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島啤酒的歷史
青島啤酒的歷史: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國商人和英國商人合資在青島創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
1993年7月15日,青島啤酒股票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國內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業。同年8月27日,青島啤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首家在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
截至2015年底,青島啤酒在全國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擁有60多家啤酒生產企業,公司規模和市場份額居國內啤酒行業領先地位。
(1)青島啤酒變國民黨黨產擴展閱讀:
青島啤酒包裝箱的鑒別:
青島啤酒包裝箱規格640ml*12瓶、355ml*24瓶、296ml*24瓶之分,分為出口紙箱、內銷紙箱兩種。
內銷酒箱面上的青島啤酒字全的英文字母及棧橋圖形用的是大紅色,箱面上標有:「中國啤酒唯一馳名商標」和「此包裝僅限中國境內銷售」的文字,字體是宋體,比例適當,色澤均勻,印刷清晰。
出口酒箱面上的青島啤酒字體的英文字母及棧橋圖形等用的是深綠色,字體是正楷,間架結構協調規范,比例適當,色澤均勻,印刷清晰。
出口、內銷包裝箱絕大部分用熱熔膠封口,從封口處打開檢驗,有兩道熱熔膠,呈條狀痕跡,箱面上有激光射碼機列印的生產日期,由點組成的數碼,每個點有擴漲感。
假冒包裝箱的印刷質量粗糙,箱面上字體及圖形色澤暗淡,不均勻,字體印刷清晰,紙箱粗糙且軟,包裝箱用漿糊或膠水人工刷膠封口,無熱熔膠條,生產日期是用塑膠刻制人工蓋上的,由點組成的數碼,每個很死板,地擴漲感。
② 青島啤酒的歷史
建議你去啤酒博物館
登州路 啤酒一條街
1903年,青島被德國佔領,英德商人為適應佔領軍和僑民的需要就在這個地方開辦了啤酒廠,起名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當時的年產量為2000噸。 青島啤酒博物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人佔領青島後,將德國人的啤酒廠購買下來,更名為「大日本麥酒珠式會社青島工場」,並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當時產品曾出口到西貢和新加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接管了啤酒廠,並更名為「青島啤酒公司」。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青島啤酒公司終於回到人民手中,並逐步恢復生機。 幾十年來,青島啤酒的產量一直相對較小。到1975年,年產量僅4萬噸。改革開放後,青島啤酒才真正迎來發展的春天,尤其是1996後,青島啤酒進入一個高速增長的黃金期。年產量從1996年的30萬噸發展到2003年的370萬噸,青島啤酒以其強勁的實力雄霸中國的啤酒市場。 青啤的百年歷程,實際上就是一部制度變遷的歷史;反過來,不同歷史時期的制度保障,又為青啤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無論德國人統治下,還是日本佔領時期,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青啤回歸國有,都很重視企業發展,不斷擴大規模。
③ 青島啤酒是國民黨產的嗎
青島啤酒原為1903年英德商人合資成立,一戰期間,日本人將這家啤酒廠據為己有。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國國民黨藉由接收日偽資產之便,在全國設立了11家黨營企業。青島啤酒工廠也由青島市政府派員接管,更名為青島啤酒公司。1947年6月,齊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此時尚在籌備階段,以下簡稱「齊魯公司」)從行政院青島區產業處理局將工廠購買,定名為青島啤酒廠。當時,齊魯公司十分注重對青島啤酒的宣傳,青幫大佬杜月笙等紛紛為啤酒代言。因此,青島啤酒在上海的銷路非常好。1948年元旦,齊魯公司正式成立,旗下除啤酒外,還經營橡膠、玻璃、麵粉等產品,成為國民黨最具盈利能力的黨營企業。但好景不長,由於國民政府金圓券改革失敗,該公司運營艱難;又因國共內戰吃緊,該公司遂做好了南遷准備,董事長曾養甫下令公司所屬10個工廠獨立經營。
④ 急~!關於青島啤酒的案例問題!
青啤精神溯源
對青啤的好酒文化溯本求源,我們首先會想到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齊魯文化。由於山東是孔子的故鄉,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最為深遠,重視義理,講求誠信,為人實在。山東人實在,反映在企業經營上,那就是對產品質量的高度負責,一絲不苟,決不摻假。
青啤公司總裁金志國先生回憶說,當時入廠的時候,師傅教我們把發酵池刷幾遍,那就是要刷幾遍,沒有人會偷懶。再比如,青啤至今採取的都是100天的自然發酵法,以保持產品的清香與口味;而不會像有些小企業,為了加快運轉、提高產量,而縮短發酵期,然後進行人為的加工。這就如同樹上的蘋果,等自然熟透,摘下來非常好吃;若為了早些上市,提前摘下來,再進行人工催熟,肯定就不會再是原來的口味。
青啤最早是由德國人建立的,因此它採用了德國先進的啤酒釀造技術,且秉承了日耳曼民族為人處事的嚴謹、認真。在世界上,德國人素以其嚴謹、認真而著稱;不僅是釀酒技術,而且精密儀器加工等,一直以德國為上乘。
將德國文化中的嚴謹、認真與青島本地傳統中實在、講求信用結合起來,就構成了青啤"追求卓越"的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成為青啤百年品牌的推動力量。
有一個例子,1954年,當時抗美援朝戰爭剛剛結束,西方多國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從國內看,計劃經濟居主導地位。然而,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青啤卻能走出國門,批量出口,並廣受國外消費者的歡迎,不能不說是質量意識與品牌文化起了關鍵作用。當時,由於各國的關稅比較高,很難實現贏利,主要以換匯為目的。
誠然,質量文化是青啤百年基業的重要基因;但這又只不過是所有長壽型企業的成功基點。環顧全球各大知名品牌,IBM、GE、福特、索尼、寶潔、波音……又有哪一個不是高質量?質量是所有長久品牌不容諱言的第一要義,而非青啤所特有。那一個啤酒品牌歷經百年、愈久彌香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激情無處不在
金志國認為,百年青啤最核心的是企業文化。這種文化同別的企業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因為青啤是一家生產啤酒的企業,從建廠之初就生產啤酒,並一直用「青島」作為品牌,一百年來沒有發生什麼變化,無論是在德國人管理時期,還是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一直到解放後。從計劃經濟時代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直使用這個品牌。歷經不同的歷史時期,青啤存活了下來,並且不斷走向繁榮。
其中的原因是這個產品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其他產品很難去替代它,反而是其他的一些產品被替代掉了。從歷史發展看,啤酒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極大地沖擊著白酒、紅酒的傳統地位。在眾多的酒類產品中,同質性很強,許多產品和品牌都不似從前那麼火暴,但啤酒業卻越來越繁榮,這主要是因為啤酒自身所具有的文化。
白酒的核心文化特徵是深沉,讓人把很多潛能藉助酒力發揮出來,像古代很多詩人都是在飲酒後才寫出千古佳句。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白斗酒詩百篇」,也博得「詩仙」的雅號。紅酒所代表的文化是浪漫,在一定的環境中飲用體現的是高雅,是一種情調。電影、電視里很多情人約會的情景,我們總能看到盛滿紅酒的高腳杯在晃動。啤酒的文化特徵則是激情,喝啤酒十分隨意,可以不分什麼場合,把感情宣洩出來。與啤酒天然相伴的是體育文化,尤其是激烈的體育運動,兩者相融通的正是一種激情。
那青啤百年所代表的文化又是什麼呢?應當說同樣是激情,激情使青啤基業長青。通常來講,一家企業的發展壯大依靠的是核心競爭力,青啤經歷不同的歷史時期,其核心競爭力又是什麼呢?無論是德國人建廠的初期,還是日本人統治時期、國民黨統治時期,一直到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市場經濟,青啤所代表的激情都是不變的。
文化鑄就品牌成功
隨著科技進步,加之啤酒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啤酒企業之間的產品差異會越來越小,比如你可能生產干啤酒,我也能生產;你能生產黑啤酒,我也能生產;就連技術難度較大的小麥啤酒和純生啤酒,國內啤酒企業也都紛紛開始生產,仿效者更是不勝枚舉。所以,啤酒企業在產品上的競爭優勢已不明顯,鑄就一個成功品牌更主要是靠文化特色,也就是產品中包含的文化附加值。
因此,可以說支撐起青啤百年基業的,正是以激情為代表的文化基因。也只有不斷突出青啤的文化特色,才能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無論高興時,還是失意時,只要是表達一種激情,馬上就能想到青啤。
當然,我們也看到,這種以激情為特色的啤酒文化並非青啤獨有,消費者在喝其它牌子的啤酒時同樣能夠表達激情。要吸引顧客,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消費群體,還必須在激情的基礎上構築更有特色的文化,也就是說把"啤酒文化"真正轉化為"青啤文化"。
應當說,面向目標消費者、帶有青島地域特色或注入其它文化元素的激情,才是青啤在下一個百年裡需要著力打造的。
另外值得提到的一點是,多少年來青啤品牌的文化價值主要是靠被動的口碑相傳,產品質量好自然吸引了回頭客,產品所表達的文化理念也自然形成並得以傳播;而比較少地通過廣告宣傳等市場營銷手段主動進行品牌推廣。今後要引導消費,顯然必須改變這種狀況,通過文化牌提升品牌的美譽度。
⑤ 建國初期,在經濟上處於領導地位的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對不對
建國初期,在經濟上處於領導地位的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這句話是錯的。
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主導的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
建國初期指的就是1949年10月到1956年,在這個階段,佔主導地位的是國營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經濟,所以,建國初期,在經濟上處於領導地位的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這句話是錯的。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近代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與橋梁,有以下特徵:在社會形態上,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質的社會;
在政治上實行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還存在,並在國家政權中佔有一定地位;在文化上實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經濟成分
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度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國營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
⑥ 青島啤酒是國民黨黨產
中國台灣網2月28日消息 國民黨行管會主委邱大展表示,國民黨來台不是兩手空空!去年在南勢角倉庫挖出齊魯公司資料,證實青島啤酒是國民黨的黨產。除了齊魯公司這第一桶金,國民黨清查還發現有市值400億台幣的黃金債券,有68箱置於中國信託保管,但要等到「國家統一」後才能要求償還。
⑦ 青島啤酒的實力到底如何
青島啤酒
青島啤酒(港交所:168、上交所:600600)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啤酒品牌之一,創始於1903年。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國有青島啤酒廠。
歷史
青島啤酒廠始建於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當時青島被德國佔領,英德商人為適應佔領軍和僑民的需要開辦了啤酒廠。企業名稱為「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Germania Brauerei Akt.-Ges.,Tsingtau.)
建廠初期的年生產能力是2000噸,生產設備和原料全部來自德國,產品品種有淡色啤酒和黑啤酒。在上海、青島、芝罘、天津、大連設有銷售總代理。
當時,產品質量就很出色。據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膠州灣》一書記載:「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生產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覽會上展出,獲得金牌獎。」
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日本乘機侵佔青島。1916年9月16日,日本國東京都的「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以50萬銀元將青島啤酒廠購買下來,更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於當年12月正式開工生產。日本人對工廠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1939年建立了制麥車間,曾試用山東大麥釀制啤酒,效果良好。大米使用中國產以及西貢產;酒花使用捷克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外匯管制,啤酒花進口發生困難,曾在廠院內設「忽布園」進行試種。由於設備能力的擴大,1936年實際產量四打裝103202箱(3208噸),最高年產量曾達到4663多噸。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當年10月工廠被國民黨政府軍政部查封;旋即由青島市政府當局派員接管,工廠更名為「青島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齊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從行政院山東青島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將工廠購買,定名為「青島啤酒廠」。工廠的主要管理人員從廠長到各主要生產部門配備的負責人和技師都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在生產和工藝技術問題的處理上由專業人員負責確定。
1979年以後,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工廠的活力日益增強,基本建設的步伐大大加快,工廠大規模引進國際上先進的技術裝備。1981年,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關懷下,國家計委、進出口委、財政部批准投資4551.62萬元,進行10萬噸擴建工程,於1986年8月竣工投產;1986年的產量在全國啤酒行業里首先突破10萬噸。同年國家計委又批准撥款4998.39萬元,進行13萬噸技術改造工程,並要求在1988年建設13萬噸的同時,要統籌考慮建設20萬噸和30萬噸的發展規劃,以加快青島啤酒的發展步伐。這個時期,年產10萬噸的青島啤酒第二有限公司於1991年建成投產;年產10萬噸的青島啤酒第三有限公司正在籌建中;年產2萬噸的青島啤酒四廠,也於1991年2月開始生產。到1992年末,青島啤酒的年產量已達24萬噸(一、二、四啤的青島啤酒合計)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的變化,青島啤酒廠的生產品種與生產結構,也不斷有新的變化。青島啤酒廠主要生產12o淡色啤酒,但也曾生產過黑啤酒。後來由於啤酒出口量擴大,釀造能力有限,故在1972年即停止了黑啤酒的生產,將青島黑啤酒的技術工藝及有關設備,轉移到其他廠生產,使用青島牌商標。在日本人經營時期開始的制葯--維他益車間,1977年後改為「青島啤酒制葯廠」,又增加生產三合素、酵母粉等,1980年,根據國家整頓葯廠的要求,停止生產。1964年,為了發展葡萄酒工業,市一輕工業局決定將果酒車間從青島啤酒廠分出,成立青島葡萄酒廠。1958年,根據市一輕工業局要求,青島啤酒廠成立罐頭車間,增加罐頭生產(有午餐肉、豬肉罐頭、魚類罐頭、蘋果罐頭等)。1963年,為全力搞好啤酒的生產,罐頭車間下馬停產。
1978年,青島啤酒首次進入美國市場,由美國的莫納克公司作為青島啤酒的總代理。當年銷量為2萬箱。此後,在有幾十種國外啤酒激烈競爭的美國市場上,青島啤酒以其較高的品質、獨特的風味加之美國代理的大力促銷宣傳,終於鞏固了在美國的銷售市場,並在美國50個州建立了強大銷售網路,進入了中國餐館和國外開辦的連鎖飯店及超級市場。從1978年青島啤酒首次進入美國市場到1992年的15年裡,青島啤酒在美國市場的銷量由2萬箱增至120萬箱,銷量排列名次由第十三位躍為第九位,所佔市場比重由0.3%增長到1%以上。1987年至1992年,青島啤酒在美國市場上的銷量占亞洲12個國家出口量的25%。
在漫長的100多年發展歷程中,青島啤酒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因而,產品質量比較穩定,被國內外消費者公認為名牌產品。1963年4月在全國第二屆評酒會上,青島啤酒被評為國家名酒,獲輕工業部金質獎章;1979年9月獲國家經委頒發的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1980年、1985年兩次獲得國家質量金質獎。1980年4月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著名商標」稱號;1991年9月被評為中國十大馳名商標之一。在國際上:1981年、1985年兩次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國際評酒會上獲得冠軍;1987年5月在美國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舉行的國際啤酒評比中名列榜首;1991年9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蒙頓國際評比大賽上獲金質獎。
目前公司全資擁有青島啤酒一廠、二廠、四廠、揚州啤酒廠、日照啤酒廠和青島麥芽廠並控有青島啤酒西安有限公司55% 的股份及深圳青島啤酒朝日有限公司35%的股份。目前公司銷售收入、實現利稅、 出口創匯等指標位居中國啤酒行業之首。
青島啤酒集團的發展目標就是要充分發揮品牌及技術優勢,以民族資本為主,以弘揚民族工業為旗幟,國內收購兼並廠和新建廠並舉,盡快擴大規模經濟,並大力推進多元化經營,不斷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盡快把青啤集團建成具有超強實力的、跨地區、跨行業、綜合性的大型企業集團
⑧ 為什麼KMT是國民黨
這是另外一種拼音方法得出來的。叫做威妥瑪式拼音法,威妥瑪式拼音法(又稱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簡稱威氏拼音法 。
例如:茅台Moutai、中華Chunghwa、宋慶齡Soong Ching-ling、宋美齡Soong May-Iing等等。
它是1867年開始的,由英國人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1818年—1895年,今天的習慣應該翻譯成托瑪斯·韋德)等人合編的注音規則,叫「威氏拼音」。
威妥瑪曾於1871年任英國駐華公使,1883年回國。1888年起在劍橋大學任教授,講授漢語,直至1895年逝世。他以羅馬字母為漢字注音,創立威氏拼音法。後來H.A.Giles稍加修訂,合稱WG威氏拼音法(Wade-Giles System)。它的最大優點是利用送氣符號來表示送氣的聲母。
威瑪氏音標,在1958年大陸推廣漢語拼音方案前廣泛被用於人名、地名注音,影響較大。1958年後,逐漸廢止。
(8)青島啤酒變國民黨黨產擴展閱讀:
發明人:
威妥瑪( Sir Thomas Francis Wade,又譯作「 韋德」),生於1818 年,卒於1895 年,在中國任外交官(官至駐華「公使」)43 年之久。
在此之前,他主要在上海海關工作並負責對來自英國本土的海關人員進行漢語培訓。先後在1859 年著《尋津錄》,1867 年撰寫了漢語教科書《語言自邇集》,成功發展了用拉丁字母寫漢字地名的方法。
一般稱作「 威妥瑪拼音」或「 威妥瑪式(Wade System) 」,成為中國地名、人名及事物名稱外譯之譯音標准。
威妥瑪自稱他用了8 年時間制定正字法,幾經反復,幾易其稿,最後才完成。
《語言自邇集》是一部容量巨大,內容包括西人學習漢語的教本、一百幾十年前北京話口語實錄描寫及漢語語法研究之集大成的著作。
它的重要價值除了在北京話和普通話歷史乃至中國語言學史上的開拓意義外,還在於這是一部注重現代漢語口語教學並用拉丁字母注音的「 對外漢語教材」的開先河之作。
應用:
許多中國地名和人名以及商標品名仍舊沿襲了這種拼寫方式。
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準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是建國至今唯一未被修改過的法案。五十多個年頭過去了,可許多享譽海內外的品牌依舊用的是威妥瑪式拼音。
對照:
注音聲母與漢語拼音、威妥瑪拼法對照:
注音符號 ㄅ ㄆ ㄇ ㄈ ㄉ ㄊ ㄋ ㄌ ㄍ ㄎ ㄏ ㄐ ㄑ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漢語拼音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威妥瑪拼音 p p' m f t t' n l k k' h ch(i) ch'(i) hs ch ch' sh j ts,tz ts',tz' s,sz
讀音 玻 坡 摸 佛 得 特 訥 勒 哥 科 喝 基 欺 希 知 蚩 詩 日 資 雌 思
⑨ 青島啤酒有多少年的歷史
青島啤酒
青島啤酒(港交所:168、上交所:600600)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啤酒品牌之一,創始於1903年。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國有青島啤酒廠。
歷史
青島啤酒廠始建於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當時青島被德國佔領,英德商人為適應佔領軍和僑民的需要開辦了啤酒廠。企業名稱為「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Germania Brauerei Akt.-Ges.,Tsingtau.)
建廠初期的年生產能力是2000噸,生產設備和原料全部來自德國,產品品種有淡色啤酒和黑啤酒。在上海、青島、芝罘、天津、大連設有銷售總代理。
當時,產品質量就很出色。據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膠州灣》一書記載:「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生產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覽會上展出,獲得金牌獎。」
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日本乘機侵佔青島。1916年9月16日,日本國東京都的「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以50萬銀元將青島啤酒廠購買下來,更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於當年12月正式開工生產。日本人對工廠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1939年建立了制麥車間,曾試用山東大麥釀制啤酒,效果良好。大米使用中國產以及西貢產;酒花使用捷克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外匯管制,啤酒花進口發生困難,曾在廠院內設「忽布園」進行試種。由於設備能力的擴大,1936年實際產量四打裝103202箱(3208噸),最高年產量曾達到4663多噸。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當年10月工廠被國民黨政府軍政部查封;旋即由青島市政府當局派員接管,工廠更名為「青島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齊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從行政院山東青島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將工廠購買,定名為「青島啤酒廠」。工廠的主要管理人員從廠長到各主要生產部門配備的負責人和技師都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在生產和工藝技術問題的處理上由專業人員負責確定。
1979年以後,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工廠的活力日益增強,基本建設的步伐大大加快,工廠大規模引進國際上先進的技術裝備。1981年,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關懷下,國家計委、進出口委、財政部批准投資4551.62萬元,進行10萬噸擴建工程,於1986年8月竣工投產;1986年的產量在全國啤酒行業里首先突破10萬噸。同年國家計委又批准撥款4998.39萬元,進行13萬噸技術改造工程,並要求在1988年建設13萬噸的同時,要統籌考慮建設20萬噸和30萬噸的發展規劃,以加快青島啤酒的發展步伐。這個時期,年產10萬噸的青島啤酒第二有限公司於1991年建成投產;年產10萬噸的青島啤酒第三有限公司正在籌建中;年產2萬噸的青島啤酒四廠,也於1991年2月開始生產。到1992年末,青島啤酒的年產量已達24萬噸(一、二、四啤的青島啤酒合計)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的變化,青島啤酒廠的生產品種與生產結構,也不斷有新的變化。青島啤酒廠主要生產12o淡色啤酒,但也曾生產過黑啤酒。後來由於啤酒出口量擴大,釀造能力有限,故在1972年即停止了黑啤酒的生產,將青島黑啤酒的技術工藝及有關設備,轉移到其他廠生產,使用青島牌商標。在日本人經營時期開始的制葯--維他益車間,1977年後改為「青島啤酒制葯廠」,又增加生產三合素、酵母粉等,1980年,根據國家整頓葯廠的要求,停止生產。1964年,為了發展葡萄酒工業,市一輕工業局決定將果酒車間從青島啤酒廠分出,成立青島葡萄酒廠。1958年,根據市一輕工業局要求,青島啤酒廠成立罐頭車間,增加罐頭生產(有午餐肉、豬肉罐頭、魚類罐頭、蘋果罐頭等)。1963年,為全力搞好啤酒的生產,罐頭車間下馬停產。
1978年,青島啤酒首次進入美國市場,由美國的莫納克公司作為青島啤酒的總代理。當年銷量為2萬箱。此後,在有幾十種國外啤酒激烈競爭的美國市場上,青島啤酒以其較高的品質、獨特的風味加之美國代理的大力促銷宣傳,終於鞏固了在美國的銷售市場,並在美國50個州建立了強大銷售網路,進入了中國餐館和國外開辦的連鎖飯店及超級市場。從1978年青島啤酒首次進入美國市場到1992年的15年裡,青島啤酒在美國市場的銷量由2萬箱增至120萬箱,銷量排列名次由第十三位躍為第九位,所佔市場比重由0.3%增長到1%以上。1987年至1992年,青島啤酒在美國市場上的銷量占亞洲12個國家出口量的25%。
在漫長的100多年發展歷程中,青島啤酒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因而,產品質量比較穩定,被國內外消費者公認為名牌產品。1963年4月在全國第二屆評酒會上,青島啤酒被評為國家名酒,獲輕工業部金質獎章;1979年9月獲國家經委頒發的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1980年、1985年兩次獲得國家質量金質獎。1980年4月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著名商標」稱號;1991年9月被評為中國十大馳名商標之一。在國際上:1981年、1985年兩次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國際評酒會上獲得冠軍;1987年5月在美國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市舉行的國際啤酒評比中名列榜首;1991年9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蒙頓國際評比大賽上獲金質獎。
目前公司全資擁有青島啤酒一廠、二廠、四廠、揚州啤酒廠、日照啤酒廠和青島麥芽廠並控有青島啤酒西安有限公司55% 的股份及深圳青島啤酒朝日有限公司35%的股份。目前公司銷售收入、實現利稅、 出口創匯等指標位居中國啤酒行業之首。
青島啤酒集團的發展目標就是要充分發揮品牌及技術優勢,以民族資本為主,以弘揚民族工業為旗幟,國內收購兼並廠和新建廠並舉,盡快擴大規模經濟,並大力推進多元化經營,不斷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盡快把青啤集團建成具有超強實力的、跨地區、跨行業、綜合性的大型企業集團。
⑩ 青島啤酒的發展歷史
青島啤酒的歷史: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國商人和英國商人合資在青島創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
1993年7月15日,青島啤酒股票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國內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業。同年8月27日,青島啤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首家在兩地同時上市的公司。
截至2015年底,青島啤酒在全國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擁有60多家啤酒生產企業,公司規模和市場份額居國內啤酒行業領先地位。
(10)青島啤酒變國民黨黨產擴展閱讀:
產品特點
口味特點:風味純凈協調,落口爽凈,具有淡淡的酒花和麥芽香氣。
原料選用:麥芽:採用進口優質大麥,經青島啤酒獨特的制麥工藝精心制備而成;
大米:以國內領先的大米新鮮控制技術保證大米的優質新鮮,並採用適宜的代碼配比;
酒花:採用優質新鮮的青島大花和制定的優良香花;
水:釀造用水;
酵母:採用青島啤酒獨特的啤酒酵母。
釀造工藝
採用現代一罐法釀造工藝和獨到的低溫長時間後熟技術,歷經30多天精心釀制而成,同時通過國內領先的啤酒保鮮技術,保證啤酒口味的新鮮。
採用了優質麥芽、大米、酒花和水,經過糖化、過濾、冷卻、發酵、包裝等工序精製而成,它成功的原因在於獨特的釀造工藝和嚴格的工藝管理,在繼續傳統釀造工藝的基礎上,通過不斷的技術改進,青島啤酒的釀制工藝已日臻完善,而獨特的後熟工藝和優良的酵母菌種更使其錦上添花,保證了產品質量的優異和穩定。
公司制定了嚴格的高於國家標準的內部質量控制標准,從原料進廠到半成品加工直至成品出廠,須經過系統、嚴格的質量檢測。1995年公司已通過了由挪威船級社組織評審的ISO9002國際標准認證,標志著青島啤酒的質量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並已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