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知名啤酒有哪些
荷蘭喜力集團(Mr.Heineken): 喜力啤酒源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單。1864年G.A.Heineken接手創建於1592年的De Hooiberg啤酒廠。從那時起,喜力的生產和銷售遍布荷蘭,並不斷開拓海外市場。今天,喜力行銷170多個國家,成為世界世界上最國際化的啤酒集團。1994年,喜力集團在全世界近60個國家的100多家啤酒廠的生產總量最高達六百萬噸,在世界最大的啤酒廠中排名第二。喜力集團生產的品牌有:Heineken,Amstel,Buckler,Murply's Irish Stout。其中Heineken是國際上最受歡迎的啤酒品牌。它既是歐洲最暢銷的品牌之一,又是美國啤酒市場銷售量最大的進口品牌。
美國米勒集團(Miller): Frederick Miller於1855年在美國威斯康新州創建了米勒公司。開業第一年,該廠共釀造了300桶啤酒,140年後的今天,米勒公司每年釀造並銷售530萬噸啤酒,成為美國第二大啤酒生產商,全球第三大啤酒生產商。1995年該公司與北京五星啤酒廠簽定商業協議,由五星啤酒廠在中國生產米勒啤酒。
菲律賓生力集團(San Miguel): 生力啤酒廠建於1890年,是南亞地區最早的一家啤酒廠。以生產啤酒為基礎的生力集團今天已經成為菲律賓一個業務多元化的食品飲料大型綜合企業。生力啤酒在世界各地受到歡迎。香港生力啤酒有限公司在香港地區和中國大陸的廣州、順德、保定通過各種方式建立了生產生力品牌啤酒的啤酒廠。
中國青島集團(TsingTao): 非常高興向大家介紹中國著名的啤酒品牌。青島啤酒廠建於1903年,名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建廠初期的年生產能力是2000噸,生產設備和原料全部來自德國,品種有淡色啤酒和黑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覽會上獲得金獎。之後幾度改名。1949年新中國成立,名為『國營青島啤酒廠』。1959年產量突破萬噸。1986年產量在全國啤酒行業首先突破10萬噸,1998年產量達60萬噸。青島啤酒是我國出口量最大的啤酒,在國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美國百威集團(Anheuser-Busch): 1852年由George Schneider創建。
日本麒麟集團(Kirin)
美國科斯公司(COORS): 為美國第三大啤酒公司,以擁有世界上單廠產量最大的高登啤酒廠而聞名於世。高登啤酒廠位於美國科萊拉多州境內,年產啤酒234萬噸。科斯公司是家庭經營的公司,由ADOLPH COORS於1873年創建。目前擁有的品牌有:COORS LIGHT ,ORIGINAL COORS ,COORS ARTIC ICE ,COORS ARTIC ICE LIGHT ,COORS EXTRA GOLD ,ZIMA等。
日本朝日集團(Asahi): 1889年成立於日本大坂,1900年生產出日本第一瓶純生啤酒,經營范圍包括葡萄酒、軟飲料及房地產等,是日本的三大啤酒集團之一。品牌有舒波樂、朝日純生等。
丹麥嘉士伯集團(The Carlsberg Group): 1876年由J.C. Jacobsen創建,以其兒子Carl為名。經過不斷努力和實驗,製成為世人所喜愛的嘉士伯啤酒。嘉士伯總部位於丹麥的哥本哈根。1888年成立嘉士伯基金會,表明嘉士伯的宗旨是釀造優質啤酒及追求高品質。在哥本哈根有世界首屈一指的釀造研究中心,包括80個實驗室及100多名科學家。嘉士伯啤酒釀制於40多個國家,遠銷於140多個國家。
澳大利亞富士達集團(Foster's)
日本三寶樂集團(Sapporo ): 1876年。由 Seibei Nakagawa在扎幌創建。
英國健力士集團(Guinness)
⑵ 目前國內最好的啤酒
青島啤復酒 產於中國青島制。當地水質好,硬度低。青島啤酒色澤淺,有清新的酒花香味,苦味適中,口味醇和,清爽適口,獨具風格。
中國的優質啤酒還有北京啤酒廠的豐收牌特製北京啤酒(1988年獲得巴黎第13屆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上海啤酒廠的天鵝牌12度特製上海啤酒,杭州啤酒廠的西湖牌特製西湖啤酒,上海華光啤酒廠的上海牌12度上海啤酒,上海啤酒廠的天鵝牌普通上海啤酒,北京雙合盛五星啤酒廠的五星牌特製五星啤酒,沈陽啤酒廠的紅梅牌雪花啤酒等。
⑶ 青島啤酒五星清爽11度330ml*24聽 整箱裝怎麼樣,好不好
11度330ml*24聽 整箱裝
外觀漂亮,設計合理
價格便宜,性價比高
質量很好,總體來說很好
相信您在知道這個平台
一定會有滿意的收獲
如果有疑問可以繼續追問我哦
希望能夠幫助您,如果滿意記得採納哦
⑷ 青島啤酒五星清爽11度330ml好喝么
這,青島11度的是比爽口啤酒更勁一點,如果你已習慣雪津這類的那麼這種青島就不太符合你的口味了。
⑸ 啤酒有那些牌子
主要有以下幾種。
華潤雪花啤酒
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是一家生產、經營啤酒、飲料的外商獨資企業。總部設於中國北京。其股東是華潤創業有限公司和全球第二大啤酒集團SABMiller。
華潤雪花啤酒從一個區域性的單一工廠,發展成為行業中的知名企業,僅用了十年的時間。目前華潤雪花啤酒在中國大陸經營48家啤酒廠,佔有中國啤酒市場的15%份額。旗下擁有30多個區域品牌,在中國眾多的市場中處於區域優勢。2006年華潤雪花啤酒銷量超過500萬千升,不但突破了雪花啤酒單品銷量第一,並且公司總銷量一舉超越國內其他啤酒企業,成為中國銷量最大的啤酒企業。
華潤創業有限公司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並為香港恆生指數成份股及恆生倫敦參考指數成份股之一。股份亦以美國預托證券買賣,並可於英國交易所自動報價系統交易。集團專注於消費品業務,遍及香港及中國大陸,並主要從事零售、飲品、食品加工及經銷、紡織及物業投資業務。其最終控股公司為中國華潤總公司,截至2004年12月底,該公司擁有華潤創業54.91%股權。公司目前在香港及中國內地僱用超過80,000名員工,當中有97%在中國內地僱用。
SABMiller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公司之一,在倫敦和約翰內斯堡股票市場分別上市,總部設在英國倫敦。SABMiller從事著大規模的啤酒和其他飲料的生產和銷售,業務遍及世界五大洲,在40多個國家裡擁有一百多個啤酒廠,一百五十多個啤酒品牌,年啤酒銷量達1890萬噸。SABMiller的生產管理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並被認為是非常善於在新興市場運作的公司。在許多進入的國家中,SABMiller的品牌組合和市場份額都處於領導地位。SABMiller於2002年5月收購了美國Miller公司,從此進入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市場和利潤中心。
2002年,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全力將雪花啤酒塑造成為全國品牌,雪花啤酒一直以清新、淡爽的口感,積極、進取、挑戰的品牌個性深受到全國消費者廣大啤酒愛好者的普遍喜愛,成為當代年輕人最喜愛的啤酒品牌。
2002年以來,雪花啤酒多次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正式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並在2006年底獲得了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發的產品質量免檢證書。
2005年,雪花啤酒以158萬千升的單品銷量成為全國銷量第一的啤酒品牌。2006年雪花啤酒成為中國成長最快、最具價值的啤酒品牌,其品牌價值達到111.85億元。繼2005年雪花單品銷量全國第一之後,2006年再創歷史新高,以303.7萬千升的銷量,再次蟬聯中國啤酒行業單品銷量第一的桂冠。
哈爾濱啤酒
哈爾濱啤酒始於1900年,由俄羅斯商人烏盧布列夫斯基創建,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
1993年安海斯-布希(AB)公司收購青島啤酒5%的股權,並於1995年成立百威(武漢)國際啤酒有限公司。2004年,哈爾濱啤酒幾天有限公司被AB公司收購,成為旗下全資子公司。
經過百年的發展,哈啤集團已經稱為國內第五大啤酒釀造企業。作為東北市場的佼佼者,哈啤集團在哈爾濱佔有66%左右的市場份額,在全國的市場份額約達5%。2002年,哈啤集團成為首家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稱號的黑龍江企業。三年後,哈啤集團再度當選,成為黑龍江省首家連續兩度奪得這一殊榮的企業。
目前,哈啤集團共有8000多名全職員工,並在國內四省共設13家主要釀造廠。
包括黑龍江省:哈爾濱啤酒廠,哈爾濱啤酒(松江)啤酒廠,哈爾濱啤酒(佳木斯)廠,哈爾濱啤酒(牡丹江)廠,哈爾濱啤酒(海倫)廠,哈爾濱啤酒(大慶)廠,哈爾濱啤酒(鶴崗)廠
吉 林 省:哈爾濱啤酒(長春)廠,哈爾濱啤酒(吉林)廠,哈爾濱啤酒(延吉)廠
遼 寧 省:哈爾濱啤酒(沈陽)廠,哈爾濱啤酒(錦州)廠
河 北 省:哈爾濱啤酒(唐山)廠
哈爾濱啤酒不但在東北三省佔有絕對的市場份額,而且銷往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其他省區,更遠銷英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哈爾濱啤酒正以其純正清爽的口味、干凈利落的口感、高品位高檔次的形象贏得愈來愈多的消費者的贊譽和喜愛。
比爾森啤酒 產於捷克斯洛伐克的比爾森。當地水質好﹑硬度很低﹐酒花的香味極好。採用優質二棱大麥﹐以下面發酵法生產。特點為色澤淺黃﹐泡沫好﹐酒花香味濃﹐苦味重而不長﹐口味醇爽﹐是具有代表性的淡色啤酒。
多特蒙德啤酒 產於德國的多特蒙德。當地水質極硬。採用下面發酵法生產。特點為色澤淺﹐苦味輕﹐口味醇和爽口﹐是德國具有特性的淡色啤酒。
慕尼黑啤酒 產於德國慕尼黑。當地水質硬度適中。採用深色麥芽﹐以下面發酵法生產。特點是色澤深﹐有濃郁的焦麥芽香味﹐苦味輕﹐口味濃醇而甜﹐是具有代表性的黑啤酒。
愛爾啤酒 產於英國。水質極硬。採用上面發酵法生產。有淡色和濃色之分。淡色愛爾啤酒色澤淺﹐苦味重﹐富有酒花香味﹐口味淡爽﹔濃色愛爾啤酒色澤深﹐麥芽香味濃﹐口味略甜而醇厚。
司陶特黑啤酒 產於英國。採用淺色麥芽及7~10%的焦麥芽﹐以上面發酵法生產。色澤深褐﹐酒花苦味重﹐有明顯的焦香麥芽味﹐口味甜而醇﹐酒精度含量高﹐泡沫好。
青島啤酒 產於中國青島。當地水質好﹐硬度低。青島啤酒色澤淺﹐有清新的酒花香味﹐苦味適中﹐口味醇和﹐清爽適口﹐獨具風格。
中國的優質啤酒還有北京啤酒廠的豐收牌特製北京啤酒(1988年獲得巴黎第13屆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上海啤酒廠的天鵝牌12度特製上海啤酒﹐杭州啤酒廠的西湖牌特製西湖啤酒﹐上海華光啤酒廠的上海牌12度上海啤酒﹐上海啤酒廠的天鵝牌普通上海啤酒﹐北京雙合盛五星啤酒廠的五星牌特製五星啤酒﹐沈陽啤酒廠的紅梅牌雪花啤酒等。
⑹ 青島啤酒介紹
1903年,青島啤酒廠由英、德商人創辦,時名「日爾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島公司」,生產設備、原材料從德國進口。該廠產品1906年即在慕尼黑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1993年,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並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公司股票分別在香港和上海上市,成為國內首家在兩地同時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募集的雄厚資金為今後的飛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2001年,通過全面實施「大名牌」戰略,青啤公司在全國已基本完成戰略布局。搶佔了全國市場的制高點,實現了地產地銷的戰略轉變。對購並企業,推行青啤管理模式,用青啤企業文化來整合子公司管理思想和理念。
青島啤酒廠始建於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當時青島被德國佔領,英德商人為適應佔領軍和僑民的需要開辦了啤酒廠。企業名稱為「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Germania Brauerei Akt.-Ges.,Tsingtau.)建廠初期的年生產能力是2000噸,生產設備和原料全部來自德國,產品品種有淡色啤酒和黑啤酒。在上海、青島、芝罘、天津、大連設有銷售總代理。當時,產品質量就很出色。據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膠州灣》一書記載:「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生產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覽會上展出,獲得金牌獎。」
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日本乘機侵佔青島。1916年9月16日,日本國東京都的「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以50萬銀元將青島啤酒廠購買下來,更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於當年12月正式開工生產。日本人對工廠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1939年建立了制麥車間,曾試用山東大麥釀制啤酒,效果良好。大米使用中國產以及西貢產;酒花使用捷克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外匯管制,啤酒花進口發生困難,曾在廠院內設「忽布園」進行試種。由於設備能力的擴大,1936年實際產量四打裝103202箱(3208噸),最高年產量曾達到4663多噸。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當年10月工廠被國民黨政府軍政部查封;旋即由青島市政府當局派員接管,工廠更名為「青島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齊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從行政院山東青島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將工廠購買,定名為「青島啤酒廠」。工廠的主要管理人員從廠長到各主要生產部門配備的負責人和技師都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在生產和工藝技術問題的處理上由專業人員負責確定。
1979年以後,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工廠的活力日益增強,基本建設的步伐大大加快,工廠大規模引進國際上先進的技術裝備。1981年,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關懷下,國家計委、進出口委、財政部批准投資4551.62萬元,進行10萬噸擴建工程,於1986年8月竣工投產;1986年的產量在全國啤酒行業里首先突破10萬噸。同年國家計委又批准撥款4998.39萬元,進行13萬噸技術改造工程,並要求在1988年建設13萬噸的同時,要統籌考慮建設20萬噸和30萬噸的發展規劃,以加快青島啤酒的發展步伐。這個時期,年產10萬噸的青島啤酒第二有限公司於1991年建成投產;年產10萬噸的青島啤酒第三有限公司正在籌建中;年產2萬噸的青島啤酒四廠,也於1991年2月開始生產。到1992年末,青島啤酒的年產量已達24萬噸(一、二、四啤的青島啤酒合計)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的變化,青島啤酒廠的生產品種與生產結構,也不斷有新的變化。青島啤酒廠主要生產12o淡色啤酒,但也曾生產過黑啤酒。後來由於啤酒出口量擴大,釀造能力有限,故在1972年即停止了黑啤酒的生產,將青島黑啤酒的技術工藝及有關設備,轉移到其他廠生產,使用青島牌商標。在日本人經營時期開始的制葯——維他益車間,1977年後改為「青島啤酒制葯廠」,又增加生產三合素、酵母粉等,1980年,根據國家整頓葯廠的要求,停止生產。1964年,為了發展葡萄酒工業,市一輕工業局決定將果酒車間從青島啤酒廠分出,成立青島葡萄酒廠。1958年,根據市一輕工業局要求,青島啤酒廠成立罐頭車間,增加罐頭生產(有午餐肉、豬肉罐頭、魚類罐頭、蘋果罐頭等)。1963年,為全力搞好啤酒的生產,罐頭車間下馬停產。
1978年,青島啤酒首次進入美國市場,由美國的莫納克公司作為青島啤酒的總代理。當年銷量為2萬箱。此後,在有幾十種國外啤酒激烈競爭的美國市場上,青島啤酒以其較高的品質、獨特的風味加之美國代理的大力促銷宣傳,終於鞏固了在美國的銷售市場,並在美國50個州建立了強大銷售網路,進入了中國餐館和國外開辦的連鎖飯店及超級市場。從1978年青島啤酒首次進入美國市場到1992年的15年裡,青島啤酒在美國市場的銷量由2萬箱增至120萬箱,銷量排列名次由第十三位躍為第九位,所佔市場比重由0.3%增長到1%以上。1987年至1992年,青島啤酒在美國市場上的銷量占亞洲12個國家出口量的25%。
在漫長的100多年發展歷程中,青島啤酒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因而,產品質量比較穩定,被國內外消費者公認為名牌產品。1963年4月在全國第二屆評酒會上,青島啤酒被評為國家名酒,獲輕工業部金質獎章;1979年9月獲國家經委頒發的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1980年、1985年兩次獲得國家質量金質獎。1980年4月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著名商標」稱號;1991年9月被評為中國十大馳名商標之一。在國際上:1981年、1985年兩次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國際評酒會上獲得冠軍;1987年5月在美國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舉行的國際啤酒評比中名列榜首;1991年9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蒙頓國際評比大賽上獲金質獎。
目前公司全資擁有青島啤酒一廠、二廠、四廠、揚州啤酒廠、日照啤酒廠和青島麥芽廠並控有青島啤酒西安有限公司55% 的股份及深圳青島啤酒朝日有限公司35%的股份。目前公司銷售收入、實現利稅、 出口創匯等指標位居中國啤酒行業之首。青島啤酒集團的發展目標就是要充分發揮品牌及技術優勢,以民族資本為主,以弘揚民族工業為旗幟,國內收購兼並廠和新建廠並舉,盡快擴大規模經濟,並大力推進多元化經營,不斷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盡快把青啤集團建成具有超強實力的、跨地區、跨行業、綜合性的大型企業集
青啤於1993年7月15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H股,同年8月27日在上海證交所上市。
青啤的第一階段——做大做強的階段:青啤的品牌一向走高中檔的市場,但高中檔市場僅佔全中國市場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增長快速及潛力巨大的,卻是佔有百分之八十五市場份額的大眾市場。因此從1993年開始,青啤總經理彭作義希望借著收購當地啤酒品牌來打入不同省市的大眾市場。青啤以」做大做強」 及 「低成本收購」作為整個收購策略的藍圖及核心,並以增加產量到300萬噸及增加市場佔有率到10%以上為目標。
彭作義所謂」做大做強」的理念就是透過購並把市場向下延伸,以高中檔的市場補貼大眾市場,進而打入一直被忽略的大眾市場。但由於青啤是獨資經營的公司,並無母公司的財務支持,因此需獨力承擔收購重責。也就是說,青啤在進行收購活動時需要作出比競爭對手例如北京控股的燕京啤酒和華潤的雪花啤酒付出更多直接的代價。因此為了能在短時間內進占更大的市場,因此不得不實施「低成本收購」。截至2003年,青啤的並購中有42%屬於破產收購,這個比例是相當驚人的。到2001年,青啤已完成了四十多項收並活動,廠房遍布十七個省市。生產量由96年的35萬噸升至2001年的251萬噸,而市場佔有率也由96年的3%升至2001年的11%,達到彭作義所講「增加生產量到300萬噸」及「增加市場佔有率到10%」 的目標,成為全國最大的啤酒廠。2001年,雖然青島己佔有市場11%,但單單這一年,青島在低檔的大眾市場的虧損己達到7千多萬元,青島需要以高中檔市場所賺的利潤去補貼低檔市場。青啤在不斷收購的同時,營業和管理費用亦不斷上升,子公司營業及管理費用從1998年的8541萬上升至2002年的12億3921萬,勁升14.5倍。
青啤生產能力透過高速度收購不斷提高。雖然青啤產量歷年亦有提升,但升幅較慢。青啤於2001年的生產能力已超過三百六十萬噸,但產量只有二百五十萬噸,廠房空置率更高達百分之三十,嚴重浪費生產力及資源。結果是青啤的邊際利潤的表現在三大啤酒廠中明顯最差,青島啤酒只有1.80%,而擁有燕京啤酒的北京控股就有13.90%,而華潤雪花啤酒也高達9.86%而大幅超過青啤。可見過往的急速收購活動對青啤害多於利。
青啤的第二階段——精益求精的階段:由於盲目高速的收購活動加上內部管理的不協調令青啤出現高成本、入不敷出、債台高築等問題。2001年7月,青啤總經理彭作義辭世,由金志國接任。他明確地調整青啤的營運戰略,由「做大做強」改變為「做強做大」,著力推行改革,提升公司的內部核心競爭力。青啤的改革的措施有(1)架構重組、(2)品牌重組、(3)增減子公司股權、(4)減慢收購速度。我認為這些重組的做法對於大部分公司而言具有相當參考性,因此我們將作進一步的詳細分析。
架構重組:未重組前,青啤的子公司每個都是獨立的營運單位,同一地區內的子公司的營銷范圍沒有清晰的劃分,各自有銷售網路和行政單位,造成資源重疊和浪費。青啤於是自2000年起先後組建八個事業部,把全國的子公司按區域收歸各事業部,劃小范圍管理,統一產供銷、市場及行政管理,共同使用運輸、分銷等系統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節省人手及成本。2000年時,青啤在青島本部首先建立ERP信息系統。並於2002年6月於華南事業部實施第二期計劃。經過首兩期的實施,青啤統一了22041種數據編碼、整理1400餘個客戶檔案、2000餘個供貨商檔案等,並為各部門建立管理信息系統模塊模型。在事業部制度的區域管理和ERP信息系統的基礎上,青啤成立了倉儲調度中心,對全國市場區域的倉儲活動進行重新規劃。青啤的倉庫面積由以往的7萬多平方米下降到目前的29260平方米。庫存量也得到改善,從以下數據可以知道成立倉儲調度中心後青島本部的產量雖然上升了,但庫存量反而大大下降。
品牌重組:經過一輪瘋狂收購後,青啤旗下的品牌增至四十多個,不但難以管理,更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況。有鑒於此,青啤進行品牌重組,欲在5年之內將40多個品牌減至10個以下。例如在東北地區,青啤旗下的啤酒品牌一共有三個,分別為五星啤酒、興凱湖啤酒及青島啤酒。經過重組整合後,青啤把這三個品牌歸納為一個品牌——「青島啤酒」推出市面,再與同區的對手 --- 雪花啤酒和百威啤酒競爭。
增減子公司的股權:自1994年收購揚州啤酒廠以後,青啤九年來先後兼並了四十多家啤酒企業,但這四十多家企業卻是1/3盈利、1/3持平、1/3虧損。為增加盈利,減少開支,青啤增持了一些表現較好的子公司的股權。而減持表現較差的,甚至注銷它們。舉例而言,青啤增持西安公司的股權由56.32%至76.1%,增持渭南公司股權由41.28% 至69.28%, 增持薛城公司股權由70%到85%。青啤同時減持北京三環股權由54%至29%,並注銷了江蘇(90%)和上海啤酒(35%)的營銷。
減慢收購速度:青啤自從大量收購全國各地的啤酒廠後,負債率不斷上升,銀行因此不願再借貸給青啤。由於資金不足,青啤無法繼續瘋狂收購。再者,新上任的總經理有意推行新政,減慢收購,並進行內部整合。青啤自2001年開始已大大減慢收購的速度。2002至2003年間,青啤只收購了兩間的啤酒廠,分別為:廈門銀城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華獅啤酒廠,青啤在這兩項收購中,共享了1.24億元。
由以往青啤股價的走勢看來,大部份時間青啤H股股價會在並購消息發放後下跌,反映香港機構投資者對青島啤酒並購消息抱負面反應。由於對青島啤酒的前景抱懷疑態度或質疑一連串並購對青島啤酒能否產生協同效應,觸發投資者於並購消息發報後拋售青島啤酒股票。反之,青島A股股價卻受並購利好消息影響而令其股價不斷上揚。改革前,A股股價一直偏好,這由於國內的小股民羊群心態下,視收購為好消息。但改革後,A股股價並未因改革而大幅上升,基本保持穩定。而香港機構投資人較國內股民更著重基礎分析。由於機構投資人認為青啤做大做強的策略失當,因此青啤瘋狂收購的結果使得青啤H股股價在改革前一路下滑。但改革後股價卻不斷上升,顯然是機構投資人肯定青啤的改革策略。
青島啤酒幾乎囊括了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來所舉辦的啤酒質量評比的所有金獎,並在世界各地舉辦的國際評比大賽中多次榮獲金獎。1906年,建廠僅三年的青島啤酒在慕尼黑啤酒博覽會上榮獲金獎;20世紀80年代三次在美國國際啤酒大賽上榮登榜首;1991年、1993年、1997年分別在比利時、新加坡和西班牙國際評比中榮獲金獎;2006年,青島啤酒榮登《福布斯》「2006年全球信譽企業200強」,位列68位;2007年榮獲亞洲品牌盛典年度大獎;在2005年(首屆)和2008年(第二屆)連續兩屆入選英國《金融時報》發布的「中國十大世界級品牌」。其中2008年在單項排名中,青島啤酒還囊括了品牌價值、優質品牌、產品與服務、品牌價值海外榜四項榜單之冠。
⑺ 北京五星啤酒酒廠
十多年前,燕京啤酒還沒出來的時候,京城百姓喝啤酒基本上就認五星啤酒和北京啤酒。當時,五星啤酒地處城西、北京啤酒位於城東。於是,就以天安門國旗桿為界,五星啤酒主要在城西銷售,北京啤酒側重在城東經營。可是,就是這么響當當的老字型大小,在十幾年間一下子幾乎銷聲匿跡了。事實上,北京五星啤酒廠從1980年才開始使用,最早的字型大小叫雙合盛啤酒汽水廠,廠址就位於廣安門外東半壁街的舊觀音寺。「雙合盛」的創始人是張廷閣、郝升堂兩位義結金蘭的好友。光緒年間,山東大旱,這二位背井離鄉,被俄國人騙到西伯利亞的金礦上做苦力。後來,哥倆一起逃到海參崴車站謀生,先是當搬運工,後來稍有積蓄便開了一家雜貨店,兩人為圖財源茂盛,店名定為「雙合盛」。意思是兩人合到一起,加個「盛」字是預祝生意「興盛」。到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雙合盛」在他們的苦心經營下已具相當的規模和實力。民國初年,受當時「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張廷閣回國發展。1915年,他在京城創建了雙合盛啤酒汽水廠。隨後,張廷閣在民國政府農工商部將自己生產的啤酒和汽水注冊為「五星」標牌。但是,沒過多久,雙合盛因為人力不足,放棄了五星汽水的生產經營,集中全力搞五星啤酒的生產經營。雙合盛酒廠創建初期,只有一所糖化室、一所烤原料設備和三處酒窖。後來,根據生產發展需要,1921年和1930年,進行了兩次擴建,添置了自動式烤原料設備一所、大型糖化室一處,更換兩部大型裝酒機,擴充八處酒窯,同時自造酒瓶,以防假冒。全廠職工也從建廠初期的60多人發展為500多人。最高年產啤酒10萬箱,大約3000多噸。銷售到天津、青島、大連、香港、澳門以及南洋各地。雙合盛啤酒廠之所以能迅速發展,關鍵在於重視啤酒的質量。水質的好壞和啤酒的質量有極大關系。選廠址前,張廷閣請人調查北京四鄰的水質,經化驗認為廣安門外的水清、味甜,適合生產啤酒。生產啤酒的另外兩個主料是大麥和大米。雙合盛選定了徐水和宣化一帶所產的大麥,那裡的大麥個大、皮薄、色澤金黃。大米則選用潔白、顆粒整齊的秈米。制酒的酒花由捷克進口,酵母由丹麥進口。同時,雙合盛啤酒廠重金聘請捷克人堯西夫格拉為技師,負責管理全廠的啤酒生產。為了保證質量,雙合盛每個工藝過程都有人檢查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寧可廢棄,也不能影響聲譽。堯西夫格拉總是嚴守最後一道工序———灌裝。經他親口品嘗,合格後才能開機灌瓶。因此,雙合盛的五星啤酒,口感醇厚,「殺口」強,具有濃郁的麥芽香味。1921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五星啤酒獲得了兩項大獎;1929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五星啤酒獲得金獎。
1949年4月,北京解放後,雙合盛啤酒廠進行公私合營,成為北京首批公私合營的企業。啤酒品種由解放前的五星啤酒和慕尼黑啤酒兩種發展為近10種。1959年,周恩來總理指定五星啤酒為國宴用酒。1965年,雙合盛啤酒廠更名為首都啤酒廠。1980年,又更名為北京五星啤酒廠。
五星啤酒最輝煌的時候,應該就是我在成都喝五星啤酒的日子。當時,五星啤酒廠通過聯營和兼並,一下子在全國發展到40多家分廠,成為國內最大的啤酒集團。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管理跟不上去,質量大幅下滑,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由此,五星啤酒廠背上了5億多元的巨額債務。此時,美國亞洲戰略投資公司進入中國市場,選擇與五星啤酒廠合資,組建中美合資亞洲雙合盛五星啤酒有限公司。合資後,外方的資金馬上到位,一下子投入5.4億元,基本還清欠賬,企業前景一片大好。2000年8月,我應邀來到五星啤酒有限公司美國投資方———亞洲戰略投資公司。沒想到,參加的竟然是亞投將向青島啤酒轉讓雙合盛五星啤酒有限公司股份的通氣會。亞洲戰略投資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JackPerkowski對我說,亞投與五星啤酒從一開始合資以來,雙方一直沒有達成很和諧一致的決定,通過內部因素解決外部矛盾,以致造成五星品牌價值有所降低。亞投退出了。
當時,五星啤酒已經停產3個月,在北京市場銷量僅9000噸,占市場份額1.5%。北京亞洲雙合盛五星啤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孝軍總結為「錢花光了、酒罐空了、市場丟了,五星處於危機之中。」五星啤酒公司一位負責人認為,五星啤酒的退步,關鍵在於合資時資產評估過高,成本加大,難以迅速形成規模效益。面對同行業的低成本擴張,無法跟上形勢擴大規模。就這樣,青島啤酒利用收購五星啤酒實現了進入北京市場的目標。
現在,北京五星青啤有限公司便是目前青島啤酒在北京的兩個工廠之一,五星啤酒作為青島啤酒的子品牌仍然存在。但是,隨著青島啤酒北京公司的產品結構調整,青島啤酒在北京將以自有品牌為主,其控股的五星啤酒比重將越來越小。據說,眼下能喝到的五星啤酒只有聽裝的了。
⑻ 青島啤酒公司旗下有什麼子類品牌
青島啤酒旗下品牌有奧運標產品、非奧運標產品、自主商標產品和擦邊球產品。
1.奧運標產品
主要有青島啤酒(總廠生產,通稱純厚啤酒、青島純生啤酒(總廠生產),青島淡爽型(總廠生產,通稱小王子),青島超爽(上海松江廠生產),青島原生啤酒(上海松江廠生產)。
2.非奧運標產品
這一類產品不能使用奧運標,但是可以使用"青島啤酒"的商標,這類產品有青島啤酒(馬鞍山分廠生產)
3.自主商標產品
這一類產品連"青島啤酒"商標都不能用,主要有嶗山啤酒、山水啤酒。
4.擦邊球產品
這類產品只能用"青島股份有限公司榮譽出品",比如青荷源啤酒(哈爾濱生產),賓王啤酒(福建生產),青島原漿啤酒(成都生產)。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啤酒」)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國商人和英國商人合資在青島創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它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啤酒製造廠商,2008年北京奧運會官方贊助商,目前品牌價值1168.75億元,居中國啤酒行業首位,位列世界品牌500強。
1993年7月15日,青島啤酒股票(0168)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國內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業。同年8月27日,青島啤酒(600600)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首家在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
截至2015年底,青島啤酒在全國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擁有60多家啤酒生產企業,公司規模和市場份額居國內啤酒行業領先地位。
2015年,青島啤酒全年共實現啤酒銷售量848萬千升,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276.35億元,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人民幣17.13億元。
目前,青島啤酒遠銷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韓國、日本、丹麥、俄羅斯等世界90多個國家和區域。全球啤酒行業權威報告Barth Report依據產量排名,青島啤酒為世界第五大啤酒廠商。
⑼ 北京五星啤酒酒廠的發展
燕京啤酒還沒出來的時候,京城百姓喝啤酒基本上就認五星啤酒和北京啤酒。當時,五星啤酒地處城西、北京啤酒位於城東。於是,就以天安門國旗桿為界,五星啤酒主要在城西銷售,北京啤酒側重在城東經營。可是,就是這么響當當的老字型大小,在十幾年間一下子幾乎銷聲匿跡了。
事實上,北京五星啤酒廠從1980年才開始使用,最早的字型大小叫雙合盛啤酒汽水廠,廠址就位於廣安門外東半壁街的舊觀音寺。「雙合盛」的創始人是張廷閣、郝升堂兩位義結金蘭的好友。光緒年間,山東大旱,這二位背井離鄉,被俄國人騙到西伯利亞的金礦上做苦力。後來,哥倆一起逃到海參崴車站謀生,先是當搬運工,後來稍有積蓄便開了一家雜貨店,兩人為圖財源茂盛,店名定為「雙合盛」。
意思是兩人合到一起,加個「盛」字是預祝生意「興盛」。到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雙合盛」在他們的苦心經營下已具相當的規模和實力。民國初年,受當時「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張廷閣回國發展。1915年,他在京城創建了雙合盛啤酒汽水廠。隨後,張廷閣在民國政府農工商部將自己生產的啤酒和汽水注冊為「五星」標牌。但是,沒過多久,雙合盛因為人力不足,放棄了五星汽水的生產經營,集中全力搞五星啤酒的生產經營。
雙合盛酒廠創建初期,只有一所糖化室、一所烤原料設備和三處酒窖。後來,根據生產發展需要,1921年和1930年,進行了兩次擴建,添置了自動式烤原料設備一所、大型糖化室一處,更換兩部大型裝酒機,擴充八處酒窯,同時自造酒瓶,以防假冒。全廠職工也從建廠初期的60多人發展為500多人。最高年產啤酒10萬箱,大約3000多噸。銷售到天津、青島、大連、香港、澳門以及南洋各地。
雙合盛啤酒廠之所以能迅速發展,關鍵在於重視啤酒的質量。水質的好壞和啤酒的質量有極大關系。選廠址前,張廷閣請人調查北京四鄰的水質,經化驗認為廣安門外的水清、味甜,適合生產啤酒。生產啤酒的另外兩個主料是大麥和大米。雙合盛選定了徐水和宣化一帶所產的大麥,那裡的大麥個大、皮薄、色澤金黃。大米則選用潔白、顆粒整齊的秈米。制酒的酒花由捷克進口,酵母由丹麥進口。
同時,雙合盛啤酒廠重金聘請捷克人堯西夫格拉為技師,負責管理全廠的啤酒生產。為了保證質量,雙合盛每個工藝過程都有人檢查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寧可廢棄,也不能影響聲譽。堯西夫格拉總是嚴守最後一道工序———灌裝。經他親口品嘗,合格後才能開機灌瓶。因此,雙合盛的五星啤酒,口感醇厚,「殺口」強,具有濃郁的麥芽香味。1921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五星啤酒獲得了兩項大獎;1929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五星啤酒獲得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