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白酒知識 > 古代喝白酒多少度

古代喝白酒多少度

發布時間:2021-02-14 00:56:51

⑴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白酒是以糧食為主要原料,以大麴、小曲或麩皮曲、曲為糖化發酵劑,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而成。又稱燒酒、老白乾、燒酒等,是中國特有的蒸餾酒,是中國傳統的飲料酒。酒精含量一般在40度以上,40度以下為低度白酒。酒精度這么高,如果你喝同樣量的紅酒和白酒,你會醉得很嚴重。如果不是因為特殊體質,我們都知道不能喝太多酒。但古人為什麼總是喝幾罐酒,還喝一千杯呢?

雖然現在的釀酒技術大多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但現代白酒與古代白酒有很大的區別。古酒的度數要低得多,可以喝幾壇酒。

而古代的小壇子只有兩三斤。喝幾罐並不難。而且,史料和文學作品總是喜歡誇大事實。那些能專門記錄飲酒的人天生就是有非凡才能的有權勢的人。因此,我們經常看到古人喝了幾壇酒,卻從不喝醉。

古龍小說中的英雄人物都愛喝酒,他們的飲酒能力驚人。其實,古龍的飲酒能力在現實中也很高。根據

⑵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喝多少才能醉

在《水滸傳》里有這樣一段記載 ——

武松上景陽岡之前,

曾經在酒店裡喝了十五碗酒,

然後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後來他幫著金眼彪施恩打蔣門神,

又搞過一回「無三不過望」。

「望」是酒店外面掛的招牌,

他每看見一塊酒店招牌就得喝三碗,

不然他不走。

後來喝了很多酒,才六七分醉,

跟蔣門神比武,旗開得勝,

馬到成功,一腳就把蔣門神踢倒了。

所以古人的這種好酒量是不是讓人很震驚?!還有眾所周知的「酒仙」李白,「醉翁」歐陽修,「飲酒詩人」陶淵明……這些古人都是我們印象中的好酒量。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人喝酒可以千杯不醉呢?古代的酒究竟有多少度呢?

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有這樣一個字:

這個字指的就是一種香草甜酒

是用黍米加鬱金香釀造的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又有這樣一個字:

這個字指的是帶飲料性質的甜酒

到了唐代,人們飲用的主要還是甜酒,白居易就曾寫詩說韓愈「近來韓閣老,疏我我心知。戶大嫌甜酒,才高筆小詩」。「戶大」是酒量大的意思,這首詩大意是最近韓閣老您疏遠我,我心裡知道,這是因為您酒量大,嫌我招待的甜酒不過癮;才氣又高,笑話我寫的小詩。從這首詩我們也可以知道,唐代的酒度數不高。

其實一直到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甜酒。甜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那時人們的主要飲用酒。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現代人的大。

從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發酵酒 , 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 ; 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 發酵後就過濾而得,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還有《水滸傳》里的「智取生辰綱」中,有一段講到楊智帶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熱天買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時候,足以證明,古代的酒度數是很低的。

白酒是宋元以後才逐漸流行起來的,其學名叫蒸餾酒,又因為白酒可以點燃,所以也叫燒酒。

我們熟知的大文豪蘇軾,有首詞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前的小序說「歡飲達旦」,意思是他喝酒一直喝到早晨。

但事實上,蘇軾酒量很小,他曾說自己年少時望見酒盞就會醉;長大後,飲酒終日,也不能超過五杯。這里蘇軾所說的酒,應該就是白酒,否則也不會這樣不勝酒力。可見蘇軾所說的「歡飲達旦」,未必喝了多少酒。

明代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中,有一段關於白酒釀造法的記載:人們將濃酒和酒糟放入蒸餾容器裡面,容器下面加熱後,水汽蒸騰上升,遇冷後,就會凝結成水珠,水珠匯集起來就是白酒。並說白酒「其清如水,味極濃烈」,意思是說白酒清澈如水,味道又非常濃烈。

看到這里,就可以知道其實古人的酒量也就一般般吧,而且千杯不醉的說法只適用於宋元之前的甜酒,宋元之後,白酒的酒精度數越來越高,怎麼會千杯不醉呢?

⑶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一生嗜酒成性,一句關於酒的詩句,也成為經典,千古流傳。後人也將他稱頌為詩仙。而古代的酒真的那麼好喝嗎?它有多少度?又是什麼味道呢?

據歷史資料分析,中國就酒歷史源遠流長,釀酒歷史可追溯的夏禹時期。先秦時代釀酒,兼用曲、櫱兩種酒母,到了漢代,以櫱釀造的醴逐漸消失,漢人制曲,多以麥為原料,有大麥、小麥、細餅等多種酒麴。到唐代,釀酒技藝較之魏晉有了很大的進步,首先出現了以大米為原料,直接由曲母培養而成的紅曲,有更強的糖化力和酒精發酵力。度數達到8、9度上下。

而北宋釀酒在用曲方法上採用了「連渣拌飯法」,即把米淘洗干凈,蒸成飯,令其極冷,然後連同曲渣一起投入,充分發揮曲渣中有益黴菌的作用。四時用曲各不相同,春冬釀造周期長,曲要搗作小塊子,像骰子或皂子大小,如此則發酵有力而使酒味醇濃,秋夏釀造周期短,則曲要略細些,為的是曲和米能很快接觸而使酒成熟的快。度數可以達到11-18度

但是到了宋朝末年,游牧民族從北方把蒸餾技術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的酒精度數從此提高了。到明朝時,好漢們只能小口小口地喝酒了,因為有了酒精度提高,再像從前那樣大碗酒的牛吹,說不定隨時會猝死呢!傳統中國的黃酒酒精度數,在自然發酵情況下,若能達到20來度的酒精度已算不錯,這是因為酵母發酵的過程中產生的酒精,到達一定濃度後也會殺死酵母所局限的。

古代的酒主要是用來解渴的,而不是像現在的烈酒,越喝越渴。濁酒有點像現在的雞尾酒,七八度左右吧,所以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美贊。水滸傳中武松更是連幹了18碗,平常人是三碗不過崗。可能是這家店鋪有什麼獨特的蒸餾技術,可是最多也就類似現在的啤酒的度數15度左右吧。所有平常人三碗不過崗,誰知武松海量,連干18碗。

因為以前的酒是用糧食釀的,老百姓哪能吃的起糧食,自己吃都不夠,更別說是用來釀酒了,所以在老百姓中喝酒是一種很奢侈的東西,只有貴族才能引用。由此可見,如果憑我們現代人的酒量回到古代,估計各各都是喝酒達人。而武松喝的那十八碗酒,也就相當於今天的一瓶二鍋頭吧!

⑷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什麼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由於古代的釀酒技術比較的落後,所以古代酒水的度數大概都是在10度左右,有少數的烈酒度數可以達到20度,所以在電視劇中才會有很多的人喝了很多酒都不會喝醉。

再到後來宋朝末期元朝的時候提純技術更加的精煉,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以以前從來不同的高度白酒,而這種酒水的度數甚至可以達到30多度。因為元朝是蒙古少數民族統治時期,而蒙古族因為長期處於寒冷之中所以對於烈酒的追求遠遠大於中原人,也是從元朝之後高度白酒開始盛行起來,而低度的酒水開始走向沒落。




⑸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喝酒不會醉呢

我們在古裝的影視劇裡面經常看到一些大俠和江湖人士,一口氣可以喝好幾壇酒。真的是古人的酒量好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在中國古代,釀酒的技術還沒有這么高,人們只是用谷類和果實來釀成酒,那時最高也就十來度,比啤酒的度數要高一點,所以古人喝上十幾碗也不會醉。直到蒸餾酒進入到中原來之後,白酒的度數才成為了烈酒。

古代人們開始喝的酒只是用五穀和果實來進行發酵而成的低度甜酒。直到宋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人為了禦寒發明了蒸餾法,因此酒的度數才得到了突飛猛進,一下成為了烈酒。盛行喝這種白酒是在元朝的朝代,在元代之前的人們許多人都很會喝酒,但是元朝之後就沒有人敢這么放肆的喝酒了。

⑹ 古代酒的度數是多少

古代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⑺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什麼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提到酒的時候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即便是在現在的生活中大多數人的飯桌上都是不能離開酒的,然而酒的發展已經有很長的年頭了,早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就有了喝酒的習慣,但是我們平時在電視上總是看到,古代的那些人喝酒非常難喝醉,平時吃個飯就要好幾斤白酒,那麼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呢,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喝醉呢?

元朝以前很多人都是海量,像唐宋時期,李白有很多詩篇,都是描述斗酒的場景。元朝以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往往都是喝酒來禦寒,他們喝的都是高濃度的酒,這些游牧民族釀酒的方式,用的是所謂的「蒸餾法」的方式,後來才傳到了中原。之後就很少出現一個人可以喝十大碗的情況了。

⑻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古人為什麼喝好幾壇都不醉

古代酒的度數是非常低的,通常只有5度到8度左右,最多不會超過10度,就和現代社會當中的啤酒是差不多的,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古人酒量通常都會很好,有些時候甚至喝好幾壇的酒都不會醉,因為在古代酒就相當於是飲料。

而在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是比較喜歡喝酒的,甚至很多人在喝完酒以後才會有一些靈感,你比如說李白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李白特別的愛喝酒,而且李白很多的作品都是在喝完酒以後才寫出來的,你包括三國時期的曹植也同樣是如此,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度數是一樣高的,那麼這些人喝完酒以後不要說是作詩了,恐怕會立馬就倒頭大睡。

閱讀全文

與古代喝白酒多少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洛維斯紅酒怎麼樣 瀏覽:743
白酒t20什麼意思 瀏覽:544
白酒可以對什麼喝 瀏覽:115
長城紅酒一瓶喝不完能放多久 瀏覽:405
法國紅酒臭嗎 瀏覽:961
楓塔妮紅葡萄酒價格 瀏覽:160
法國葡萄酒的關稅 瀏覽:514
鹿頭的紅酒什麼牌子 瀏覽:961
93年矛藝白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594
濃烈的雄黃酒 瀏覽:954
法國人熱愛紅酒 瀏覽:680
怎麼就知道紅酒好不好 瀏覽:344
五大連池原漿一號啤酒廠 瀏覽:646
一瓶葡萄酒10萬什麼牌子 瀏覽:117
南非白葡萄酒savage 瀏覽:42
一頓白酒多少箱 瀏覽:553
哈爾濱啤酒與青島啤酒多少度 瀏覽:25
雷歐庭紅葡萄酒 瀏覽:812
後海啤酒多少錢一瓶 瀏覽:639
紅酒忌諱什麼葯一起吃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