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告訴我一些古酒名,古鏡名,古花名.
玉液歲寒堂琬液瓊蘇,皆古酒名,見皇甫嵩《醉鄉日月記》扶頭:「扶頭酒醒」,古酒名屠蘇:「古酒名」「第一江山」為古酒名古酒名:「綠蟻」相傳在夏禹時,「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人以酒亡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戰國策·魂策》)孟子也說:「禹惡旨酒而好善言。」(《孟子·離婁下》)「旨酒」是一種比以前更為甘甜、更為濃烈的酒,禹好飲酒,卻嫌惡旨酒,並斷言「後世必有人以酒之國者」,反映了當時釀酒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接禹之位的啟和太康,都貪酒,而太康竟如乃祖所料,以至於「亡其國」。夏朝第六代王少康發明了「秫酒」。夏朝末代王桀,與太康一樣「淫面於酒」,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纏子》說:「桀為天予,酒濁而殺皰人。」《帝王世系》載:「桀為酒池,足以運舟,糟丘足以望七星,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此言雖顯誇飾,但卻反映了奴隸主通過壓榨奴隸來釀酒、狂歡。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發展較快,有較多的剩餘穀物用於釀酒。商殷時期,是我國釀酒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發展時期。這時,釀酒業已從手工業中分化出來,工藝上也有重大突破。人們已成熟地用「櫱」(谷芽或麥芽)和「曲」來釀酒。我國開始制曲釀酒的年代,最遲不晚於商代中期,後傳向日本、鯿等國家和地區。在西方,直至十九世紀末期,法國人卡爾邁特氏,研究了中國葯酒後,發明了固體培養微生物制酒法,這約晚於我國三千年。商代人所釀造的酒品類繁多,見於甲骨文者有「酒」(以黍釀成的黃酒,變稱黍酒)、「鬯」(黑黍所釀的香酒)、「醴」(淡甜酒)、「新醴」、「舊醴」(陳酒)等。另外還有「酎」、「醪」、「醇」、「醁」等品種。西周時,除「旨酒」和杜康發明的「杜康」之外,還有「春酒」(《詩經·豳風·七月》——、「釃」(《詩經·小雅·伐木》)、「漿」(《詩經·大雅·大車》)、「黃流」(《詩經·大雅·早麓》)、「酬」(《詩經·大雅·江漢》)、「醑」、「醽」等名目,以及最著名的「五齊」、「三酒」之屬。「五齊」指「泛齊」、「醴齊」、「盎齊」、「醍齊」、「沉齊」。關於「五齊」,《周禮·酒正》鄭玄注雲:「每月有祭祀,以度量節作之(按:齊者,造酒調米曲水火之數量)。五齊,為祭祀所用造酒分其清濁為五等也。」「泛齊,糟滓上浮之薄酒。醴齊,汁滓相將之薄酒,曲少米多,一宿而熟,其味稍甜。盎齊,白色濁酒也。緹齊,赤色濁酒也。沉齊,謂糟滓下沉,稍清之酒。」據此,「五齊」當是五種不同的酒。而據現代學人的研究,認為這是指釀造過程的五個階段:「泛齊」是指發酵開始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穀物隨之浮於表面;「醴齊」,是已產生酒精,並於嗅到酒味;「盎齊」,是氣泡很多,顏色開始轉變;「緹齊」,是落泡時期,顏色轉紅赤;「沉齊」,是糟粕下沉,釀造接近完成。說明周人已能掌握釀酒的發酵變化規律(能見《釀造工藝學》,財經出版社,1962年)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不無道理,但我們並不排除「五齊」為五種酒的可能。這昔今兩種解釋可合二而一,即「五齊」反映了古代釀酒過程的五個階段,同時也可能是五階段分別所制出的五種酒,因釀酒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時間越長,費工越多,成本越大,造價越高,所以,在各不同階段,均可提供不同等級的酒,以供經濟條件不等的人們消費。至於「三酒」當是三種酒,這是沒有多少疑問的。另外,《禮記》中也載有不少酒名,如「無酒」、「清酌」、「醴()」、「粢醍」、「澄清」、「舊澤」等。僅上述各種酒名已可看出,周代所釀之酒的品種是頗為繁多的。春秋時期,增加了「乳」(《春秋斗運樞》);戰國時期,又有了「桂酒」、「椒漿」(屈原:《九哥·東皇太一》)、「桂漿」(《九歌·東君》)。在漢代,正月初一釀造,八月始成的酒,稱之為「酎」、「九醞」、「醇酎」(見《西京雜記》)。而宮女們秋天采了菊花,和以黍米蒸之,到次年九月九日可飲的,則謂之「菊花酒」,《仙書》上稱之為「延齡客」。西漢時已有「梅酒」和「棗酒」。據《東方朔外傳》載,一天,東方朔的三個門生出門,路見一鳩,一個說「今當有酒」,另一個說「其酒必酸」,第三個則說「雖有酒,必不得飲」。到友家後,主要雖拿出了酒,卻潑在地上,三人果然未得飲酒。於是,三人各問其故。第一個說:「出門見鳩飲水,故知有酒」。第二個說:「鳩集於梅樹,故知酒酸。」第三個則說:「鳩飛去後,那梅樹的樹枝折斷,故知有酒也不得飲。」這是「梅酒」的佐證。東方朔嗜酒,當他聽說糜欽山上有棗樹,人們吃棗一枚便可長醉一年之久,因此就拾起來,和以香草做成丸子,用水泡成了「糜欽酒」(「真欽酒」、「仙薌酒」),其酒香「經旬不歇」。這是「棗酒」的佐證。西漢時,已有了「葡萄酒」。據《史記》載,西漢時,離官別館已「盡種葡萄」。《續漢書·敦煌張氏家傳》講,扶風(今陝西西安東)有個叫孟陀的人,送給張讓(東漢朝廷官員)葡萄酒一斛,即被提拔為涼州(今甘肅秦安一帶)刺史。此外,漢代還有「齋中酒」、「聽事酒」、「煨酒」(宋·朱肱:《酒經》)、「白酒」(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唐書·杜甫傳》)。東漢末年,徐邈(曹操手下的一員大將)嗜酒如命。因曹操禁酒,而自己又為曹之尚書,所以,不敢公開飲酒,只得暗中偷喝。一天,徐邈喝得沉醉。趙達來問公事,他竟答道「中聖人」。曹操知此情,大怒。其後,曹丕繼位,還曾譏訕他道:「近頗『中聖人』還?」(見《三國志·魏志·徐邈傳》)這里「聖人」就是一種較清的酒名,較濁者稱之為「賢人」。《三國志·吳志·韋曜傳》講,孫皓知韋曜不能飲,每逢飲則「密賜茶荈,因以代酒」。「賢人」一類的顏色似茶,或許就是酒性溫和的「色酒」。魏晉南北朝時期,酒禁大開,酒類品目頗多。不滿世道而借酒消愁者,稱酒為「忘憂」、「歡伯」。晉朝劉臻之妻曾寫一篇「椒花頌」,可見,酒又有「椒花」之稱。南北朝的程卿,曾喝過一種名為「千里醉」的酒,他邊走邊飲,歸家而醉卧。還有位叫毛鴻賓的,曾用所謂「騎驢醉」,將攔路搶劫的人灌醉交官。據說,「騎驢醉」為劉白墮所釀。(見洛陽伽藍記·城西法雲寺)用桃花浸泡過酒,稱為「桃花酒」,據說喝了這種酒,可以「除百病、好容色」,故又被稱為「美人酒」。(見《太清卉木方》)梨花盛開時釀熱的酒,叫「梨花春」。(見《長樂集》)立夏日,取李汁和成的酒,叫「駐顏酒」。(見《說林》)崖州(今廣東瓊山縣)的婦女,用安石榴花放置鍋內發酵,十數天變為酒,謂之「榴花酒」。《林邑記》以甘蔗和石蜜等所釀之酒,叫「蔗酒」。(見《容齋隨筆》)此外,還有「縹膠酒」。(見《北史》)魏晉南北朝期間,隨著釀酒業的蓬勃發展,相應的專著也有不少。北魏賈思勰在其《齊民要術》一書中,總結性地記述了當時制曲釀酒的技術經驗和原理,可謂世界上最早的釀酒工藝學。此外,還有《食法雜酒要方,白酒並作物法》(十二卷)、《四時酒要方》(一卷)、《白酒方》(一卷)、《七日面酒法》(一卷)、《雜酒食要方》(一卷)、《酒並飲食方》(一卷)等。在唐代,於寒食節專門宴飲宰相等的有「酴醾酒」。(見《群芳譜》)並出現了「燒酒」之名。(見白居易詩《荔枝樓對酒》及雍陶詩《到蜀後記途中經歷》)。又據皇甫松《醉鄉日月》(見《說郛》函芬樓木卷)載:唐時,根據酒之清濁濃淡,又有「聖」、「賢」、「愚」、「君子」、「中人」、「小人」之名。五代有著名的「崔家酒」。這有張白在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崔家酒壚題詩一首為證(參見宋·竇蘋:《酒譜·內篇上》:武陵城裡崔家酒,地上應無天上有。雲游道士飲一斗,醉卧白雲深洞口。宋代文人范成大在其《桂海虞衡志·志酒》中講,廣西不僅有「聲震湖廣」的「瑞露」,還有「古辣泉」和「老酒」。當地人「婚娶亦以老酒為厚禮」。唐代文人段成式在《西陽雜俎》中說:賈銷有個僕人,善於識別水質的好壞,常劃船到激流中接取「河源水」,這種水「經宿色如()」,用它所釀的酒叫「昆侖觴」,其香、味「絕世」。宋代還有一種以芡草釀成的酒——「芡酒」。蘇車工就曾有「有酒初嘗芡」的詩句。「白乾」(或「白乾燒」)之類的烈性白酒被認為出現於元朝建立前後。元人稱作「汗酒」,李宗表稱之為「阿刺古酒」,且作詩雲「年深始得汗酒法,以一當十味且濃」。這種「汗酒」,「則真今之『燒酒』矣!」(見《浪跡續談》卷四,「燒酒」。)清代,酒名愈益增多。《清朝野史大觀》卷十一中講:有個「河海客」,為懲罰巨鹿的劣紳,用法術使他們全家百餘口人皆「瞠目不語,如木偶然」,然後,在他們家的桌案上留下一張便條,上面寫道:「公子不法,本當殺卻,今姑從寬,去勢留命」,另一張紙條上寫著「飲木瓜酒可解」。可見,當時有「木瓜酒」。又有個叫張照的人曾獻酒方,說是在山中找到古松,伐其主根,將酒瓮埋於砍伐處,將「松之精液吸入酒中」,經年挖出酒瓮,酒色如琥珀,此酒名曰「松苓酒」。廣東珠江有聞名暇邇的「檳郎酒」。曾於康熙時任過刑部侍郎的浙江德清人胡會恩,有《珠江雜詠》中寫道:我愛珠江好,天南接大洋。山家蚝壁峙,海市當帆揚。酒雜檳榔醉,茶勻茉莉香。最宜新雨後,炎暑變清涼。山東的「魯酒」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聞名於世。其特點是淡薄而不醉人。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寫道: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腹情。思君若汶水,浩盪寄南征。曹魏時代已有「囋媽酒」(亦稱「筒酒」)、「蘆酒」、「筩酒」、「()酒」、「雜麻」、「釣藤」、「釣竿」、「竿兒」、「()麻」、「瑣力」、「立愛」、「咂酒」等酒類,這些酒一直傳至清代,其質量較前更高,名稱也更多。中國歷代均有許多地方名酒,到清代,地方名酒及酒名多得不勝枚舉。南酒有:俯光的「致虛」,紹興的「女兒酒」、「奔牛酒」、「老酒」、「紹興酒」,蘇州的「福貞」,松江和惠泉的「三白」,宜興的「紅友」,揚州的「木瓜」,鎮江的「苦露」,邵寶、鎮江的「百花」,苕溪的「下若」,淮安的臘黃、「苦蒿」,浦口的「浦酒」,浙西的「潯酒」,宿遷的「沙仁豆」、「薏苡」,高郵的「五加皮」、「稀薟」澎湖列島的「頃刻酒」,等等。北酒則有:山東德州的「露酒」、「羅酒」,河北滄州的「滄酒」,山西的「汾酒」、「潞酒」、「桑洛酒」、「人參酒」,北京的「囋媽酒」,等等。羅酒酒味清涼可口,正如清人王士禎詩雲:玉井蓮花作酒材,露珠盈斜潑新醅。清冷錯著康王水,風韻還宜叔夜杯。清代著名烹飪學專家袁牧,雖性不近酒,但也稱紹興酒如「清官循吏,不能一毫造作。」據舊志載,紹興酒又分為「豆酒」、「薏苡酒」、「地黃酒」、「鯽魚酒」諸種,統名之為「老酒」。《名酒記》中所謂的「越州蓬萊酒」,「蓋即今之紹興酒」。清朝的「清涼道人」,在廣東時飲過「紅毛燒」,在廣西時曾飲過「單料」、「雙熬」、「三熬」、「四熬」等酒,但他最喜歡喝的仍是「紹興酒」。他在其《聽雨軒筆記》中曾嘆道:「酒之種類,難以枚舉」。青銅:古鏡名軒轅鏡,古鏡名。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軒轅鏡其形如球,可作卧榻前懸掛,取以辟邪」。照骨寶:古鏡名,傳說中的古鏡名。能映現內臟和骨骼太平花:古花名曼陀羅花:古花名,即茶花飛燕草 黑種草 黃海罌粟 藍花綠絨蒿 虞美人 醉蝶花 羽衣甘藍 香屈曲花 諸葛菜 麥仙翁 絲石竹牡丹:別名木芍葯、花王、洛陽王、洛陽花、穀雨花、鹿韭、富貴花等菊花:別名黃華、黃花、金蕊、菊華、秋菊、九華、女華、帝女花等荷花:又名蓮花、玉環、芙蕖、水芝
2. 關於喝酒的疑問
我聽人家說,學喝酒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你喝多了,吐了之後,這時候不要斷了,再繼續喝兩杯,越吐越喝,這樣你就進步了;反之,你吐了,就不喝了,這樣是你退步了,永遠都學不會喝酒
3. 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出自南宋詩人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華,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詞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風猛。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濃睡"時如何知屋外"風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庄《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雲:「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後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讀者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麼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並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於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後的這層「惜花」之意,那麼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捲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後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4. 3人喝了117瓶啤酒!從這個新聞里你發現了什麼秘密
沒發現什麼秘密,而是感到好奇。聽說這件新聞時我第一反應是計算人均喝酒瓶數,發現正好人均39瓶,我猜測很可能三個人喝的數量一致,都是39瓶。喝酒喝得多沒什麼奇怪的,但是三個人人均39瓶實在令人好奇和震驚,難道這裡面真的有什麼故事嗎?
中國的酒桌文化源遠流長,但在很多酒桌上都曲解了文化的本意,越來越多的人拼酒,把不喝酒看作“不給他人面子”,尺度之大早已超過了小酌怡情的范疇,往往喝到“斷片”清醒過來之後才悔過當初。酒是生活的調節劑,飲酒應適可而止,喝酒的過程是調劑生活,聯系感情的過程,如果喝酒過多反倒適得其反了。
5. 買的麝香酒是白色的什麼情況 倒了一滴在手臂 五個小時還有一股騷味
可能買到的白色麝香酒是一種葯酒,其味是很濃烈的葯味酒。
6. 花是春信使、酒是色媒人、茶是品人生、煙是什麼求解[疑問][疑問]
花是春信使、酒是色媒人、茶是品人生、煙是(點寂寞)
7. [擁抱][啤酒][疑問]是什麼成語
柳暗花明復liǔànhuāmí制ng
[釋義] 綠柳成蔭、繁花似錦的美麗景象。也比喻又是一番情景或進入一種新的境界。
[語出] 宋·陸游《游山西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音] 花;不能讀作「huá」。
[辨形] 暗;不能寫作「岸」。
[近義] 山清水秀 美不勝收
[反義] 窮途末路 走投無路
[用法] 含褒義。多用來比喻在特別困難的時候而出現美好的轉機時。一般作賓語、定語。
[結構] 聯合式。
[例句] 走到小路盡頭;一拐彎;我頓時覺得~;又是一番景象。
[英譯] enchantingsightinspringtime
8. 關於《花容天下》和《十里紅蓮艷酒》的一些疑問。
1、重蓮和林宇凰的(《月上重火》最後有揭露)。
2、艷酒就是重蓮,艷酒是回重蓮為了召集仇人一並殲答滅的馬甲(天山的人不都記恨重蓮),而血鳳凰分兩,經常和凰兒在一起的是大美人,另一個就是步疏。
3、《花容天下》和《十里紅蓮艷酒》的結局是HE,《月上重火》是講重蓮女兒的,但在一開頭就有重蓮之死。
4、瘋了,是被殷賜醫好了的(或許還因為凰兒回來了)但只是時而清醒時而又瘋了,而在清醒的那段時間重蓮繼續裝瘋賣傻是因為《花容天下》的結局凰兒是回來了可是他並沒有真正原諒蓮,重蓮怕凰兒離開。
5、重蓮和林宇凰夫妻關系,林宇凰和林軒鳳舊情人關系,重蓮和林軒鳳,重蓮以艷酒的身份救了林軒鳳,收之天山,賜名白翎。
6、林宇凰是個理智的人,就因為太過理智總是會讓他在感情方面搖擺不定,總覺得虧欠了林軒鳳,但他的心已經屬於重蓮。
7、活的很好,靈劍山莊莊主,並且是當朝王爺。
8、恩,因為蓮神九式,更確切的說是因為蓮翼,你到網上查【蓮翼】看了就知到了。
9、重蓮愛林宇凰超過一切,其實只有一次,是為了不讓林軒鳳碰凰兒。
10、還因為凰兒以為自己虧欠了林軒鳳,可其實林宇凰虧欠最多的是重蓮。
9. 君子蘭可以澆啤酒嗎
1、使用啤酒來澆君子蘭毫無疑問是可行的,因為啤酒裡面富含二氧化版碳,而這一種物質對權大多數植物來講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它裡面還有糖、磷酸鹽等,這一些東西對植物的生長大有益處。
2、每一次也不用太多量,取適量加水稀釋至一百毫升就很好。太頻繁很容易導致它富含太多營養而爛根,道理和澆水很頻繁一個樣。
1、擦拭葉面:找一塊干凈的軟布,沾上適量的啤酒擦拭葉面,不僅能將表面的灰塵擦掉,還可以讓植株的葉色更綠,也會變得更有光澤。
2、注意澆水量與澆水次數,君子蘭冬季澆水,如室內溫度高、濕度小,可2天-3天澆水一次。如室內很低可延長至一周澆水一次,每次澆水都要澆透,但不要澆漏,以防養分流失,澆水時間應以早晨為宜。
10. 啤酒肚真的是喝啤酒喝的嗎,這里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秘密
時至今日,身邊還有不少人提出疑問,啤酒到底有什麼好喝的?我們這代人都曾經飽受工業啤酒和無良進口商的摧殘,對於啤酒的認知長期以來都存在著極大的誤區,所以在進入精釀的世界之前,你應該放下那些曾經對啤酒的誤解。
誤解三:啤酒怎麼都喝不大
經常會遇見一些自詡啤酒千杯不醉的朋友,也許面對超市貨架上的那些綠瓶裝的工業拉格你真的可以做到,因為他們通常都只有 3.5% 左右的酒精度,一般說的 10 度或者 8 度那都是麥芽濃度「P」,真正超過 10% 酒精度的啤酒,就算是非常有實力的酒鬼,喝上十瓶就是極限了。
目前啤酒的酒精度的最高紀錄是 67.5%,這遠遠超過我們身邊絕大多數烈酒,也超過了中國人對於啤酒的最淺薄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