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島啤酒的現代發展
青啤於1993年7月15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H股,同年8月27日在上海證交所上市。 做大做強的階段:青啤的品牌一向走高中檔的市場,但高中檔市場僅佔全中國市場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增長快速及潛力巨大的,卻是佔有百分之八十五市場份額的大眾市場。因此從1993年開始,青啤總經理彭作義希望借著收購當地啤酒品牌來打入不同省市的大眾市場。青啤以」做大做強」 及 「低成本收購」作為整個收購策略的藍圖及核心,並以增加產量到300萬噸及增加市場佔有率到10%以上為目標。
彭作義所謂」做大做強」的理念就是透過購並把市場向下延伸,以高中檔的市場補貼大眾市場,進而打入一直被忽略的大眾市場。但由於青啤是獨資經營的公司,並無母公司的財務支持,因此需獨力承擔收購重責。也就是說,青啤在進行收購活動時需要作出比競爭對手例如北京控股的燕京啤酒和華潤的雪花啤酒付出更多直接的代價。因此為了能在短時間內進占更大的市場,因此不得不實施「低成本收購」。截至2003年,青啤的並購中有42%屬於破產收購,這個比例是相當驚人的。到2001年,青啤已完成了四十多項收並活動,廠房遍布十七個省市。生產量由96年的35萬噸升至2001年的251萬噸,而市場佔有率也由96年的3%升至2001年的11%,達到彭作義所講「增加生產量到300萬噸」及「增加市場佔有率到10%」 的目標,成為全國最大的啤酒廠。2001年,雖然青島己佔有市場11%,但單單這一年,青島在低檔的大眾市場的虧損己達到7千多萬元,青島需要以高中檔市場所賺的利潤去補貼低檔市場。青啤在不斷收購的同時,營業和管理費用亦不斷上升,子公司營業及管理費用從1998年的8541萬上升至2002年的12億3921萬,勁升14.5倍。
青啤生產能力透過高速度收購不斷提高。雖然青啤產量歷年亦有提升,但升幅較慢。青啤於2001年的生產能力已超過三百六十萬噸,但產量只有二百五十萬噸,廠房空置率更高達百分之三十,嚴重浪費生產力及資源。結果是青啤的邊際利潤的表現在三大啤酒廠中明顯最差,青島啤酒只有1.80%,而擁有燕京啤酒的北京控股就有13.90%,而華潤雪花啤酒也高達9.86%而大幅超過青啤。可見過往的急速收購活動對青啤害多於利。 (1)架構重組
(2)品牌重組
(3)增減子公司股權
(4)減慢收購速度。我認為這些重組的做法對於大部分公司而言具有相當參考性,因此我們將作進一步的詳細分析。 經過一輪瘋狂收購後,青啤旗下的品牌增至四十多個,不但難以管理,更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況。有鑒於此,青啤進行品牌重組,欲在5年之內將40多個品牌減至10個以下。例如在東北地區,青啤旗下的啤酒品牌一共有三個,分別為五星啤酒、興凱湖啤酒及青島啤酒。經過重組整合後,青啤把這三個品牌歸納為一個品牌——「青島啤酒」推出市面,再與同區的對手 ---雪花啤酒和百威啤酒競爭。
增減子公司的股權:自1994年收購揚州啤酒廠以後,青啤兼並了四十多家啤酒企業,但這四十多家企業卻是1/3盈利、1/3持平、1/3虧損。為增加盈利,減少開支,青啤增持了一些表現較好的子公司的股權。而減持表現較差的,甚至注銷它們。舉例而言,青啤增持西安公司的股權由56.32%至76.1%,增持渭南公司股權由41.28% 至69.28%, 增持薛城公司股權由70%到85%。青啤同時減持北京三環股權由54%至29%,並注銷了江蘇(90%)和上海啤酒(35%)的營銷。 青啤自從大量收購全國各地的啤酒廠後,負債率不斷上升,銀行因此不願再借貸給青啤。由於資金不足,青啤無法繼續瘋狂收購。再者,新上任的總經理有意推行新政,減慢收購,並進行內部整合。青啤自2001年開始已大大減慢收購的速度。2002至2003年間,青啤只收購了兩間的啤酒廠,分別為:廈門銀城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華獅啤酒廠,青啤在這兩項收購中,共享了1.24億元。
由以往青啤股價的走勢看來,大部份時間青啤H股股價會在並購消息發放後下跌,反映香港機構投資者對青島啤酒並購消息抱負面反應。由於對青島啤酒的前景抱懷疑態度或質疑一連串並購對青島啤酒能否產生協同效應,觸發投資者於並購消息發報後拋售青島啤酒股票。反之,青島A股股價卻受並購利好消息影響而令其股價不斷上揚。改革前,A股股價一直偏好,這由於國內的小股民羊群心態下,視收購為好消息。但改革後,A股股價並未因改革而大幅上升,基本保持穩定。而香港機構投資人較國內股民更著重基礎分析。由於機構投資人認為青啤做大做強的策略失當,因此青啤瘋狂收購的結果使得青啤H股股價在改革前一路下滑。但改革後股價卻不斷上升,顯然是機構投資人肯定青啤的改革策略。
2008年12月末,世界權威的品牌價值研究機構——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舉辦的「2008世界品牌價值實驗室年度大獎」評選活動中,青島啤酒憑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榮登「中國最佳信譽品牌」大獎。
㈡ 青島啤酒把趵突泉兼並了嗎
最新消息,希望能幫助你..2.5億購進1.7億轉讓 青島啤酒甩賣趵突泉
10日,記者從青島產權交易網發布的一則信息中了解到,青啤集團從11日起,將「青島啤酒(濟南)趵突泉銷售有限公司」100%的股份以1.7億多元掛牌轉讓。半年前,青啤集團以2.5億元收購趵突泉啤酒,現在卻低價出讓。青啤此舉立刻引來各方猜測,有分析人士指出,這可能是青啤集團內部整合資金的一場交易,青啤的趵突泉啤酒這部分股份可能上市。
「過門」半年,趵啤被轉讓
半年前的2009年6月8日,青島啤酒集團與山東商業集團總公司在濟南簽署趵突泉啤酒項目戰略合作協議,青啤以2.5億資金取得趵突泉啤酒的品牌和銷售網路等無形資產,魯商集團則戰略性退出啤酒生產行業,被濟南人愛稱為「黑趵」的趵突泉啤酒,正式改姓「青啤」。
青啤集團當初2.5億元購入趵突泉啤酒,此時卻以1.7億元轉讓,一進一出損失近8000萬讓不少人「看不明白」。對此,齊魯證券總監趙勇告訴記者,青啤集團當初收購濟南趵突泉實質是意在濟南啤酒市場,通過目前的情況看,賬面虧損的青啤集團實際收益大於損失。
低價轉讓,青啤沒虧
趙勇告訴記者,當初青啤集團斥資2.5億元購得濟南趵突泉啤酒的品牌和銷售網路等無形資產實際被業界認為是溢價收購,此次低於原價數千萬轉讓,實際是溢價收購趵突泉啤酒應付出的代價。但通過去年收購濟南趵突泉啤酒的營銷網路,青啤已成功占據濟南啤酒市場,「一個企業通過幾千萬的代價獲得市場,雖然賬面上看起來是虧損的,但是獲得市場帶來的收益肯定會大於損失,而無論未來趵突泉股份如何處置都已無關啤酒市場大局。」
或是趵突泉股份上市前奏
青島投資網資深顧問郝先生認為,趵突泉啤酒此次被青啤轉讓可能是青啤的趵突泉啤酒這部分股份上市的「前奏」。
在該項目披露信息中記者了解到,2009年7月27日,青啤集團將100%的趵突泉股權由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託管一年。而此前披露的信息顯示,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計劃在託管期內將其上市。
此次產權轉讓信息顯示,受讓方業務與標的企業業務相關,即從事啤酒的生產、銷售,而且受讓方應為以啤酒生產、銷售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且經營狀況優良,在中國境內的啤酒銷售年收入最近連續三年超過100億元人民幣,以保證標的企業健康發展。
郝先生說,看似苛刻的轉讓條件實際上更加明確了未來趵突泉啤酒的買家,這次交易很可能是青啤集團內部整合資金的一場交易。他說,「趵突泉啤酒被收購時並未上市,而青島啤酒集團收購趵突泉啤酒後經過培育,上市時機已經成熟。由於青啤集團是國有企業,因此其收購的趵突泉啤酒必然要通過掛牌轉讓才能成功劃入青啤股份而成功上市。」
轉讓是計劃之中的事
「 青啤集團在收購『趵突泉』時就准備將這部分資產裝入上市公司(指青島啤酒股份公司),這是按原定計劃進行資產整合,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10日下午,當記者致電原濟啤集團一位高層領導時,這位高層表示了一種泰然和安然,沒有一絲驚奇和不安。
轉讓對品牌和職工無影響
據該人士介紹,此次產權轉讓的「苛刻」條件也將受讓方的條件一限再限。雖然最終無定論,從各方面及受讓方的苛刻條件進行論斷,受讓方幾乎毫無置疑的是青島啤酒(股份公司,指上市公司部分),一切將是按照青啤集團的計劃進行的。在這種條件下,將不存在「趵突泉」品牌丟失的問題。同時,據記者了解,2009年6月份青啤集團與魯商集團簽訂濟啤趵突泉「改嫁」協議時,濟啤方面出讓的只是「趵突泉」品牌及營銷渠道,從目前看,這一渠道已融入青啤,如果外人接管這一公司,事實上是很難接管的。所以對原有職工幾乎也沒有影響。
目前趵突泉啤酒賣得還不錯
據了解,自2009年6月正式「嫁入」青啤後,趵突泉啤酒與青啤在濟南地區的銷售量和市場份額有一定增長。
但是,2010年元旦前,記者從內部人士處獲悉,由於大企業反應機制不靈活等制度的欠缺,在元旦前的約三個月時間內,「趵突泉」在濟南的銷量有較大幅度的下滑。但隨著青啤集團隨後調整了有關銷售政策,從目前看,趵突泉啤酒的銷量還是很不錯的。
㈢ 青島啤酒為什麼又漲價了
繼年初雪花、青啤、燕啤等傳出十年來首次集體漲價後,啤酒行業價格的變動就一直牽動行業的視線。
此前,分析師們表示,這是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新環境保護稅後的材料價格上漲以及進口品牌的市場競爭日益加劇。
據悉,近日青島啤酒已正式宣布再度漲價。此次提價產品為青島優質,單款單箱全國提價2元,後期將下發書面通知。
今日港、A兩地啤酒股出現大肆上漲走勢,目前青島啤酒(00168.HK)的漲幅已擴大至近8%。華潤啤酒(00291.HK)漲幅也超7%。燕京啤酒和重慶啤酒的漲幅均在7%以上。
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但是,自2014年7月起,中國啤酒行業出現了連續24個月的產量下滑,隨後起伏。2017上半年,隨著國內經濟增長穩健回升,啤酒市場也呈現了企穩回升的良好勢頭。1-6月,國內啤酒行業實現啤酒產量2,269萬千升,同比增長0.8%。
㈣ 百威好喝還是青島好喝
這樣說吧,總體來講,青島純生要比百威啤酒好喝一點。青島純生原麥汁濃度是10P ,酒精度是大於等於4°。現在的百威啤酒,最大眾化的棕色玻璃瓶原麥汁濃度大概在9.7,而酒精度僅僅為3.6左右。你說哪個好喝?
青島純生是生啤,百威啤酒是熟啤酒,但都是拉格啤酒。在魔都的各大生活超市,這兩款瓶裝啤酒幾乎價格是相等的。從老王日常喝啤酒的經驗來看,國內的百威啤酒,無論是宿遷工業區還是武漢工業區,百威啤酒的口感不太穩定,可以說是時好時壞。
青島純生不一樣,青島純生,即使不生產在青島,它的品質穩定性要遠高於百威啤酒。你比如說上海松江生產的青島純生。他的口味基本上能滿足你的想像。盡管他比不上青島登州路的大本營啤酒。
青島純生,且不說,青島醇厚這個系列就比百威啤酒還好喝。為什麼說百威啤酒品質不穩定呢?在同一大型生活超市購買的百威啤酒,有時候口感醇厚無比,有時候感覺稀薄如水,特別是扯著瓶子喝到最後的時候,那是相當寡淡。
性質穩定時候的百威啤酒,它讓人上癮的程度遠高於同類拉格啤酒。也就是說你喝了它會越喝越想喝,而包括青島啤酒在內的其他所有啤酒都沒有這種感覺。
青島啤酒雖然說是生啤,在冰鎮後拿出來喝,的的確確,實實在在能喝到麥芽的本質香味,比較濃郁。相比較國內其他同類純生啤酒,青島啤酒絕對是標桿性的。
青島純生之所以受到大眾的青睞,就在於這個麥芽的芳氛感,沙口感,還能讓大眾勾起對往日好啤酒的回憶。盡管青島啤酒生產也含有大米成分!
我們普通大眾要選擇一款好啤酒,首先要看他的原麥汁濃度和酒精度,如果這兩個指數都比較高,啤酒的口感基本上不會讓你失望。
從這個概念上來說,青島純生啤酒一定比百威啤酒好喝,盡管它們都被稱為國產啤水,那麼問題交給你!半斤八兩,你選擇半斤還是八兩呢?
樓蘭餐廳老王
優質美食領域創作者
3.5萬粉絲 · 14萬贊
搜索
啤酒加盟店10大品牌
喝酒六大好處
鮮啤酒加盟
口碑最好的10款酒
精釀啤酒價格表
中國精釀啤酒排名
㈤ 中國啤酒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報告
2019年全年共完成啤酒產量3765萬千升
2011-2019年我國啤酒產量總體呈波動下降趨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啤酒行業全年共完成啤酒產量3765萬千升,同比下降1.2%。
啤酒產業已進入成熟期,產品升級成為業內主題
我國啤酒產業發展至現在已經達到成熟期,產量持續走低,消費量見頂,行業外部拉動力量較小。因此,行業想要持續發展,必須積極進行產品結構升級,走中高端化路線,同時持續推進行業整合。未來,渠道改造,品牌升級,產能整合,內生增長將成為啤酒行業內主題。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啤酒行業品牌競爭與消費需求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㈥ 多家啤酒企業宣布漲價是商量好的嗎
2018年新年伊始,酒業第一波大的漲價潮來自啤酒企業。1月4日,包括華潤雪花、青島在內多家啤酒企業從1月1日起將對產品進行價格調整,對於漲價原因,華潤雪花與青啤的調價通告函中均表述:由於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增加、運輸費用增加、環保稅開征等原因,生產成本增加。
此外,消費升級、單價提升將是未來啤酒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青島啤酒(600600)、重慶啤酒(600132)等有望受益。
㈦ 青島啤酒介紹
1903年,青島啤酒廠由英、德商人創辦,時名「日爾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島公司」,生產設備、原材料從德國進口。該廠產品1906年即在慕尼黑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1993年,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並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公司股票分別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在兩地同時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募集的雄厚資金為今後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2001年,通過全面實施「大名牌」戰略,青啤公司在全國已基本完成戰略布局。搶佔了全國市場的制高點,實現了地產地銷的戰略轉變。對購並企業,推行青啤管理模式,用青啤企業文化來整合子公司管理思想和理念。
青島啤酒廠始建於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當時青島被德國佔領,英德商人為適應佔領軍和僑民的需要開辦了啤酒廠。企業名稱為「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Germania Brauerei Akt.-Ges.,Tsingtau.)建廠初期的年生產能力是2000噸,生產設備和原料全部來自德國,產品品種有淡色啤酒和黑啤酒。在上海、青島、芝罘、天津、大連設有銷售總代理。當時,產品質量就很出色。據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膠州灣》一書記載:「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生產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覽會上展出,獲得金牌獎。」
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日本乘機侵佔青島。1916年9月16日,日本國東京都的「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以50萬銀元將青島啤酒廠購買下來,更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於當年12月正式開工生產。日本人對工廠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1939年建立了制麥車間,曾試用山東大麥釀制啤酒,效果良好。大米使用中國產以及西貢產;酒花使用捷克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外匯管制,啤酒花進口發生困難,曾在廠院內設「忽布園」進行試種。由於設備能力的擴大,1936年實際產量四打裝103202箱(3208噸),最高年產量曾達到4663多噸。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當年10月工廠被國民黨政府軍政部查封;旋即由青島市政府當局派員接管,工廠更名為「青島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齊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從行政院山東青島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將工廠購買,定名為「青島啤酒廠」。工廠的主要管理人員從廠長到各主要生產部門配備的負責人和技師都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在生產和工藝技術問題的處理上由專業人員負責確定。
1979年以後,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工廠的活力日益增強,基本建設的步伐大大加快,工廠大規模引進國際上先進的技術裝備。1981年,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關懷下,國家計委、進出口委、財政部批准投資4551.62萬元,進行10萬噸擴建工程,於1986年8月竣工投產;1986年的產量在全國啤酒行業里首先突破10萬噸。同年國家計委又批准撥款4998.39萬元,進行13萬噸技術改造工程,並要求在1988年建設13萬噸的同時,要統籌考慮建設20萬噸和30萬噸的發展規劃,以加快青島啤酒的發展步伐。這個時期,年產10萬噸的青島啤酒第二有限公司於1991年建成投產;年產10萬噸的青島啤酒第三有限公司正在籌建中;年產2萬噸的青島啤酒四廠,也於1991年2月開始生產。到1992年末,青島啤酒的年產量已達24萬噸(一、二、四啤的青島啤酒合計)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的變化,青島啤酒廠的生產品種與生產結構,也不斷有新的變化。青島啤酒廠主要生產12o淡色啤酒,但也曾生產過黑啤酒。後來由於啤酒出口量擴大,釀造能力有限,故在1972年即停止了黑啤酒的生產,將青島黑啤酒的技術工藝及有關設備,轉移到其他廠生產,使用青島牌商標。在日本人經營時期開始的制葯——維他益車間,1977年後改為「青島啤酒制葯廠」,又增加生產三合素、酵母粉等,1980年,根據國家整頓葯廠的要求,停止生產。1964年,為了發展葡萄酒工業,市一輕工業局決定將果酒車間從青島啤酒廠分出,成立青島葡萄酒廠。1958年,根據市一輕工業局要求,青島啤酒廠成立罐頭車間,增加罐頭生產(有午餐肉、豬肉罐頭、魚類罐頭、蘋果罐頭等)。1963年,為全力搞好啤酒的生產,罐頭車間下馬停產。
1978年,青島啤酒首次進入美國市場,由美國的莫納克公司作為青島啤酒的總代理。當年銷量為2萬箱。此後,在有幾十種國外啤酒激烈競爭的美國市場上,青島啤酒以其較高的品質、獨特的風味加之美國代理的大力促銷宣傳,終於鞏固了在美國的銷售市場,並在美國50個州建立了強大銷售網路,進入了中國餐館和國外開辦的連鎖飯店及超級市場。從1978年青島啤酒首次進入美國市場到1992年的15年裡,青島啤酒在美國市場的銷量由2萬箱增至120萬箱,銷量排列名次由第十三位躍為第九位,所佔市場比重由0.3%增長到1%以上。1987年至1992年,青島啤酒在美國市場上的銷量占亞洲12個國家出口量的25%。
在漫長的100多年發展歷程中,青島啤酒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因而,產品質量比較穩定,被國內外消費者公認為名牌產品。1963年4月在全國第二屆評酒會上,青島啤酒被評為國家名酒,獲輕工業部金質獎章;1979年9月獲國家經委頒發的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1980年、1985年兩次獲得國家質量金質獎。1980年4月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著名商標」稱號;1991年9月被評為中國十大馳名商標之一。在國際上:1981年、1985年兩次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國際評酒會上獲得冠軍;1987年5月在美國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舉行的國際啤酒評比中名列榜首;1991年9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蒙頓國際評比大賽上獲金質獎。
目前公司全資擁有青島啤酒一廠、二廠、四廠、揚州啤酒廠、日照啤酒廠和青島麥芽廠並控有青島啤酒西安有限公司55% 的股份及深圳青島啤酒朝日有限公司35%的股份。目前公司銷售收入、實現利稅、 出口創匯等指標位居中國啤酒行業之首。青島啤酒集團的發展目標就是要充分發揮品牌及技術優勢,以民族資本為主,以弘揚民族工業為旗幟,國內收購兼並廠和新建廠並舉,盡快擴大規模經濟,並大力推進多元化經營,不斷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盡快把青啤集團建成具有超強實力的、跨地區、跨行業、綜合性的大型企業集
青啤於1993年7月15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H股,同年8月27日在上海證交所上市。
青啤的第一階段——做大做強的階段:青啤的品牌一向走高中檔的市場,但高中檔市場僅佔全中國市場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增長快速及潛力巨大的,卻是佔有百分之八十五市場份額的大眾市場。因此從1993年開始,青啤總經理彭作義希望借著收購當地啤酒品牌來打入不同省市的大眾市場。青啤以」做大做強」 及 「低成本收購」作為整個收購策略的藍圖及核心,並以增加產量到300萬噸及增加市場佔有率到10%以上為目標。
彭作義所謂」做大做強」的理念就是透過購並把市場向下延伸,以高中檔的市場補貼大眾市場,進而打入一直被忽略的大眾市場。但由於青啤是獨資經營的公司,並無母公司的財務支持,因此需獨力承擔收購重責。也就是說,青啤在進行收購活動時需要作出比競爭對手例如北京控股的燕京啤酒和華潤的雪花啤酒付出更多直接的代價。因此為了能在短時間內進占更大的市場,因此不得不實施「低成本收購」。截至2003年,青啤的並購中有42%屬於破產收購,這個比例是相當驚人的。到2001年,青啤已完成了四十多項收並活動,廠房遍布十七個省市。生產量由96年的35萬噸升至2001年的251萬噸,而市場佔有率也由96年的3%升至2001年的11%,達到彭作義所講「增加生產量到300萬噸」及「增加市場佔有率到10%」 的目標,成為全國最大的啤酒廠。2001年,雖然青島己佔有市場11%,但單單這一年,青島在低檔的大眾市場的虧損己達到7千多萬元,青島需要以高中檔市場所賺的利潤去補貼低檔市場。青啤在不斷收購的同時,營業和管理費用亦不斷上升,子公司營業及管理費用從1998年的8541萬上升至2002年的12億3921萬,勁升14.5倍。
青啤生產能力透過高速度收購不斷提高。雖然青啤產量歷年亦有提升,但升幅較慢。青啤於2001年的生產能力已超過三百六十萬噸,但產量只有二百五十萬噸,廠房空置率更高達百分之三十,嚴重浪費生產力及資源。結果是青啤的邊際利潤的表現在三大啤酒廠中明顯最差,青島啤酒只有1.80%,而擁有燕京啤酒的北京控股就有13.90%,而華潤雪花啤酒也高達9.86%而大幅超過青啤。可見過往的急速收購活動對青啤害多於利。
青啤的第二階段——精益求精的階段:由於盲目高速的收購活動加上內部管理的不協調令青啤出現高成本、入不敷出、債台高築等問題。2001年7月,青啤總經理彭作義辭世,由金志國接任。他明確地調整青啤的營運戰略,由「做大做強」改變為「做強做大」,著力推行改革,提升公司的內部核心競爭力。青啤的改革的措施有(1)架構重組、(2)品牌重組、(3)增減子公司股權、(4)減慢收購速度。我認為這些重組的做法對於大部分公司而言具有相當參考性,因此我們將作進一步的詳細分析。
架構重組:未重組前,青啤的子公司每個都是獨立的營運單位,同一地區內的子公司的營銷范圍沒有清晰的劃分,各自有銷售網路和行政單位,造成資源重疊和浪費。青啤於是自2000年起先後組建八個事業部,把全國的子公司按區域收歸各事業部,劃小范圍管理,統一產供銷、市場及行政管理,共同使用運輸、分銷等系統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節省人手及成本。2000年時,青啤在青島本部首先建立ERP信息系統。並於2002年6月於華南事業部實施第二期計劃。經過首兩期的實施,青啤統一了22041種數據編碼、整理1400餘個客戶檔案、2000餘個供貨商檔案等,並為各部門建立管理信息系統模塊模型。在事業部制度的區域管理和ERP信息系統的基礎上,青啤成立了倉儲調度中心,對全國市場區域的倉儲活動進行重新規劃。青啤的倉庫面積由以往的7萬多平方米下降到目前的29260平方米。庫存量也得到改善,從以下數據可以知道成立倉儲調度中心後青島本部的產量雖然上升了,但庫存量反而大大下降。
品牌重組:經過一輪瘋狂收購後,青啤旗下的品牌增至四十多個,不但難以管理,更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況。有鑒於此,青啤進行品牌重組,欲在5年之內將40多個品牌減至10個以下。例如在東北地區,青啤旗下的啤酒品牌一共有三個,分別為五星啤酒、興凱湖啤酒及青島啤酒。經過重組整合後,青啤把這三個品牌歸納為一個品牌——「青島啤酒」推出市面,再與同區的對手 --- 雪花啤酒和百威啤酒競爭。
增減子公司的股權:自1994年收購揚州啤酒廠以後,青啤九年來先後兼並了四十多家啤酒企業,但這四十多家企業卻是1/3盈利、1/3持平、1/3虧損。為增加盈利,減少開支,青啤增持了一些表現較好的子公司的股權。而減持表現較差的,甚至注銷它們。舉例而言,青啤增持西安公司的股權由56.32%至76.1%,增持渭南公司股權由41.28% 至69.28%, 增持薛城公司股權由70%到85%。青啤同時減持北京三環股權由54%至29%,並注銷了江蘇(90%)和上海啤酒(35%)的營銷。
減慢收購速度:青啤自從大量收購全國各地的啤酒廠後,負債率不斷上升,銀行因此不願再借貸給青啤。由於資金不足,青啤無法繼續瘋狂收購。再者,新上任的總經理有意推行新政,減慢收購,並進行內部整合。青啤自2001年開始已大大減慢收購的速度。2002至2003年間,青啤只收購了兩間的啤酒廠,分別為:廈門銀城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華獅啤酒廠,青啤在這兩項收購中,共享了1.24億元。
由以往青啤股價的走勢看來,大部份時間青啤H股股價會在並購消息發放後下跌,反映香港機構投資者對青島啤酒並購消息抱負面反應。由於對青島啤酒的前景抱懷疑態度或質疑一連串並購對青島啤酒能否產生協同效應,觸發投資者於並購消息發報後拋售青島啤酒股票。反之,青島A股股價卻受並購利好消息影響而令其股價不斷上揚。改革前,A股股價一直偏好,這由於國內的小股民羊群心態下,視收購為好消息。但改革後,A股股價並未因改革而大幅上升,基本保持穩定。而香港機構投資人較國內股民更著重基礎分析。由於機構投資人認為青啤做大做強的策略失當,因此青啤瘋狂收購的結果使得青啤H股股價在改革前一路下滑。但改革後股價卻不斷上升,顯然是機構投資人肯定青啤的改革策略。
青島啤酒幾乎囊括了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來所舉辦的啤酒質量評比的所有金獎,並在世界各地舉辦的國際評比大賽中多次榮獲金獎。1906年,建廠僅三年的青島啤酒在慕尼黑啤酒博覽會上榮獲金獎;20世紀80年代三次在美國國際啤酒大賽上榮登榜首;1991年、1993年、1997年分別在比利時、新加坡和西班牙國際評比中榮獲金獎;2006年,青島啤酒榮登《福布斯》「2006年全球信譽企業200強」,位列68位;2007年榮獲亞洲品牌盛典年度大獎;在2005年(首屆)和2008年(第二屆)連續兩屆入選英國《金融時報》發布的「中國十大世界級品牌」。其中2008年在單項排名中,青島啤酒還囊括了品牌價值、優質品牌、產品與服務、品牌價值海外榜四項榜單之冠。
㈧ 青島啤酒歷史上的毛刷事件
1978年,青啤出口剖香港的啤酒中有一瓶里有毛刷,響當當的青島啤酒竟發生了如此事情!此事通過新華社迅速地驚動了中央高層領導。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李先念同志在10月27日作出批示:「青島啤酒質量如此下降,而且長期不改,看了這份內參清樣,實在令人氣憤。建議青島啤酒廠停產整頓,限期改正。」另一位中央領導也批示道:「今後強調商品質量,明年應該見效。青島啤酒投資一千二百萬元,質量沒上去,輕工業部派人去,限期改進。」10月30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康世恩同志批示:「派有力工作組去檢查,認真解決該廠問題。一定要恢復青島啤酒的質量和聲譽。」
「毛刷事件」的發生,不是偶然的。
青島啤酒廠是家歷史悠久的老企業,建國後,雖然國家不斷投入,但都是為了擴大生產規模的基本建設,而被人稱為「爺爺電機」、「奶奶糖化鍋」,是1903年建廠時德國人從歐洲搬來的1898年的產品,日本人30年代運來的「保田」商標機、洗瓶機等,都還在運轉,有時三班生產完不成兩班的任務。更重要的是,「文化大革命」對企業和生產的沖擊是災難性的,把多年建立的規章制度都沖垮了,使得質量下降、事故不斷。1974年6月,電焊工人在燒焊管子時引起火災,燒毀1萬多條新麻袋,導致一鍋麥芽汁報廢;1976年6月,由於啤酒質量下降,裝箱後發生爆炸現象,在深圳庫存的4萬多箱啤酒中,發生爆炸的竟有2萬多箱……
1978年11月23日,中央檢查團、省輕工局、市經委、市輕工局、市委駐廠工作組在青島啤酒廠召開會議,傳達李先念副主席和康世恩副總理的指示,研究整改措施。12月10日,工廠開始停產整頓(從這些時間上,可以看出當時我國社會生活節奏是多麼緩慢,撥亂反正是多麼艱難)。1979年1月8日,康世恩副總理得知情況後又作出批示:「同意工作組的意見,問題是把整頓工作要抓到底,按時搞徹底。」
在國家經委、輕工業部和省市政府的關懷下,在中央、省、市聯合工作組的直接領導下,青島啤酒廠認真整改,調整了廠領導班子,還實事求是地為「文革」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150多人平反,恢復了24名曾靠邊站的技術人員的職務,提拔了3名技術員和3名助理技術員,恢復了19名老工人班組長的職務。
經過4個月停產整頓,企業的生產和管理得到了明顯改觀。輕工業部和省市聯合驗收組經過認真核查,認為青島啤酒廠的整頓已達到標准,批准自1979年4月10日起恢復正常生產。5月份出口計劃啤酒2383噸,實際完成2391噸,瓶裝51批次,優級品率為98.98%,啤酒色澤趨向一致,口味基本相同,外觀質量也有了明顯改進,出口香港市場反映良好。後來,國家輕工業部向全國通報予以表揚。
「毛刷事件」是青島啤酒廠的恥辱!廠黨委決定,把恢復生產的4月10日作為「提高質量紀念日」,每年都要舉行活動,使警鍾長鳴!
可以這樣說,停產整頓挽救了青島啤酒廠,使這個在市場享有盛譽的老品牌煥發青春。1979年9月,在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青島啤酒被評為國家名酒,榮獲輕工業部頒發的獎狀。同年9月,在全國第二次「質量月」廣播電視大會上,青島啤酒榮獲國家經委頒發的國家優質產品獎銀質獎章。1980年4月1日,國家工商管理行政總局頒發國家著名商標證書:「青島啤酒廠,你廠生產的青島牌啤酒質量優良,該商標在市場上享有信譽,特授予國家著名商標稱號,並頒發此證書。」同年9月,在第三次全國「質量月」活動中,獲得國家金質獎章。
「毛刷事件」之後,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的原則融匯於青島啤酒全廠幹部職工。一百減一不等於九十九,而是等於零!質量為本成為永恆的主題。「高、精、嚴、細」的原則紮根在每個員工的心田。
此後,青島啤酒的質量一直保持高水準的穩定,在國內外獲獎不斷。1985年4月,全國第四屆評酒會舉行,青島啤酒再次被評為國家名酒。同年,在國家優質食品金銀牌授獎大會上,青島啤酒再次獲國家金質獎章。1991年9月,首批「中國馳名商標」經評選產生,「青島牌」啤酒在10枚馳名商標中,並列第三!在國際市場上,青島啤酒的盛譽越來越高。1981年和1985年兩次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的國際評酒會上榮獲冠軍,1987年在美國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舉辦的國際啤酒評比中名列榜首,1991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國際評酒大賽上獲金獎,1993年在新加坡的國際飲品博覽會上勇奪最高榮譽獎。
我就是青島人,以後有關於青島的歷史問題可以隨時問我
㈨ 物流案例答案:青島啤酒為什麼沒有把降低庫存作為直接目標,而是把提高啤酒的新鮮度作為目標
降低庫存來與零庫存等等都只自是一些企業的要求,例如物流倉儲企業主要就應該提高物流速度,而非降低庫存。由於青島啤酒的整體運作流程又有一定問題,反映在庫存上就是庫存量大。而想根本解決問題,單靠降低庫存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提出提高啤酒新鮮度作為重要目標,可以綜合解決企業運營問題,順帶解決了啤酒庫存問題。
㈩ 國家財政政策對青島啤酒都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爆發數月以來的美國次貸危機,正在帶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以及美國經濟的減速。中國經濟是否能「獨善其身」?中國可以採取怎樣的措施應對這場危機?來自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眾多國內外官員、學者共同把脈次貸危機下的中國經濟。 次貸危機影響有多大 「次貸危機帶給美國經濟的影響還在進一步深化。」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22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正在惡化,表現在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惡化、金融市場動盪不穩、失業增加、居民預期收入減少、消費者信心在下降、消費支出增長處於停滯、信貸緊縮,投資者的信心受挫等方面。 「我們正經歷著美國,也是西方國家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發言指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和最主要的經濟增長引擎,現在美國經濟出現了一些嚴重的問題,它會造成全球性的影響。 基於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美元正加速貶值,並助推國際市場上石油、礦產品等初級產品價格以及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引發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壓力。數據顯示,2007年美國的CPI上漲了2.9%,今年一月份則上漲了4.4%,一些國家的CPI也在持續攀升。 「在這一背景下,期待中國經濟能獨善其身是不現實的。」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認為,由於中國經濟對出口美國有很大的依賴性,當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時,中國經濟若要完全擺脫影響是不可能的。 中國經濟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基本面是好的。」不過謝伏瞻認為,當國際原油、穀物、石油、食用植物油、礦產品等初級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後,一定程度上會加大我國控制物價上漲的壓力。 「在整個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它在分享全球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會受到全球危機的影響。」史蒂芬·羅奇說。 「這種影響可能會從貿易和資本兩個方面產生。」中國的經濟學家樊綱認為,美國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市場,美國經濟下降,尤其是當消費出現下滑,對中國的出口顯然會有一定影響;而資本面上將出現由於美國次貸危機,以致近期流入中國的資本反而會增多的可能——更多的資金意味著更多的流動性,同時也意味著更容易產生投資過快增長的風險。 不過樊綱指出,我國對美國出口的下滑,是過去一系列政策調整的結果,也是過去希望達到的結果。 次貸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把中國更加徹底地推置到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轉變的十字路口。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全球經濟進一步放緩對於中國來說有這樣一個機會,就是必須更多地依靠內需,依靠國內的消費,而不是出口來推動增長。尤其是要把資源密集型的「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轉向其他類型的出口。 宏觀調控難度加大但方向不變 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給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增加了不確定性,也給我國政府的宏觀調控增加了新的困難。 「當世界經濟面對危機的時候,好的葯方能夠迅速擺脫危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認為,當前怎樣定義全球出現的通脹?結構調整如何面對嚴峻的就業問題?如何看待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與流動性過剩?這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謝伏瞻認為,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在短期內與我們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調控目標沒有大的沖突,中國經濟增長正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謝伏瞻指出,為了應對國際環境的變化,短期政策來看,要繼續堅持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貨幣和信貸的合理增長。從長期政策來看,是要深化改革、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著力自主創新,提高我們國家和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在保持經濟長期增長重要任務的同時,要及時注意觀察世界經濟發生的變化,並對我們的政策進行適度調整。」樊綱認為,我國現在面臨的通脹壓力,最重要的原因是由外部因素所導致。這種成本推動的價格上漲將佔用更多的貨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貨幣政策在從緊的同時就要考慮到還要如何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進而指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中國在宏觀政策制定過程中,必須關注創造就業的問題。「市場流動性在被從出現泡沫的地方拿出來之後,注入到哪些領域才能創造更大可能的就業?這是一個更大的問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說。 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丹尼·皮爾遜認為,中國若要充分發揮其經濟增長的潛力,就必須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及深化政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