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拉登犯下的所有罪過
奧薩馬·本·拉登1955年出生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父親是沙特最富有的建築業大亨阿瓦得·本·拉登。拉登的母親據說是他父親的第10房妻子,同時也是他父親10個妻子中最不得寵的女人。在52個兄弟姐妹中排行17。老拉登早在幼年時期,即率整個家庭從葉門移居沙特從事建築業,如今,本·拉登家族的財產據估計有50億美元,屬於本·拉登的約有3億美元左右。 美國政府的通緝資料顯示,拉登身高在193厘米到198厘米之間、體重約73公斤,身材修長,棕眼,走路時拄著拐杖。他一把長須,笑臉靦腆,不過打起仗來卻是一副不怕死的樣子。在西方記者眼裡,拉登是一個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恐怖分子,平時總愛穿一件白色的長袍,講起話來輕言輕語,極有禮貌。 本·拉登所領導的恐怖組織,是全球最大的恐怖組織,被指控曾在世界各地策劃了多起針對美國人的恐怖爆炸行動。 一、1979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後,拉登離開舒適的家庭,參加了阿富汗聖戰組織,展開了反對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斗爭,從此步入"聖戰"的道路。據悉,從80年代初至1986年間,美國給了這些抗蘇鬥士們大量的援助,其中包括專門對付直升機的"毒刺"攜帶型導彈等尖端武器。還有消息稱,美國中心情報局每年撥出5億美元的軍費來武裝和練習貧窮且手無寸鐵的游擊隊員。美國高科技武器中的不少尖端產品,包括防空導彈等,都陸續進入了拉登的兵器庫。 據說,拉登的第一步便是組織了一批志願者前往阿富汗參加聖戰,並負責提供他們來阿富汗的路費。拉登還建設了一些供這些志願人士練習的設施,阿富汗政府則提供了場地和資源。同時,拉登還把世界各地的游擊戰、破壞和隱匿專家聚集在一起。 二、1987年,拉登覺得,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一場聖戰的時間到了。他開始建立自己的基地,參加者懷著各種目的,來自世界各地,其中也有從美國等西方國家來的。1988年,本·拉登聖戰者們建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為"阿爾·伊達"的大本營,專門練習"聖戰者"。因此,"阿爾·伊達"的目的就是推翻幾乎所有的在拉登眼中看來是"腐敗無能"的政府,驅逐這些國家的西方勢力。 三、1989年前蘇聯撤軍後,拉登帶著他的"弟兄們"重返沙特。 海灣戰爭爆發後,由於拉登對沙特國王讓美國人從沙特的土地上去打伊拉克心懷不滿而再次移居阿富汗,後又轉移到了蘇丹,建立起合法的商業公司,以便為聖戰籌集資金。他不僅靠出口物品賺錢,還建立了一個銀行。同時,他開始將極端分子組織聯合在一起,並開始練習自己的人員。沙特政府不能忍受他過分的要求,四、1994年4月,拉登的沙特國籍被取消。拉登便靠著他在建築業中所積累下來的數十億美元的家財,開始了他的恐怖襲擊活動。 五、1996年5月,拉登輾轉返回阿富汗。在阿富汗鞏固了他的基地後,拉登很快就讓他龐大的國際網路投人工作。通過高科技手段,例如電傳、衛星電話和互聯網,他得以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素未謀面的追隨者進行聯系。由拉登親自指揮的"阿爾·伊達"大本營,已被狂熱的聖戰者們視為反對西方勢力的核心。 六、1998年恐怖分子大聚會中,拉登宣稱:美國人是全世界最大的"賊寇",是真正的"恐怖分子",華盛頓在中東的駐軍是"十字軍"。 拉登與他那個小圈子裡的人整天在琢磨著如何讓美國人難受,美國大使館、軍事基地以及那些在國外旅遊的美國人都可能成為他們的目標。他們運用現代裝備,比如使用手機、衛星通信、電子信件等。每項行動都要事先周密安排,多則提前數年,少則也要提前幾個月。 七、1996年,由於美國施壓,蘇丹不得不將拉登逐出。這雖然算得上是美國外交上的勝利,但拉登不久後便重返阿富汗,並在那裡繼續追求聖戰目標。 八、1998年8月7日,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被炸。10多天後,美國導彈襲擊了拉登在阿富汗的營地。美國還與各國情報機構合作,在20多個國家抓獲了大約100多個嫌疑犯。但是,拉登的活動並沒有停止。 九、2007年10月,美國軍艦"庫勒號"在葉門被炸,據說同樣與拉登有關。一位法國學者說,拉登最大的財富是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聖戰者,他們不再視他們的行動應該受到國家或區域的限制。"政治的規則不再能約束他們,拉登不會談判。" 在過去5年裡,拉登在全球織起了一張巨大的恐怖活動網。根據美國中情局的最新分析,設在阿富汗的基地共練習了5000多人,他們分別在50多個國家建立了基層組織。組織利用了從埃及到菲律賓,從烏茲別克到以色列的各國國內恐怖組織,使這些原本聯系很少的組織,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聯盟。美國情報機構最近搜集的情報表明,本·拉登一直在試圖影響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同時還在加強同黎巴嫩真主黨的接觸。此外,活躍在以色列和被佔領土境內的激進的巴勒斯坦組織"哈馬斯"和其他聖戰組織,也頻頻同本·拉登進行接觸。 據美中心情報局把握的資料披露,本·拉登基地的組織結構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一個由高級領導人組成的協商會議,下設職能委員會:軍事委員會負責培訓和武器采購;貨幣和商業委員會負責基地公司的經營治理。在拉登遍及阿富汗各地的軍火庫中,迫擊炮、火箭、坦克甚至先進的"毒刺式"地對空導彈都一應俱全。本·拉登的軍力足以與一個小國相媲美。 不久前,為了保證自己一旦被捕,聖戰事業後繼有人,拉登指定他的助手阿布杜拉茲·阿布·希塔為他的接班人。美國政府負責反恐怖的最高官員克拉克說:"我們當然非常想抓住拉登,但要徹底摧毀這張網還要做許多事情,逮捕拉登只是其中的一步。" 美國認定拉登是製造9·11恐怖事件的頭號嫌疑犯,
⑵ 本拉登其實是個富二代,他到底有多少錢
奧薩馬·本·拉登1955年出生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父親是沙特最富有的建築業大亨阿瓦得·本·拉登。他的父親以建築業聚積了50億美元家財,拉登繼承了3·5億美元,並將之變成他資助恐怖活動的本錢。他在52個兄弟姐妹中排行17。拉登的母親據說是他父親的第十房妻子,同時也是他父親10個妻子中最不得寵的女人。
老拉登早在幼年時期,即率整個家庭從葉門移居沙烏地阿拉伯從事建築業,由於得到了沙特國王的信任,本·拉登家族的事業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發展神速,贏得了如今的萬貫家財,拉登家族的大多數財富來自於建築行業。如今,本·拉登家族的財產據估計有50億美元,屬於奧薩馬·本·拉登名下的約有3億美元。
拉登是這個大家庭的20個兒子之一,長大成人的拉登在兄弟中間無論是才學或是相貌都很一般,未受到父親的器重,逐漸形成沉默寡言甚至帶有幾分靦腆的性格。拉登在吉達接受了中小學教育,之後進入在吉達的阿布都爾·阿濟茲國王大學經濟管理系學習,並獲得學位。
拉登也曾年少輕狂,1973年念中學時經常走堂,在燈紅酒綠的貝魯特市流連酒吧舞場,為吧女或肚皮舞娘爭風吃醋,大打出手。他一共娶了三房妻子,據說有16到18個孩子。
他自己當過工程師,從石油及建築業賺取了龐大的家產。本·拉登在沙烏地阿拉伯和西方國家擁有幾家公司,涉及建築、石油、製造和寶石等諸多行業,傳說還有販毒、偷運核材料、化學武器和軍火買賣等。這些五花八門的行當為他帶來了滾滾財源,其個人財產估計達數十億美元。
⑶ 拉登的資金有無被查封
本·拉丹1996年被美國確認為國際恐怖主義資助者後,瑞士銀行在一段時間里仍然沒有關閉本·拉丹家族的一個賬號,該賬號的一個主要受益人正是「基地」組織頭號人物奧薩馬·本·拉丹。據《泰晤士報》報道,法國一家法庭9月28日宣布了這一消息。
拉丹哥哥「拉丹是賬號受益人」
自2001年以來,法國法官雷諾·范倫貝克一直在調查本·拉丹家族是否參與洗錢活動。本·拉丹的同父異母哥哥伊斯蘭·本拉丁27日在法庭聽證會上交代說,本·拉丹家族的兩個兄弟於1990年在瑞士銀行開設了這個賬號,用來收集和重新分配本·拉丹家族的資金,所有家族成員均有查賬權和使用權。
此前有報道說,本·拉丹家族當時開設這個賬戶主要是因為擔心薩達姆繼佔領科威特後會入侵沙烏地阿拉伯,並侵吞本家族的財產。
本拉丁指出,本·拉丹正是這個賬號的主要受益人之一。本拉丁同時強調說,他已有20餘年沒有與本·拉丹進行接觸了。
瑞士銀行「賬號曾有百萬存款」
長期以來,瑞士銀行一直否認本·拉丹是其客戶。28日晚,瑞士銀行承認奧薩馬·本·拉丹是該賬號的受益者,但同時重申,這位恐怖大亨從來都不是瑞士銀行的客戶。這個賬號開設之初有數百萬美元存款。
有消息稱,本·拉丹家族成員隨即提走了大約幾千美元的少量存款,其他存款一直至1997年被查封時保持完整。
對此,法國私人偵探讓·夏爾·布里薩爾指出:「美國政府早在1996年8月就已正式將本·拉丹列入國際恐怖主義資助者黑名單,然而瑞士銀行直到1997年才關閉這個賬號,令人難以理解。」布里薩爾曾參與了針對本拉丁商業網路的調查。
今年6月,瑞士警方發現本·拉丹和本拉丁同時擁有瑞士銀行的一個賬號,使用時間是1990-1997年。瑞士當局決定對本拉丁進行洗錢活動調查,並希望以此為突破口追查本·拉丹的資金庫。目前整個審理過程正在法國進行。
⑷ 拉登是誰啊
1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 1957~) 生於:1957 出生背景:沙烏地阿拉伯的利雅德市,父親是富可敵國、與沙國王室關系良好的營建業巨富。 身高:介於6呎四吋到6呎6吋 體重:約160磅 體型:清瘦 膚色:橄欖 發色:棕色 眼睛:棕色 特徵:持拐杖 教育背景:小學、中學、乃至大學教育都在沙國西部港市吉達完成.1981年從阿布都爾阿濟茲國王大學(King Abd ul-Aziz University),取得公共行政學位。 國籍:沙烏地阿拉伯 (目前已被撤銷公民身份) 本拉登介紹: 奧薩馬-本-拉登 1955年出生於沙特的吉達,在52個兄弟姐妹中排行17。本-拉登家族的財產據估計有50億美元,屬於本-拉登的約有3億美元。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拉登參加了阿富汗伊斯蘭聖戰組織,展開了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斗爭,從此步入「聖戰」的道路。 一個人和他的全球恐怖網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一些穆斯林學者組織了全球性的援阿武裝組織。本·拉登離開了舒適的家,奔赴前線。 據一位認識拉登的人稱,拉登的名字當時就很響亮,因為他的家族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建築商,他在24個兄弟中最年輕。拉登來到了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交界的城市白沙瓦。他當時並不熟悉政治,也沒有顯示出什麼組織能力,但他是一個極富想像力的積極分子。據接近他的人說,拉登吃得非常少,睡得也很少,人非常大方,常給別人衣服和錢。當時的一位領導人阿扎姆指著在地板上席地而睡的拉登說:「你瞧這個人,他在他的國家擁有一切,但他卻與這些窮人們住在這里。」 1987年,拉登覺得,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一場伊斯蘭聖戰的時間到了。他開始建立自己的基地,參加培訓的穆斯林懷著各種目的,來自世界各地,其中也有從美國等西方國家來的。 根據美國中情局的最新分析,設在阿富汗的基地共訓練了5000多人,他們分別在50多個國家建立了基層組織。情報官員說,這一組織目前正在嘗試用各種方式,包括使用化學武器,採取軍事恐怖行動。他們盡管恪守伊斯蘭教義,但行動方式卻是現代化的,比如使用手機、衛星通信、電子信件等。每項行動都要事先周密安排,多則提前數年,少則也要提前幾個月。拉登與他那個小圈子裡的人整天在琢磨著如何讓美國人難受,美國大使館、軍事基地以及那些在國外旅遊的美國人都可能成為他們的目標。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拉登對沙特國王讓美國人從沙特的土地上去打伊拉克頗為不滿,便移居阿富汗。但他在那裡沒呆多久,據說是因為害怕沙特僱傭巴基斯坦的殺手刺殺他。當年,他轉移到了蘇丹,建立起合法的商業公司,以便為聖戰籌集資金。他不僅靠出口物品賺錢,還建立了一個新的伊斯蘭銀行。同時,他開始將阿拉伯國家的極端分子組織聯合在一起,並開始訓練自己的人員。 1992年至1993年,美軍派兵到索馬里,拉登認為這是美國試圖在這一地區擴大影響,並推翻蘇丹的伊斯蘭政府。他隨即發出了攻擊美軍士兵的命令。他們在肯亞建立了一個分部,以此作為在索馬里採取行動的渠道。美國聯邦檢察機構說,至少有5個成員從這個渠道進入索馬里,訓練那裡的人員,並參與組織了1993年10月3日對美國特種部隊的襲擊。在那次襲擊中,18名美國人和數百名索馬里人喪生。 1993年紐約世貿中心被炸,美國情報機構的最新發現表明,此案也與拉登有關。證據表明,這起爆炸案的嫌疑犯與紐約的布魯克林難民中心有聯系,而這個難民中心被查明是「服務辦」的一個分支。警方還查出,爆炸的命令也發自拉登。 最近幾年來,法國、比利時、德國等國的警方也發現當地的極端主義分子與「服務辦」保持著密切聯系。1995年3月,比利時警方在一次搜查中發現了一張CD盤,起初他們沒當回事,後來才發現這張盤里的材料是有關恐怖行動的指令和計劃。 1996年,由於美國施壓,蘇丹不得不將拉登逐出。這雖然算得上是美國外交上的勝利,但拉登重返阿富汗,並在那裡繼續追求聖戰目標。1998年,他建立了國際伊斯蘭聖戰前線組織,並發出命令,要殺死美國人及他們的同盟者。同年8月7日,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被炸。10多天後,美國導彈襲擊了拉登在阿富汗的營地。美國還與各國情報機構合作,在20多個國家抓獲了大約100多個嫌疑犯。但是,拉登的活動並沒有停止。去年10月,美國軍艦「庫勒號」在葉門被炸,據說同樣與拉登有關。一位法國學者說,拉登最大的財富是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聖戰者,他們不再視他們的行動應該受到國家或區域的限制。「政治的規則不再能約束他們,拉登不會談判。」
⑸ 50分,拉登的資料
奧薩馬·本·拉登1955年出生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父親是沙特最富有的建築業大亨阿瓦得·本·拉登。他的父親以建築業聚積了50億美元家財,拉登繼承了3·5億美元,並將之變成他資助恐怖活動的本錢。他在52個兄弟姐妹中排行17。拉登的母親據說是他父親的第十房妻子,同時也是他父親10個妻子中最不得寵的女人。
老拉登早在幼年時期,即率整個家庭從葉門移居沙烏地阿拉伯從事建築業,由於得到了沙特國王的信任,本·拉登家族的事業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發展神速,贏得了如今的萬貫家財,拉登家族的大多數財富來自於建築行業。如今,本·拉登家族的財產據估計有50億美元,屬於奧薩馬·本·拉登名下的約有3億美元。
拉登是這個大家庭的20個兒子之一,長大成人的拉登在兄弟中間無論是才學或是相貌都很一般,未受到父親的器重,逐漸形成沉默寡言甚至帶有幾分靦腆的性格。拉登在吉達接受了中小學教育,之後進入在吉達的阿布都爾·阿濟茲國王大學經濟管理系學習,並獲得學位。
拉登也曾年少輕狂,1973年念中學時經常走堂,在燈紅酒綠的貝魯特市流連酒吧舞場,為吧女或肚皮舞娘爭風吃醋,大打出手。他一共娶了三房妻子,據說有16到18個孩子。
他自己當過工程師,從石油及建築業賺取了龐大的家產。本·拉登在沙烏地阿拉伯和西方國家擁有幾家公司,涉及建築、石油、製造和寶石等諸多行業,傳說還有販毒、偷運核材料、化學武器和軍火買賣等。這些五花八門的行當為他帶來了滾滾財源,其個人財產估計達數十億美元。
據另一種說法,上世紀70年代,本·拉登曾赴英國學習工程學,完成學業後他回國一度接手了家族的生意,並獲得相當的成功。
棄商從戎小試牛刀恐怖魔頭顯露天才
拉登注意到,阿拉伯國家要麼成為美蘇爭霸的一張牌,要麼成為美國壓制的目標。拉登對此極為反感,決定憑自己的巨額財產,討回公道。他很推崇暴力恐怖手段,對此進行了精心的研究,逐漸成為一個狂熱的原教旨主義者。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年輕的拉登離開自己在沙烏地阿拉伯舒適的家庭,輾轉進入興都庫什山脈,並聚眾樹旗,展開了反對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斗爭。
本·拉登過去的一位盟友哈立德·福阿瓦茲說:「本·拉登帶去了巨型推土機。由於害怕前蘇軍武裝直升機的攻擊而找不到駕駛員,他就親自上陣,並因此而負了傷。後來,本·拉登置身家性命於不顧,乾脆親自率領一支阿拉伯志願軍與前蘇軍作戰,並且在1986年的一場關鍵性戰役中取得勝利。」
在這場戰爭中,拉登顯露了他的戰略天才。他意識到,阿富汗既缺乏設備,又沒有人力來應付這場持久的戰爭,於是他立即行動起來,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80年代上半葉,拉登與一名巴基斯坦兄弟會成員阿布達拉·阿扎姆共同創辦了一個名為馬克太布·阿爾—基達邁特的組織(或稱服務辦公室),為阿富汗抵抗組織提供兵源和資金。該組織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和巴基斯坦等)建立了徵兵中心,最終從約50個國家徵募、輸送了數萬名戰士參加抵抗前蘇聯的戰爭。該組織也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准軍事訓練營地。
組建新軍事大本營集訓三萬恐怖分子
阿富汗戰爭結束後,本·拉登回到了老家。他認為任何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存在都是威脅。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沙特怕自己成為伊拉克的囊中之物,便邀請美國軍隊駐扎在這個王國。本·拉登聞訊後,請求與沙烏地阿拉伯國防部長會面,為保衛沙特的國家安全獻計獻策,表示可以不用美國人的幫助擊敗伊拉克。他在國防部長面前攤開地圖,講述如何不靠美國人幫助打敗伊拉克的計劃。當國防部長問他如何對付伊拉克的飛機、坦克和生化武器的時候,本·拉登一本正經地說:「我們用信仰來打敗他們。」沙特政府自然拒絕了他的極為荒唐的建議。拉登對此很是惱火,一氣之下移居葉門,在那裡過了大約一年的流亡生活。
1988年,本·拉登在阿富汗建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為「阿爾·伊達」(意為「基地」)的軍事大本營。「阿爾·伊達」的目的就是推翻幾乎所有的在拉登眼中看來是「腐敗無能」的政府,驅逐這些國家的西方勢力,最終廢除國家的疆界。
據國際反恐怖專家估計,從80年代上半葉到1995年之間,在阿富汗拉登大本營接受過訓練的人有3萬之眾。這些人分別來自埃及、沙烏地阿拉伯、黎巴嫩、葉門、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蘇丹和巴基斯坦等國家。
那些年間,每一個月就有80人到拉登的營地受訓。在這些受訓者中,有各式各樣的危險人物,例如被埃及政府於1983年判處死刑的埃及極端組織頭目穆罕默德·紹基等。這些「英雄豪傑」時常與拉登會面密談。
事實上,「阿爾·伊達」已成為一些阿拉伯國家裡那些鼓吹原教旨主義的極端組織的領導中心。
美國援助抗蘇鬥士拉登軍隊鳥槍換炮
阿富汗的戰爭並不只是種族的仇恨,它是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前蘇聯的長期對抗和全球爭霸的一個部分。當時,美國人和本·拉登的游擊隊員懷著共同的目的:把前蘇聯軍隊從阿富汗趕出去。
因此,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時的本·拉登不僅得到了美國以及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盟友,甚至還有人將其稱為「英雄」。而拉登的許多陰謀詭計和暴力手法就是從美國中央情報局人員那裡學來的。
從80年代初至1985、1986年間,美國給了這些抗蘇鬥士們大量的援助,其中包括專門對付直升機的「毒刺」攜帶型導彈等尖端武器。
在那時被吹捧為最成功的秘密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每年撥出5億美元的軍費來武裝和訓練貧窮且手無寸鐵的游擊隊員,那些當時最有前途的領袖就是由美國中央情報局看中並予以扶持的。
本·拉登的組織是當時7個主要游擊隊派別中的一派。美國高科技武器中的不少尖端產品,包括防空導彈等,都陸續進入了拉登的兵器庫。現在大部分武器仍在那裡。據估計,拉登的組織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獲得的美國軍事援助高達2·5億美元之巨。
當然,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計劃也是成功的。經過10年的殘酷戰爭,游擊隊員戰勝了前蘇聯軍隊。當初軍容不整的游擊隊變成了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現代化軍隊,他們甚至打敗了世界上的超級大國。這場戰爭使拉登成為阿富汗家喻戶曉的人物。
狂人被逐流亡蘇丹建基地集訓僱傭軍
1989年前蘇聯撤軍後,阿富汗陷入派別之戰。拉登似乎無意於這種權力之爭,帶著他的「弟兄們」重返沙烏地阿拉伯,從事建築業務。
阿富汗戰爭後,拉登發表聲明,對沙特王族進行了嚴厲批評,他指出,沙特王族允許美國軍隊駐扎在沙特的基地,是一種犯罪行為。
拉登頻頻發出號召,使用暴力手段將美國軍隊趕出去,將沙特王室推翻。他領導的游擊隊也屢屢發起攻擊政府和美軍的活動。
拉登的極端主義傾向,引起了親西方沙特王室的不滿。沙特政府不能忍受他過分的要求,很快作出反應。1994年4月,拉登的沙特國籍因為其「不負責任的行為」而被取消,沙特政府將拉登驅逐出境,並凍結了拉登在沙特的財產。
拉登先是流亡到葉門,後來帶著他的家人和一大幫的追隨者,遷入了蘇丹的喀土穆。據說,拉登與蘇丹領導人過從甚密。拉登還安排了許多阿富汗退役兵遷入蘇丹。
在那些阿富汗退役兵中,有些已經回到了他們的國家,並重新開始了他們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回國後,則投入了原教旨主義活動。他們用自己在阿富汗戰爭中學到的知識,建立了游擊隊和恐怖基地。在埃及和阿爾及利亞,被稱為「阿富汗退役兵」的人士幫助極端分子對付政府。
在阿富汗的大多數游擊隊員的訓練營地仍在運作,它們為許多正在進行戰爭的國家提供僱傭軍。阿富汗還和從前一樣被看成是游擊隊員的心臟,從那裡受過訓練的戰士被派至任何需要他們的地方。游擊隊員退役兵開始出現在如索馬里、波斯尼亞、科索沃和車臣的戰斗中。
大魔頭隱居阿富汗借互聯網發號施令
1996年5月,拉登輾轉返回阿富汗,尋求在那裡「避難」。直到目前,拉登一直在阿富汗定居。在此期間,他依靠衛星電話和國際互聯網與外界保持聯系。
拉登在選擇阿富汗為最後落腳點之前,常在阿拉伯國家來往。他娶了一個菲律賓女人,在菲律賓有3家大公司。遷入阿富汗後,身後留下了阿富汗退役兵的巨大網路和數家工廠及公司。
在阿富汗,本·拉登擁有一套房子,並由目前控制著整個阿富汗局勢的塔利班士兵保護。他很快把自己隱入了靠近坎大哈市的山區。在那裡,他受到了追隨者的崇拜。
在阿富汗鞏固了他的基地後,拉登很快就讓他龐大的國際網路投入工作。通過高科技手段,例如電傳、衛星電話和國際互聯網,他得以同分布在阿拉伯世界、歐洲、美國和加拿大的素未謀面的追隨者進行聯系。
這期間,拉登曾經發布過3次命令,號召手下拿起武器對付美國人,包括1996年8月在國際互聯網上發布的針對美國的「戰爭宣言」。本·拉登
本·拉登的貼身武器
AKS74U經常跟隨他一起出現在「基地」組織公布的錄像中,畫面中這支槍靠在他的身後,還有容彈量為45發的RPK-74機槍彈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畫面是有深刻含義的,因為這支槍是在阿富汗戰爭中繳獲的,它來自與一個前超級大國的戰斗中,因此具有「勝利」的象徵意義,而45發的超大彈匣則暗示著戰斗到底與殺死更多異教徒的決心。另外,這支槍的最初設計目的就是用作個人防衛,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本·拉登想要發動的「聖戰」將是一場短兵相接的游擊戰爭。這支AKS74U隨著本·拉登精心製作的錄像帶一起傳播到全世界,暗示並煽動著恐怖主義分子的情緒。
不管本·拉登是否願意,他親自選擇的這支極具收藏價值的AKS74U將很可能成為一名幸運的美國特種部隊大兵的戰利品,像薩達姆的鍍金槍一樣向美國公眾展出,屆時有許多武器愛好者將有機會近距離地觀察這支武器。
⑹ 高分翻譯
拉登文化的物質出現了大面積,其中包括愛爾蘭和英國(部分在格拉斯頓伯版里湖住宅,權英格蘭,是一個拉登文化眾所周知的例子),西班牙北部,勃艮第和奧地利。土葬也揭示了廣泛的貿易網路。在的Vix,法國,一個公元前6世紀精英女性被安葬在希臘作出了青銅釜。從拉登文化等領域的產品出口到地中海的文化是基於對鹽,錫,銅,琥珀,羊毛和皮革,毛皮和黃金。
雖然目前沒有確切區域文化在其中拉登首次開發協議,是一個廣泛的共識,該文化中心突出的哈爾施塔特文化的西北邊緣,北阿爾卑斯山,在山谷之間的區域馬恩河和摩澤爾在西方和現代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東部。在1994年的公元前5世紀初精英墓地出土的原型集成在Glauberg在黑森州,法蘭克福,我在一個原先被認為是拉登外設領域的區域主,東北[3]。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⑺ 本`拉登是誰是哪個國家的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省人。
奧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1957年3月10日-2011年5月1日),他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省人,是「基地」組織首領,該組織被認為是全球性的恐怖組織。本·拉丹篤信伊斯蘭教遜尼派瓦哈比派。
本·拉登家族是與沙特皇室核心有親密聯系的富庶家族。奧薩馬·本·拉登出生於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個建築業富商之家(1998年接受采訪時,給出的出生日期為1957年3月10日),在52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17。他在吉達接受了中小學教育,之後在KAU大學(King Ablaziz University)學習經濟和工商管理(也有報告稱他獲得土木工程或行政管理學位)。
(7)法國紅酒奧拉登擴展閱讀:
2004年3月18日,美國眾議院一致通過一項法案,將提供線索導致本·拉登被捕的賞金從2500萬美元增加到5000萬美元。雖然普遍認為本·拉登藏身於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一帶,實際上外界沒有人知道本·拉登身在何處,甚至指他早已死亡。
2011年5月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聲明,指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里被美國海豹突擊隊第六分隊突襲擊斃。其屍體於次日海葬於北阿拉伯海。事後引來巴基斯坦的強烈不滿。
2001年9月11日,美國指認本·拉登組織的恐怖分子劫持4架飛機撞擊美國紐約世貿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造成2998人死亡,世貿中心雙塔垮塌、五角大樓嚴重受損,其中一架飛機准備撞擊美國國會大廈,被劫持後不久墜毀在賓夕法尼亞鄉間。
⑻ 本拉登簡介
奧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省人,是「基地」組織首領,該組織被認為是全球性的恐怖組織。本·拉登篤信伊斯蘭教遜尼派瓦哈比派。
本拉登被美國政府指控為1998年美國大使館爆炸案和2001年9.11事件的幕後主謀,名列聯邦調查局十大通緝要犯。他的亡命生涯於是開始,本·拉登本人立刻強烈否認了這項指控。
「本·拉登之死」是指2011年5月1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郊外,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已經被美國軍方擊斃。美國東部時間晚上11點36分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發表講話。
在華盛頓,拉登的死訊明顯地令大家感到歡欣鼓舞。消息傳來不到一個小時,就有人群聚集在白宮外,揮舞著旗幟並大唱國歌。
奧巴馬總統也稱「拉登死訊」是「目前我國在打擊『基地』組織的努力中最卓著的成就」。而對於大批的評論家、智庫學者以及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追逐和捕捉拉丹動向的安全官員們來講,這的確是個重要的時刻。
(8)法國紅酒奧拉登擴展閱讀:
本拉登軼事典故
貼身武器
AKS74U經常跟隨他一起出現在「基地組織」公布的錄像中,畫面中這支槍靠在他的身後,還有容彈量為45發的RPK-74機槍彈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畫面是有深刻含義的,因為這支槍是在阿富汗戰爭中繳獲的,它來自於一個前超級大國的戰斗中。
因此具有「勝利」的象徵意義,而45發超大彈匣則暗示著戰斗到底與殺死更多異教徒的決心。另外,這支槍的最初設計目的就是用作個人防衛。
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本·拉登想要發動的「聖戰」將是一場短兵相接的游擊戰爭。這支AKS74U隨著本·拉登精心製作的錄像帶一起傳播到全世界,暗示並煽動著恐怖主義分子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