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葡萄酒的年份怎麼看
很多葡萄酒的酒標上會標有一個年份,這個年份指的是採摘葡萄的年份。在很多時候葡萄酒的質量和年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葡萄酒的質量關鍵在於葡萄原料的質量,而葡萄的質量,卻因為產地和當年的氣候和對葡萄的管理所決定。而針對某一特定產區,產地和對葡萄的管理基本上是常態了,那麼影響到葡萄原料質量的變數就是當年的氣候。而能直接體現出來的,留下痕跡的,就是這兩個字——年份。 所以有人在購買葡萄酒時,總把年份當成唯一的依據,總想著只有酒評家評為「好年份」的葡萄酒才是值得購買的。這便是已然陷入了「年份」的誤區。年份是買酒的指標,但不是唯一的指標。因為年份其實比想像中要來得更復雜許多,像其他一些同為葡萄釀制的酒如:香檳、波特酒等,多是沒有年份的。還有一款以酒瓶樣式取勝的歪脖子葡萄酒,也都是刻意去除年份。為什麼這些酒的年份都不被強調呢?以歪脖子為例,由於是隆河產區的葡萄酒,氣候穩定,所以每年的味道都十分接近,所以反而和烈酒一樣強調品質口味的一致,不再是那一年好那一年不好,而是每年都一樣好。因為品質非常接近,所以失去年份變化是缺點,但對喜歡一定品質的消費者來說卻是優點。1,從標簽標注的內容來判斷。2,從外觀來判斷。3,從味覺、口感來判斷。
② 歪脖子酒
好像是一種品牌葡萄酒
③ 有沒有人知道關於葡萄酒的年份知識
受到白酒越陳越香的觀念影響,目前國內很多剛接觸葡萄酒的朋友也喜歡年份久的葡萄酒,其實葡萄酒並不都是越陳越好。 換句話說年份為什麼重要呢?因為葡萄酒講究三分工藝七分原料。工藝主要受到葡萄酒廠設備,釀酒師的釀造技術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一般比較容易控制。而葡萄酒的原料,就是葡萄。葡萄質量好,酒相對就好。而葡萄受到日照和雨量等氣候因素影響,天氣狀況不佳的年份必然影響該年的葡萄酒的量與質。對種植葡萄來說,所謂天氣不佳是指成長期缺水分,採收期日照不足或者降雨過多等因素。如果該年氣候條件好,那麼收成的葡萄就好,釀成葡萄酒也就好。 因此大家應該明白,年份不是越久酒就越好,舉個詳細的例子:波爾多的葡萄酒82年和90年是10分,但是80年才4分,81年也才6分,因此82年的要比80和81的好。同理,90年的也要比89,88,87等年份好。另外同樣是得到10分的好年份,82年的會比90年的貴,還有05年的波爾多產區是難得的好年份,但是目前可能比02年的還便宜,因為價格不僅僅是由質量決定,還受供求關系、品牌知名度等因素影響。 另外對於年份,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市場上銷售的葡萄酒大部分都是普通的葡萄酒,這些都是上市後幾年內喝掉就好了,經得起陳年的酒比例是不大的。 2、干白、干紅對氣候的要求不相同:高溫有利於紅葡萄的成熟,但太高溫卻會使白葡萄的果酸流失,使干白葡萄酒失去鮮度和果香。 3、專家對某國家或區域年份好壞的評分只能作為參考,並不一定就適合每個人。因為在同一國家或區域內也存在不同小區的區域微型氣候。就拿波爾多產區來說吧,波爾多大區下面還那麼多小產區,所以波爾多不太好不能代表裡面的所有小區都差。就算是同一小區,不同酒庄的葡萄品種也可能對氣候有不同的要求。另外有些酒庄在不好的年份採取了對葡萄的深度精選,以量制質,或採取一些人工補救法,所以酒的品質也未必比好年份差太多。 4、產地。影響氣候狀況的因素有可能只會發生在局部某個地區,所以年份好壞全因產區而不同,特別是緯度偏北的種植區常見此種情形,如德國、奧地利、法國北部等地。而在澳洲和美國加州因為天候較為穩定,葡萄每年收成都比較好,年份好壞的問題相對來說就沒那麼重要。 一般人在購買葡萄酒時,總是把「年份」當成唯一的依據,也只有酒評家評為「好年份」的葡萄酒才是值得購買的。如此一來,酒質酒體不受到消費者重視,年份數字的變化,成為購買的迷思。葡萄酒名家林裕森為了挑戰年份,破解迷思,將帶領我們從氣候和地型等自然條件,重新看待百變的葡萄酒。 年份因地而異 在世界經濟體系不斷統整的過程里,葡萄酒也漸漸成為全球化的商品,除了有傳統加持的法國之外,還有義大利、西班牙和新興的美國、澳洲、南美等,這些國家目前都成為葡萄酒大宗產區。但是這些國家大都擁有較為穩定的氣候,若是說到多變的天候對葡萄酒的影響,仍然是以法國為最佳代表。 法國因地型的變化,大約可以分成三種主要的氣候型態:第一種是南部的地中海型氣候區,因為靠近地中海,天氣和煦,陽光普照,釀造出來的葡萄酒通常酒精含量較高,如普羅旺斯產區;第二種是靠近大西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這里天候濕冷,釀制的葡萄酒多擁有堅實的結構,如波爾多產區;第三種是在內陸的大陸型氣候區,冬天既乾燥又寒冷,夏秋兩季氣候較溫和,所以生產的葡萄酒優雅細致,如布根地產區。在認識了基本的地理條件後,每個人都可以很容易認知到,這樣多變的氣候型態是很難在同一年份里,都釀造出所謂的「好酒」。除非那一年老天爺特別賞臉,如1990年,全法國幾乎都出「好酒」,否則還是要從當年份,各產區的葡萄收成報告來分辨。 影響年份變化的天氣因素 一般人飲用葡萄酒時,大都在熱鬧歡樂或浪漫燭光下,所以很少人喝酒時還會將葡萄酒和天氣或泥土連想在一起。其實,葡萄既是農作物,當然和大自然分不開關系,除了葡萄園的位置外,氣候的改變也在葡萄酒的酒體上有很大的影響,而影響葡萄生長的因素很多,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氣溫—位在溫帶氣候區的法國,常常因氣溫太低,以致葡萄生長緩慢。溫度深深地影響葡萄的生長,例如葡萄要經過低於零度的冬眠時期,春天才會發芽,若那年的溫度未低於零度,則葡萄無法發芽發得很好。另外,溫度更影響到葡萄的成熟度和酸度,溫度夠高可以讓葡萄成長時甜味變多。那是不是溫度愈高愈好?當然不是,若當年的溫度太高,反而會造成葡萄停止生長,並將未成熟的葡萄烤乾而無法再釀酒。 陽光—這個因素影響葡萄皮的顏色、單寧和厚度。紅葡萄酒的顏色和單寧全來自外皮,如果陽光不夠充足,則外皮無法產生大量的紅色素,那麼釀出來的紅酒色澤便不夠漂亮。以1996年來說,當年波爾多產區陽光充足,但氣溫卻極低,於是便釀出結構堅實,富有波爾多古典風味的醇酒。 雨量—雨水的多寡要看葡萄生長到那一時期而定,若是發芽後,為了使葉子成長便需要大量的水分,待開花時又不能下太多雨,否則花掉光了便不會結果實。另有一說是採收季時,雨水不能太多,不然葡萄酒味道會變淡。這其實還要看葡萄的皮夠不夠厚,如1998年的Merlot皮很厚,影響不如想像中的大,所以下不下雨並非絕對,而是要看怎麼下。 濕度—這個因素常指雨量和空氣中水分含量而言,如果太潮濕葡萄樹容易產生疾病,尤其是黴菌。但若不夠濕,像產甜白酒的索甸區的貴腐黴菌便無法順利生長,所以適當的濕度仍是必要的。 霜害—這其是葡萄農相當不願碰到的,當霜結得多時,葡萄的產量除了減少之外,還會延後葡萄的成熟,而且常會造成當年的葡萄成熟度不佳,而無法釀出精彩的酒。 冰雹—這也是個可怕的自然災害,使葡萄收成減量,釀造的葡萄酒還常常帶有梗味,影響質量。 挑戰年份的迷思 在簡單地了解地型和氣候的變化後,再回頭來想想年份這個問題。「年份」到底是不是買酒的指標?答案:「年份是買酒的指標,但不是唯一的指標。」因為年份其實比想像中要來得更復雜許多,像其它一些同為葡萄釀制的酒如:香檳、波特酒等,多是沒有年份的。還有一款以酒瓶樣式取勝的歪脖子葡萄酒,也都是刻意去除年份。 為什麼這些酒的年份都不被強調呢?以歪脖子為例,由於是隆河產區的葡萄酒,氣候穩定,所以每年的味道都十分接近,所以反而和烈酒一樣強調質量口味的一致,不再是那一年好那一年不好,而是每年都一樣好。又如南美的阿根廷,是屬於沙漠型氣候,所以只要控制好雪水灌溉,幾乎每年都是好年份。因為質量非常接近,所以失去年份變化是缺點,但對喜歡一定質量的消費者來說卻是優點。 當年份的重要性不再是絕對時,消費者的視野才能開拓,像1997年,雖然年份評分上並不好,但在某些地區仍然出現許多好的紅酒,有著深顏色、多單寧、口感均衡,有不錯的酒精濃度,還可以久存。現在坊間出版的年份評價表的確可供參考,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飲用後來判斷,而不是一味地「專家怎麼說」,畢竟在享受醇酒的是消費者自己。
④ 歪脖子葡萄酒怎麼樣、
具體要看哪一款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