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醬油貴過石油,還有哪些消費股最近大漲
從上漲的消費股的主業來看,全是清一色的大眾消費品股票,榨菜、味精、紅棗、水餃、牛奶等。此外,釀酒板塊也沒有缺席,低端白酒和啤酒相繼大漲。其中涪陵榨菜、好想你、天潤乳業等股票漲停,蓮花健康、三全食品、光明乳業大漲9%,並且多隻股票創出了歷史新高。
釀酒行業全天大漲2.31%,其中張裕A漲停,華致酒行大漲超8%;啤酒板塊個股相繼爆發,青島啤酒、重慶啤酒、珠江啤酒均大漲超過4%;白酒方面,伊力特、迎駕貢酒、會稽山、金徽酒、山西汾酒均漲超3%,高端白酒中瀘州老窖漲1.99%,五糧液、貴州茅台漲幅較小。
(1)青島啤酒中報擴展閱讀:
中報業績亮眼導致消費股爆發,資金繼續看好下半年
以涪陵榨菜為例,昨日晚間,涪陵榨菜披露了2020年半年報,上半年凈利潤大增28%,達到4億元, 從上市以來股價10年10倍,成為不折不扣的大牛股。
值得注意的是,涪陵榨菜擬定增募資不超33億元,將用於烏江涪陵榨菜綠色智能化生產基地(一期)、烏江涪陵榨菜智能信息系統項目,涪陵榨菜的董事長認購了8000萬的份額,更是提振了市場信心。
三全食品在20日公布了半年報,上半年凈利潤達到4.5億元,同比增長409.61%;鹽津鋪子,8月4日發布業績預告,1-9月凈利潤1.75億元至1.85億元,同比增長94.95%至106.09%。
8月12日,雙匯發展披露中報業績,上半年凈利潤30.41億元,同比增長26.74%。顯然,上半年雖然疫情襲擊之下,不少公司遭遇嚴重的影響,業績壓力凸顯,但是不少消費股不但業績沒有下滑,反而逆勢增長。
❷ 請推薦幾只業績非常好的股票
您好! 從您所提的問題,單純從每股收益來看,目前市場上業績最好的股票如下:
證券代碼 證券名稱 EPS【2013中報】
600519.SH 貴州茅台 6.9800
002304.SZ 洋河股份 3.0400
600694.SH 大商股份 2.3700
601318.SH 中國平安 2.2600
600340.SH 華夏幸福 2.0100
601166.SH 興業銀行 1.7000
600436.SH 片仔癀 1.6100
000858.SZ 五糧液 1.5260
000024.SZ 招商地產 1.4853
000538.SZ 雲南白葯 1.3500
601633.SH 長城汽車 1.3400
000651.SZ 格力電器 1.3300
000568.SZ 瀘州老窖 1.2950
600729.SH 重慶百貨 1.2800
600036.SH 招商銀行 1.2200
601088.SH 中國神華 1.2060
600486.SH 揚農化工 1.1560
002393.SZ 力生制葯 1.1500
600809.SH 山西汾酒 1.1384
000661.SZ 長春高新 1.1300
002422.SZ 科倫葯業 1.1100
000550.SZ 江鈴汽車 1.0900
000869.SZ 張裕A 1.0800
600104.SH 上汽集團 1.0400
000338.SZ 濰柴動力 1.0400
600000.SH 浦發銀行 1.0390
600600.SH 青島啤酒 1.0320
300295.SZ 三六五網 1.0200
600315.SH 上海家化 1.0100
002701.SZ 奧瑞金 1.0000
個人以為每股收益較高的股票並不代表該股二級市場的走勢也會很好,當然業績好的股票的內在價值也高,僅供您參考。
❸ 什麼是紅籌股
紅籌股這一概念誕生於90年代初期的香港證券市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有時被稱為紅色中國,相應地,香港和國際投資者把在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帶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稱為紅籌股。本世紀以來在美國、新加坡以紅籌模式上市的公司也越來越多,紅籌股的概念便延伸為在海外注冊、在海外上市,帶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
具體如何定義紅籌股,尚存在著一些爭議。主要的觀點有兩種。一種認為,應該按照業務范圍來區分。如果某個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在中國大陸,其盈利中的大部分也來自該業務,那麼,這家在中國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就是紅籌股。國際信息公司彭博資訊所編的紅籌股指數就是按照這一標准來遴選的。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按照權益多寡來劃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股東權益的大部分直接來自中國大陸,或具有大陸背景,也就是為中資所控股,那麼,這家在中國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才屬於紅籌股之列。1997年4月,恆生指數服務公司著手編制恆生紅籌股指數時,就是按這一標准來劃定紅籌股的。由於恆生的實用性,後一種劃分方法被更廣泛的使用。
香港
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香港資本市場上一直存在著英資和華資公司的劃分。後隨著香港的回歸前後與大陸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大陸資金逐步進入香港,形成第三類機構——中資企業。
80年代末,越秀集團、粵海集團分別間接或直接收購香港的上市公司取得了上市的地位。90年代初,中信收購泰富及其後的一系列成功運作掀起中資企業在港收購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92年7月至1993年底的一年半時間,被中資收購或參股成為主要股東 持股10%以上 的香港上市公司有28家,佔1993年底香港全部上市公司477家的5.9%。紅籌股概念初步形成。
1996—1997年,深業控股、越秀交通、中國電信陸續上市,紅籌股開始被市場熱炒注資重組概念,紅籌股板塊正式確立。
2000年後,紅籌股再次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當年紅籌上市12家,籌資3539億港元,占當年香港主板和創業板籌資總額的77%。到2004年,香港紅籌企業總數達84家(數據來源於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所)。
新加坡
中國企業在新加坡上市始於1993年的中遠投資。在2002年前,在新加坡上市以國有企業居多,有一些直接上市的通道,比如中新葯業。但也有一些用的是紅籌模式,比如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公司中遠投資,也是目前在新加坡上市的市值最大的中資公司,就是買殼上市。其後的聯合食品、大眾食品也都採用紅籌模式上市。這一階段在新上市的中國企業有16家。
2003年以後,中國企業赴新上市形成了熱潮,上市企業主要以民營企業為主,紅籌模式被廣泛運用。2003、2004兩年每年都有12家中國企業在新上市。加上7家中國大陸相關公司,形成47家中國概念板快,被稱為「龍籌股」。
美國
從1992年起,中國公司開始在美國上市。這一階段包含了兩類企業,直接上市與間接上市並存:一類是在香港上市的國企H股以美國存托憑證方式(ADR)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如青島啤酒、上海石化、馬鞍山鋼鐵等8家公司,另一類為外資或中資的公司以紅籌方式上市,如華晨金杯汽車、中國中策輪胎和正大易初摩托。
當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以製造業為主,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強勁吸引了國際投資者,華晨金杯汽車在上市後的一個多月內,股價從發行價的16美元上漲至33美元。這是第一波中國熱。
這股熱潮到1994年開始消退,一方面是受到墨西哥的金融危機引發的新興市場信心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中國上市公司本身的原因,公司在上市後公布的中報和年報業績與公司管理層在上市推薦時所做的預測有很大出入。
1997年上半年,中資股迎來第二次上市高潮。主要是一批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同時,在美國以ADR方式上市或在OTC市場掛牌交易,包括華能電力國際、中國東航、南方航空、大唐發電等H股,也包括北京控股、上海實業等紅籌股。
1999年和2004年,又掀起連續兩波在美上市的高潮,主力都是網路股。前一波的代表是中華網和三大門戶網站;後一波的代表是Tom 在線、掌上靈通、盛大娛樂等。而這兩次高潮的主力都是紅籌股。
除此之外,在倫敦、多倫多、東京都有少量紅籌股存在。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海外市場除香港外,並不特別強調紅籌的概念,而是統一定義為「中國概念」。無論H股、S股、買殼、造殼,不管來源如何,只要滿足各交易所上市標准,就可以上市。紅籌股與非紅籌股間的界限一直比較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