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1903年,青岛啤酒厂由英、德商人创办,时名“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生产设备、原材料均从德国进口。该厂产品1906年即在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募集的雄厚资金为今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青岛啤酒集团成立,控有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44.42%的股权,截至1997年底,总资产已达人民币39亿元。集团将进一步利用品牌和技术优势,拓展多元化经营领域,发展规模经济。
酒的昨日
当二十世纪的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古老的华夏大地诞生了第一座以欧洲技术建造的啤酒酿制厂--“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她就是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1906年当具有比尔森风味的黄啤酒和慕尼黑风味的黑啤酒一面世,1906年就在慕尼黑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1916年起,该厂先后生产了朝日啤酒、青岛啤酒和麒麟啤酒。
1947年,开始定名为青岛啤酒厂,只保留青岛牌商标。直至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啤酒年产量仅为1,200吨。
建国后青岛啤酒保持了其优异品质和传统欧洲风味,且产量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国啤酒工业和中国名牌的象征。
--六十年代初创造了著名的“青岛啤酒操作法”,在全国啤酒行业推广;一九六三年在首次全国啤酒质量评比会上被评为国家名酒并获唯一金奖。
--从1980年到1990年青岛啤酒包揽了国家级全国啤酒质量评比的所有金质桂冠。
--1981、1985、1987年青岛啤酒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啤酒评比会上三次荣登榜首,且在短短几年间,成为美国市场上销量最高的亚洲啤酒。
--1991年青岛啤酒厂吸引外资共同建设的中外合资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竣工投产,该厂以其先进的生产设备、管理手段和劳动生产率在国内啤酒行业独领风骚。
--1991年青岛啤酒入选中国十大驰名商标,是全国啤酒行业唯一获此殊荣者。
代新发展
一九九三年六月,青岛啤酒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并率先进入了国际资本市场,一九九三年七月十五日和八月二十七日,公司的股票分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为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创立后,探索出了一条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和集团运作方式,通过集团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高度集中管理,逐步建立起以青岛为基地的管理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技术检测中心、出口创汇中心,从而达到了质量标准和工艺的高度统一、品牌效应的最大发挥。
发行新股所带来的雄厚资金,使公司的技术改造和扩建工程取得稳定发展,产量逐年提高,针对近年来国内啤酒行业的变化,
公司实施国内收购厂和新建厂并举的发展模式,于九四年十月全资收购了扬州啤酒厂,九五年十二月与西安汉斯啤酒饮料总厂合资成立了青岛啤酒西安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占有其55%的股权。目前这种以青岛为基地,面向全国发展的集团架构正在形成。公司97年11月收购已破产的日照啤酒厂,并变更名称为“青岛啤酒(日照)有限公司”;同月兼并青岛北海啤酒厂,变更名称为“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97年12月由本公司、香港鹏兆投资有限公司与朝日啤酒、伊藤忠商事、日本住金物产合资成立了“深圳青岛啤酒朝日有限公司”,年产十万吨具有高新技术水平的免杀菌瓶装纯生啤酒,该公司1999年初投产。
公司已制订了2000年发展规划,至2000年,公司的啤酒产量力争达到140万吨,国内啤酒市场占有率将达7%。
2. 青岛啤酒的现代发展
青啤于1993年7月15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H股,同年8月27日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做大做强的阶段:青啤的品牌一向走高中档的市场,但高中档市场仅占全中国市场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增长快速及潜力巨大的,却是占有百分之八十五市场份额的大众市场。因此从1993年开始,青啤总经理彭作义希望借着收购当地啤酒品牌来打入不同省市的大众市场。青啤以”做大做强” 及 “低成本收购”作为整个收购策略的蓝图及核心,并以增加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以上为目标。
彭作义所谓”做大做强”的理念就是透过购并把市场向下延伸,以高中档的市场补贴大众市场,进而打入一直被忽略的大众市场。但由于青啤是独资经营的公司,并无母公司的财务支持,因此需独力承担收购重责。也就是说,青啤在进行收购活动时需要作出比竞争对手例如北京控股的燕京啤酒和华润的雪花啤酒付出更多直接的代价。因此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进占更大的市场,因此不得不实施“低成本收购”。截至2003年,青啤的并购中有42%属于破产收购,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到2001年,青啤已完成了四十多项收并活动,厂房遍布十七个省市。生产量由96年的35万吨升至2001年的251万吨,而市场占有率也由96年的3%升至2001年的11%,达到彭作义所讲“增加生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 的目标,成为全国最大的啤酒厂。2001年,虽然青岛己占有市场11%,但单单这一年,青岛在低档的大众市场的亏损己达到7千多万元,青岛需要以高中档市场所赚的利润去补贴低档市场。青啤在不断收购的同时,营业和管理费用亦不断上升,子公司营业及管理费用从1998年的8541万上升至2002年的12亿3921万,劲升14.5倍。
青啤生产能力透过高速度收购不断提高。虽然青啤产量历年亦有提升,但升幅较慢。青啤于2001年的生产能力已超过三百六十万吨,但产量只有二百五十万吨,厂房空置率更高达百分之三十,严重浪费生产力及资源。结果是青啤的边际利润的表现在三大啤酒厂中明显最差,青岛啤酒只有1.80%,而拥有燕京啤酒的北京控股就有13.90%,而华润雪花啤酒也高达9.86%而大幅超过青啤。可见过往的急速收购活动对青啤害多于利。 (1)架构重组
(2)品牌重组
(3)增减子公司股权
(4)减慢收购速度。我认为这些重组的做法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具有相当参考性,因此我们将作进一步的详细分析。 经过一轮疯狂收购后,青啤旗下的品牌增至四十多个,不但难以管理,更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况。有鉴于此,青啤进行品牌重组,欲在5年之内将40多个品牌减至10个以下。例如在东北地区,青啤旗下的啤酒品牌一共有三个,分别为五星啤酒、兴凯湖啤酒及青岛啤酒。经过重组整合后,青啤把这三个品牌归纳为一个品牌——「青岛啤酒」推出市面,再与同区的对手 ---雪花啤酒和百威啤酒竞争。
增减子公司的股权:自1994年收购扬州啤酒厂以后,青啤兼并了四十多家啤酒企业,但这四十多家企业却是1/3盈利、1/3持平、1/3亏损。为增加盈利,减少开支,青啤增持了一些表现较好的子公司的股权。而减持表现较差的,甚至注销它们。举例而言,青啤增持西安公司的股权由56.32%至76.1%,增持渭南公司股权由41.28% 至69.28%, 增持薛城公司股权由70%到85%。青啤同时减持北京三环股权由54%至29%,并注销了江苏(90%)和上海啤酒(35%)的营销。 青啤自从大量收购全国各地的啤酒厂后,负债率不断上升,银行因此不愿再借贷给青啤。由于资金不足,青啤无法继续疯狂收购。再者,新上任的总经理有意推行新政,减慢收购,并进行内部整合。青啤自2001年开始已大大减慢收购的速度。2002至2003年间,青啤只收购了两间的啤酒厂,分别为:厦门银城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华狮啤酒厂,青啤在这两项收购中,共享了1.24亿元。
由以往青啤股价的走势看来,大部份时间青啤H股股价会在并购消息发放后下跌,反映香港机构投资者对青岛啤酒并购消息抱负面反应。由于对青岛啤酒的前景抱怀疑态度或质疑一连串并购对青岛啤酒能否产生协同效应,触发投资者于并购消息发报后抛售青岛啤酒股票。反之,青岛A股股价却受并购利好消息影响而令其股价不断上扬。改革前,A股股价一直偏好,这由于国内的小股民羊群心态下,视收购为好消息。但改革后,A股股价并未因改革而大幅上升,基本保持稳定。而香港机构投资人较国内股民更着重基础分析。由于机构投资人认为青啤做大做强的策略失当,因此青啤疯狂收购的结果使得青啤H股股价在改革前一路下滑。但改革后股价却不断上升,显然是机构投资人肯定青啤的改革策略。
2008年12月末,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青岛啤酒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荣登“中国最佳信誉品牌”大奖。
3. 青岛啤酒的发展史各位不要吝啬!
1903年8月15日,通过德意志银行募集了40万墨西哥银元的股本金,香港盎格鲁·日耳曼啤酒公司的德国商人与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年产能力2000吨,生产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
1906年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的啤酒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
1916年 9月16日,日本国东京都的"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以50万银元买下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仍生产黄啤酒和黑啤酒,商标有“札幌”,“太阳”,“福寿”和“麒麟”等品牌。当时有日本籍职员15名,日本籍工人7名,中国工人164名(其中女工12名)。
1939年 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兴建制麦车间。当时制造麦芽的设备为中国国内仅有。
1942年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大规模扩建,增建了储酒罐,改进了糖化室,包装室安装了一整套装酒设备,使啤酒年产量增加到4663吨。
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的青岛市政府派员接管了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留用人员295名,征用日籍技术人员8名,厂名易为"青岛啤酒公司"。 1946 12月5日,青岛啤酒公司由行政院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接管,定名为“青岛啤酒厂”。
1948年 第一批青岛啤酒出口至新加坡。
1949 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啤酒厂更名为“国营青岛啤酒厂”。
1950年为摆脱啤酒花原料依赖外国进口的被动局面,在青岛市郊崂山县创建了酒花生产试验场,试种了32亩酒花,获得成功。
1954年4月,首批500箱(4打装)青岛啤酒发往香港。
1963年10月,在全国啤酒质量评比会上被评为国家名酒并获唯一金奖。
1964年创造了著名的“青岛啤酒操作法”,在全国啤酒行业推广;
1972年进入美国市场,1988年在美国的销售量已达124万箱,是亚洲出口到美国最大的啤酒品牌。
1981年美国有影响的消费品杂志《华盛顿人》举办的“华盛顿国际啤酒会”, 评比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的350种啤酒,青岛啤酒战胜联邦德国及荷兰等国的名牌啤酒,获第一名。
1985年7月,青岛啤酒再次获得“华盛顿亚洲啤酒评比会”冠军。
1987年5月19日,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国际啤酒评比中,青岛啤酒战胜近400家国际和当地啤酒,在当选的15种啤酒中得分最高,名列榜首。
1990年青岛啤酒在澳门的销量已占当地啤酒市场总销量的64%。
1991年9月24日,青岛啤酒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蒙顿国际评比大赛上获金质奖。
青岛啤酒创办“青岛国际啤酒节”。其后,青岛啤酒节每年举办一次,年参节人数达几百万(2006年青岛国际啤酒节被评为“中国十大节庆之首”)。 1992 青岛啤酒在意大利成立欧洲办事处。
1993 年 7月15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 8月27日,青岛啤酒股票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1996年3月7日,青岛啤酒向美国发行一级存股证(ADR)获美国证券及交易委员会批准正式开始交易。
7月1日 青岛啤酒股票正式选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30指数”。
1998年青岛啤酒实施“大名牌发展战略”,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兼并扩张。 2001 青岛啤酒荣获“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以后六次荣获该奖项。
青岛啤酒提出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转变,发展战略由“扩张”转向“整合”。
2002年青啤公司《啤酒风味物质图谱技术的开发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青岛啤酒百年华诞[1]
2003年8月15日,青岛啤酒迎来百年华诞。
2005年6月起,青啤公司与中国奥委会新闻委员会等共同组织“青岛啤酒-我是冠军”活动,点燃了全民的奥运激情,将每个观演者转变为充满激情的参与者,让每个人都一起来分享奥运的激情与梦想。
年初,青岛啤酒为配合奥运营销战略,独创并实施了集“品牌传播、产品销售、消费者体验”于一体的“三位一体”营销战略。
在整合积聚力量之后,公司战略由“整合”向“整合与扩张并举”转变。
7月,青岛啤酒在台湾高雄建立生产规模10万吨啤酒生产工厂,是青岛啤酒在中国大陆以外实现生产的重要标志。
8月11日,青岛啤酒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成为北京2008中国啤酒赞助商。
2006 年2月27日,青啤公司《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科研项目再次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啤酒行业唯一一个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企业。
3月28日,在距2008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之际,青岛啤酒成功推出了奥运新产品——欢动啤酒,欢动啤酒是“为奥运而生”的运动型啤酒,其“低热量,高能量”的特点迎合了大众热衷运动,提倡健康生活的潮流。
2007 4月15日,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共同举办“青岛啤酒·CCTV·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大型电视活动,让奥运激情在城市间传递,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同时用“三位一体”的营销方式让品牌和城市互动共赢。
2008汶川大地震后,青岛啤酒合计捐款1357万元,并启动爱心家园计划和开展心理援助。
4月22日,青岛啤酒向全球发起了“全球奥运激情征集活动”,通过中英 文双语网站Cheers-China与全世界一起分享激情、见证奥运。[1]
2011年8月3日,青岛啤酒(揭阳)公司年产60万千升啤酒生产基地项目在广东揭东经济开发区新区隆重举行奠基仪式,建成后青岛啤酒在广东的产能将超过200万千升。[2]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青岛啤酒公司在确认所属四川各单位员工平安无事的同时;立即启动向地震灾区的紧急援助,通过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向雅安灾区紧急捐款800万元;并着手组织青啤员工向灾区奉献爱心;此外,历时五年的“青岛啤酒地震灾区心理援助项目”也将温情继续。
4. 青岛啤酒的历史
建议你去啤酒博物馆
登州路 啤酒一条街
1903年,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就在这个地方开办了啤酒厂,起名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当时的年产量为2000吨。 青岛啤酒博物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占领青岛后,将德国人的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珠式会社青岛工场”,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当时产品曾出口到西贡和新加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管了啤酒厂,并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啤酒公司终于回到人民手中,并逐步恢复生机。 几十年来,青岛啤酒的产量一直相对较小。到1975年,年产量仅4万吨。改革开放后,青岛啤酒才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尤其是1996后,青岛啤酒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期。年产量从1996年的30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370万吨,青岛啤酒以其强劲的实力雄霸中国的啤酒市场。 青啤的百年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制度变迁的历史;反过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保障,又为青啤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无论德国人统治下,还是日本占领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青啤回归国有,都很重视企业发展,不断扩大规模。
5. 青岛啤酒的发展史
青岛啤酒抄博物馆是青岛啤酒股份袭有限公司投资2800万元建成的国内唯一的啤酒博物馆,其展出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博物馆设立在青岛啤酒百年前的老厂房、老设备之内,以青岛啤酒的百年历程及工艺流程为主线,浓缩了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集文化历史、生产工艺流程、啤酒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具备了旅游的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等特点,体现了世界视野、民族特色、穿透历史、融汇生活的文化理念。
6. 是什么让青岛啤酒这个企业能发展这么久
首先青岛啤酒由来已久,算算的话可能有百年历史了,到目前为止专他们的酿酒工艺已经非常属成熟,而且他们的品牌已经从过去到现在为止是一个老品牌了,很多人喜欢喝历史悠久品牌的东西,青岛啤酒就是这么一个典型代表,并且青岛啤酒味道与众不同,非常的好喝。
7. 青岛啤酒的发展历史
青岛啤酒的历史: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票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截至2015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拥有60多家啤酒生产企业,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居国内啤酒行业领先地位。
(7)青岛啤酒发展扩展阅读:
产品特点
口味特点:风味纯净协调,落口爽净,具有淡淡的酒花和麦芽香气。
原料选用:麦芽:采用进口优质大麦,经青岛啤酒独特的制麦工艺精心制备而成;
大米:以国内领先的大米新鲜控制技术保证大米的优质新鲜,并采用适宜的代码配比;
酒花:采用优质新鲜的青岛大花和制定的优良香花;
水:酿造用水;
酵母:采用青岛啤酒独特的啤酒酵母。
酿造工艺
采用现代一罐法酿造工艺和独到的低温长时间后熟技术,历经30多天精心酿制而成,同时通过国内领先的啤酒保鲜技术,保证啤酒口味的新鲜。
采用了优质麦芽、大米、酒花和水,经过糖化、过滤、冷却、发酵、包装等工序精制而成,它成功的原因在于独特的酿造工艺和严格的工艺管理,在继续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青岛啤酒的酿制工艺已日臻完善,而独特的后熟工艺和优良的酵母菌种更使其锦上添花,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优异和稳定。
公司制定了严格的高于国家标准的内部质量控制标准,从原料进厂到半成品加工直至成品出厂,须经过系统、严格的质量检测。1995年公司已通过了由挪威船级社组织评审的ISO9002国际标准认证,标志着青岛啤酒的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已与国际接轨。
8. 青岛啤酒的起源
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8月15日,是由英德商人合资兴建的,起初被称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年产能力2000吨,生产设备和原料全部来自德国。
1906年,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的啤酒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
1916年9月16日,日本国东京都的"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以50万银元买下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
仍生产黄啤酒和黑啤酒,商标有“札幌”、“太阳”、“福寿”和“麒麟”等品牌。当时有日本籍职员15名,日本籍工人7名,中国工人164名(其中女工12名)。
(8)青岛啤酒发展扩展阅读:
青岛啤酒惊喜亮相啤酒节
1、知名啤酒敞开喝
酒客们只要来到青岛啤酒大篷,就可以体验到青岛啤酒奥古特和青岛啤酒黑啤这两款最新鲜啤酒,领略世界金奖品质的魅力。
而除此之外,青啤大篷还提供纯生、原浆、白啤、IPA、蓝莓和葡萄果味等不同口味的啤酒,满足酒客们的不同需求,平时喝过的没喝过的青岛啤酒一应俱全,均可在现场品尝。
2、史上超大狂欢区
在啤酒大篷区最引人瞩目的,是位于中间位置的青岛1903大篷和奥古特大篷,两个大篷并肩而立。“往年青岛啤酒大篷往往一座难求,而今年青岛啤酒的两个啤酒大篷的规模扩大到约50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3000多名酒客尽情狂欢。”
青啤大篷的负责人曾超介绍,青岛啤酒的两个饮酒大篷会有不同的风格侧重,青岛啤酒大篷依旧以狂欢为主题,而奥古特大篷则有略微舒缓的氛围。
9. 青岛啤酒的历史
青岛啤酒的历史: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票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截至2015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拥有60多家啤酒生产企业,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居国内啤酒行业领先地位。
(9)青岛啤酒发展扩展阅读:
青岛啤酒包装箱的鉴别:
青岛啤酒包装箱规格640ml*12瓶、355ml*24瓶、296ml*24瓶之分,分为出口纸箱、内销纸箱两种。
内销酒箱面上的青岛啤酒字全的英文字母及栈桥图形用的是大红色,箱面上标有:“中国啤酒唯一驰名商标”和“此包装仅限中国境内销售”的文字,字体是宋体,比例适当,色泽均匀,印刷清晰。
出口酒箱面上的青岛啤酒字体的英文字母及栈桥图形等用的是深绿色,字体是正楷,间架结构协调规范,比例适当,色泽均匀,印刷清晰。
出口、内销包装箱绝大部分用热熔胶封口,从封口处打开检验,有两道热熔胶,呈条状痕迹,箱面上有激光射码机打印的生产日期,由点组成的数码,每个点有扩涨感。
假冒包装箱的印刷质量粗糙,箱面上字体及图形色泽暗淡,不均匀,字体印刷清晰,纸箱粗糙且软,包装箱用浆糊或胶水人工刷胶封口,无热熔胶条,生产日期是用塑胶刻制人工盖上的,由点组成的数码,每个很死板,地扩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