響。
真是這樣嗎?自己釀造葡萄酒應該注意哪些事項?自己釀造葡萄酒對人體安全嗎?自製葡萄酒有哪些危害?自製葡萄酒存在安全隱患,因為葡萄酒的製作方法的不正確,搞不好還可能把自己喝進醫院。
1. 自製葡萄酒會被細菌污染嗎?是否對身體有危害?
細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中,很難完全杜絕。在自製葡萄酒過程中,也是極有可能存在細菌的。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具體要看存在的細菌是什麼,有多少?如果不是致病菌,通常不會有什麼危害。如果是致病菌,且達到危害水平,那麼就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
實際上,如果滅菌不徹底,或者操作不規范,很有可能混入一些對人體有害的致病菌。
2. 網傳自製葡萄酒危害大易使甲醇超標導致中毒,這是真的嗎?
植物組織在發酵過程中,甲醇的產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植物細胞壁中含有果膠,其本質是半乳糖醛酸聚糖,其側鏈可被酯化,酯化的果膠在果膠酶作用下會生成甲醇。所以,葡萄酒發酵過程中的確會產生甲醇,不論是自釀還是工業化生產都會產生。
不過,相比自釀,工業化生產葡萄酒時,一般會通過前處理、改良菌種和改善工藝等方法來降低甲醇含量。一般來說,工業生產的葡萄酒中甲醇的殘留量會更可控,會符合相應的安全標准。
而家庭自製葡萄酒,由於受技術條件、知識水平的影響,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樣的操作,所以自釀過程中的甲醇含量往往不可控,可能較多,當然也有可能少,這個風險是未知的,而且還要隨每個人自釀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但是,如果說自製葡萄酒的甲醇一定超標,使人中毒,那倒也不是這樣的。實際上,自釀過程中,甲醇濃度也很難達到對人體有害的濃度,因為葡萄酒並沒有蒸餾的步驟,不會造成甲醇富集。所以,也不一定會使人中毒。
3. 自製葡萄酒該如何處理,才能很好地除菌減少危害?
在自釀之前一定要先找專業人士請教,或者找一本靠譜的、專業的書,先把方法學會,不要盲目自釀。因為自釀還是有一定技術門檻的,如果盲目自釀,很可能浪費時間、浪費葡萄,還釀不出好的葡萄酒。甚至,如果在一些環節出錯,比如滅菌不足,還可能埋下安全隱患。
因此,一定要注意合理操作,確保操作規范、滅菌徹底。滅菌首先應該做到在釀造過程中,每一個關鍵環節都要對所用的器具、容器做好滅菌處理,不要給有害菌留下可乘之機。
⑵ 自釀葡萄酒是否有毒 如何測試
自釀葡萄酒送到檢測才能檢測是否有毒或者是否達標。補充:解決自專釀葡萄酒含有毒屬素的方法:在家裡葡萄酒的釀制方法正確的步驟是:
首先選擇沒有病害的葡萄原料,一顆顆進行認真清洗後,再把葡萄弄碎後裝瓶蓋好。
葡萄酒里的酒精是靠其中的糖分在酵母菌作用下產生的,放在溫暖的地方等待葡萄首次自然發酵,再隔6至18天,換罐或換瓶,進行「二次發酵」。
最好使用玻璃材質的廣口瓶,第二次發酵時間大約為一個星期,經過靜置澄清後的葡萄酒,最好把它裝進小瓶儲藏飲用。</ol>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葡萄酒在釀制的過程中,不能加水或加酒。吳天祥教授提醒,家庭自釀葡萄酒是,應進行原汁自釀,加水或加酒都是錯誤做法,同時由於整個過程沒有進行完整工業化殺菌,不能控制微生物滋長,很容易發生霉變,有害健康。
⑶ 如何辨別自家釀的葡萄酒是否能喝
1、如果在發酵或貯存過程中沒有出現白毛、霉斑等異物,說明沒有被雜菌感染,是可以專喝的。
2、釀制好的葡萄酒屬應呈現澄清透明,色澤自然悅目,香氣幽雅,酒體豐滿完整,有層次感和結構感。
3、當澄清穩定的自釀葡萄酒出現渾濁、失光、或呈現油狀、彩虹色等,聞香時有醋酸味、指甲油味、霉味、老鼠味等不良風味時,可以基本判斷該酒已變質,則不適宜再飲用。
(3)如何判斷自家釀的葡萄酒有害嗎擴展閱讀:
自釀葡萄酒注意事項:
首先要對原料葡萄進行挑選,盡量選擇新鮮的葡萄,避免使用霉變、破損的葡萄。最好選用釀酒用的葡萄,別用鮮食葡萄釀酒,因為鮮食葡萄的含糖量如果不足,在發酵時酒精含量有可能不夠,這樣很難抑制一些雜菌生長。
其次要仔細沖洗葡萄,將葡萄一顆顆進行認真清洗並完全晾乾,再用手搗碎或者擠碎,撒上酵母拌勻。隨後裝入容器,在室內自然發酵,瓶蓋不要完全密封。容器最好選擇透明的玻璃器皿。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後,需要對葡萄酒進行多次過濾,大概一個半月後,葡萄酒就釀造好了。一旦開封的葡萄酒,最好盡快飲用。
⑷ 家裡自己釀的葡萄酒有毒嗎
甲醛???一般作為防腐劑用於傢具保養上。葡萄酒里產生酒精(乙醇),還可能有因為發酵產生的一些菌群。我懷疑你是聽錯或者記錯了是甲醇不是甲醛!!!
⑸ 家裡自己釀的葡萄酒有毒嗎
沒毒,根據葡抄萄糖在無氧條襲件下的化學方程式,產生的只是乙醇而已,但是如果你在製作過程中不嚴格,比如葡萄沒洗干凈,或者有其他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幾億造成食物中毒和寄生蟲入體,所以還是注意點好。
⑹ 自家釀的葡萄酒對身體有害嗎
這簡直是無稽之談,我喝自己家釀的葡萄酒很多年了,一點沒事,我周圍朋友親戚一樣自己釀也沒事,只要用料沒問題,自己釀的比外面買的要好多了。
補充點東西:一側新聞,
網上說自釀葡萄酒容易產生甲醛,喝下去會不會有害啊?」近日,在廣西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國家農產品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技術人員做了一個試驗,對記者提供的3份自醞的葡萄酒、酸梅酒進行檢測,樣品經過嚴格的蒸餾、再衍生、上液相色譜儀等,結果顯3份樣品均沒有檢出甲醛。
記者分別在南寧3位市民的家裡採集了2份自醞葡萄酒樣品,另外還有一份自醞的酸梅酒,均是今年7月剛自釀的新鮮酒,每種樣品取樣2兩左右。將這3份樣品送到廣西局國家農產品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請該實驗室高工汪文龍進行實驗檢測。
汪文龍表示,要從葡萄酒樣品中檢測甲醛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實驗過程。需要經過蒸餾、再衍生,最後經液相色譜儀測定等多個步驟才能得出結果。
汪文龍和實驗室工作人員嚴格按照國家標准檢測方法,經過嚴謹的檢測,結果顯示:3份樣品均沒有檢出甲醛。
汪文龍說,此前從未聽說過葡萄酒內含有甲醛這一說法,但是自釀葡萄酒內含有甲醇確是事實。他懷疑,會不會是網路的報道誤將甲醇認為是甲醛?他解釋說,葡萄酒國家標准GB15307-2006中並沒有對甲醛含量進行限量,而甲醇含量是發酵酒生產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的重要指標,國家標准中對甲醇含量有明確規定,要求每升葡萄酒中的甲醇含量必須在400毫克以下。
汪文龍介紹,葡萄酒企業在製作葡萄酒過程中常常會加入商業用果膠酶,這些果膠酶的加入可以使部分果膠物質進一步分解,提高葡萄汁的出汁率,而果膠會讓水果中的羧基甲脂成分進一步降解出甲醇。甲醇是一種有害物質,假如含量高會引起慢性中毒,如失明等。但市民自己釀的葡萄酒一般不會去添加商業果膠酶,因此甲醇超標的情況幾乎不會發生。
⑺ 聽說自家釀的葡萄酒,甲醛超標,對身體有害是真的么,有親自喝過的么 說說來
自製葡萄酒甲醛超標對身體有害。
葡萄果實中含有果膠,釀造過程中果膠被分解,產生甲醇;果實中的氨基酸,在代謝過程中也會產生甲醇;溫度也會使得發酵過程中的甲醇含量增加。
只要酒中分解出的甲醇含量符合國家標准,就不會危害健康。不過,在家裡很難檢測甲醇含量,而且,容器、環境、果實內部腐爛等原因,也容易引發菌群超標,因此,並不建議大家自釀。一旦出現甲醇超標,飲用後,就可能會出現頭疼胸悶的症狀;同時有人選擇加糖來幫助發酵,反而會使葡萄酒對人體有害。
(7)如何判斷自家釀的葡萄酒有害嗎擴展閱讀:
自釀葡萄酒可能容易產生幾種病:
1、可能會產生酒花,就是久的表面形成一層灰色白膜,慢慢加厚並形成皺紋。
2、就是變酸,就是葡萄酒在釀制的過程酸化變成醋味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就在發酵和注冊的過程中正確使用微量添加劑二氧化硫,最大程度的殺滅醋酸菌,嚴格避免葡萄酒與空氣的接觸。
3、厭氧性微生物病害。要防止這種就要在發展的過程中防止發酵的溫度過高,發酵要徹底充分。
4、使酒變渾濁,要避免就要在釀制的過程中,避免與鐵器接觸並注意隔氧。
自己釀的葡萄酒雖然價格實惠,但是目前大多數自己釀的葡萄酒的條件和工藝技術都不能達到標准,在釀制的過程中不能去除產生的甲醇和雜醇油等有害物質,所以大家盡量不要自行釀制葡萄酒,最好選擇一些有品牌的葡萄酒購買。這是對自己健康的負責任,也是對家人的負責任。
⑻ 自己釀葡萄酒有毒嗎
前幾日,湖南張先生喝過自釀的葡萄酒後突然感覺心跳加快、胸悶,視力模糊。醫生稱回他是因所喝葡答萄酒中甲醇超標而中毒。專家稱,葡萄皮中的果膠在果膠酶或熱能的作用下分解出甲醇,而大多數家庭釀制葡萄酒過程沒有除去甲醇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