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進入中國啤酒行業的外資為什麼大規模撤出中國
一、跨國啤酒企業在華發展階段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外許多啤酒品牌就開始搶灘中國,尤其是90年代後洋啤酒的「大舉入侵」更是顯著,僅在1993年就有60多家跨國公司挾巨資、技術,以及國際知名品牌來開墾中國這塊「釀造業最後的處女地」。而經過幾年的「戰火硝煙」後,大部分公司被淘汰出局了。然而,由於中國市場的誘人潛力,許多境外啤酒巨頭一改往日的作風,又卷土重來。大體上,跨國啤酒企業在華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而由於前兩階段與後一階段有著明顯的差別,有人將它們歸為一個階段。
第一階段:洋品牌啟動啤酒市場階段
時間: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特點:對中國市場充滿夢想:一個遍地流淌著蜂蜜和牛奶的地方。盡管早在100年前,中國便開始了啤酒生產,但真正普及消費還是近十幾年的事。跨國啤酒企業就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開始進入中國的,這時也正是中國的啤酒市場真正啟動的開始。
改革開放之初,在消費產品和生活方式方面,或多或少帶進的西方的一些東西,其中啤酒消費是對傳統白酒市場及其他飲料市場的一種豐富、一種創新。因為飲用啤酒是屬於西方傳入的一種方式(西方人稱為液體麵包),故在當時還屬於少數人消費的階段,未太普及,品牌競爭也不太明顯。因此,洋品牌得以順利進入中國,並開始它的擴張和發展。時至今日,人們還是認為洋啤酒是較為好的啤酒。
第二階段:在營銷戰役上鎩羽而歸
時間:上世紀90年代初~本世紀初:特點:定位於高檔市場,用外國品牌征服中國市場。90年代初~21世紀初,外資啤酒進軍中國啤酒市場,主要特點是品牌輸入,通過輸入國外成功的啤酒品牌、成型的營銷模式、良好的品牌文化和理念、成熟的市場操作手法……赤膊上陣,一切都親力親為,高層是外國人,「用外國人來征服中國市場」!據統計,當時在中國生產的外國品牌有28個,中外合資的有92個,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16.7%。世界知名的品牌就有富仕達、嘉士伯、藍帶、百威等。各大巨頭幾乎齊聚中國。
但是,在外資第一輪進入中國市場的行動中,投資建廠的方式多遭遇失敗,並且由於價格、口味、市場等原因,終致水土不服而紛紛撤出,有的品牌甚至徹底退出了中國市場。其原因大體有:
1.以百威、生力、嘉士伯、喜力為代表的國際品牌及合資品牌定位在高端市場,產品價格偏高,難免曲高和寡。
2.進入成本太高,這些企業購並國啤、擴張市場時都下了血本,使洋啤一下子有了吃不消的感覺。
3.隨著國產啤酒的逐漸興起,尤其是早期「老字型大小」——青島、哈啤借勢重出江湖,加快收購重組,快速向全國市場擴張,搶占市場份額。
4.中國啤酒市場區域化特徵十分明顯,90年代各地方紛紛建廠投入生產,地方強勢品牌不斷涌現,一些洋啤在銷售渠道上不諳門道,投入較高,銷售策略也沒有本土化,使它們在市場上不斷受挫。
第三階段:用資本的力量敲門
時間近期以來:特點:教中國品牌征服中國市場。據了解,歐美、日本等傳統的啤酒消費市場已經飽和,有的甚至正在萎縮,唯有中國市場保持增長態勢。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調查顯示,2003年,國內啤酒消費量達到2400萬噸左右,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
由於看好這個大市場,自2002年初開始,外資啤酒在中國掀起了新一輪搶灘熱潮:南非SAB啤酒公司牽手華潤啤酒,斥巨資並購西部大王藍劍啤酒:我國最大的啤酒釀造商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和世界最大的啤酒釀造商安海斯·布希公司(百威啤酒製造商,簡稱AB公司)正式簽署戰略性投資合作協議,百威(武漢)公司也擴增生產線,產能很快將達到50萬噸以上:世界第三大啤酒品牌比利時英特布魯斥巨資入股珠江啤酒,同時並購浙江開開集團:而以朝日、三得利為代表的日資啤酒在華也大肆擴軍,並與燕京聯袂合作,也使得外資啤酒第二輪進入中國的聲勢更加壯大。我國啤酒業業已捲入國際一體化的洶涌大潮中。
這個階段,由於市場競爭的充分,加上口味多樣化、消費心理個性化所體現的消費多元化,品牌發展呈現多元特徵,區域品牌在特定區域市場依然強勢,全國性品牌的擴張步伐放緩,外國品牌重新復甦。與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貿然進入相比,如今洋啤酒巨頭在中國的表演技巧有了巨大的改變,主要以資本滲入本土啤酒企業,在中國啤酒市場發起新一輪的進攻。
⑵ 雪花啤酒是外商獨資,怎麼成為民族品牌
雪花啤酒由華潤創業控股,1994年以來由地方單一工廠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啤酒製造、經銷內企業。華潤創業所屬的容華潤集團是中央企業,只是由於華潤集團總部設於香港,屬於境外,所以企業性質為外商獨資。說是民族品牌毫無懸念。
⑶ 外國啤酒企業在中國面臨的困境有哪些
根據我抄看的新聞,外國啤酒襲已經佔領全部中國市場,最後一家國產啤酒:燕京啤酒也正式讓外資佔有51%!
他們面臨的不是銷售難題,而是行業競爭難題。
如果您是啤酒行業的,不用擔心銷量,而是擔心市場分額就行了。因為即使你的公司每年都多銷售一萬噸,但實際上在中國市場內佔有分額已經小很多了。
現在每家公司平均每年起碼銷量增加10--幾十萬噸啊!
⑷ 哪幾種啤酒是純國產的
下面是國內幾個主要啤酒品牌所屬公司股份構成中的外資部分:
青島的二股專東是日本朝日(持屬股19.99%,除深圳工廠外不參與具體管理)
華潤雪花的二股東是外資世界第二大啤酒商SAB-Miller(持股49%,不參與具體管理)
哈爾濱、雪津由外資世界第一大啤酒商百威英博全資控股(持股比例100%)
重啤的大股東是外資世界第四大啤酒商嘉士伯(持股29.71%,參與具體管理)
珠江的二股東是百威英博(持股28.56%,不參與具體管理)
金威的二股東是華潤雪花(持股21.37%,不參與具體管理)
燕京是完全的國資+公眾股份,沒有任何外資股份
金星、金士百是完全的民資,沒有任何外資股份
綜上,只有燕京、金星和金士百可以認為是「純國產」的。
⑸ 南非啤酒廠在中國市場為什麼要比澳洲的foster's或其他外資啤酒企業辦得更好
我想可能是因為它收購了國內國外那麼多啤酒廠,終合了他們的「管理經驗」「製造經驗」「營銷經驗」「品牌經驗」。符合中國人的胃口。
⑹ 雪花啤酒為什麼算外商獨資
雪花啤酒是華抄潤(雪花)有限公司下屬的一個子品牌,其股權結構為華潤創業51%,SABMiller49%.
其中華潤創業有限公司 (HK291) 於1992年建基香港,其股份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是香港恆生指數及恆生倫敦參考指數成份股之一,股份亦以美國預托證券買賣,並可於英國交易所自動報價系統交易。
SABMiller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公司之一,在倫敦和約翰內斯堡股票市場分別上市,總部設在英國倫敦。
PS:華潤創業≠華潤集團,只是華潤集團下屬的一個子公司
⑺ 青島啤酒、哈爾濱啤酒、這些是外資品牌嗎
都是中國品牌,而且是名牌!
不過,
哈爾濱啤酒是AB集團下的全資集團公司,也有幾個分廠不是100%擁有股權。在2004年收購的時候,已經從香港退市了
AB擁有青島27%的股票,第二大股東
看來是要「收錢」的,但不是外資創建的
青島沒有被華潤收購
青島是中國的世界品牌,怎麼會被華潤這中買辦公司給收購?
AB公司是美國安海斯-布希公司,500強,也就是釀造百威啤酒的公司,本次奧運會國際啤酒贊助商
在這次抗災中捐贈了42.5萬箱飲用水,和50w美金
⑻ 華潤雪花啤酒是國資的還是外資
華潤雪花啤酒是中外合資。
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甲戌年),是回一家生產、經營啤答酒、飲料的央企控股企業。總部設於中國北京。其股東是華潤創業有限公司。華潤雪花啤酒從一個區域性的單一工廠,發展成為行業中的知名企業,僅用了十年的時間。
華潤雪花啤酒旗下擁有30多個區域品牌,在中國眾多的市場中處於區域優勢。2006年華潤雪花啤酒銷量超過500萬千升,不但突破了雪花啤酒單品銷量第一,並且公司總銷量一舉超越國內其他啤酒企業,成為中國銷量最大的啤酒企業。
華潤雪花啤酒股份亦以美國預托證券買賣,並可於英國交易所自動報價系統交易。集團專注於消費品業務,遍及香港及中國大陸,並主要從事零售、飲品、食品加工及經銷、紡織及物業投資業務。
繼2005年雪花單品銷量全國第一之後,2006年再創歷史新高,以303.7萬千升的銷量,再次蟬聯中國啤酒行業單品銷量第一的桂冠。2007年以690萬千升的銷量再次中國啤酒行業銷量第一的桂冠,雪花單品銷量達510萬千升。
⑼ 南非啤酒集團的外資品牌
SAB在中國絕對不是知名度最高的洋啤酒,至今甚至沒有幾個消費者知道SAB最知專名的啤酒品牌屬是什麼,但這絲毫不影響它在中國市場上的成功擴張。當其它國際啤酒巨頭紛紛丟牌退場之際,它仍然在中國啤酒這個巨大的牌桌前堅持著。
「SAB顯然是中國最成功的外國啤酒企業,」約翰內斯堡證券基金飲料行業分析師艾蘭·斯托姆說。在十多年前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眾多外國啤酒企業蜂擁到中國銷售自己的「國際品牌」,但不久它們發現自己只是迅速損失了大筆資金,於是紛紛賣掉啤酒廠或者在市場運作中敗下陣來。英國的Bass,澳大利亞的Fosters,剛剛被SAB兼並的米樂,日本的朝日、麒麟等啤酒公司,上世紀九十年代都投資於中國,隨後又賣出了企業。但是SAB持續擴張著,它的做法簡單得僅僅是買進一些地方啤酒企業的股份。
⑽ 四大啤酒巨頭有哪個是中國自己的品牌
是中國最早的啤酒品牌,哈爾濱啤酒有限公司的最前身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是哈啤集團是當今中國啤酒行業的四大巨頭之一。 河北昌黎的長城華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