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今往後,我不會再喝酒了 如果看到我再喝 請幫我倒滿,謝謝!有下聯嗎
今日過後,我不會在戀愛了 如若看到我再談 慶祝我幸福,感謝!
2. 如果兩個客人在喝酒,一個人要倒滿,另一個人不讓倒滿該怎麼做
隨從不讓倒滿的客人,喝酒隨意,最好
七分茶八分酒,但啤酒就不一定了。
七分茶八分酒的典故:
王安石寫了一首詠菊詩:西風作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未寫完,客人來訪,見客去了,剛好蘇東坡來,看了這兩句,提筆續道:秋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這首詩還是1998年高考政治試卷的一道題.當然,因此,蘇東波被貶去湖北黃州,就是今天的黃岡市。臨走,王安石交待說,讓回京城時,帶一些長江中峽水回來。到黃州的第一年秋天,蘇東波明白黃州的菊花是不落花瓣,算是長了一智。
三年後,考績回京城,特意到三峽取水,可是只顧貪看兩岸景色,船過了中峽,才想起取水的事,於是讓船夫回頭,船夫說,三峽水流如此湍急,回頭談何容易,三峽水水一流而下,下峽水不是也從中峽來的嗎?蘇東波一想有理,就取了下峽水去了京城。
把水送去給王安石時,王安石很是高興,留下一起試新茶,取出皇上新賜的蒙頂茶,用揚子江中水沖泡。蘇東坡不待王安石開口,忙搶先說起黃州的經歷,說明白王安石的深意。菊花確實有不落瓣的。茶泡好,王安石給自己和蘇東波各倒了一杯,只有七分,蘇東坡心中想,此老如此吝惜,一杯茶也不肯倒滿。王安石端起茶,喝了一口,品評一番,皺起眉頭說道:你這水是三峽水,可不是中峽水吧。讓蘇東坡嚇了一跳,趕忙把情況說明。王安石款款說道;三峽水性甘純活潑,泡茶皆佳,唯上峽失之輕浮,下峽失之凝濁,只有中峽水中正輕靈,泡茶最佳。蘇東坡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王安石又說道;你見老夫斟茶只有七分,心中一定編排老夫的不是。蘇東坡被說中心事,忙說不敢。王安石又說道:這長江水來之不易,自己知曉,不消老夫饒舌,這蒙頂茶進貢,一年正貢365葉,陪茶20斤,皇上欽賜,也只有論錢而已,斟茶七分,表示茶葉的珍貴,也是表示對送禮人的尊敬;斟滿杯讓你驢飲,能珍惜嗎,好酒稍為寬裕,也就八分吧。蘇東波一句也不敢回應。從此流傳下來七分茶八分酒。
4. 為什麼對客人喝酒要倒滿。而喝茶只能倒大半杯啊
相傳:宋代有來一位很源有明望的官員,他為人隨和。熱情好客,經常有朋友來找他聊天,凡來做客的人他都會熱情招待,並奉上一杯茶後邊喝邊聊天。住在他官邸附近的一位秀才經常到他官邸聊天喝茶。一天,這位秀才與往常一樣來到這位官員的官邸,當時這位官員正在處理一件緊急公務,這位秀才的到來打亂了他的思路。但是,即然客人來訪,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公務,命人沖泡一杯靚茶奉上並與其傾談。談了一陣後,這位官員覺得秀才並無大事相商而純屬聊天時,便禮貌地告訴秀才今天有緊急公務要處理,沒有時間奉陪,敬請秀才理解。本來這位秀才應該立即告退離開,但這位秀才偏不告退離開。繼續與這位官員聊天飲茶。急得這位官員不知如何是好?後來這位官員心生一計,在與秀才聊天時顛三倒四,斟茶倒水時故意倒的滿滿的並使茶水溢出,意即我己心急如焚無心再與你聊天。起初,秀才並不在意,後來秀才見這位官員接二連三的如此才恍然大悟,知道主人己下了逐客令,於是趕緊離開。後來這件事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並在後來逐漸演變成為「茶滿欺人」這一茶俗,而隨同「酒滿敬人」成為民間的一大習俗而廣為流傳。
5. 在和別人喝 啤酒 時。當自己的酒喝的還剩三分之一時。是 倒滿 再和別人碰杯還是直接可以和別人碰杯。
要是知心朋友根本沒有倒滿這個必要(倒是第一杯的時候說:悶了)
如果是普通朋友就要倒滿以示敬意
6. 啤酒倒幾分滿
您好!
中國禮儀抄有「茶半酒滿」或「淺茶滿酒」的說法。
茶半酒滿或淺茶滿酒:茶斟太滿,因為燙,客人不好拿和飲,即禮數不周,舊時講究的客人會起身告辭的。故斟滿茶有趕客人走的意思。所以,斟茶不能滿,以略高於半杯盞為宜。
滿酒:倒滿酒表示客氣尊敬的意思,多喝酒就多吃菜,表現主人的好客,酒滿也有留人的意思。所以,即便只從禮儀角度,酒也要倒(十分)滿,白酒、啤酒等均如此。
7. 一般和領導喝酒時,我如何給領導倒酒呢倒滿嗎
七分滿,留三分裝感情
8. 為什麼別人喝酒喝半杯不能給倒滿
這是因為在喝酒的時候,尤其是喝白酒,如果倒的太滿,會有一些勸酒的意思。不能倒賣就是要給對方留有餘地。
9. 喝紅酒或者外國酒(反正除了白酒和啤酒)為什麼不能倒滿杯有什麼講究嗎
因為外國人叫喝酒不叫喝酒 叫:品酒
倒滿杯都讓你牛飲了 還能叫品? 同時也是防內止倒了容喝不完產生浪費的情況
牛飲 浪費就不叫品了
這個概念就好像跟外國人吃飯都是一小份一小份上 而且要全吃完表示味道很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