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綠林好漢濃香型白酒價格是多少
綠林好漢
酒精度:43度
凈含量及包裝:1×500ml
香型:濃香型白酒
價格200元左右
Ⅱ 京山綠林好漢珍藏酒多少錢一瓶
京山素有「鄂中綠寶石」之美譽,地處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端。東臨安陸、應城,西接鍾祥,南連天門、沙洋,北倚隨州。是大洪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之一。全縣國土總面積3520平方公里,人口64萬人,境內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尤以「鄂中第一溶洞」——空山洞和名揚天下的綠林起義策源地綠林景區最為遊人景仰。京山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4000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蘇家壟文化和1900多年前的綠林文化世代流傳於長江中游地區,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由新市(即今京山)人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繼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的第二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在這塊土地上,數百處古寨、古城、銘文、碑刻等歷史遺存閃爍著濃郁的人文光芒,令人心馳神往。京山是一片鍾靈毓秀的土地。她山川靈秀,瑰麗多姿。茂密的森林,密布的溪河,叢生的溶洞,林立的怪石,遍涌的清泉,構成了一派秀奇綺麗的自然風光。京山人熱情好客,京山民風純朴,民俗獨特,在這里,您會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京山物產豐富:國寶橋米,馳名中外;燕牌香菇,遠銷海外;對節白蠟,有活化石美名;「中國甘栗」(板栗)美味可口;白花菜、葛粉風味獨特。京山獨特的自然風貌,厚重的文化底蘊,濃郁的風土人情,豐富的名特產和誘人的美味佳餚,使其成為觀光游覽、覓古獵奇、漂流探險、娛樂休閑和科學考察的絕好去處。3520平方公里的靈山秀水中,分布著200多處景點,使您賞不夠她的千種風姿,品不盡她的萬般風韻。京山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她東承武漢,西接荊門,南望江漢,北通襄樊,有省道皂當、漢宜、京安、應隨公路和長荊鐵路穿境而過。京山縣城兩面環山,山外環湖,京山河、惠水渠穿城而過。依據京山縣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地貌特徵,京山著力構建山在湖中、河在城中、城在園中、樓在林中、院在花中、人在綠中的生態文明城市,先後完成了包括工業新城、舊城區改造、縣域城鎮體系等在內的縣城區總體規劃修編,全力打造以老城核心商業區為中心;發展以輕機大道兩側向東的城市空間拓展主軸、以京山河為城市空間的拓展主軸;構建城市老城核心區、工業園城市產業拓展區、京山河下游至湯堰溫泉旅遊度假區為重點的「一心、兩軸、三區」的城市發展格局。 通過科學的治理改造,京山縣城現已形成以京山河、惠亭湖為依託,以道路綠化為骨架,以公共綠地、街頭景點、庭院花圃為點綴,以城郊山、泉、林、寺景觀為呼應的「點、線、面」有機結合的立體生態壯景,凸現了京山濃厚的山城文化特色和集生態、景觀、遊憩於一體的宜居城市格局。 2008年9月24日,經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推進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領導小組於16日下發鄂圈綜改[2008]3號文件,正式批復京山縣成為武漢城市圈觀察員。 批文指出,京山縣作為觀察員,可以參加省推進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領導小組會議、武漢城市圈有關協作互動等活動,進一步推進產業對接與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如今,京山縣城城區面積已達到14.3平方公里,綠化率達到42%,連續三屆蟬聯全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連續三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文明城市」稱號,被譽為「鄂中綠寶石」、「武漢後花園」。京山的旅遊業發展迅猛,配套設施日漸完善,綜合接待能力明顯提高。開放的京山將以一流的服務,一流的設施迎接四海賓朋,八方來客。
Ⅲ 關於綠林 酒業的作文!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新世紀初年,白酒行業無序競爭導致混亂,50%以上的大面積虧損曾引發行業恐慌,痛苦的調整持續了三年多時間。
綠林酒業「上路」趕上了中國白酒的「好日子」。其時,白酒業以超過20%的速度逐年遞增,尤其是規模企業的產能迅猛「膨脹」。2005年時,規模企業的年銷售收入由2000年的350億元增長到722.7億元,等到2009年時,規模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已突破了1900億元大關。撩開面紗看「綠林」
時間:2011-06-18 01:54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點擊:95次
——對綠林酒業角逐白酒群英的考量
●何永斌
編者語:綠林酒業在經歷八年成長後站在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關口。一方面,綠林酒業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在白酒市場份額持續、快速增長的宏觀形勢下,迎來了做大做強、擠進鄂酒第二陣容的機遇;另一方面,綠林酒業要維持現狀或緩步遞進危機四伏,當前白酒市場正加速進行「品牌集中」,專家預計今後10年,中國白酒企業極有可能從1萬多家減少到100家左右,大批實力不濟的小廠將被淘汰出局。那麼,綠林酒業在鄂酒陣營中處在怎樣的位置?具有那些有利的條件?制約的瓶頸又是什麼?需要進行怎樣的超越?本文試圖就此議題進行解讀和考量。
「綠林好漢」、「綠林緣」,這些搶眼而響亮的名字,近年來漸被越來越多的縣內外百姓所熟悉,皆緣於「窖香濃郁、綿甜爽凈、香味協調、餘味悠長」的綠林好酒。
2003年,綠林酒業從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建的釀酒作坊起步;
2009年10月,綠林酒業佔地180畝、投資4500多萬元的花園式新廠區投入生產;
2010年5月,綠林酒業形成年產1萬噸白酒生產能力,由惠峰酒業正式更名為「綠林酒業」,推出的新產品「綠林緣」受到青睞;綠林酒被縣政府定為接待專用酒,成為省十三運會指定用酒,系列產品申報湖北名牌……
作為鄂酒新秀,「綠林好漢」能否像稻花香、枝江、白雲邊等知名品牌那樣上演市場大戲,趁著酒業大潮一飛沖天,企業充滿期望,政府十分關注,同行業也拭目以待。
追隨鄂酒崛起的新兵
新世紀初年,白酒行業無序競爭導致混亂,50%以上的大面積虧損曾引發行業恐慌,痛苦的調整持續了三年多時間。
綠林酒業「上路」趕上了中國白酒的「好日子」。其時,白酒業以超過20%的速度逐年遞增,尤其是規模企業的產能迅猛「膨脹」。2005年時,規模企業的年銷售收入由2000年的350億元增長到722.7億元,等到2009年時,規模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已突破了1900億元大關。在這波跨越發展中,鄂酒在我國的中部「站了出來」——
1982年靠3個人、3口缸、3000元起家的稻花香,1999年成功舉辦「首屆湖北名酒節」,一躍成為了湖北第一白酒企業。其後的兩年低迷期完成了改制,起死回生的2003年,稻花香銷售收入超過4億元。在各級政府支持下,自2004年起,稻花香實施「151」戰略和「1211」工程,2005年榮獲「中國馳名商標」,銷售收入突破11億元。其後抓住機遇進行企業重組和資本擴張,2009年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和中國白酒10強。2010年,集團銷售收入達到70億元,實現利稅7億元,入選鄂企100強。
同在宜昌的枝江酒業,1998年完成改制的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其後每年以1億的速度遞增。經過2002至2003年調整,銷售收入從7.2億元、9.3億元一路飆升至16億元。2009年,枝江酒業與稻花香一同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和中國白酒10強,現價工業總產值達到41億元。到2010年,枝江酒業集團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52億元,比上年凈增11億元,增幅達26.83%。
在襄樊,瀕臨絕境的石花酒業,從開發「中國第一高度」「霸王醉」重拾信心,銷售收入從2003年700萬元一步步提升至2006年的1.1億元,2007年翻番達到2億多元。去年石花酒業投資13292萬元開工建設年產15000噸白酒項目,力爭銷售收入10億元。並不景氣的原襄樊三九酒廠,在更名為古隆中演義酒業後開始沖刺「鄂酒第二陣營」,去年7月投資3.6億元建年產兩萬噸白酒的發酵生產基地,近期銷售目標直指10億元。
白雲邊酒業去年銷售收入突破了18億元,上繳稅收近3億元。黃鶴樓酒業也不遜色,就連一度銷聲匿******山頭酒業,去年的銷售收入也達到1.7億元。
綠林酒業在大牌林立的市場上,從最低端的散裝白酒做起,搶灘他人不屑顧及的京山農村市場,以質量和信譽取得了消費認可,第一個三年,散裝白酒佔到了京山70%的份額,掘得「第一桶金」。2006年,綠林酒業適時開發在縣級屬中檔的「綠林好漢」酒,主動與同價位的白雲邊9年陳釀競爭,憑借良好的酒質和古樸典雅的瓶型一下子「打」下對手,開始了從散裝酒為主向瓶裝酒為主的轉折。在第二個三年裡,「綠林好漢」以及其後的「橋米酒」、「綠林緣」、「中國橋米酒」均獲成功,相繼開發的3大系列20多個品種鋪向市場,使綠林酒業提升了高高的一檔,效益明顯提高,瓶裝酒銷量由20%提高到70—80%,縣外市場銷量由30%上升到70%,綠林產品打入荊門、天門、仙桃、襄樊、武漢、鄂州、深圳等十多個大中城市,還在河南、江蘇、廣東等省設點銷售。
八年「開疆拓土」,綠林酒業應對日趨白熱化的市場爭奪,頂住壓力,頑強進取,靈活應變,綠林品牌在省內外有了影響,企業資產達到1.05億元,獲得「第16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新中國60年湖北最具影響力名酒」、「省文明誠信私營企業」、「湖北著名商標」等30多項榮譽稱號,在握有1萬噸年產能力後,綠林酒業也站在了沖刺鄂酒第二方陣的起跑線上,覬覦群雄。綠林酒業雖然無法與強大的鄂酒「頭雁」相比,但以其「貧民草根出生」能走到今天,兆示了不俗功力。
醞釀佳醪的綠林文化價值
綠林酒業選擇城郊莫家山作為新址,一是這里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釀制美酒的天然之地,二是這里有清冽淳甜、日涌量達3000立方米的「金牛泉」。好酒源自好水,潔凈又富含各種有益礦物質的泉水正是多少名酒興業的資本。為此,企業不惜花費1180萬元劈山整地。所幸的是,綠林酒業藉助這塊寶地提升了品質,以新的形象應市,也底氣十足地唱向市場:好酒,好酒,好酒出在咱的手……
遷址,無疑是綠林酒業發展一個重要節點。不過,更具意義的是,以綠林酒業進行更名,企業擁有了燦燦金身。這金身的內質就是無比誘人的綠林文化價值。
酒業巨頭與訪者曾有這樣一番對話。
「做酒很難嗎?」
「是的,很難。」
「不就是水加酒精嗎?」
「那樣做出來的不是酒。」
「那麼酒是用什麼做的?」
「文化。酒最重要的成份是文化。」
沒有哪一款名酒不尋求文化基奠。稻花香兼取楚酒文化和巴酒文化精髓,借用宋詞「釀成千頃稻花香」喻意,形成了稻花香酒文化的稚型,後引申出「人生豐收時刻——稻花香」的高遠境界。提到白雲邊,人們無不聯想到詩仙李白「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的千古名句,以及那個把酒問天、狂放不羈的一代驕子。石花酒卻是從廠區一尊破敗的項羽雕像中找到靈感,契合人們推崇英雄品質的價值取向,亮出70度「霸王醉」,以「英雄品質,巔峰體驗」、「一切因高度而不同」造勢。沒有文化的酒,淡而無味。中國酒文化的一大特徵是「興」,言因酒起,酒助言興,一瓶好酒,如果沒有起源可追溯,沒有歷史掌故可品評,則大失色彩。而恰恰是潛藏於酒的文化,點燃了人的激情。
那麼,綠林酒業的文化價值體現在哪兒呢?
綠林酒具有打造全國性品牌的潛質。發端於京山的綠林起義,是繼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其歷時10年,席捲全國,因推翻王莽政權、推動社會發展而彪炳史冊。在漢語中音義獨到的綠林二字具有國字型大小含義,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群眾性,具有與生俱來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借用綠林可以大打英雄牌。自古英雄出綠林。以王匡、王鳳為代表的綠林英雄天下無雙,綠林好漢名垂青史,綠林二字天生「貴氣」。打綠林英雄牌,既有地域特點,又有民族特徵,彰顯英雄豪氣,貼切酒的韻味和魅力。「三王牌」、「王牌」,顯示「王者之尊」和「王者風范」,象徵著品質和高貴;「綠林山」、「綠林寨」,雄視天下,氣度非凡。這些元素都是品牌戰略的重要文化基礎。
借用綠林可以大打歷史牌。追溯京山古代史有兩大亮點,一是南鄉發現的距今4500多年的屈家嶺文化,二是北緣載入史冊的公元初年綠林起義。屈家嶺文化見證了京山遠古就已經發展起來的水稻種植業,而用穀物釀酒在新石器中期已經起始,到西漢末年綠林起義時,酒在中國已發展了二千多年。綠林好漢愛綠林美酒,綠林酒結緣綠林好漢而「回味悠長」。
綠林酒文化與地域文化相得益彰。綠林寨,綠林山,綠林鎮,綠林旅遊,綠林廣場,這些京山獨有的綠林因素起到了造綠林之勢功用;綠林酒業借勢而名,推廣品牌,又弘揚光大了綠林,綠林酒文化與綠林地域文化互促共榮,其疊加效應有助於快速「發酵」綠林品牌價值。
從惠峰酒業到綠林酒業,是一次華麗的轉身。雖說更名付出了百萬之巨的代價,但新生的無形資產卻是難以估量的。她夯實了綠林酒業做大做強的文化根基。
銷售破億的瓶頸在京山
綠林酒業擁有了萬噸產能,但離銷售過億的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
2009年10月以來,綠林酒業建設新區二三期工程,現已投資近3000萬元,建起了綜合樓、專家樓等設施,下一步還將繼續進行產能和庫容配套,到2015年形成年產2萬噸生產能力。固定資產投入增長了,產品生產、銷售、利稅也要相應增長,這樣才能良性循環。而此長彼消,對企業的嚴重後果不言而喻。所以在當下,綠林酒業迫切需要多銷快銷,早日實現過億目標。這不是一項象徵性指標,而是意味企業能否步入增長的快速通道。
盤點綠林酒業的產品銷售,盡管縣外市場的銷售大於縣內市場,但分散在十多個城市,多的銷量也就一二百萬元,這在當地的市場份額中微乎其微。而在京山,近幾年每年銷量都在1000萬元以上,無疑綠林酒業的「主戰場」在京山,產品的影響力也集中在京山。
從市場成長的路徑來看,沒有哪款酒是能越過本地市場走向外界的。綠林酒業對充分佔領京山市場、繼而更多地擠進周邊城市市場,最後進軍省外大市場的思路十分明晰。他們認為,做縣內及周邊市場的成本低,而且有人緣、地緣優勢,容易做大,綠林酒業要銷售過億,首先是做好京山大本營的文章,做好荊門全境的文章,京山、荊門做不活,外地也做不開。
那麼,綠林酒業能在京山市場實現預期目標嗎?
京山白酒市場近年的長勢顯著,普通公務員也感受到「酒比菜貴」的變化。業內人士分析,荊門全市年白酒消費容量在4億元左右,其中京山市場在4000萬元左右,依此來看,綠林酒業在全市所佔比重不到3%,在京山市場僅為四分之一,市場空間還相當之大,這也是企業看到的希望之所在。但是,擋住綠林去路的都不是「等閑之輩」。
稻花香是京山市場賣得最好的酒之一。在縣城的批發部,進門的顧客多數開口就是「稻花香」。稻花香在京山市場投放了4檔瓶裝酒,還有塑料壺簡裝酒,去年8月份稻花香系列上調了價格,但銷售仍好。用店老闆的話說,它把「買酒的」、「賣酒的」都「唬得很好」。再就是白雲邊、黃鶴樓和枝江。在新市城區,到處都能看到這些酒的形象和產品廣告,可以說這四大品牌統治了京山乃至荊門白酒的大眾消費市場。
實事求是講,綠林系列酒在京山市場也銷得不錯,近期推出的「中國橋米酒」頗受好評,但綠林系列的中高檔酒主要是公務消費居多,普通人認可度還不高。「綠林好漢」與稻花香2號、白雲邊9年陳釀是一個檔次的產品,但稻花香抽獎後價格仍比綠林好漢低,其他同檔次酒的價格優勢明顯,普通消費者在權衡利好後更多地選擇了非地產酒。
綠林酒業在京山的銷售近年來處於緩慢增長狀態,在穩定的背後,卻是對手在日日「進逼」。或許這在過去尚不危及生存,但在現在,卻是生死攸關的考驗。綠林酒業走到今天,真正到了必須直面稻花香、白雲邊、黃鶴樓、枝江甚至石花這些「大哥」的時候了;要從這些「大哥」手裡奪「地盤」,不是沒有可能,但無疑是一場力量懸殊的生死搏鬥。殘酷的市場競爭,挑戰著綠林酒業產品研發、市場運作、質量管理、品牌培養、經營方式的本領,也對地方政府幫扶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勇於超越方能決勝未來
白酒行業的「物競天擇」,勢不可當。
中國白酒行業正整體進入一個穩鍵發展期,盡管受到洋酒沖擊,但未來的五年白酒出口增長將達到5%至10%,內銷年均增長率約為27.7%,專家大膽預期白酒大盤有望做到1萬億元。從市場前景看,綠林酒業是大有希望的。但是,市場的「陽光」並非「普照」每一個企業。在成熟的市場和消費者面前,白酒行業正在與時俱進,高價格、高包裝、高促銷、低質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白酒要做成「有益於人類生命健康和文明進步」的產業,這種「生態健康」的戰略趨勢漸被行業認同;名酒強勢回歸,資本並購不斷,「品牌集中」加速,弱肉強食,白酒業態更加波瀾起伏,變幻莫測。這也正是綠林酒業必須面對的現實。
現代商戰有一句名言:不是被對手打倒,而是被自己打倒。這深刻揭示了企業自我完善的重要。小與大的轉換,弱與強的更替,每天都有形或無形地發生,應對的關鍵是要准確把握自我,拿捏長短得失,勇於自我否定,在否定中實現超越。
綠林酒業正是站在一個由「量」向「質」的轉折點上,機遇與困難並存,前進則無限美好,停滯或後退意味著前功盡棄,更需要審時度勢,冷靜思考,廣集民智,以「鳳凰涅槃」和「刮骨療疾」的氣魄,思變創新,自我完善。
要超越「土廚子」技藝。綠林酒業的產品質量一直是好的,特別是在引進釀造專家後,利用生物發酵技術對原有窖池進行技改,新上4條自動化生產線,設置了原輔料進廠、糧食加工、入窖發酵、蒸餾等7個關鍵工序管理點,實施「分層起糟、分層蒸餾、量質摘酒、分級並壇」等一系列新工藝,酒體酒質再上一個台階。但擴規增量後要想確保質量,綠林酒業必須超越「土廚子」技藝,從原料購進開始,到產品出廠,每個環節都不能粗放和閃失,要用嚴格的程序管理規范操作行為,確保酒質「恆定」,產品「零缺陷」,完全實現由「普通酒」向「優質酒」轉變。優質將是綠林酒最好也是永遠的賣點。在質量上對消費者的任何「忽悠」都是災難性行為。
要超越「小槽坊」作派。綠林酒系列產品與競爭對手之間存在同質化問題,而且產品群體單薄,在競爭不同消費群體和區域市場中表現弱勢。綠林酒業要選擇差異化發展之路,積極超越鄉村小槽坊「以不變應萬變」作派,探索有個性和特色的產品。「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要置身市場環境,研究產品戰略,決斷「梯級開發」,做到生產一代,研究一代,儲備一代。科技是優質及競爭力的基石,是酒的第一生產力,賣酒也是賣科技,缺乏科技支撐的產品「走不遠」。綠林酒業要及早著眼未來建立產品研發體系和投入機制,讓企業早日走上依託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要超越「大掌櫃」思維。小成靠勤,大成靠智。綠林酒業在草創初長時期,「十幾個人來七八條槍」照樣能打勝仗,但現在面對強手打大仗、打硬仗,就必須超越「大掌櫃」思維,廣納「良將精兵」,克服局限性,以「才」贏天下。綠林酒業去年建專家樓,高薪引進高層管理和市場營銷等專業技術人才16名,眼下又著手招聘一批高校畢業生,邁出了人才興業的重要一步,但與培植核心競爭力的要求仍有大的差距。在白酒這種大眾消費品行業,人才更是企業的生命之源、第一資本和第一動力,握有人才就握有未來。綠林酒業還須進一步主動學習他人借「外腦」的經驗,高層次進行企業發展戰略策劃和產品營銷策劃;實施住房津貼、解決學習費用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招引和培養大學生的好法子,值得綠林酒業效仿;參股是體制上網路人才、聚合人心、減少內耗的法寶,「有恆產者有恆心」,白酒企業運用這一利器,誕下一個又一個市場奇跡,這也是綠林酒業當下可資借鑒的經驗。
要超越「土特產」式營銷。「酒香也怕巷子深」。綠林產品與鄂酒新銳比,不僅名氣不大,名聲不響,而且處在白酒市場的「深巷」里,賣酒更加要真功夫。在京山市場,綠林產品還不是「按捺不住的龍頭」,頗似「受人欺負的蛇尾」,缺乏「地主」的「霸氣」。綠林酒業要超越京山「土特產」式營銷,採取主動競爭策略,在宣傳聲勢上要壓制對手,在產品生產上要「針鋒相對」,在價格、品質和包裝上要更勝一籌,做京山白酒市場的「區域強龍」,完全掌握市場主動權。要用超一流人才開拓縣外、省外市場,有針對性地進行區域開發,善於「造勢做市」,以「禮」服人,以「利」動人,一地一策「攻堅」。
要超越「個人發財」的偏見。白酒企業稅大利薄,但帶動性強,省內的幾大白酒品牌都走過了「社會幫扶企業、企業回饋社會」之路,像稻花香實施的創立百年品牌、打造百億企業、帶動百萬農民致富工程,已使5萬多農民致富。在看待綠林酒業做大做強問題上,京山一部分人持「老闆發財」觀點,多數人持「與己無關」態度,這些都不利於企業發展。鄂酒崛起的經驗表明,政府的支持是企業初始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是關鍵時刻扭轉困局的第一推手,稻花香的稅收基數一定三年不變、增長及地方留存部分讓利企業賦予企業強的投入能力;枝江大麴在突破武漢市場最緊迫之際,縣財政在非常困難情況毅然借款3700多萬元用於廣告投入,使之武漢決戰獲勝,取得市場破竹之勢;石花酒業在一籌莫展之時,正是襄樊和谷城兩級政府鼎力相助,才得以重生。當下的綠林酒業面臨的競爭壓力更大,形勢更為嚴竣,從京山走向荊門,從低點到實現過億,沒有政府非一般支持將是一句空話。因此在綠林酒轉折的重要關頭,政府要加大力度從財政扶持、項目申報、稅收優惠等多方面支持企業技改擴規,要鼓勵地產酒公務消費。廣大京山百姓也是綠林酒業賴以做大的關鍵因素之一,要以助推綠林酒業快速發展為榮,把綠林酒作為京山名片來愛護,消費上高看一眼,宣傳上厚愛一層,甚至還要能夠包容可能出現的產品瑕疵,努力營造呵護地方品牌成長的大眾氛圍。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綠林酒業成長,幾次聽取綠林酒業發展情況匯報,專題研究支持綠林酒業做大做強問題,政府各個部門、社會各個方面對綠林酒業「刮目相看」,熱情支持和幫助,匯成一股推動綠林酒業前進的強力。這一寶貴的局面值得珍惜,更須發展,超越了思想的偏見,綠林酒業方能深植於京山沃土,獲得無窮的發展推力。
在這波跨越發展中,鄂酒在我國的中部「站了出來」——
1982年靠3個人、3口缸、3000元起家的稻花香,1999年成功舉辦「首屆湖北名酒節」,一躍成為了湖北第一白酒企業。其後的兩年低迷期完成了改制,起死回生的2003年,稻花香銷售收入超過4億元。在各級政府支持下,自2004年起,稻花香實施「151」戰略和「1211」工程,2005年榮獲「中國馳名商標」,銷售收入突破11億元。其後抓住機遇進行企業重組和資本擴張,2009年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和中國白酒10強。2010年,集團銷售收入達到70億元,實現利稅7億元,入選鄂企100強。
同在宜昌的枝江酒業,1998年完成改制的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其後每年以1億的速度遞增。經過2002至2003年調整,銷售收入從7.2億元、9.3億元一路飆升至16億元。2009年,枝江酒業與稻花香一同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和中國白酒10強,現價工業總產值達到41億元。到2010年,枝江酒業集團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52億元,比上年凈增11億元,增幅達26.83%。
在襄樊,瀕臨絕境的石花酒業,從開發「中國第一高度」「霸王醉」重拾信心,銷售收入從2003年700萬元一步步提升至2006年的1.1億元,2007年翻番達到2億多元。去年石花酒業投資13292萬元開工建設年產15000噸白酒項目,力爭銷售收入10億元。並不景氣的原襄樊三九酒廠,在更名為古隆中演義酒業後開始沖刺「鄂酒第二陣營」,去年7月投資3.6億元建年產兩萬噸白酒的發酵生產基地,近期銷售目標直指10億元。
白雲邊酒業去年銷售收入突破了18億元,上繳稅收近3億元。黃鶴樓酒業也不遜色,就連一度銷聲匿******山頭酒業,去年的銷售收入也達到1.7億元。
綠林酒業在大牌林立的市場上,從最低端的散裝白酒做起,搶灘他人不屑顧及的京山農村市場,以質量和信譽取得了消費認可,第一個三年,散裝白酒佔到了京山70%的份額,掘得「第一桶金」。2006年,綠林酒業適時開發在縣級屬中檔的「綠林好漢」酒,主動與同價位的白雲邊9年陳釀競爭,憑借良好的酒質和古樸典雅的瓶型一下子「打」下對手,開始了從散裝酒為主向瓶裝酒為主的轉折。在第二個三年裡,「綠林好漢」以及其後的「橋米酒」、「綠林緣」、「中國橋米酒」均獲成功,相繼開發的3大系列20多個品種鋪向市場,使綠林酒業提升了高高的一檔,效益明顯提高,瓶裝酒銷量由20%提高到70—80%,縣外市場銷量由30%上升到70%,綠林產品打入荊門、天門、仙桃、襄樊、武漢、鄂州、深圳等十多個大中城市,還在河南、江蘇、廣東等省設點銷售。
八年「開疆拓土」,綠林酒業應對日趨白熱化的市場爭奪,頂住壓力,頑強進取,靈活應變,綠林品牌在省內外有了影響,企業資產達到1.05億元,獲得「第16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新中國60年湖北最具影響力名酒」、「省文明誠信私營企業」、「湖北著名商標」等30多項榮譽稱號,在握有1萬噸年產能力後,綠林酒業也站在了沖刺鄂酒第二方陣的起跑線上,覬覦群雄。綠林酒業雖然無法與強大的鄂酒「頭雁」相比,但以其「貧民草根出生」能走到今天,兆示了不俗功力。
Ⅳ 關於綠林酒業的作文 有木有人知道
撩開面紗看「綠林」
時間:2011-06-18 01:54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點擊:95次
——對綠林酒業角逐白酒群英的考量
●何永斌
編者語:綠林酒業在經歷八年成長後站在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關口。一方面,綠林酒業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在白酒市場份額持續、快速增長的宏觀形勢下,迎來了做大做強、擠進鄂酒第二陣容的機遇;另一方面,綠林酒業要維持現狀或緩步遞進危機四伏,當前白酒市場正加速進行「品牌集中」,專家預計今後10年,中國白酒企業極有可能從1萬多家減少到100家左右,大批實力不濟的小廠將被淘汰出局。那麼,綠林酒業在鄂酒陣營中處在怎樣的位置?具有那些有利的條件?制約的瓶頸又是什麼?需要進行怎樣的超越?本文試圖就此議題進行解讀和考量。
「綠林好漢」、「綠林緣」,這些搶眼而響亮的名字,近年來漸被越來越多的縣內外百姓所熟悉,皆緣於「窖香濃郁、綿甜爽凈、香味協調、餘味悠長」的綠林好酒。
2003年,綠林酒業從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建的釀酒作坊起步;
2009年10月,綠林酒業佔地180畝、投資4500多萬元的花園式新廠區投入生產;
2010年5月,綠林酒業形成年產1萬噸白酒生產能力,由惠峰酒業正式更名為「綠林酒業」,推出的新產品「綠林緣」受到青睞;綠林酒被縣政府定為接待專用酒,成為省十三運會指定用酒,系列產品申報湖北名牌……
作為鄂酒新秀,「綠林好漢」能否像稻花香、枝江、白雲邊等知名品牌那樣上演市場大戲,趁著酒業大潮一飛沖天,企業充滿期望,政府十分關注,同行業也拭目以待。
追隨鄂酒崛起的新兵
新世紀初年,白酒行業無序競爭導致混亂,50%以上的大面積虧損曾引發行業恐慌,痛苦的調整持續了三年多時間。
綠林酒業「上路」趕上了中國白酒的「好日子」。其時,白酒業以超過20%的速度逐年遞增,尤其是規模企業的產能迅猛「膨脹」。2005年時,規模企業的年銷售收入由2000年的350億元增長到722.7億元,等到2009年時,規模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已突破了1900億元大關。在這波跨越發展中,鄂酒在我國的中部「站了出來」——
1982年靠3個人、3口缸、3000元起家的稻花香,1999年成功舉辦「首屆湖北名酒節」,一躍成為了湖北第一白酒企業。其後的兩年低迷期完成了改制,起死回生的2003年,稻花香銷售收入超過4億元。在各級政府支持下,自2004年起,稻花香實施「151」戰略和「1211」工程,2005年榮獲「中國馳名商標」,銷售收入突破11億元。其後抓住機遇進行企業重組和資本擴張,2009年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和中國白酒10強。2010年,集團銷售收入達到70億元,實現利稅7億元,入選鄂企100強。
同在宜昌的枝江酒業,1998年完成改制的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其後每年以1億的速度遞增。經過2002至2003年調整,銷售收入從7.2億元、9.3億元一路飆升至16億元。2009年,枝江酒業與稻花香一同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和中國白酒10強,現價工業總產值達到41億元。到2010年,枝江酒業集團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52億元,比上年凈增11億元,增幅達26.83%。
在襄樊,瀕臨絕境的石花酒業,從開發「中國第一高度」「霸王醉」重拾信心,銷售收入從2003年700萬元一步步提升至2006年的1.1億元,2007年翻番達到2億多元。去年石花酒業投資13292萬元開工建設年產15000噸白酒項目,力爭銷售收入10億元。並不景氣的原襄樊三九酒廠,在更名為古隆中演義酒業後開始沖刺「鄂酒第二陣營」,去年7月投資3.6億元建年產兩萬噸白酒的發酵生產基地,近期銷售目標直指10億元。
白雲邊酒業去年銷售收入突破了18億元,上繳稅收近3億元。黃鶴樓酒業也不遜色,就連一度銷聲匿******山頭酒業,去年的銷售收入也達到1.7億元。
綠林酒業在大牌林立的市場上,從最低端的散裝白酒做起,搶灘他人不屑顧及的京山農村市場,以質量和信譽取得了消費認可,第一個三年,散裝白酒佔到了京山70%的份額,掘得「第一桶金」。2006年,綠林酒業適時開發在縣級屬中檔的「綠林好漢」酒,主動與同價位的白雲邊9年陳釀競爭,憑借良好的酒質和古樸典雅的瓶型一下子「打」下對手,開始了從散裝酒為主向瓶裝酒為主的轉折。在第二個三年裡,「綠林好漢」以及其後的「橋米酒」、「綠林緣」、「中國橋米酒」均獲成功,相繼開發的3大系列20多個品種鋪向市場,使綠林酒業提升了高高的一檔,效益明顯提高,瓶裝酒銷量由20%提高到70—80%,縣外市場銷量由30%上升到70%,綠林產品打入荊門、天門、仙桃、襄樊、武漢、鄂州、深圳等十多個大中城市,還在河南、江蘇、廣東等省設點銷售。
八年「開疆拓土」,綠林酒業應對日趨白熱化的市場爭奪,頂住壓力,頑強進取,靈活應變,綠林品牌在省內外有了影響,企業資產達到1.05億元,獲得「第16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新中國60年湖北最具影響力名酒」、「省文明誠信私營企業」、「湖北著名商標」等30多項榮譽稱號,在握有1萬噸年產能力後,綠林酒業也站在了沖刺鄂酒第二方陣的起跑線上,覬覦群雄。綠林酒業雖然無法與強大的鄂酒「頭雁」相比,但以其「貧民草根出生」能走到今天,兆示了不俗功力。
醞釀佳醪的綠林文化價值
綠林酒業選擇城郊莫家山作為新址,一是這里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釀制美酒的天然之地,二是這里有清冽淳甜、日涌量達3000立方米的「金牛泉」。好酒源自好水,潔凈又富含各種有益礦物質的泉水正是多少名酒興業的資本。為此,企業不惜花費1180萬元劈山整地。所幸的是,綠林酒業藉助這塊寶地提升了品質,以新的形象應市,也底氣十足地唱向市場:好酒,好酒,好酒出在咱的手……
遷址,無疑是綠林酒業發展一個重要節點。不過,更具意義的是,以綠林酒業進行更名,企業擁有了燦燦金身。這金身的內質就是無比誘人的綠林文化價值。
酒業巨頭與訪者曾有這樣一番對話。
「做酒很難嗎?」
「是的,很難。」
「不就是水加酒精嗎?」
「那樣做出來的不是酒。」
「那麼酒是用什麼做的?」
「文化。酒最重要的成份是文化。」
沒有哪一款名酒不尋求文化基奠。稻花香兼取楚酒文化和巴酒文化精髓,借用宋詞「釀成千頃稻花香」喻意,形成了稻花香酒文化的稚型,後引申出「人生豐收時刻——稻花香」的高遠境界。提到白雲邊,人們無不聯想到詩仙李白「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的千古名句,以及那個把酒問天、狂放不羈的一代驕子。石花酒卻是從廠區一尊破敗的項羽雕像中找到靈感,契合人們推崇英雄品質的價值取向,亮出70度「霸王醉」,以「英雄品質,巔峰體驗」、「一切因高度而不同」造勢。沒有文化的酒,淡而無味。中國酒文化的一大特徵是「興」,言因酒起,酒助言興,一瓶好酒,如果沒有起源可追溯,沒有歷史掌故可品評,則大失色彩。而恰恰是潛藏於酒的文化,點燃了人的激情。
那麼,綠林酒業的文化價值體現在哪兒呢?
綠林酒具有打造全國性品牌的潛質。發端於京山的綠林起義,是繼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其歷時10年,席捲全國,因推翻王莽政權、推動社會發展而彪炳史冊。在漢語中音義獨到的綠林二字具有國字型大小含義,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群眾性,具有與生俱來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借用綠林可以大打英雄牌。自古英雄出綠林。以王匡、王鳳為代表的綠林英雄天下無雙,綠林好漢名垂青史,綠林二字天生「貴氣」。打綠林英雄牌,既有地域特點,又有民族特徵,彰顯英雄豪氣,貼切酒的韻味和魅力。「三王牌」、「王牌」,顯示「王者之尊」和「王者風范」,象徵著品質和高貴;「綠林山」、「綠林寨」,雄視天下,氣度非凡。這些元素都是品牌戰略的重要文化基礎。
借用綠林可以大打歷史牌。追溯京山古代史有兩大亮點,一是南鄉發現的距今4500多年的屈家嶺文化,二是北緣載入史冊的公元初年綠林起義。屈家嶺文化見證了京山遠古就已經發展起來的水稻種植業,而用穀物釀酒在新石器中期已經起始,到西漢末年綠林起義時,酒在中國已發展了二千多年。綠林好漢愛綠林美酒,綠林酒結緣綠林好漢而「回味悠長」。
綠林酒文化與地域文化相得益彰。綠林寨,綠林山,綠林鎮,綠林旅遊,綠林廣場,這些京山獨有的綠林因素起到了造綠林之勢功用;綠林酒業借勢而名,推廣品牌,又弘揚光大了綠林,綠林酒文化與綠林地域文化互促共榮,其疊加效應有助於快速「發酵」綠林品牌價值。
從惠峰酒業到綠林酒業,是一次華麗的轉身。雖說更名付出了百萬之巨的代價,但新生的無形資產卻是難以估量的。她夯實了綠林酒業做大做強的文化根基。
銷售破億的瓶頸在京山
綠林酒業擁有了萬噸產能,但離銷售過億的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
2009年10月以來,綠林酒業建設新區二三期工程,現已投資近3000萬元,建起了綜合樓、專家樓等設施,下一步還將繼續進行產能和庫容配套,到2015年形成年產2萬噸生產能力。固定資產投入增長了,產品生產、銷售、利稅也要相應增長,這樣才能良性循環。而此長彼消,對企業的嚴重後果不言而喻。所以在當下,綠林酒業迫切需要多銷快銷,早日實現過億目標。這不是一項象徵性指標,而是意味企業能否步入增長的快速通道。
盤點綠林酒業的產品銷售,盡管縣外市場的銷售大於縣內市場,但分散在十多個城市,多的銷量也就一二百萬元,這在當地的市場份額中微乎其微。而在京山,近幾年每年銷量都在1000萬元以上,無疑綠林酒業的「主戰場」在京山,產品的影響力也集中在京山。
從市場成長的路徑來看,沒有哪款酒是能越過本地市場走向外界的。綠林酒業對充分佔領京山市場、繼而更多地擠進周邊城市市場,最後進軍省外大市場的思路十分明晰。他們認為,做縣內及周邊市場的成本低,而且有人緣、地緣優勢,容易做大,綠林酒業要銷售過億,首先是做好京山大本營的文章,做好荊門全境的文章,京山、荊門做不活,外地也做不開。
那麼,綠林酒業能在京山市場實現預期目標嗎?
京山白酒市場近年的長勢顯著,普通公務員也感受到「酒比菜貴」的變化。業內人士分析,荊門全市年白酒消費容量在4億元左右,其中京山市場在4000萬元左右,依此來看,綠林酒業在全市所佔比重不到3%,在京山市場僅為四分之一,市場空間還相當之大,這也是企業看到的希望之所在。但是,擋住綠林去路的都不是「等閑之輩」。
稻花香是京山市場賣得最好的酒之一。在縣城的批發部,進門的顧客多數開口就是「稻花香」。稻花香在京山市場投放了4檔瓶裝酒,還有塑料壺簡裝酒,去年8月份稻花香系列上調了價格,但銷售仍好。用店老闆的話說,它把「買酒的」、「賣酒的」都「唬得很好」。再就是白雲邊、黃鶴樓和枝江。在新市城區,到處都能看到這些酒的形象和產品廣告,可以說這四大品牌統治了京山乃至荊門白酒的大眾消費市場。
實事求是講,綠林系列酒在京山市場也銷得不錯,近期推出的「中國橋米酒」頗受好評,但綠林系列的中高檔酒主要是公務消費居多,普通人認可度還不高。「綠林好漢」與稻花香2號、白雲邊9年陳釀是一個檔次的產品,但稻花香抽獎後價格仍比綠林好漢低,其他同檔次酒的價格優勢明顯,普通消費者在權衡利好後更多地選擇了非地產酒。
綠林酒業在京山的銷售近年來處於緩慢增長狀態,在穩定的背後,卻是對手在日日「進逼」。或許這在過去尚不危及生存,但在現在,卻是生死攸關的考驗。綠林酒業走到今天,真正到了必須直面稻花香、白雲邊、黃鶴樓、枝江甚至石花這些「大哥」的時候了;要從這些「大哥」手裡奪「地盤」,不是沒有可能,但無疑是一場力量懸殊的生死搏鬥。殘酷的市場競爭,挑戰著綠林酒業產品研發、市場運作、質量管理、品牌培養、經營方式的本領,也對地方政府幫扶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勇於超越方能決勝未來
白酒行業的「物競天擇」,勢不可當。
中國白酒行業正整體進入一個穩鍵發展期,盡管受到洋酒沖擊,但未來的五年白酒出口增長將達到5%至10%,內銷年均增長率約為27.7%,專家大膽預期白酒大盤有望做到1萬億元。從市場前景看,綠林酒業是大有希望的。但是,市場的「陽光」並非「普照」每一個企業。在成熟的市場和消費者面前,白酒行業正在與時俱進,高價格、高包裝、高促銷、低質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白酒要做成「有益於人類生命健康和文明進步」的產業,這種「生態健康」的戰略趨勢漸被行業認同;名酒強勢回歸,資本並購不斷,「品牌集中」加速,弱肉強食,白酒業態更加波瀾起伏,變幻莫測。這也正是綠林酒業必須面對的現實。
現代商戰有一句名言:不是被對手打倒,而是被自己打倒。這深刻揭示了企業自我完善的重要。小與大的轉換,弱與強的更替,每天都有形或無形地發生,應對的關鍵是要准確把握自我,拿捏長短得失,勇於自我否定,在否定中實現超越。
綠林酒業正是站在一個由「量」向「質」的轉折點上,機遇與困難並存,前進則無限美好,停滯或後退意味著前功盡棄,更需要審時度勢,冷靜思考,廣集民智,以「鳳凰涅槃」和「刮骨療疾」的氣魄,思變創新,自我完善。
要超越「土廚子」技藝。綠林酒業的產品質量一直是好的,特別是在引進釀造專家後,利用生物發酵技術對原有窖池進行技改,新上4條自動化生產線,設置了原輔料進廠、糧食加工、入窖發酵、蒸餾等7個關鍵工序管理點,實施「分層起糟、分層蒸餾、量質摘酒、分級並壇」等一系列新工藝,酒體酒質再上一個台階。但擴規增量後要想確保質量,綠林酒業必須超越「土廚子」技藝,從原料購進開始,到產品出廠,每個環節都不能粗放和閃失,要用嚴格的程序管理規范操作行為,確保酒質「恆定」,產品「零缺陷」,完全實現由「普通酒」向「優質酒」轉變。優質將是綠林酒最好也是永遠的賣點。在質量上對消費者的任何「忽悠」都是災難性行為。
要超越「小槽坊」作派。綠林酒系列產品與競爭對手之間存在同質化問題,而且產品群體單薄,在競爭不同消費群體和區域市場中表現弱勢。綠林酒業要選擇差異化發展之路,積極超越鄉村小槽坊「以不變應萬變」作派,探索有個性和特色的產品。「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要置身市場環境,研究產品戰略,決斷「梯級開發」,做到生產一代,研究一代,儲備一代。科技是優質及競爭力的基石,是酒的第一生產力,賣酒也是賣科技,缺乏科技支撐的產品「走不遠」。綠林酒業要及早著眼未來建立產品研發體系和投入機制,讓企業早日走上依託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要超越「大掌櫃」思維。小成靠勤,大成靠智。綠林酒業在草創初長時期,「十幾個人來七八條槍」照樣能打勝仗,但現在面對強手打大仗、打硬仗,就必須超越「大掌櫃」思維,廣納「良將精兵」,克服局限性,以「才」贏天下。綠林酒業去年建專家樓,高薪引進高層管理和市場營銷等專業技術人才16名,眼下又著手招聘一批高校畢業生,邁出了人才興業的重要一步,但與培植核心競爭力的要求仍有大的差距。在白酒這種大眾消費品行業,人才更是企業的生命之源、第一資本和第一動力,握有人才就握有未來。綠林酒業還須進一步主動學習他人借「外腦」的經驗,高層次進行企業發展戰略策劃和產品營銷策劃;實施住房津貼、解決學習費用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招引和培養大學生的好法子,值得綠林酒業效仿;參股是體制上網路人才、聚合人心、減少內耗的法寶,「有恆產者有恆心」,白酒企業運用這一利器,誕下一個又一個市場奇跡,這也是綠林酒業當下可資借鑒的經驗。
要超越「土特產」式營銷。「酒香也怕巷子深」。綠林產品與鄂酒新銳比,不僅名氣不大,名聲不響,而且處在白酒市場的「深巷」里,賣酒更加要真功夫。在京山市場,綠林產品還不是「按捺不住的龍頭」,頗似「受人欺負的蛇尾」,缺乏「地主」的「霸氣」。綠林酒業要超越京山「土特產」式營銷,採取主動競爭策略,在宣傳聲勢上要壓制對手,在產品生產上要「針鋒相對」,在價格、品質和包裝上要更勝一籌,做京山白酒市場的「區域強龍」,完全掌握市場主動權。要用超一流人才開拓縣外、省外市場,有針對性地進行區域開發,善於「造勢做市」,以「禮」服人,以「利」動人,一地一策「攻堅」。
要超越「個人發財」的偏見。白酒企業稅大利薄,但帶動性強,省內的幾大白酒品牌都走過了「社會幫扶企業、企業回饋社會」之路,像稻花香實施的創立百年品牌、打造百億企業、帶動百萬農民致富工程,已使5萬多農民致富。在看待綠林酒業做大做強問題上,京山一部分人持「老闆發財」觀點,多數人持「與己無關」態度,這些都不利於企業發展。鄂酒崛起的經驗表明,政府的支持是企業初始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是關鍵時刻扭轉困局的第一推手,稻花香的稅收基數一定三年不變、增長及地方留存部分讓利企業賦予企業強的投入能力;枝江大麴在突破武漢市場最緊迫之際,縣財政在非常困難情況毅然借款3700多萬元用於廣告投入,使之武漢決戰獲勝,取得市場破竹之勢;石花酒業在一籌莫展之時,正是襄樊和谷城兩級政府鼎力相助,才得以重生。當下的綠林酒業面臨的競爭壓力更大,形勢更為嚴竣,從京山走向荊門,從低點到實現過億,沒有政府非一般支持將是一句空話。因此在綠林酒轉折的重要關頭,政府要加大力度從財政扶持、項目申報、稅收優惠等多方面支持企業技改擴規,要鼓勵地產酒公務消費。廣大京山百姓也是綠林酒業賴以做大的關鍵因素之一,要以助推綠林酒業快速發展為榮,把綠林酒作為京山名片來愛護,消費上高看一眼,宣傳上厚愛一層,甚至還要能夠包容可能出現的產品瑕疵,努力營造呵護地方品牌成長的大眾氛圍。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綠林酒業成長,幾次聽取綠林酒業發展情況匯報,專題研究支持綠林酒業做大做強問題,政府各個部門、社會各個方面對綠林酒業「刮目相看」,熱情支持和幫助,匯成一股推動綠林酒業前進的強力。這一寶貴的局面值得珍惜,更須發展,超越了思想的偏見,綠林酒業方能深植於京山沃土,獲得無窮的發展推力。
Ⅳ 有沒有關於湖北綠林酒業「綠林酒業杯」學生有獎作文的例文,是初中的
我們這里的孩子4年級都要寫這個題材,我覺得是不是有點太荒誕了。 為一個酒業打品牌打名聲,連不懂怎麼寫作文的小孩都要求寫,太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