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白酒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皮曲、曲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成。又称烧酒、老白干、烧酒等,是中国特有的蒸馏酒,是中国传统的饮料酒。酒精含量一般在40度以上,40度以下为低度白酒。酒精度这么高,如果你喝同样量的红酒和白酒,你会醉得很严重。如果不是因为特殊体质,我们都知道不能喝太多酒。但古人为什么总是喝几罐酒,还喝一千杯呢?
虽然现在的酿酒技术大多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但现代白酒与古代白酒有很大的区别。古酒的度数要低得多,可以喝几坛酒。
而古代的小坛子只有两三斤。喝几罐并不难。而且,史料和文学作品总是喜欢夸大事实。那些能专门记录饮酒的人天生就是有非凡才能的有权势的人。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古人喝了几坛酒,却从不喝醉。
古龙小说中的英雄人物都爱喝酒,他们的饮酒能力惊人。其实,古龙的饮酒能力在现实中也很高。根据
⑵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喝多少才能醉
在《水浒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
武松上景阳冈之前,
曾经在酒店里喝了十五碗酒,
然后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后来他帮着金眼彪施恩打蒋门神,
又搞过一回“无三不过望”。
“望”是酒店外面挂的招牌,
他每看见一块酒店招牌就得喝三碗,
不然他不走。
后来喝了很多酒,才六七分醉,
跟蒋门神比武,旗开得胜,
马到成功,一脚就把蒋门神踢倒了。
所以古人的这种好酒量是不是让人很震惊?!还有众所周知的“酒仙”李白,“醉翁”欧阳修,“饮酒诗人”陶渊明……这些古人都是我们印象中的好酒量。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喝酒可以千杯不醉呢?古代的酒究竟有多少度呢?
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字:
这个字指的就是一种香草甜酒
是用黍米加郁金香酿造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有这样一个字:
这个字指的是带饮料性质的甜酒
到了唐代,人们饮用的主要还是甜酒,白居易就曾写诗说韩愈“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户大嫌甜酒,才高笔小诗”。“户大”是酒量大的意思,这首诗大意是最近韩阁老您疏远我,我心里知道,这是因为您酒量大,嫌我招待的甜酒不过瘾;才气又高,笑话我写的小诗。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知道,唐代的酒度数不高。
其实一直到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甜酒。甜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那时人们的主要饮用酒。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现代人的大。
从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发酵酒 , 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 ; 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 发酵后就过滤而得,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左右。还有《水浒传》里的“智取生辰纲”中,有一段讲到杨智带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热天买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时候,足以证明,古代的酒度数是很低的。
白酒是宋元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其学名叫蒸馏酒,又因为白酒可以点燃,所以也叫烧酒。
我们熟知的大文豪苏轼,有首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前的小序说“欢饮达旦”,意思是他喝酒一直喝到早晨。
但事实上,苏轼酒量很小,他曾说自己年少时望见酒盏就会醉;长大后,饮酒终日,也不能超过五杯。这里苏轼所说的酒,应该就是白酒,否则也不会这样不胜酒力。可见苏轼所说的“欢饮达旦”,未必喝了多少酒。
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中,有一段关于白酒酿造法的记载:人们将浓酒和酒糟放入蒸馏容器里面,容器下面加热后,水汽蒸腾上升,遇冷后,就会凝结成水珠,水珠汇集起来就是白酒。并说白酒“其清如水,味极浓烈”,意思是说白酒清澈如水,味道又非常浓烈。
看到这里,就可以知道其实古人的酒量也就一般般吧,而且千杯不醉的说法只适用于宋元之前的甜酒,宋元之后,白酒的酒精度数越来越高,怎么会千杯不醉呢?
⑶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一生嗜酒成性,一句关于酒的诗句,也成为经典,千古流传。后人也将他称颂为诗仙。而古代的酒真的那么好喝吗?它有多少度?又是什么味道呢?
据历史资料分析,中国就酒历史源远流长,酿酒历史可追溯的夏禹时期。先秦时代酿酒,兼用曲、蘖两种酒母,到了汉代,以蘖酿造的醴逐渐消失,汉人制曲,多以麦为原料,有大麦、小麦、细饼等多种酒曲。到唐代,酿酒技艺较之魏晋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出现了以大米为原料,直接由曲母培养而成的红曲,有更强的糖化力和酒精发酵力。度数达到8、9度上下。
而北宋酿酒在用曲方法上采用了“连渣拌饭法”,即把米淘洗干净,蒸成饭,令其极冷,然后连同曲渣一起投入,充分发挥曲渣中有益霉菌的作用。四时用曲各不相同,春冬酿造周期长,曲要捣作小块子,像骰子或皂子大小,如此则发酵有力而使酒味醇浓,秋夏酿造周期短,则曲要略细些,为的是曲和米能很快接触而使酒成熟的快。度数可以达到11-18度
但是到了宋朝末年,游牧民族从北方把蒸馏技术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酒精度数从此提高了。到明朝时,好汉们只能小口小口地喝酒了,因为有了酒精度提高,再像从前那样大碗酒的牛吹,说不定随时会猝死呢!传统中国的黄酒酒精度数,在自然发酵情况下,若能达到20来度的酒精度已算不错,这是因为酵母发酵的过程中产生的酒精,到达一定浓度后也会杀死酵母所局限的。
古代的酒主要是用来解渴的,而不是像现在的烈酒,越喝越渴。浊酒有点像现在的鸡尾酒,七八度左右吧,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赞。水浒传中武松更是连干了18碗,平常人是三碗不过岗。可能是这家店铺有什么独特的蒸馏技术,可是最多也就类似现在的啤酒的度数15度左右吧。所有平常人三碗不过岗,谁知武松海量,连干18碗。
因为以前的酒是用粮食酿的,老百姓哪能吃的起粮食,自己吃都不够,更别说是用来酿酒了,所以在老百姓中喝酒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只有贵族才能引用。由此可见,如果凭我们现代人的酒量回到古代,估计各各都是喝酒达人。而武松喝的那十八碗酒,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一瓶二锅头吧!
⑷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什么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由于古代的酿酒技术比较的落后,所以古代酒水的度数大概都是在10度左右,有少数的烈酒度数可以达到20度,所以在电视剧中才会有很多的人喝了很多酒都不会喝醉。
再到后来宋朝末期元朝的时候提纯技术更加的精炼,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以以前从来不同的高度白酒,而这种酒水的度数甚至可以达到30多度。因为元朝是蒙古少数民族统治时期,而蒙古族因为长期处于寒冷之中所以对于烈酒的追求远远大于中原人,也是从元朝之后高度白酒开始盛行起来,而低度的酒水开始走向没落。
⑸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喝酒不会醉呢
我们在古装的影视剧里面经常看到一些大侠和江湖人士,一口气可以喝好几坛酒。真的是古人的酒量好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中国古代,酿酒的技术还没有这么高,人们只是用谷类和果实来酿成酒,那时最高也就十来度,比啤酒的度数要高一点,所以古人喝上十几碗也不会醉。直到蒸馏酒进入到中原来之后,白酒的度数才成为了烈酒。
古代人们开始喝的酒只是用五谷和果实来进行发酵而成的低度甜酒。直到宋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人为了御寒发明了蒸馏法,因此酒的度数才得到了突飞猛进,一下成为了烈酒。盛行喝这种白酒是在元朝的朝代,在元代之前的人们许多人都很会喝酒,但是元朝之后就没有人敢这么放肆的喝酒了。
⑹ 古代酒的度数是多少
古代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⑺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什么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提到酒的时候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即便是在现在的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饭桌上都是不能离开酒的,然而酒的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年头了,早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有了喝酒的习惯,但是我们平时在电视上总是看到,古代的那些人喝酒非常难喝醉,平时吃个饭就要好几斤白酒,那么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呢,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喝醉呢?
元朝以前很多人都是海量,像唐宋时期,李白有很多诗篇,都是描述斗酒的场景。元朝以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往往都是喝酒来御寒,他们喝的都是高浓度的酒,这些游牧民族酿酒的方式,用的是所谓的“蒸馏法”的方式,后来才传到了中原。之后就很少出现一个人可以喝十大碗的情况了。
⑻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古人为什么喝好几坛都不醉
古代酒的度数是非常低的,通常只有5度到8度左右,最多不会超过10度,就和现代社会当中的啤酒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古人酒量通常都会很好,有些时候甚至喝好几坛的酒都不会醉,因为在古代酒就相当于是饮料。
而在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是比较喜欢喝酒的,甚至很多人在喝完酒以后才会有一些灵感,你比如说李白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人。李白特别的爱喝酒,而且李白很多的作品都是在喝完酒以后才写出来的,你包括三国时期的曹植也同样是如此,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古代的酒和现代的酒度数是一样高的,那么这些人喝完酒以后不要说是作诗了,恐怕会立马就倒头大睡。