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酒怎麼喝
酒前
1.喝酒前,只吃七分飽,且不可大量飲水(為留下肚子好喝酒)。
2.喝酒前半小時,喝瓶牛奶,最好是純奶或含糖的,可預防酒醉性胃炎和脫水症。加砂糖或蜂蜜的牛奶,既可促進乙醇分解,又能保護胃黏膜。由於脫水會使鹽分丟失,可適量飲些淡鹽水或補液鹽。
3.不要空腹飲酒。因空腹時酒精吸收快,人容易喝醉;最好的預防法就是在喝酒前,先食用油質食物,如肥肉、蹄膀等,或飲用牛奶,利用食物中脂肪不易消化的特性來保護胃部,以防止酒精滲透胃壁。這是飲酒不醉的主要訣竅,因為這樣可使乙醇在體內吸收時間延長。
4.秘訣:喝酒前半小時,先喝一杯蒙脫石散,可黏在胃粘膜上,鎖定酒精,從而使酒精不被人體吸收。
酒中
1.喝酒時切記不要飲用冰水、檸檬水等刺激性的飲料,不然前面的牛奶就白喝了;不要和碳酸飲料如可樂等一起喝,這類飲料中的成分會加快身體吸收酒精的速度。
2.喝白酒,不可一飲而盡,應分成幾口喝。喝啤酒,應待啤酒沫落下以後再喝。否則,輕則腹漲難受,重則"現場直播"。
3.喝酒的間隙可喝杯酸奶,酸+醇=水。
4.宜慢不宜快。飲酒後5分鍾乙醇進入血液,30~120分鍾,血中乙醇濃度達到頂峰。飲酒快則血中乙醇濃度升高快,很快會出現醉酒狀態。若慢慢飲,就有充分的時間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產生量就少,不易喝醉。
5.食飲結合。飲酒時,吃豬肝能防止喝醉。因豬肝營養豐富,可提高機體對乙醇的解毒能力,常飲酒的人會造成體內維生素B丟失,而豬肝是維生素B最豐富的食物,故吃煮豬肝或炒豬肝是很理想的伴酒菜。但一般說來,所有動物的肝臟都含有很高的膽固醇,不宜多吃。
6.不要混飲。酒因品種不一樣,其各種成分也不一樣,喝混合後的酒,容易讓人感覺不適。
7.酒可以加熱後喝。酒加溫後可以減少醛類物質。
8.小口喝。小口喝酒有助於酒精消化,不容易醉。
9.喝酒時多吃蔬菜。蔬菜中的抗氧化劑和維生素可保護肝臟。
10.不要空腹喝酒。空腹喝酒沒有食物的緩沖作用,讓人很容易醉。
酒後
1.酒後不要用喝醋、喝茶的方式解酒,因醋和茶沒有解酒效果。
2.酒醉後最好不喝濃茶,可喝點淡茶。茶葉中的茶多酚有一定保肝作用,但濃茶中的茶鹼可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反而使頭疼加劇。如果身不由己喝得太多,可吃些水果,或喝些果汁。因水果和果汁中的酸性成分可中和酒精。很多人酒後往往不吃飯,這樣危害更大,應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面條就非常好。
3.甜點加水果。酒後立即吃些甜點心和水果可保持不醉狀態。俗話說"酒後吃甜柿子,酒味會消失"。甜柿子之類的水果含有大量果糖,可使乙醇氧化,使乙醇加快分解代謝,甜點心也有大體相仿的效果。
4.飲酒後,盡量飲用熱湯,尤其是用姜絲燉的魚湯,特別具有解酒效果。
5.酒後如發生嘔吐不止,應立即找瓶礦泉水喝,以免胃裡已沒有東西嘔出血來。
6.嘔吐完後,不可立即進食,尤其是燒烤類食物。
7.睡覺前在床頭放置盛器,以免睡後驚醒想嘔吐時但還未到達洗手間,就吐出來。
8.酒後第二天,若感胃酸,服用胃舒平等胃酸緩解後再喝水。
9.惹感胃痛,可適情況服用其他胃葯,切記不可服用止疼葯,因為止疼葯對於胃疼療效甚微。
10.早點可選用豆漿、牛奶一類的熱飲。若需上班者,可選用脈動、紅牛等提神飲料,以保證不耽誤工作。
11.酒後不要洗澡。酒後洗澡會導致體內血糖降低,阻礙肝臟正常功能,嚴重甚至導致死亡。
(1)怎麼煮白酒茶擴展閱讀:
健康提示
提示1:按理想速度喝,以不超過肝臟處理能力的速度飲酒
肝臟分解酒精的速度是每小時約10毫升,酒中所含的純酒精(乙醇)的量,可通過酒瓶標簽上標示的度數計算。如酒精度數為16%的250毫升酒,用250毫升×0.16=40毫升,那麼酒精的量就是40毫升。
如果一個人花4小時喝完,那麼平均每小時攝入的酒精量是10毫升,剛剛符合肝臟的處理速度。按這一速度喝,能最大程度降低酒精對肝臟的負擔。
提示2:喝清水,恢復體內水分平衡
酒精有改變肌體細胞內外水分平衡的作用。通常,體內水分的2/3都在細胞,但酒精增加後,細胞內的水分會移動到血管中,所以雖然整個身體的水分不變,但因細胞內的水分減少了,也會覺得乾渴。
不論哪種原因,充分攝入水分都是沒錯的。醒酒水自古以來就是緩解酒後不適的方法之一。在滿滿一杯水中混入三小撮鹽並一口喝下去,會刺激胃使食物易吐出。
提示3:飲用運動型飲料和果汁
過量飲酒的第二天早上醒來,嗓子感覺乾渴,此時體內殘留有酒精和有害物質乙醛,應想辦法盡早將其排出體外。含無機鹽和糖分的飲料,除了有水分補給作用之外,還有消除體內酒精的作用。運動型飲料和果汁效果就很好,特別是運動型飲料,其成分構成接近人的體液,易被人體吸收,不僅對宿醉有效,飲酒時如果一起喝,也可防止醉得太厲害。
此外,含有茶多酚和維生素C的茶,或用檸檬和蜂蜜做的蜜汁檸檬水,對於宿醉也有效。需注意,不管哪種飲料,若太冰涼有效成分都不易吸收,所以喝常溫或溫熱的。
提示4:吃柿子,幫助分解酒精
柿子是富含果糖和維生素C的水果,古時即被用作防止醉酒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甜柿中所含的澀味成分,可分解酒精,所含的鉀有利尿作用。柿子葉也含有相當於柑橘數十倍的維生素C,其鮮嫩的幼芽可炸著吃,或乾燥後做柿葉茶喝。
提示5:多食貝類,強化肝臟的解毒作用
以蜆貝為例,它蛋白質的含量可與雞蛋相提並論。且由於含有均衡的必需氨基酸,不會對肝臟造成負擔,能促使肝臟恢復功能。貝類食物通常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牛磺酸和糖原,維生素B12和糖原對於促進肝臟的功能也發揮重要作用;而氨基酸中的牛磺酸與膽汁酸結合後,可活化肝臟的解毒作用。
② 把白酒煮熱來泡茶喝了會不會中毒
高手啊!酒能泡茶?數千年來樓主估計第一個,中不中毒我不敢說,但是喝了肯定沒好處,不然以中國人的好奇心幾千年都沒人干可能么?
③ 怎樣在家自己做白酒
准備材料:酒糟:適量、木桶:一個、大碗:一個、鋁鍋:一口、毛巾:適量回、水:適量。答
1、首先准備一個干凈無水的木桶,然後倒入適量的酒糟壓平。
④ 怎樣才可以讓白酒釀成茶葉酒
[配方]
生石膏45克,細辛、川芎各3克,川椒,茶葉各5克,
75%酒精300毫升。
[製法]
將前5味共研粗末,置容回器中,答加入75%酒精,密封,
浸泡1周後,再置鍋中隔水煮沸30分鍾,過濾去渣,取汁待冷,貯瓶
備用。
[功用]
消炎止痛。
[主治]
各類型牙痛。
[用法]
外用。取醫用棉球多個,放入葯配中浸過。用時用
鉗子夾起一個棉球迅速放人牙痛處,令上下牙咬緊,再取1個棉球
塞入患牙對側之鼻孔內,雙側牙痛.任塞一鼻孔。痛止後5-10分
鍾去掉葯球即可。
⑤ 茶和白酒可以一起喝嗎
茶和酒不能一起喝。
茶與酒同食加重心臟負荷:
茶不能與酒同食,不僅,喝茶的時候切記不能喝酒,專喝酒之後也不可立刻就飲茶,由於酒中含有大量酒精,濃茶具有一定興奮心臟提神的作用,酒中的酒精對心血管刺激很大,這時在加上茶對心臟的刺激,讓小小的心臟一下子受到了雙重刺激,興奮性增強的同時,更加重心臟負荷,對心臟非常不健康,因此,茶與酒切記要分開食用。
茶還不能和狗肉,咖啡、海藻、紅酒以及豬肉食用,茶和狗肉同食,易使人體吸收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茶屬和咖啡、海藻、紅酒同食,會降低人體對鐵的吸收,茶與豬肉同食,易產生便秘等症狀。
茶葉有以下功效:
1、抗癌:
科學家發現,用壺煮制的茶水更有利於健康。與簡單的在盛有沸水的杯子里泡茶相比,煮茶水的方法可以釋放出更多的抗癌化學物質。
2、預防疾病:
紅茶的抗菌力強,用紅茶漱口可防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感冒,並預防蛀牙與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與高血壓。研究表明:紅茶功效不遜於綠茶且更有益於心臟。
3、與食物搭配後食用,這些營養成分也會發揮的更好,不過,茶卻不能和所有的食材同食,例如,茶與黑木耳同食引發貧血。
⑥ 如果用白酒煮茶葉會有什麼現象
白酒裡面如果含有鐵質元素,煮茶葉後,茶水會變色,大多是微黑或者黑色的。
⑦ 白酒和綠茶一同放在煮沸的水中,可以飲用嗎
想像力真豐富。你可以嘗試一下。
⑧ 用白酒煮茶能喝不怎麼保存
白酒泡茶即可,煮茶酒精蒸發快,因溫度高,茶葉的營養物質易損失。
保存泡茶的酒,真的很難,顏色很容易被氧化,目前沒找到理想的條件。
⑨ 白酒和紅茶怎麼兌好喝
親,我賣茶葉的,而且我們家鄉這里都有喝茶的習慣,從沒聽說還有這樣喝的
⑩ 寒夜客來茶當酒 看看唐朝人怎樣煮茶
茶是中國的「國飲」,也是世界三大軟飲料之一。據考證,中國人飲茶是從鮮葉生吃咀嚼開始,後變為生葉煮飲,形成比較原始的煮茶法。唐代以前無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葉煮飲,唐以後則以干茶煮飲。
西漢王褒《僮約》:「烹茶盡具」。西晉郭義恭《廣志》:「茶叢生,真煮飲為真茗茶」。東晉郭璞《爾雅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晚唐楊華《膳夫經手錄》:「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晚唐皮日休《茶中雜詠》序雲:「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飲者無異也"。漢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採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茶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
中唐陸羽《茶經·五之煮》載:「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晚唐樊綽《蠻書》記:「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采早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唐代飲茶以末茶為主,將茶葉研磨成末狀再沖泡,將茶末置於熱水同煮後,開始講究泡茶方式與順序,也開始重視周邊器具、環境與用水。陸羽在《茶經》論及泡茶燒水有三沸:「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宋代,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有「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挎滿口」,黃庭堅《謝劉景文送團茶》詩有「劉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瓊糜」。宋代,北方少數民族地區以鹽酪椒姜與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明代陳師《茶考》載:"烹茶之法,唯蘇吳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沸蟹眼為節"。清代周藹聯《竺國記游》載:「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為最……其熬茶有火候」。明清之後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數民族流行。
茶沒有酒的濃烈,水的平淡,自有其獨特的芳香與甘醇。潮起潮落、物換星移,千百年來中國人對茶的喜愛歷久彌新,茶香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