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金雞是名牌嗎
法國金雞
開放分類: 公司、品牌
發展歷史
從中世紀開始,公雞(法語coq英文rooster)就被高盧人(法國祖先)譽為希望與誠實的象徵。
十六世紀時,公雞出現在法羅(Les Valois)和波旁(Les Bourbons)的國王版人物畫與錢幣。
1789,數萬身穿公雞標志服飾的民眾,打破君主制,發表《人權和公民權宣言》。
1830,奧爾良公爵下令奉公雞為國鳥,皇家旗幟與服飾紐扣再現公雞身影。
法國第二共和國(1848-1852)時期,國璽和錢幣圖案閃耀著公雞。……如今,當你參觀法國總統府、盧浮宮、凡而塞宮,甚至法國足球隊,依然可以看到公雞昂首挺胸的雄姿。
一個民族的圖騰就這樣被延續,生生不息。
19世紀,退休的皇家裁縫貝萊米–布托(Bellamy Butor),將公雞圖案的服裝推向平民,為了與貴族的公雞圖案區隔,特將新圖案命名為goldrooster(金色的公雞,法語Or coq)。此後的Goldrooster圖案,在時裝、運動裝領域蔓延。
整體介紹
1882年的法國小鎮Romilly-sur-seine,紡織商人EmileCamuse先生潛心研製賽跑服飾,lecoqsportif也隨之問世。
時光流逝,lecoqsportif發展迅速,其奪目的「大公雞」logo在歐洲很快聲名大噪,進而乘勢征戰日本,成為「名古屋八鯨」、「大阪飛腳」等運動隊的指定裝備供應商,並引起了日本東京傳媒的廣泛報導。
lecoqsportif定位於18-35歲對流行相當敏感、善於穿著打扮、且能穿出鮮明個性的年輕人。他們對工作和娛樂都很熱衷,善交際,對時尚資訊感覺敏銳,有強烈自我表現意識,追逐個性化時尚,充滿朝氣,不拘泥於固有觀念。
公雞一向是法國的象徵,這個象徵源於一個僑居法國的古老民族,他們以斗雞圖案為旗幟,自此公雞的標志在法國落地生根,法國人也尊崇公雞,並以此作為法國民族的神聖象徵。
lecoqsportif的創始人EmileCamuse先生選擇三角形來象徵他自己與兩位子女的親密關系,他重視家庭關系,以維系家庭的和睦團結為首務,總是希望能一家人在一起共事。
一隻勇敢的大公雞,反映出法國民族的精神和傳統,而三角形標志卻給我們溫馨的親情,從這個標志中體現出的那種堅毅,那份溫情,定會沖破地域界限,流傳千古。
B. 法國 有哪些著名音樂節 古典音樂為主
本報邀65名讀者參加首屆法國Esprit音樂節
搶票
活動時間:
6月20日(星期三)19:30
6月23日(星期六)10:30
活動地點:星海音樂廳
參與方式:
截至15日,發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請在郵件標題標明自己希望參加哪一場活動,並在郵件中寫清楚姓名、電話聯系方式,用140字以內的短文說出自己希望參加音樂節活動的理由。本報將選出65名讀者(如有同行者,請將對方姓名、資料等一起報上)免費參與此次法國Esprit音樂節的相關活動。本報將電話通知成功搶票的讀者。
領票方式:
成功搶票的讀者請在活動當天,提前半小時到達星海音樂廳,並帶上一份刊有本次報道的《廣州日報》及身份證原件(復印件均無效),在現場領取演出門票,逾期不候。
6月20日到24日,國際性的鋼琴音樂節——「法國Esprit鋼琴音樂節」將首次落戶廣州。作為今年「中法文化之春」的活動,法國Esprit音樂節將在一周的時間內,為廣州的觀眾帶來五場高質素的音樂會,包括6月20日星光熠熠的開幕式、6月21日~24日四場國際水平的音樂會以及穿插其間的6月19日~23日四次大師課,6月23日嘉賓見面會,讓聽眾與音樂家近距離接觸,分享音樂與鋼琴經驗。
本報將邀請50名讀者參加6月20日的開幕式音樂會以及邀請15名讀者參加6月23日音樂節嘉賓觀眾見面會,讓讀者與音樂家近距離接觸。喜歡音樂的讀者立即開始搶票吧。
「法國Esprit鋼琴音樂節」源自法國海港城市波爾多,由著名的古典音樂節「法國雅各賓鋼琴音樂節」總監保羅·阿赫諾·貝如安先生創辦,以「更好的思想產生行動力」為音樂節的創始願景,每屆主辦方都不遺餘力發掘鋼琴界優秀新星。此番來穗,音樂節選址在星海音樂廳,將舉辦一連五天的活動,廣州樂迷可以欣賞到來自法國、比利時、荷蘭、中國的鋼琴家的精彩演出。此外,此次音樂節還將舉行開幕式、大師課、工作坊、見面會等免費活動,旨在帶給廣州觀眾全新的音樂激情。 本報記者 范協洪
6月20日
元傑
旅美音樂新星回娘家
音樂節上,首先拉開表演序幕的,是26歲的旅美青年鋼琴家元傑。這位畢業於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附中的年輕鋼琴家,目前在美國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以全額獎學金的身份攻讀該院最難的最高演奏家博士文憑。此次,元傑將領銜音樂節的開幕式表演,演奏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肖邦的24首前奏曲。
6月21日
弗洛里安·那克
比利時鋼琴書生挑戰《天鵝湖》
來自弗洛里安·那克,年僅20歲,卻已奪得包括拉赫瑪尼諾夫鋼琴比賽亞軍在內的多個國際級大獎,被西方媒體譽為「未來古典音樂領域最有潛力的鋼琴家之一」。在新一代的年輕鋼琴家中,弗洛里安是能夠對作品進行改編的佼佼者。本次音樂節,他也將帶來《天鵝湖》和《天方夜譚》等聽眾耳熟能詳的旋律的改編作品。
6月22日
保羅·里戈東
巴黎國立音樂學院示範生彈奏肖邦
說到法國的古典音樂,就不得不提及巴黎國立音樂學院。這所被稱為「世界音樂首府」的學校,培養出過理查德·克萊德曼這樣的國際級大師。說到近年來該校的高材生,就不得不提到保羅·里戈東。保羅·里戈東雖然年紀輕輕,卻在Piano en Valois Festival鋼琴音樂節、Pianoscope音樂節以及Lisztomania李斯特音樂節上都有出色表演。而且,為本次音樂節選擇了肖邦、李斯特、貝多芬的一系列難度和可聽性都相當高的曲目,被網友戲稱為「不要命的玩法」。
6月23日
譚嘯
旅法鋼琴家獻上《紅色娘子軍》
生於重慶的譚嘯來頭也不小,早在求學時期就獲得德國威斯貝登國際鋼琴比賽中國賽區第一名。他與保羅·里戈東一樣,是巴黎國立音樂學院的學生。現在正在攻讀鋼琴碩士研究生文憑的他,師從法國著名鋼琴大師Jacques Rouvier教授。與校友純粹追求高難度的表演不同,譚嘯為本次音樂節選擇了一份雜糅的節目單,其中包括了中國觀眾熟悉的《紅色娘子軍》,以及改編版本的《藍色多瑙河》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等經典作品。
6月24日
漢納斯·米納
荷蘭「伊」賽季軍壓軸登台
漢納斯·米納也是少年成才的榜樣,從17歲便開始與荷蘭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在被譽為「世界上最有名望和最難的比賽」的伊麗莎白女王音樂比賽上,漢納斯·米納也是表演搶眼,一舉奪得季軍寶座。此次他將為音樂節做壓軸演出。
C. 關於西方2月14日情人節
情人節的由來
傳說一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傳說二
情人節在英語里的叫法是St. Valentine's Day (原意為:「聖瓦倫丁節」)。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麼聯系。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公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Claudius)。當時,古羅馬內外戰爭頻仍,為了補足兵員,暴君下令:凡是一定年齡的男子,都必須進入軍隊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整個羅馬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淪丁(Valentine)就住在這里。羅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聖火前,聆聽瓦淪丁的祈禱。
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徵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人們怨聲載道。男人們不願意離開家庭,小夥子們不忍與情人分開。克勞多斯暴跳如雷,他傳令人們不許舉行婚禮,甚至連所有已訂了婚的也馬上要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悲憤地走向戰場。年輕的姑娘們也由於失去愛侶,抑鬱神傷。
瓦倫丁對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帝尼在神聖的祭壇前為它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里,在瓦淪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消息終於傳進了宮殿,傳到了暴君的耳里。克勞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們沖進神廟,將瓦淪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們苦苦哀求暴君的劾免,但都徒勞而返。瓦淪丁終於在地牢里受盡折磨而死。
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於聖普拉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公元270年。
傳說三
傳說中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
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傳說四
歷史學家們更願意刨根揪底,他們關於情人節的演繹似乎令人信服。其實遠遠早於公元270年,當羅馬城剛剛奠基時,周圍還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處游盪。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那時的日歷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主管畜牧和農業。
牧神節的起源實在是過於久遠了,連公元前一世紀的學者們都無法確認。但是這一節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史料記載,安東尼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節上將王冠授與凱撒的。
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們會聚集在羅馬城中巴淪丁山上的一個洞穴旁,據說在這里,古羅馬城的奠基者被一隻母狼扶育長大。在節日的各項慶典中,有一項是年輕的貴族們,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輕婦女們會聚集在街道兩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們頭上。人們相信這樣會使她們更容易生兒育女。在拉丁語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實際上都含有「純潔」的意思。二月的單詞(February)就是由此而來。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並移至02月14日。這樣,關於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綉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於是成為該男子的神聖職責。
教皇在大約公元498年宣布2月14日是情人節。羅馬人的這種婚配方式被基督教徒認為是不合法的。中世紀時,在英國和法國,通常認為2月14日是鳥交配的季節。因此就把此日增加了一個內容,那就是它應該是一個浪漫的日子。最早的情人節禮物是奧爾良的公爵,查理斯在倫敦塔獄中寫給他妻子的詩。因為他在Agincourt戰役中被俘虜了。現在這個寫於1415年的祝福被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幾年以後,英皇亨利五世雇John Lydgate寫了一首曲子給Catherine of Valois作為情人節禮物。
最早的情人節
有史可查的現代意義上的瓦倫丁情人是在十五世紀早期。法國年輕的奧爾良大公在阿根科特(Agincourt)戰役中被英軍俘虜,然後被關在倫敦塔中很多年。他寫給妻子很多首情詩,大約60首保存至今。用鮮花做瓦淪丁節的信物在大約兩百年後出現。法王亨利四世的一個女兒在瓦淪丁節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晚會。所有女士從選中她做Valentine的男士那裡獲得一束鮮花。
就這樣,延續著古老的義大利,法國和英國習俗,我們得以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向自己的朋友傳遞愛的信息。鮮花,心形糖果,用花邊和摺穗掩蓋了送物人名字的信物,不僅僅是代表著一份份真摯的愛,更是對敢於反抗暴政的瓦倫丁修士的最好緬懷。
D. 法國瓦盧瓦王朝的倒數第二代君王查理九世到底怎麼死的
查理九世 Charles IX(原名:夏爾-馬克西米利昂 Charles-Maximilien,1550年6月27日—1574年5月30日)法國瓦盧瓦王版朝國王(1560年—1574年在位)。亨權利二世與凱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於巴黎西郊的聖-日爾曼-翁-萊伊。1550年被封為奧爾良公爵。
1560年兄長弗朗索瓦二世夭折後,當時是奧爾良公爵的查理九世於1561年在蘭斯加冕為法國國王。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親凱瑟琳·德·美第奇控制。
查理九世在位時,法國爆發了宗教戰爭。查理九世站在天主教徒的立場上反對胡格諾派。1570年胡格諾派取得暫時優勢,隨後查理九世同意與他們和解,並同胡格諾派的政治領袖海軍上將科利尼修好。但是他終於在1572年接受母親的慫恿,允許吉斯公爵亨利策劃了1572年8月24日的聖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
查理九世是一個軟弱的國王,他終生都處於母親的陰影之下。他在1574年於萬塞訥去世......
E. XO是什麼酒
XO是代表頂級的最上乘的白蘭地,還有VSOP,VS,VO級。在白蘭地里XO和VSOP都是代表這種系列的酒,它的原漿酒的陳釀期,比如說XO,就是原漿酒的陳釀期是12——50年甚至更長。
而VSOP呢就是陳釀期是5年到10年,XO是在白蘭地中表示「特陳」的意思 E代表ESPECIAL(特別的)、F代表FINE(好)、 V代表VERY(很好)、O代表OLD(老的)、S代表SUPERIOR(上好的)、P代表PALE(淡色而蒼老)、X代表EXTRA(格外的)。
(5)法國valois紅酒擴展閱讀
XO是白蘭地的分級法中,算儲存較久的一級。不過在法國的白蘭地,除法國政府所規定的事項外,各廠家為了凸顯自己酒款的優勢,常常做出比規定更嚴格條件,使的各家酒款都有自己的特色。
定義
白蘭地之英文字Brandy是由荷蘭文Brande轉變而成,所謂白蘭地,指把葡萄酒再加以蒸餾而成的一種烈酒,大凡以果實為原料,經過發酵、蒸餾過程製成的酒,可稱為白蘭地。法國是世界第一位生產白蘭地的國家,其次為義大利、西班牙、美國和希臘等地區。
白蘭地可分為兩方面而言:
1、可稱以任何水果為原料的蒸餾酒。
2、單純指以葡萄製成酒再進行蒸餾,儲存於橡木桶中的「葡萄白蘭地」而言。
但白蘭地的由來卻不是一開始就為了享受這蒸餾酒而來的,因為早期因運輸及交通不便,所以酒精度較低的葡萄酒常受酒變質的影響。
當時的荷蘭貿易商就要求將葡萄酒經過蒸餾後才方便運送,而且加上法國酒稅的改變,出口葡萄酒是依據重量而非以酒精度課稅,更助長蒸餾的風氣。(波特酒也是類似的原因。)
由於荷蘭商人的貿易能力,造成此酒在北歐與英國市場大賣,而英國人將荷文中的(Brandewijn白蘭地葡萄酒)簡稱為BRANDY,以致於後市皆以BRANDY作為此類酒的名稱。
製造方式
前面曾言BRANDY是以葡萄酒蒸餾而來的,那我們就不可以省略這個原料—葡萄了。現今白蘭地的主要的葡萄品種為Ugni-Blanc及Colombard,這種葡萄的特性是含糖少,酸味較強,而且還有成熟期晚,抗病性強的特點。而且干邑地區由於氣候較涼,葡萄的糖度只上升到百分之十八、十九左右。
其酸度較高,糖份少產生了以下二種結果:
1、因為糖份少,為了要提高成酒的酒精度,勢必就需要更大量的葡萄,此為其一。
2、因為使用比一般更多量的葡萄,又加上本身酸度高,所以原酒的酸味極為濃郁,況且酸味成份本來就是造就葡萄酒復雜度的來源之一,所以用此原料所產生的白蘭地就相當的美味了。
上述為原料部份,以下則介紹製作流程。將葡萄採收、榨汁、發酵製成葡萄酒外,白蘭地還須要經過下列的程序,如蒸餾、儲存、調配。經發酵完成的葡萄原酒,需盡快進行蒸餾。
按法國法律規定,干邑白蘭地(COGNAC)需要在葡萄收成的翌年三月底之前蒸餾;雅馬邑白蘭地(ARMAGNAC)需要在葡萄收成的翌年四月底之前一定要完成蒸餾作業。
F. 法國貴族姓氏 要詳細的啊~~~~~~~~~~~~~~~~~··
德(de)就是貴族姓氏,例如德·布羅意,戴高樂(其實應該是德高樂)
G. 法國購物攻略,購物退稅攻略步驟
H. 誰能告訴我希農(CHINON )位於法國的哪個方位
巴黎西南,三百公里的地方.
希農(法語:Chinon)是位於法國中央大區安德爾-盧瓦爾省的一個鎮。
1429年3月8日,法國民族英雄貞德在希農與法國王太子查理(即未來的查理七世)會面。此次會面掀開了法國在英法百年戰爭中逆轉戰局的序幕。
現在的資料不多,找了一些給你:
西南方的Chinon,除了專門蘊釀好酒外,還有一個著名的château de Chinon(Chinon城堡)。這個城堡由於年代久遠,如今到這裏看到的遣跡,大多為近代整修而成的。而這個城堡為何著名呢?這就和法國歷史上的著名女英雄,聖女貞德有關系了。因為當初,聖女貞德就是在這個城堡,見到當時的皇太子。不過如今剩下的,盡是斷埏殘壁了。
不過,這次的旅程,最讓我驚奇而感動的,不是這個城堡,而是路上的景色,也許有人會覺得,路上的景色不過如此,有啥感動的?其實Chinon是位於森林中,路也是從森林中穿越過去,但美的不只是森林,而是我第一次看到,就像瀑布一樣流泄而下的道路。
當我們進入Chinon的森林後,一開始路的兩旁都是整齊的綠色樹木,前方的路也是直到盡頭。不過開了一陣子後,突然眼前一陣開朗。浮現在你眼前的,就是一整片彩色的森林,那棵棵棕紅澄色的樹木相交,而在你眼睛的正前方,有著一條綿綿細長的道路,呈現九十度的擺在你的眼前,而那道路的角度及顏色,簡直就像一幅大型的山水畫置放在你的眼前,而畫的內容,就是山間的瀑布正在往下流。剛看到這幅景色時,心中的感動實在無法用言語形容出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持續的發呆,來保留住這樣的美景,讓我的心靈得到慰藉。
到了城堡後,為了更了解城堡,我們請了解說員來講解,不過法國人的時間觀總會比別人慢,所以時間到了,解說員卻遲遲不來。這時,旁邊有一家人也是要等解說員,於是我們的教授就和對方聊起來了。對方是一個年輕人及他的老父母,雖然都會講法文,不過他們是其它法語國家的人民,所以口音就有點重,再加上那位母親的捲舌音又重,我完全聽不懂他們講了什麼。不過他的兒子可能是因為在巴黎工作的關系,所以口音比較好一點。最好玩是在介紹我們的學生時。我才發現,今天的我是孤單的,因為今天來參觀的學生,分別是三位日本學生,三位英國學生,及一位來自台灣的我。
而由於剛到法國不久,對於自己在語言上的進步十分在意,所以當帶我們來的教授對我講的話我都聽得懂時,本人感到非常滿意。因為這位教授在學校的速度是算很快的,她專門在教高段班的學生。可是,當解說員開始開口後,我完全呆掉了,等到解說員講了四五句話後,我才意識到~他已經開始在講了~因為他的速度實在太快,而且他又邊講邊擦眼鏡,所以聲音相對就小。所以當我發現他在講話時,他早已講到一半了,但為了訓練自己的聽力,我只好努力的聽,嘗試在所有的敘述中,找到至少一句聽得懂的話。不過最後,還是失敗了。當我感到失望時,我看到教授正在講解給我班上的日本同學聽,由於她比我早來法國半年以上,所以我相信她聽得懂。不過,等到教授解釋給她聽,她叫出很大一聲「哦!」後,我才知道,原來這些學生都聽不懂。就連英國學生,也是聽得似懂非懂。不過至少在結束解說前,我還聽得懂一些東西,像英國的建築模式…等。(當我講解給老租戶聽時,他十氣憤的對我說,是法國的貴族到英國殺掉那些英國去作國王後,在英國蓋的城堡,而「Chinon城堡」就是採用這座城堡的建築模式及風格,所以便不能說是「英國的建築模式」,真的讓人瞬間驚覺,嗯!好一個標準的法國人。)
不過在城堡裏,最舒服的,莫過於吹風了。由於Chinos是座古城,從城堡看這個城市,就會感到無比的整齊和平易近人,因為她的道路實在很小。而看著綿延的建築,吹著徐徐的微風,十分舒暢。其實用微風去敘述是有點不確實,因為她的風實在有點大,就像在海邊一樣,不過吹在臉上的感覺真的很舒暢,再加上古城前方一片無止境的草原,瞬間你會感覺就像聖女貞德一樣,和她吹著一樣的風,和她站在同一座城堡中,和她一樣有著對國家強盛的渴望及堅持,你似乎就像聖女貞德一樣,在風中開始回顧她那悲壯的一生!
離開了城堡後,聖女貞德似乎就離我而去了,因為在我的腦中,有一件更重要的大事准備要做。我們的學校平時就很愛辦活動,除了參觀城堡外,有時也會有品嘗大會。像來Chinon前的一周,就舉辦過品酒大會,當我們品嘗第一瓶紅酒時,就可以感受到這瓶紅酒的澀度。不過在品嘗第二瓶紅酒時,我被他的甜度吸引住了,當下就決定以後要買這個產地的紅酒。一看標致,就是一個大大的字,「Chinon」。所以今天來城堡,也希望能夠再次品嘗到「Chinon」紅酒的好味道。
而當天空下著雨,雨勢又有變大的趨勢下,一群外國人興沖沖的跑向城堡旁的葡萄園,准備再次品味那「Chinon」紅酒的甜美感受時。哇!大門關著。嗯!教授看著大門對我們說「哇,沒看到他的關門時間!」瞬間,我的整個心都冷了,比淋到雨的身體還要冷,直到離開了Chinon,心裡還一直在想,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去聽那些聽不懂的講解,早知道,就偷偷跑出來品嘗紅酒了!
希農城堡(Château de Chinon)最早由瓦盧瓦Valois王朝時期的布洛瓦的伯爵 Theobald I 建於公元954年,整個城堡坐落在一處岩石的懸壁上。公元12世紀晚期,亨利二世 Henry II Curmantle 移居希農城堡,隨後他又將這里變成一處要塞。
希農城堡在盧瓦爾河流域擁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早在中世紀,城堡就因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而被厚重的護城牆所包圍。這里是金雀花王朝時代的英王最喜愛的居住地。頗具紀念意義的還有,聖女貞德第一次於國王查理七世見面也是在希農城堡,並且在此說服了查理,幫助他將英軍趕出法國,隨後聖女貞德在蘭斯擁立其為國王。
希農城堡作為一座歷史悠久,故事眾多的古堡並兼有著最豐富的掛毯收藏,她已成為都蘭地區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今日的希農城堡已經成為一處遺跡,但是遠遠瞭望去,仍然能夠感覺到她昔日的恢宏與磅礴。
I. 法國公雞和法國金雞有什麼區別
從中世紀開始,公雞(法語coq英文rooster)就被高盧人(法國祖先)譽為希望與誠實的象徵。 十六專世紀時,公雞出現在法屬羅(Les Valois)和波旁(Les Bourbons)的國王版人物畫與錢幣。 1789,數萬身穿公雞標志服飾的民眾,打破君主制,發表《人權和公民權宣言》。 1830,奧爾良公爵下令奉公雞為國鳥,皇家旗幟與服飾紐扣再現公雞身影。 法國第二共和國(1848-1852)時期,國璽和錢幣圖案閃耀著公雞。……如今,當你參觀法國總統府、盧浮宮、凡而塞宮,甚至法國足球隊,依然可以看到公雞昂首挺胸的雄姿。 一個民族的圖騰就這樣被延續,生生不息。 19世紀,退休的皇家裁縫貝萊米–布托(Bellamy Butor),將公雞圖案的服裝推向平民,為了與貴族的公雞圖案區隔,特將新圖案命名為goldrooster(金色的公雞,法語Or coq)。此後的Goldrooster圖案,在時裝、運動裝領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