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紅酒百科 > 法國馬爾斯紅酒

法國馬爾斯紅酒

發布時間:2021-02-10 23:34:22

A. 關於馬爾斯 巴特的個人資料

十五世紀法國宮廷占星師,生於1501,1572年死.

B. 法國英文介紹

  1. 埃菲爾鐵塔
    The Eiffel Tower (French: La Tour Eiffel, [tuʁ ɛfɛl], nickname La dame de fer, the iron lady) is a puddle iron lattice tower located on the Champ de Mars in Paris. Built in 1889, it has become both a global icon of France and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able structures in the world. The tower is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Paris[10] and the most-visited paid monument in the world; millions of people ascend it every year. Named for its designer, engineer Gustave Eiffel, the tower was built as the entrance arch to the 1889 World's Fair.

    The tower stands 324 metres (1,063 ft) tall, about the same height as an 81-storey building. Upon its completion, it surpassed the Washington Monument to assume the title of tallest man-made structure in the world, a title it held for 41 years, until the Chrysler Building in New York City was built in 1930; however, e to the addition in 1957 of the antenna, the tower is now taller than the Chrysler Building. Not including broadcast antennas, it is the second-tallest structure in France after the 2004 Millau Viact.

    The tower has three levels for visitors. Tickets can be purchased to ascend, by stairs or lift,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levels. The walk to the first level is over 300 steps, as is the walk from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level. The third and highest level is accessible only by elevator. Both the first and second levels feature restaurants.

    The tower has become the most prominent symbol of both Paris and France, often in the establishing shot of films set in the city.

  2. 凱旋門

    The Arc de Triomphe (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onuments in Paris. It stands in the centre of the Place Charles de Gaulle (originally named Place de l'Étoile), at the western end of the Champs-Élysées.[1] There is a smaller arch, the Arc de Triomphe Carrousel, which stands west of the Louvre. The Arc de Triomphe (in English: "Triumphal Arch") honours those who fought and died for France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ary and the Napoleonic Wars, with the names of all French victories and generals inscribed on its inner and outer surfaces. Beneath its vault lies the 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 from World War I.

    The Arc de Triomphe is the linchpin of the historic axis (Axe historique) — a sequence of monuments and grand thoroughfares on a route which goes from the courtyard of the Louvre, to the Grande Arche de la Défense. The monument was designed by Jean Chalgrin in 1806, and its iconographic program pitted heroically nude French youths against bearded Germanic warriors in chain mail. It set the tone for public monuments, with triumphant patriotic messages.

    The monument stands 50 metres (164 ft) in height, 45 m (148 ft) wide and 22 m (72 ft) deep. The large vault is 29.19 m (95.8 ft) high and 14.62 m (48.0 ft) wide. The small vault is 18.68 m (61.3 ft) high and 8.44 m (27.7 ft) wide. It is the second largest triumphal arch in existence (after Arch of Triumph in Pyongyang). Its design was inspired by the Roman Arch of Titus. The Arc de Triomphe is so colossal that three weeks after the Paris victory parade in 1919, marking the end of hostilities in World War I, Charles Godefroy flew his Nieuport biplane through it, with the event captured on newsreel.

C. 法國的埃菲爾鐵塔是什麼時候建成的

埃菲爾鐵塔是巴黎的標志之一,被法國人愛稱為「鐵娘子」。它和紐約的帝國大廈、東京的電視塔同被譽為西方三大著名建築。 1889年,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巴黎舉辦了大型國際博覽會以示慶祝。博覽會上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便是埃菲爾鐵塔。它成為當時席捲世界的工業革命的象徵。 埃菲爾鐵塔的設計者是法國建築師居斯塔夫·埃菲爾。早年他以旱橋專家而聞名。他一生中傑作累累,遍布世界,但使他名揚四海的還是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鐵塔。用他自己的話說:埃菲爾鐵塔「把我淹沒了,好像我一生只是建造了她」。當初,法國政府雖然決定在巴黎建造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鐵塔,但提供的資金只是所需費用的1/5。埃菲爾為實現他的設計,曾將他的建築工程公司和全部財產抵押給銀行作為工程投資。 1887年1月28日,埃菲爾鐵塔正式開工。250名工人冬季每天工作8小時,夏季每天工作13小時,終於,1889年3月31日這座鋼鐵結構的高塔大功告成。埃菲爾鐵塔的金屬製件有1.8萬多個,重達7000噸,施工時共鑽孔700萬個,使用鉚釘250萬個。由於鐵塔上的每個部件事先都嚴格編號,所以裝配時沒出一點差錯。施工完全依照設計進行,中途沒有進行任何改動,可見設計之合理、計算之精確。據統計,僅鐵塔的設計草圖就有5300多張,其中包括1700張全圖。 建成後的埃菲爾鐵塔高300米,直到1930年它始終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築。如今,鐵塔上增設了廣播和電視天線,它的總高已達320米。站在塔上,整個巴黎都在腳下。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前來參觀。到1988年,「鐵娘子」已迎接來自五大洲的遊客1.23億人次。 1989年3月31日,埃菲爾鐵塔整整100歲。為此巴黎鐵塔管理公司特地主持隆重的紀念活動,重現了百年前埃菲爾率眾登頂的歷史場景:身著黑色禮服、頭戴寬邊禮帽、手持國旗的「埃菲爾」和30名「知名人士」、「建築工人」,在隆重的鼓樂聲中拾級而上。當他把三色旗插上塔頂時,21響禮炮齊鳴,群鴿繞塔飛翔,彩色氣球飄上藍天。在鐵塔2層平台的圍欄上懸掛著用世界各國文字書寫的「慶祝鐵塔100歲」的彩色條幅。無數遊客翹首目睹了這一壯觀場面。 埃菲爾鐵塔經歷了百年風雨,但在經過本世紀80年代初的大修之後風采依舊,巍然屹立在塞納河畔。它是全體法國人民的驕傲。 埃菲爾鐵塔佔地一公頃,聳立在巴黎市區賽納河畔的戰神廣場上。除了四個腳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塔身總重量7000噸。塔分三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115米,第三層274米。除了第三層平台沒有縫隙外,其他部分全是透空的。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現已安裝電梯,故十分方便。每一層都設有酒吧和飯館,供遊客在此小憩,領略獨具風採的巴黎市區全景:每逢晴空萬里,這里可以看到遠達70公里之內的景色。 巴黎的標志 埃菲爾鐵塔(又譯「艾菲爾鐵塔」)是法國巴黎著名鐵塔,坐落在塞納河南岸馬爾斯廣場的北端。1887年1月26日動工,1889年5月15日開放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如果說,巴黎聖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徵,那麼,埃菲爾鐵塔(Eiffel Tower )就是現代巴黎的標志。 1889年適逢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紀念,法國政府決定隆重慶祝,在巴黎舉行一次規模空前的世界博覽會,以展示工業技術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並建造一座象徵法國革命和巴黎的紀念碑。籌委會本來希望建造一所古典式的、有雕像、碑體、園林和廟堂的紀念性群體,但在700多件應征方案里,選中了橋梁工程師居斯塔·埃菲爾的設計:一座象徵機器文明、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見的巨塔。 浪漫的巴黎人給鐵塔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雲中牧女」。以設計人法國著名建築工程師埃菲爾的名字命名,並在塔下為埃菲爾塑了一座半身銅像。 鋼鐵傑作 塔身為鋼架鏤空結構,高324米,重10000噸。有海拔57米、 115米和274米的三層平台可供游覽,第四層平台海拔300米,設氣象站。頂部架有天線,為巴黎電視中心。從地面到塔頂裝有電梯和1,710級階梯。 鐵塔採用交錯式結構,由四條與地面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帶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鐵柱支撐著高聳入雲的塔身,內設四部水力升降機(現為電梯)。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預制梁架、150萬顆鉚釘、12000個鋼鐵鑄件,總重7000噸,由250個工人花了17個月建成,造價為740萬金法郎,每隔7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噸。這一龐然大物顯示了資本主義初期工業生產的強大威力,與其說是建築,不如叫做裝配更為恰當。在設計、分解、生產零件、組裝到修整過程中,總結出一套科學、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同時也顯示出法國人異想天開式的浪漫情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29908.htm

D. 法國浪漫主義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簡介:

雅克·路易·大衛出生於巴黎的一個五金商家庭,10歲時父親過世,由皇家磚瓦匠的叔父撫養,酷愛繪畫的大衛在親友幫助下被送到布歇那裡學畫,布歇發現大衛的氣質與自己的羅可可風格不一致,就將他轉到皇家美術院教授維恩門下。

大衛並不是天才,他個性沉默寡言,喜歡思考,不太合群,缺少典雅,使人感到少年老成,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勤奮刻苦精神,認真地學習過普桑、布歇、格勒茲和卡拉瓦喬。

23歲的大衛第一次參加羅馬獎考試,考題是智慧女神雅典娜與戰神馬爾斯的戰斗,藝術風格基本上是模仿羅可可風格,但是人物形象情緒激烈、步伐沉重,因此畫面很不協調而落選,直到27歲大衛歷經3次失敗後才獲得羅馬獎赴羅馬留學。他在羅馬學習期間為古代希臘羅馬藝術遺跡所感動,產生了研究和學習的濃厚興趣,他下決心暫時不搞藝術創作,專心鑽研希臘羅馬雕刻,認真畫了4年的素描,32歲時曾帶著一幅素描稿《帕脫克盧斯的葬儀》回巴黎沙龍展出。在接受古代藝術影響的同時,大衛在思想政治上也受到古羅馬共和政體的潛移默化,滋生了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政治熱情。後來他竭力想借用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樣式,傳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思想感情。

大衛最初的創作都是從古希臘羅馬的傳說和藝術中尋求美的源泉和理想,把古代英雄的品德和藝術樣式視為審美的最高標准。他曾說過,古代是當代畫家的學校,它是當代畫家藝術創造取之不盡的源泉。後來由於接觸到一些反封建的革命黨人,如雅各賓黨的領導人羅伯斯庇爾等,他在政治思想和藝術觀念上產生了一些變化,創作了一些富有時代精神的作品。從這時起大衛就勇敢地站在時代的高度,用自己的藝術為反封建斗爭服務,逐漸走進現實主義潮流。他說過:「藝術必須幫助全體民眾的幸福與教化,藝術必須向廣大民眾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氣」。從此,大衛把藝術作為反封建的戰鬥武器使用,作為戰士登上了畫壇和政壇。他在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是《賀拉斯兄弟宣誓》。

如果說羅可可藝術是路易十五時代為適應快要上斷頭台的沒落貴族階級的空虛心靈的需要,那大衛的藝術是直接為資產階級大革命服務的。大衛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探索藝術創作,突破了古典主義的因襲陳規,比啟蒙思潮下的寫實主義更進一步地描繪了時代的革命斗爭現實,他借歷史題材揭示如何建立和鞏固新的社會制度與新的社會風尚的革命思想。當大革命的風暴到來時,大衛不僅僅是畫家,他還作為社會活動家、革命家積極投身於革命斗爭。他被選為國民議會的議員,成為革命領袖羅伯斯庇爾的戰友,並以國民教育委員的身份從事大量的革命藝術活動。他公開倡導藝術必須為政治斗爭服務,他說:「藝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為了幫助某一個政治概念的勝利而存在」。

在大革命中,大衛根據國民議會的建議創作了一些具有鮮明革命時代特徵的肖像畫,其中最傑出的是《馬拉之死》。

1794年是大衛藝術生涯中最光輝的年月,他的藝術充滿了時代革命氣息,具有鮮明的政治思想傾向性,並將古典主義的藝術形式和現實的時代生活相結合,成為一位革命藝術家。但是隨著「熱月黨」政變,雅各賓黨政權被推翻,大衛被捕入獄,出獄後看到國家發生的變化令他觸目驚心。革命的理想破滅了,整個社會陷於黑暗恐怖的深淵,這使大衛心灰意冷,又無能為力。從此在創作上他放棄了現實的題材,又沉浸在對古代社會的嚮往之中,再也沒有畫過富有革命激情的作品。他在那黑暗的歲月里停止了一切社會活動,情緒非常消沉,藝術生命也面臨枯竭。這時的畫家期望和平,在這樣的心境下創作了《薩賓婦女》。

我們從大衛的經歷和藝術生涯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一個藝術家只有投身於時代的變革,才能創造出震撼人心的優秀作品,一旦脫離時代和人民大眾,藝術生命也就枯萎了。大衛給後輩的藝術家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他曾說過一些激勵人心的話,至今對我們藝術創造仍有教育意義,他說:「繪畫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構成畫家。」他還說:「拿調色板的不一定是畫家,拿調色板的手必須服從頭腦」。這些都成為畫家的箴言。

當拿破崙奪取政權建立帝制以後,大衛又為拿破崙服務,成為帝國的首席畫家,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很多反映拿破崙的英雄業績和形象的作品。1816年拿破崙被推翻,波旁王朝復辟,將曾對處死路易十六投贊成票的大衛驅逐,他被迫遷居比利時布魯塞爾,最終客死異國。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年表:

雅克·路易斯·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傑出畫家,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

1748年 大衛出身於巴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最初的繪畫老師是他的親戚,著名的羅可可畫家布歇(Boucher Francois,1703-1770)。

1758年 父親去逝,由其叔父和建築師德麥戎撫養。

1766年 和皇家繪畫雕刻學院歷史畫家維恩學畫。

1774年 從皇家美術院畢業後獲羅馬大獎,赴義大利游學,深受義大利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美術影響。

1780年 返回巴黎。

1784年 再次去羅馬並創作了歷史畫「荷拉斯兄弟的之誓」。

1793年 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王朝,大衛加入了資產階級左翼的雅各賓黨,並被推舉為國民議會主席。大衛因雅各賓黨兩次入獄。同年,雅各賓黨的領導人馬拉被刺,大衛懷著悲憤的激情創作了「馬拉之死」。

1794年7月 拿破崙發動政變,推翻了雅各賓黨專政,因大衛參加了雅各賓黨,他被羅列了17條罪狀而被捕入獄,險遭殺身之禍。

1799年 成為拿破崙的首席宮廷畫師。同時期他還教出一批優秀的畫家,如: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等。

1814年3月 拿破崙失敗。

1816年 大衛作為一個弒君犯而被迫僑居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1825年 客死異鄉,享年77歲。

E. 法國同普魯士王國發生戰爭背景

普法戰爭[1870-1871年]1870—1871年,以法國為一方與以普魯士及北德意志聯邦和德國南部其他邦為另一方之間發生的戰爭。

這次戰爭是普魯士和法國之間的深刻矛盾所引起的。普魯士力圖統一德國並將其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竭力削弱法國及其在歐洲的影響。法國則力圖根本挫敗普魯士,使它無法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從而保持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地位,制止革命運動的發展,防止第二帝國發生政治危機。

普法戰爭前夕,實行普遍徵兵制的普魯土軍隊是西歐兵力和戰鬥力最強的軍隊。北德意志聯邦軍隊(包括德國南部諸邦軍隊)的兵力戰時可達100萬以上(其中作戰軍隊69萬餘人)。戰時,各軍統一編為若干個集團軍。德軍炮兵裝備有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鋼管線膛炮,其有效射程為3.5公里。早在1868—1869年之交的冬季,普軍參謀總長毛奇(老毛奇)將軍就已擬定戰爭計劃,計劃規定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發動堅決的進攻,在總決戰中殲滅敵人主力,爾後將其殘部逼至比利時邊界,並佔領巴黎。該計劃還規定,一旦,奧匈兩國站在法國一方參戰,普軍將對其採取軍事行動。

法軍總兵力戰時不超過57萬人,其中作戰軍隊僅33—34萬人。法軍步兵裝備有沙斯波式擊針槍,有效射程為1500米(比德國德雷澤式擊針槍射程遠0.5倍),還裝備有25管「米特拉約茲」炮(射速每分鍾達250發,射程為1500米)。但法軍青銅線膛炮為前裝填,而且射程也遠不及德國。法軍體制平時不設軍、師兩級編制(近衛軍除外),臨戰時方倉卒編組,故不能保障部(分)隊應有的協調,這是法國軍事首腦機關一個重大失誤。法國事先沒有制定周密的戰爭計劃,而倉卒制定的計劃存在著很多錯誤,如動員和集結部隊的時限規定不當,認為德意志同盟將解體的估計與現實不符,等等。鑒於普軍在數量、炮兵裝備和戰斗訓練方面均占優勢,法軍力圖搶在敵人之前實行動員和展開,先發制人發動進攻。法軍指揮部打算對巴伐利亞普法爾茨實施主要突擊,分割北德意志聯邦和南德諸邦的軍隊,從而促使南德諸邦不站到普魯土一邊參戰。

普法戰爭的導火線是普法雙方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上的外交沖突。1870年7月2日,西班牙政府提議普魯土國王威廉一世的親屬利奧波德·霍亨索倫—西馬林根親王繼承虛懸已久的王位。拿破崙三世由於俾斯麥挑釁,於1870年7月19日對普魯士宣戰。對普魯土來說,這場戰爭開始時是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的戰爭,因為普魯士的主要目標是消除法國設置的阻撓德國實現徹底統一的障礙。然而,普魯士的侵略計劃卻為這場戰爭後來變成掠奪戰爭創造了前提。

法軍編成萊茵軍團(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集結在阿爾薩斯和洛林。8月1日前,德軍(威廉一世任總司令,而實際上總司令是毛奇)集結於萊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間,至8月6日德軍人數已達到約50萬,火炮1584門。法軍沒有採取果敢的作戰行動,僅同敵人前衛部隊進行一些小規模接觸。8月4日,德軍先頭部隊在維森堡附近擊潰法軍杜埃將軍的師。8月6日,德軍在韋爾特附近重創麥克馬洪元帥的第1軍,在什皮赫爾恩附近重創弗羅薩爾將軍的第2軍。8月16、18兩日,法軍經摩澤爾河左岸維永維爾—馬爾斯拉圖爾和聖普里瓦-格拉韋洛特兩次會戰後,撤向梅斯,在此遭到德軍7個軍和3個騎兵師(16萬人)的圍困。8月22日,麥克馬洪的新編夏龍集團軍(12萬餘人、393門火炮,76門「米特拉約茲」炮)奉政府之命由蘭斯出發前往梅斯,為被圍於該地的法軍解圍。德軍第3集團軍和新編馬斯河集團軍,迎戰麥克馬洪,將法軍圍於色當地域。夏龍集團軍遭到痛擊之後,於9月2日投降。隨軍督戰的拿破崙三世也作了俘虜(參見色當戰役)。色當慘敗加速了拿破崙三世帝國的崩潰。1870年9月4日,法國宣布成立共和國。特羅胥將軍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派政府(「國防政府」)上台執政。實現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業已消除,德國南部諸邦於1870年「月並入北德意志聯邦。但普魯土統治集團和軍國主義集團力圖將戰爭繼續下去,以期並吞阿爾薩斯和洛林並獲取巨額賠款。對法國來說,普法戰爭到第二階段已轉變為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人民要求實行普遍武裝。「國防政府」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革命運動繼續發展,並已著手同俾斯麥舉行秘密談判,此時懾於人民的壓力,雖然拖了很久但被迫採取措施以加強巴黎的防務。德軍向法國首都推進時如入無人之境,9月19日即將巴黎團團圍困。9月23日,德軍佔領圖勒,9月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全靠人民的愛國熱情,法國才得以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包括國民自衛軍、自由射手和巴黎及其它要塞守軍在內共約一百萬人),這給普軍指揮部帶來了極大困難。所有德軍被牽制在各要塞,繼續圍攻梅斯和巴黎。集結於圖勒和布爾歇兩地的法盧瓦爾集團軍准備前去為巴黎解圍。此時,法軍萊茵集團軍司令巴贊元帥卻同敵人進行秘密談判,這一叛變行為對共和製法國是個打擊。結果,法國最精銳的一個集團軍(1.7萬人)在被圍梅斯72天後,於10月27日不戰而降。德軍將由此而騰出的兩個集團軍壓向法國盧瓦爾集團軍和北方集團軍,兩個集團軍均被德軍主力部隊所擊敗。

由於巴贊叛變,法國政府又無意組織防禦和同敵人進行秘密停戰談判,人民飢困交加,巴黎勞動群眾遂於10月31日舉行起義,但遭到鎮壓,11月7日,盧瓦爾集團軍發起進攻,11月9日,在庫爾姆附近擊潰敵巴伐利亞第2軍,佔領奧爾良,但12月4日遭到德軍反擊,被迫退出奧爾良。1871年1月,法北方集團軍在聖康坦附近失利,東方集團軍又在貝爾福附近遭到失敗。法國戰事每況愈下,處境艱危。1870年12月27日起,德軍使用502門重炮對巴黎實施轟擊。巴黎守軍被困4個月之久。在此期間,他們利用氣球(先後有65個氣球載164人飛出巴黎)和信鴿與各野戰集團軍保持聯系。

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舉行起義。法國政府鎮壓起義後,同德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後的談判,於1月26日簽訂關於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又簽訂了停戰協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連同火炮和彈葯移交給了德軍。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在國民議會批准和約草案之前,德國人獲得了將軍隊開進巴黎的權利,這些軍隊到3月3日和約批准後才撤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參見巴黎公社起義),這個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5月10日,德法兩國簽訂法蘭克福和約(1871),確認凡爾賽和約草案的基本條款。

結語:普法戰爭主要結果是,德國實現普魯土統治下的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德國統一雖是歷史上一次進步事件,但它不是通過革命的,民主的途徑,而是通過自上而下的「鐵血政策」(俾斯麥語)而取得的。除本國國土外,德意志帝國還將波蘭和法國部分領土並入自己版圖,一個普魯士容克地主階級開始主宰德意志帝國。法蘭克福和約的條款十分苛刻,從而使法德兩國之間的矛盾愈加深化,並最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爆發的一個原因。普法戰爭的經驗表明,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對於建立龐大的資產階級軍隊並使其預先做好周密的戰爭准備具有重大意義,總參謀部在准備和實施作戰方面作用極大,編制動員計劃和鐵路運輸計劃以及在軍事上使用電報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德軍依靠上述措施才得以先於對方完成動員和戰略展開,從而掌握了戰略主動權。軍隊指揮亦有變化。毛奇不是靠下達集中統一的命令指揮各集團軍,而是給各集團軍司令官下達個別訓令,各集團軍司令官則依據訓令和本區具體情況機斷行事。軍隊可在寬大正面作戰,並可實施包圍敵軍兩翼的機動。大量軍隊在寬大正面上協同作戰的做法越來越清晰地表現出現代戰役的特點。普法戰爭期間,新式作戰兵器和較完善的武器裝備(德軍的火炮和法軍的沙斯波式擊針槍)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步兵戰斗隊形繼續得到完善,散兵線隊形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火力的加強大大增強了軍隊防禦的穩定性,給敵方突破防線增加了困難,並提高了戰術機動的作用。普法戰爭後,許多國家都實行普遍徵兵制。

F. 法國歷史上的鐵面人究竟是誰

一說鐵面人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

19世紀末,安娜·維格曼在一部著作中將此囚犯大膽假設為查理一世,他來到法國,成為路易十四的階下囚。此說疑點是,戴面罩的犯人是1703年死去的,如果是查理的話,其時已有103歲了。

(6)法國馬爾斯紅酒擴展閱讀:

路易十四(法國波旁王朝國王)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

在位長達72年3月18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確切記錄在歐洲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獨立主權君主。

路易十四登基之初,由他的母親奧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紅衣主教馬扎然死後他才真正開始親政。

在紅衣主教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和馬扎然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了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國。

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於他的周圍,以此強化法王的軍事、財政和機構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資料來源:路易十四 .網路

閱讀全文

與法國馬爾斯紅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