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葡萄酒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根据考古的研究推测,葡萄酒的历史已经有6000年。有消息报道,20年前,伊朗的格登特比,发现了一只公元前3500年的波斯两耳细颈酒罐。最近通过对罐壁红色斑的成分分析,其中有单宁和酒石酸,这是葡萄酒里所含的天然化学物质。说明人类在55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饮用葡萄酒了。葡萄酒是自然发酵的产物。直到现今,有许多葡萄酒生产商,仍采用自然发酵的工艺生产葡萄酒,即葡萄破碎后,不加任何菌种,让野生酵母自然繁殖,发酵成葡萄酒这个过程在自然界早就存在。众所周知,自然界的野生葡萄和野生酵母,是先于人类社会以前就已经存在。 古代的波斯,即现今的伊朗,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传说古代有一位波斯国玉,爱吃葡萄,曾将葡萄压紧保藏在一个大陶罐里,标"有毒",防人偷吃。等到数天以后,王家妻妾群中有一个妃子,对生活发生了厌倦,擅自饮用了标明"有毒"的陶罐内的饮料,滋味非常美好,非但没结束自己的生命,反而异常的兴奋,这个妃子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盛了一杯专门呈送给国王,国王饮后也十分欣赏。自此以后,国王颁布了命令,专门收藏成熟的葡萄,压紧盛在容器内进行发酵,以便得到葡萄酒。波斯隔里海,与高加索遥遥相望,同为葡萄酒原产地。古埃及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现今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证明,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埃及人,就已经开始饮用葡萄酒。在埃及金字塔的壁画中,就有描绘采摘葡萄及酿造葡萄酒过程的图案
㈡ 我国元代时期酿造葡萄酒的办法与前代有何不同之处
元代酿造葡萄酒的办法与前代不同。以前中原地区酿造葡萄酒,用的是粮食和葡内萄混酿的办法,元代则容是把葡萄捣碎入瓮,利用葡萄皮上带着的天然酵母菌,自然发酵成葡萄酒。这种方法后来在中原等地普遍采用。
元代中期,诗人周权写了一首名为《葡萄酒》的诗,描绘的就是这种自然发酵酿造葡萄酒的方法:累累千斛昼夜舂,列瓮满浸秋泉红。数宵酝月清光转,浓腴芳髓蒸霞暖。酒成快泻宫壶香,春风吹冻玻璃光。甘逾瑞露浓欺乳,曲生风味难通谱。
周权在诗中详细、贴切描述葡萄酒酿制过程,并且有“纵教典却鹔鸘裘,不将一斗博凉州”的诗句。
㈢ 红酒专业知识
我们挑选一支红酒,她的好坏,甚至真伪,都可以通过红酒的外观进行一个大致的判断:
第一步,观察红酒瓶外观
1、酒瓶标签印刷是否清楚?模糊不清的有可能是仿冒翻印。
2、酒瓶的封盖是否有异样?有没有被打开或破坏的痕迹;未开封的酒,如果瓶塞凸起或瓶口有粘液,说明该红酒品质出问题了。
3、酒瓶背面标签上是否有中文标识:根据中国法律,所有进口食品都要加中文背标,如果没有中文背标,有可能是走私进口,则质量不能保证。
4、从酒瓶背面标签上的国际条形码上可以判断是哪国出品,如以3字打头的,是法国产地,以8字打头的,是西班牙产地,以6字打头的,是中国制造,等等。
5、部分法国红酒的酒瓶铅封处都印有女人头的图标,证明是在法国完税后的正宗原装酒。
6、酒瓶瓶底部也有信息,如果是法国等进口国家的,酒瓶底部的计量单位则是75cl,而不是750ml的,在法国是没有‘ml’这种计量单位的。
第二步,观察红酒体
1、红酒的颜色是否不自然?通常红酒的颜色呈宝石红,或淡金,桃红等清澈的自然红酒色,酒体变质后会有浑浊感,如果色泽不自然,会有勾兑等嫌疑。
2、红酒体中是否有不明悬浮物?如果是瓶底的少许沉淀是正常的结晶体。
3、红酒瓶底部都会有凹凸,就是在红酒直立时存放沉淀酒渣的。越需要长时间贮存的红酒,凹凸越深。所以,一般来讲,好酒因需要长期保存,瓶底凹凸都比较深,但瓶底凹
凸深的红酒不一定是好酒。
第三步,酒塞标识
4、打开酒瓶,看木塞上的文字是否与酒瓶标签上的文字一样。在法国,酒瓶与酒塞都是专用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环保,越来越多采用橡胶酒塞,也有螺旋盖设计。这并不
能说明酒本身的品质问题。
第四步,闻红酒的气味
通常打开一支红酒,会闻到扑灭而来的酒香(馥郁的果香、甚至是花香),如果红酒有指甲油般呛人的气味,或是醋酸味儿,这说明酒已变质了。
第五步,观察红酒的挂杯
将红酒倒入红酒杯,轻轻摇晃,观察酒体是否有挂杯现象,如果酒体不能挂杯,说明酒可能有勾兑的可能。正常的红酒酒液挂在杯壁上,均匀的一圈,像“小裙子”一样,均
匀、细致。
第六步,品尝红酒
喝第一口酒,酒液经过喉头时,正常的红酒是平顺的,如有强烈的刺激感,或残留在口中的气味有化学气味或臭气味,则不正常
㈣ 在我国元代,元代执政者常常用葡萄酒做什么
元代的酒品更加丰富,有马奶酒、果料酒和粮食酒几大类,而葡萄酒是果实酒中最重要专的一种。在元代,属葡萄酒常被元代执政者用于宴请、赏赐王公大臣,还用于赏赐外国和外族使节。同时,由于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酿造业的大发展,饮用葡萄酒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平民百姓也饮用葡萄酒。
㈤ 西方人普遍喜欢喝的红酒,在中国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葡萄酒在中国早已经存在,有2000年历史,最早记载是汉魏时期。
中国是农业大国,以水稻为主,因此一直有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的地方不是很多。直到清末,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时,张弼士,这位非常重视实体经济的企业家创立了葡萄酒企业,人们才又睁开眼看看葡萄酒。
葡萄酒是一个好的东西,值得推广。这个企业花了300万创立,葡萄引进了优良品种,用西方的橡木桶罐装。当时酿造的白兰地和红葡萄在美国还获得奖项。
㈥ 葡萄酒的起源
葡萄酒的起源
[编辑本段]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起源于古埃及,或古希腊,抑或希腊克里特岛(Crete)。而据现有的葡萄酒档案资料来研究分析,确切地说,应是一万年前我们共同的祖先酿造了葡萄酒,从而随着葡萄酒文化流传到今天。
据史料表明,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是随着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从小亚细亚(AsiaMinon)和埃及,在到达希腊及其诸海岛之前,先流传到希腊的克里特岛,再经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北非的利比亚和意大利,从海上到达法国濒临地中海东南的瓦尔省(Var)境内靠海的普罗旺斯地区和西班牙沿海地区;与此同时,通过陆路,由欧洲的多瑙河河谷进入中欧诸国。
在上述最早的发源地,在生活和劳动中,偶然发现了在大自然中早已生长着的野生葡萄,从而酿造出最原始的饮料,日后称之为葡萄酒。人类随着火的发现和应用,而进入捕鱼、狩猎、家畜饲养和农业的时代。在此漫长的岁月中,谷物种子和葡萄苗木或葡萄蔓藤一起流传于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考古学家考证,人类在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葡萄酒酿造。通常认为,葡萄酒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那时有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
在新石器时代,濒临黑海的外高加索的安纳托利亚(Aratolia)(古称小亚细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已成为部落的群居区。这是由于当时这些地区,气候温和与土地肥沃,所以远离该地区的原始部族人,纷纷迁移至此定居。在绿树成荫的山丘地带种植葡萄,而在平原地区的广阔田野,从事农业生产。从而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日渐向远方流传。
在希腊,在考古发掘中,在一座古墓窟里,发现墓壁上有一幅公元前二世纪的浮雕;希神阿波罗(Apollon)和胜利女神(Victoire)共向造物主(God)敬献葡萄的景观;古希腊人喜欢葡萄酒。荷马史诗中多次提到葡萄酒。古希腊的葡萄酒神是迪奥尼索斯(Dionysos).
在古埃及,特别在尼罗河河谷地带,从发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学家发现一种底部小圆,肚粗圆,上部颈口大的盛液体的土罐陪葬物品;经考证,这是古埃及人用来装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在埃及十八代王朝时期的纳黑特(Nakht)古墓中,发掘出一幅壁画(fresco),上有一站着面略向左侧一方而穿一白色服装的贵夫人,从其左脚跟起,经头部向右脚跟,用一串葡萄蔓藤叶饰物围着,而在其两侧,左为一狼头人身,而右则为一美丽年轻的仕女,他们各擎一长圆形酒杯似向女主人从头上浇葡萄酒之状。
古罗马帝国的军队征服欧洲大陆的同时也推广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公元1世纪时,征服高卢 (今法国),法国葡萄酒就此起源,最初的葡萄种植在法国南部罗讷河谷。2世纪时到达波尔多地区。古罗马人喜欢葡萄酒,有历史学家将古罗马帝国的衰亡归咎于古罗马人饮酒过度而人种退化。古罗马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
葡萄酒在中世纪的发展得益于基督教会。圣经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教会人员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作为工作。例如,法国勃艮第产区的葡萄酒酿造就归功于修道士们的精心栽培及从罗马迁居于阿维农的教皇们的喜好。
葡萄酒随传教士的足迹传播世界。西方葡萄酒的在17世纪传入中国也是传教士所为。
1864年,葡萄蚜虫灾害曾席卷法国,法国的大部分葡萄园被毁,幸亏人们发明了把法国葡萄枝嫁接在抗虫害的美国葡萄根上,才使法国葡萄种植绝处逢生。
据史料记载:
约离现今,耶稣基督诞生4000年时,由于海陆交通,缩短了时空距离,酒文化通过文人笔下的文章或诗歌流传开来。此时的埃及,虽然它的农业。手工业和航海已很发达,但其进步的曙光才刚刚露头……。但到公元前1085年左右,相传埃及神话中的地狱神的奥西里斯(Osiris)被公认为葡萄树(Vines)和葡萄酒(wines)之神;
至于对法国而言,从历史的长河中,这与邻国的意大利,日后成为世界四大陆上,栽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最发达的国家,并从中得益非浅。当然,法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适宜葡萄的生长。从8月开始的三个月中,从南向北,整个法国处于喜悦的葡萄收获期。在此期间,法国的葡萄产区,沉湎于品尝葡萄新酒的醇美的欢乐之中。
据法国两位名画家的作品中显示出:
公元1574年到1665年,法国画家尼古拉•普森(Nicolas Poussin)画的一幅画:秋天,一群从巴勒斯坦来的打工者,正在法国葡萄园中采摘串串成熟的葡萄放入附近的箩筐中;
公元1789年至1863年,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斯(Eugere Delocrcix)所作的一大型壁画:希神巴克科斯(Bacchus)正在把一大陶盆中盛放的葡萄酒喂一头大狮子。
此外,法国学者在墓葬中发现公元前一世纪的一幅浮雕,上有一酒贩正在出售葡萄酒给一位消费者的场景。
综观上述史话,葡萄酒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饮料,也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幸福的源泉。至于葡萄酒的起源说,已并不重要,让它留待史学家们继续去挖掘和研讨的学术问题;而对于现代人来说,饮葡萄酒,尤其是名贵的葡萄酒,这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并为人类创造了一份不小的财富。
葡萄酒的历史
[编辑本段]
考古学家证明,葡萄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起源不太明确的葡萄的酿造技术从没有停止过改进,而实际上这又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
多少世纪以来,葡萄酒曾是一种保存时间很短的手工作坊产品。今天的大型商业化的葡萄酒产品应归功于一些发明创造,如高质量的玻璃和密封的软木瓶塞,以及19世纪法国药物学家巴思特有关发酵的微结构的发现。
葡萄酒的演进、发展和西方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衔。葡萄酒大约是在古代的肥沃新月(今伊拉克一带的两河流域)地区,从尼罗河到波斯湾一带河谷的辽阔农作区域某处发现的。这个地区出现的早期文明(西元前四千至三千年)归功于肥沃的土壤所致,也是酿酒用的葡萄最初开始茂盛生长的地区。随着城帮的兴盛取代原始的农业部落,怀有领土野心的古代航海民族――从最早的腓尼基(今叙利亚)人一直到后来的希腊、罗马人等――也广泛地将葡萄树种与酿酒的知识散布到地中海,乃至整个欧洲大陆。
当罗马帝国于在西元五世纪灭亡以后,分裂出来的西罗马帝国(法国、意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国地区)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详细记载了关于葡萄的收成和酿酒的过程。这些巨细靡遗的记录有助于培植出在特定农作区最适合栽种的葡萄品种。西元768年至814年统治西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其权势也影响了此后的葡萄酒发展。这位伟大的皇帝预见了法国南部到德国北边葡萄园遍布的远景,著名布根地(Burgundy)产区的“可登-查理曼”顶级葡萄园(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经一度是他的产业。
大英帝国在伊莉莎白一世女皇的统治下,成为拥有一支壮大的远洋商船船队的海上强权。她的海上贸易将葡萄酒从许多个欧洲产酒国家带到英国,英国对烈酒的需求,亦促成了雪莉酒、波特酒和马德拉白酒类的发展。
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同时,法国被公认是最伟大的葡萄酒盛产国家。汤玛斯•杰佛逊(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曾热心地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论及葡萄酒等级,并且也鼓吹将欧陆的葡萄品种移植到新大陆来。这些早期在美国殖民地栽种、采收葡萄的尝试大部分都失败了,而且在本土美国的树种和欧洲的树种交流、移植的过程中,无心地将一种危害葡萄树至深的害虫给带到欧洲来,其结果便是十九世纪末的葡萄根瘤蚜病,使绝大多数的欧洲葡萄园给毁于一旦了。不过,若要说在这一场灾变中有什么值得庆幸的事,那便是葡萄园的惨遭蹂躏启发了新的农业技术,以及欧洲酿制葡萄酒版图的重新分配了。
自20世纪开始,农耕技术上的利多发展使得各地酿制葡萄酒的业者,都可以保护作物免于遭到像霉菌、动物虫害等常见的侵害。葡萄的培育和酿制过程逐渐变得科学化。同时本世纪也广泛立法来鼓励制造信用好、品质佳的葡萄酒。今天,葡萄酒在全世界气候温和的地区都有生产,并且有数量可观的不同葡萄酒类可供消费者选择。 从早期的农业社会一直到现在,葡萄酒酿造的进展历程可说是一篇令人着迷不已的传奇史;也披露出葡萄酒在西方文化中的根本意义。
㈦ 红酒在我国的历史有多久
汉代 ―― “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 据考证我国在汉代(公元前206年)以前就已种开始植葡萄并有葡萄酒的生产了。
司马迁著名的《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这一例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已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西域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吐鲁番出土文书》(现代根据出土文书汇编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记载了公元4-8世纪期间吐鲁番地区葡萄园种植,经营,租让及葡萄酒买卖的情况。从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历史时期葡萄酒生产的规模是较大的。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葡萄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引进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葡萄酒成为当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的珍品。相传在汉朝,陕西扶风一个姓孟名佗字伯良的富人,拿一斛葡萄酒贿赂宦官张让,当即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后来苏轼对这件事感慨地说:“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可见葡萄酒诱人的魅力。
唐朝 ―― “李白斗酒诗百篇”
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上很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从宫廷走向民间,葡萄酒在内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酿法在唐代可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以致在唐代的许多诗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屡屡出现。如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刘禹锡(772-842年)也曾作诗赞美葡萄酒,诗云:“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这说明当时山西早已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李白诗曰:“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这首诗既说明了葡萄酒已普及到民间,又说明了葡萄酒的珍贵,它像金叵罗一样,可以作为少女出嫁的陪嫁。当时的胡人在长安还开设酒店,销售西域的葡萄酒。
元代 —— 葡萄酒业的规模化
元代,已经有大量的葡萄酒产品在市场销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山西太原府,那里有许多好葡萄园,酿造很多的葡萄酒,贩运到各地去销售。”所以山西那里,早就有这样一首诗:“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看来,当地老百姓,把种葡萄、酿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元朝统治者对葡萄酒非常喜爱,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并在山西的太原,江苏的南京开辟葡萄园。至元28年在宫中建造葡萄酒室。
明朝 —— 《本草纲目》中葡萄酒的药用价值
明朝时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处提到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写到:“葡萄酒……驻颜色,耐寒。”就是说葡萄酒能增进健康,驻容养颜。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30中曾记载了我国栽培的葡萄品种有:
水晶葡萄,晕色带白,如着粉形大而长,味甘;紫葡萄,黑色,有大小两种,酸甜两味;绿葡萄,出蜀中,熟时色绿,至若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甜蜜,无核则异品也;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云南者,大如枣,味尤长。
㈧ 法国LOUIMADINI 葡萄酒在中国零售价多少(见图)
葡萄酒的好处有
1:佐餐性:独特的葡萄酒风味和成份决定了它最适于佐餐,它不但能开胃、消食提高用餐质量,又使人兴奋、放松心情。
2:营养性:葡萄酒中的天然原料及酿制过程,使它蕴藏有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这都是人体必需补充和吸收的营养品。
3:保健性:葡萄酒独有的含聚酚等有机化合物,使葡萄酒具有降低血脂、抑制坏的胆固醇、软化血管、增强心血管功能和心脏活动。又有美容、防衰老的功效。
4:享受性:好的葡萄酒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美好的风味。饮用后令人愉悦欢快、给人以温暖的情感享受。有人说,葡萄酒是艺术和产品的结合,具有较高品尝价值。
当然了,毕竟葡萄酒也是含有酒精的,过量饮用肯定会对身体有影响。所以一定要适量。
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葡萄酒的滋补、养颜、强身的作用。
《诗经》中便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意思是说用酒帮助长寿。
《汉书·食贸志》中说:“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认为酒是上天赐与的美食,把酒与帝王的享乐、养生联系到了一起。
我国秦汉时期人托名“神农”所作的《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现存较早的药物
学重要文献。该书共收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并将药物分为三品。认为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神农本草经》将葡萄、大枣等五种果实列为果中上品,并记述:“蒲萄:味甘,平。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酒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正因为如此,人们喝酒时总以祝寿为最好的祝酒词。
元朝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功效也作了介绍。
《饮膳服食谱》上记载:“葡萄酒运气行滞使百脉流畅”。
在《古今图书集成》内记载:“葡萄酒肌醇治胃阴不足、纳食不佳、肌肤粗糙、容颜无华”。也说明了葡萄酒有恢复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和美容的作用。
由于葡萄酒中各种有机、无机物质的存在和葡萄酒鲜美的风味,使它不仅成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饮料,而且在适量钦用的条件下,还能防治各种疾病,增强人体健康。
1.镇静作用
葡萄酒和大多数食物不一样,不经过预先消化就可以被人体吸收,在合理饮用范围内,葡萄酒能直接对周围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从而提高肌肉的紧张度。葡萄酒也可对神经运动中枢起作用,给人以舒适、欣快的感觉。这种精神平衡状态,使我们的思维更为敏捷,判断更为准确,使我们精神愉快。因此,对于那些由于焦虑而受神经官能症折磨的人,饮用少量的葡萄酒既可平息焦虑的心情,又可避免服用有副作用的镇静剂。
此外,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认识到了葡萄酒的滋补、强身的作用,并有“葡萄酒益气调中、耐饥强志”和“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等记述。
2.助消化作用
在胃中,60—100克葡萄酒,可以使正常胃液的产量提高120毫升(包括1克游离盐酸)。葡萄酒有利于蛋白质的同化;红葡萄酒的丹宁,可以增加肠道肌肉系统中的平滑肌纤维的收缩性。因此,葡萄酒可以调整结肠的功能,对结肠炎有一定的疗效。
甜白葡萄酒含有山梨酸钾,有助于胆汁和胰腺的分泌。因此,葡萄酒可以帮助消化,防治便秘。
3.利尿利用
一些白葡萄酒的酒石酸钾和硫酸钾含量较高,可以利尿,防治水肿。
4,杀菌作用
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葡萄酒具有杀菌作用。例如,防治感冒或流感的传统方法之一就是喝一杯热葡萄酒。葡萄酒的杀菌作用,可能主要是由于它含有多酚类物质。
5,防治心血管病的作用
葡萄酒能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而高密度脂蛋白可以将血液中的胆固醇运入肝内并在那里进行胆固醇——胆酸转化,防止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内膜,从而防治动脉硬化。葡萄酒中的原花色素对心血管病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在动脉管壁中,原花色素能够稳定构成各种膜的胶原纤维,能抑制组氦酸脱羧酶,避免产生过多的能降低管壁透性的组氨,防止动脉硬化。
如何合理而适量地饮用葡萄酒?
尽管葡萄酒对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是鼓励人们不分场合,不加限量地喝葡萄酒。在一些特殊的场合,饮酒是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的。比如,酒后开车是违法的,孕妇也没有必要冒险喝酒。而在更多的场合,则是个适量饮用和正确饮用的问题。
首先,对于经常饮用葡萄酒的人,绝不能忘记喝水。每天的喝水量在 l至 l.5升左右。
其次,萄萄酒历来是作为佐餐饮料而存在的,应配合其它食物一起食用,最好是在进餐时饮用。与大多数食物不同的是,葡萄酒不经过预先消化就可以被人体吸收,特别是空腹饮用时,在饮用后30~60分钟内,人体中游离的酒精含量就达到最大值,葡萄酒的抗氧化能力也在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来。而在进餐时饮用,则葡萄酒与其它食物一起进人消化阶段。这时,葡萄酒的吸收速度较漫,约需1~3小时,有利于葡萄酒的活性氧消除功能的充分发挥。这样饮用葡萄酒,不仅能增进食欲、帮劲消化,还可减少对酒精的吸收,血液中酒精浓度可比空腹饮用时减少一半左右。
第三,葡萄酒的饮用量。这首先是与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习惯有关。一些人显然比另一些人能更经常、更多地饮用葡萄酒而得到保健作用;而有些人则由于不善饮,很少甚至不能享受到饮用葡萄酒所带来的健康和乐趣。据澳大利亚科学家1997年的研究结果,对善饮者,男子最好每天饮用1~4杯葡萄酒,女子最好每天饮1~2杯葡萄酒,这些饮用者的心赃病死亡率约为不饮酒者的30% ( McE lff & Dobson,1997)。1997年3月,法国波尔多大学中央医院Dr.0rgozo等报告,每天饮红葡萄酒3~4杯的老人,患痴呆症和早衰性痴呆症的概率只为不饮酒者的25%。
显然,我们大家都会从每天适量饮用萄萄酒中受益。
㈨ 元朝的忽必烈和法国的拿破仑能否相提并论
元朝的忽必烈完全可以和法国的拿破仑相提并论,他们都是称霸世界的帝王。
忽必烈是700多年前的中国皇帝,拿破仑是200年前的法国皇帝。把这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历史名人放在一起议论,是因为他们都热衷征服,善于打仗,一度打遍天下无敌手。只是,他们征服的目的有所不同。
西方的征服者是拿破仑。拿破仑征服异族的目的与忽必烈有所不同。拿破仑看中的是财富,征服到哪里就掠夺到哪里,然后搬回法兰西,把法国变成财库和博物馆。拿破仑每次出征几乎都攻无不克,他发财了往往就班师凯旋,并在巴黎建造了凯旋门。拿破仑是征服到哪里就掠夺到哪里,把掠夺来的东西搬回法兰西,把法国变成财物库和博物馆,他只做法国皇帝,最后不小心,在滑铁卢狠滑了一跤,成了阶下囚,最后死于监狱,未能享受完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