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今往后,我不会再喝酒了 如果看到我再喝 请帮我倒满,谢谢!有下联吗
今日过后,我不会在恋爱了 如若看到我再谈 庆祝我幸福,感谢!
2. 如果两个客人在喝酒,一个人要倒满,另一个人不让倒满该怎么做
随从不让倒满的客人,喝酒随意,最好
七分茶八分酒,但啤酒就不一定了。
七分茶八分酒的典故:
王安石写了一首咏菊诗:西风作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未写完,客人来访,见客去了,刚好苏东坡来,看了这两句,提笔续道: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这首诗还是1998年高考政治试卷的一道题.当然,因此,苏东波被贬去湖北黄州,就是今天的黄冈市。临走,王安石交待说,让回京城时,带一些长江中峡水回来。到黄州的第一年秋天,苏东波明白黄州的菊花是不落花瓣,算是长了一智。
三年后,考绩回京城,特意到三峡取水,可是只顾贪看两岸景色,船过了中峡,才想起取水的事,于是让船夫回头,船夫说,三峡水流如此湍急,回头谈何容易,三峡水水一流而下,下峡水不是也从中峡来的吗?苏东波一想有理,就取了下峡水去了京城。
把水送去给王安石时,王安石很是高兴,留下一起试新茶,取出皇上新赐的蒙顶茶,用扬子江中水冲泡。苏东坡不待王安石开口,忙抢先说起黄州的经历,说明白王安石的深意。菊花确实有不落瓣的。茶泡好,王安石给自己和苏东波各倒了一杯,只有七分,苏东坡心中想,此老如此吝惜,一杯茶也不肯倒满。王安石端起茶,喝了一口,品评一番,皱起眉头说道:你这水是三峡水,可不是中峡水吧。让苏东坡吓了一跳,赶忙把情况说明。王安石款款说道;三峡水性甘纯活泼,泡茶皆佳,唯上峡失之轻浮,下峡失之凝浊,只有中峡水中正轻灵,泡茶最佳。苏东坡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王安石又说道;你见老夫斟茶只有七分,心中一定编排老夫的不是。苏东坡被说中心事,忙说不敢。王安石又说道:这长江水来之不易,自己知晓,不消老夫饶舌,这蒙顶茶进贡,一年正贡365叶,陪茶20斤,皇上钦赐,也只有论钱而已,斟茶七分,表示茶叶的珍贵,也是表示对送礼人的尊敬;斟满杯让你驴饮,能珍惜吗,好酒稍为宽裕,也就八分吧。苏东波一句也不敢回应。从此流传下来七分茶八分酒。
4. 为什么对客人喝酒要倒满。而喝茶只能倒大半杯啊
相传:宋代有来一位很源有明望的官员,他为人随和。热情好客,经常有朋友来找他聊天,凡来做客的人他都会热情招待,并奉上一杯茶后边喝边聊天。住在他官邸附近的一位秀才经常到他官邸聊天喝茶。一天,这位秀才与往常一样来到这位官员的官邸,当时这位官员正在处理一件紧急公务,这位秀才的到来打乱了他的思路。但是,即然客人来访,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公务,命人冲泡一杯靓茶奉上并与其倾谈。谈了一阵后,这位官员觉得秀才并无大事相商而纯属聊天时,便礼貌地告诉秀才今天有紧急公务要处理,没有时间奉陪,敬请秀才理解。本来这位秀才应该立即告退离开,但这位秀才偏不告退离开。继续与这位官员聊天饮茶。急得这位官员不知如何是好?后来这位官员心生一计,在与秀才聊天时颠三倒四,斟茶倒水时故意倒的满满的并使茶水溢出,意即我己心急如焚无心再与你聊天。起初,秀才并不在意,后来秀才见这位官员接二连三的如此才恍然大悟,知道主人己下了逐客令,于是赶紧离开。后来这件事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茶满欺人”这一茶俗,而随同“酒满敬人”成为民间的一大习俗而广为流传。
5. 在和别人喝 啤酒 时。当自己的酒喝的还剩三分之一时。是 倒满 再和别人碰杯还是直接可以和别人碰杯。
要是知心朋友根本没有倒满这个必要(倒是第一杯的时候说:闷了)
如果是普通朋友就要倒满以示敬意
6. 啤酒倒几分满
您好!
中国礼仪抄有“茶半酒满”或“浅茶满酒”的说法。
茶半酒满或浅茶满酒:茶斟太满,因为烫,客人不好拿和饮,即礼数不周,旧时讲究的客人会起身告辞的。故斟满茶有赶客人走的意思。所以,斟茶不能满,以略高于半杯盏为宜。
满酒:倒满酒表示客气尊敬的意思,多喝酒就多吃菜,表现主人的好客,酒满也有留人的意思。所以,即便只从礼仪角度,酒也要倒(十分)满,白酒、啤酒等均如此。
7. 一般和领导喝酒时,我如何给领导倒酒呢倒满吗
七分满,留三分装感情
8. 为什么别人喝酒喝半杯不能给倒满
这是因为在喝酒的时候,尤其是喝白酒,如果倒的太满,会有一些劝酒的意思。不能倒卖就是要给对方留有余地。
9. 喝红酒或者外国酒(反正除了白酒和啤酒)为什么不能倒满杯有什么讲究吗
因为外国人叫喝酒不叫喝酒 叫:品酒
倒满杯都让你牛饮了 还能叫品? 同时也是防内止倒了容喝不完产生浪费的情况
牛饮 浪费就不叫品了
这个概念就好像跟外国人吃饭都是一小份一小份上 而且要全吃完表示味道很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